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电子教案(1)76页word文档

《行政管理学》电子教案(1)76页word文档
《行政管理学》电子教案(1)76页word文档

《行政管理学》电子教案

一、行政管理学概述

(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1、行政:政府行政部门的政务活动(狭义,魏劳毕);对法律和政治的执行行为(广义、古德诺);国家所有机关(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各系统所属部门)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理(最广义,西蒙等);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马克思),主要用于国家事

务的管理方面。

*行政是国家的活动,即国家的一项职能;

*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即国家必须通过行政组织,才有可能履

行国家的行政职能;

*行政是相对于国家的立法机关而言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执行是行政的一个本质特征。

2、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

活动。

主体:国家行政机关

客体: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行政主体活动的方式和目的: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实现国家意志。

3、行政管理学:研究和探求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1)范畴(15):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管理;行政道德;行政决策;行政执行;

行政监督;依法行政;行政方法;行政效率。

*美国行政学家古立克:以行政管理职能为行政学主要研究对象,提出POSDC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等管

理7职能说。

(2)研究方法(7类):法学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行为主义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模拟研究法。

(3)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寻找和掌握行政工作的一般规律,获取指导行政工作的原理、原则和系统知识,指导现实行政管理日趋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高效地实现行政目标。

(4)学科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技术性;发展性。

二、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科学管理时期(传统理论时期,或行政管理学形成时期):19

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1)主要理论和代表人物

*因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得名。

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以分工协作、研究动作与时间关系、规范操作方式,培训职工、规定定额和实行差别工资的办法来提高效率的主张。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效率。“科学管理之父”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学家怀特、魏劳毕等将泰勒的理论一直到行政学体系中,研究了行政目标、行政机构、行政人才的选拔、行政工作程序与方法以及行政效率等问题,提出了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制度化、计划化、协调化、科学化、标准化、效率化。

*法国工程师法约尔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把管理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个环节,确立了管理14条原则。

“管理理论之父”。

*德国学者施坦因:“行政学”,1965年撰写《行政学》。

*美国学者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的研究》一文,主张政治

与行政分离。行政学鼻祖。

*古德诺:1900年,《政治与行政》,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美国学者怀特:1926年,《行政学导论》,论述了行政管理的重

要性和行政效率等问题。

*美国学者魏劳毕:1927年,《行政学原理》。

*马克斯·韦伯:管理制组织理论,即科层组织理论。“组织理论

之父”

(2)理论特点和主要贡献

*行政制度、机构、程序、立法的研究;体系的建设。

2、行为科学时期(人际关系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1)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等3位教授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人的行为的试验,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注重

人的行为来提高效率的新理论。

*巴纳德:非正式作用的理论

*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说: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麦克雷戈:从评价人性出发提出X理论和Y理论。

*主要的行政学家:巴纳德、狄莫克、西蒙、瓦尔杜等。

(2)理论特点和主要贡献

*理论特点:政治与行政的配合;民主与效率的一致;以人为本的行政观;重视非正式组织;行政即决策的过程。

*机械效率——人的效率(观念);静态——动态(组织);管人——用人(人事行政);惩罚、专制、命令——激励、民主、沟通(管理

方式)。

3、系统科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

*应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应用综合的观点、开放的观点、环境系统的观点、投入产出的观点考察行政活动过程,研究行政管理总体目标的确定和组织实施。行政组织合理化、行政程序连续化、行政决策科学化、行政分析定量化。

*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工具的应用。

4、中国的情况

(1)古代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思想:君主制、大一统的行政组织体

制、监察制度、管理制度等;

(2)近代发展: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院分立制度(孙中山)。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组织体制。1935年,张金鉴出版

《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

(3)建国之后的发展。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1984

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

第一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行政环境: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行政管理

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2、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可变性;互动性。

3、类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容);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社会结构);行政外部环境和行政内部环境(环境具体作用过程);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地域);宏观行政环境、微观行政环境和中观行政环境(环境对行政主体的影响)。

二、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

1、行政环境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基础和条件);

*行政环境是行政管理系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行政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性质。

*行政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对象和客体)

三、中国的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

1、宏观环境与行政管理

(1)国内宏观行政环境

*国内行政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基本的国内行政

社会环境。

*国内行政自然环境:环保意识、合理开发资源。

(2)国际环境:全球化、多极化。

2、组织环境(中观环境)与行政管理

(1) 政党组织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就是在某种政治体制中,通过控制或影响政

府以期取得或行使政治权利的政治组织。

*我国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我国基本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

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政治领导(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组

织领导;思想领导。

*作用方式:自上而下的层级组织(纵向);人民代表大会等中介

(横向)。

(2) 立法组织

*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3) 司法机构

*司法机构包括审判、监察等组织。司法机构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对政府机关、政府官员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行监督(司法

监督)。

*司法监督:法纪监督(非法拘禁、玩忽职守、危害公共安全等);

经济监督(走私、贪污等);行政监督。

(4) 军事组织

*中国的军事系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和民兵三大武装力量组成,实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

体制。

(5) 社会组织系统

*社会组织包括社会阶级、各种社会团体、社区、家庭等。

*人民参与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

第二章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学(行政学)研究的核心,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政府职能反映着国家行政管理活

动的基本方向和实质。

一、政府职能概述

1、政府职能的含义

*职能是指一定的人员或组织所拥有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职能是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1)政府职能的实施者是整个行政组织系统,包括政府的各级各

类行政机构及其所属公务人员。

(2)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政府职能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各职能构成的

严密体系。

(4)政府职能行使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行政主体的行政

权力。

2、政府职能的特点

(1)广泛性。政府职能及包括一般职能,如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管理的职能,也包括运行职能,如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

