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研究过程是民主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合作者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提供了空间,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不在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因而,针对物理学科教学,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把系统性的认识同教学材料的系统性混淆了。物理教学本应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从而上升为一种积极地、能动地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却仅仅着眼于提高升学率,将所有知识点精细讲解之后一一硬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获得系统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不了一种能统帅全局的观念,同时,学生在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过程中势必对学习物理产生反感,因而难以激发起学习、探究物理学的内在积极性。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物理,理由很简单,学物理耗时多,见效慢。特别是将要采用的“3+大综合”高考模式,更给原本就艰难的高中物理教学雪上加霜。那些本来就讨厌学习物理的学生基本上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对物理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学生再也不想花费更多时间学习物理了。基于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当前,正是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好时机,因为“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学生要想体会到该“如何做”,就必须亲自去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

实一下,用眼睛亲自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智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热爱物理这门学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有分类递进的教学思想。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研究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选择课题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兴趣,挫伤积极性。要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做到:

1、认真选好课题

选好课题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学生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可以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物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学科知识型课题。收集教学中可以深化、拓展、探讨的知识点,可改进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这类选题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善于做好读书笔记。

(2)热点型课题。这类选题不但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而且对于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社会生活型课题。这类选题大多从某些具体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或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物理有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也是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可选素材。

总之,只要能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多关心、多留意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等变化,那么可供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是取之不尽的。

2、体现开放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多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边的现象,研究内容的实施主

要依赖于教材和校园内外的资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而不能干预太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要多元化,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在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

3、注重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活动过程是:

(1)选择课题。

课题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的深、广度要适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四个课时完成为好。学生在选定课题后,要引导他们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论证,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

(2)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题目一经确定,就必须写一份计划书。在该计划书中应该包含:课题题目、研究目的、形式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实验仪器等。

表一、研究性学习计划表

表一、研究性学习计划表

(3)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资料是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寻找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

一是直接从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出版物中获得;

二是从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中获得从上述资料中得不到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或个体的意见、看法等,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

引导学生会分类处理所收集的资料。对于能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作图表的资料,则用图表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他人对其研究的理解。此项工作可以反复进行,直到学生有了新的见解为止。学生一旦有了新的论点,并能用它来解释某些事实的时候,就可以

写出总结报告。

(4)设计及实施实验

如果学生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就应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首先分析实验中所涉及的所有变量,每一次实验仅改变一个变量。其次学生必须在实验步骤中写明改变该变量的意图是什么,将如何来改变这个变量,如何来测定及记录该变量的变化情况等。

实验设计完成后,就应该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如果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自己动手来做。如果能按照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出所需要的装置,那就是一种创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希望得到的成果,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创造,在评价时追加适当的分数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应该记下所有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可自行设计实验记录卡片,记下日期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变化。做实验时,如果有什么想法,也随时记录下来,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步骤,它们往往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将记录下来的数据绘制成图表,这样反映直观,便于分析。

(5)分析和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对整个实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将所得出的结论与所做的假设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如果说假设成立,则可以利用该假设去预见某些还未进行的同类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用假设去推断出它的结果,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推断。如果仍成立,说明该假设暂时是对的。此时,学生的实验课题也就完成了大部分

(6)总结阶段

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实验,都需要撰写报告,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1)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研究过程除了交代实验的事实外,还应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完成课题论文的撰写。老师应介绍论文撰写的格式,使课题组每一个成员都懂得了科学论文的几个部分,学会包括“题目名称”、“摘要”、“引言”、

“正文”、“研究结果”、“探讨与建议”、“参考文献”的论文撰写方式。

2)成果展示

整个过程完成以后,课题组长在学校举办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其中包括Ⅰ、各小组组长宣读论文。Ⅱ、评委针对论文内容提出问题。

