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框架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框架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框架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①雏形:“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租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这样“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④立法保证: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⑤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②“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⑷意义: ①理论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实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③“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一个国家处理内政问题提供了一个好办法,即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 ④实践意义:港澳回归 ⑤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框架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期末复习学案 学科:历史 课型:复习 时间: 总第 课时 课程标准: 1、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 了解唐和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______年,杨坚,定都________ 隋的统一,________年,灭陈 完成统一原因: 隋文帝措施:国家的统一,安定,发展生产 结果: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1、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通原因: 3、开通时间、人物:_________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南至________ 。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______、淮河、_______、钱塘江。 8、开通的意义: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9、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_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的建立:________年,李渊,定都_________ 表现(定义、内容):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加强 原因:治国思想+治国措施 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 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评价: 统治前期:措施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盛世表现(定义、内容) 统治后期:由盛转衰 原因: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朝政混乱 修建水利工程 农耕技术大发展 曲辕犁、筒车 南北重归统一靶目蹑 隋朝经济 隋朝大运河靶目蹑禧 繁盛一时的隋朝 农业 开元盛世 唐 朝的繁荣与衰亡 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 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1-2单元)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约6000千年约7000千年 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 磨制石器,如骨耜;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 器等 种植水稻种植粟 原始农业 (种植作物)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饲养猪、狗和水牛 (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制造陶器、玉器、乐器;会雕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 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 房屋; 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 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 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 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都使用磨制石器; ⑤都会制造陶器 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 大进步。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简述港澳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请认真阅读课本P70—P71内容,完成下表)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阅读P71—P7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完成下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阅读P73——P7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完成下列结构图)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巩固案)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1·山东滨州)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富有想象力的。”这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2011·江苏淮安)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3.(2011·)《财富》杂志曾于1995年预言“香港将死”,但几年之后它的编辑总监却称香港为“活力之都”;2006年,澳门也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这充分证明 A.求同存异方针的成功B.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D.“一国两制”英明正确 4.(2011·山东济宁)“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5.(2011·广西贺州)“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2011·贵州黔南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三: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乡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分)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1分)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1分) (3)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证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1—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云南元谋(长江) 约170万年 知道用火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约70-20万年 使用天然火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 约3万年 人工取火 磨光钻孔技术 骨针 氏族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房子 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房子 彩陶 纺线织布 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 黄河流域 黑陶白陶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涿鹿之战 黄炎战蚩尤 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形成华夏 人文初祖—黄帝 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 发明舟车 发明文字 编出乐谱 禅 让 尧、舜、禹 原始社会结束 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二单元(4—9课)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前2070—1600年 建立:禹 暴君:桀 禅让制→世袭制 商 前1600—1046年 建立:汤 暴君:纣王 盘庚迁都殷 西周 前1046— 771年 建立:周武王 暴君:周厉王 牧野之战 分封制 商朝 青铜文化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最大) 四羊方尊 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 商周时期“五谷”齐备,西周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春秋争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修筑都江堰 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商鞅变法:前356年 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文字: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历法:夏历、商朝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24节气(历法上的重点大成就) 医学:扁鹊 春秋战国之际 “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钟鼓之乐”,编钟 百家争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原始 社会 祖国境内的 远古居民 原始的 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 的兴亡 灿烂的 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 的纷争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中华文化 的勃兴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 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 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 禁鸦片。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 海滩当众销毁。 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 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带来的危害:1.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2.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3.腐蚀清朝的通知机构; 4.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 原料。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时间:1842年6月 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战争中牺牲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事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浩劫。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 条约》。俄国是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中,获利 最大的国家。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 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战斗中 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林则 徐 虎门 销 烟 鸦片 战 争 中 英 《南京 条约 》 火烧圆 明 园 俄国侵占我 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一单元 侵略 与 反抗 第 1课 鸦 片 战争 第 2 课 第二 次 鸦片战 争期间列 强侵华罪行

最完整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精华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 七年级历史教材为中国古代史内容,隐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等原因,编写者往往会将其情感隐匿于教材之 中。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希望大 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欣赏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 、隋的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隋的统一: 时间: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 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 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 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奠定了基础。 3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 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二三、大运河的开通 1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 、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 4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 、流通七省区:(略) 9 、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

