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历史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专题三 专题综合检测三 含解析

人民历史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专题三 专题综合检测三 含解析
人民历史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专题三 专题综合检测三 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高邮高一期中)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没收封建地主土地

B.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解析:选C。没收封建地主土地是1953年前的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1953年,向社会主义“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进行三大改造,故C项正确;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是指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2.(2019·南京高一检测)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解析:选D。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D。

3.(2019·邱县、馆陶等四县高一期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是()

A.1949 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解析:选D。1956年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故D项正确。

4.(2019·杭州高一期末)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是反映新中国成

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最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与规模的结果

B.盲目追求生产力发展高速度的表现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果

D.三大改造完成取得的初步成果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及漫画可知,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历史状况。“大跃进”运动在经济建设领域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故B项正确。

5.(2019·郑州高一期末)从1961年开始,我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 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 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A.充实农业人口开始“大跃进”

B.调整城乡人口重点恢复农业

C.缓解工业化造成的生态压力

D.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解析:选B。“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1961年中国出现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实行八字方针,调整工农业比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故B 项正确;当时中国工业化刚起步,生态压力不明显,故C项错误;由材料“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 800万人”可知,我国减少城镇人口是为了缓解城市物资短缺的压力,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故D项错误。

6.(2019·潍坊高一期中)下图报纸所反映的会议()

A.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制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选A。由图片信息可知,该报纸所反映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A项正确。

7.(2019·天津宝坻区高一期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解析: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C项正确。

8.(2019·湖州高一期末)某一城市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仔细观察下图,该城市位于图中的()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B。我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故该城市为厦门,位于图中②处,B项正确。

9.(2019·宜昌部分师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一期末)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的决定是()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B.开放长三角地区

C.建立上海自贸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选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A项错误;开放长三角地区是在1985年,故B项错误;建立上海自贸区的时间是2013年,故C项错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故D项正确。

10.(2019·潍坊高一期中)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表,其中2001

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

A.取消农业税的直接推动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税正式取消是在2006年,而且这与中国对外贸易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故A项错误;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贸易因此发生剧烈变化,故B项正确;“一带一路”正式实行于2015年,这与材料给定的时间点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早在1991年就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故D项错误。

11.(2019·潍坊高一期中)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新探索是()

A.设立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

解析:选C。我国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之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换言之,“南方谈话”是党的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12.(2019·邢台高一期末)1980年,山西省黎城县城关镇曹软升推销一个50吨储油罐,从中挣了2 800元,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罪”的规定。此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B.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公民权利有法律保障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解析:选D。本题考查政府对个体经济的态度,不是社会经济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不是政治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用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个体经济的态度由投机倒把罪到废除这一称呼,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材料二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1978年、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

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解析:(1)先根据材料一表格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表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公有制经济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及意义即可。(3)工业类型从时间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变化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

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出现高峰。

原因: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工业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14.(2019·宿迁高一期末)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从5月21日起,中央各主要报纸在头版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而深圳就是改革开放造就的崭新城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

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材料二1992年,邓小平对深圳等地视察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

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摘编自《科技日报:从“杀出一条血路”

到“走出一条新路”》材料三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 2015年5月)以来,借助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6月,自贸区累计注册企业超10万家,注册资本达4.9万亿元,其中金融类企业逾4万家,港资背景企业3 306家,2016年1季度注册企业实现增加值256.28亿元,同比增长64.22%。

——摘编自罗清、范醒《深圳前海自贸区创新探析》请回答:

(1)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开放的?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对深圳的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地方政府打破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以及20世纪90年代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深圳地区大发展得益于何种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起到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回答;第三小问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经济发展思想转变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直接回答自贸区;第二小问从地位、经验等方面回答。

答案:(1)时间:1980年。

“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影响: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措施:解放思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或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贸组织的成立等。

(3)举措:成立自贸区。

作用:深圳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等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5题,每题2分,合计70分)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 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 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 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 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 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 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 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 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 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7.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 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 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单选题 1.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2.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这表明 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 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 3.剪纸是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多与农村生活相关。如图剪纸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 5.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上述情形的出现 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 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6.“1956年在天津市东郊(今东丽区)张贵庄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陶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侯仁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1926年,一位父母早亡的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探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日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在婚礼之时,新娘着红袍、戴凤冠,行三拜之礼。这反映出 A.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 B.婚俗状况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C.新旧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 D.传统的婚恋价值观趋向崩塌 3.1839年以前,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到19世纪50、60年代,不仅外国人,中国自己也不断创办报刊。1895——1898年,更出现近代报刊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间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60余种,范围包括上海、汉口、长沙、桂林、重庆、西安等城市。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A.与社会时政紧密相关 B.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 C.多依靠知识分子推动 D.取决于西方侵略影响 4.1949年ll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 A.是国人自办邮电通信事业的开始B.说明邮政通信开始囊括中心城市C.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D.使我国开始与国际邮电事业接轨5.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移风易俗的推进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6.下图是近代重庆出版的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头,其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从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六测试卷

本章测评 一、选择题 1. 胡佛说:“我们没有达到目标。但是, 只要给我们机会, 我们会继续执行过去八年的政策。” 这里“过去八年的政策”是指 (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解决经济大危机的政策 D.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解析:胡佛总统在位期间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没有摆脱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而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由此得出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 签订集体合同; 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 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 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内容 C. 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 D. 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迅速发展 解析:罗斯福在新政过程中兼顾了工人阶级的利益,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危机。 答案:B 3.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在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仍采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 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C. 只体现和照顾资本家的利益 D. 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旧民主制度”可以分析出罗斯福新政并不是对传统民主制度的否定, 而是在维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答案:D 4. 下列经济措施为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是( A. 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B. 实行大规模赤字财政 C. 使用紧缩财政政策 D. 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历届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和主张,只有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 美国在《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 包括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限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这说明( ①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②美国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③低收入群体利益得到保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练习题(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北京文综)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 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 (广东历史)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 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3. (海南文综) 19 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 比美国更多地运用 18 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 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D.伏尔泰 4. ( 2008 广东单科, 20) 15 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 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 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 D. 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 5.( 2008 广东文基, 30)下列有关 16 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6. ( 2008 山东, 1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 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 是() A. B. C. D. 健康和聪明 7. ( 2008 海南单科, 9)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 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A. B. C. D. 8.(2008 海南单科, 10)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 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 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A. 洛克 B. 孟德斯鸠 C. 伏尔泰 D. 9. ( 2007 宁夏, 24)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 1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美解析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D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不友好,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A是1928年,B是1942年,C是1949年,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 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其主旨是( )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避免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 C.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D.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略 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 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 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此,①④难以成为双方讨论的主题。 4.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 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 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 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C. 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 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A 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 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