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5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

(5)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6)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3、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四、欧洲联合的影响

①经济上: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政治上:使欧洲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作用增强

③世界格局: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五、★欧元的启动?

(1)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

(2)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

(4)2002年1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六、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过程:(1)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2)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首次提出: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2、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2个成员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东盟等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4、1993年,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中国在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十六字原则。

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七、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

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进步化,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八、★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九、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一、★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发展及作用

1、★由来及发展: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1)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

(2)1993年底,把多边贸易组织改为世界贸易组织。

(3)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咯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2、宗旨: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

化。

3、特点: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

..而非强权;

4、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5、★意义:

(1)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2)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原因、影响和作用

1、史实: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

(1)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

(3)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原因:(1)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2)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影响:

(1)机遇:

①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②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③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

维护合法权益;

⑤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3)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三、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本质、表现及评价?

1、原因:(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世界更加紧密,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国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4、★“评价: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相对削弱了发达

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发展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面对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趋势: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2、问题(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初步

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③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1.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蓝色的多瑙河》 C.《马拉之死》 D.《安娜·卡列尼娜》2.“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其文学流派属于(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3.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倡导贵族平民化思想,他的作品遵循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原则,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被列宁誉为( ) A.“社会百科全书” B.“俄国革命的镜子” C.“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D.“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4.2012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世界各国众多的电视台对世界杯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对南非各比赛场地的天气也作了及时预报。这说明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 ) A.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 B.娱乐功能 C.传播资讯 D.开展远程教育 5.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19世纪初。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 ) A.海顿 B.德彪西 C.莫扎特 D.贝多芬 6.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文学作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B.《老人与海》 C.《大卫·科波菲尔》 D.《巴黎圣母院》 7.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A.《等待戈多》B.《人间喜剧》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8.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9.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趣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 ) A.《巴黎圣母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唐璜》、《田园交响曲》 C.《英雄交响曲》、《战争与和平》 D.《田园交响曲》、《日出·印象》10.“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单元概述 1、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八这一专题主要叙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形成了前后两大阶段。本专题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列宁主义诞生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阐明和论证人类解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放的思想体系;作为运动,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运动;作为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2、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了解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教师应驻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调动学生机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精神的体验,使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策略 第1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第2课时: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教师讲述和学生合作探究) 第3课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师讲授和情景再现,讨论) 四、评价反馈 观察法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从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和本课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准备的成果展示预习阶段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程度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1《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84连续放映《安娜·卡列尼娜》 D.《马拉之死》 C.《蓝色的多瑙河》 B.《巴黎圣母院》A.19.“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2世纪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 ( ) 句。其文学流派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古典主义文学A. 现代主义文学 D.现实主义文学C..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倡导贵族平民化思想,他的作品遵循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原3 ( ) 则,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被列宁誉为“社会百科全书”A. “俄国革命的镜子”B. “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C. “一本非常及时的书”D. 并对南非各世界各国众多的电视台对世界杯进行了现场直播,年南非世界杯期间,2012.4 ( ) 比赛场地的天气也作了及时预报。这说明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娱乐功能 B.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A .开展远程教育 D.传播资讯C世纪初。代表19.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5 ( ) 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贝多芬 D.莫扎特 C.德彪西B.海顿A“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

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恩格斯说:6。下列文学作品体现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 ( ) 这一观点的是《老人与海》. B《安娜·卡列尼娜》.A 《巴黎圣母院》.D《大卫·科波菲尔》.C )。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7 《西风颂》.D《战争与和平》.C 《人间喜剧》.B 《等待戈多》.A 的精)包括艺术家们自己(.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8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 .浪漫主义D .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B .现代主义A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趣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19.9 ( ) 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巴黎圣母院》A. 《田园交响曲》、《唐璜》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日出·印象》、《田园交响曲》 D.《战争与和平》、《英雄交响曲》C.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10 1 世19”这是英国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纪初期伟大的诗人拜伦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 ) 《向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八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准确填写;重点知识在课本上进行相应的标注;识记基础。 第一个时期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一.含义:18末19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追求。 二.背景:⑴政治: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失去了的可能。三.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文学:以成就最高。英国文学以为主,代表有、、。 法国以为代表,俄国有杰出诗人,德国有作家、。 2.浪漫主义音乐:和是摇篮和音乐盛会的中心,代表有德国的、。奥地利的。 3.浪漫主义美术:代表有法国的、。

四.特点: ⑴表现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不再刻意突出的特点。 ⑵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第二个时期 19世纪中期至末期: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碰撞与冲突】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原因:⑴逐步巩固,但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 ⑵和观念发生变化,成为衡量人和事的标准。 ⑶不适应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⑷亚非拉人民掀起运动,也表现在文化领域。 2.特点:敢于面对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现象。 3.代表: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和是公认的经典作家。 ⑵英国代表有、。 ⑶俄国有、。 ⑷美国有。

4.概况 二、民族音乐派的音乐 1.背景:⑴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传统同时受到影响; ⑵东欧北欧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发扬本国文化。 2.特点:作品、带有民族特点,形成音乐。 3.代表:成就最大是俄国的,还有捷克的。 4.概况: 1.背景: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 (特别是光学)、的进步。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