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五类食品保护血管内皮

多吃五类食品保护血管内皮
多吃五类食品保护血管内皮

多吃五类食品保护血管内皮

(2012-09-27 18:42:39)

转载▼

标签:

杂谈

多吃五类食品保护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是人体健康的保护屏,很多起因会引起这层保护屏受到损伤。都说药疗不如食补,我们不妨在日常的饮食中注重摄取一些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的食品,让我们的血管保持年轻的状态,尽量减轻外在不可控起因对血管内皮引起的损伤,避免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生。那什么食品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呢?经过医学专家以及营养学家的研究发现,多吃五大类食品能够保护血管内皮。

NO.1富含精氨酸的食品

富含精氨酸可补肾益精的食品有助于调节血管张力、能增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合成,减少血管的损伤。这类食品有海参、泥鳅、鳝鱼、墨鱼、章鱼、木松鱼、鱿鱼、带鱼、鳗鱼、蜗牛以及芝麻、花生仁、核桃、山药、银杏、豆腐皮、冻豆腐和葵花子等。

NO.2富含叶酸的食品

如果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会使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补充叶酸对降低冠心病和中风的发作率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心血管病人,应注意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品。其中富含叶酸的蔬菜有莴苣、菠菜、西红柿、胡萝卜、芦笋、龙须菜、花椰菜、油菜、小白菜、扁豆、豆荚、蘑菇等;新鲜水果有橘子、草莓、苹果、樱桃、香蕉、柠檬、桃子、李子、杏、杨梅、海棠、酸枣、山楂、石榴、葡萄、猕猴桃、梨等;动物食品有动物的肝脏、肾脏、禽肉及蛋类,如猪肝、鸡肉、牛肉、羊肉等;豆类、坚果类食品诸如黄豆、豆制品、核桃、腰果、栗子、杏仁、松子等;谷物类有大麦、米糠、小麦胚芽、糙米等。

NO.3可自然抗凝和祛脂的食品

多吃可自然抗凝和祛脂的食品有助于减少心肌梗塞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血小板有很好的聚集和黏附功能,参与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如果血液中血小板聚集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不仅易损伤血管内皮,并会在硬化狭窄的管腔形成血凝块(血栓),堵塞心脑血管。食用蕈类中的黑木耳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预血栓形成的山珍;美国学者的一项试验表明,天天饮用250克红葡萄汁可防预血栓形成,其作用比阿斯匹林更为有效;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以为,大蒜所具有的抗凝、稀释血液的功效也不比阿斯匹林逊色;此外,西红柿、桔子、红葡萄酒也含有自然水杨酸类抗凝物质;另外,美国专家还发现,含吡嗪类物质的食品如龙须菜、柿子椒、洋葱、韭菜、茼蒿、芫荽、胡萝卜、香菇、草莓、柠檬、菠萝等也有一定的抗凝效果。可祛脂的食品主要有香菇、螺旋藻、芹菜、荠菜、海带、紫菜、洋葱、魔芋、卷心菜、胡萝卜、山楂、橄榄、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宜酌情多食。

NO.4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品

维生素C和维生素E是抗氧化的维生素。维生素C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防预发生血栓,脑出血;维生素E可防预有害的物质对脑血管的破坏,保持血管弹性,防预中风发生。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主要有:荔枝、龙眼、西瓜、香蕉、梨、橘子、大枣、柿

子、蜂蜜、核桃、韭菜、菠菜、萝卜、莲藕、白菜、冬瓜、西红柿、大葱、丝瓜、芹菜、黄瓜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有:植物种子油、禾本科植物麦、米和花生、大豆、牛奶、蛋类、肉类等。

NO.5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食品

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食品可抑制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平滑肌细胞的主要物质,多食用这类食品可预防血管内皮损伤,进而防预动脉硬化、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食品有:番茄、葡萄、葡萄籽、葡萄酒、蓝莓、绿茶、鲑鱼、花椰菜、大蒜、菠菜、豆腐、燕麦、坚果、黑巧克力等。

