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

殡葬文化学——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
殡葬文化学——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

第二十三章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

目的要求:1、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殡葬的变化;

2、掌握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3、了解目前殡葬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1、新中国殡葬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

2、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3、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出路;

教学难点: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历史根源及解决办法;

授课方法:理论讲授法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中国殡葬改革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民国时期的殡葬变化

1、传统的杠业、杠房:近世中国承袭晚清惯例,称殡葬服务行业为杠业,服务机构为杠房。杠房指专为丧家承办丧事的店铺。店铺内备有丧车、丧杠、棺罩、仪仗鼓吹、殡仪服饰等物,或租赁或出售,并承办殡葬服务。以土葬为主,丧事取儒佛道相混杂之礼仪。同时,还有专门的棺材铺、寿衣业、冥衣铺(出售纸扎冥器、纸钱,或香烛等)。杠房老板根据丧主的服务要求而收取费用,然后临时雇佣杠夫,而杠夫多较固定地受雇于某一杠房。这一模式在城市内较典型,在农村则仍依本宗族及亲朋好友相帮办理丧事的方式(有些农村中也有殡葬服务专业户)。

2、近世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以“船坚炮利”的物质优势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中国五个沿海城市广洲、福洲、厦门、宁波、上海各辟出租界给英人作为通商口岸。随后,各西方列强蜂涌而入,大肆瓜分中国领土,逐步将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他们以“文明”、“民主”的绅士派头在中国昂视阔

步,使素以“老大帝国”自负的中国人顿有自惭弗如之汗颜。于是,遂起而效法。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文化包括殡葬服务方式也传入,其中对中国殡葬领域影响较大的是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的建立。它们使丧事办理走向社会化,并推动了中国火葬葬式的重新兴起。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社会工作逐渐兴起。在工业集中、人口稠密的城市再像古代农业时代那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办理丧事并土葬愈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负责替丧家接运尸体、承办殡葬礼仪及安葬事项的殡仪馆、公墓和火葬场便产生了,以求达到殡葬管理的科学和卫生。这样,与生产走向社会化的同时,殡葬活动也逐步摆脱了旧式的一家一户的独立操作,而进入了社会化操作时期。而且,它与新的葬式(火葬)相联系。传入中国后,它们首先兴起于租界内,后逐渐推广开来。

上海开风气之先。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以来,寓居上海的外侨逐年增多,为解决死有所葬的问题(洋人大体无死后回葬故乡之俗),1844年出现了第一个由外侨(英国人)开办的公共墓地山东路外国公墓。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最初的殡葬服务(公墓)设施。1863年,英租界工部局又置地辟八仙桥公墓。

为了管理这些外侨公墓和办理外侨土葬申请手续,1866年2月(同治四年十二月)英租界工部局在卫生处设公墓股。这是在上海租借地内出现的第一个殡葬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殡葬管理关系隶属于租界内的工部局卫生处,内容侧重于卫生管理。

19世纪末年,美国人韦伦斯在上海设立“松茂洋行”,专理外侨殡殓。由于收费甚高,当时中国人无人问津。这是由洋人经营的第一家殡仪馆。

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殡葬管理隶属于国民党市政府卫生局。到30年代,国民党市政府在江湾开辟新市区,市长对卫生局规定的职事中有“承担国人所办公墓的行政管理”一项。当时的卫生局直接领导的有市立第一公墓(江湾公墓)、市立万国公墓。这一时期,同国民党市政府鼎立的殡葬管理机构有英租界的工部局卫生处公墓股、法租界公董局的殡葬管理机构(由法驻沪领事馆领导)。三家各自为政,互不相属。这是近代中国政府直接管理殡葬的开始。

1931年,南昌人陶醒予(家瑶)以恢复中华传统礼仪为号召,创办中国殡仪馆,这是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殡仪馆。

关于火葬,如前述,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它受到禁止。自西方文化传入,火葬又被从外输入。1927年,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开办的静安寺公墓的火葬处安装了上海的第一只煤气火葬炉。这是上海第一处现代意义上的火葬场。(引自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编《上海民政史·殡葬部分》(讨论稿),系该处关维常老先生提供。)

在殡葬礼仪上,如前述,袁世凯政府于1912年8月17日发布民国《礼制》,规定丧礼为脱帽三鞠躬。尔后历代政府的官方丧礼均遵从之,如1929年南京政府行“奉安大典”迎葬孙中山先生灵柩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安葬,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丧礼中均用三鞠躬礼。在民间,国内有人急于推行丧事鞠躬礼,但民间难以接受,遭致强烈反对,故民间现仍用叩头礼(见第十六章第三节)。