一系列职能。

(2)适应性。政府职能须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

中心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执行性。行政管理机关必须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

(4)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政府(中央、省、市、县、乡)其职能

有所差异。

(5)动态性。适应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是搞

好行政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些行政管理学著作将政府职能的特点概括为:广泛性、强制性(依法行政)、服务性(非营利性)、政治性和系统性等。

3、政府职能的类别

*从政府职能的作用领域看,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

职能、社会职能。

*从政府职能作用的性质看,政府职能可划分为:统治性职能、保卫性职能、管理性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从行政管理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运行)看,可以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智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等。

*从行政控制的幅度看,可以分为高层次行政职能、高层次行政职

能、低层次行政职能。

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按照行政管理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可把行政职能划分为政治

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这些只能由称之为政府的基

本职能。

(1)政治职能:即阶级统治的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级统治、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能。政治职能最鲜明地反映了一定时期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具体包括阶级专政职能;军事保卫职

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

*我国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是通过发挥国防、外交、公安、安全

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来行使的。

(2)经济职能:指政府所承担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具体包括:产权(私有或公有产权)界定和保护;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建设投资(直接生产和提供共产品);进行收入再分配、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以及管理国有资产、规范稳定市场秩序以确保自由竞争)等。

*经济职能是政府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具有以下特征:全局性、

综合性、协调性、服务性。

(3)文化职能: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建设事业、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具体包括:意识形态的职能;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清除有害文化产

品等。

*政府的文化职能,一般是通过文化管理机构的组织管理活动来实

施的。

(4)社会职能:指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各种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创办各

种社会福利事业;保护生态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政府提出的一项突出的、特殊的社会职能。

三、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能的范围、内容、方式进行转移和变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政府职能

2、政企分开是中国实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3、实施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1)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2)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4)抓住政企分开这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第三章行政体制

一、行政体制及其构成要素

1、行政体制:即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等关系模式的总和。它有该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规定,受该国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

约。

*就行政体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关系而言,行政体制的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就行政体制组成部分的存在状态而言,由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和

动态的行政运行体制之分。前者是对行政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配置,它构成行政体制的“硬件”系统,包括政府首脑体制、中央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体制等;后者是对行政主体行为的方式、原则和程序的规范性约束,它影响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包括行政决策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等。

2、行政体制的特点:产生的先导性;存在的客观性、相对稳定性;

影响的全局性(对行政效率);构成要素的可变性。

*一些学者认为:政治性、规范性、稳定性、系统性以及多星、滞

后性等为行政体制的特点。

3、行政体制的功能

*积极功能: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增加行政资源的作为、促进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

(1)对行政组织的框定、调控和制约作用。

(2)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促进、保证和保护作用。

*消极功能:指在特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能做成行政资源的无为或浪费,妨碍行政管理效率和效能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表现在:

(1)行政体制的惰性。

(2)行政体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引起行政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4、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

(1)行政权力体制:“国家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的制度。”

*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和权力地位通常由宪法和其他法律规

定。

#行政权力体制主要有:三权分立制、议行合一制、军政合一制、

党政合一制等。

(2)行政领导体制: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的内部划分和行政机关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等,是行政权力体制的具体化和内

在化。

(3)人事管理体制:即人事制度或人事行政体制,指国家选举、任用行政公务人员的具体形式及有关制度。通常包括选任制、考任制、

委任制、聘任制等形式。

(4)行政监督体制:指国家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监察、督导和规正的制度。一般包括内部监督(一般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等)和外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

和社会监督等)两种形式。

(5)中央和地方关系体制:是关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立法关系、司法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及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和结构形式,主

要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等。

(6)行政区划体制:又称行政区域体制,指国家依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机关的制度。它规定和影响着中央和地方的基本结构关系。

二、行政体制的类型

(一)行政权力体制

*行政权力体制的常见类型:三权分立制和议行合一制。

1、三权分立制: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

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分别行使这些权力,同时三个权力机关又相互制

衡的权力体制。

*以三权分立为基础(分权学说);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

*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议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设立的下级法院。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制。

2、议行合一制:立法权和行政权属于同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从属于立法机关,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的政体形式和政

权活动原则。

*理论依据: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巴黎公社委员会、原苏联的苏维埃制度、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等;

*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均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决定、罢免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首长;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务院等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二)行政领导体制

*行政领导者以不同的组织原则和方式、方法,组织并形成了多种

类型的领导体制。

1、首长制与议会制:首长制,即独任制,是指行政机关的最高决

策由行政首长一人执掌的体制;合一制,即委员会制,指行政机关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人员共同承担的体制。

*首长制:事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灵活、决策迅速等,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通过制度性的约束来预防各种消极性的效应。

*合议制:计划周密、分析全面、避免专断,但可能出现低效和责

任不明。

2、集权制和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决策权由上级行政机关掌握,下级机关以上级机关的指令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分权制是指行政决策权由上下级机关合理划分,下级机关在其权力范围内可以自主

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3、层级制和机能制:层级制,即直线制或分级制,指管理组织纵向划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分别对其上一层次负责,每层所管的业务性质与下层完全相同,但其管辖范围随层次而缩小;机能制,即职能制或分职制,指为完成管理机关的总任务而横向设立平行的具体职能

部门的一种体制。

*政府系统划分为国务院、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等为层级制设置;政府机关设立的农业、财政、公安等部门为职能制设置。两者共同构成行政管理系统的层级和部门。

*层级制和机能制的优缺点。

4、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即集约制,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内的各部门单位只接受一个行政机关和一个行政首长的领导和监控;分离制,即独立制,指各行政机关彼此独立,受两个以上领导机关的指挥和监控,不存在统一的领导。

