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

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

交通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也是海淀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重要阶段。推动海淀科学发展,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成为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传承、衔接和延伸、细化《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海淀区综合交通规划(2012-2020年)》等规划文件,海淀区开展了《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整个编制工作紧紧围绕新形势新要求,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按照市、区关于交通治理部署要求,结合海淀区实际情况和交通运行状况,在梳理分析吸取人大政协等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深入街镇、街区调研,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及交通行业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专题咨询会,并通过网络等渠道开展公众建言献策活

- 1 -

动。在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规划背景,着重介绍海淀区交通发展基础,总结“十二五”期间交通发展的主要成绩,对“十三五”时期的交通发展趋势及阶段性交通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第二部分为总体思路,提出“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编制原则,基于现阶段交通特征、形势要求,明确“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第三部分为主要任务及重点措施,坚持“规、建、管、整、导”并举的原则,着力持续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从八个方面具体阐述“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重点措施。第四部分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年限:2016—2020年。

- 2 -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海淀区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统领,以南部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中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等三大功能区为载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全面打响“大城市病”治理攻坚战,持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交通管理力度,基本形成了与“十二五”时期海淀区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保障体系。其中轨道交通投资比重稳步提高,供给策略由传统需求追随型转向供给引导型,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运营质量上均有了较大提升;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稳步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海淀区积极推进大区域通道建设,加密城市次支路网,改善道路微循环,道路新通车里程达到107公里,完成101项疏堵改造工程,实施146条154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工程。2015年底,海淀区全区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1215公里,路网密度为2.8公里/平方公里。从城市道路规划(2020年)实现情况来看,全区城市道路规划实施率为68.7%。完成各级绿道工程共计64.9公里,提升了市民绿色出行品质。

持续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轨道线网建设,形成了“四横六纵”的轨道交通线网格局。2015年底,全区运营9条地铁线

- 3 -

路,总里程70公里(不含市郊铁路),相比2010年新增轨道里程23公里,轨道交通服务交通运行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沿阜石路新建1条快速公交线,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49条,增开支线公交和微循环线路8条,扩大公交服务覆盖率,公交线网结构及布局趋向合理。重点改善了北部园区、上地地区公交运行,实现通勤公交进园区。“十二五”末,全区建成公交专用道共70条约169公里。

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建立停车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停车管理的“1+4”文件。推动停车设施建设,2015年底,海淀区各类停车位约58.2万个,约占全市总量的20%。“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实行财政资金奖励补贴政策,鼓励居住区挖潜建设停车位约0.6万个;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增建停车位约2万个;落实规划配建指标,规划配建停车位约10万个。推广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及人防停车设施利用,“十二五”末全区共有立体停车位2万个,人防停车位约5.5万个。强化停车规范管理,核定施划占道停车位1万余个,实行“一车位一编号”管理;在上地等地区道路采取“单行单停”措施,改善停行秩序;完成中关村西区及公主坟商圈停车诱导系统建设;探索推进居住区停车自治管理。

大力开展交通综合治理。从统筹协调、规划研究、停车管理、执法监管、宣传引导等方面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初步建立“大交通”的体系模式,在成立区交通委和区交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

- 4 -

上,整合规划、建设、管理、执法和街镇等方面力量,形成“1+29+29”的组织体系,加强部门联动、条块结合。每年制定全区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完成《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及大上地、香山等地区交通专项规划,同时分区域组织开展交通综合研究,梳理道路规划、建设及交通运行情况,研提近远期道路建设、疏堵改造、交通设施完善等措施300余项。持续开展重点区域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建立交管、城管、公安等部门联勤联动工作模式,加强对交通秩序乱点和违章车辆使用的综合整治。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等宣传活动,组建交通文明引导员和交通协管员队伍辅助治理重点街区交通秩序,组织志愿者、社会团体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

