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之我见

《谏逐客书》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之我见
《谏逐客书》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之我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谏逐客书》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之我见

姓名高永征教育层次大学本科学号051040352 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宝鸡电大指导教师姚录岐教学点麟游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论....................................................................................1—2 本论.......................................................................................2—7 李斯其人探微...........................................................................2—3 《谏逐客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谏逐客书》的持论及论证............................................................3—4 《谏逐客书》的思想内涵...............................................................4—5 《谏逐客书》的现实意义...............................................................5—6 结论....................................................................................... 6—7 参考文献 (7)

《谏逐客书》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之我见

作者:高永征单位:麟游镇头中学电话:7964314

【内容摘要】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填补了秦代文学的空白。它高远的立意、恢宏的气势、雄辩的论证为历代文论家所赞赏。而本文以史实与文本为依据,在对李斯身世及《谏逐客书》背景进行准确探讨的基础上,着重对这篇名作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证,并提出了一些意义深远的启迪和思考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Contents summary 】Li s i’s 《the discourage pursue a guest a book 》filled up the blank of Qin Dynasty literature.Its argument of[with] high and far purpose, generous vehemence, eloquence of speech is applauded by the in the past text ory houses.But this text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 and the text originally is basis, at to the life experience of Li si and 《the discourage pursue a guest a book 》the background carry on the foundation of with accurate study up, emphasize make to this of thought content and realistic meaning carried on more thorough research argu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nings to inspire profoundly with thinking

【Keyword 】Li si 《the discourage pursue a guest a book 》thought the content realistic meaning

一、引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代表篇目,然而在古今有关该文的众多赏析评论文章中,谈到的无一例外都是它在论证说理及语言文采方面的特色,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其所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却少有论及。笔者有感于此,又逢写作毕业论文之机,特撰写此文,一表愚见。

李斯的文章,现存不多,除保留在《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三篇实用文章(分别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狱中上秦二世书》)外,就是一些刻石文章了。以司马迁看来《论督责书》是为了免祸而“阿二世意,欲求容”才作的一片劝秦二世实行严刑酷法的拍马文章。这篇文章内容反动,语言冷峻峭刻,无文采,为后人所不齿。《狱中上秦二世书》大概不是全文。这时,李斯被赵高构陷,已被逮捕下狱,受刑不过,承认了谋反罪。上述的目的是表白自己有功而“实无反心”,“幸二世之窹而赦之”。但上书落入赵高之手,

仍不免一死。其他石刻如《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等都是“颂秦德之作”,亦无可取之处。

《谏逐客书》则不同其他。该文不仅立意高远,文采斐然,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且,笔者认为,在《谏》文宏放雄辩、气势充畅的议论说理后面,起支撑作用的是其对治国用人的正确认识,正所谓是“理直”则“气壮”,“义正”则“辞严”。在这些认识中,便蕴含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内涵,比如:人才对于富国强兵是非常重要的;治国者应重人轻物;用人不应有地域国别的限制等。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帮助秦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旷古伟业,而且直到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主要对《谏逐客书》一文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二、本论

(一)李斯其人探微

李斯(?—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作管理文书的小官。看到公署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斯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李斯就去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事都已衰弱,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便向西来到秦国,先在丞相吕不韦手下作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了秦王的侍卫。李斯利用能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之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秦能统一天下,李斯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朝建立后,李斯被任用为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面屡建奇功。始皇死后,李斯为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李斯为人品格不高,一生贪官好禄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事秦后,因为忌妒,便曾害死过自己的老同学韩非。秦统一天下后,他为政议帝号﹑刻金石﹑歌功颂德,不遗余力。对二世阿意取容,委曲求全,仍未能免祸。虽然如此,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无疑是杰出的。他在助秦一统天下、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建立了世人注目的丰功伟绩。这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特别是他对用人问题的深刻理解,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表现的尤为深入透彻。

(二)《谏逐客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古文观止》所收《谏逐客书》,在李斯谏文之前,还另有一段:“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这段文字就给我们交代了李斯《谏逐客书》产生的直接原因:秦王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的非秦国籍官员。那么,在这件事情后面,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原来,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很注意延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秦国贵族一直在伺机反攻,直到秦王政十年,他们的机会终于来到了。这年,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韩国地处秦国东邻,秦要并吞山东六国,韩首当其冲。韩经常受秦的欺辱,于是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帮助秦国修建一条三百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使东伐,其用意终被发觉。秦国要杀掉郑国,他说:“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终于让他完成了此项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赶走。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一份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这篇奏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谏逐客书》,又称《上秦王书》。最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