以上是专家对“多吃五类食品保护血管内皮”的介绍,专家解释说患者在发病后切忌贻误治疗时机,应前往正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有时症状就是相对一段时间过后,病情明显加重,经诊断后却发现早已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也增大了治疗难度,所以说一旦有了疾病征兆应该尽早进行治疗。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特点,从静脉输液针头和血管的选择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结果本组30例(395输液例次)老年输液患者中,385例次(97.47%)穿刺针眼愈合时间≤2 d;376例次(95.2%)无血管触痛感;383例次(97%)穿刺部位无出现皮下瘀血。结论根据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针头和血管,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和延长拔针后按压时间,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发生着退行性变化,血管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大,如何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对保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2010年1月~12月根据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从针头和血管的选择、穿刺手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0年1月~12月在笔者所在科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30例(395例次输液),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病种: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4例、其他12例。 1.2方法(1)血管的选择: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2)针头的选择:针头宜选择细、针尖,针面锐。一般选择5~6号头皮针,输液量多时间长者留置5号套管针。(3)穿刺方法:在行穿刺时,手背脂肪过薄且松弛的老年患者嘱其握杯状手形,用左手将其手部皮肤绷紧并固定;若瘦弱的手背,血管细且陷入两指骨缝中的患者,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操作者握其并拢的4指,把指缝的血管顶出。然后以300角在血管上方轻、快直接进针,见回血沿血管再往前进少许,若弯曲的血管见回血即固定好,调节好滴速。保持液体输入通畅。(4)拔针按压方法与时间:输液完毕,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按压方法,即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迅速按压。这样可将进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均给予按压。按压时间不少于10 min,勿揉[1]。 1.3评定标准采用血管针眼的愈合时间、血管触之有无疼痛感和皮下淤血3方面判断血管保护程度:穿刺部位血管针眼的愈合时间为l~2 d,血管触之无疼痛感,皮下瘀斑直径2 d;376例次(95.2%)无血管触痛感;19例次(4.8%)有血管触痛感;383例次(97%)无出现皮下瘀血;12例次(3%出现皮下瘀血)。3讨论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及血管具有以下的特点:皮肤松弛,韧性增强,脂肪减少,血管浅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4];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3~5]。因此,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选择及保护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成功率。结果显示,本组老年输液患者中(97.47%)穿刺针眼愈合时同≤2