Ⅲ、本组成员答辩。Ⅳ、指导教师总结。

3)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教师批改学生的试卷、作业则习惯用“对”、“错”来评判,而研究性课题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与不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做的多少和研究的深浅上。比如,铁一中曾研究过的课题“从电冰箱到臭氧层”、“刀具上的力学”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案,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做这些课题时,也不存在简单的“会”与“不会”的问题,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对“从电冰箱到臭氧层”课题的研究,有的学生着重从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机理上研究,有的学生兴趣则在于臭氧层如何阻碍太阳的辐射作用;还有的学生在研究太阳辐射发生变化时对地球生物生理的影响。研究“刀具上的力学”时,学生除了会考虑到刀刃的利钝、刀身的宽窄、刀背的厚薄、刀柄的长短和刀的形状外,有的学生还分析、比较锯齿形刀的优缺点,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的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结果可能并不理想,但他却解决了或考虑了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该学生的研究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针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表现、体验以及活动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下面给出一个具体的对学生个人进行考核的表格。

表二、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需要说明的是,对集体(小组或班级)的评价也可以用表格来进行。但评价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侧重集体活动的一些特点。

表三、集体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总之,学生通过一系列研究过程的亲身经历,

①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②锻炼了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

③了解到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

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四、简单介绍铁一中物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至今为止,铁一中物理组以组长随岩牵头,以高二、四班为基地搞过两次研究性学习课。一次以“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为题目,另一次是以“刀具上的力学”为题目。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题由教师确定,第一个课题出至教材后面的研究课题示例,第二个课题由教材后面的研究课题示例“菜刀上的力学知识”改造得来。基本步骤如下:

(一)、布置学生参与

1、分组①根据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自由结组。

②根据对选择题目的兴趣结组。

2、确定子课题以“刀具上的力学”为例。全班共分成八组。第一组侧重研究带轴的刀,比如:指甲刀、铡刀、剪刀。第二组侧重研究多切面的刀,比如:理发推子。第三组侧重研究控制距离的刀,比如:削皮刀。第四组侧重研究各式菜刀。第五组侧重研究组合刀具,比如:电动剃须刀、榨汁儿机…各小组可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原则是:一要有研究意义;二要有可操作性。从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分析鉴别能力。

3、对确定好的题目做出计划

①对刚开始搞的学生,可给一个参考。

②对已经做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让他自己做,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

乐,我会做计划了。

③小组讨论后可执行。

(二)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研究

1、按照访问、上网、查书面资料等计划分头收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2、将收集的资料汇总、整理。(整理知识的能力)

3、一人执笔写出论文或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模型的说明。(文字表达能力)

4、全组讨论,修改后,定稿上交。

(三)论文答辩(调查报告交流、实验报告交流、小制作展示)1、班级成立评审组

①学生组成(每搞一次换一组人)。

②针对每组交上来的论文提出问题。

③明确提问的原则是:重结论更重过程;重知识更重能力。

2、组织答辩

①各小组组长宣读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制作说明)。

②评审组提问,小组每一个成员都有答辩的机会(培养语言表达能

力,比较、鉴别能力,应变能力等)

③读论文、提问答辩交错进行。

(四)教师总结

1、侧重总结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能力、方法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小结。

2、提出建议及希望。

(五)评定成绩

按表二对每个同学进行评定;按表三对各小组进行评定。最后打出成

绩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总之,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强化了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铁一中的实践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让我们在试验中不断探索、研究、开拓进取。

关于公路的弯道测量———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创造为指向,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儿童活动中心论”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我国目前尚处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探索阶段,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一年了,其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下面介绍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公路弯道测量,它的特色是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生成性问题的捕捉和解决。

1 问题的提出

章丘市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交通建设蒸蒸日上,我们学校周围正在修筑很多路,有些路的等级比较高,又由于路旁有山,所以一段路修成“S”形,如图1所示。过往的行人经过时发现,路面在拐弯处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经常从这里路过的同学问我“路面为什么要修成这样?”这是类似火车转弯的向心力问题,相关的知识学生现在还没有学到,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性课题。于是,我亲自对路面进行了实地考察,觉得这个课题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1、公路正在一段一段的修筑,没有通车,测量较安全;2、从路况可以看出,路面比较复杂,部分路段没有修筑,