(三)《谏逐客书》的持论及论证。

李斯作《谏》文,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说服秦王,废除逐客之令,以保住自己十年苦心经营才到手的高官厚禄。但是,文中没有任何一句为自己的去留说话,而是站在秦统一天下这个角度,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来说,不由秦王不心动。表现出了高超的说理技巧和独到的思想认识。

现在常见的《谏逐客书》版本全文共五个段落(无开头交代写作缘起和结尾交代上述结果两段)。一﹑五两段首尾遥相呼应。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此句单独成段,提出中心论点,以此发起下面四段,展开任用客卿和驱逐客卿孰是孰非的论证。结尾一段(第五段)总括前文,申明利害,收住全文。“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的三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两句话收住两大段文字,运重为轻。最后自然得出结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过”之所在,呼应开头“窃以为过关,”进一步突出主题。这两段文字,简明扼要,干脆利落,显示着作者对于持论的充足信心。

中间三个大段层层深入的展开了充分论证。用笔恣纵铺张。第二段中,先举秦国历史上四代君主用客聊以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说明了用客聊则国强的道理,暗示今日秦王逐客之非。第三段,由“昔缪公”转到“今陛下”,由正面的榜样转到反面事实,批评秦王“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的错误,并指明“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也,”这是明敲逐客之非,促使秦王从切身利益和当务之急出发,重新考虑该不该逐客的问题。第四段,是在前面两段做了今与昔﹑正与反的鲜明对比之后,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从道理上论证逐客之非。有了前面两段的论证,这一段的结论落笔极重,“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些话是在告诉秦王:敌人时时盼望而办不到的事你为之代劳了,坚持不改就会自取灭亡。这样,中间三个大段,每段都开拓出了新的意思,又全是用末尾几句概括本段意义,同时关照全文主题,使得中心鲜明,结构严谨周密。

(四)《谏逐客书》的思想内涵。

《谏逐客书》作为一篇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的论说文,主旨是十分明确的,其思想内涵亦不难领会。

由对李斯其人及《谏》文写作背景的分析可知:秦王之所以下令逐客,是由于宗室大臣们的误导和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秦国的宗室大臣之所以力主逐客,则是因为任用客卿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由此观之,秦国贵族在面对是否该任用客卿这一问题时,秦国的整体利益,秦国的统一大业,根本不是他们判断是与非的前提。他们考虑到的只是他们自己,只是自己眼前暂时的利益得失。而有着政治远见的李斯却不仅仅代表他自己。可以说他是为自己而战,也可以说他是为在秦的所有客卿而战,还可以说他是为整个秦国的利益而战。这是一场公心与私利的战斗;是一场智慧与愚昧的战斗;是一场进步与落后的战斗。从这中间,我们不难领会到:任用人才,特别是任用外人,是一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的事情。即使有时明摆着对国家,对集体,对全局有利,也会有人站出来,用种种貌似出于公心的理由来阻拦。

《谏》文中,作者在首段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态度之后,二段里,采用铺陈之法,历数秦国历史上四位知名君主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史实:穆公用由于等五子,“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赵王用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在列举史实的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做出归纳。先从正面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肯定了客卿对秦的巨大贡献。然后又用:“向使四君却客而

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从反面强调客卿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众多史实的连续列举,再加上正反两方面的归纳推理,使得任用客卿之利与驱逐客卿之过明白无争。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思想,那就是:人才对于国家富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用人者,事竟成。

第三段中,作者铺陈了秦王为了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的“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昆山之玉、随和之包、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再加上“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骏良决提、江南金锡、西蜀丹青”;还有“宛珠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以及“佳冶窈窕之赵女,郑卫、桑间、韶虞、武象等异国之乐”,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充分表现了秦王对异国之物的态度:只要我喜欢,多多益善。而相反的是他对人的态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着逐。作者对此的结论是:“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明白无误的指出了此举的错误,落笔极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认识:欲成大业,应重人轻物,唯贤是举,唯才是用。而不可“不问可否,不问曲直”,盲目排外,任人唯亲。