“十二五”时期,海淀区交通发展基本满足了同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出行的需求,交通综合服务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交通运行状况总体安全平稳有序,稳中有进,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供需关系及交通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继续重点关注:城市发展与交通融合欠佳,职住分离现象明显;路网结构不完善,建设推动难度大;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增建设施难度大;绿色交通吸引力不强,服务品质有待提升;交通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交通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

(二)形势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进一步发挥海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国科

- 5 -

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发挥交通先导作用、转变交通发展模式、深层次治理交通问题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就北京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为首都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加强城市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善硬环境,着力提升软实力。

第二,北京市将治理交通拥堵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好治理交通拥堵攻坚战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资金、政策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都为海淀区交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海淀区着力于“减人、添秤、服务”,全面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这对交通发展和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将使海淀区交通出行结构产生较大的变化,为未来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第四,海淀区聚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依托自身科技发展优势,有利于推进交通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海淀区交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阶段特征

- 6 -

海淀区交通作为北京市整体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上与全市存在共性特征:交通供需方面,交通总需求持续增长但供给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供需矛盾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逐步推进解决;交通品质方面,便捷、舒适及个性化服务水平仍需着力提升;出行结构方面,绿色交通出行仍需加强引导;交通运行方面,交通拥堵势头有所放缓,但热点区域拥堵居高不下;静态停车方面,车位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仍需继续“综合施策,坚持不懈、标本兼治”;发展空间方面,随着人口规模调控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发展将更具内涵和多样性;发展要素方面,资金、土地、环境等外部因素对交通建设的约束将进一步凸显,需要创新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治理方式方面,“规划引导、建管并重、综合治理、科技支撑、和谐共治”的交通治理方式还需强化;社会参与方面,在文明出行、自我约束、遵规守秩等方面,仍需强化现代交通意识。

海淀区具有旅游景区多、单位大院多、学校院所多、医疗机构多、产业分布聚集等特征,通勤交通、旅游交通、保障性交通需求明显,因此交通发展也具有个性化阶段特征。

区域交通发展特征。海淀区作为北京西北发展带上的重要功能区,强化区域运输大通道,疏解区域运输组织压力成为海淀区区域大交通的主要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继续增强城市高端中心与郊区的直接可达联系,发展沿郊区铁路的轴向联动开发格局,提升人口与功能疏解的交通支撑保障。

- 7 -

通勤交通发展特征。海淀区将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本地出行量持续增加,职住分离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潮汐现象突出,合理限制小汽车出行更加迫切。未来交通增量应以大容量交通为主的公交系统承担,广泛凝聚共识、引导需求、优化供给,由关注“车”向关注“人”转变。

旅游交通发展特征。“十三五”时期,海淀区将加快建设“三山五园”及西山历史文化带,推动故宫北院区等重要交通节点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高端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因此,旅游交通需求将在现状基础上预计将持续增加,处理重点景区季节性旅游交通供需矛盾也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静态交通发展特征。“十三五”时期,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及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将使海淀区停车需求持续增加。近年来海淀区停车系统承载力得到一定提升,由于人口规模、机动车保有量大,辖区交通吸引强,原有的停车设施配建指标低,老旧小区停车等历史欠账难以解决,新建停车设施在土地资源、规划建设、社会共识等方面面临困难,“停车难”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科技交通发展特征。海淀区将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将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深度融合,支持“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协调市级逐步开放交通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出行服务。

- 8 -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海淀区的交通形势依然严峻,日均出行总量仍将持续增加。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影响,海淀区未来交通出行需求将更为复杂多样,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特征,交通发展必须统筹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环境承载等因素长远考虑,保障弹性预留及适度超前,治标治本双管齐下,建设管理综合施策。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识、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树立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在举全区之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以完善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为主线,治理城市“交通病”为主要任务,通过“规、建、管、整、导”并举,持续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二)编制原则

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着力推动首都交通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一方面以交通拥堵、停车难、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绿色出行条件不佳等现状问题强化综合治理为导向;一方面以发展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建设中关村科学

