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

第一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知识能否忆起]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倾斜角的范围为[0,π)_. 2.直线的斜率

(1)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tan_α,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

(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y 2-y 1x 2-x 1=y 1-y 2

x 1-x 2

. 二、直线方程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名称 几何条件

方 程

局限性

点斜式 过点(x 0,y 0),斜率为k y -y 0=k (x -x 0)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斜截式 斜率为k ,纵截距为b y =kx +b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两点式

过两点(x 1,y 1),(x 2,y 2),(x 1≠x 2,y 1≠y 2)

y -y 1y 2-y 1=x -x 1

x 2-x 1

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

截距式

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a ,b ≠0)

x a +y b

=1 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x +By +C =0(A ,B 不

全为0)

[小题能否全取]

1.(教材习题改编)直线x +3y +m =0(m ∈k )的倾斜角为( ) A .30° B .60° C .150°

D .120°

解析:选C 由k =tan α=-

3

3

,α∈[0,π)得α=150°. 2.(教材习题改编)已知直线l 过点P (-2,5),且斜率为-3

4,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A .3x +4y -14=0

B .3x -4y +14=0

C .4x +3y -14=0

D .4x -3y +14=0

解析:选A 由y -5=-3

4

(x +2),得3x +4y -14=0.

3.过点M (-2,m ),N (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 A .1

B .4

C .1或3

D .1或4

解析:选A 由1=4-m

m +2

,得m +2=4-m ,m =1.

4.(2012·长春模拟)若点A (4,3),B (5,a ),C (6,5)三点共线,则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k AC =5-36-4=1,k AB =a -35-4

=a -3.

由于A ,B ,C 三点共线,所以a -3=1,即a =4. 答案:4

5.若直线l 过点(-1,2)且与直线2x -3y +4=0垂直,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直线l 的斜率为k =-3

2.

所以l 的方程为y -2=-3

2(x +1),

即3x +2y -1=0. 答案:3x +2y -1=0

1.求直线方程时要注意判断直线斜率是否存在,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2.由斜率求倾斜角,一是要注意倾斜角的范围;二是要考虑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3.用截距式写方程时,应先判断截距是否为0,若不确定,则需要分类讨论.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典题导入

[例1] (1)(2012·岳阳模拟)经过两点A (4,2y +1),B (2,-3)的直线的倾斜角为3π

4,

则y =( )

A .-1

B .-3

C .0

D .2

(2)(2012·苏州模拟)直线x cos θ+3y +2=0的倾斜角的范围是________. [自主解答] (1)tan 3π4=2y +1--34-2=2y +4

2=y +2,因此y +2=-=-3.

(2)由题知k =-

33cos θ,故k ∈??????-33,33,结合正切函数的图象,当k ∈?

?????0,33时,直线倾斜角α∈??????0,π6,当k ∈????

??-33,0时,直线倾斜角α∈??????5π6,π,故直线的

倾斜角的范围是??????0,π6∪????

??5π6,π. [答案] (1)B (2)??????0,π6∪????

??5π6,π

由题悟法

1.求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求出斜率k =tan α的取值范围;

(2)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借助图象或单位圆数形结合,确定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2.求倾斜角时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

以题试法

1.(2012·哈尔滨模拟)函数y =a sin x -b cos x 的一条对称轴为x =π

4,则直线l :ax

-by +c =0的倾斜角为( )

A .45°

B .60°

C .120°

D .135°

解析:选D 由函数y =f (x )=a sin x -b cos x 的一条对称轴为x =π4知,f (0)=f ? ????π2,即-b =a ,则直线l 的斜率为-1,故倾斜角为135°.

2.(2012·金华模拟)已知点A (1,3),B (-2,-1).若直线l :y =k (x -2)+1与线段

AB 相交,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B .(-∞,-2]

C .(-∞,-2]∪????

??12,+∞

解析:选D 由题意知直线l 恒过定点P (2,1),如右图.若l 与线

段AB 相交,则k PA ≤k ≤k PB .

∵k PA =-2,k PB =1

2,

∴-2≤k ≤1

2.

