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016年修订)

一、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

2、层次分明

3、摄影体位标准: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5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 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图像标识不完整5

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50

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

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

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 50

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放射科管理制度

放射科管理制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放射科管理制度 一、放射科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衣帽整洁,挂牌服务,遵守劳动纪律,以病人为中心,做好优质服务。 3、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生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员随到随检,老弱病残患者优 先。各种特殊影像检查和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4、各岗位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史、体征、检查目的,必要时亲自询问和检查。 5、重要的摄片由放射科诊断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摄影完后,待观察影像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去。 6、危重病员的检查,必要时应由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大出血、血压过低、休克等危重病员须经临床处理待病人稳定后再做检查。 7、在规定的时限,由执业医师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按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并实 行双签审核制度。进修和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8、坚持每日集体读片,评定影像和诊断质量,科内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检查和诊断水平。 9、影像资料由专人管理、归档、借阅。 10、重视安全工作,严禁在科内使用电炉,燃油(气)具,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11、做好病人、家属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12、爱护设备,定期保养,出现故障立刻汇报,并与设备科联系,及时解决。 13、X线摄影T提供24小时×7的急诊检查服务。

二、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下设诊断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 两个二级管理小组,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负责质量检查、督促。 2、建立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 3、严格执行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减少医疗缺陷、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4、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诊断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5、技术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投照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6、建立质量管理资料档案。 7、建立质量缺陷控制检查与改进措施记录本。 8、严格执行集体阅片制度和疑难病讨论、会诊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及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9、对影响较大、造成后果的诊断、投照质量问题应及时报告医务科,不得隐瞒、拖延。

[汇集]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汇集]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 汇总季度:2011年第四季度 汇总时间:2011年1月2日 汇总人员:孙万龙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1份CR照片有异物(纽扣),1份CR照片有遮线器边影,1份CR片颗粒粗糙。 2.1份CR照片忘记填写患者的年龄。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1%,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的资料,务必将这些资料填写完整、准确无误。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激光打印机、阅读器应有专人定期清洁维护,保持打印机和阅读器所在房间清洁,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减少灰尘带入。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汇总季度:2012年第一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4月4日 汇总人员:于清山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2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拉链和内衣上的胶字)。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R片有伪影,系IP板污染。 4.CT片未查出问题,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3%,无废片。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身上有无异物,并耐心地说服病人摘除异物,取得病人的配合。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IP板暗盒影轻取轻放,竖立直放,避免碰撞、震动、跌落,远离放射源,避免强光照射,IP板应定期用脱脂棉及无水乙醇清洁。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汇总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7月3日 汇总人员:郑和永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4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文胸上的金属、拉链、内衣上的胶字和身上贴的膏药)。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0%,无废片。 整改措施: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CT 扫描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

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 组长: 成员: 技师组: 诊断组: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三)影像科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四)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图像诊断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与技师沟通。 (五)每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放射科管理制度

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放射科管理制度 第一节放射科组织管理制度 一.在院级领导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实施放射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个部门(包括普通X线诊断、CT、MRI、介入治疗等)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应当由学科带头人、高年资医生担任。 二.可分设副主任或组长协助科主任工作。 三.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科室应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钻研,以期成某一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四.全面抓好科室的各项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科主任要全面管理好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好各级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节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一、X线片、X线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等资料要保存15年。 二.线检查资料要有专门储藏场地,由专人负责,保证资料的完整,不得遗失和破损。 三.如有缺片,应及时查找,明确去向。 四.每天整理,汇总,归类。 五.借取存档片由登记室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借取。 六.急诊借片。根据急诊室要求,急诊病人拍片后,可先借片,后写报告。 七.平诊借片。借片需由借片医生开具借片条后至登记室借取;外借片须有借片人出具借条,留下借片人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电话号码。 第三节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患者。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应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第四节暗室管理制度 一.每早清洁暗室、洗片机、打印机,检查自来水、红灯,备足胶片。 二.检查清洁洗片机和打印机各部分结构 ,检查运转状况,包括循环、补液、显影和干燥、温度。 三.洗片机工作前先走废片数张,并记录走片时间是否正常。打印机每天工作前先作,确定情况正常再进行日常工作,并装满胶片。 四.定期检查、清洁暗盒;看看有无破损、污迹,并做好记录。五.暗室工作人员应随时关灯,非暗室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六.下班前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电源、水源、空调、洗片机和打印机等,并做好桌面卫生保洁工作。 第五节CT室管理制度 一.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工作期间不得在机房内喧哗,保持工作环境安静。 二.机房内严禁吸烟,严禁吃零食,保持机房整洁。 三.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机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 四.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五.维持机房温度和湿度恒定,保证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环境。六.工作人员应爱护公物。托架等。CT室一切附属设备应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乱放。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 CT 扫描 MR 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 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 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放射科管理制度(汇总篇)