- 9 -

城的目标为引领,通过多项措施推动海淀区与京津冀联动,以及与周边重要组团的交通对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将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车”转为“人”,强化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执法与服务的人性化。结合改善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战略,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交通发展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秉承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意识,鼓励先进科技与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探索运用“互联网+交通”的模式,提升交通治理和面向大众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服务体系,改善交通出行体验。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推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着眼点,以进一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提升交通精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主要对策,围绕重要任务及重点区域,结合土地利用因地制宜提出交通建设和管理优化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地实施。

(三)发展目标

以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为前提,以提高交通承载力、缓解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环境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海淀区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十三五”时期坚持“南部挖潜、中部优化、北部

- 10 -

集约”的发展路径,增供给、强管理、优服务,重点提升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改善,通过规划引导、设施建设、精细管理、执法整治、宣传引导等综合治理策略,推动解决交通热点、难点、堵点、乱点问题,逐步形成安全智慧、便捷高效、经济低耗、绿色环保、文明和谐等为特征的城市交通体系,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安全有序运行。

“十三五”时期交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出行吸引力持续增强,交通运行保持总体安全平稳,交通拥堵加剧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构建与出行距离和人口密度相匹配、以绿色交通出行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本规划共设定了五大类11项指标,其中4项为约束性指标,7项为预期性指标。

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指标

- 11 -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措施

以解决“交通病”为首要任务,加强交通治理顶层设计,坚持“规、建、管、整、导”并举,科学整体规划、强化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管理、深化宣传引导,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交通保障。

(一)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引领交通协调发展

突出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切实发挥好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引领作用。

1.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在明确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及人口,从源头上治理“交通病”。推进新增开发建设区域规划,优化职住平衡,缓解通勤交通压力;充分规划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并督促落实,确保开发项目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按照中关村大街空间品质提升规划的要求,推进中关村大街道路交通、停车系统、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相协调,使交通功能与双创环境相匹配。

2.加强交通规划对缓解“交通病”的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交通热点片区及关键节点的问题特性,按照差别化供给思路,逐步完成各级各类交通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重点组织编制《海淀区地面公交系统专项规划》、《海淀区公共停车

- 12 -

场专项规划》,配合北京市编制《北京市轨道交通区域快线(市郊铁路)规划》及《北京市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专项规划》。继续推进区域交通综合研究成果转化运用,梳理规划实施情况,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专业指导保障。

3.完善用地开发与交通承载力匹配机制

完善城市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匹配机制,强化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促进城市功能、土地开发与城市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避免新增拥堵区或拥堵点。“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以故宫博物院北区、中国佛学院为核心的北京西部西山文化带(海淀部分)和翠湖、永丰、中关村软件园等科技园区、重点地区产业发展与交通承载力匹配研究,避免未来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

(二)加大公交发展力度,提升运行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公交优先政策,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对城市布局优化调整的引导作用。以便捷民众出行、科学匹配交通承载力为目标,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交通枢纽为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1.加快轨道网络建设

配合推进京张城际建设。积极配合京张城际铁路的建设准备工作,完成辖区京张城际铁路拆迁工作,配合推进清河站铁路枢纽及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强化与城市公交网络的高效衔接。

- 13 -

继续加密轨道交通线网。按照“北部填空、南部加密、南北联通”的原则,完善海淀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构建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走廊,与市域铁路、市郊铁路建设紧密融合。推动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西延以及西郊线开通运营,加快地铁12号线、19号线一期、昌平线

南延等项目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形成“八横八纵”轨道网格局。开展上地软件园、北部和南部地区拥堵路段、区域以及连接南北交通的新增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并推动实施。

2.优化地面公交系统

建设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配合推进全市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建设,围绕重点客流走廊,以轨道网络为基础,统筹构建重点服务于中长距离出行的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全力推动“公交都市”建设。“十三五”期间,配合全市打造“放射线+环线”的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推进实施三环路、四环路以及京藏高速等海淀段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工作。

