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h1

1、预设理论简介

Frege最早讨论预设问题,他说:当我们说到“月亮”时,我们预设了该指称的存在。当今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对预设有一种常见定义,是通过与“蕴涵”相区别而给出的。所谓蕴是一个语句的逻辑后果,而预设则是一个话语的前提条件。Kempson总结过蕴涵与预设的别: A蕴涵B,则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可真可假,B假A必假;A预设B,则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例如:“张三不再爱李四”蕴涵“张三现在不爱李四”并且预设“张三曾经爱李四”。Levinson则直接利用“蕴涵”概念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A预设了B,则当且仅当:A蕴涵了B,并且非A也蕴涵了B。试以Russell给出的一个着名例子为例: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A)蕴涵了“There is a present king of France.”(B),前者矛盾命题“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wise.”(非A)同样蕴含了“There is a pre sent king of France.” (B)。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预设具有这样一个根本特征:即使在否定命题下,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

2、语义预设

2.1 语义预设的基础理论

预设的语义研究始于英国着名哲学家斯特劳逊,他在《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如下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S’,而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的基础上的。如:

(1a) Mark’s father bought him a book.

(1b) Mark has a father.

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如果(1a)是真实(true)的,则(1b)是真实(true)的;如果(1a)是虚假(false)的,则(1b)还是真实(true)的;如果(1b)是真实(true)的, 则(1a)是真实(true)或虚假(false)的。解释一下就是:马克的父亲给他买了书,马克有一个父亲;马克的父亲没有给他买书,他还是有一个父亲。如果马克有一个父亲,那么他给不给马克买书都是可能的。当然,在真值条件下的语义逻辑和我们日常所使用的逻辑是有一定区别的。运用真值条件语义学下的预设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语句(utterance)做出其内在的语义判断而不会考虑诸如说话人的设想及听话人的理解等涉及到语用学领域的问题。

语义预设与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句子通常中含有有助于引发预设信息的语言符号,被称为“预设诱发语”。Karttum en共收集了31种预设诱发语。主要有:叙实动词(factive V ) ,含义动词(implicative V ),状态变化词(change-of-state V ),反复词

( iteratives ) ,判断词(V of judging ) ,时间子句(temporal clause ),分裂句(cleft sentences), ,非限制关系子句(nonrestrictive clauses),非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等。下面举例对几种预设诱发语作一说明。

如果叙实动词后面有分句, 该分句为复句的预设。这类动词有regret, realize, be surprised, be strange, be aw are等等。例如: (2a)

/h1

Tom is aware that Mary is pregnant. 预设Mary is pregnant.

含义动词的使用附带一个预设。例如manage附带的前提是一个人要干某事必须克服某些障碍, happen附带的预设是必须要有机缘,某种状态或事情才会发生。常见的动词有manage, happen, forget, get to等。例如: (2b) John forgot to lock the door. 预设John ought to have locked or intended to lock the door.

状态变化词主要有stop, begin, continue, finish, carry on, come, go, arrive等。例如: (2c) She continued to cry loudly. 预设She had been crying loudly.

2.2、语义预设理论的局限性

语义预设依赖于相关的词汇意义和结构,只考虑语言的内部因素,而把实际交际中的多种因素排除在外,因此单靠逻辑语义对预设进行分析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预设语义分

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逻辑语义问题无法解决复合句的预设关系

语义预设从语义逻辑出发,在解释简单句的预设问题时,通常是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但是逻辑语义的前提关系很难在复合句中准确表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试图利用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s)———即复合句的意义是其各分句意义的总和,那么复合句的预设也相应是其各分句预设的总和。在此规则下,复合句的预设等于分句1的预设+分句2的预设+……+分句n的预设。但是这个假设不总是成立的,在具体的语句中,由于特定的语义关系,分句与分句的预设无法相加,有时反而被取消了。如:

(3a)-If John does linguistics, he will regret doing so.

(3b)John is doing linguistics.

例(3a)主句部分包含预设促发语“regret”,那么根据语义关系,(3b)就应该是这部分的预设,但是对整个条件句(3a)来说,(3b)不是其预设,恰恰相反(3a)的预设应该是(3c):

(3c)John is not doing linguistics.