直 线 方 程

典题导入

[例2] (1)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 (2)(2012·东城模拟)若点P (1,1)为圆(x -3)2

+y 2

=9的弦MN 的中点,则弦MN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自主解答] (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m =0,由直线经过点(1, 0),得1+m =0,

m =-1.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1=0.

(2)由题意得,1-0

1-3×k MN =-1,所以k MN =2,故弦MN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1=2(x -1),

即2x -y -1=0.

[答案] (1)x -2y -1=0 (2)2x -y -1=0

由题悟法

求直线方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直接写出直线方程; (2)待定系数法:先设出直线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待定系数,最后代入求出直线方程.

以题试法

3.(2012·龙岩调研)已知△ABC 中,A (1,-4),B (6,6),C (-2,0).求: (1)△ABC 中平行于BC 边的中位线所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 (2)BC 边的中线所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并化为截距式方程. 解:(1)平行于BC 边的中位线就是AB ,AC 中点的连线.

因为线段AB ,AC 中点坐标分别为? ????72,1,? ??

??-12,-2,

所以这条直线的方程为y +2

1+2=x +

1272+1

2

整理一般式方程为得6x -8y -13=0,截距式方程为x 136-y

138

=1.

(2)因为BC 边上的中点为(2,3),所以BC 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43+4=x -1

2-1

,即

一般式方程为7x -y -11=0,截距式方程为x 117

-y

11=1.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

典题导入

[例3] (2012·开封模拟)过点P (3,0)作一直线,使它夹在两直线l 1:2x -y -2=0与

l 2:x +y +3=0之间的线段AB 恰被点P 平分,求此直线的方程.

[自主解答] 法一:设点A (x ,y )在l 1上,点B (x B ,y B )在l 2上.

由题意知?????

x +x B 2=3,

y +y

B

2=0,

则点B (6-x ,-y ),

解方程组???

?

?

2x -y -2=0,6-x +-y +3=0,

得?????

x =11

3

y =16

3,

则k =163-0113

-3=8.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8(x -3),即8x -y -24=0. 法二: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k (x -3),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x A ,y A ),(x B ,y B ),

由?

??

??

y =k x -3,2x -y -2=0,解得?????

x A =3k -2

k -2,y A

=4k

k -2.

由?????

y =k x -3,x +y +3=0,

解得?????

x B =3k -3

k +1,y B

=-6k

k +1.

∵P (3,0)是线段AB 的中点, ∴y A +y B =0,即

4k k -2+-6k

k +1

=0, ∴k 2

-8k =0,解得k =0或k =8. 若k =0,则x A =1,x B =-3, 此时

x A +x B 2

1-3

2

≠3,∴k =0舍去,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8(x -3), 即8x -y -24=0.

由题悟法

解决直线方程的综合问题时,除灵活选择方程的形式外,还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若与最值或范围相关的问题可考虑构建目标函数进行转化求最值.

以题试法

4.(2012·东北三校联考)已知直线l 过点M (2,1),且分别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

A ,

B 两点,O 为原点.

(1)当△AOB 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 (2)当|MA |·|MB |取得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解:(1)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2)(k <0),

A ? ?

?

??

2-1

k ,0,B (0,1-2k ), △AOB 的面积S =12(1-2k )? ????2-1k =12??????4+-4k +? ????-1k ≥1

2(4+4)=4. 当且仅当-4k =-1k ,即k =-1

2时,等号成立.

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1=-1

2(x -2),即x +2y -4=0.

(2)∵|MA |= 1

k

2

+1,|MB |=4+4k 2

, ∴|MA |·|MB |=

1

k

2

+1·4+4k 2

=2

k 2+1

k

2+2≥2×2=4,

当且仅当k 2

=1k

2,即k =-1时取等号,

故直线方程为x +y -3=0.

[典例] (2012·西安模拟)设直线l 的方程为 (a +1)x +y +2-a =0(a ∈R ).

(1)若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l 的方程; (2)若l 不经过第二象限,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尝试解题] (1)当直线过原点时,该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为零,此时截距相等. 故a =2,方程即为3x +y =0.

当直线不过原点时,由截距存在且均不为0, 得

a -2

a +1

=a -2,即a +1=1, 故a =0,方程即为x +y +2=0.

