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附学案)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附学案)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附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小的时候,总喜欢缠着妈妈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你们小时候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吗?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那么人类最早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就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上溯历史,揭开中华文明的第一篇,走近我们的远古祖先,探究他们的生活。

学生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故事。

播放视频:

创设情境1:播放“人类进化的演示图”。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经科学考察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在这幅图中,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人?

(一)、元谋人的生活。

师生共同学习元谋人生活情况。

可惜由于考古资料的有限,我们对元谋人的活动还所知不多。

能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远古人类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二)、北京人的生活。

师生共同了解北京人生活时间、地点、环境等。

师:北京人长什么样子呢?由于有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使我们终于能够揭开北

创设情境2: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胸像”、“北京人采摘果实的想象图”

这些说明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什么样的特征。这是北京人和现代人在外貌特征上的不同点。

同学们再对照北京人采摘果实的想象图,看看北京人和现代人在外貌特征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出示北京人劳动图。

引导学生发现北京人主要从事的生产劳动、使用的劳动工具。

创设情境3:多媒体显示:韩非子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周口店以及周围地区有115种动物,它们之中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剑齿虎、豪猪等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

通过分析,师生共同得到结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为群居生活。(多媒体显示一组火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有什么进步意义?(过渡)当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生活。

创设情境4: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遗址图》。

师生共同了解山顶洞人的生活时间、地点、环境。

学生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师:这节课我们从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入手,初步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为了形成一个整体印象,我们一起来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知识进行表格归纳。请同学们来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列表。

(学生以抢答形式完成表格)

课堂练习:

下面是小明想象并描述的“北京人的一天”,请找出与我们所学不符的地方。

小明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北京人时代,看到北京人的生活。

①天刚刚亮,十几个男性北京人一起走出山洞,来到森林。

②小明躲在草丛里仔细打量着他们,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着用骨头串起来的项链。

③他们有的手持木棍,有的拿着石块,石块被磨的非常锋利。

④这时一只野猪窜了出来,北京人拿着手中的工具追赶并包围了野猪,向野猪展开攻击,最后野猪筋疲力尽倒在地上……

⑤与此同时,留在洞中的女性北京人来到了洞边山坡上采集野果……

⑥当夕阳脉脉射入洞中的时候,北京人回来了,一个北京人拿了两块石头不断对砸,砸出的火星点燃了旁边的干草,大家坐在火堆旁,高兴的分享着今天的收获。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工具制造、用火情况、生活方式、观念和社会组织等方面都比北京人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什么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劳动正是劳动促使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

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

一、元谋人的生活

二、北京人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的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标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骨化石,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

北京人

【学习难点】

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第二部分为“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第三部分为“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方向——北京人的特征”。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说出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包括古人类遗址、时间、地点、生活方式)。

2. 相关史事记载:人类由猿演化而来。距今300万年左右,猿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工具,这就是早期直立人类。距今约3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智人。距今一万多年,智人过渡到现代人类。

(1)依据材料概括,早期直立人类的特征。

(2)依据材料指出人类的演化过程。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 认真阅读教材,简要陈述北京人发现的过程。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直接证据是什么,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

等(右图);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

材料二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1.根据材料一和右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异同。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2. “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3. “我来自元谋,你采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A.北京市

B.陕西省

C.浙江省

D.云南省

4.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

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

5.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需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市

A.北京市 B.陕西省 C.云南省 D.浙江省

【课后反思】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过程】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

(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1921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遗址;加拿大科学家步达生根据三枚牙齿将遗址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和用火遗迹;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现三枚头盖骨。

2.古人类化石;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会用火;会制造工具;群居,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2)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身高比现代人略低。