心血管常用药物

临床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总结 一、降压、抗心衰药 1、钙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降压疗效与幅度相对较强,对老年患者,嗜酒患者效果较好,并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用于心衰,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东方人对 CCB反应更好,耐受更佳。 1) 心痛定(硝苯地平片):5-10mg 舌下含化 10-20mg p、 o tid 5mg/片 2) 伲福达(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 p、o bid 20mg/片 3) 得高宁(缓释片):10-20mg p、o bid 硝苯地平 10mg/片极量:40mg/次 4) 拜新同(控释片):30mg p、o q、d 硝苯地平 30mg*7#不能掰开,24h 恒速释放硝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谷峰比达 100%,单药控制率 70%以上,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效果。(进口)晨服 INSIGHT、ACTION试验证实疗效 5) 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 5-10mg p、o qd-bid(维持量) 5mg/ 片 2、5mg/片*10# 晨服 10mg/d 谷峰比仅为 33% FEVER试验证实疗效 6) 尼群地平:洛普思 10mg Bid;舒迈特胶囊 10mg Bid(应用较少) 7) 尼莫地平:尼膜同 30mg Bid;主要用于改善脑血管血供,轻度降压作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保护神经元。30mg*20#普通剂型: 20mg/片 8) 络活喜(长效)、施慧达、安内真、麦利平: 络活喜 5mg p、o q、d 5mg*7# 氨氯地平,可掰开(适用于心衰伴有高血压患者) ASCOT ALLHAT试验证实疗效 施慧达 2、5mg p、o q、d 2、5mg/片氨氯地平 安内真 10mg p、o q、d 10mg/片 9) 司乐平:拉西地平常见副反应: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得头痛、头晕、面红、心悸(扩管引起)与胫前、踝部水肿、疲劳、失眠、恶心、便秘、腹痛。 10)异搏定(维拉帕米 verapamil):初用可先采用每日 120mg(半片),然后按需要增量。昀大剂量: 480mg/d(1# p、o bid)。 240mg/片(较少用于降压,多用于抗心律失常;禁忌与洋地黄类地高辛合用)引起窦性停搏时,用钙剂对抗。 11)合心爽、合贝爽缓释胶囊、恬尔心(地尔硫卓 Diltiazem):(降压效力稍差,宜用于冠脉痉挛性心绞痛等)一般需270mg/d才有明显降压作用 合贝爽:90mg q、d-bid 90mg/粒*10#,注射液 5-15mg/kg/min i、v、drip 10mg/支(NORDIL试验——北欧地尔硫卓临床研究, 2000) 合心爽:30mg tid老年人不宜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禁用二度以上 AVB。常见不良反应:偶有头晕,心动过缓,抑制心肌收缩力 , AVB,面色潮红,胃肠不适以及过敏等。 * 注意得就是应避免将非双氢吡啶类得钙拮抗剂(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以免加重或诱发对心脏得抑制作用。注意药物间得相互作用。* 当发生心衰合并有高血压或者心绞痛时,CCB宜选用氨氯地平或者非洛地平, 长期应用安全性高。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 护方法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着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着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赵)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 1.概述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是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EC极薄,厚度约为0.1~1μm,长约25~50μm,宽约10~15μm,在体内呈梭形,相邻细胞之间借少量粘合质彼此嵌合,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平行。其超微结构特点是在胞质中含有的特殊颗粒,称Weibel-palade小体(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的缝隙相连。EC除了能保持血管壁内表面的光滑和通透性外,还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性,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细胞生长,改变脂质代谢,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张力和选择性通透性以及免疫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EC功能的异常,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扩散,免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体外培养中的EC形态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长满后呈接触抑制现象。 2.培养方法EC生长在血管内表面,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不利于观察和研究,所以体外培养EC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种属(人、牛、猪、兔、大鼠等),多种组织(脐带动脉、静脉、肺动脉、主动脉、脑毛细血管、心脏毛细血管等)的EC能在体外培养成功。人们将培养器皿预先用明胶或纤连蛋白或胶原等粘附蛋白包被后,形成人工的EC下基质层,可促进EC的粘附与生长。 2.1 方法原理用酶消化法,酶消化+机械刮脱法或单纯刮脱法将EC分离下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贴壁并长成致密单层。 2.2 介绍几种主要EC的分离 2.2.1 酶消化法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1.1 人脐带动、静脉(或其它大血管) a.在37℃水浴中,预热培养用的所有无菌溶液,备用。 b.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新鲜的婴儿脐带(25cm左右,不超过6h),选择无夹痕、无扭曲、无凝血阻塞的部分,放入含有100 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在脐静脉或脐动脉的两端插入磨平的注射器针头用丝线扎紧,用注射器从一端注入D-Hanks液冲洗血管,直到流出的液体无血迹。 c.注入0.1%胶原酶(1型)溶液,待血管内残留的D-Hanks液流尽后,用注射器封注另一端针头,继续注入胶原酶溶液,致血管充盈,放入37℃无菌的D-Hanks液中,消化15min 后取出。 d.收集血管内酶溶液,并且注入含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pH 7.2)冲洗血管收集合并于同一容器内,以1000r/min离心7~10min。 e.去上清液,加入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备用。 f.其它大血管如牛主动脉,猪主动脉等,可在无菌下分离,然后用线结扎血管各分支,再依上述步骤分离EC。 2.2.2 酶消化法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2.1 兔主动脉,大鼠主动脉因血管较小,分支极细,不能采用上述方法消化。 a.将动物主动脉取出后放D-Hanks中,将血管外的脂肪细组织分离干净,用丝线结扎血管一端,然后用探针顶住该端,将整条血管翻转,使内膜翻在外面。将另一端折入腔内0.5cm,并用丝线结扎紧,以防外膜外露及避免酶液进入外膜腔内。 b.用D-Hanks液清洗干净外翻的内膜面,然后血管浸泡在含0.1%胶原酶溶液的小瓶内,盖上瓶盖在37℃水浴中轻轻摇荡消化,使EC离散下来,消化15~20min后,见酶液稍有混

