仔猪大肠杆菌病

仔猪大肠杆菌病

(Colibacillosis in pig)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的猪的肠道传染病。根据发病日龄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

病原:大肠杆菌,是一两端钝圆的短杆菌G-,普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成红色菌落。本菌抵抗力中等,一般消毒药均能很快杀死,本病菌易产生耐药性。

一、仔猪黄痢(Yeclow scour of

newbon piglet)是出生后几小时到一周

龄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

染病(7日龄以内,尤其1-3日龄)以

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

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是新生仔猪

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病原特征:引起仔猪黄痢的大杆

菌血清型常见

O8:K87K99ac,O60:K88,O138:K81,O13

9:K82,O141:K85,O149:K88ac,O157:K

88ac,O125:K99,O147:K89,K147ac:K89

,K88ac。产生肠毒素,大部分菌株能

在含绵羊红色的鲜血琼脂上形成溶

血。

(二)流行特点:全国各地猪均有发生,但疾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是集约化

猪场的主要肠道疾病之一。新发病猪

往往与胎次无关。但在多年发病猪场,发病主要发生于头胎仔猪。但是有部

分母猪各胎次发病,但一般情况下,

接连二、三窝仔猪发病后,以下各窝

可能逐渐停止。母猪年龄愈大,其发

病率愈低。发病季节多集中于产仔旺

季。本病发生于一周龄内仔猪,以1-3

日龄为常见。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中发病

率高,常在90%以上病死率高。不同

窝间发病率差异大。

(三)临诊症状:

潜伏期短的在生后12H内发病,一般为1-3日。仔猪出生时正常,12H后仔猪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含有凝乳块,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四)防治:

不从病猪场引起种猪,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搭配,产房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消毒,接产时用0.1%KMNO4擦洗乳房乳头,使新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疫苗: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产前40日;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产前20日。

药物:氟哌酸,痢菌净,环丙沙星,氯枚素等,SG,SMZ等。

乳前:促菌生,调痢生,乳康生等。

白头翁散加减:白头翁6克,黄莲30克,黄拍45克,秦皮30克,川心莲60克,黄苓30克。

治疗时应全窝给药,最好先做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两种药物同时使用,防止产生耐药菌。

二、仔猪白痢(White sconre of piglet)

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

肠道传染病,以排出灰白色粘稠稀粪为

特征。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

(一)病原:引起本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以O8:K88常见,某些地区K99较多。

普遍发生于世界各国,常引起大批仔猪

生长发育不良或死亡。

(二)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10-30日仔猪,以10-20日龄较常见,也较严重,

一月龄以上很少发生。拖延10余天才

停止。有的窝发病多,有的窝发病少,

症状轻重不一,本病发生与各种应激因

素有关,如气候反常,母猪奶量过多,

过少或奶胎过高等。

(三)临床症状: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白色或黄色酱状,糊状粪便,味腥臭。

体温食欲无明显变化。病猪逐渐消瘦,

发育迟缓,拱背,行动迟缓,皮毛粗糙

无光泽,病程3-7日,多数可自行康复。(四)病变: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呈灰色透明,肠子膜

淋巴结轻度肿胀,肝,胆等肿大。(五)防治:

1、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地调配饲料,饲料品种不要突然改变,保持母猪泌乳平衡。

2、改善猪舍的环境卫生。

3、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猪舍地面保持平整,清洁,随时清除污水和粪尿,每周消毒一次。

4、注意通风,保暖。

5、仔猪提早喂料,饲料应营养全面,加强运动,补充饮水。

6、防止缺铁性贫血,2-6日龄肌注5%右旋糖酐铁2 ML或母猪加喂贫血药如FeSo4 250MG CuSo4 10MG 亚砷酸1MG,每天一次,(牲血素,血多泉)

7、免疫母猪:多价大肠杆菌苗。或自家苗。

21日龄仔猪口服免疫血清。

8、治疗:同黄痢。

黄莲解毒汤加减:黄莲50克,黄拍45克,黄苓30克,川心莲50克,银花30克,紫

胡30克,甘草10克。

三、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pig )是仔猪断奶前后某些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以突然发病,脸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劂,后躯麻痹,叫声嘶哑,剖捡胃底部和结肠系膜水肿为特征。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不高,致死率高。

(一)病原:血性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为

O139:K82(B),O138:K81(B),O141:K85(B)。

(二)流行特点:多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育肥猪少见。是一条件性致病。一般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同一猪发病率10-35%病死率可达90%春秋季节气候变化时多发。(三)临床症状:

急性发作时常突然死亡。一般病程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降低,肌肉震颤,四肢无力。病程中期表现为共济失调,惊厥,对外来刺激十分敏感,触见惊叫,叫声嘶哑,大多惊串,由于运动失调而倒地,四肢划动,

倒地时呈游泳状。后期反应迟钝,后躯麻痹,常卧地不起,眼睑水肿,有的逐渐蔓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发胖”呼吸困难,皮肤发紫。多数病猪在12-24H内死亡。

(四、病变:眼睑和头部皮下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粘膜严重水肿,切开呈胶冻

样,有黄色液体流出。结肠系膜有广泛

性的胶冻样水肿,胸腔和腹腔积液。全

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

肿,呈樱桃红色外观。

(五)防治:改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卫生,通风,干燥,控制舍内气温,

防止气候突变对猪群造成影响,不要

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防止饲料

单一。

对仔猪实行早期补料。断奶一周内限制饲料摄入量,饲料中减少蛋白含量,增加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补充VE和抗菌素药物。治疗:抗菌,利尿消肿,抗休克和解毒。一般口服抗菌药辅助或盐类泻药。抑制肠道内细菌及其毒素。VI高渗葡萄糖,甘露醇NaHCo3,口服利尿素等。

中药:厚朴30克,郁李仁30克,积实40克,大黄40克,麻仁30克,银花10克,大青叶2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