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性质教学案例

平行线性质教学案例
平行线性质教学案例

平行线性质教学案例

1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同位角∠1 ∠5 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1=∠3 又∠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①若∠1 = 110°,则∠2 = °。理由:。②若∠1 = 110°,则∠3 = °。理由:。③若∠1 = 110°,则∠4 = °。理由:。(2)如图,由AB‖CD,可得()(A)∠1=∠2 (B)∠2=∠3 (C)∠1

=∠4 (D)∠3=∠4 (3)如图,AB‖CD‖EF,那么∠BAC+∠ACE+∠CEF =()(A)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 2、4、7. 八、教学反思: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用数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其乐于学。 教学 重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学情 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 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 景 引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公理,那么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自 主 探 究 探究提纲: 1.画一画: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2.想一想: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你能说说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吗?试试看! 3.如图,当1= 2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4.如图,当3+ 5=180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教师借助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教案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8课时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平行线 1、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数学。下面这些设施里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出示书上情景图(电线塔架、铁轨、双杠)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这三组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在全班交流。 活动发现:左边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右边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 联系第二、三组直线说明互相平行。 像第二组直线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练一练第1题。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闭上眼睛想一想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回归生活,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里见到的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提问: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线(板书课题),那你能利用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所画的一组平行线,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更宽、更窄的平行线,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师生交流,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步骤、方法。 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学生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给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再说说是怎样判断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的。 2、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平行线

探索平行的性质 一,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教案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10课时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掌握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2、进一步感受垂线和平行线的特点,能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小组内交流: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 依次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 全班反馈。 二、练习与应用 1、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按要求画出相应的线段和射线。 展示和交流。 提问:为什么画线段时可以指定线段的程度,而画射线时却不能。 2、教材第96页第2题。 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说说每个角各是什么角。 具体说说量角的方法。 3、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再按要求画一画。 组织展示和交流。 4、第4题。 (1)出示左边的正方形,让学生按要求量出相关的度数,比较量得的结果,说

说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右边的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一量,说一说。 5、第5题。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同桌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 6、第6题。 读题。 说说怎样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独立完成画图。 组织展示和交流。 三、探索与实践 1、第7题。 组织学生分别按要求折一折。 组织反馈与交流:你是怎么折的?有什么不同折法? 2、第8题。 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排水口的位置,再说明理由。 四、评价与反思 说一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对本单元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哪些内容还觉得有困难。 结合教材列出的指标,用给“★”涂色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能正确把握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进一步巩固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能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1)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三、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 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 ∥ b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 所以∠ 2= ∠ 3 ∠ 2+ ∠ 4=180°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a b c 1 2 3 4

《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课前准备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 c b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 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 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

a C 没有交点. c b a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b 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 绕直线a 外一点B 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b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 ,点B ,点C . (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学网首页 > 语文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为探究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平行做好准备,由平行公理推论自然引入新课。)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 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教案

垂线与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3.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出示一条线段。提问: (1)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2)线段应该怎样画?要注意什么?(板书:两个端点) 学生画一条线段。 (3)观察、回忆:过去我们认识过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今天我们学习和线段有联系的几何图形的新知识,就是射线、直线和角。(板书课题) (4)刚才大家画的一条线段,能量出你画的线段的长度吗?线段可以度量,那么线段的长度是有限长的还是无限长的?(板书:有限长) (5)谁能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

2.认识射线。 (1)出示城市夜景图。 提问:这个城市美不美?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夜景中的追光灯。) 提问:这些灯光是哪儿来的? 说明:追光灯打出的灯光向某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使这个城市的夜景更加美丽、迷人。 (2)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类似灯光的图形,叫射线。(板书:射线) (3)教师画射线: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射线是怎样得到的?射线的另一端可以继续延长吗?它的长度可以确定吗?说明了射线是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板书:无限长) (4)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的,只有一个端点) (5)教师介绍:手电筒、太阳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学生举例。 (6)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教师示范:先点一个端点,再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学生练习画一条射线。 提问:谁能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3.认识直线。 (1)(先出示一条画好的线段)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2)把直线和射线、线段比一比,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案例设计(1)