2.2.2 否定检验法的缺陷

根据否定检验法去判断预设关系是一种语义分析方法。我们前面提到,否定检验法是区分预设与蕴涵的有效手段。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也就是说并非总是有效的。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

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 一般性 ) 、( 模糊性 )、( 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中心意义)。汉语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派生意义)。 三、分析题 、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

2009年第25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5 N o.3 2009 (总第105期)JOURNAL OF NORTH UN IVERSIT Y OF CH INA(S OC I AL SC IENCE ED ITI ON)(Sum.105) 文章编号:167321646(2009)0320026205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Ξ 李宏鹤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本文从Jef V 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O n P ra gm a tic T ra ns la tion G uide d B y The o ry O f A da p ta tion L I Honghe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ΚShanxi U niversityΚT aiyuan030006ΚCh inaΓAbstract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is a k ind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w h ich ai m s at pu rsu ing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T h 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ap tive m odels of the above m en ti oned tw o k inds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s from the angle of theo ry of adap tati on.It p u ts fo r w ard that the tran slato r actively adap ts the lingu istic structu re and con tex t to ach ieve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that he con sci ou sly o r uncon sci ou sly adap ts h is m o tive of tran slati on and h is real conditi on s to ach ieve the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 Key words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Μtheo ry of adap tati onΜp ragm atic equ ivalence 翻译理论浩如烟海,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它必然与某个学科紧密相连,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而尽管译论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这种启发和推动却又往往是局限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翻译的全貌。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L anguage,cu ltu re and tran slati on”中把译论分为三大类:语文学类译论、符号学类译论和语言学类译论。近些年来,随着语用学的日益崛起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翻译现象。“语用翻译”这一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关于语用翻译的定义,何自然教授认为:“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预设、礼貌原则、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与翻译,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从顺应理论这个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索语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1 文献回顾 前面已经提到,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这种等效决不简单指字面意思上的吻合,它是指原作与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 ivalen t effect)[1]。在翻译理论界中较早提出等值概念的翻译家是奈达。在他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2]”彼得?纽马克进一步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纽马克 Ξ收稿日期:2008212208  作者简介:李宏鹤(19732),女,助教,从事专业:中西文化比较及英汉互译。

语义学和语用学练习1

Chapter 5 Semantics Ⅰ.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 Dialectal(方言的)synonyms(同义关系)can often be found in different regional dialects such as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but cannot be found within the variety itself, for example, within British English or American English. F 2. 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while the reference deals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form. F 3. Linguistic forms having the same sense may have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 4. In semantics, meaning of language is considered as the intrinsic and inherent rel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of experience. F 5. Contextualism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e can derive meaning from or reduce meaning to observable contexts. T 6. Behaviourists attempted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a language form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and the response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 T 7.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the sum total of the meanings of all its components. F 8. Most languages have sets of lexical items similar in meaning but rank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ir degree of formality. T 9. “It is hot.” is a no-place predication because it contains no argument. T 10. In grammatical analysis, the sentence is taken to be the basic unit, but in semantic analysis of a sentence, the basic unit is predication, which i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T Ⅱ.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n: 11. Seman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12. The conceptualist view hold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form and what it refers to. 13.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14. Words that are close in meaning are called synonyms. 15. When two words are identical in sound, but different in spelling and meaning, they are called homophones(同音/形异义词). 16. Relational opposites are 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17. Componential(指数)analysis is based upon the belief that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be divided into meaning components. 18. Whether a sentence is semantically meaningful is governed by rules called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which are constraints on what lexical items can go with what others. 19. An argument is a logical participant in a predication, largely identical with the nominal element(s) in a sentence. 20. According to the naming theory of meaning, the words in a lan-guage are taken to be labels of the objects they stand for. Ⅲ. There are four choices following each statement. Mark the choic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英汉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及语用翻译探析