综上,l 的方程为3x +y =0或x +y +2=0. (2)将l 的方程化为y =-(a +1)x +a -2,

则?

??

??

-a +1>0,a -2≤0,或?

??

??

-a +1

=0,

a -2≤0.

∴a ≤-1.

综上可知,a 的取值范围是(-∞,-1].

——————[

醒]———————————————————————————

1.与截距有关的直线方程求解时易忽视截距为零的情形.如本例中的截距相等,当直线在x 轴与y 轴上的截距为零时也满足.

2.常见的与截距问题有关的易误点有:“截距互为相反数”;“一截距是另一截距的几倍”等,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先考虑零截距情形.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针对训练

过点M (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当过原点时,直线方程为y =-43x ;

②当不过原点时,设直线方程为x a +y

-a =1,

即x -y =a .代入点(3,-4),得a =7. 即直线方程为x -y -7=0. 答案:y =-4

3

x 或x -y -7=0

1.若k ,-1,b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直线y =kx +b 必经过定点( ) A .(1,-2) B .(1,2) C .(-1,2)

D .(-1,-2)

解析:选A 因为k ,-1,b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所以k +b =-2,即b =-2-k ,于是直线方程化为y =kx -k -2,即y +2=k (x -1),故直线必过定点(1,-2).

2.直线2x +11y +16=0关于点P (0,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2x +11y +38=0 B .2x +11y -38=0 C .2x -11y -38=0

D .2x -11y +16=0

解析:选B 因为中心对称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并且对称中心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故可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2x +11y +C =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0+11+16|

22

+11

2

|0+11+C |

22+11

2

,解得C =16(舍去)或C =-38. 3.(2012·衡水模拟)直线l 1的斜率为2,l 1∥l 2,直线l 2过点(-1,1)且与y 轴交于点

P ,则P 点坐标为( )

A .(3,0)

B .(-3,0)

C .(0,-3)

D .(0,3)

解析:选D ∵l 1∥l 2,且l 1斜率为2,∴l 2的斜率为2.

又l 2过(-1,1),∴l 2的方程为y -1=2(x +1), 整理即得y =2x +3.令x =0,得P (0,3).

4.(2013·佛山模拟)直线ax +by +c =0同时要经过第一、第二、第四象限,则a ,b ,

c 应满足( )

A .ab >0,bc <0

B .ab >0,bc >0

C .ab <0,bc >0

D .ab <0,bc <0

解析:选A 由于直线ax +by +c =0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所以直线存在斜率,将方程变形为y =-a b x -c b ,易知-a b <0且-c b

>0,故ab >0,bc <0.

5.将直线y =3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直线为( ) A .y =-13x +13

B .y =-1

3x +1

C .y =3x -3

D .y =1

3

x +1

解析:选A 将直线y =3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y =-1

3x ,再向右平移1个

单位,所得直线的方程为y =-13(x -1),即y =-13x +1

3

.

6.已知点A (1,-2),B (m,2),且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x +2y -2=0,则实数m 的值是( )

A .-2

B .-7

C .3

D .1

解析:选C 线段AB 的中点?

??

?

?1+m 2,0代入直线x +2y -2=0中,得m =3.

7.(2013·贵阳模拟)直线l 经过点A (1,2),在x 轴上的截距的取值范围是(-3,3),则其斜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方程为y -2=k (x -1),在x 轴上的截距为1-2

k

,令-

3<1-2k <3,解得k <-1或k >12

.

答案:(-∞,-1)∪? ??

??12,+∞

8.(2012·常州模拟)过点P (-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直线l 过原点时,l 的斜率为-32,直线方程为y =-3

2

x ;l 不过原点时,设方程

为x a +y a

=1,将点(-2,3)代入,得a =1,直线方程为x +y =1.

综上,l 的方程为x +y -1=0或2y +3x =0. 答案:x +y -1=0或3x +2y =0

9.(2012·天津四校联考)不论m 取何值,直线(m -1)x -y +2m +1=0恒过定点________.

解析:把直线方程(m -1)x -y +2m +1=0整理得 (x +2)m -(x +y -1)=0,

则?

??

??

x +2=0,x +y -1=0,得?