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分布。科学配置地面公交线网,结合城市功能区建设,依托新建道路、公交场站设施,均衡线网布局,疏解公交线路重复设置,扩大线网和站点覆盖范围。健全公交线网分层级配置,提高同站台换乘比例,加强与轨道交通的融合衔接,提升公交出行便捷度和运输效率。

改善社区公交微循环。增加串联居住区、地铁站点、公交集散站点的社区公交线路,以及大型产业园区与地铁站点、公交集

- 14 -

散站点之间的通勤车、摆渡车线路。加大新能源小型公交车辆在微循环线路中投放力度,推进实现“最后一公里”出行的绿色与便捷。支持、鼓励区属企业参与改善出行服务。

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以集约高效为原则,协调推进已有公交场站优化调整和规划公交场站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已落实用地的规划场站,重点推进清河站、永丰等交通枢纽站建设,增加永久公交场站数量。规划配建公交场站应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北部地区规划公交场站应随着土地一级开发及安置房建设重点推进、统筹实施。

3.提升换乘服务水平

轨道站点交通接驳设施一体化。新建轨道站点同步规划、投资、建设接驳换乘系统,统筹考虑轨道交通的换乘引导,强化站点一体化设计。进一步优化既有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与服务质量,增加接驳承载力。

优化公交停靠站服务环境。完善公交站台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候车环境,清除障碍物,保证车站候车承载力。加快推进公交港湾停靠站改造工程,避免公交车对其他通行车辆的干扰,改善站区交通秩序,保证乘客乘车安全。

4.打造多元化公交服务

推广通勤定制公交服务。在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创新运行组织模式和调度手段,以提高运送速度及公交出行舒适度为重点,提供多样化通勤公交服务。搭建定制公交服务体系及平

- 15 -

台,鼓励引导需求单位或个人使用定制公交服务,全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继续完善北部园区、上地地区快速直达专线服务。

整合利用单位班车资源。统筹辖区已有单位企业班车运营情况,协调各单位实现班车资源共享,优化单位班车资源配置和运行线路,满足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整体使用效率。重点推进整合上地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单位班车服务。

提升出租汽车服务品质。按市级要求配合完成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规范行业服务,关注创新发展。加快出租汽车调度站、临时停靠站、扬招站及专用车位等配套设施的建设,重点优化中关村地区、大型居住片区、三甲医院周边等出租车站点设施布局。

(三)加快道路建设改造,提高交通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南部地区加密路网、中部地区增加通道、北部地区新建干道。重点优化主要功能区干路网格局,大力推进次支路的建设。“十三五”时期,新增城市道路通车里程100公里。

1.配合推进城市骨干路网建设

推进对外通道建设,提升区域对外疏散能力。加强与周边城区的通达性,推进军温路(海淀段)、京包快速路(北四环-北五环)、西外大街西延、安宁庄北路西延接上地七街等项目建设,开展八家东西线与中关村大街衔接的统筹研究。

提升区域骨架路网通行能力,加快城市干路建设。全面构建

- 16 -

“七横八纵”快速路网格局。中心城区加快上庄路南延(含西山隧道)、巴沟村路等主干路建设;北部地区加强道路功能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完成翠湖南路、翠湖东路、上庄东路、邓庄南路、西三旗南路等主干路建设,推进滨河路、上庄路北延、上地西路北延等项目的实施,加强北部地区快速路联络线等项目的前期研究。

2.着力推进建成区次支路建设

完善片区路网格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道路级配,提高路网通达性。“十三五”期间,以减少中心城区主要交通拥堵点为主要目标,实施北部园区和南部城区路网加密,建设巨山路北段、王庄路、树村路、五路居东路等次干路,次支路建设每年完工10条以上,加大五环路以内地区次支路的计划项目,开展采石路南北段打通建设的前期研究。新建住宅、园区推广街区制,在北大科技园等开展试点,探索推动单位内部道路向社会开放通行。