第四段,作者写道:“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于比喻之中反复说理,不厌其烦。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古语,也让我们认识到:治国者应有广阔的胸怀,广纳贤才,为我所用,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再看文末一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总结前文,再次指出逐客的危害及严重后果。其中“今逐客……于诸侯”一句,表现出了作者在人才使用上的深刻认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才不为我所用,必为他人所用。若我们弃人才而不用,那么,在竞争中,必败无疑。

从以上分析可见,《谏》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单从对人才作用的认识及用人的态度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取诸多启迪:人才的作用是极大的。作为治国者,应重人轻物,广纳贤才,唯才是用。而不应任人唯亲、盲目排外。此外,还应有关于人才的竞争观念。

(五)《谏逐客书》的现实意义

《谏》文的思想内涵并不深奥,然而却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古往今来,无数兴衰成败的事实都已证明了或正在证明着李斯的远见卓识。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读此文,审视其思想内涵,显得更为重要。

今日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因此,更应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就是人才。要有人才,要有大量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这就对我们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读《谏逐客书》,定会在各方面获得有益的启迪。

1、有助于确立人才资源意识。即认识到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认识到人才资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只有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才能重视人才的取得和使用。既能广纳贤才,又能合理使用,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在这一方面,美国是一个最为成功的例子。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经济科技强国,是因为美国较早的认识到了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从而实施积极地人才政策,网罗、吸引世界各国的顶尖人才到美国,为其发展效力。

2、有助于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科技、推动经济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通常一提到资源、资产,人们马上会想到矿产,想到资本和物质设备。其实,这就是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意识在作怪。微软公司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过几亿美元,但其市值高达700亿美元。原因就是微软拥有一批软件业的顶尖科技和管理人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3、有助于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克服用人中的行业、身分、地域等诸多限制。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湖南籍市民投诉,深圳市亚太国际资讯下属的深圳有利安事业发展公司,在某招聘网站上刊登用人广告,岗位要求湖北河南人请勿投简历。认为此举存在地域歧视。至于该公司为何有此要求,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这同秦国当年的逐客令何其相似!试想,如果当初秦真的“一切逐客”,秦的前景将会如何?当然,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最起码,秦想统一天下,要多走许多弯路,多付出更大代价,甚至“鹿死谁手”,尚未为可知。虽然,此类事件,当属个别。但在我们周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姓私还是姓公的身份限制等等落后过时的东西,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此时,再读这篇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谏逐客书》,定会有所触动。

三、结论

《谏逐客书》,这篇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千古名文,不仅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

葩,而且还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是一篇在治国兴邦方面具有全时空通适性的不朽铭谏。

它启迪我们:人才是强国之本,兴业之基,若欲强国兴业,必先重用人才。他还告诉管

人用人者:要立足大局,纳才容才,留才用才;要坚持人本理念,勿以物障人、重物轻

人。今日重读《谏》文,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

会大有裨益。

致谢:本文成文过程中承蒙宝鸡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王长缨副教授、麟游进校副

校长关安文老师指点斧正,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于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②《古文观止》岳麓书社(1988)

③《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岳麓书社

④《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岳麓书社

⑤《<谏逐客书>中李斯高超说理技巧的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8918410.html,

⑥《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的《说难》对此专门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文章分析了进说中会遭到的种种危害,指出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法家进说的目的是“听用而振世”,但为获得事业的成功,又不惜鼓吹使用诡诈的手段。????如何使自己的主张能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呢?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关键是你的游说之辞要“顺情人机,动言中务。”也就是要顺着君主的感情思想,把事情引到关键问题上;所用的言辞,要符合主要任务的推行和解决。也就是说,要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下面,就《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说一下文体。从公文角度看,这是一篇上书,在战国时期,属于上行文。如果从写作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篇论说文。 ????本篇有一个全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的。实际上是说,秦王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公文写作中篇头撮要的写法。这里用了“臣闻吏议”和“窃”,是属于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避讳语”和“敬语”。 ????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下面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对比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最后,又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并与开头相照应,从而结束全文。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 秦李斯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 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 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 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 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王采用张仪的 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 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 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 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 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 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 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 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 鼍之皮的好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 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 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 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 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 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 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一)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先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再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用客卿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二、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矛盾。在正反对比中,说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译文:如今陛下得到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三、从理论上对比分析,接纳客卿与驱逐客卿的利弊;总结全文,强调逐客的危害。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写作特点: 1、中心鲜明,论证严密。 论点---用事实和理论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论 2、铺陈排比,气势充畅。 3、句式对称,音调铿锵。

