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剖析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剖析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剖析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

题复习剖析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剖析

【2019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1.题型稳定。一般设置三至五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题都是主观题,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一道)加主观题。

2.选材涉及中外散文。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3.试题贴近实际,要求由文章内容出发对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试题设计不仅就某一篇文章的某一点进行思考,还要求考生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这种命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探究能力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仍是探究的重点。新课程大纲强调的探究性学习、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这一理念在散文阅读中体现较为明显。

二、2019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一)备考措施: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二)解题思路

1.找线索,理思路,明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语段结构分析。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2)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析词语,明情感,挖信息。

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它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找关键。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需要仔细寻找。关键语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4.品语言,悟句意,析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技巧,多从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方面思考。

5.观全文,明哲理,悟意蕴。

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6.按步骤,精答题,提能力。

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仔细审出试题题干中暗示的答题指向,从原文中找命题点,并从命题点的前后文中找相应的词或句,或用原文,或稍加概括作答。对于散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的赏析,一是要充分运用赏析常识作具体分析,分析所用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且要紧扣文章主旨;二是要分条陈述,力求有理,分析宁多勿少,因为评卷是据理评分的。

7.2017年课标2卷考核散文,应引起重视。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1.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探究 F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概括作品主题要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考点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考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主要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准确

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

考点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考点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因此,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考点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是指从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出多侧面的、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从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主题。其主题往往具有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多义性,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则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考点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成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创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

考点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从文本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适当地作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

【试题演练】

一、【2014年高考天津卷】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先……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

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

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16.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4分)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3分)叹惜枣树的老去,体现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情;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

【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的感叹,是对时间的感叹。要抓住“老”的多重意蕴。先抓住句子的难懂的词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答案】排比、反复、衬托;句式整齐,语意递进,情感浓烈。

【考点定位】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

19【答案】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

文章以“醉枣”起,“醉枣”结,首尾呼应。

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2019版高考语文单元卷散文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 测试范围:散文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文学类(小说、散文)及答案详解汇编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 文学类(小说、散文)及答案详解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四《文章主旨或情感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专项四《文章主旨或情感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归纳内容要点】 1、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高考真题在线 一、【2018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6分)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2019高考全国卷2语文作文材料与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 国革命运动。 1949 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 征程。1979 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 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 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 年 5 月 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作文解析 1.从文体选择上来说,今年的命题涵盖了演讲稿、信件、观后感等,形式新颖,可选余地较大。从主题上来说,也是考生较为熟悉的热点内容。但这个命题 同时也被认为是最好写又最不好写的命题。好写,是因为大家都熟悉;不好写, 则是因保底容易,出彩不易。 2.命题提供的时间点涉及不同时代场景,又要求以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写作, 既需要代入感,又需要理解力和想象力,对考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3.写这类命题,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结合史实,连贯思路;二是注意 代入设定好的写作身份;三是避免空洞的素材堆砌,要给出自己的思考。 拼搏奋进,青春初心永不老 ——写给 C文学奖创始人的慰问 尊敬的 C先生: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的春天过去了,但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解析

2019 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 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 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 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笃守本色与时俱进 向洪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莎翁并没有创造一千个哈姆 雷特,他只创造了一个哈姆雷特,因为他笃守着创作本色。金庸塑造了 多位英雄,但他没有让一个英雄独霸所有作品,因为他深谙不同时代需 要不同的英雄。由此可见,作家创作作品,既要笃守本色,又要与时俱 进,让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同理,我们创造生活作品时,也应这样。 创造生活时,“作家”需要笃守本色,彰显品质。双腿截肢的史铁生, 曾经想过多种自戕的方法,当他对生与死想通透后终于明白,“生和死 都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从此,史铁生不再颓废,不再抱怨,而是努力 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道路,他找到了。在地坛,从如雾的蜜蜂那里,从 猛然回头的甲虫那里,从寂寞的蝉蜕那里,他找到了生的勇气、活的希 望,并开始用笔来闯开一条血路。

史铁生创造这些生活的作品时,并没有考虑读者需要什么,而只是用文字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录下来,把自己对母亲的同情、思念与愧疚录 下来,供自己在夜深人静时咀嚼,字里行间全是朴质的生命本色,没有 华丽的渲染,有的只是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生活的本真,发现活着的意义。 即使盛名于文坛后,其创作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为读者所左右。 “读者”之所以敬佩史铁生,因为他用“作品”彰显了人生的本色和对 人生意义的探索。 创造生活时,笃守本色,“作家”还需与时俱进。任何一部作品,当 它不能与世推移,注定要被扔进故纸堆。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 是因为富有与时俱进的因子,尤其是那能够滋润千百代的精神营养,永 不失效。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创造生活时,也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就如 任正非,他笃守创业本色,将企业始终定位在电子通信领域,注重核心 技术研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笃守本色,才有了华为今天的强大。 笃守本色不等于故步自封。任正非这位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企业家, 却具有战略眼光;面对复杂多异的“读者”,任正非始终如一地按自己 的理念打造“作品”,不被“读者”所左右,哪怕像美国这样的刺头“读 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多了解任正非,多学习他的精神;明 白华为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发出世界强音,在于企业能够与时俱进; 任正非之所以受人崇敬,在于他能够与时俱进,将华为与世界融为一体, 注重与世界同行合作、共享、共赢。这就是任正非精神、华为精神。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 ——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 (一)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四)散文的语言艺术