*完善制:职权和责任集中,有利于统筹全局等,但可能导致专断

和腐败。

*分离制:竞争性和自主性,下级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但可能政出

多门,引起资源浪费。

*国情的复杂性决定了行政领导体制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行的领导体制主要有:总统制、总理制、国务院制(行政首长负责制)、

部长会议制、委员会制等

(1)总统制:民选总统对民众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不能罢免但可以弹劾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内阁是总统的人员,

总统拥有国家事务的决策权力。

(2)总理制:也称内阁制,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组成内阁;由国家元首(总统)任命总理;总理可以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议会也可以罢免总理。内阁直接对议会或医院负责。

(3)国务院制(中国)。

(4)委员会制(瑞士)。

(三)行政区划体制

1、行政区划的含义与原则

*行政区划是享有立法权或委任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对地方政权所辖行政区域的划分。它是国家进行分权管理,实施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区而不以氏族划分部落,这是国家区别于氏族

组织的一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

原则。

*综合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和国防需要等条件。

*行政区划型的主要类型:传统型、发展型(市管县)、特殊性(香

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等。

2、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1)国民经济恢复期。

(2)“一五”计划时期。

(3)“二五”计划与三年调整时期。

(4)“文革”时期。

(5)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现行宪法的若干规定:行政区域按三计划分;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

别行政区。

第四章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概述

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的形式以及联合起来进行有秩序的协作活动。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社会性的

各种组织主要发挥着三种功能:

(1)“聚集”,就是对人力智能、物力资源、知识信息等加以聚集汇合;(2)“转换”,就是把聚集的各种要素,进行“加工”,转化为新的(3)“解放”,就是把组织能量释放出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现代组织具有整体性、目的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1、行政组织:专职政府组织,是政府组织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活动

过程的统一。

*就静态结构而言,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专门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体系。它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 就动态过程而言,行政组织是指行政管理系统为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

*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等方面事务的职责;地方各地政府接受中央政府和上一级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管理相应行政区域内的各

项行政事务。

2、行政组织的特性。

(1)政治性。主要表现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维护两个方面。

*政治代表即行政组织代表统治阶级行使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其各项活动都体现和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政治维护即行政组织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展开的。

(2)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

*社会管理即行政组织是以公众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制定并实施各项政策、法规,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组织,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

*社会服务是指为落实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提供服务,并最终保障公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公众的各种利益要求。

(3)权威性。表现在普遍约束和强制执行的两个方面。

*普遍约束即一级行政组织对其辖区范围内的所有组织与人员都具有规范、约束作用,对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都享有处置权力。

*强制执行是指行政组织活动直接表现为政府单方面的意志,无论管理对象是否愿意接受,在行动上都必须服从。

*权威性保证行政组织活动按既定计划进行。

(4)法制性。即行政组织自身法制化和行政组织活动法制化。

*法制性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基础。

(5)系统性。

二、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1、职能目标。职能目标是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是行政组织的第

一要素。

*职能目标的多少和重要程度决定行政组织结构的数量、地位及人员编制,也决定行政组织活动的方向、范围和内容。

2、行政人员。

*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一切职能目标归根结底都由相应人员承

担。

*行政人员和职能目标的关系。

(1)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等素质决定着职能目标的实现程度,

决定着行政组织活动的效率;

(2)行政职能目标决定行政人员的层级、部门配备及岗位任务,决定行政人员的权利与指责关系以及素质要求。

3、行政机构。行政组织的实体,行政职能目标的载体。

*行政机构体系层次划分、部门配置、岗位设置的合理化是行政组

织系统科学化的最基本标志。

4、权力与责任。行政组织是一个从横交织的权责体系。5.运行程序。完善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长期以来

致力追求的目标。

6.法制规范。法制规范是否健全与完善是行政组织现代化、科

学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7.物财资源。物财是行政组织存在和运行的物质条件,也是行

政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

*行政经费是物财的核心问题,世界各国都是通过财政预算为行政

组织提供经费。

*行政经费的数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状况、行政职能目标的范围及重要程度等因素。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

3、办公机关

4、咨询机关

5、派出机关

6、信息机关

二、行政组织理论

1、传统的组织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

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是其突出代表。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包含的一些组织管理原则:建立职能性组织,实行管理专业化;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明确组织的控制标准以作为实施控制的依据;划清组织成员的职责与权限;严格组织的奖励和惩处制度;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实行例外原则等。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即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强调分工协作、权责一致、统一指挥、统一领导、适度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纪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层次与职能协调等14项组织的一般原则。

*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1)揭示了组织和权威的关系,划分了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理-合法权威);(2)归纳了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即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组织成员的权利与责任;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利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成员;实行任命制,只有个别职位才实行选举制;公职人员必须是专职的,有固定的薪金收入;职务活动被认为是私人事务之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而且毫无例外地适应于各种情况。

2、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以及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等。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组织成员是“社会人”,他们不仅追求金钱收入,更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等方面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与要求18学时 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概念 word

word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空集φ: A ?φ 2、 集合的运算 并集B A ?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 B A \:}|{\B x A x x B A ?∈=且 全集I 、E 补集C A : 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