这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几何图形课,主要是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熟记平行线的性质。 2、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一节几何图形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及自主能力较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操作练习法等。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熟记平行线的性质。 2、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回忆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成立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方法:教师提问平行线的判定,挑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出判定反过来的结论,由此引出新知。 二)自主学习: 目标: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后,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内容:课本50-51页 时间:10分钟 方法:1、画出两条平行线,测量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度数,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同时找出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观察推理总结它们的大小关系。 2、熟背平行线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表述。 3、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检测题:随堂练习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按自学步骤进行操作,画平行线时让一学生上台演示。三)练习环节: 2.如图3,已知∠1=∠2,∠3=125°,那么∠4的度数为() 图3 A.45° B.55° C.65° D.75° 3.如图4,已知AB∥DE,∠A=150°,∠D=140°,则∠C的度数是()

第八单元 垂线和平行线 教案

1.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2.角的分类及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3.垂线的认识和画法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4.平行线的认识和画法。 1.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 2.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量角器,能够用量角器量角,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画角。 4.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能用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5.经历联系实际的感知和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过程,深刻感受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6.感受生活里的平行与垂直现象,了解平行与垂直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着眼把握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由浅入深地教授学生。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毕竟是抽象的,如直线的定义就比较抽象,要引导学生想象,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安排“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实例,支撑和丰富相应的表象,加深对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认识。 5.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验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格式和方法. 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重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一)、知识链接:(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下列不能使两直线平行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同旁内角互补 C.对顶角相等 D.同位角相等 (二)、导学释疑: 证明: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直线c和直线a、b相交. 求证:∠2=∠3. 平行线的性质1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直线c和直线a、b相交. 求证:∠1=∠2. 平行线的性质2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探究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根据这一定理的文字叙述,你能作出相关图形吗? (2)你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3)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并试着写出证明过程. 平行线的性质3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做一做】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a∥c,∠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b∥c.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总结提升】 总结规律: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吗?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若已给出图形,则可省略) (2)根据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已知退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4)检查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50页随堂练习.

人教版《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体验,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 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5.3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 5.2.2平行线的判定(1) 授课教师: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郝宏文

5.2.2平行线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新授

321 G H F E D C A B A B C D E 12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 画已知直线AB 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 、CD 被EF 截得的同位角)。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 ∵∠1=∠2 (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1.已知∠1=54°, 当 时, AB ∥CD ?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的推导 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 已知: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2, 求证:AB ∥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已知:∠1=∠A=∠C,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者海二中傅锜 一、案例实施背景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二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三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23平行线的性质案例分析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第四组同位角∠1 ∠5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b 因为a‖b所以∠1=∠2 所以∠1=∠2 又∠1=∠3 又∠1+∠4=180°所以∠2=∠3 所以∠2+∠4=180°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图,AB‖CD‖EF,那么∠BAC+∠ACE+∠CEF=( )(A) 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六)作业第69页2、4、7.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