??

??

x =-2,y =3.

答案:(-2,3)

10.求经过点(-2,2),且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的直线l 的方程. 解: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a +y

b

=1, 由已知可得?????

-2a +2

b

=1,1

2|a ||b |=1,

解得?

??

??

a =-1,

b =-2或?

??

??

a =2,

b =1.

故直线l 的方程为2x +y +2=0或x +2y -2=0. 11.(2012·莆田月考)已知两点A (-1,2),B (m,3). (1)求直线AB 的方程; (2)已知实数m ∈???

?

??

33-1,3-1,求直线AB 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解:(1)当m =-1时,直线AB 的方程为x =-1; 当m ≠-1时,直线AB 的方程为y -2=1

m +1

(x +1). (2)①当m =-1时,α=π

2;

②当m ≠-1时,m +1∈????

??

-33,0∪(0, 3 ], ∴k =

1m +1∈(-∞,- 3 ]∪????

??

33,+∞, ∴α∈??

????π6,π2∪? ??

??π2,2π3.

综合①②知,直线AB 的倾斜角α∈??????π6

,2π3.

12.如图,射线OA 、OB 分别与x 轴正半轴成45°和30°角,过点

P (1,0)作直线AB 分别交OA 、OB 于A 、B 两点,当AB 的中点C 恰好落

在直线y =1

2

x 上时,求直线AB 的方程.

解:由题意可得k OA =tan 45°=1,

k OB =tan(180°-30°)=-

33

, 所以直线l OA :y =x ,l OB :y =-33

x . 设A (m ,m ),B (-3n ,n ), 所以AB 的中点C ?

????

m -3n 2

,m +n 2,

由点C 在y =1

2x 上,且A 、P 、B 三点共线得?????

m +n 2=12·m -3n

2,m -0m -1=n -0

-3n -1,

解得m =3,所以A (3, 3). 又P (1,0),所以k AB =k AP =

3

3-1=3+3

2,

所以l AB :y =3+3

2

(x -1),

即直线AB 的方程为(3+3)x -2y -3-3=0.

1.若直线l :y =kx -3与直线2x +3y -6=0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选B 由??

?

y =kx -3,

2x +3y -6=0,

解得???

??

x =32+32+3k ,

y =6k -232+3k .

∵两直线交点在第一象限,∴?

??

??

x >0,

y >0,解得k >

3

3

. ∴直线l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π6,π2.

2.(2012·洛阳模拟)当过点P (1,2)的直线l 被圆C :(x -2)2+(y -1)2

=5截得的弦最短时,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易知圆心C 的坐标为(2,1),由圆的几何性质可知,当圆心C 与点P 的连线与直线l 垂直时,直线l 被圆C 截得的弦最短.由C (2,1),P (1,2)可知直线PC 的斜率为2-1

1-2=

-1,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k ×(-1)=-1,得k =1,又直线l 过点P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

答案:x -y +1=0

3.已知直线l :kx -y +1+2k =0(k ∈R ). (1)证明:直线l 过定点;

(2)若直线l 不经过第四象限,求k 的取值范围;

(3)若直线l 交x 轴负半轴于点A ,交y 轴正半轴于点B ,O 为坐标原点,设△AOB 的面积为S ,求S 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

解:(1)证明:法一: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y =k (x +2)+1, 故无论k 取何值,直线l 总过定点(-2,1).

法二:设直线过定点(x 0,y 0),则kx 0-y 0+1+2k =0对任意k ∈R 恒成立,即(x 0+2)k -y 0+1=0恒成立,

∴x 0+2=0,-y 0+1=0,

解得x 0=-2,y 0=1,故直线l 总过定点(-2,1).

(2)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2k +1,则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为2k +1,

要使直线l 不经过第四象限,则?

??

??

k ≥0,

1+2k ≥0,

解得k 的取值范围是[0,+∞).

(3)依题意,直线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

1+2k

k

,在y 轴上的截距为1+2k ,∴

A ? ??

??-

1+2k k ,0,B (0,1+2k ).

又-1+2k

k

<0且1+2k >0,∴k >0.

故S =12|OA ||OB |=12×1+2k k (1+2k )

=12?