放射科管理制度目录 放射管理领导小组 (1)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 受检者放射危害告知与防护制度 (3) 一、受检者危害告知: (4) 放射质量保证方案和管理制度 (5) DR操作规程 (9) 放射科主任职责 (12) 放射科技师岗位职责 (13) 北京熙仁医院孕妇X线检查知情同意书 (14) 放射管理领导小组 为加强医院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决定成立我院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如下: 一、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的放射诊疗管理工作及相关工作。 二、放射科为医院放射诊疗管理机构,专职的放射诊疗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院的放射防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三)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五)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时间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及时有效的调查处理放射事件,减轻事件造成的后果,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其它有关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组织及职责:医院放射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放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包括应急预案的启动、应急响应处置及解除。 二、放射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当发生人为失误或放射诊疗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接报后应立即报告组长,由组长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人员参与应急处置。 三、放射事件应急响应处置: (一)当射线装置发生人员超剂量照射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封锁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检查室,通知设备生产厂家,并立即报告当地环保部门、卫生部门,配合上述部门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二)立即转移受照射人员,进行检查和治疗。 (三)配合行政部门查明原因,对设备故障进行检修。 四、放射事件应急预案的解除:当发生辐射事件的射线装置修复后,必须经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状态检测,合格方可解除应急预案。对事件有关资料及时收集,认真分析事件原因,并采取妥善的预防类似事件的措施,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受检者放射危害告知与防护制度 为贯彻放射诊疗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医疗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等法规、标准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患者(受检者)的健康权益,制定本制度。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016年修订) 一、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 2、层次分明 3、摄影体位标准: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 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 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 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放射科各项规章制度

放射科各项规章制度 一、各项规章制度总概: (一)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二)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三)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四)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五).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六).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七).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八).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XXX成员:XXX、XXX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一).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二).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三).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五).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六).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七).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我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二)承诺出报告时间: 1、X线平片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胃肠等特殊造影:当日出片。 2、CT、MR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内(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3、特殊病例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于48小时内发出。 (三)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四)读片及随访质量控制 1、每工作日读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意见及时作出记录。 2、每月及时登记病例随访结果并利用PACS及相关系统统计诊断符合率,结合诊断随访结果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病例学习,并对重点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医师诊断水平。 读片及报告书写制度 (1)每日集体读片,安排在上午晨会后,由当班医师选出疑难病例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示教,以便集思广益,提高诊疗质量。 (2)读片应密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资料进行充分讨论,遇有疑难问题时,可协同超声、核医学和各有关科室会诊解决。 (3)诊疗报告必须按要求逐项填写,描述和分析应符合规范要求,并作出诊断或提出参考意见。报告医师应签全名,并由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负责复审签发。 (4)诊疗报告发出:急诊检查于完成后半小时内出报告(从检查结束到报告时间),普通X线平片2小时内出报告,CT、MR普通检查当日出报告,CT、MR特殊病例及特殊检查48小时内出报告。特殊情况须应向患者说明原因,或与临床相关医师联系。 (5)报告修改由高级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并在PACS系统中留有修改时间及内容。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 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 (二)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三)良级片标准