【免费下载】高等数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9.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课时安排2教学目的、要求:1.熟悉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二重积分的性质;2.了解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教学重点、难点: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教学内容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1.引例与二重积分定义引例:(1).曲顶柱体的体积。(2)已知平面薄板质量(或电荷)面密度的分布时。求总质量(或电荷)。2.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二、二重积分的性质性质1、 ,为非零常数;(,)(,)D D kf x y d k f x y d σσ=????k 性质2、;{(,)(,)}D f x y g x y d σ±??(,)(,)D D f x y d g x y d σσ=±????性质3、若,且(除边沿部分外),则12D D D =+12D D φ= 12(,)(,)(,)D D D f x y d f x y d f x y d σσσ=+?? ????性质4、若,,则:;(,)(,)f x y g x y ≥(,)x y D ∈(,)(,)D D f x y d g x y d σσ≥????性质5、估值定理性质6、(中值定理)设在上连续,则在上至少存在一点,使),(y x f D D ),(ηξA f d y x f D ?ηξ=σ??),(),(三、例题 例1 设是由与所围的区域,则D 24x y -=0=y =σ??D d π2例2 求在区域:上的平均值222),(y x R y x f --=D 222R y x ≤+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题:1.将二重积分定义与定积分定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估计积分的值,其中是圆形区域: .??++=D d y x I σ)94(22D 422≤+y x 习题9-1 P79 4(1),(3),5(1)(3)授课类型: 理论课教学方式:讲授教学资源:多媒体 填表说明: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调整。、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 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 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 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a, b, c, d, e, f, g}. 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高等数学教材word版(免费下载)

目录 一、函数与极限 (2) 1、集合的概念 (2) 2、常量与变量 (3) 2、函数 (4) 3、函数的简单性态 (4) 4、反函数 (5) 5、复合函数 (6) 6、初等函数 (6) 7、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 (7) 8、数列的极限 (8) 9、函数的极限 (10) 10、函数极限的运算规则 (11)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教案

计算机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同名教材 配套电子教案

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1 Word的基本操作 4.1.1 启动Word 4.1.2 Word的窗口组成 4.1.3 新建空白文档 4.1.4 保存文档 4.1.5 关闭文档与退出Word 4.1.6 打开已有文档 4.2编辑文档 4.2.1 输入文字 4.2.2 插入符号 4.2.3 撤销与恢复 4.2.4 选定文本块 4.2.5 删除、复制或移动文本 4.2.6 Office剪贴板 4.2.7 查找和替换 4.2.8 打开多个文档 4.2.9 更改默认设置 4.3文档视图 4.4设置页面格式4.4.1 设置页面 4.4.2 页眉和页脚 4.4.3 页码 4.5设置文档的格式

4.5.1 设置字符格式 4.5.2 设置段落格式 4.5.3 用格式刷复制格式 4.5.4 清除格式 4.5.5 自动更正 4.6 处理表格 4.6.1 建立表格 4.6.2 修改表格 4.6.3 设置表格格式 4.6.4 数据的计算与排序4.7 插入图片 4.7.1 插入图片文件 4.7.2 从“插入剪贴画”任务窗格插入剪贴画 4.7.3 从“剪辑管理器”插入剪辑 4.7.4 调整图片 4.8 绘图 4.8.1 创建绘图 4.8.2 自选图形 4.8.3 移动图形对象并调整其大小 4.8.4 三维和阴影效果 4.8.5 叠放图形对象 4.8.6 组合图形 4.9 文本框 4.10 艺术字

4.11 边框、底纹和图形填充 4.11.1 添加边框 4.11.2 添加阴影、颜色或图形填充4.12 公式 4.13 打印文档 4.13.1 打印前预览页面 4.13.2 打印文档 4.13.3 检查打印作业的进度 习题4

ppt2007教案word电子版第9章输出演示文稿

章节备课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本章内容提要 打包演示文稿 打印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输出为网页或图片 课 题: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教学目的:通过实例学习输出演示文稿,使学生掌握本章知识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应用制作好的ppt 演示 课 时 数:合计2课时,理论1课时,上机实践1课时 教 具:微机室 ppt2007素材见光盘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制作好演示文稿后,我们还可将其打包以便在别的计算机中播放。此外,还可以打印演示文稿或将演示文稿发布成网页或图片等。 9.1 打包演示文稿 如果需要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播放演示文稿,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将演示文稿文件复制到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假如你准备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没有安装PowerPoint 程序,或者演示文稿中所链接的文件以及所采用的字体在那台计算机上不存在,这些情况会使演示文稿无法播放,或者影响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PowerPoint 提供了演示文稿的“打包”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将播放演示文稿所涉及到的有关文件连同演示文稿一起打包,形成一个文件夹,从而方便在其他计算机中进行播放。 9.1.1 打包演示文稿 打开要打包的演示文稿 第一次执行打包操作时出现

单击“选项”按钮,打开“选项”对话框设置打包选项:在“包含这些文件”设置区中可选 择需要在打包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在“帮助保护PowerPoint 文件”设置区中可设置打开或修改包中的演示文稿时是否需要密码 如果要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文件夹,可在“打包成CD ”对话框中单击“复制到文件夹”按钮,在打开的对话框输入文件夹名称“感受童画的激情”,然后单击“浏览”按钮,设置存放打包文件夹的位置 返回“复制到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编辑框中可看到放置打包文件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打开提示对话框,询问是否打包链接文件,单击“是”按钮,系统开始打包演示文稿,并显示打包进度。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最后单击“打包成CD ”对话框中的“关闭”按钮,将该对话框关闭。 9.1.2 播放打包的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打包后,可找到存放打包文件的文件夹,然后利用U 盘或网络等方式,将其拷贝或传输到别的计算机中。要播放演示文稿,可双击打包文件夹中的“Play.bat ”文件进行播放。