【直击中考】

1.C

2.A

3.A

4.D

5.C

第五课春的消息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第五课春的消息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5、春的消息 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讲述自己还捕捉到了哪些春天的消息,与大家一起交流。 3、让学生感受到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用有意义的行动充实整个春天。 教学 方法 设 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根据诗歌特点和儿童情感的特点,采用“走进春天——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回味春天——再找春天——写写春天”的教学思路。首先以“寻春启示”为导入,激起寻找春天的兴趣。接着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再阅读课外春的文章,使得对春天的感知更加丰富。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给春的朋友回信的形式,去当一当小收藏家,小作家,小歌手,小画家,让课堂无限延伸,让孩子们在课后还能去寻找春的消息。 这首诗歌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 象,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 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表达了作者对春 全诗共六个小节,描写了孩子们从殷切地盼望了“ 中寻找、感受春的消息,直至尽情地嬉戏、玩耍,将喜 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个特写镜头,春风、春水、树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第二小节总写换了春装的孩子们欢笑着投入大自然 第三小节至第六节诗歌为我们“推”出四幅戏春图 是珍惜;问候开放的雏菊,是欣喜,更是朋友般的亲密 明丽的太阳、搔痒面颊的嫩草……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息之中。 诗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欢笑,于是,读诗的孩子 有了大自然般博大的情怀,浓浓的爱意,从而更加热爱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九年级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案)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初三化学计算的重要组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是联系质量守恒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元素符号,在第四单元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对化学用语有了较好的认识。在知道了化学式的书写,尤其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很迫切的需要知道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化学变化。但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配平”是难点,要通过反复的练习、讨论、归纳总结出“配平”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②、知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③、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④、初步掌握用一些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观察、讨论、分析、解决,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五: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六、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明条件,箭头的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讲授式,情景-探究式,讨论学习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在教学策略上侧重于合作式与支架式。 七、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去

教学反思及教案本封面(含校徽)

教 学 反 思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组 赵生碧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8月7日修订)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作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职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政教。

海南省洋浦中学教师备课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每个教师必须先备好课,后上课。 2、每个教师要书写教案或学案(纸质稿或电子稿)。 3、从教未满三年的教师每节新课必须写详细教案,不能是提纲式。 二、备课方式 1、集体备课制。为发挥教师“多元思维、资源共享”的团队优势,促进教师教 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学校实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形式的集体备课制。 (1)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二人以上即成立备课组。备课组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2)每个备课组设一备课组长。备课组长为集体备课召集人,负责组织安排备课组活动。 (3)集体备课程序。集体备课的规范程序如下: ①个人充分备课。个人单独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前提。 ②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依据。 ③备课组长召集备课组成员集体教研。就核心问题展开讨论,资源共享,最后达成共识。 ○4个人复备。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修改教案、学案。 ○5备课组确定好下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和主讲人,以便主讲人作好准备。(4)集体备课记录。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认真、详细填写集体备课记录。 2、学校倡导电子备课。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电子备课。采用电子备课的教师要 在上课前将备课电子稿上传教导处备查。 3、学校倡导学案备课。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备课,学校倡导教师采用“教 案+学案”方式备课。学校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备课。 4、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日记、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提倡每一节课 写教学反思,要求每一周至少一篇教学反思。 三、备课内容 1、明确目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科学制订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详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2、分析学情。教师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学习动机、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学 习偏好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全面分析学情。 3、选择策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学 情和自身优势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4、整合内容。分析重难点,根据学情整合教学内容。 5、设计教学过程与情境问题。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设计 具有相关性、真实性、开放性、冲突性(认知冲突)、争议性和挑战性等特点的情境问题。 6、作业与测试。统筹安排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单元测试等。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得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所编位置与作用: 溶液就是九年级第九单元所学习得内容,在继空气等得又一类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对溶液已经有一些了解。教材最后两个单元得学习中又将大量涉及到溶液与溶液中得有关反应。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得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就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得均一体系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得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得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得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得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得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得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与生活; 2、通过科学得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得问题 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得乐趣与体验科学探究得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 溶液得形成,溶质与溶剂得判断,溶解时得吸热放热,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对溶液形成得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就是关于溶液得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得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已接触到溶液,本课就是将学生对溶液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

认识溶液形成得过程,理解溶液得概念。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主要得指导思想就是将探究得全过程贯穿于实验得始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得结合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科学得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得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与阅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在生活中得溶液得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得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溶液得世界中。 【教学环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案:5.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主备人:审核人:九年级化学备课组 班级:;姓名:;类别: 学习目标:1、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2、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方法; 3、熟练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和技巧(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学习的如何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呢?我们用的是文字表达式,用文字表达式比较繁琐,而且也不能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自主学习:阅读P99—101完成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二是要 2、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气体符号用表示,沉淀符号用表示。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物就(标或不标)↑。 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小军书写了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1)H2+ O2H2O2;(2)H2+ O2H2O。有的同学认为都错了,为什么呢?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是必须以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是要遵守,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3、从原子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1)木炭燃烧:C+O2CO2 原子种类:等号两边都有、两种原子; 原子个数:C原子都为个,O原子都为个。 (2)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H2+O2→H2O 原子的种类:等号两边都为、两种原子, 原子的个数:不相等。如O,等号前有个O原子,等号后只有个O原子,而且原子总个数也不相等,等号前共有个原子,等号后共有个原子。 总结:这样的式子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这个过程称为。 合作探究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和的化学式,中间写一条,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P + O2 ─ P2O5 (2)配: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前面配上适当的,使左右两边每一种原子总数相等。( )Al+( )O2---( )Al2O3( )Fe+ O2----Fe3O4 ( )S+( )O2----( )SO2( ) C+ O2 ----CO2 ( )P+( )O2-----( )P2O5( )KClO3 ----KCl + O2 ( )H2O2----( )H2O+( )O2↑ ( )KMnO4----()K2MnO4+()MnO2+()O2 ( )H2+( )O2----( )H2O ( )CH4+( )O2-------( )CO2+( )H2O