这可以给研究留下一些悬念;3、虽然现在学生没有学到向心

力的知识,但他们探究未知领域、获取必要的信息、了解、分

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愿望很强烈,因此我们决定以“公路弯道

测量”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2 研究的实施步骤

我们共组织了4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6人左右,研究是在课余时间分时完成的。

(1)察看地形

各小组首先分批对公路地形和路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学生们观察很细致,最

后总结地形特点报告:这段路面呈“S”形,弯曲部分内侧路面低,外侧部分路面高,弯曲程度大的(老师注:曲率半径小的)路段内外侧高度差较大,否则小。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我告诉他们,到物理教材“圆周运动及其应用”一章中去找答案。通过自学,他们很快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虽然有的同学还不很理解,但他们这时对该知识的需求却成为他们理

解这些知识的强大动力。为了使原理的理解更透彻,各小组在一起,一个小组解释,其他做必要的补充,这是一次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实践表明,对某一部分知识的实际需求会形成对之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是一种“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最后讨论的合理解释为:

如图2所示,

汽车以一定的速度v通过公路,在拐弯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由公式③可知,转弯处半径越小,路面的倾角越大。学生们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很高兴,似乎完成任务了。我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工程师设计这段公路的设计车速是多大?

学生:问一问设计的工程师。

另一学生:我们只要测出公路的转弯半径和路面的倾角,由公式③就可以求出了。

老师:我们先自己测量,再请教工程师叔叔,看看我们的测量准不准。请大家设计出测弯道半径、路面倾角和设计车速的方案来,过几天我们进行交流。鼓励同学提出与他人不同的办法。

(2)设计测量方案与交流

解决问题时同学们的思维是高度发散的,他们设计的测量方案总共有8种,有直接测量方

案、间接测量方案,不仅用到了数学知识,还用到了初中的连通器原理、高中的打点计时器和激光器等,设计方案各不相同。同学们在交流时也非常惊异:原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如此多呀!他们彼此借鉴方案的优点,完善自己的测量方案,比如,有一种方案是直接找到公路圆弧的圆心,而圆心位于对面的小山上,不可能把小山挖掉,这种方案需要改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学习,而且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实地测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无论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些困难还常常是始料不及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生成性问题”。实地测量开始了,学生们在测量中有喜悦和失望,有沮丧和自信,下面是他们测量过程的几个侧面。

镜头1:这一组的测量方法很便捷,先用目测确定公路的最弯处,用皮尺测出中点到弯弧顶的距离,如图3所示,原理为:

镜头3:这个小组是用激光笔的光线水平射到标尺上,如图6所示,利用几何知识测路面倾角,用的工具既现代又富有创造性,工程上经常用这种方法,然而由于没有控制激光笔水平的工具,只能用手来控制激光笔,“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结果测量误差还是不小的。

(4)总结与拓展

同学们满怀着收获的喜悦,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当得知工程师的设计结果和他们

的测量基本一致时,他们是多么兴奋,“我居然能干工程师做的事情了”。研究成果使同学们获得了自信。他们的计算结果是30km/h。半年后,这段路旁果然竖起一块提示牌:“车速30”。最后,我又带领他们到计算机上用电子地图进行测量,他们感叹:电脑和网络的用途真多呀。我们不能小瞧这些做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的意义是深远的。

有学者建议,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必要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因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汇总和运用的能力已经成为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释:公路转弯处路面修成倾斜的,除了安全

考虑之外,还有一条,就是车上的人以规定速度经过时,人不会往外倾斜,感觉会舒适些,这是修路时的人文考虑。

学生还发现一个问题并作了创新解释,如图7所示,左车道已经修好,右车道正在修,之间留下一片绿地,为什么?