医院的放射科规章规章制度大全完整篇.doc

医院的放射科规章规章制度大全1 医院放射科规章制度大全 放射科管理 放射影像诊断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规范的操作,严格的管理不仅能反映放射诊断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同时体现了科室和医院科学管理的水平.为此,制定放射诊断质控总则如下: 一,本市使用放射影像诊断设备的单位必须是本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放射影像诊断的医疗义务. 二,X线设备的装备和使用必须取得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放射装置工作许可证”. 三,CT,MRI等大型X线设备的从业人员必须到卫生部指定的培训中心接受并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四,从业人员应掌握临床适应证和禁忌症,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对危重病人/药物过敏病人应制定应急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在医疗业务院长,放射科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医院和科室的放射诊断质控工作,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合理的操作常规和岗位职责,配备相应的质控设备,并设立专/兼职质控管理人员(一名或以上)进行日常质控管理,做好各项质控工作,并与奖惩挂钩,自觉按照上海市卫生局指定的质控中心的各项要求进行自查和接受督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进行科学的质控管理.

读片制度 1.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集体读片,以科室或分系统专业组进行. 2.由前一天当班的医师选择疑难病例和/或有教学价值的病例若干份,作为当天读片的主要内容. 3.由前一天当班的医师重点发言,介绍病史,体征等临床资料和检查过程,全面分析检查所见的影像学征象,发表自己的有关诊断和鉴别诊断意见. 4.参加读片的医师可各抒己见,进行深入的相关信息交流,作到既培养青年医师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又重温了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等相关知识.通过相互交流,达到提高诊断质量,进行专业和教学培训的目的. 5.再由当天“核片医师”总结报告内容,便于“书写报告医师”正确书写报告. 6.最后由“书写报告医师”作好简要记录(记录本或电脑),为教学和科研积累第一手资料. 报告审核制度 1.核片医师必须由获得主治医师职称二年以上的医师担任,完成当日诊断报告的审核. 2.核片医师对每份摄片必须核对“申请单,片头,报告”三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科别住院号/门诊号,病房号/床号,检查日期,核片日期以及书写报告医师的签名。急诊检查还需要包括检查时间和临时报告的时间。

浙江放射科影像技术和诊断质量评价

浙江省放射科影像技术和诊断质量评价指南 (2011年版) DR影像质量要求 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 3、摄影体位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CT、MR影像质量要求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范围、扫描参数、检查序列。 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有骨窗。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隔窗。 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 5、增强扫描增强效果良好。 6、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 7、CT、MR照片应有定位相。 8、CT、MR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 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9、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二节,CT影像标准。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完整版)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河南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一)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证。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技师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影像质量标准 1.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放射科管理制度教学文案

放射科管理制度

放射科管理制度 一、放射科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衣帽整洁,挂牌服务,遵守劳动纪律,以病人为中心,做好优质服务。 3、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生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员随到随检,老弱病残患者优 先。各种特殊影像检查和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4、各岗位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史、体征、检查目的,必要时亲自询问和检查。 5、重要的摄片由放射科诊断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摄影完后,待观察影像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去。 6、危重病员的检查,必要时应由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大出血、血压过低、休克等危重病员须经临床处理待病人稳定后再做检查。 7、在规定的时限,由执业医师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按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并实 行双签审核制度。进修和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8、坚持每日集体读片,评定影像和诊断质量,科内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检查和诊断水平。 9、影像资料由专人管理、归档、借阅。 10、重视安全工作,严禁在科内使用电炉,燃油(气)具,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11、做好病人、家属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12、爱护设备,定期保养,出现故障立刻汇报,并与设备科联系,及时解决。 13、X线摄影T提供24小时×7的急诊检查服务。

二、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下设诊断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 两个二级管理小组,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负责质量检查、督促。 2、建立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 3、严格执行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减少医疗缺陷、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4、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诊断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5、技术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投照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6、建立质量管理资料档案。 7、建立质量缺陷控制检查与改进措施记录本。 8、严格执行集体阅片制度和疑难病讨论、会诊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及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9、对影响较大、造成后果的诊断、投照质量问题应及时报告医务科,不得隐瞒、拖延。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016年修订) 一、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 2、层次分明 3、摄影体位标准: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5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50 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 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 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 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湖南省卫生厅下发的《放射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特制定本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 分工 1、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 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 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 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2、放射科常规X射线统一管理,放射科 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 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 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 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 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 师负责X射线检查和扫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 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3、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从事X射线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 培训,取得执业医师证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上岗。 2、从事放射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 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3、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 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1、科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 射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 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 查诊断报告质量。 4、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