?

???4k +1k +4≥12(4+4)=4,

当且仅当4k =1k ,即k =1

2

时,取等号.

故S 的最小值为4,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2y +4=0.

1.(2012·郑州模拟)已知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a =(1,3),直线l 2的方向向量为b =(-1,k ).若直线l 2经过点(0,5)且l 1⊥l 2,则直线l 2的方程为( )

A .x +3y -5=0

B .x +3y -15=0

C .x -3y +5=0

D .x -3y +15=0

解析:选B ∵kl 1=3,kl 2=-k ,l 1⊥l 2,

∴k =13,l 2的方程为y =-1

3

x +5,即x +3y -15=0.

2.(2012·吴忠调研)若过点P (1-a,1+a )与Q (3,2a )的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k =tan α=2a -1+a 3-1-a =a -1a +2.

∵α为钝角,∴a -1

a +2

<0,即(a -1)(a +2)<0, 故-2<a <1. 答案:(-2,1)

3.已知直线l 过点P (3,2),且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如图,求△ABO 的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

解:设A (a,0),B (0,b ),(a >0,b >0),则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 b

=1,

∵l 过点P (3,2),∴3a +2

b

=1.

∴1=3a +2b ≥2

6

ab

,即ab ≥24.

∴S △ABO =12ab ≥12.当且仅当3a =2

b ,即a =6,b =4时,

△ABO 的面积最小,最小值为12. 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6+y

4=1.

即2x +3y -12=0.

第二节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知识能否忆起]

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斜截式一般式

方程y=k1x+b1

y=k2x+b2

A1x+B1y+C1=0(A21+B21≠0)

A2x+B2y+C2=0(A22+B22≠0)

相交k1≠k2

A1B2-A2B1≠0

?

?

??

?

当A2B2≠0时,记为

A1

A2

B1

B2

垂直k1=-

1

k2

k1k2=-1

A1A2+B1B2=0

?

?

??

?

当B1B2≠0时,记为

A1

B1

·

A2

B2

=-1

平行

k1=k2

且b1≠b2

{A1B2-A2B1=0,B2C1-B1C2≠0或

{A1B2-A2B1=0,A1C2-A2C1≠0

?

?

??

?

当A2B2C2≠0时,记为

A1

A2

B1

B2

C1

C2

重合

k1=k2

且b1=b2

A1=λA2,B1=λB2,C1=λC2(λ≠0)

?

?

??

?

当A2B2C2≠0时,记为

A1

A2

B1

B2

C1

C2

二、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l1:A1x+B1y+C1=0,l2:A2x+B2y+C2=0,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1x+B1y+C1=0,A2x+B2y+C2=0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三、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上的两点A(x1,y1),B(x2,y2)间的距离公式:

d(A,B)=|AB|=x1-x22+y1-y22.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P (x 1,y 1)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1+By 1+C |

A 2+

B 2.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间的距离d =|C 1-C 2|

A 2+B

2.

[小题能否全取]

1.(教材习题改编)已知l 1的倾斜角为45°,l 2经过点P (-2,-1),Q (3,m ).若l 1

⊥l 2,则实数m 为( )

A .6

B .-6

C .5

D .-5

解析:选B 由已知得k 1=1,k 2=m +1

5

.

∵l 1⊥l 2,∴k 1k 2=-1, ∴1×

m +1

5

=-1,即m =-6.

2.(教材习题改编)点(0,-1)到直线x +2y =3的距离为( )

C .5

解析:选B d =|0+2×-1-3|

5= 5.

3.点(a ,b )关于直线x +y +1=0的对称点是( ) A .(-a -1,-b -1) B .(-b -1,-a -1) C .(-a ,-b )

D .(-b ,-a )

解析:选B 设对称点为(x ′,y ′),则

???

y ′-b x ′-a

×-1=-1,

x ′+a 2

y ′+b

2

+1=0,

解得x ′=-b -1,y ′=-a -1.

4.l 1:x -y =0与l 2:2x -3y +1=0的交点在直线mx +3y +5=0上,则m 的值为( ) A .3 B .5 C .-5

D .-8

解析:选D 由{ x -y =0,2x -3y +1=0,得l 1与l 2的交点坐标为(1,1). 所以m +3+5=0,m =-8.

