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三课时 硝酸及其应用学案(无答案)鲁科版必修1

2018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三课时 硝酸及其应用学案(无答案)鲁科版必修1
2018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三课时 硝酸及其应用学案(无答案)鲁科版必修1

第2节氮的循环第3课时硝酸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3.会用硝酸的氧化性解释硝酸与金属、非金属及其他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①纯硝酸为_______色,易,有___ ______气味的体。

②硝酸沸点________,易挥发,(想一想:打开盛浓硝酸的试剂瓶有什么现象?

)③质量分数为95%以上的硝酸称为“___________”。

③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硝酸属于强酸,其电离方程是,它具有酸的通性:

①稀硝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夜显___ _色。

②与碱性氧化物,如与Cu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③与碱,如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与某些盐,如与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硝酸应保存在色口的试剂瓶中,密封放置在处。

3、强氧化性(硝酸能与除、、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如:Cu、Ag等)

Cu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为

Cu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为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碳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4、使金属钝化:常温下,浓硝酸可使、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以NO和NO2为主的是形成和的重要原因。

2.汽车尾气中的与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烟雾,称为。

3.水体中过量的氮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当进入水体的氮含量增大时,会造成,导致藻类“疯长”并迅速地覆盖在水面上。水体中的氮主要来源于、、以及水产养殖所投入的饵料和肥料等。

【预习检测】

1. 在下列变化中,能表明硝酸具有氧化性的是()

A. 能使石蕊试剂变红色

B. 能跟Al2O3反应生成Al(NO3)3

C. 能和醋酸钠反应

D. 能和FeO反应生成Fe(NO3)3

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不能溶解铁的是()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盐酸 D.稀硫酸

3.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污染的是()

A.CO

B.CO2

C.NO2

D.N2

4. 下列药品,在空气中既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分解,且可以用无色玻璃瓶存放的是()

A. 氯水

B.钠

C.浓硝酸

D.浓盐酸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硝酸的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什么样的试剂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你知道哪些需特殊保存的试剂?

2、为什么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如何消除?

【探究二】硝酸的强氧化性

1、硝酸和金属的反应

【演示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个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蘸有氢氧化钠棉花堵住试管口

Cu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

- 2 -

氧化剂还原剂转移电子数

被还原的HNO3与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Cu与稀硝酸反应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剂还原剂转移电子数

被还原的HNO3与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思考】铜粉放入稀硫酸中无现象,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溶解,此盐是什么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演示实验2】将实验1中的金属铜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是。

【思考】在浓硝酸中钝化的金属有哪些?钝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钝化表现了浓硝酸的什么性质?

写出Fe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为

【思考】若铁粉过量会发生什么反应?

【总结】(1) 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能或不能)产生氢气。

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

铁与稀HNO3反应时, HNO3过量,产物为 ;Fe过量,产物为 .

在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中,硝酸表现性和性。

(2)硝酸能氧化除Au、Pt、Ti 以外的所有金属。但在常温下

...,浓.硝酸可使钝化,因此可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放浓硝酸。发生钝化时硝酸表现出性。

(3)做硝酸与金属反应实验时要注意用吸收尾气,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2、硝酸和非金属的反应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碳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硝酸的作用:表现出

【推荐作业】

1、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中的是()

A.Ag

B.Au

C.Al

D.Fe

2、有关硝酸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硝酸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硝酸能与Na2CO3反应,但不能生成CO2

C.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NO2又溶解于硝酸而呈黄色

3、现有下列物质:①氯水②氨水③浓硝酸④浓盐酸⑤硝酸银,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A.全部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4、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质量减少,而溶液为蓝色,同时有气体生成,此盐是()

A、氯化物

B、硫酸盐

C、硝酸盐

D、磷酸盐

【反馈与检测】

1、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2)铝质、铁质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3)铜片放入浓硝酸中,溶液变蓝且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

(4)碳单质放入热的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2、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A.变浅

B.变为红色

C. 没有变化

D.变为黄色

3、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相同条件下,硝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挥发性越强

B.所有的金属与稀硝酸反应都放出NO气体

C.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而浓硝酸与铜反应则生成NO2,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更强

D.稀硝酸具有酸性,可与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4、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H+、Fe2+、Cl-、NO3-B.NH4+、SO42-、Na+、NO3-

C.Cu2+、Fe3+、NO3-、Cl- D.H+、Na+、HCO3-、SO42-

5、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4 -

C、硝酸可氧化Fe2+

D、可用铁或铝制品盛装浓硝酸

6、下列反应中HNO3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强氧化性的是 ( )