Word电子教案

Word2003电子教案 目录 第一章Word基础知识 (3) 第一节Word 2003 简介及新增功能 (3) Word 2003 简介 (3) Word 2003新增功能 (3) 第二节Word 2003 基本操作 (4) Word 2003 启动与退出 (4) Word 2003 界面组成 (4) 第二章文档基本操作 (5) 第一节新建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二节保存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三节打开和关闭文档 (6) 第三章文本编辑 (6) 第一节输入文本 (7) 第二节修改文本 (8) 选择文本 (8) 文本编辑 (8) 查找与替换 (9) 拼写和语法 (10) 第四章文本格式编辑 (10) 第一节设置字符格式 (10) 设置字体 (10) 设置字号 (10) 设置字形 (11) 第二节美化文本 (11) 设置字体效果 (11) 设置字间距 (12) 设置文字动态效果 (12) 添加边框和底纹 (12) 第三节设置制表位 (13) 第四节设置段落格式 (14) 第五章表格的制作 (16) 第一节创建表格 (16) 第二节编辑表格 (17) 第三节美化表格 (18) 第四节数据处理 (19)

第六章图形和图像编辑 (20) 第一节绘制图形 (20) 第二节插入图片或剪切画 (21) 第三节艺术字 (22) 第四节文本框 (23) 第七章样式和模版 (23) 第一节样式应用 (23) 第二节模板应用 (24) 第八章文档高级应用 (25) 第一节宏的应用 (25) 第二节目录 (26) 第三节公式 (26) 第四节使用域 (26) 第五节邮件合并 (26) 第九章页面设置与打钱印输出 (26) 第一节页面设置 (26) 第二节文档格式 (28) 第三节打印输出 (29)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不定积分 教学目的: 1、理解原函数概念、不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掌握换元积分法(第一,第二) 与分部积分法。 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教学重点: 1、不定积分的概念; 2、不定积分的性质及基本公式; 3、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教学难点: 1、换元积分法; 2、分部积分法; 3、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4 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二、重点、难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三、主要外语词汇:At first function ,Be accumulate function , Indefinite integral ,Formulas integrals elementary forms. 四、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第四版和第五版(修改) 五、参考教材(资料):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五版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定义1 如果在区间I 上, 可导函数F (x )的导函数为f (x ), 即对任一x ∈I , 都有 F '(x )=f (x )或dF (x )=f (x )dx , 那么函数F (x )就称为f (x )(或f (x )dx )在区间I 上的原函数. 例如 因为(sin x )'=cos x , 所以sin x 是cos x 的原函数. 又如当x ∈(1, +∞)时, 因为x x 21)(=', 所以x 是x 21的原函数. 提问: cos x 和x 21还有其它原函数吗? 原函数存在定理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I 上连续, 那么在区间I 上存在可导函数F (x ), 使对任一x ∈I 都有 F '(x )=f (x ). 简单地说就是: 连续函数一定有原函数. 两点说明: 第一,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有原函数F (x ), 那么f (x )就有无限多个原函数, F (x )+C 都是f (x )的原函数, 其中C 是任意常数. 第二, f (x )的任意两个原函数之间只差一个常数, 即如果Φ(x )和F (x )都是f (x )的原函数, 则 Φ(x )-F (x )=C (C 为某个常数). 定义2 在区间I 上, 函数f (x )的带有任意常数项的原函数称为f (x )(或f (x )dx )在区间I 上的不定积分, 记作 ?dx x f )(. 其中记号?称为积分号, f (x )称为被积函数, f (x )dx 称为被积表达式, x 称为积分变量. 根据定义, 如果F (x )是f (x )在区间I 上的一个原函数, 那么F (x )+C 就是f (x )的不定积分, 即 ?+=C x F dx x f )()(. 因而不定积分dx x f )(?可以表示f (x )的任意一个原函数. 例1. 因为sin x 是cos x 的原函数, 所以 C x xdx +=?sin cos . 因为x 是x 21的原函数, 所以 C x dx x +=?21.

高等数学 电子教案(下)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下) 《高等数学》 2008 ,2009 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姓名: 李石涛 授课对象:1.化学工程与工艺0801,0803,应用化学0801,0802 2.高分子材料工程0801,0802;环境工程0801,0802 授课学时: 128/64 选用教材《高等数学》史俊贤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 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沈阳工业大学教案 第 1 周授课日期 09.2.18 授课章节:第六章 6.1 定积分元素法 教学目的: 1、理解定积分元素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 的弧长,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内容纲要: 一、定积分的元素法,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教 学三、平面曲线的弧长、 实采用的教学形式:讲授施 过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程教学步骤: 设 1、复习定积分的概念~引出定积分的元素法, 计 2、举例讲解平面图形的面积 3、举例讲解平面曲线的弧长 课后复习及作业或思考题: 1、复习定积分的元素法。 2、课后习题6-2 1、2、4、5。 教学后记: 时间: 沈阳工业大学教案 第 1 周授课日期 09.2.20 授课章节:6.2 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教学目的: 1、理解定积分元素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 已知的立体体积, 教学重点:旋转体的体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教学难点:旋转体的体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教学内容纲要: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教 学采用的教学形式:讲授 实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施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大专版)