5.与直线4x +3y -5=0平行,并且到它的距离等于3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所求直线方程为4x +3y +m =0,由3=|m +5|42

+3

2

,得m =10或-20.

答案:4x +3y +10=0或4x +3y -20=0

1.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应分析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两条直线都有斜率时,可根据斜率的关系作出判断,无斜率时,要单独考虑.

2.在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或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时,直线方程必须先化为Ax +

By +C =0的形式,否则会出错.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典题导入

[例1] (2012·浙江高考)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

x +(a +1)y +4=0平行”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自主解答] 由a =1,可得l 1∥l 2;反之,由l 1∥l 2,可得a =1或a =-2. [答案] A

在本例中若l 1⊥l 2,试求a .

解:∵l 1⊥l 2,∴a ×1+2×(a +1)=0, ∴a =-23

.

由题悟法

1.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l 1和l 2,l 1∥l 2?k 1=k 2,l 1⊥l 2?k 1·k 2=-1.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一定要特别注意.

2.(1)若直线l 1和l 2有斜截式方程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则直线l 1⊥l 2的充要条件是k 1·k 2=-1.

(2)设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l 2?A 1A 2+B 1B 2=0.

以题试法

1.(2012·大同模拟)设a ,b ,c 分别是△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则直线x sin A

+ay +c =0与bx -y sin B +sin C =0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重合

C .垂直

D .相交但不垂直

解析:选C 由已知得a ≠0,sin B ≠0,所以两直线的斜率分别为k 1=-sin A

a

,k 2=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得k 1·k 2=-

sin A a ·b

sin B

=-1,所以两条直线垂直.

两直线的交点与距离问题

典题导入

[例2] (2012·浙江高考)定义:曲线C 上的点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曲线C 到直线l 的距离.已知曲线C 1:y =x 2

+a 到直线l :y =x 的距离等于曲线C 2:x 2

+(y +4)2

=2到直线l :y =x 的距离,则实数a =________.

[自主解答] 因曲线C 2:x 2+(y +4)2

=2到直线l :y =x 的距离为0--42-2=

22-2=2,所以曲线C 1与直线l 不能相交,故x 2

+a >x ,即x 2

+a -x >0.

设C 1:y =x 2

+a 上一点为(x 0,y 0),则点(x 0,y 0)到直线l 的距离d =|x 0-y 0|2=

-x 0+x 2

0+a

2

?

????x 0-122+a -1

42≥

4a -142

=2,所以a =9

4.

[答案] 94

由题悟法

1.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直接代入距离公式去求.注意直线方程为一般式. 2.点到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的距离,可用距离公式求解.也可用如下方法去求解: (1)点P (x 0,y 0)到与y 轴垂直的直线y =a 的距离d =|y 0-a |. (2)点P (x 0,y 0)到与x 轴垂直的直线x =b 的距离d =|x 0-b |.

以题试法

2.(2012·通化模拟)若两平行直线3x -2y -1=0,6x +ay +c =0之间的距离为213

13

,则c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63=a -2≠c

-1,

得a =-4,c ≠-2,

则6x +ay +c =0可化为3x -2y +c

2

=0,

??????c 2+113

213

13

,解得c =2或-6.

答案:2或-6

对 称 问 题

典题导入

[例3] (2012·成都模拟)在直角坐标系中,A (4,0),B (0,4),从点P (2,0)射出的光线经直线AB 反射后,再射到直线OB 上,最后经直线OB 反射后又回到P 点,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是( )

A .210

B .6

C .3 3

D .25

[自主解答] 如图,设点P 关于直线AB ,y 轴的对称点分别为D ,C ,易求得D (4,2),C (-2,0),由对称性知,D ,M ,N ,C 共线,则△PMN 的周长=|PM |+|MN |+|PN |=|DM |+|MN |+|NC |=|CD |=40=210即为光线所经过的路程.

[答案] A

由题悟法

对称问题主要包括中心对称和轴对称 (1)中心对称

①点P (x ,y )关于O (a ,b )的对称点P ′(x ′,y ′)满足

{ x ′=2a -x ,y ′=2b -y .