心血管常用药物分类

常用心血管系统药物分类第一章钙拮抗药 第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三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四章抗心绞痛药 第五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六章抗高血压药 第七章利尿药与脱水药

第一章钙拮抗药 钙离子:广泛得生理作用。 钙通道得类型:钙通道分为电压门控性通道与配体门控性通道 钙拮抗药:就是一类阻滞Ca2+从细胞外液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流入细胞内得药物,又称钙通道阻滞药。 钙拮抗药 钙拮抗剂得分类 一、选择性钙拮抗剂: 1、苯烷胺类:维拉帕米 2、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莫地平 3 、地尔硫卓类:地尔硫卓 二、非选择性钙拮抗剂: 1、氟桂嗪类:氟桂嗪、桂利嗪 2、普尼拉明类:普尼拉明 3、其她类:哌克昔明 钙拮抗剂 药理作用 1、抑制心脏:负性肌力、负性频率与负性传导作用 2、舒张血管与其她平滑肌 3、抑制血小板集聚与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4、抗动脉硬化作用 5、抑制兴奋—内分泌偶联 作用方式 1、状态—依赖性结合:静息态、开放态与失活态

2、频率(使用)—依赖性阻滞 3、受体间得相互影响 钙拮抗剂 临床应用 1、心绞痛:变异型、稳定型与不稳定型 2、心率失常 3、高血压 4、肥厚性心肌病 5、脑血管疾病 6、其她: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等 常用钙拮抗药: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硝苯地平;尼莫地平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硝苯地平尼莫地平 心痛定 舒张血管作用较强,抑制心脏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与高血压。对脑血压舒张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抗心律失常药 正常心肌电生理 1、心肌细胞膜电位 2、快反应与慢反应电活动 3、膜反应性与传导速度 4、有效不应期 心律失常得发生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体外培养 1.概述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是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EC极薄,厚度约为0.1~1μm,长约25~50μm,宽约10~15μm,在体内呈梭形,相邻细胞之间借少量粘合质彼此嵌合,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平行。其超微结构特点是在胞质中含有的特殊颗粒,称Weibel-palade小体(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的缝隙相连。EC除了能保持血管壁内表面的光滑和通透性外,还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性,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细胞生长,改变脂质代谢,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张力和选择性通透性以及免疫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EC功能的异常,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扩散,免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体外培养中的EC形态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长满后呈接触抑制现象。 2.培养方法EC生长在血管内表面,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不利于观察和研究,所以体外培养EC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种属(人、牛、猪、兔、大鼠等),多种组织(脐带动脉、静脉、肺动脉、主动脉、脑毛细血管、心脏毛细血管等)的EC能在体外培养成功。人们将培养器皿预先用明胶或纤连蛋白或胶原等粘附蛋白包被后,形成人工的EC下基质层,可促进EC的粘附与生长。 2.1 方法原理用酶消化法,酶消化+机械刮脱法或单纯刮脱法将EC分离下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贴壁并长成致密单层。 2.2 介绍几种主要EC的分离 2.2.1 酶消化法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1.1 人脐带动、静脉(或其它大血管) a.在37℃水浴中,预热培养用的所有无菌溶液,备用。 b.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新鲜的婴儿脐带(25cm左右,不超过6h),选择无夹痕、无扭曲、无凝血阻塞的部分,放入含有100 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在脐静脉或脐动脉的两端插入磨平的注射器针头用丝线扎紧,用注射器从一端注入D-Hanks液冲洗血管,直到流出的液体无血迹。

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2), 115-121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0754628.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610754628.html,/10.12677/tcm.2020.92018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otecting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Jie Wu1, Yaohong Song2* 1Nanj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Nanj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Feb. 6th, 2020; accepted: Mar. 2nd, 2020; published: Mar. 13th, 2020 Abstrac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is an important pathological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Protecting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s in protec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have good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otec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Keywords Atheroscle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dothelial Cells 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 研究进展 吴洁1,宋耀鸿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 2南京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 *通讯作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VEC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心血管疾病 现已证明VEC除了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以外,还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1】,可以产生和分泌十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血液的正常状态和动态平衡等作用,并通过其屏障和分泌功能,影响着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VEC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 VEC的功能极其重要和复杂。1维持血管内膜的光滑,防止血小板及白细胞粘附,防止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2具有半透膜的作用,维持血液、组织液中物质的交换。3合成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PGI2,,内皮素(ET)等,调节血管张力,维持正常血压。4合成致栓及抗栓物质,维持其动态平衡,如肝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5 合成胶