A、Fe2O3+HNO3

B、Ca(OH)2+HNO3

C、C+HNO3

D、FeO+HNO3

7、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

..的是()

A、浓硝酸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B、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C、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有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D、新制的氯水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8、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但保存不当则呈黄色,这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为了除去所含的杂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_______。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 6 -

氮的循环学案 文档

《氮的循环》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2、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掌握氨的性质。 3、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在生产 中的应用。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 1. 氮的存在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中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⑴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和,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和 ,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__与______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⑵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_________,如和。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N2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氮的固定 ⑴使空气中_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的氮叫氮的固定,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⑵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⑶合成氨和仿生固氮属于________________。 5、可逆反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_______ 代替___________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 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与酸的反应 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 3 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与氧气的反应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 和氮肥——尿素[CO(NH 2) 2 ] 2) 铵盐 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受热容易分解。如: NH 4 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 NH 4HCO 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 3 的制取 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 NH 3。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 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 是。可以用来干 燥NH 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 2 O 5 )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 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 4 +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 3 C、NH 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 2 共热生成NO 2 D、NO、NO 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 3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 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现有A、B、C三种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 反应生成C,A和C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的溶液,请填答A、B、C、D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A→B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2009—2010学年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 编号:002 使用时间2009/12/1 编制人:赵慧丽 审核人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使用说明】 1. 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把握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然后自学。 2. 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3. 分小组展示规定的展示内容,规范快速,声音洪亮。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全面了解和掌握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会制备氨气和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 验。 2. 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 力。 3. 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 氨和铵盐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 ⑴氨 ①物理性质 氨是 色 气味的 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 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 体积氨气。 喷泉试验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氨气 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使溶液显 性的物质。 ②化学性质 a.与水的的反应 氨的水溶液叫 ,氨水显 性。 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时分解为 和 。 b.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生成氯化铵,该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现象为: 用途:可以用来鉴定氨气的存在 c.氨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体现了氨气的 性 用途: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⑵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NH 4Cl 受热会分解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② 铵盐与碱反应 写出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③氨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3)收集方法: (4)验满方法: (5)尾气处理: 二、合作探究 1. 氨气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分析氨水的成分,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 2. 写出NH 3 与H 2SO 4 、 HNO 3的反应方程式。 3. 能否用其他的气体代替氨气做喷泉实验?举例说明。(口头展示) 4.总结铵盐的通性(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总结)(口头展示) 5. 从离子反应的角度认识铵盐与碱溶液的反应,以NH 4Cl 和NaOH 溶液反应为例,写出离子方程式。 6.如何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7.收集氨气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口头展示) 8.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写出1—2种即可) 9.怎样合理的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口头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在1L1mol/L 的氨水中( ) A .含有1molNH 3 B .含NH 3和NH 4+之和为1mol C .含NH 3·H 2O1mol D .含NH 3、NH 4+、NH 3·H 2O 共1mol 2.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b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 分别是( )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 作业

第2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以及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的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些转化是从氮的一种化合物到氮的另一种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不是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含氮化合物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动物尸体腐烂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D.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高温、高压催化剂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N2+3H2 2NH3;动物尸体的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的固氮过程是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把氮气转换为氨;高能固氮是将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转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进入土壤后转化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而使其茂盛。 答案:B 2.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比较稳定 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氮气是氧化剂

解析:N 2不能在O 2中燃烧,与O 2在闪电时反应生成NO 。 答案:B 3.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 .闪电使N 2转化为NO C .合成氨 D .豆科植物将N 2转化为NH 3 解析: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 项中没有生成化合态氮,B 、D 两项是自然固氮,C 项合成氨是人工固氮。 答案:C 4.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假设无N 2O 4)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长时间后,试管内气体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 A .1∶1 B .1∶2 C .1∶3 D .3∶1 解析:3NO 2+H 2O===NO +2HNO 3 Δn 3 1 2 3V 4 V 4 V 2 余下的NO 、N 2共V 2,其中NO 是V 4,则N 2也是V 4,NO 2为3V 4 ,原混合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1∶3。 答案:C 5.下列对NO 、NO 2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NO 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是酸性氧化物 B .NO 2可用排水法收集,且可由N 2和O 2化合而得到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氮的循环 知识点总结

第1讲氮的循环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 (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 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 (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 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 (7)氨的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 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10)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11)硝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稀硝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 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 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 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 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 [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 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

