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感觉

专业及班级 心理咨询专业07级 周次 第三周 日期 2007.10.22
教学课题 第三章 感觉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能:
1、 了解感觉的概念、种类及特征
2、 理解感受野及特征侦察
3、 应用感觉规律和理论解释感觉现象
4、 评价色觉理论
5、 评价音高听觉理论
教学重点 1、感觉的概念
2、感觉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1、感受性及其感觉阈限
2、感受野及特征侦察
3、感觉理论
教学进度 第周 4课时
教学设计 1.讲授法
2.讨论法

课后作业 1、 联系实际讨论感觉规律和感觉现象
2、 简述刺激强度与感受大小的关系
3、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感觉
1. 定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 特点:(1)感觉所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全貌。
什么是物体的个别属性呢?例如颜色、声音、滋味、气味、轻重、软硬等,都是物体的个别属性。当物体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你的感官时,你所产生的最初的心理过程,就是感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有机体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装置。
由三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导神经和大脑中枢。分析器在被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神经过程是各种感觉产生的生理基础。
三、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受性(Sensitivity)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人类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例如我们看不见空气中的尘埃,只有它们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时,我们才能看见它。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对一个刺激物感受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即: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可能不同。与感觉的环境有关系。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
刚刚能够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在数量上也成反比例.在可感觉到的刺激范围内,感觉随刺激强度的增

减而发生变化.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认为,能够被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例如,原重量是100g,那就只有增加了3g或减少了3g才能被察觉出与原重量不同,而原重量如是500g,则需增加15g或减少15g才能被察觉。
韦伯将上述关系用如下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为原刺激强度,△I即为感觉的"差别阈限".
根据研究,人的不同感觉的差别阈限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重量的K值为0.03(即100g的重量必须在加或减3g的范围外才能察觉到重量的改变),而视觉为0.01,嗅觉为0.25,压觉为0.05等.
四、心理物理定律
感觉是有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
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P=KlgI 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2)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提出。
观点: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 S=bIa
S指知觉到的或感觉的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 a是乘方指数, b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据此公式,乘方函数的指数低,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第二节 感觉的种类
种 类 感受器 皮层中枢 适宜刺激
外部感觉 视觉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枕叶 380-780nm 的电磁波
听觉 毛状细胞 颞叶 16-20000Hz 的声波
嗅觉 嗅细胞 边缘系统 挥发性物质
味觉 味蕾 中央后回最下部 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
皮肤觉 毛发的篮状末梢和游离神经末梢、迈斯纳氏触觉小体、巴西尼氏环层小体、罗佛尼氏小体和克劳斯氏球 中央后回 机械性和温度性刺激物
内部感觉 运动觉 肌梭、肌腱和关节小体 中央前回 骨骼肌运动、身体四肢位置状态
平衡觉 内耳前庭器官中的纤毛 前外雪氏回 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
机体觉 内脏器官及组织深处的神经末梢 下丘脑、第二感觉区和边缘系统 机体内部各器官的运动和变化
一、 视觉
(一) 视觉刺激-----可见光
1. 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
2. 在幅员广阔的电磁辐射中,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个狭窄的区域

。波长380—780nm.
3. 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光线在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折射。
4. 宇宙中能够产生光线的物体叫光源。太阳和各种人造光源。
5. 人眼的许多视觉特性主要是长期适应太阳光的特性产生的,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
6. 除光源外,大部分物体不能自行发光,它们只能反射来自太阳或人造光源的光线。
(二)视觉感受器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空间任何一个物体振动时,都影响周围空气周期性的压缩和稀疏,使空气的分子作疏密相间的运动,这就产生了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声波的物理性质决定听觉的基本特性
声波的物理性质 含义 听觉的基本特性
频率 每秒振动的次数,人耳能够接受的频率是16 HZ—20000HZ 。16 HZ>次生波,20000HZ <超声波。 音调的高低
振幅 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大小,振幅大,压力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小。 音响(响度)分贝
波形 发声振动的周期性。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有许多正弦波叠加而成叫复合音。不规则的声波叫噪音。 音色。纯音、复合音、噪音
(二)听觉感受器



三、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1. 定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
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2.触压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
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
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
触压觉的感受器是分不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
3.温度觉
温度觉包括两种独立的感觉——冷觉和温觉。刺激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引起温觉,低于皮肤温度时引起冷觉。不能引起皮肤冷热觉的温度常被视为温度觉的“生理零度”。
但生理零度能随皮肤血管膨胀或收缩而变化。因而同一温度刺激在生理零度变化前和变化后所引起的温度觉有所不同。
身体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身体裸露部位生理零度为28oC,前额为35oC,衣服内为37oC。
(四)痛觉
引起痛觉的刺激物很多。任何一种刺激当它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一起痛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以及电刺激等。
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