原基底膜及血管平滑肌保护层。6合成血管生长因子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EC)。7影响血管壁对脂蛋白等物质的代谢。 2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标志物质【3~5】 2.1 一氧化氮(NO)。NO由血管EC释放,EC以L一精氨酸和分子氧作为底物,在NO合酶作用下生成NO 继之进入邻近的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分解GTP使c—GMP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NO还有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3.5】。基础状态下,EC作为血藏感受器,转化血液切变力的机械信号为化学剌激,促使NO释放,维持血管张力和血流量相对恒定。乙酰胆碱、5_羟色胺、P物质,缓激肽、凝血酶、腺苷、TXA2、组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内毒素,都能促使NO释放。 2.2 PGI2。EC通过环氧化酶及前列环素合成酶途径代谢花生四烯酸产生PGI2,再通过第二信使cAMP发挥生物学效应。凝血酶、缓激肽、组胺,腺苷、高密度脂蛋白、TXA2、白三烯、血小板生长因子、组织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应激等,促使EC释放PGI2。PGI2和NO 协同扩张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5】。 2.3ET1988年Yanagisawa【6】从猪主动脉EC中分离提纯出21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称内皮素。ET 受体中B型主要分布在EC,激活后可使EC释放NO、PGI2,但其舒血管效应常被A型受体兴奋所致平滑肌细胞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所掩盖。有实验表明,给大鼠持续滴注ET1 后血液浓缩,微动脉和微静脉收缩,微循环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的保护策略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的保护策略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安排输注药物的先后顺序,防止并正确处理液体外渗等措施保护好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条件。对此,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静脉针头方法药物保护血管 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保护好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良好地条件是护理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即成人手背及足背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静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静脉。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另外穿刺时避开静脉窦,对化疗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2.针头的选择 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5.5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可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一般用5~6号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脱水药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头。 3 .穿刺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血管之前要评估一下室内光线是否适宜进行静脉穿刺,光线的强弱影响穿刺成功,光线太强,患者皮肤反射的光就会刺眼,光线弱,则不易辨清血管走向。不要只固定一个部位寻找血管,全身均可。静脉确定后就进行穿刺;头部静脉穿刺首先一手绷紧皮肤,拇指与其他四指以穿刺点为中心沿静脉走向向两端绷住,也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一手持针,以小角度快速刺入皮肤,平行皮肤缓慢进针,渐渐向下方寻找血管。一旦有突破感,或者是落空感看一下有无回血,有回血即是穿刺成功,无回血可稍等或轻轻挤压输液管(注射器穿刺则抽回血)。均无回血着可撤回针稍许,针头稍向上缓慢进针。也可撤回针稍许,针头稍向上缓慢进针。也可撤回针后在针头前施按压法,再次确定血管走向。保持液体输入通畅。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次数。 4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选择比较粗而直的静脉,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将血管加温,使其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 ℃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用这些液体给患者穿刺,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再更换上这些药物。以免操作失误,液体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总结、学习、介绍几种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供大家参考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臵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臵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臵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对此,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保护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条件是护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静脉的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特别是管径<3 mm的血管置套管针时,69.9%的患者置管时间不超过3天,有的只能留置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100%,因此应选用管径>3 mm的静脉[1]。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对化疗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2 针头的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头。 3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次数。 