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除了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这样修筑比连续修节约土石方,如图8所示。

3 总结

总结这次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1)计划性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与常规教学接轨,使学生形成学习的需要,为学习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本次研究性学习之后,我们学习圆周运动时,学生学得很好。

(2)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功能

这次研究性学习实现了如下综合功能:①打破科技的神秘面纱:我能当工程师了。②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它有优势和弊端,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弥补其缺陷的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方式。③在研究过程中,牵扯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了一条纽带。

(3)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搞研究性学习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有时要外出参观、调查、访问,这样就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支持。

(4)巧妙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老师指导的技巧是,用商量的口吻去和学生交流。当学生遇到棘手问题一筹莫展时,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适时参与,以和学生平等的协作者身份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忽略了某一重要环节或关键问题时,教师可以就与之相关的问题假装向学生求助,教师的指导变得隐蔽,其作用的结果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教师精心的指导往往体现在似乎无心之处。让学生始终感到,他们是研究的主人,遇到问题需要自己解决,不能依赖别人。

(5)学生在参加这次研究性学习时的体验

以下是学生的体验:①我们想不出一个测量方案,听到其他同学提出了那么多的巧妙方案,用的都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学习的知识原来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深为自己知识的匮乏而遗憾。学过的知识如果不会应用等于没有学,今后我要找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我们对自己的方案自信十足时,发现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比如路面不是理想的平面,参照的水平面如何确定?这些在纸上是不用考虑的,我深深地感到,理论和实践的距离。③当我们的方案无法进行时,同伴们不是冷静思考,共同找到解决方案,而是互相埋怨,谁也不动手,没有人记录,没有人找工具,当我们最终测量失败时,我们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④消除了对工程师的神秘感,过去我们认为研究只能是工程师、科学家的事情。

这些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曾有的,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是有意义的,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力是必须锻炼的,要做好准备,避免走进社会时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这种体验越早越好,如果发生在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一个初中学生身上,他是幸运的,如果发生在一个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身上,那就很被动了,后一种现象不是没有的。

4 几点思考

(1)关于选题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某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深圳男子精子减少的成因问题,科研价值很高。我们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科研价值不要苛求,在问题的提出和选择上,不一定要追求问题的学术价值,只要是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再小也有意义。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建立案例的成功资源库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教改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应大胆地实践,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并开发利用作为课程资源。这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经历的阶段,不能仅仅停留到“先进的理念”层面,一谈实际操作就觉得空泛,要让先进的理念在实践中扎下根来。

(3)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物理选修3-1说课稿(全)讲解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磁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从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然后依次展现了三个三级主题:“无处不在的磁”、“地磁场”、“磁性材料”。这样地结构贴切地体现了本节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地磁场的知识,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收集资料,初步了解我们周围的磁现象,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磁性材料应用实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回顾我国磁学研究的光辉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加明确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 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 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磁现象,了解地磁场和磁性材料是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作为全章的起始节,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从生活生产中的磁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解决参与举例、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建立关于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磁现象做好准备。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复习初中知识) 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 2、新课教学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列举身边的磁现象 (2)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磁的北(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地磁场: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磁场叫地磁场.

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人教版)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 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

(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 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1 一维碰撞 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课件:碰撞演示 如图所示,A 、B 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 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 ,放开后A 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 球发生碰撞,碰后B 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 A =m B ,碰后A 球静止,B 球摆角β=α,这说明A 、B 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 如果m A >m B ,碰后A 、B 两球一起向右摆动; 如果m A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高中物理评课稿

高中物理评课稿 听了隋老师讲解《电势差》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突现采用类比的手段将重力场中的重力、高度差、重力势、重力势能同抽象的电场力、电势差、电势、电势能概念具体化,落实了这些概念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2 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类比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 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

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电势差,电势突出,祥略得当。 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更接近实际生活,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可以列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如跨步电压触电的现象等。 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例。

