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

华》教案岳麓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主体知识

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

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侵略朝鲜、夺取,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②朝鲜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在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②日本在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日军在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③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

①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惩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②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沉重的危机。俄、德、法“”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③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改革。

④中国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①概况

A.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 ”,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②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清王朝的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维护帝国主义的。

②经过

A.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的率领下从进犯北京。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帝在逃往途中任命和与联军议和。

③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重难诠释

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知识运用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开辟内河新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巨额赔款

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以日本妥协告终B.反映了列强在侵华上的矛盾

C.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D.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C.进一

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峰4.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农民阶级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请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评价这一观点。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新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熟记列强侵华的史实,理解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分析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变化的关系。 3、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使帝国主义永远不可能灭亡中国。 【课前预习】

【深化拓展】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1840到1900)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2.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和影响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打开中国门户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①成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②方式: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为主要手段。 ③国家:英法美俄 ④影响:政治上,中国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①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方式: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的侵略也日益加强。 ③国家:除英法美外,后起的德日意等也加入,特别是日本。 ④影响: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上,西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摧毁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思想上,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上,反动政府成为列侵华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巩固训练】 1、下面是18世纪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袍(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4)一个六边型的中国灯笼(5)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2、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 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嗣,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 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曾凡亮)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历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学背景: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点拨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生本教育的模式要求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强调小组的分工合作。因此,在本课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全班进行分组,分组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选举出组长,人数以每小组5—6人为宜。 2.布置前置作业,内容要涵盖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按小组一起讨论前置作业。 3.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内容涵盖日本的大陆政策、北洋水师概况、甲午战争前中日实力的对比、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揭帖、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这些资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要求小组成员阅读并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搜寻更多的资料。(本课材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教学实施阶段:1.新课导入。通过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起步自洋务运动开始,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从明治维新开始,时间也是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可以说,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基本同时起步的,而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现代化的条件更加优越,但是为什么3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会惨败给日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2.用投影仪将前置作业投影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这些前置问题。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后日本会野心膨胀,挑起中日之间的战争?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要注意特别指出,在各种原因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是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侵略的对象首先是朝鲜?朝鲜和当时的中国是什么关系?中国为什么要援助朝鲜?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并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援助朝鲜,既是因为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有义务援助朝鲜,又因为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日本一旦占领朝鲜,对中国威胁极大。 第三个问题:甲午战争时,中国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军用、民用工业均有一定的成绩,为何仍会败于日本?中国的失败,只是军事上的失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并特别指出,中国的战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

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 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 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14.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D.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2.“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4.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5.十九世纪末,《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所说的“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是指 A.英国可同中国协商关税B.英国可干涉辽东事务 C.英国可在杭州开设工厂D.英国可在山海关驻军 6.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件 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使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使得中国国力变得衰弱,但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对军事上的大力投入,使得清朝军队战斗力明显变强,那么为何甲午战争仍然以中国的失败为结局呢?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对战双方对于甲午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日本为了甲午战争的发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日本天皇还带头对日本的军事投入进行了捐赠,而反观中国,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以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后开始缩减对于军事的拨款。 第二、对战双方的武器对比不同。日本为了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军舰的制造以及维护上投入巨大,而中国的北洋战舰年代久远,

2021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岳麓版 必修1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 (2)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导火线:朝鲜①________起义。 3.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②________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4.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5.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③____________》。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④________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⑤________。 6.影响。 (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3)宣告了⑥________的破产。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5)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⑦________的斗争。 答案:①东学党②丰岛③马关条约④台湾⑤在华设厂⑥洋务运动⑦救亡图存 ?温馨提示 《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所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 【应用提升】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C)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关键的信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东方小国”指日本,“条约”指《马关条约》,由此可推出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战略原因 装备劣势 党派争斗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

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一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第八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大战 C、凡尔登战役 D、廊坊大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反抗外来侵略,寻找民族解放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下列人物与其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邓世昌——实业救国 C、左宗棠——黄海大战 D、张謇——收复新疆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导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5年9月,中国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残骸,顿时让人联想到:英勇抗贼,英雄殉国,海魂永存。这位英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李宗仁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情景模拟等方法。 【学情分析】 课本内容高度简化,没有系统,前因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层次靠后的班级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构起一个简单的知识图表。 【板书设计】 一、甲午战争(1894--1895) 1、爆发原因 2、经过——黄海大战 3、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和内容:1895年 2、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几个同学跟大家分享他们的预习成果。(学生展示) 教师(选择性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哪些地方发生了战役?2、你知道这场战争中有哪些爱国英雄人物吗? 二. 学习新课、感悟历史

利用课件展示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的地理背景。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教师: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教师: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时间:1894年7月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简介战争的爆发。日本不宣而战,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2、战争的经过 教师教会学生根据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及战役发生的地点。 学生归纳出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黄海大战)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邓世昌像。)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教师: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适当介绍慈禧太后、李鸿章的做法。)学生: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 教师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学生: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精品教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起的思考:每次给同学讲授这一课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道日本历史考题。曾经有一位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看到这个题目,一方面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考题可以是这样出的!中日两国在历史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也引发我们对中日两国百年战争的思考。 日本学生的判断,大都认为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钓鱼岛就是位于东海),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大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今年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战争。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热点直击】 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协约内容: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④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 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⑴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指出两个条约的侵略要求有何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 ①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②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问题: ? 答案: 有: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相关阅读】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超多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个性重要的好处,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个性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齐,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