4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将血管加温,使其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 ℃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刘群峰,马 虹综述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089) 关键词:血管;内皮;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71(2000)022******* 血管内皮细胞(V EC)为衬贴于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其表面积可达1000m2以上。V EC 分泌多种调节血管功能的活性物质,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最近已有研究试图通过干预治疗以恢复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改善预后,这是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中新的探索。现就V E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 1.1 V EC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 V EC 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内皮素(ET)、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前列腺素H2(PGH2)、血栓素A2(TXA2)、血管紧张素 (A g )等。其中ET可分为ET21,ET22,ET233种。ET21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烈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它通过激活磷脂酶C起到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 S M C)内c2fo s,c2m yc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加V S M C的DNA合成,促进V S M C的增殖,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2 V EC合成与释放的舒血管活性物质 V EC 合成与释放的舒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前列环素(PG I2)、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 F)、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EDH F)等。现已知EDR F的化学本质是一氧化氮(NO),在V EC有产生NO的体系,左旋精氨酸(L2A rg)是合成NO的前体物,乙酰胆碱(A ch)与内皮细胞膜上的M2受体结合后,使内皮细胞中的三磷酸肌醇(IP3)浓度升高,进而升高[Ca2+],在钙调素的辅助作用下,激活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NO S在辅酶存在时便可使L2 A rg转变为对羟基2L2A rg,后者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等克分子量的NO和L2胍氨酸[2]。NO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 M P增高,而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松驰血管平滑肌、维持血管舒张状态;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抑制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 CD18的活性或其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减少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产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内皮源性一氧化氮(EDNO)对血管内皮功能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包括3个方面:①保持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活性;②维持血管内膜的无血栓形成表面;③维持血管内膜的非增殖状态[3]。 2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 2.1 血管内皮细胞与高血压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均发现血浆ET水平较正常人及动物高,其升高水平与高血压程度相关。高血压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阻力血管的基础的和A ch诱发的EDR F合成与释放均显著降低[4]。 2.2 血管内皮细胞与冠心病 L efer等(199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 EC的功能可发生紊乱,特征是舒血管物质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作用增强。在缺血造成的V EC损伤中,白细胞参与并释放损害V EC的物质,这在冠状循环中尤其明显。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中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可升至原来的3倍~5倍,梗死面积越大,内皮素水平越高,而且,这种变化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就已发生。 2.3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力衰竭 Katz等研究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循环中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发现心力衰竭时患者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均受到损害,自分泌舒血管物质能力下降,相反,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多[5]。心力衰竭时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包括:①肿瘤坏死因子(TN F)增多减少内皮NO S的合成;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 CE)活性增高加快缓激肽降解;③氧自由基增多减弱EDR F NO的活性;④血流量的减少使内皮NO S的表达减弱;⑤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物质如环氧合酶依赖因子的增多减弱了NO的扩血管作用;⑥内皮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受损[6]。长期的A CE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已 ? 6 2 1 ?心脏杂志(Ch in H eart J)2000,12(2)

