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系许家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系08级物理(2)班的许家吉。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九年级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首先我对本节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 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从而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对能的概念比较陌生,而动能何势能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是能量守恒的基础。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把其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由于在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过程中要牵扯到控制变量法、比较分类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而九年级学生本身对能量概念上的陌生和模糊,同时也对学习物理基本方法的陌生。因此,我确定“探究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说教法】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 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学生刚学习了功,而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说学法】

经上述所分析九年级学生的情况,对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能初步的去体会物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说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流程图:复习提问

情景引入

动能和势能的教学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布置作业

说教学流程:

【说板书设计】

一、能量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势能:物体存储的能量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量……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量……弹性势能

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三、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相同的物体,下落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下落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 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 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 种途径。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 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 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 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 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 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 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 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 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 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电势能电势说课稿

我以为,《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是静电场一章中涉及基本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和非常困难的一节,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文理选修后,在物理学习中遭遇到的第一个十分关键的考验,当然也是继续学习选修3-1电路知识和3-2电磁感应知识的重要基础,如何处理好这一节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树立和兴趣保持,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处理好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至为关键。由于这一节内容是属于概念教学,既抽象又逻辑严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情况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呢?我认为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事实上在一些教师招考中也是选择这一内容的教学来甄别教师的教学能力。 正因为如此,我想借此机会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交流给大家,如有不妥或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一、课标解读 关于“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的课标表述有两条:(课件2)在内容标准之选修模块3-1电场中有“(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以及“例2分析物理学中常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道理”。 如何理解这两条表述呢? 我们知道,静电场具有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电荷在电场中运动时,电场力对电荷做功,从而引起电势能的变化。因为电势能是相对的,在研究电场时,我们往往并不特别关注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实际具有的电势能的量值,而更需要关注电荷在电场中运动时电势能改变的多少,因为能量只有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发生改变才有实际意义,而电势能改变的多少正好与电场力做功的量值相联系。(课件3)对静电场中确定的两点,在这两点间移动不同电荷电场力所做的功可能不同,但电场力所做功与所移动的电荷的比值是不变的,也就是说电场力做功的本领也是确定的,这就是电势差所反映的电场本身的性质。而确定了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就很容易计算电场力所做的功,这为解决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电势差应是教与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理解”的。 (课件4)而电势能与电势对应,数值的大小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选择不同的电势零点,描述电场中各确定点的电势以及确定的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是不一样的,但各确定点间的电势差又是一样的。而且,电势零点的选择既有任意性又有限制性,但在物理学中常常选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作为电势零点,因为这样往往比较方便而且自然,而这对于高二学生来讲,要准确理解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课标只要求“知道”。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说课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 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 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 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 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 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机械能及其转化》说课稿.doc.doc

《机械能及其转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机械能及其转化》,《机械能及其转化》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前面所学《动能和势能》的延伸。教材由演示得出动能、势能的转化;由想想做做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图文并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科学世界“人造卫星”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计划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能解释动能、势能转化的简单现象;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势能之间转化的过程。、并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本节的重点是: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难点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但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我应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滚摆实验演示效果好于动手做,乒乓球、篮球学生非常常见并且喜欢,过山车有过多少人的惊叫和刺激!你知道他们的速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吗?其中又有怎样的能量转化呢?就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从而引入了新课,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 展示本节学习目标,这些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不教。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顿悟。让求知的欲望在我的课堂滋生成长,让智慧的浪花在这里澎湃激荡。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我分三部分来组织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_教案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课教师:马晨楠作课对象:九年级197班时间:2014年9月1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⑷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故事,提示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1)《小子弹和大石头》:抗日战争期间,一天,日军进攻我军,火力很猛,我军的子弹快要打光了。“准备大石头,节约子弹!”我军连长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立即利用战斗间隙,把一块块石头搬到战壕前沿。“敌人进攻了,滚石头!”连长又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用力向下一推,几百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头滚下,犹如发生了山崩,砸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龟缩到山脚下面去了。滚下的石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2)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一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能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1-19,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物体做功事例,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事例中的问题: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而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问: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答:飓风。) 问: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答:比较它们能够做的功的多少。)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2.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11-20和11-21针对上述实例,分析思考下列问题。,得出动能的初步概念。 (1)以上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答:具有能量,因为它们都能做功。) (2)它们为什么能够做功?(答: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

高中物理说课稿:电势差 电势

高中物理说课稿:电势差电势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高中物理说课稿:电势差电势 电势差电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叫XXX,来自XXX,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电势差电势》,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知识,但不够深入,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

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行相关计q 算。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电势差、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因此本节教学的难点为把电势、电势面与前后知识区别、联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与学法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九动能和动能定理 ——吴功明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教师版)