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 [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 [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 3+H 2 O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 应? [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 [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 3+HCl=NH 4 Cl [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看课本P77最后一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所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①N2和O2,②N2和H2,此反应是工业上的反应原理。 3.氮的固定是指。氮的固定主要有和两种方式。自然固氮有:和等。人工固氮的方式有和。NH4+、NO3-是自然界中氮的主要形态。氮气是惰性的,只有通过和而活化。 4.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其中NO 、NO2均为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NO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它与结合的能力比CO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NO 分子被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评为分子。NO2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在通风厨内打开盛NO的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为。 5.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的文字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6.可逆反应是指。 有人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水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H2+O2 =2H2O为可逆反应”。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生物固氮是指()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作为养料吸收C.将氮转变为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D.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转变为氮气放出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A.工业上合成氨B.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D.由氨制备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4.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B.NO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 5.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6.现有等体积混合而成的四组气体:①NO2+NO、②NO2+O2、③HCl+N2、④NO+N2,将其分别通入体积相同的试管并立即倒立在足量的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H3和H4,其中高度关系是( ) A.H >H3>H1>H4 B.H3>H2>H1>H4 C.H1=H2=H3=H4 D.H1>H2>H3>H4 7.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氨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剂为,还原剂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8.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第2节 氮的循环 知识综合验收 鲁科版必修1

2011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知识综合 验收鲁科版必修1 1.(2010·鄢陵二高2010届12月月考)欲检验一瓶中装的是稀氨水,现用一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为了使现象明显,可事先往瓶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①浓H2SO4②固体烧碱 ③固体P2O5④生石灰 ⑤固体NH4Cl ⑥固体食盐 A.①②B.②④ 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因为稀氨水的挥发性很弱,为了尽快尽多挥发出NH3,可向稀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生石灰、固体NH4Cl。一是升高温度,二是增大OH-、NH+4的浓度,使NH3更易挥发。 答案 C 2.(2009·长沙模拟)北京2008奥运会金牌直径为70 mm,厚6 mm。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牌成分提出猜想:甲认为金牌是由纯金制造;乙认为金牌是由金银合金制成;丙认为金牌是由黄铜(铜锌合金)制成。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请你选择一种试剂来证明甲、乙、丙猜想的正误 A.硫酸铜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硝酸D.硝酸银溶液 答案 C 3.(2008·上海)由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定管内盛放某种液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选项A中NaHCO3与CO2不反应,烧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选项B 中NH3易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O NH+4+OH-,溶液呈碱性,能形成红色喷泉;

选项C 中H 2S +CuSO 4===H 2SO 4+CuS ↓,CuS 为黑色沉淀,能形成黑色喷泉;选项D 中HCl +AgNO 3===HNO 3+AgCl ↓,AgCl 为白色沉淀,能形成白色喷泉。 答案 A 4.(2009·泰安模拟)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 和NO 2,②NO 2和O 2,③NH 3和N 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 1、V 2、V 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V 1>V 2>V 3 B .V 1>V 3>V 2 C .V 2>V 3>V 1 D .V 3>V 1>V 2 答案 B 5.室温时,在容积为a mL 的试管中充满NO 2气体,然后倒置在水中到管内水面不再上升时为止;再通入b mL O 2,则管内液面又继续上升,测得试管内最后剩余气体为c mL ,且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则a 、b 的关系是 A .a =4b +3c B .a =4b +c C .a ∶b =4∶1 D .a ∶b =4∶3 解析 根据反应3NO 2+H 2O===2HNO 3+NO ,a mL NO 2会生成a /3 mL NO ,通入O 2 后,最后气体不支持燃烧,故c mL 为NO ,即与b mL O 2反应的NO 为????a 3-c mL ,根据方程式即????a 3-c ∶b =4∶3,整理可得a =4b +3c 。 答案 A 6.标准状况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3,②NO 2,③NO 2和O 2 按4∶1的体积比混合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①、②、③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1∶2 B .1∶1∶1 C .5∶5∶4 D .不能确定 解析 只要在同温同压下,单一气体(或某一气体中混有空气)如进行喷泉实验(在H 2O 中)后所得溶液的浓度均相同。它与液体上升高度无关。如是标准状况则浓度为1/22.4 mol·L -1 。 (原因:设圆底烧瓶的体积为V L ,所含气体的物质的量为x mol 。则:[NH 3]=x /V mol·L -1 ;而3NO 2+H 2O===2HNO 3+NO ,[HNO 3]=[2/3x mol]÷[2/3V L]=x /V mol·L - 1。) 所以①和②的浓度均为1/22.4 mol·L - 1。 而对于③,由于4NO 2+O 2+2H 2O===4HNO 3,可知每消耗4 mol NO 2的同时消耗1 mol O 2,则生成4 mol HNO 3,[HNO 3]=4 mol÷(5 mol ×22.4 L·mol -1)=45×122.4 mol·L -1。所以3 个烧瓶中所得溶液浓度之比为:5∶5∶4。