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笔者围绕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静脉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针头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 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液体外渗处理 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 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

心血管常用药物

临床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总结

一、降压、抗心衰药 1、钙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降压疗效和幅度相对较强,对老年患者,嗜酒患者效果较好,并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用于心衰,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东方人对CCB反应更好,耐受更佳。 1) 心痛定(硝苯地平片):5-10mg 舌下含化10-20mg p.o tid 5mg/片 2) 伲福达(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 p.o bid 20mg/片 3) 得高宁(缓释片):10-20mg p.o bid 硝苯地平10mg/片极量:40mg/次 4) 拜新同(控释片):30mg p.o q.d 硝苯地平30mg*7#不能掰开,24h恒速释放硝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谷峰比达100%,单药控制率70%以上,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效果。(进口)晨服INSIGHT、ACTION试验证实疗效 5) 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 p.o qd-bid(维持量)5mg/片 2.5mg/片*10# 晨服10mg/d 谷峰比仅为33% FEVER试验证实疗效 6) 尼群地平:洛普思10mg Bid;舒迈特胶囊10mg Bid(应用较少) 7) 尼莫地平:尼膜同30mg Bid;主要用于改善脑血管血供,轻度降压作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保护神经元。30mg*20#普通剂型:20mg/片 8) 络活喜(长效)、施慧达、安内真、麦利平: 络活喜5mg p.o q.d 5mg*7# 氨氯地平,可掰开(适用于心衰伴有高血压患者)ASCOT ALLHAT试验证实疗效 施慧达2.5mg p.o q.d 2.5mg/片氨氯地平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1.1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1.2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0.05)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著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5.5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丹参活性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2011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5卷第2期 血管内皮细胞(VEC )是覆盖于血管内表面的单 层细胞。内皮细胞除在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维持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外,还可产生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血管舒缩运动以及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物学效应。许多因素(如激活的白细胞、活性氧、细胞因子等)都可损伤VEC ,造成其功能障碍,由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 )、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丹参活性成分(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本文现将近年来有关丹参活性成分在保护VEC 方面的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抗氧化应激损伤 氧化应激诱导VEC 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氧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丹参主要是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清除氧自由基能力等方式来实现对VEC 的保护。Zhao 等[1]发现丹参素和丹酚酸B 清除羟自由基(HO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的能力甚至高于维生素C 。 1.1抗H 2O 2氧化损伤人们通常通过建立体外氧化损伤的VEC 模型来探讨丹参的保护作用。王维蓉等[2]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株(CRL -1730)增殖活性、氧化产物和细胞周期指标的测定,研究了丹参酮ⅡA 对CRL -1730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丹参酮ⅡA 能抑制H 2O 2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减少,丙二醛(MDA )、乳酸脱氢酶(LDH )的释放;还能使G 0/G 1期的细胞比率减少,S 期和G 2/M 期的细胞比率增多。说明丹参酮ⅡA 对血管内皮细胞CRL -1730损伤时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陈海明等[3]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 法)检测细胞活力,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及MDA 含量,RT -PCR 方法测定细胞内皮素1(ET -1)、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 -γ)mRNA 的表达。其中ET -1是由21个 氨基酸构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血管收缩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ET -1和一氧化氮(NO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共同维持血管的舒缩功能。ET -1水平升高可使血管痉挛从而促使血栓形成并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发现丹参酮ⅡA 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 2O 2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株EVC -304活力降低;减少MDA 生成,提高SOD 活性,并可抑制ET -1mRNA 的表达,升高PPAR -γmRNA 的表达。表明丹参酮ⅡA 对H 2O 2所致EVC -304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Lin 等[4]认为,丹参酮ⅡA 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EVC -304的NO 释放水平和SOD 活性,并通过抗氧化和降低表面抗原CD40表达的抗炎机制来抑制过氧化氢对EVC -304造成的损伤。Yang 等[5]发现,加入丹参素预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株(CRL -1730),其CD40的表达量和LDH 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能通过降低处于G 0/G 1期细胞数和增加处于S 、G 2/M 期细胞数来抑制细胞凋亡。 1.2抗高糖、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在高糖环境中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增殖指数下降。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和(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不伴有糖尿病者比,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更高,原因在于其存在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何胜虎等[6]发现,高糖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 )48h 后,细胞上清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 )活力下降,MDA 含量升高,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NO 和ET -1分泌增加,共同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而丹参多酚酸盐可拮抗高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清除活性氧、降低脂质过氧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内皮细胞抗氧化酶体系的活力及抑制内皮细胞ET -1的分泌有关。张知新等[7]采用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造成的氧自由基来损伤人第3~6代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 ),发现预先用丹参酚酸B 镁处理的HAEC 可明显抵抗自由基损伤造成的细胞皱缩、变形、脱落、死亡现象;MTT 和透射电镜结果也显示,较低浓度的丹参酚酸B 镁(0.04mg/ml 和0.025mg/ml )对HAEC 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2抗细胞黏附作用 病理状态下,内皮细胞被炎症细胞因子(如 丹参活性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王 鹏,赵启韬,郭庆梅,周凤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从抗氧化应激损伤、抗细胞黏附、抗缺氧/复氧损伤、抗血栓形成等方面,将近年来丹参活性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27篇。 [关键词]丹参;活性成分;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1)02-0184-03 [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编号:2006BS03047) [作者简介]王鹏(1985-),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控制与资源研究。 [通讯作者]郭庆梅(1968-),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讯地址: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邮编:250355。 ·综述· 第35卷第2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5,No.2201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Mar.2011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