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

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2、经济上: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总特征】: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

(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

【具体史实】

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

2.文化:

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经济上:

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3.文化上: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总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具体史实】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中国近代史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

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阶段特征: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1900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政治: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

(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文化:

(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

(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

(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

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

(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

(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

(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

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

(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

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

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1.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

(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

(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

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

1.政治:

(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

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

(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外交:

(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

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创立了史学新体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 1.四大发明及外传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夏商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南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朝朝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 唐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周秦西汉 汉新 东汉xxxxxx西晋 东晋 十六 国十六国宋南xx北朝朝xx xx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公元9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代 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国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西夏金元明清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注]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xx、闽、xx、 xx、xx(xx)、xx、xx、南唐 xx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中华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的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关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在下以章节将有详细的论述。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的特征可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佛教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犹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而他们来到中国后,便湮没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汤因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曾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他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现实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腊化、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耳中绝并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唯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中国历史年表记忆口诀,最好用的历史朝代顺序表和年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 乱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城(763)。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清晰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先秦(商周)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中国世界历史时期的划分

第一部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至1927年4月21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告终。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共领导下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

中国朝代顺序表、时间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时间表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详细介绍夏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夏朝历史>>商①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商朝历史>>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②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西周历史>>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历史>>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战国历史>>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朝历史>>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西汉历史>>新③9-23年王莽新朝历史>>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历史>>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三国历史>>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历史>>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历史>>五胡十六国④304-43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南朝历史>>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北朝历史>>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朝历史>>唐朝⑤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朝历史>>五代十国⑥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通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1、请按顺序写出我们经常说的五种社会形态,其中中国古代史包括哪几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采集文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会主义社会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我们教材所说的中国早期国家包括哪几个?其中在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有哪些特征或史实?(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经济包括经济形态、劳动工具改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包括:夏、商、周 政治: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政治实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 (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甲骨文祭祀蚕神;妇工;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思想: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甲古文、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请概括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特征或史实?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和民族逐渐融合;奴隶社会瓦解,奴隶制日益崩溃,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韩非子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选官制度:世官制 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特点:精耕细作;土地制 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 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思想百家争鸣,出现儒、道、墨、法等学派;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科技:天文《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 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与屈原;绘画:壁画,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4、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请按顺序写出封建 社会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王朝?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1、夏:约前22世纪末约至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2、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3、周:A.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B.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① 4、秦:前221——前206 5、汉:A.西汉②:前206——公元25 B.东汉:25——220 6、三国:A.魏:220——265 B.蜀:221——263 C.吴:222——280 7、西晋:265——317 8、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③:304——439 9、南北朝:A.南朝:a.宋:420——479 b.齐:479——502 c.梁:502——557 d.陈:557——589 B.北朝:a.北魏:386——534 b.东魏:534——550 c.北齐:550——577 d.西魏:535——556 e.北周:557——581 10、隋:581——618 11、唐:618——907 12、五代:A.后梁:907——923 B.后唐:923——936 C.后晋:936——947 D.后汉:947——950 E.后周:951——960 13、十国④:902——979 14、宋:A.北宋:960——1127 B.南宋:1127——1279 15、辽:907——1125 16、西夏:1032——1227 17、金:1115——1234 18、元:1206——1368 19、明:1368——1644 20、清:1616——1911

21、中华民国:1912——1949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9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 凉、后汉(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闵、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声明:上面相关信息均来自《智趣多功能学生字典》2001年素质教育版田占山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762——P763.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1) 【速记口诀】: (3) 几个特别解释的地方 (4)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5) 国号的分类 (6) 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7) 各朝代皇帝顺序 (8)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速记口诀】: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商纣亡国,达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周幽王,煲姒周历王周平王东迁,开始出现各诸侯国,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秦始皇,秦二世残暴诱发农民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刘邦死后,吕后专权)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 (一)阶段通史 姓名:组评:师评: (一)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把握其阶段特征,形成通史概念。 (二)通过对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选官制的变化及其原因。【把握基础线索】 王朝更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把握这一轨迹是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应该掌握的基本线索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深入探究王朝的更替,归纳总结其中的内在规律 1、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原因:分散性的自然经济结构是深层次的根源;专制统治的腐败、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官僚派系的斗争是内在原因;社会矛盾尖锐、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是外在因素。 2、历史上王朝更替所产生的影响:历史进程被打断,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新建王朝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推动了社会发展。 【阶段特征综述】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5—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公元221—581年):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