优质课教学设计封面)

范进中举 学科:高中地理 学校:南和县实验中学 姓名:杨娜 题目: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内页不准署名) 金瓯学校瓯北校区小学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科:___语文________

班级:___九年级______ 任课教师:张海涛_________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使学生从身边的事学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必修》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学情分析】 1.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学生对一些生动的图片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和城市有

关的生动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能辅助教学。 3.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总结可能不全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相关的图表材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过 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 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3.通过熟悉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异同。

三年级美术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三年级美术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设计应用 课题 校徽设计 课时 2课时 执笔人 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启发导入 抢答游戏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希望小学校徽设计征稿启事》 设计闯关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校徽的构思和设计 (-)课前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搜集关于学校历史和特色的资料、各种小学。校徽图片、彩色绘图颜料 <-)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新课标第一网 读一读,看一看有关标志设计的资料、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标志设计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启发学

生对标志设计有初步的了解。 2、发展阶段 1)、教师让学生根据上面例举出的标志,谈一谈,一个完整的标志由哪些要素组成?(图形、色彩、文字) 2)、教师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标志,既能体现图形、色彩、文字三要素又构图合理、造型美观的标志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抢答游戏:在老师的描述中,学生抢答教师描述的是什么一一它基本是一个圆形:由红色和金色组成; 外环是由麦穗和齿轮组成的;中上方有一大四小五颗星星;下而是庄严的天安门……学生:国徽 2、向学生阐述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引申出标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出示多幅标志,学生辨认。如2008年奥运会标志、绿色食品标志、交通标志。学校标志一一校徽。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实验小学校徽设计征稿启事》,解释实验小学是由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捐助而建立起来的学校,它而向社会发出征稿启事,征集校徽设计。现在老师设计了三个智慧难关,同学们闯过去就可以为这所学校设计校徽,把你们的爱心传递给远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将理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课时)》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1课时)》学 案(新版)沪教版 【学习目标】 1.记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2. 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学习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用数字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2个氧分子;3个镁原子;碳酸钙;氧化铝中铝显+3价; 过氧化氢;碳酸;3个亚铁离子;KMnO 4 2、用数字和化学符号来表示下列四辐图片的化学意义 3、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高锰酸钾制氧气 双氧水制氧气 电解水 【新知导学】: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表示叫做化学方程式。 +7

2、化学方程式须遵循原则:、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p105 (归纳)1、化学方程式须遵循原则:、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左边写化学式,右边写化学式,中间用“等号”相连。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止一种时,则在其间用“+”号相连,读做“和”。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各种____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注明和生成物的。 观察思考:P99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电解水为例)? 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通常有哪些?如何注明? 3.化学方程式中的“↑”、“↓”有何意义?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正确读法:以2H 2 + O 2 2H 2 O为例: 宏观角度读作:。 微观角度读作:。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含义?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电解水为例)? 点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2、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对词语的理解。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1、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3、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1)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打陀螺》体育教案课程