畅通片区道路微循环。积极改善城市功能区、大型居住区及轨道站点周边支路系统,中心城区重点打通断头路,并将历史遗留代征未建设完成的小区配套市政道路列入建设计划。完成肖家河、五路居等安置房周边道路建设,加快玉泉山地区、香山地区以及潘庄地区配套支路网改造,推进清河火车站周边以及西三旗片区微循环路网改善的前期研究。

3.加快关键交通节点疏堵改造

- 17 -

加快立交节点改造。补充快速路之间的“快接快”通道,完善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节点的转换功能。配合完成万泉河桥匝道改造等市级疏堵工程;深入研究肖家河桥立交改造方案,解决北京大学宿舍楼交通问题;同时推动开展苏州桥、厢白旗桥、箭亭桥等拥堵立交节点改善的前期研究。

强化常规拥堵点改善。加大疏堵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开展瓶颈路拓宽、交叉口改造、道路出入口调整、过街设施完善等项目,强化常规拥堵点改善。加快花园北路、后厂村路改造以及翠微路口等多个交叉口渠化,推进四环路出入口优化方案研究,加快实施上地软件园周边等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拥堵节点疏堵改造工程不少于100项。

4.提高城市道路设施养护水平

加强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养护体系机制及标准化养护模式,继续加强道路、桥梁检测和日常养护巡查,提升道路养护精细化水平,保障区管道路养护资金,加大养护维修力度,提高设施完好状况。“十三五”期间完成150万平方米区管道路大中修工程。

强化路政管理及附属设施维护工作。加强道路巡查和执法检查,及时查处私占、私掘城市道路违法违章行为。继续加强交通标志标线、隔离护栏以及信号灯等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管理,探索试点建设区属投资道路交通设施管养机制。

5.推进代征城市道路清理移交

- 18 -

推动代征道路用地落实,并纳入建设计划;完善代征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移交机制,确保代征道路及时移交道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结合道路移交完善必要的照明、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道路附属设施。

(四)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规范静态交通管理

以缓解居住区停车难、整顿停车经营服务不规范、改善停车秩序乱为重点,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深化停车精细管理、严格执法监管、加大投入保障,做到“车位分类、停车入位、合理付费、严格管理”,平衡居住停车,规范出行停车。

1.增加停车设施供给

挖潜拓展居住停车资源。充分利用居住区及周边可利用的场地,采取新改扩建、立体化改造等措施增设停车设施,同时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统筹建设临时停车设施。利用拆违拆迁腾退空间、空闲场地、废弃锅炉房、人防工程等资源增加居住停车供给,建设平面或立体停车设施。适度利用居住区周边道路资源,设置临时占道停车位或限时停放路段,弥补居住停车缺口。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居住区建立停车资源共享互补机制,鼓励错时停车。“十三五”期间推进老旧小区停车设施挖潜建设和世纪城、五彩城、万柳等区域停车规范整治,力争挖潜停车位3万个。

增加公共停车设施供给。在不影响原有设施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地下空间、桥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公共停车

- 19 -

场;结合绿地因地制宜新建、改造绿荫停车场。按照市级停车设施配建指标标准,适度提高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停车配建要求,严格规划许可和验收的监管,避免出现新增停车缺口;鼓励新改扩建项目在配建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地下空间增建停车设施。统筹慢行系统建设与停车需求,在符合标准的城市道路施划路侧停车泊位。重点增设中关村软件园等科技园区、北医三院等三甲医院、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停车设施,结合编制停车规划和市相关政策出台,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配建停车位不少于10万个。

推进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建设。依托城市外围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和首末站、高速公路进出口,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设置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推进五环路外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

鼓励社会力量增加停车设施供给。鼓励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与运营服务,组织实施海淀区鼓励社会力量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资金奖励办法,对挖潜建设居住区停车设施、增建公共停车设施、和开放停车设施供周边居民错时停车及对停车场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促进形成政府引导支持扶持、社会单位共建共享共治和停车设施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使用的发展格局。

2.深化停车精细管理

加强停车规划建设管理衔接。配建停车场与主体工程应同步

- 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