高三物理一轮公开课评课稿

高三物理一轮教学研讨会公开课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兖州,来到兖州一中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受曹老师的委托,下面对三位老师备课的准备工作和授课过程,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按照曹老师要求设计了三种课型:姚海涛老师的试卷讲评课,xxx 老师的知识串讲课,xxx 老师的习题课。 一、xxx老师的试卷讲评课 1、意图清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姚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展示了成绩分布,错题归因统计,每个题对应的选项统计和平均分情况,还有试卷的规范和典型错误展示,可以看出姚老师全批全改,准确的把握住了考情、学情,在试卷的讲评中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效率。 2、问题归类模式灵活一题多解 结合试卷的批改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归类。如审题错误,有效数字错误之类的通过学生进行自查自究处理。对于重点问题分类讲评,如连接体模型(试卷第5、7题)计算失误多,就让学生爬黑板落实,又进行了一模多变。传送带模型(试卷第9题)选择C项同学较多,就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弹簧动态变化模型(试卷第10题)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姚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受力分析,建立了清晰的物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题多变。而对于板块模型(试卷第15题)学生做题中是忽略了是否发生相对滑动的判断。做到提醒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姚老师试卷讲评课注重了问题归类讲评,处理模式非常的灵活。 3、贴近高考培养能力树立信心 姚老师在精讲精评中,潜意思的让学生运用物质观、运动相互作用观,能量观解决物理问题。注重学生的科学推理和模型构建,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很好的体现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了高考思想。 是一堂优秀的试卷讲评课。 不足之处: 二、吴召辉老师的知识串讲课 1、立足课本面向高考着眼基础 吴老师展示了本单元的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明确了高考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知识的串讲中,不忘初心,遵循课本原有的思路,什么是曲线运动?什么条件下做曲线运动?如何判断曲线运动的性质和轨迹?怎样处理曲线运动。注重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教学。体现了一

关于高级高中物理评课稿

评课 延吉市第二高级中学:韩昌国 11月2日在延吉市2中召开的2011年延边州高考总结分析暨备考会中,延吉市2中洪龙官老师和延边一中郑林虎老师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为题做了公开课。这次公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阐述我对这次公开课的评价。 这2节课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洛伦兹力;理解了洛伦兹力与做功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还学会了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我认为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是一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如何采用类比的手段将抽象概念的学习具体化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我在本节课中学到的东西。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首先,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突现采用类比的手段将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落实了这些概念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其次,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再则,展示了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中洛伦兹力突出,祥略得当。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再提几个思考建议:1、课堂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完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讲授一堂课时要控制好各个环节时间分配,本教师讲得太多,导致小结流于形式,更没有留时间学生消化思考巩固。2、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沟通"、"合作"、"对话"、"交往"的过程,本课堂师生互动不很明显,生生互动几乎没有体现,可在一些环节上设置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问题,共同提高学习效益。3、新课程理论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高中物理评课稿 听了隋老师讲解《电势差》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突现采用类比的手段将重力场中的重力、高度差、重力势、重力势能同抽象的电场力、电势差、电势、电势能概念具体化,落实了这些概念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是_____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____的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物理教研组评课记录

物理教研组评课记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附录九:物理组评课记录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评课记录 授课人:王大舟 授课时间:(1)、王文英老师:课堂体现严谨性,堪称“完美”;课堂教学非常顺畅,板书严谨。 由位移—时间关系过渡到平均速度再到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自然; (2)、代建山老师:概念讲解透彻,举的例题经典,图像分析透彻; (3)、姜友兴老师:讲课很有节奏,不紧不慢.知识点讲解非常到位.;尤其是解析图像.并用图像来处理问题方面;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紧抓高中课改,教学流程非常顺畅,体现讲练结合,讲解知识点,紧接着就是针对这一知识点的联系,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二)、《节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评课记录 授课人;李建波 1、评课教师:刘进军老师 (1).复习引入.学生上黑板书写复习内容.基本功很扎实