初中历史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6

初中历史教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内容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 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2.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着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首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然后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最后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部分环环相连,先有设想,接着实践,最后是展望。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因此他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比较了解,尤其是他们亲身见证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的繁荣以及近几年来海峡两岸人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自已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由 教师总结、讲述有关祖国统一的事情,学生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导言,进而进入新课: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说出“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后由教师讲述。(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首先先由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原因。后由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记住主要内容,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相比“特别”在什么地方? 2、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4、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5、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 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教师讲述本节的主要内容。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先请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台湾情况,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由学生自学后教师讲述有关海峡两岸的现状及发展前途。 小结: 本课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大业,通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及稳定过度并繁荣发展,以其展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绘出雄伟的蓝图。 作业:《伴你读历史》、自我测评、材料阅读、第三单元练习。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件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作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欣赏 <<乡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教师明确:建国初我国还有三个地区的问题没有解决:台湾、香港、澳门。 整体感知:了解本课主要内容,说出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70、71页了解: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目的;内容;地位。 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哪里提出来的? 3、“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哪个地方变成了现实?还有哪个地方 也成功实践了这一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 1、师生回忆:香港被英国割占或租借的过程。 2、1984年,签署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这是中英关系发展史闪 光的一页,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3、课件展示:我在1997年6月30日的日记,表达一个普通中国 人期盼香港回归的心情。 4、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一激动人心的时 刻。 5、课件展示:我的1997年7月1日的日记,表达中国人民看到祖 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时的兴奋和感慨。 6、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7、课件展示:《七子之歌》。表达澳门离开母亲怀抱的痛楚。 8、师生回忆:澳门问题的由来。 9、澳门问题的解决:1987年4月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 声明。 10、播放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生看后回答澳门回归的时间和 意义。 11、课件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国家,统一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同学们回忆古代史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哪几次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的祖国有没 有实现完全统一呢?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 组内部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历史回顾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生:介绍香港的自然地理状况及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沿革情况。(明确春秋战国 时期,香港就已成为楚国的领地) 师:那么,它是怎样被英国割占的呢?多媒体演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示意图,通 过闪烁的方式呈现。展示各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哪位同学说一下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分别通过哪三个不 平等条约被英国强行割占和租界的? 生答:(略) 师:面对英国侵略者的贪得无厌,难道中国人民就听之任之吗? 生:面对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不予承认,中国人 民也从未接受。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归还租界和租借地的要求,但未能实现。 师: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为什么遭到拒绝呢? 生答:(略)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李 林 娄烦中学

教学案例:香港澳门的回归 主题: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背景: 我在教必修一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课前我精心准备,满以为能上一节成功的课,在179班上时:这个班学生基础差,因而我没有设计问题,害怕玩不成教学任务,感觉与学生互动是浪费时间,虽然我自己感觉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精彩无限,然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似乎整个课堂没有一点生机活力,实践证明我大错特错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没有调动。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更谈不上效率了。体会到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应点燃火焰——把“过程与方法”还给学生。 第二天在173上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香港回归录像资料和澳门回归录像资料,并模拟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的谈判的场景。扮演邓小平同志的李雪飞同学站起来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铁娘子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竟然倒了,等等!全体学生们报以爽朗的笑声。期间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香港问题研究小组,澳门问题研究

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发现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轻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聊天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我喊“停”,学生们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头头是道回答着“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是”,等等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似乎事不关己,或无所用心,或干脆开起了小差。课后我想:学生是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可我发现,这些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课后做练习时验证了这是一堂无效课. 解决问题方法: 173、179班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前者是满堂灌、一言堂,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老师为主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而这是一堂无效课非常失败的课。而后者却走向另一极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我运用了过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第12讲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12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 1.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C.统一后允许台湾保留军队 D.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但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3.201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是( ) ①迈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⑧③ D.①②③④ 4.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5.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庆典上发表讲话:“‘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一国两制”在澳门能够“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了澳门的发展 B.灵活的外交政策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6.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理,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稳定繁荣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7.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8.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1—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云南元谋(长江)约170万年知道用火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约3万年人工取火磨光钻孔技术骨针氏族 打制石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子磨制石器和骨耜 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子彩陶纺线织布 磨制石器和木耜 涿鹿之战黄炎战蚩尤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华夏祖养蚕缫丝 人文初祖—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 禅让尧、舜、禹(实质:原始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会结束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二单元(4—9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前2070—1600年建立:禹暴君:桀禅让制→世袭制 商前1600—1046年建立:汤暴君:纣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前1046— 771年建立:周武王暴君:周厉王牧野之战分封制 商朝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 商周时期“五谷”齐备,西周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春秋争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商鞅变法: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 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文字: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历法:夏历、商朝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24节气(历法上的重点大成就) 医学:扁鹊春秋战国之际“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钟鼓之乐”,编钟 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原 始 社 会 祖国境内的 远古居民 原始的 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奴 隶 社 会 夏商西周 的兴亡 灿烂的 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 的纷争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中华文化 的勃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