《高等数学》教案 第一讲 函数与极限 1.函数的定义 设有两个变量x ,y 。对任意的x ∈D ,存在一定规律f ,使得y 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 叫x 的函数。记作y=f(x),x ∈D 。其中x 叫自变量,y 叫因变量。 函数两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而函数的值域一般称为派生要素。 例1:设f(x+1)=2x 2+3x-1,求f(x). 解:设x+1=t 得x=t-1,则f(t)=2(t-1)2+3(t-1)-1=2t 2-t-2 ∴f(x)=2x 2 – x – 2 定义域: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集合。因此,求函数定义域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母不等于0 ②偶次根式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 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 例2 求函数y= 6—2x -x +arcsin 7 1 2x -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定义,即有: 1|7 12|062≤-≥--x x x ? 4323≤≤--≤≥x x x 或?4323≤≤-≤≤-x x 或 于是,所求函数的定义域是:[-3,-2] [3,4]. 例3 判断以下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为什么? (1)y=lnx 2与y=2lnx (2)ω=u 与y=x 解 (1)中两函数的 定义域不同,因此不是相同的函数. (2)中两函数的 对应法则和定义域均相同,因此是同一函数. 2. 初等函数 (1)基本初等函数 常数函数:y=c(c 为常数) 幂函数: y=μ x (μ为常数) 指数函数:y=x a (a>0,a ≠1,a 为常数) 对数函数:y=x a log (a>0,a ≠1,a 为常数) 三角函数:y=sinx y=cosx y=tanx y=cotx y=secx y=cscx 反三角函数:y=arcsinx y=arccosx y=arctanx y=arccotx (2)复合函数 设),(u f y =其)(x u ?=中,且)(x ?的值全部或部分落在)(u f 的定义域内,则称)]([x f y ?=为x 的复合函数,而u 称为中间变量. 例4:若y=u ,u = sinx ,则其复合而成的函数为y=x sin ,要求u 必须≥0, ∴sinx ≥0,x ∈[2k π,π+2k π] 例5:分析下列复合函数的结构

word制作电子小报教案.doc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 1、能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板报类文本信息的处理。 2、能设计出不同主题、形式的电子板报。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在word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 2、学会设计、评价电子板报。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指导 【指导思想】 本课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七章实验——制作电子板报,属于文字处理软件应用范畴。它是WORD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巩固提高,是学生板报设计、制作的扩展和提升,从更高层次来认识板报的版面结构、布局和排版技术的应用。 设计了本次单元活动任务,这个任务活动可以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全部包含其中,既检验了学习情况,又可以体会到WORD的神奇,通过设计并制作一份电子小报,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还可以通过电子小报的形式表达思想和信息,从而体会到,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技班学生,是在他们已经学习了WORD文档的基本制作这一单元之后,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与编辑、页面设置等技能之后,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并运用WORD的文档编辑功能的前提下,设计了这样一个单元结束的活动任务,所以,学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子板报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2、插入对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格式(色彩搭配、位置摆放)设置。 【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做、学、教”三位一体式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学习方法:协作学习、自主学习 【课型与课时】 课型:练习 课时:1课时(45分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任务,搜集素材 学生准备:回忆WORD相关知识,按成绩和操作能力分组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7.

第七章微分方程 教学目的: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等概念。 2.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 4.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微分方程: ()() n y f x =,(,) y f x y ''' +和(,) y f y y ''' = 5.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求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和通解。 8.会解欧拉方程,会解包含两个未知函数的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9.会解微分方程组(或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 1、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2、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 n y f x =,(,) y f x y ''' +和(,) y f y y ''' = 3、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 分方程; 教学难点: 1、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 2、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3、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 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组

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组 4、欧拉方程 §7. 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函数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在数量方面的反映, 利用函数关系又可以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研究. 因此如何寻找出所需要的函数关系, 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许多问题中, 往往不能直接找出所需要的函数关系, 但是根据问题所提供的情况, 有时可以列出含有要找的函数及其导数的关系式. 这样的关系就是所谓微分方程.含有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方程叫做微分方程。历史悠久(与微积分同时诞生),应用广泛。 微分方程建立以后, 对它进行研究, 找出未知函数来, 这就是解微分方程. 例1 一曲线通过点(1, 2), 且在该曲线上任一点M (x , y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2x , 求这曲线的方程. 解 设所求曲线的方程为y =y (x ).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 可知未知函数y =y (x )应满足关系式(称为微分方程) x dx dy 2=. (1) 此外, 未知函数y =y (x )还应满足下列条件: x =1时, y =2, 简记为y |x =1=2. (2) 把(1)式两端积分, 得(称为微分方程的通解) ? =xdx y 2, 即y =x 2+C , (3) 其中C 是任意常数. 把条件“x =1时, y =2”代入(3)式, 得 2=12+C , 由此定出C =1. 把C =1代入(3)式, 得所求曲线方程(称为微分方程满足条件y |x =1=2的解): y =x 2+1. 例2 列车在平直线路上以20m/s(相当于72km/h)的速度行驶; 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m/s 2. 问开始制动后多少时间列车才能停住, 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里行驶了多少路程? 解 设列车在开始制动后t 秒时行驶了s 米. 根据题意, 反映制动阶段列车运动规律的函数s =s (t )应满足关系式 4.02 2-=dt s d . (4)

高等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四章常微分方程 §4.1 基本概念和一阶微分方程 甲内容要点 一.基本概念 1.常微分方程 含有自变量、未知函数和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方程称为微分方程,若未知函数是一元函数则称为常微分方程,而未知函数是多元函数则称为偏微分方程,我们只讨论常微分方程,故简称为微分方程,有时还简称为方程。 2.微分方程的阶 微分方程中未知函数的导数的最高阶数称为该微分方程的阶 3.微分方程的解、通解和特解 满足微分方程的函数称为微分方程的解; 通解就是含有独立常数的个数与方程的阶数相同的解; 通解有时也称为一般解但不一定是全部解; 不含有任意常数或任意常数确定后的解称为特解。 4.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 要求自变量取某定值时,对应函数与各阶导数取指定的值,这种条件称为初始条件,满足初始条件的解称为满足该初始条件的特解。 5.积分曲线和积分曲线族 微分方程的特解在几何上是一条曲线称为该方程的一条积分曲线;而通解在几何上是一族曲线就称为该方程的积分曲线族。 6.线性微分方程 如果未知函数和它的各阶导数都是一次项,而且它们的系数只是自变量的函数或常数,则称这种微分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不含未知函数和它的导数的项称为自由项,自由项为零