七年级下册数学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5.2.2平行线的判定 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 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重点) 2.了解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 3.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难点) 一、情境导入 怎样用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呢?动手画一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同位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 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理由. 解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得到∠3=∠2,再由已知∠1=∠2,等量代换得到同位角相等,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AB与CD平行. 解:∠3=55°,AB∥CD.理由如下:∵∠3=∠2,∠1=∠2=55°,∴∠1=∠3=55°,∴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位角(“F”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点二:应用内错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 如图,已知BC平分∠ACD,且∠1=∠2,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解析:根据BC平分∠ACD,∠1=∠2,可得∠2=∠BCD,然后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AB∥CD. 解:AB∥CD.理由如下:∵BC平分∠ACD,∴∠1=∠BCD.∵∠1=∠2,∴∠2=∠BCD,∴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内错角(“Z”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点三:应用同旁内角互补,判断两直线平行 如图,∠1=25°,∠B=65°,AB⊥AC.AD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解析:先根据∠1=25°,∠B=65°,AB⊥AC得出∠B与∠BAD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 解:AD∥BC.理由如下:∵∠1=25°,∠B=65°,AB⊥AC,∴∠BAD=90°+25°=115°.∵∠BAD+∠B=115°+65°=180°,∴AD∥BC. 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旁内角(“U”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探究点四: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类型一】利用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格式判断 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b,b∥c,则a∥c B.若∠1=∠2,则a∥c C.若∠3=∠2,则b∥c D.若∠3+∠4=180°,则a∥c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论证.A选项中,若a∥b,b∥c,则a∥c,利用了平行公理,正确;B选项中,若∠1=∠2,则a∥c,利用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C选项中,∠3=∠2,不能判断b∥c,错误;D选项中,若∠3+∠4=180°,则a∥c,利用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选C.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别截线和被截线,找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从而判断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垂线和平行线复习教案

垂线与平行线的复习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整理与练习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学生掌握线段、射线、直角和角的特征和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认识两条直线相交、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能正确的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画已知点的垂线和平行线。 ⒉使学生经历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等活动,了解学过的相关内容及相互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⒊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会量角,画角。 教学难点:能对这些知识及时的掌握,会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垂线和平行线,这个单元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并整理: 线段射线直线 相交(垂直)平行 角垂线平行线 量角—分类—画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直线 1.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②你能将它变成一条射线吗? ③怎样变成一条直线? 2.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在表 三、复习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1.回顾直线位置关系 提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怎样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

互相平行?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是互相垂直,这是相交关系中的特殊位置;互相平行是指两条直线不相交。 2.说一说,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互相平行?哪些线段互相垂直? 3.梳理有关“距离”的概念 ①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 ②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4.及时巩固 ①经过点A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A ②选择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展开,折痕一定()。 A.互相平行B.互相垂直C.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 (2)如图,∠1=30°,则∠2=()°,∠3= ()°。 (3)右图中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则∠1()∠2。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 2.回顾角的知识。 引导:想一想,由射线你学习了什么?角是怎样的图形? 做整理与复习第16题。 (1)量角。量一量下面的角的度数。写出各是什么角? 交流:用量角器怎样量角?注意什么问题? (2)角的分类。每个角的度数都是用量角器量的吗?为什么? 谁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角分一分类? (板书:锐角<90度直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

《平行线的性质》案例评析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4)》 授课教师:XX(XXX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 评析教师:XXX(XXXX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 XX(XX附中中学高级) 【案例评析】 □白:今天结合XXX老师的录像课《平行线的性质》来探讨图形的性质相关教学策略.孙老师的这节课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孙老师共设计了四课时,第一课时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识别的简单应用;第三课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角的问题的基本方法;本课是第四课时,承接上一节课的一道例题展开变式研究. △刘:本课的整体设计立意新、起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新、层次清楚;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几何本质,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是一节比较精彩的有关图形性质的探究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了用探究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位置变化对角的数量关系的影响,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图形和构造图形的能力,为后面学生学习几何做好准备. 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在“图形的性质”教学中,重视性质的得出方法 探索并掌握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作图技能,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课程领域的主要学习目标之一.《课程标准(2011版)》在“图形的性质”中,比较多地使用了“探索并证明……”的表述.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图形直观,通过操作、度量,运用合情推理或图形运动等方法,探索发现图形可能具有的形状,这与给出“已知、求证、证明”的方式研究图形形状是有区别的.两者相比,前者更加有利以学生在在获取有关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探究的方法是在基于探索过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通过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说明相关知识的正确性. 白:孙老师的引入简洁但不简单.在这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基本步骤.从学生的回答情况看,孙老师在之前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图形性质的得出方法,学生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经过探索得到了平行线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