英汉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及语用翻译探析(开题报告) 内容摘要: 广告翻译也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替代的社会语用功能成为社会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对广告文化及广告翻译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作为一种营销活动,或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与文化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独特而复杂的身份决定了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也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名牌产品竞争。各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推销本国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介,因此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广告翻译要形象、准确、生动、简洁、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对一个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其市场占有率。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如果只简单地把国内成功的广告直译出去,结果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国际广告与国内广告相比,将面临着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差异问题。广告翻译也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替代的社会语用功能成为社会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对广告文化及广告翻译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019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五章(语义)

2019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五章(语义) 第五章语义 1.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2. 解释“语义”。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3. 解释“语言意义”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4. 解释“语境意义”。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5. 解释“词义”。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6.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理解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7. 解释“义素”。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8. 解释“义项”。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9.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实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但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 10.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 答:一个词能够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 11.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 答:词的理性意义因为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能够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能够称之为“科学意义”。 12.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semantic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meaning, which studies literal, structural or lexical meaning conveyed b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at we concerned with is the denotation of the word,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 phrases and sentences not the possible connotations. It is context independent, de-contextualized.and it deals with what is said. while pragmatics is a study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analysis of meaning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which studies non-literal, implicit meaning.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language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is context dependent, contextualized. What we concerned is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a speaker and interpreted by a listener.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we can see that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both concer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But they research the different sides of language,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study methods. The study objects of semantics is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at we need to know is their meaning, sense , reference and presupposes. Different words may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 the same one word may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And one word may belong to another word. So we can conclude the words to these relations, Such as synonymy, polysemy, homonymy,hyponymy and antonymy. An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sense relations between sentences ,we may think of presupposes. Whether it is right under the presupposes. All those are semantics. It would not change with the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语义的定义 1.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语义: 3.词义: 句义 意义>语义>词义 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 语义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 词义——句义 二、语义的分类 有语言单位固有的含义,也有语言单位在语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还有社会文化背景所赋予它的特殊意义。 静态语言义和动态言语义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一)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词汇定义 (1)词汇(2)词汇学 2.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2.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从功能角度言的。其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二)词汇的内容及构成 1.词汇的重要单位→词/ 固定结构 (1)词P120 ①定义P120、86 ②性质特点 (2)固定结构 2.词汇的内容 (1)词的总汇 ①基本词汇(定义、特点、类型) ②一般词汇(特点、内容) ③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2)固定结构的总汇(熟语总汇) ①成语(定义、特点) ②惯用语 ③专有名称 ④歇后语、谚语、格言等其他固定的句子结构 (1)词:词汇中最基本的单位 ①P120定义:语言中具有特定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②P86性质特点

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 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 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语用学于语义学区别 以哲学为基础

1.Where do you think meaning comes fro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philosophy of language was concerned less with language use than with meanings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Indeed, meanings were abstracted from the linguistic items that have them,and(indicative) sentences were often equated with statements, which in turn were equated with proposition.From the point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there are two types of meanings--literal meaning and speaker’s meaning.What a sentence literally m eans is determined by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those rules that the semanticist attempts to capture.But speaker’s meaning is a matter of intentions:what someone means is what he overtly intends to get across through his utterances.Meaning comes in many varieties. Some of these varieties are said to belong to the field of semantics,others to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2.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How are the two related to each other? Similarities: 1.They are two aspects of linguistics. 2.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eaning.Semantics refers to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While, Pragmatics deals with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3.They two are successional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such as the working out of Gricean implicatures )is claimed to commence only after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a given sentence has been worked out. 4.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re related to signs. They have different focuses:Semant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signs and objects. Pragmatics tak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igns and their interpreters as its subject matter. Differences: There 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find out how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Bach these are the three most decisive ones: A.Truth-conditional vs. non-truth-conditional meaning This approach, named Carnapian approach by Recanati,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 the following way. Semantics is said to be concerned with truth-conditional meaning (/words-world relations (Recanati)), pragmatics with non-truth-conditional meaning. In short: pragmatics= meaning– truth conditions B. Conversational vs. non-conversational meaning At this approach, semantics studies the conventional aspects of meaning and pragmatics those of non-conventional meaning. Therefore a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cannot be cancelled, but a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can . C. Context independence vs. context dependence At this approach, semantics is concerned with linguistic phenomena that are insensitive to context and pragmatics with those that are. But according to Bach content also varies with context in semantics. (e.g. deictics, demonstratives). He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types of context: Narrow contex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语用与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看《好了歌》的翻译 课程:语用与翻译 指导老师:侯建波 学院:英文学院 班级:2011级2班 姓名:杨焕 学号:1101010222 日期:2014年6月18日