关注点一抓住标题和由头——了解写了什么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关注点二理清思路和关系——知道怎样写的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

关注点三明确主旨和意图——把握为何写 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关注点四圈点勾画——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散文作者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这也往往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读文时要对相关词句圈点批注,为解答题目做好准备。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 —————[考题原文]———————[三步信息提炼]————————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窗子以外①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②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 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③虽然他们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散文写作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散文写作 一、知识清单 (一)散文的类型 散文按其写作目的和内容,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描绘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也叫记叙散文。与小说写人叙事的区别。它以叙事为主,通过对事情的具体叙述,表现事件的意义、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深刻感受、真挚感情。侧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对事件的叙述。所叙之事既可以是一件以往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刚发生的事;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有头有尾,也可以是对几个片断的剪辑。但在叙事中,往往倾注作者真切的感情,极富有意义和志趣。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张洁的《拾麦穗》等。 2.抒情散文:侧重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品种。抒情性散文以倾吐作者浓郁的感情为主,重在用抒情笔调、象征手法写景状物,在描写中抒发情感。它也叙事、写人、发议论,也有场面和细节描写,但没有贯穿全文的事件和人物;它叙述的事情、描写的人物、景物和发表的议论,都处于从属地位,是为表现作者的强烈感情服务的。抒情性散文与其他的散文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强烈,想象联想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感情和志趣必须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峻青的《雄关赋》、贾平凹的《丑石》等。 3.议论散文:以形象的议论为特征,注重文学性,又富于哲理性。杂文、文艺(文化)随笔可归入此类。与议论文的区别:议论散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议论说理,它也抒发感情,但以论述道理为主;它不用一般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直接逻辑论证方式来说理,而用形象说理的方法,用形象来说话,融逻辑性、象征性和抒情性于一体。唐代韩愈的“杂说”、现代鲁迅的杂文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范畴。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和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都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为了让考生快速掌握散文文体的特征,这里重点讲解抒情性散文的写作方法,以区别前面两讲中的议论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以小见大 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文。但它又讲求审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美质的材料,以此抒情表意,映照人生社会。散文因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6散文阅读之语言主旨(测)

散文阅读之语言主旨(测) 时间 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 (时间:45 分值:60) 一、【2019届许昌、洛阳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母亲泪 刘建超 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有流过眼泪。 二姨曾经对我说过,你母亲心硬呢,你姥爷走的时候,都没有见到地流泪呢。 母亲是心硬。我大哥当兵那年,南疆战事正紧。我和母亲送我哥哥去车站。欢天喜地的鼓乐声震耳欲聋,说话都要大声吆喝。旁边的一个阿姨对我母亲说,正打仗呐,你舍得孩子去啊?母亲当着哥的面说,不打仗当兵干什么?老大牺牲了,俺老二继续上。母亲拍拍我的头。 大哥真的留在了战场上。 我听报告说,大哥他们是唱着《再见吧,妈妈》趟入地雷阵的。当兵六个月,大哥走完了他十八岁的壮丽人生。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把大哥的相片放在案头,不让镶黑边。逢年过节,全家聚会,餐桌上总是会多摆上一副碗筷,那是给大哥留的。 母亲很忙,家里的事几乎都是父亲在照应。有时,母亲看到父亲劳累的身躯总是很歉意地给他揉揉肩,按按背。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儿啊,你要是个姑娘多好啊,可以帮爸妈做好多事了。 二姨说,你妈心硬,连花啊草啊都不喜欢,哪能生养姑娘。再生啊,也还是你这样的和尚蛋。 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半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二姨总是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二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小说标题是“母亲泪”,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的好处,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结合“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可知,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教学文案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一)“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项强化练

检测(四十一)“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项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四 散文词句理

学案四散文词句理解和语言赏析类3大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 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

2020年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

语文课时授课计划 序号: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 课题:散文整体阅读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高考的命题方向。 2.把握散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考情回顾: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选文 ●2019年(共8套题) ●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赵园 ●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选自《文汇报》 ●2018年(共8套题) ●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苏童 ●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上海卷《错位之思》凸凹 ●2017年(共9套题) ●全国卷二《窗子以外》林徽因 ●全国卷三《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北京卷《根河之恋》叶梅 ●天津卷《挺拔之姿》朱以撒 ●上海卷《相思》贾平凹 考情回顾: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点 【2017全国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2019天津】文中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17全国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2018浙江】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2017北京】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2017北京】①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②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2017北京】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2019天津】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018浙江】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018浙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17上海】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2017天津】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 【2019北京卷】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知识链接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命题分析与预测 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 近年来,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7年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约一半考查了散文。从考点的设置上来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和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鉴赏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结构”等内容。备战下一年度的高考,考生必须注重散文阅读的训练。 备考建议与要求 (一)树立一种意识 对散文的阅读,要树立文本意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一点,从总体上先梳理文本的思路,再概括大意,然后逐步深入赏析文章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具备两种能力 一是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通常包含了唯美的意境,通过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散文需要考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的美,从而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审美性阅读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调动各个感官,体验作者描述的唯美的意境。 二是文本探究能力。 命题者设计散文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

就需要考生在平时阅读散文时要具备文本探究能力,对散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索。 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握。

【真题示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