②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2)轴对称

①点A (a ,b )关于直线Ax +By +C =0(B ≠0)的对称点A ′(m ,n ),则有

???

n -b m -a ×? ??

??-A B =-1,A ·a +m 2

+B ·b +n 2

+C =0.

②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以题试法

3.(2012·南京调研)与直线3x -4y +5=0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方程为( ) A .3x +4y +5=0 B .3x +4y -5=0

C .-3x +4y -5=0

D .-3x +4y +5=0

解析:选A 与直线3x -4y +5=0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方程是3x -4(-y )+5=0,即3x +4y +5=0.

[典例] (2012·银川一中月考)求经过直线l 1: 3x +2y -1=0和l 2:5x +2y +1=0的交点,且垂 直于直线l 3:3x -5y +6=0的直线l 的方程.

[常规解法] 解方程组{ 3x +2y -1=0,5x +2y +1=0, 得l 1,l 2的交点坐标为(-1,2). 由l 3的斜率35得l 的斜率为-5

3

.

则由点斜式方程可得l 的方程为y -2=-5

3(x +1)即5x +3y -1=0.

——————[

招]———————————————————————————

运用直线系方程,有时会给解题带来方便,常见的直线系方程有:

(1)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m =0(m ∈R 且m ≠C ); (2)与直线Ax +By +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m =0(m ∈R );

(3)过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λ∈R ),但不包括l 2.

——————————————————————————————————————

[巧思妙解] 由于l 过l 1,l 2的交点,故可设l 的方程为3x +2y -1+λ(5x +2y +1)=0将其整理,得(3+5λ)x +(2+2λ)y +(-1+λ)=0,其斜率-3+5λ2+2λ=-53,得λ=1

5

.

代入直线系方程得l 方程5x +3y -1=0. 针对训练

求与直线2x +6y -11=0平行,且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6的直线方程.

解:由题意,设所求直线方程为2x +6y +b =0.令x =0,得y =-b

6;令y =0,得x =

-b

2,则直线2x +6y +b =0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分别为?

?

???0,-b 6,? ????

-b

2,0.

又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S =12·??????-b 6·??????-b 2=12·b 2

12=6,所以b 2

=144,所以b =±12.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2x +6y +12=0或2x +6y -12=0. 即为x +3y +6=0或x +3y -6=0.

1.(2012·海淀区期末)已知直线l 1:k 1x +y +1=0与直线l 2:k 2x +y -1=0,那么“k 1

=k 2”是“l 1∥l 2”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选C 由k 1=k 2,1≠-1,得l 1∥l 2;由l 1∥l 2知k 1×1-k 2×1=0,所以k 1=k 2.故“k 1=k 2”是“l 1∥l 2”的充要条件.

2.当0<k <1

2时,直线l 1:kx -y =k -1与直线l 2:ky -x =2k 的交点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解析:选B 解方程组{ kx -y =k -1,ky -x =2k ,得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

? ??

??k k -1,2k -1k -1,因为0<k <12,所以k k -1<0,2k -1k -1>0,故交点在第二象限. 3.(2012·长沙检测)已知直线l 1的方程为3x +4y -7=0,直线l 2的方程为6x +8y +1=0,则直线l 1与l 2的距离为( )

C .4

D .8

解析:选B ∵直线l 1的方程为3x +4y -7=0,直线l 2的方程为6x +8y +1=0,即为3x +4y +1

2=0,∴直线l 1与直线l 2的距离为??????

12+732+42

=3

2

. 4.若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则直线l 2恒过定点( ) A .(0,4) B .(0,2) C .(-2,4)

D .(4,-2)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h 为斜高,l 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2 1 ch S = 正棱锥侧面积 ')(2 1 21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rh S π2=圆柱侧 ()l r r S +=π2圆柱表 rl S π=圆锥侧面积 ()l r r S +=π圆锥表 l R r S π)(+=圆台侧面积 () 22R Rl rl r S +++=π圆台表 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 Sh =柱 13V Sh =锥 '1 ()3 V S S h =台 2V Sh r h π==圆柱 h r V 23 1 π=圆锥 '2211 ()()33V S S h r rR R h π=+=++圆台 3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V 球=343 R π ; S 球面=24R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2 三个公理: (1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 A ∈α、 B ∈α、 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b L A · α C B · A · α 共面直线 =>a ∥c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2020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篇