的线性方程称为线性齐次方程;自由项不为零的方程为线性非齐次方程。 二.变量可分离方程及其推广 1.变量可分离的方程 (1)方程形式:()()()()0≠=y Q y Q x P dx dy 通解 ()()??+=C dx x P y Q dy (注:在微分方程求解中,习惯地把不定积分只求出它的一个原函数,而任意常数另外再加) (2)方程形式:()()()()02211=+dy y N x M dx y N x M 通解 ()()()()C dy y N y N dx x M x M =+??1221 ()()()0,012≠≠y N x M 2.变量可分离方程的推广形式 (1)齐次方程 ?? ? ??=x y f dx dy 令u x y =, 则()u f dx du x u dx dy =+= ()c x c x dx u u f du +=+=-?? ||ln (2) ()()0,0≠≠++=b a c by ax f dx dy 令u c by ax =++, 则()u bf a dx du += ()c x dx u bf a du +==+?? (3) ??? ?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f dx dy

《高等数学》(A)教案第六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讲授内容§6.1定积分的元素法 §6.2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定积分的元素法的思想. 2.掌握用定积分的元素法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和解题步骤. 3.熟练掌握平面图形面积和旋转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4.会求平面曲线的弧长及简单的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求平面图形面积和旋转体体积及平面曲线的弧长. 难点:求旋转体体积.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建议 1.应用定积分的元素法关键是根据题中的具体条件,利用所学的几何或物理 的知识,求出所求量的微元. 2.计算平面图形面积时,应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积分变量. 3.当旋转轴与坐标轴平行时,只需作坐标轴平移再用旋转体体积公式算出体积. 4.求平面曲线的弧长时,重点是记住公式ds = 教学过程 一、元素法:当实际问题中的所求量A 符合下列条件: 1)A是与一个变量x的变化区间[a,b]有关的量; 2)A对于区间[a,b]具有可加性,即:将区间[a,b]分成许多部分区间,则A相应 地分成许多部分量,A等于许多部分量的和; 3)部分量?A i的近似值为 f ()i?x i,即: ?A i ≈f () i ?x i . (dx)2+ (dy)2

b b d d 则 A 可以用定积分来表示,其方法为: 1) 选取变量 x 并确定区间[a ,b ]; 2) 将[a ,b ]分成 n 个小区间,并任取小区间[x ,x +d x ],此小区间上的部分量 ?A . 且 ?A = dA + (dx ) = f (x )dx +(dx ) .即 dA = f (x )dx .称 dA 为 A 的元素. 3) 以 A 的元素 f (x )d x 为被积表达式,在[a ,b ]上积分:得 A = ? a 这种方法为元素法. f (x )dx . 关键在于第二步.求出元素 dA =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1. 直角坐标情形 1) X -型: f (x )dx 由 y = f (x ) 、 x = a 、 x = b ,(a < b ) 与 x 轴围成的曲边梯 形的面积 A : A = ?a | f (x ) | dx 由 y = f (x ) 、 y = g (x ) 、 x = a 、 x = b ,(a < b ) 围成的 曲边梯形的面积 A : A = ?a | f (x ) - g (x ) | dx 2) Y -型: 由曲线 x = f ( y ) 、直线 y = c 、 y = d , (c < d ) 与 y 轴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A 为: A = ?c | f ( y ) | dy 由 曲 线 x = f ( y ) 、 x = g ( y ) 直 线 y = c 、 y = d , (c < d ) 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A 为: A = ?c | f ( y ) - g ( y ) | dy 例 1 计算由曲线: y 2 = x 和 y = x 2 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解: 1) 交点坐标(0,0)和(1,1). b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篇一:高等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四章常微分方程 4.1 基本概念和一阶微分方程 甲内容要点 一.基本概念 1.常微分方程 含有自变量、未知函数和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方程称为微分方程,若未知函数是一元函数则称为常微分方程,而未知函数是多元函数则称为偏微分方程,我们只讨论常微分方程,故简称为微分方程,有时还简称为方程。 2.微分方程的阶 微分方程中未知函数的导数的最高阶数称为该微分方程的阶 3.微分方程的解、通解和特解 满足微分方程的函数称为微分方程的解; 通解就是含有独立常数的个数与方程的阶数相同的解; 通解有时也称为一般解但不一定是全部解; 不含有任意常数或任意常数确定后的解称为特解。 4.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 要求自变量取某定值时,对应函数与各阶导数取指定的值,这种条件称为初始条件,满足初始条件的解称为满足该初始条件的特解。 5.积分曲线和积分曲线族 微分方程的特解在几何上是一条曲线称为该方程的一条积分曲线;而通解在几何上是一族曲线就称为该方程的积分曲线族。 6.线性微分方程 如果未知函数和它的各阶导数都是一次项,而且它们的系数只是自变量的函数或常数,则称这种微分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不含未知函数和它的导数的项称为自由项,自由项为零的线性方程称为线性齐次方程;自由项不为零的方程为线性非齐次方程。 二.变量可分离方程及其推广 1.变量可分离的方程 (1)方程形式: dydydx=p(x)q(y)(q(y)≠0) 通解?p(x)dx+c ?q(y)=