2021鲁科版必修1第二节《氮的循环》word学案1

2021鲁科版必修1第二节《氮的循环》word学案1【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差不多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把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氮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阻碍,明白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爱护的意识。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 闪电是大伙儿专门熟悉的自然现象。你明白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习内容】 1.。 2.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固,因此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专门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①N2和O2,②N2和H2,此反应是工业上的反应原理。 3.氮的固定是指。氮的固定要紧有和两种方式。自然固氮有:和等。人工固氮的方式有和。NH4+、NO3-是自然界中氮的要紧形状。氮气是惰性的,只有通过和而活化。 4.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其中NO 、NO2均为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NO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它与结合的能力比CO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专门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经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NO 分子被世界闻名杂志Science评为分子。NO2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在通风厨内打

第二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 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铵盐、硝酸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灵活运用守恒法进行计算。 【预习导学】 一、铵盐: 1、结构:含有键,键。 2、物理性质:均溶于水。 3、化学性质(完成化学方程式) ①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碱反应:稀溶液:NH4+ +OH——— ________;加热条件:NH4+ +OH——— ____ ③受热分解:NH4HCO3——NH4Cl—— 4、检验铵盐固体中含有NH4+的方法: 【思考】:1. 铵态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草木灰等混合使用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 2. NH4Cl溶液加入石蕊试液,现象原因,加入Mg粉现象 原因(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 练习1.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含有离子键,都是离子化合物 B . 都易溶于水 C.受热都能分解放出氨气 D. 都可以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二、硝酸: 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色_味易液体。浓度为95%以上的硝酸称 为。 2、化学性质:硝酸为强酸。除具有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1)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方程式:,硝酸的浓度越大,越分解。实验室保存硝酸时应。 (2)强氧化性: a. 与金属反应:能与除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一般都不放出氢气;常温下浓硝酸 可使钝化。 b. 与非金属反应C + HNO3(浓)—— c. 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如FeSO4 ,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3. 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稀硝酸和浓硝酸,立即用蘸有________溶液的棉花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

第3章第3节硫的转化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 二. 教学目的 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NH 4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四. 知识分析 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 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 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 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 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 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 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 温馨提示: ●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N2和O2反应后,“最初产物”是NO,而不是NO2。 ●一般情况下,N2不能燃烧,也不助燃,但Mg条却可以在N2中燃烧。 (4)用途:a.保护气b.液氮作深度冷冻剂c.合成氨等 思考:相同质量的镁条分别在O2、N2和空气中充分燃烧,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m1,m2,m3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解答:m1>m3>m2 ) 重要补充:①氮的固定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 分类: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②可逆反应 概念: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 特点:相同条件下,相反方向的两个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N2+3H2 2NH3反应体系中就存在N2、H2、NH3分子。 2、氮的氧化物—NO、NO2的重要性质 (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

最新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1课时汇编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018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同步练习鲁科版必修1

第2节氮的循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有1或2个正确答案) 1. 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 A. 氯化物 B. 硫酸盐 C. 硝酸盐 D. 磷酸盐 2. 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 H2、O2、N2 B. O2、NO、NO2 C. H2、N2、NH3 D. NH3、HCl、NO2 3.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 4. 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NH3 B. O2 C. H2O D. CO2 5. 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 O2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 A. 1/4 B. 3/4 C. 1/8 D. 3/8 6.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 H2SO3与稀HNO3反应 B. 铁和热的浓HNO3 C. Ag 和稀硝酸共热 D. F e(O H)3和稀HNO3 7. 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 ,则() A. a 可能等于b B. a 一定等于b C. a 可能小于b D. a 一定大于b 8.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 3:2 B. 2:3 C. 8:3 D. 3:8 9.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 A. 测定密度 B. 放入硝酸中 C. 放入盐酸中 D. 观察外观 10.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 A. NO2 B. NO C. N2O D. N2 二、填空题 11. 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②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 ③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车正民韩城市象山中学715400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 【教学环境】 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 【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氮的国定、认识了氮的氧化物。应该很自然的想到氮的氢化物---氨气。通过学习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喷泉现象的原理,通过氨的化学性质认识了铵盐。进而对铵盐的有关性质进行了活动探究,掌握氨根离子的鉴别,掌握氮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正确保存和合理使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