《打陀螺》体育教案课程(总 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打”出快乐生活“旋”出七彩童年》教学设计 一、教学的构思与设计思路 本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小学水平四课程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运动积极性是体育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主题式教学,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玩中练”、“玩中学”,体验成功和快乐的同时增进健康,提高体能。 打陀螺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打陀螺的方法;发展学生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通过赶陀螺比赛,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相互合作,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重点是掌握打陀螺的动作方法;难点是能灵活自由地赶陀螺。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中共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心理学表明:兴趣常常由人们接受新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因而新的训练内容、新的训练方式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我在课中首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探究打陀螺,在活动中,他们会相互间讨论打陀螺的方法,也会进行实践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的同学本身已经掌握了,他也会协作其他同学完成这一环节,同学间的实践和探究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更鼓舞了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决心。 (二)、相互合作、自主练习。 在学生自主体验了打陀螺后,我为了突出本课重点,设计了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和学生两人相互合作练习的环节,在集体练习和分散练习中,学生们自主锻炼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会在和谐协作的良好氛围中不断进取,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之后又进行赶陀螺比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以达到获得基本活动能力的实效。 (三)、自主创编、民主评价。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案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案) 班级 姓名 【知识梳理】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① 写 ② 配 ③ 等 ④ 标 ⑤ 查 【巩固与练习】 1. ? 2.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Al + O Al 2O 3 (2) H 2 + O H 2O (3)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4) CuO + C Cu + CO 2 2.请正确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细铁丝燃烧 (2)氯酸钾制备氧气 3.(1)、2Fe 2O 3 (2)、S+O 2 SO 2 (3)、H 2O 2H 2O+O 2 (4)、2H 2+O 2 2H 2O (5)、2NaOH+CuSO 4 Cu(OH)2 +Na 2SO 4 (6)、C+O CO 2 - 上述表达: a.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b.没有注明反应条件的是。 c.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的是。 d.“ ”或“ ”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是。 4.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补血麦片中含有的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起到补血的作用。 ( (2)自来水厂使用氯气消毒,氯气溶于水可生成次氯酸(HClO)和盐酸(HCl)。 (3)黑火药是将木炭,硫酸,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发生爆炸后生成 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则黑火药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请正确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②电解水 ? ③高锰酸钾制氧气 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⑤铝在空气中燃烧 \ ⑥在空气中加热汞 ⑦氧化汞受热分解

课体育课教学设计

17课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饶

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学案一体化”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含义及要求 以前多见“教案”“学案”之说,前者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它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为充分,有利于教学的计划性。弊端在于:教学的生成性不足,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突显。很容易导致教案流于闭门造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后者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更能使教师的教适合于学生的学。弊端在于:教师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得到充分显现,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教学案一体化”就是把教案与学案的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蓝本,又是总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大书本”,充分发挥教案与学案的长处,革除其短处,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二.“教学案一体化”所渗透的教育理念 1.教学的双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把教案与学案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双主地位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都能得到体现。 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按照计划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的。教学案一体化,充分尊重学生,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实际

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内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成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效益才会越高。 3.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中对新知识的反映敏感度不一样,基础的厚薄相异,学习的习惯方式不同,思维长处各异,教学应该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教学案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知识的“生长性”:学生的知识只有自己长出来,才会最有用,才能充分培养创造能力。而自我学习,自悟,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知识生长的规律不是“灌”出来的,而是在“亲学、审问、慎思、笃行”过程中生长起来的。教学案一体化,遵循“预习、学习、练习、复习”学习规律来设计课案。“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就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5.学生对学习有知情权:学生手里有了课本只是有了“学什么”的知情权,有时老师因为特殊情况还会改变课本内容的顺序,连学什么的知情权都剥夺了。因此在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这堂课不知道下堂课的科目要学什么内容,更不知道要怎样学,为什么要这样学。教学案一体化,把课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了然于胸,对自己也就了然于胸,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就能够得以充分的调动。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具体做法 1.落实教学案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思想的落实,切实把学生的学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要切实转变重教不重学、管教不管学、

课题2_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案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课前预习】 1、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中的下列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__________ 4、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添加的化学计量数是添在________前,绝不能改动__________。 5、箭头“↓”、“↑”是________物状态的符号,只能标在_____物中,不能标在__________物中。 【课堂探究】 一、回想氧气的化学性质,写出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下方写出其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观察上面的表达式,是否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能否客观的反映化学反应的事实? 2、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遵循的原则? 二、1、自己将以上四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出来并梳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制氧气: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教学考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一共10题,每题5分)(总分50.00) 1. 4. ( A )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5.00分) A. “心理测验时期” B. “标准研制时期” C. “目标中心时期” D. “结果认同时期” 2. 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究,发现(D),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原因。 (5.00分) A.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B.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C.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D.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3. 5. 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 B )。 (5.00分) A. 方法论 B. 工具 C. 模式 D. 理论 4.2.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B )阶段。( 5.00分) A. 6个 B. 4个 C. 14个 D. 9个 5. 5. (C)是将教学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它们的教学功能做另一维,进行列表,再用一种评价尺度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很有利、较有利、困难和不利4种层次。。(5.00分) A. 流程图法 B. 算法型 C. 矩阵选择表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本章的章图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