(注:在微分方程求解中,习惯地把不定积分只求出它的一个原函数,而任意常数另外再加) (2)方程形式:m1(x)n1(y)dx+m2(x)n2(y)dy=0 通解?m1(x) m2(x)dx+?n2(y)n1(y)dy=c (m2(x)≠0,n1(y)≠0) 2.变量可分离方程的推广形式 (1)齐次方程 y x dy dxdy?y?=f ? dx?x? 令则=u, =u+xdu dx=f(u) ?f(u)-u dy dxdu=?dxx+c=ln|x|+c (2)=f(ax+by+c)(a≠0,b≠0) 令ax+by+c=u, 则du dx=a+bf(u) ?a+bf(u)=?dx dydu=x+c ?a1x+b1y+c1? ? =f (3) ?dx?a2x+b2y+c2? ①当?=a1 v?? a1+b1?a1u+b1v?u?属于齐次方程情形 ?=f v?a2u+b2v? ?a+b 2?2u?? b1 b2 b1=0情形,令a2a1= 令u=a1x+b1y, 则du 属于变量可分离方程情形。 三.一阶线性方程及其推广 1.一阶线性齐次方程 dy dx+p(x)y=0 -?p(x)dx 它也是变量可分离方程,通解公式y=ce 2.一阶线性非齐次方程 dy dx+p(x)y=q(x) ,(c为任意常数)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二节 数列的极限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及性质,并能用定义证明一些简单数列的极 限。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列的定义: 定义: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集上的函数,记为 3,2,1), (==n n f x n ,由于全体 自然数可以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因此数列的对应值也可以排成一列: n x x x ,,21,这就是最常见的数列表现形式了,有时也简记为{}n x 或数列n x 。 数列中的每一数称为数列的项,第n 项n x 称为一般项或通项。 【例1】 书上用圆内接正126-?n 边形的面积来近似代替该圆的面积时,得到数列 ,,,21n A A A (多边形的面积数列) 【例2】长一尺的棒子,每天截去一半,无限制地进行下去,那么剩下部分的长构 成一数列: ,21,21,21,2132n ,通项为n 2 1 。 【例3】 ; ,)1(,,1,12; 1,31,21,111 ---n n )()( ; ,1 ,,34,23,24; ,2,,6,4,23 n n n +)()( 都是数列,其通项分别为n n n n n 1 ,2,)1(,11+--。 注:在数轴上,数列的每项都相应有点对应它。如果将n x 依次在数轴上描出点的位 置,限我们能否发现点的位置的变化趋势呢?显然,??? ?????????n n 1,21是无限接近于0的; {}n 2是无增大的;{}1)1(--n 的项是在1与1-两点跳动的,不接近于某一常数;? ? ? ???+n n 1无限接近常数1。

对于数列来说,最重要的是研究其在变化过程中无限接近某一常数的那种渐趋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常说的数列的极限问题。 二、讲授新课——数列的极限 我们来观察? ? ? ???+n n 1的情况。从图中不难发现n n 1+随着n 的增大,无限制地接近1,亦即n 充分大时, n n 1 +与1可以任意地接近,即11-+n n 可以任意地小,换言之,当n 充分大时 11 -+n n 可以小于预先给定的无论多么小的正数ε。例如,取1001= ε,由1001001111>?<=-+n n n n ,即? ?? ???+n n 1从第101项开始,以后的项 ,102103,101102102101== x x 都满足不等式100 1 1< -n x ,或者说,当100>n 时,有100111<-+n n 。同理,若取10000 1=ε,由10000100001111>?<=-+n n n n ,即? ?? ???+n n 1从第10001项开始,以后的项 ,1000210003,100011000210002 10001==x x 都满足不等式10000 1 1< -n x ,或说,当10000>n 时,有10000111<-+n n 。一般地,不论给定的正数ε多么小,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 ,当N n >时,有ε<-+11 n n 。这就充分体现了当n 越来越大时, n n 1 +无限接近1这一事实。这个数“1”称为当∞→n 时,? ?????+n n 1的极限。 定义:若对0>?ε(不论ε多么小),总?自然数0>N ,使得当N n >时都有ε <-a x n 成立,这是就称常数a 是数列n x 的极限,或称数列n x 收敛于a ,记为a x n n =∞ →lim , 或a x n →(∞→n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就说数列是发散的。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12

第十二章无穷级数 教学目的: 1、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 2、了解无穷级数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3、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性。 4、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比值审敛法和根值审敛法。 5、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会估计交错级数的截断误差。 6、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7、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性、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概念, 了解函数项级数和函数的性质。 8、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 基本性质。 9、会利用幂级数的性质求和 10、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1、会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麦克劳林展开式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2、理解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条件。 13、掌握将定义在区间(-π,π)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方法。 14、会将定义在区间[0,π]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或余弦级数。 15、会将定义在区间(-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教学重点: 1、级数收敛的定义及条件 2、判定正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 3、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4、泰勒级数 5、函数展开成傅立叶级数。 教学难点: 1、级数收敛的定义及条件 2、判定正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 3、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4、泰勒级数; 5、函数展开成傅立叶级数

§12.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常数项无穷级数: 一般地,给定一个数列 u 1, u 2, u 3, × × ×, u n , × × ×, 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 u 1 + u 2 + u 3 + × × ×+ u n + × × × 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 简称(常数项)级数, 记为∑∞ =1 n n u , 即 3211 ???++???+++=∑∞ =n n n u u u u u , 其中第n 项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 级数的部分和: 作级数∑∞ =1 n n u 的前n 项和 n n i i n u u u u u s +???+++==∑= 3211 称为级数∑∞ =1 n n u 的部分和. 级数敛散性定义: 如果级数∑∞ =1 n n u 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s , 即 s s n n =∞ →lim , 则称无穷级数∑∞ =1 n n u 收敛, 这时极限s 叫做这级数的和, 并写成 3211???++???+++==∑∞ =n n n u u u u u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