二)嗅觉和味觉
1.嗅觉
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类的基本嗅觉有四种,即香、酸、糖味和腐臭。若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称嗅盲。嗅觉时常会伴有其他感觉的混合,如嗅辣椒时的辣味常伴有痛觉,嗅薄荷叶时又带有冷觉。
嗅觉感受性的影响因素
(1) 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
(2) 它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
(3) 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
研究不同气体对人体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实践部门中。
2.味觉
由含有化学物质的液体刺激后引起的感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舌侧。也有一些分布于会厌、咽后壁、前腭帆及软腭等处粘膜上皮内。
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明显。
(三)动觉和静觉
1.动觉
也叫运动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动觉意义:(1)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人们由于具有高度精确的动觉,才能实现动作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技能。(2)动觉在认识世界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当我们用手沿物体轮廓运动时,动觉和肤觉结合,给我们提供了物体形状、大小的信号。手在运动时肌肉紧张度的变化,还告诉我们物体的种种属性,如弹性、软硬、光滑度等,用手提起物体的大小,能告诉我们物体的重量等。
2.平衡觉
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它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半规管是反应旋转运动的器官。前庭是反应直线加速或减速的器官。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物体似乎出现移动。
(四)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第三节 感觉现象
人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变化。不仅不同的人感受性的大小有差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其感受性的大小也可能是不同的。感受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

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在生活中,感觉适应的现象很普遍,在各类感觉器官中都可以看到,但是,在各种感觉中适应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的。
视觉适应特别明显。它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从暗处进入明处,最初的瞬间会觉得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后,由于视觉器官对强光感受性的降低,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较难感到听觉的适应现象,只有在强音或单调声音的作用下,听觉器官才会出现感受性暂时降低的现象。
触压觉的适应很明显,我们安静地坐着时,几乎觉察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左右,触压觉就下降到约为原始值的25%。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例如,我们游泳时,刚下水时觉得水很冷,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觉得像原来那么冷了。
痛觉是很难于适应的,在引起痛觉的刺激持续作用下,疼痛并不减弱。痛觉难于适应的现象,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嗅觉的适应速度则以刺激的性质为转移。一般的气味只要经过1-2分钟就可以适应,如对樟脑气味的适应大约是2分钟。强烈的气味则要10多分钟才能适应。而对大蒜气味的适应则要45分钟左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的适应。味觉适应也较明显,长时间食用某种食品,会觉得滋味越来越淡,这是味觉适应引起的。
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动,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白天的阳光下和夜晚的星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精细的感知外界事物,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研究适应现象对于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二、后象
后象是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在头脑中仍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现象。后象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三、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情况。
当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快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一个灰色小方快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就显得明亮些,就是同时对比的结果。
而当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就叫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梅,会觉得梅很酸;吃了苦

药以后,接着喝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就属继时对比。
研究对比现象具有实践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觉对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感受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用对比的原理突出板书、挂图和模型的重要部分;教学语言的轻重快慢、抑扬顿挫都能产生听觉对比效应。
四、疲劳
感觉疲劳是持久或过度的刺激超过感觉系统正常生理反应所能接受的程度造成的,它使感觉系统的感受性降低。
五、掩蔽
对一个刺激的感受性因另一个刺激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称之为掩蔽。
六、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一个人害了牙痛病,最怕敲击声,因为强烈的声音可以使牙痛加重,用刀子划玻璃的吱吱声可使人身上起鸡皮疙瘩,引起皮肤发冷的感觉等。在不同的分析器中,由一种感觉同时引起或者加强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联觉。如看到大理石会产生冷、硬、重的感觉;看到红色、橙色引起温暖的感觉;而蓝色、青色、绿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等。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微弱刺激的作用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的作用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生活中,不同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它对人的学习、生活、劳动和艺术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七、不同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失缺之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相对弥补的现象就叫不同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如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可以通过听觉、触摸觉来了解周围环境。聋哑人只要发音器官正常,可以“以目代耳”学会看话,甚至可以学会“讲话”。可见,某种感觉器官有缺陷的人,由于生活和劳动的要求,特殊的训练和锻炼,可以使其未被损伤的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惊人的发展,使感觉的缺陷获得补偿。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丧失听觉以后,以顽强的毅力,利用振动觉来创作,并谱写了大量世界名曲。
第四节 感觉理论
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