(2).重难点突出.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尤其是节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中求解偏转位移及偏转角.并作出偏转位移的求解法.而偏转角的求解让学生去推导. (3).示波器原理的介绍详细到位.学生反应较好. 2、评课教师:王大舟老师; (1).引课较好.能较好的创设复习情境.学生掌握较好. (2).授课流程流畅.由节电粒子的偏转引入到示波器.行境自然,建议容量稍大.分工得时上会更好。 3、评课教师:邹庆老师; (1).授课较好.较成功.内容详细.容量稍大.分工得时讲会更好.偏转一课时.示波器原理一课时. (2).一节课建议讲精讲详细.容量要适中 (三)、高一备课组活动 唐鸿江 1.以实验为基础。

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 "机械能守恒定律 ",选自高一物理必修 2的第7章第 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 "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 "机械能 "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 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好学教育: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开头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 (过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节。本节内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后,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为后面学习____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 ____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过渡句: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根据高____ 学生已经有了____的知识基础,已经会理解了____。但____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____ 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____ 。他们难以理解是____ ,所以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中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____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___________。 (2知道____ 是一种____ ,知道____ 能____ 。

(3理解____ 。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归纳,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2能领略____ 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过渡句: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_______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2、教学难点 理解____________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___________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完整)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宜昌市长阳一中谢世林整理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加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

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 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评课

评课 延吉市第二高级中学:韩昌国11月2日在延吉市2中召开的2011年延边州高考总结分析暨备考会中,延吉市2中洪龙官老师和延边一中郑林虎老师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为题做了公开课。这次公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阐述我对这次公开课的评价。 这2节课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洛伦兹力;理解了洛伦兹力与做功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还学会了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我认为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是一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如何采用类比的手段将抽象概念的学习具体化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我在本节课中学到的东西。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首先,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突现采用类比的手段将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落实了这些概念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其次,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再则,展示了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中洛伦兹力突出,祥略得当。 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再提几个思考建议:1、课堂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完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讲授一堂课时要控制好各个环节时间分配,本教师讲得太多,导致小结流于形式,更没有留时间学生消化思考巩固。2、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沟通”、“合作”、“对话”、“交往”的过程,本课堂师生互动不很明显,生生互动几乎没有体现,可在一些环节上设置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问题,共同提高学习效益。3、新课程理论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 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变压器》的评课稿

关于王永元老师《变压器》公开课的评课 黑龙口中学白彦军 《变压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四节,是以电磁感应为核心,发电厂与生活用电联系桥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本节课在电能的输送之前,既能巩固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又为下一节电能的输送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作为公开课,不仅能够展示物理学科重点内容的教学特点,更关键的是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并体会物理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王老师对本节课研究透彻、准备充分,整节课生动、流畅,师生互动和谐,不失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下面就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技能等方面作一简要评价。 教学设计方面 本节课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谨,教学三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能够有效突破难点。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王老师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设计实验、观察、测量、归纳得到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现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节课难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突破上,王老师通过旧课复习,通过对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互感等回顾,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学生接受顺理成章,有效突破。

教学实施过程 在新课的引入中,王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观看实物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复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到远副线圈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应用了自感的原理。整节课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得到结论”探究环环相扣,让学生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在师生互动方面也做得不错,比如在做小实验时请学生上台,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探究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技能运用 王老师在本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实物展示、各种实验器材、传感器、电子白板、PPT等,尤其是电子白板和PPT娴熟运用,有效促进了教学序的展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展示了王老师很强的课堂教学技能。 如果说本堂课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那就是在学生一起参与操作方面人数多一些,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2013年3月25日

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

篇一: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 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评课稿 更新时间:20xx-03-05 好评度:1610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 陈红灵老师评课: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篇二: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评课稿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 垂直和表面。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