谏逐客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谏逐客书/李斯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 资料内容:古文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他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起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昔缪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逐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为论据,说明客卿的功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可问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为.)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蔻兵而赍盗粮”者也.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德利害关系.) 夫物不产于秦,客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德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主张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但穆公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了霸.秦孝公采用了卫人商鞅制定的法令,转移风气,改变民俗,人民因此而丰足,国家因此而富强,众官乐于被使用,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拿下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遏制了楚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之地,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结果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它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抑制了豪门贵族,象吞吃桑叶一样逐步兼并了各国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 Tn 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 ue ti)不实外厩(jiu),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 a n)、傅玑(j i)之珥(er)、阿缟(ga 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 a o t i a 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 g)叩缶(f 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再加郑国渠事件。嬴政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借此机会也劝秦王逐客,“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全文以利劝之,以害怵之,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自于李斯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抓住秦王所患,不想被秦宗室包围,以致权势过大。婉婉相续,左右逢源。 李斯深知秦国局势,秦宗室借这机会大叫逐客,显然是恶意排挤。这也是秦王所担心的问题。召揽衷心客卿的利益和国君利益一致。所以李斯为了让秦宗室无从反驳,也让其它客卿感谢他,李斯通篇没有明显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批评、讽刺、开罪秦宗室,更没有谈论郑国、嫪毐之类敏感案件,这都是让自己左右逢源的技巧。李斯是从天下大事、国家利益、发展的硬道理立论,从形势、理性、感性等各个层面说服秦王,而他个人的利益,也就隐含在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站在秦王这一边,而秦王可以挺他,也挺了他。

二,在选材上李斯也经过深思熟虑:1、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英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声色宝玩,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重物轻人等三,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文章可分为四部分:1、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2、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3、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4、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文始终。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也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而建立功业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秦王将无法享用则是反;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则是反。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四,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委婉善讽,将秦王架置于一个明君的高度从修辞手法上看,此文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清丽整饬,富于文采,体现了策士文辞的“铺张扬厉,委婉善讽”的艺术特色。全文共25句,用对偶和排比的就有18句,占72%。如第二段列举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史

谏逐客书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1)戎,东得百里奚(2)于宛,迎蹇叔(3)于宋,求邳豹(4)、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7)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8)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9)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10)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12)、蜀,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15)九夷,制鄢(16)、郢,东据成皋(17)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18)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19)得范雎,废穰(20)侯,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2)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3)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24)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25),垂明月(26)之珠,服太阿(27)之剑,乘纤离(28)之马,建翠凤(29)之旗,树灵鼍(30)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31)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2),不为玩好;郑(33)、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34)不实外厩,江南(35)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36)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7),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38)珠之簪,傅(39)玑之珥,阿(40)缟(41)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42),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43)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44)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45)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46)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47)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48)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49)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50)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51)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5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53),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百里奚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

李斯 谏逐客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3、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 4、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难点: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辩论 【教学内容】 1、李斯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意义; 3、《谏逐客书》“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用“事实说话”、“正反并论,反复对比”及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艺术特色。 4、学习并运用李斯先进的人才观。 主要教学内容: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洞察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见识深远;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后来人少犯错误,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难以数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笔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家们以史为鉴,从中寻绎国家兴废的原因,探究朝代更替的缘由。旨在或针砭时弊,或警示危机,或为疗救现实提供良方猛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演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我们记取。另外,历史是厚重的也包括它所带来的顽疾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现实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史为鉴,也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 当今世界追求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地球,更需要我们向祖先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斯的这篇文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地了解李斯其人。 李斯的生平思想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先秦作者: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

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一作:太山)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

谏逐客书(一)

谏逐客书(一) 2 1、全面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初步分析全文的段落结构 重点: 疏通文字 难点: 分析段落层次 讲授

谏逐客书 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这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1、思考并做好课后练习 2、熟读全文

第一、二课时 一、背景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次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主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二、分析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 A?《季氏将伐颛与》 B?《寡人之于国也》 C. 《秋水》 D.《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 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 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1,本文的文体类型。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政论散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3,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4,文中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在文中: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③致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宛珠之髻、傅玑之耳、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地广者栗多,国大着人众,兵强则士勇。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文章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对偶句:特点——上下两句句子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两两相对而显得工整,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文中:①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②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③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⑤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⑥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5,简析本文的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一)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二)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