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公开课,最新

《管仲列传》教案

一、导入

西方有一句俗谚说,“不要带陌生人参观你的书房”,意思是说,根据一个人的藏书,大致可以推想出这个人的阅读范围、志趣所在、情趣修养。中国也有一句古话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意谓读一个人的文字,可据以想见这个人的学问、修养、腹笥、识见及气度来。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想见其为人”,强烈的表现了司马迁对孔子高尚人格的赞叹、仰慕和崇敬。

司马迁说读孔子之书可以知道孔子的为人,那么今天我们借助管仲列传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板书:读其书其为人管仲司马迁

二、预习检测

三、文本研读:为政

㈠、过度:看来同学们的预习是充分有效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篇人物传纪中,哪段文字对传主作了全景式的介绍?(第一段)

Ppt:自读第一段,试用简洁的词语串联管仲的人生经历。

贫困——经商——为囚——相齐

师:请你简单评价一下管仲的奋斗史。

管仲由一个贫困的社会最底层的穷小子一路奋斗成长为一个“高级干部”。

管仲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从他的为政和为人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板书:为政为人)Ppt:第一段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平民高干)的为政表现?

翻译: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请学生翻译: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归正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孔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

㈡师:从文本来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

要求: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着重考虑,讨论,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具体事件来谈。

明确:

主观原因:

1、执政思想:民本思想;改革精神

“与俗同好恶”:习近平主席排队吃包子

“令顺民心”

“上下相亲”

哪个字特别能看出管仲的为民心理:卑(谦卑,不自高自大,平易近人)“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改革以民为本:破厚葬;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即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提高百姓的积极性,很得民心;反对向“树木”“六高”“人口”抽税,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即“铁盐”,减轻百姓负担。齐国地处山东半岛,海滨城市。

插入管仲的话:管仲:政之兴,在顺民心;郑之所废,在逆民心。

2、施政才能:

(1)经济与军事方面: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贵轻重,慎权衡”

(2)政务与君臣关系处理方面: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因势利导)

①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尊奉周王王室,承认周王朝领袖地位,尊王成为一面正义的旗帜,海内诸侯必望风归附)

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假如没有管仲,我们也要披发左扣衣襟了。)

管仲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誉之围“中国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②修召公之政

召公:燕王始祖,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太史公自序》中宣周邵之风,后到燕地管

辖,燕国始祖,将燕地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

③守曹沫之约

管仲: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胜为好。

总结:

师: 管仲把自己的理想贯彻到社会中去,建立事业,由内在修养推向外在社会实践,由修己而安人,安百姓。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ppt)孔子称以为“仁”。

客观因素:

1. 朋友知己之情:鲍叔牙的知贤、荐贤、让贤。

(如果没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管仲极有可能怀才不遇,空有才干,无人赏识,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许多有才能者的共同悲剧。)

2. 君臣知遇之恩: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人善用。

(如果齐桓公睚眦必报,心胸狭窄,报一箭之仇,而不懂得人尽其用,不任管仲为相,甚至把管仲杀了,管仲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了。)

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或是楚怀王,管仲即使是“心如比干多一窍,贤如屈原胜三分”,恐怕也难有作为啊!

资料链接:1、管仲任齐相,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是管仲的老朋友,又是齐桓公的老师。桓公起初想让他做相国,他则极力推荐管仲,说自己和管仲相比有“五不如”:“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zhòu)执剥枹(fú)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

也……”还进一步对桓公说: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傒辅佐就足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就非依靠管仲不可。在他的力荐下,齐桓公放弃了管仲曾射自己一箭的仇恨,不但任其为相,还尊为“仲父”。

2、【成语】一箭之仇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之前为了躲避齐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放慢了行程。小白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认为鲍叔牙说得有理,不再计较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

四、文本研读:为人

1、朗读,讨论:管仲的“为人”怎么样呢?即他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如何?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懂得感恩,重视友情,志向远大,孝顺隐忍……

你有质疑吗?有不同意见吗?讨论,说说你的看法。讨论

人生中轻重大小如何选择?

学习管仲:身怀理想在困境中如何珍爱生命, 为实现理想而蓄力潜行。(板书:身怀理想、蓄力潜行)

这样的人很多:司马迁(表达了司马迁对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欣赏。

)、韩信

管仲怎么能被孔子称为“仁”呢?他很自私、贪婪啊!

引入孔子和子路、子贡的问话

资料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仁吗?”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还辅佐桓公。”

从子路和子贡所列举的事实来看,他们说得有道理吗?(很有道理)

资料2:孔子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谁有这样的仁德啊,谁有这样的仁德啊!”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了正规,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我辈大概要沦为野蛮人了。他哪会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在山沟里自杀而不为人知吗?”

材料中,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

师:孔子的话证明了管仲在困境中艰难选择,艰难前行的意义和价值,人生中可能很多时候都面临轻重大小的选择,选择的方向重在你的内心,提醒我们思考。

2、文题为《管仲列传》,文章第二段尽管也有写管仲,但好像更主要的是赞美鲍叔牙,是否有偏题之嫌?

师:是管仲对往事的回忆,以管仲之口来叙述与鲍叔的交往及对鲍叔的赞美,更能够表现管仲“富贵不忘本”的品质,其实也是作者对管仲的赞扬。

五、司马迁评价:

管仲无论是为政还是为人方面可以说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平民高干,难怪他被称为千古第一相。那么司马迁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齐读第5段)

学生:贤臣……

师:司马迁提到谁的看法?他怎么揣度孔子的看法?(有人认为,文章第五段中“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应是司马迁想借孔子之口表达“小之”之意,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巧借孔子之言加以推测,认为管仲有更大的作为,实际上是对管仲才能的高度肯定,对他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师:最后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作进一步的评价的?

引用俗语,证明管仲能做到“上下相亲”,进一步赞美其政治才能。

六、深层次探究:

读完《管仲列传》,你从中能窥探到司马迁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建议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学过的《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中的内容及提供的资料链接(三)思考。

1.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的赞叹与企盼;隐含着孤独、痛苦及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2. 对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欣赏。“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观点,我们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身怀理想、蓄力潜行)

七、课后:司马迁在那个时代未遇知音,让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可在今天这个时空,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理解他,请同学们写几句话,来慰藉伟人忧伤的心灵吧!

(要把着落点放在司马迁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八、板书

读其书其为人

贤臣《史记》

(仲)知己知遇渴望(迁)

幽囚受辱隐忍苟活

显扬于后成一家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