4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思路 通过比较重力场与电场——从重力做功引入电场力做功——重力势能引入电势能——零势能点——通过高度引入电势——等高线引入等势面 【对比静电场与重力场】 [引入新课]可见,静电场与重力场有某些特征是相似的。根据两者的相似性,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推测静电场的其他性质?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电场力做功特点】 属性c: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吗? [求证]让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来计算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W=F|AB|=qE|AB|W=F|AB|cosθ=qE|AM|W=W1+W2+W3+…=qE|AM| 分析三种情况下的做功的数据结果,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从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得出相关的物理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和知识结论。 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电势能】 属性d: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才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是否隶属势能?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物理名称吗? [求证]在重力场中由静止释放质点,质点一定加速运动,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如图所示,在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这种能量为电势能。) 属性e: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减少的重力势能,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增加的重力势能,用公式表示为W AB=E pA-E pB。那么静电力做的正功也等于减少的电势能吗?克服静电力做的功也等于增加的电势能吗?用公式表示也是W AB=E pA-E pB吗?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法。 三、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最新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 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势差之前, 位于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 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教学目标说明 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表达式,能用表达式计算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领会其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问题。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2 )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 )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三?新课引入1、两种引入方案(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 引入本节课,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在总结实验探索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基 础不同的同学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进行动能定理的论证。 简单指出,理论推导与实验探究都是认识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牛二定律: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用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来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间的关系。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能否从理论上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呢?一一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牛二“力一一加速度一一速度”变化。因此可以用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间的关系。 2、教材关于动能表达式的给出 不是简单的直接给出动能的表达式,而是由理论推导之后,进一步推理分析后再定义物 体动能的。这种处理方式与前面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得出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学生接 受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总结:这样引入的好处是:从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过程中蕴涵着丰 富而深刻的物理内容,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牛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联系、区别,准确把握 动能定理的内容以及如何灵活应用。 四.教材、教法分析 1、动能定理的推导(两种方案根据学生基础选择) (1)给出情景:恒力F、L、m、v-i、v2。 (2)提出问题:F做功与速度变化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推理:得出动能定理。 (4)揭示意义:我们已经知道功与能量变化是紧密联系的,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 能变化有一定联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有一定联系。因此( 3)中是力F 1 2 做功与一mv2变化关系,换言之就是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式。 2 1 1 (5)定义动能:由于W等于一mv2的变化量,可见一mv2是个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2 2 我们将它定义为动能。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选修3-1课程标准:(这部分不念可以看一下) (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例1 了解存在可燃气体的环境中防止静电常采用的措施。 (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例2 分析物理学中常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道理。 例3 观察静电偏转,了解阴极射线管的构造,讨论它的工作原理。 (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例4 使用闪光灯照相。查阅资料,了解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 2.课程标准: 《电势能和电势》这节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4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例2 分析物理学中常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道理。 3.课程联系 电势能和电势是电磁学开篇章节静电场中的重要内容,开始将能量纳入电场中。同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并能运用库伦定律求解电场力、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计算电场强度的基础上,讲解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并由此引入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等概念。对它的学习是对以前能量知识的升华和巩固,同时也对以后电势差的学习有着深厚的影响。 4.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知道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明白电势的含义,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四十二团中学马怀东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 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1)知道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习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适时点拨精讲。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汇报结论、交流反思 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利用18min的时间,用实验验证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断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个别指导,引导学

机械能说课稿完整版

机械能说课稿完整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各位评委好!我是17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及其转化》。我的说课主要从这六个方面进行,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3说学生,4说教法,5说教学过程,6说板书。 一、说教材 《机械能及其转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动能和势能》的延伸,又为后面《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由“机械能及其转化”、“水能和风能的利用”两部分组成,后面的“科学世界”之“人造卫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并认识到高科技成果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基础物理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计划达到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难点是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解。三、说学生 通过近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鉴于学生特点,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应用多媒体视频、现场实验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根据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四题,预先准备好实验器材,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认识到这个现象的反常,我先用一个普通罐子从同一斜坡上滚下来的现象做铺垫,然后向学生视频展示这个“奇怪的罐子”。通过前后两个现象的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用看似违反常规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 1、机械能:因为课本中给出的机械能的概念比较模糊,而且课本中的第一句话就直接告知学生“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所以,我在讲机械能的概念时,采取了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后,直接讲授的方法,并用图形结构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2、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此分了三步进行。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室滚摆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用硬纸片或者其他物品如萝卜等,自制滚摆,在制作过程中真正的动手动脑。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观察滚摆高度和速度的变化,进而得出滚摆上升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由第一个环节引出思考,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我用儿童的发条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动手使发条猫头鹰动起来,回忆童年快乐的同时,引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让学生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感受科学的魅力。

电势能和电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 究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 从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 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1)q沿直线从A到B (2)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 (3)q沿任意曲线线A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L AB cos θ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 2.电势能 (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 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2)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写 成式子为:PB PA E E W AB -= 注意: 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②.电场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③.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 在任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 在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负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 ④.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A 具有的电势能E P 等于将该点电荷由A 点移到电势零点电场力所做的功W 的。即E P =W ⑤.求电荷在电场中A 、B 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 点移到B 点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荷在A 点电势能大于在B 点的电势能,反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B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 点的电势能。 ⑥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应先规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 关于电势能零点的规定:P 19(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所以: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电势能位置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如上式若取B 为电势能零点,则A 点的电势能为:

机械能说课稿

机械能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打下基础。它结合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力学综合题的核心,而这类问题又常伴随着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和受力特点是充分考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点,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

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情景→问题→分析与活动→总结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过程,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容易多了,整个难点的克服过程通过这样四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运用归纳法的思想,从一个个典型的物理情景中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随后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中,学生对守恒条件的认识和理解很准确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与势能》说课稿

《动能与势能》说课稿 李度一中陈海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