2020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 篇 高一数学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一)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 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

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二)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 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高中数学必修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 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B? A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人教版数学高中必修2知识点整理

数学必修2知识点 S 底·h ch ′ h (S 上底+S 下底 (c+c ′)h ′ 表中S 表示面积,c ′、c 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 表示高,h ′表示斜高,l 表示侧棱长。 2. 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πr2h πh (r21+r1r2+r22) πR3 表中l 、h 分别表示母线、高,r 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1、r2分别表示圆台上、下底面半径,R 表示半 径。 3、平面的特征:平的,无厚度,可以无限延展.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l l l αααA∈B∈A∈B∈??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C C ααααA B ?A∈B∈∈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公理3、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l l αβαβP∈?=P∈ 且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b b c a c ?

5、等角定理:空间中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 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 b a b a ααα???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 a b a b αβαβ?=? 7、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 b a b a b ββαααβ??=P ?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a a αβαβ⊥⊥? (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αγβγαβ?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若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均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a a αβαβ?? (2)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a b a b αβαγβγ==? 8、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m n m n l m l n l ααα??=A ⊥⊥?⊥ (2)若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a b a b αα⊥?⊥ (3)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那么该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a a αβαβ⊥?⊥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a b a b αα⊥⊥? 9、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a a βααβ⊥??⊥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b a a b a αβαβαβ⊥=?⊥?⊥ 10、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α( ) 0180α≤< ,斜率为k ,则tan 2k παα?? =≠ ?? ? .当2πα=时,斜率不存在. (2)当090α≤< 时,0k ≥;当90180α<< 时,0k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x x U x A ∈? 且 1() U A A=?2() U A A U =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解集 ||(0) x a a <>{|} x a x a -<< ||(0) x a a >>|x x a <-或} x a > ||,||(0) ax b c ax b c c +<+>> 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 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 判别式 24 b ac ?=- ?>0 ?=0 ?<二次函数 2(0) y ax bx c a =++> 的图象O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 的根 2 1,2 4 2 b b ac x a -±- = (其中 12 ) x x < 122 b x x a ==-无实根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二数学必修 2 知识点总结 第 1 章空间几何体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多面体:一般地,我们把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 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旋转体:我们把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3、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ABCDE A' B ' C ' D ' 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 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 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P A' B ' C ' D ' E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 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P A'B'C'D'E'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 ,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 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投影:由于光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可以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我 们把光线叫做投影线,把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 2.中心投影:我们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3.平行投影:我们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又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 4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二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 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 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 五棱柱 ' ''''E D C B A ABCDE -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 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 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 —A'B'C'D'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 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 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 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2.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tan k α=。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 90,0∈α 时,0≥k ; 当() 180,90∈α时,0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综合应用题;单调性、奇偶性证明与应用; 第二章、指数幂与对数的运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第三章、零点问题,尤其是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根的分布。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Ⅰ)列举法: (Ⅱ)描述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6、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相等,子集,真子集,空集等定义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并集、全集与补集的定义 2.性质:A∩A = A,A∩φ= φ, A∩B = B∩A,A∪A = A,A∪φ= A , A∪B = B∪A. ⑴C U(C U A)=A ⑵(C U A)∩A=Φ⑶(C U A)∪A=U (4)(C U A)∩(C U B)=C U(A∪B) (5)(C U A)∪(C U B)=C U(A∩B)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看课本) 注意:1、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高一数学必修二的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二的知识点 一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二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的定义:空间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 2、子集与真子集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 A∪φ= A ,A∪B = B∪A. 4、全集与补集 >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2、补充一:分段函数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补充三:抽象函数 3、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 2、换元法; 3、待定系数法; 4、函数方程法; 5、配方法 4、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 2、配方法; 3、判别式法; 4、几何法; 5、不等式法; 6、单调性法 5、函数单调性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tan k α= 当[) 90,0∈α时,0≥k ; 当() 180,90∈α时,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