这些变化对于推动中国的殡葬改革都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二、新中国的殡葬改革

新中国的殡葬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倡导阶段(19491985年);法制阶段(1985年以后)。

1、殡葬改革的倡导阶段:

2、殡葬改革的法制阶段:

3、殡葬改革的成就:

三、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取决于其特殊的国情。

首先,中国有12亿人口,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国土占全国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的95%;西部国土占55%,人口只占5%。(《中国国情大辞典》(1982版))就是说,中国有11.4亿人生活在不到全部国土一半的43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平方公里约264人。这样,东部的人口就相当密集。大体上,从黑龙江省的漠河到云南省的腾冲划一条直线,以此区分东部和西部,线以东就是中国人口的密集地区。

造成这一悬殊的原因在于,西部海拔高,降雨量少,交通较落后,生存条件明显地不如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较东部落后。东部人口的密度有些地区又更高,如江苏省人口已逾7000万,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为700多人,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一省。安徽省人口已逾6000万,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近500。东部沿海省份每平方公里500人以上的地区则不在少数。这些人口高密度地区,人均耕地多不到1亩。(将中国与美国作一比较:美国人口2.3亿,国土面积930万平方公里,但其东、西部的自然条件无差别,得人口分布比较均匀之利,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为26人。故美国仍以土葬为主,每年的火葬率仅为5%。)

按每年死亡率6.64‰计算(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版),系1993年数字),每年死亡在796.8万,即将近800万人。若全部土葬,按一具棺材1立方米木材计算,每年就有近800万立方米的上等木材埋入地下;以每亩地埋40具尸体计,每年将有20万亩土地成为坟山(称为“白色化浪潮”)。尸体在地下靠自然分解的作用任其腐烂需20年以上方能被土地吸收,并不断地释放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源。清朝的一位妇女患炭疽病死亡,距今200多年了,在她的墓内还检查出活的炭疽芽胞杆菌。人类生存在地球上,“非谷不食,非土不立”,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森林为保护水土流失之本,而这些资源每年大量地被死人无谓耗去,死人与活人争地盘愈演愈烈,居心何忍?

现在人,还用砖、水泥、磁砖、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将坟墓修得坚实乃至富丽堂皇,几十年内这些地方寸草不生。如果听任土葬方式横行,一百年下来,我们将给子孙后代留下8亿座坟堆!古代的人口远少于现代(明末清初中国人口约5000万),现代的防腐手段又较古代更完善,动用现代技术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多的垃圾,又有何益?

其次,中国现有的生存资源的人均量极有限。现在,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只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5,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还要减少600万亩,而每年增加新人口在1500万左右。中国以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土地负荷太重了。此外,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极低,人均森林蓄积量仅9.1平方米,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7,而许多森林的实际质量又是相当成问题的。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8%以上。南方水土流失严重,而北方有100多个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我国的生存条件正在严重恶化中!比如:由于长江及其各支流地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的含沙量正在逐年升高。专家预测,如此下去,一百年以后,长江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我们究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

其三,社会经济并不发达。土葬的费用一般在1.2万元左右,如用火葬,少则500元,多则3000至4000元便可全部办完(包括骨灰墓地)。以湖南省为例,每年死亡人口约42万(1993年的死亡率7.13‰,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版),若全部火葬,每次丧事节省8000元计算,每年丧事便可节省约34亿元人民币。而该省还很难找出几个拥有34亿元固定资产的企业。迫于本地隆丧厚葬的舆论压力,1996年农村有卖掉刚建好的房子而给母亲办丧事,丧后又重新陷于贫困的事情发生。中国经济尚不发达,财富也不宽裕,相当一些地方的生活还在贫困线上下浮动,人们尽可以用这些钱去发展生产,或父母在世时用心奉养,而不必死后隆丧厚葬。

大体上,我国的人口多,东部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仍属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的财富量很低。因而,保护环境,爱护土地和木材资源,勤俭节约发展生产,这些就构成了我国推行火葬实行殡葬改革以及节俭办丧事的必要性。

四、前殡葬领域中的问题

1、其一是1988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昆明怪事:活人为自己建坟68座》。

2、其二是浙江一些市、县(尤以温州为盛)城乡大修坟墓成风,人们手中有了钱,认为可以在祖坟上摆一点阔气了,于是用水泥、大理石、水磨石、磁砖等建筑材料将坟墓修得富丽堂皇,占地多在十余平方米以上,同样也有不少活人筑“寿坟”事件。

3、关于中国殡葬改革的设想

思考题:

1、概述新中国的殡葬改革的两个阶段。

2、概述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3、你对中国殡葬改革的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