摘要:自关联理论提出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甚多,同样;研究《红楼梦》及其翻译的学者更是举不胜举。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即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好了歌》进行名家英译对比研究,探索《红楼梦》中诗歌英译及鉴赏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和翻译技能。 关键词:关联理论;《好了歌》;英译

1.引言 《红楼梦》(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从清末被列为禁书到现在许多中外学者参与以“红学”为中心的研讨会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足以表明它的价值所在。《红楼梦》可谓一部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达地理,中医常识、建筑特色、服装款式、饮食习惯、自然景观、宗教信仰等等,称得上包罗万象,尤以诗词歌赋吸引文人墨客的注意力。 诗歌以其典故、意境、审美、修辞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红楼梦》中的诗歌同样凸显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若要将其翻译成英语,必将煞费苦心。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红楼梦》翻译版本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霍克斯的英译版。 很少有学者用关联理论分析两篇译作,所以本文将从明示推理、语境效果、最佳关联等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着手,通过对比两篇译文,探讨译者对原作者明示行为的明示推理,以及译作赏析者对于译作的明示推理过程中最佳关联、语境、语境效果等方面的联系,以此来鉴赏《好了歌》的翻译技巧,从而对我们鉴赏和翻译诗歌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2.关联理论简述 关联理论由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首次提出,它是关于交际的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它不仅对语用学有很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当今我国有关关联理论的论文层出不穷。 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关联性、最佳关联、认知语境、明示推理、语境效果等。关联是一个假设或称命题同一系列语境假设或者认知假设的联系(何兆熊,2000:191)[1]。语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义学 一.语义学(Semantics)的定义: 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尤其是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二.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 1)意义与指称(sense and reference): 意义与指称是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术语,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意义(sense)是一系列抽象语义特征的集合,与语境无关,可以在字典中查到。而指称(reference)是语言形式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指的事物;它涉及语言形式与非语言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意义与指称是意义的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方面,例如“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的意义虽然不同,但其指称一样,都指代天空中的同一颗星星。 2)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 指词语所指称的外部世界的事物、状态、抽象情感。例如:dog(狗)的外延意义是指“一种四肢、有毛、会汪汪叫的哺乳动物”,这种意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 3)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指源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经历、情感、评价、语境等外部因素的意义。例如dragon一词,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权利”,但在某些英语国家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为“残暴”和“邪恶”。 三.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hip): 1)同义关系(Synonymy): 方言同义词(Dialectal synonyms):意义相同但方言有差异的词,例如:autumn(BrE)= fall(ArE)。 文体同义词(Stylistic synonyms):意义相同但在文体上或者正式程度上有差别的词,例如:buy(较为随意)——purchase(较为正式)。 搭配同义词(Collocational synonyms):指意义上相同,但是搭配不相同的词。例如:provide和supply,provide sth. for sb.和supply sth. to sb. 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同义词(Synonyms with different emotive or evaluative meaning):意义相同,但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词,例如:politician (政客)含贬义色彩,statesmen(政治家)含褒义色彩。 存在语义差异的同义词(Semantically different synonyms):意义大致相同,但存在一些细微差异的词。例如:enough强调“足够”,ample强调“富足”。 2)反义关系(Antonymy): 等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y):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词对,其相反的词义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极中间可插入表示中间程度的词,体现了对立意义的层次性。例如:hot和cold这对反义词的界定是相对的,且在hot和cold中还可插入warm,lukewarm,cool 等中间词。 互补反义词(Complementary antonyms):一对反义词中,否定其中一个即肯定另一个。例如:boy —girl。 关系反义词(Relationship antonyms):一对反义词之间并不构成对立或否定关系,而是两实体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例如:医生(doctor)和病人(pati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