放射科规章制度

放射科规章制度 医院放射科规章制度 1、各项放射线检查,要经临床医生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查; 2、重危病人检查时,须有经治医生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 3、放射线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写出描述准确的论断报告,签名后发出; 4、各种放射线检查均要作好登记,放射线照片要统一编号;要妥善保存;不得随意外 借或给病人带走; 5、坚持每天集体读片制度,研究解决诊断和投照上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负责县委办及归口管理单位的有关干部人事、劳动工资、考核奖惩、老干、人事档案、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 6、放射线机器要定期保养、维修,注意用电安全,严防事故发生; 7、放射科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放射科工作管理制度 一般X线诊断、CT、MR、介入放射均须有值班、交接班、晨会、科务会、各级各类人 员职责、医疗差错登记,总结报告以及干部考核等制度,另外须有其本专业特有的管理制度: 一、设备管理:放射影像科大型设备均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建立档案和使用故障记录簿,供定期维修参考。一般3个月小检修,半年至一年大检修,除定期检修外,每日工作 开始,技术人员应对每台运行的设备巡回检查,以了解可动部件的有无异常,对于设备的 非正常耗损或破坏,应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对于违反操作规程所造成的损害应追究责任,视情节给予处理。 (1)迟到或早退 30 分钟以内者,每次扣发薪金 10 元。30 分钟以上 1 小时以内者,每次扣发薪金 20 元。超过 2 小时以上者必须提前办理请假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 二、人员管理:技术人员和诊断人员均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值班制度, 以保证使病人及时的得到检查和诊断。定期进行劳动纪律和服务态度以及医德医风检查。 三、会诊和评片:每日晨会在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主持下,对前日或当 日的疑难病例、摄片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诊断或处理意见。在主任技师或主管技师的主持下,分析讨论照片的质量和技术问题。同时进行差错、废片登记,为照片的诊断正确率、 优质率等统计提供依据。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红星医院放射科 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一、目的:规范化放射科普放、CT、MRI等检查,持续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组织机构:科主任、质控小组、诊断组、技术组。 质控小组成员:XX XX XX 二、措施: (一)月评价 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抽查汇总。 人员:质量控制小组抽查,科主任负责核对、监督。 方法:抽查技术组每人10份,其中平片、CT、MRI各3份,全景口腔1份,如部分检查当月未参与可替换成其他检查。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 整改:发现个人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改正。对多发问题形成规范,组织讲课学习。 奖惩:月评价结果是绩效考核重要标准。 记录:技术组图像质量评价表。质控小组负责记录。 (二)月讲课 时间:每月第二个整周的周三中午,教学室进行。 人员: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 方法:讲课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操作保养,新技术展望,放射科新

技术应用,后处理技术,检查规范,常见检查错误。 质控小组或诊断组医师在讲课结尾进行解剖教学。 标准:提前2周上交课件,进行审核、修改。讲课评分参照《放射科讲课评分制度》。 考核:进行课间提问,如需要可进行考试。 记录:技术组讲课记录本。讲课人负责记录。 (三)早交班 时间:工作日周二、周四,读片室。 人员:下夜班技师进行交班。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参加。方法:抽查前一日检查图像平片、CT、MRI全景口腔各3份。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 整改:现场提问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技术组早交班记录本,详细记录问题及整改意见。交班人负责记录。 (四)日常工作 当班技师自查:当班技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设备、进行相关检查。图像不合格应重新投照。投照结束后上传合格图像。 打片技师复查:打片技师对上传图像进行复查。不合格图像应指导当班技师投照。将合格图像打片。 诊断医师检查: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 (二)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三)良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四)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五)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