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篇巩固提升练习:5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篇巩固提升练习:5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篇巩固提升练习:5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5杜甫诗三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B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答案B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结合王昭君的遭遇和杜甫的遭遇的相同点分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参考答案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解析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C

4.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解析结合后两联以及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语言运用

5.请参照下面的例句,分别以“李白”“杜甫”为对象各仿写一句话,注意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诗词,语言要流畅,意境要优美。

例句:王昌龄豪放而悲壮,在黄沙、雪峰、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李白:

杜甫:

解析这是规定对象类的仿写句子,仿写句子时可以结合刚刚学过的《蜀道难》《登高》等著名诗篇,突出李白、杜甫的形象特点,语言要具有诗意。

答案示例(1)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2)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孤舟、浊酒之中心系百姓,他的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森(xiāo)暮砧.(zhēn)

玉露.(lù) 秋兴.八首(xìng)

B.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g) 群山万壑.(hè)

C.单.于(chán) 塞.上(sài)

凋.伤(diāo) 不省.人事(xǐng)

D.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解析A项,“兴”应读“xīng”;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

..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查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解析C项,省:曾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B.万里

C.艰难苦恨

..曲中论

..繁霜鬓 D.分明怨恨

解析A项,“百年”在这里借指晚年。B项,“万里”在这里借指远离家乡。C项,“苦恨”在这里是“极其遗憾”的意思。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独留青冢向.黄昏

秋天漠漠向.昏黑

C.巫山巫峡气萧.森

无边落木萧.萧下

D.潦倒新.停浊酒杯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解析D项,新:刚刚、新近。A项,独:单独、独自/难道。B项,向:朝向、对着/接近、将近。C项,萧:萧瑟/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答案D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A.画图省识春风面

B.千载琵琶作胡语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解析例句为借代手法。“刀尺”,指代剪新衣。A项,比喻,“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B项,借代,“胡语”,指代胡人的乐曲;C项,比喻,“繁霜鬓”,比喻愁苦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D项,比喻,“狼”“豺”,比喻叛乱的人。

答案B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以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

是:,。

(3)《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类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解析D项,错在“境界小巧别致”,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答案D

(2)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含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结合关键意象分析表达效果即可。“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局,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把诗人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

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愁看”一句收括全诗情感,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抑郁之情。

参考答案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此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解析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答案C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从题干来看,“如何表达诗人感情”是对手法的考查,然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运用的手法,因为“旧时”是对以前的回忆,所以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回忆往昔,而现实又是令人悲伤的。明确手法之后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离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颈联讲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解析C项,“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有误,应该是“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答案C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离家之远”“战乱之久”“骨肉分离”“故园未收”等内容。

参考答案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是《“共享单车,文明同行”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营造文明骑行、规范停放、爱护共享车辆的良好氛围,树立文明城市良好形象,现发出如下倡议:

一、绿色出行,文明停车。遵守社会公德,应将共享单车整齐有序停放在标志区域内或不影响正常通行秩序的停放区域,不耽搁其他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

二、门前三包,有序停放。广大沿街门头房和单位业主,要自觉落实“门前三包”,共同行动做好门前共享单车有序停放,维护市容管理秩序。

三、文明监督,全民参与。希望广大市民务必及时劝阻、制止或举报不文明使用、损坏共享单车等行为。家长教育未满12周岁的孩子不骑共享单车,否则发生意外伤害概不负责。

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共同加入,共享单车、文明同行,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践行,做文明有礼好市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倡议书”的写作要求注意避免使用口语,要用书面语体,语言要委婉含蓄,不可生硬。

参考答案①“耽搁”改为“妨碍”。②“门头房”改为“商铺”。③删掉“希望广大市民务必”中的“务必”。

④“否则发生意外伤害概不负责”改为“以免造成意外伤害”。⑤“加入”改为“参与”。

11.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解析答题时,注意看清楚题目要求。根据箭头的方向,分清流程图的主干和分支。主干即从上往下的内容,分支的内容体现为“拟定初步方案”需要经过“搜集信息”和“激发创意”,将语言稍加组织即可。答案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

与者和费用预算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

2020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范文 2020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1/ 9

2020 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2020 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一)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为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原创】 A.深圳交警 3 月7 日出台新规定,外卖小哥第三次交通违法被交警查处,将被辞退,并且一年内不得在各平台内的各送餐企业再次聘用。 但这规定能否给外卖小哥戴上紧箍.(kū)咒呢? B.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 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xié)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遐接。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 C.为了追逐梦想,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天眼”之父南仁东心无旁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juàn)刻下新的高度。 D.《烈火如歌》这部改编至明晓溪同名小说的古装玄幻电视剧,目前正在各大卫视与网络上热播,人物的命运与剧情的第0页共8页

发展牵动了很多观众的心,该剧在微博和豆瓣.(bàn)网上评分很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层级为 A。 本题所选材料新鲜,错误语音体现浙江吴方言易混错处,还有学生学习生活中易错的字。 字形则为现实生活中的形近字或学生易错的音近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原创】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2003 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甲】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乙】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3/ 9

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 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4.填空 《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2018年高考语文最后冲刺之百校联盟名师保温猜题卷(五)(附答案)$850535

百校联盟2018年高考名师猜题保温金卷(5月27日上午)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温酒斩华雄 罗贯中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汜水关前。华雄副将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程普飞马挺矛,直取胡轸。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 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华雄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到坚赛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杀至天明,雄方引兵上关。 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璜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 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

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2020年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简介: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完整版)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Ⅲ卷)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2020年高考语文最后一课

2020年高考语文最后的叮嘱 飞过这个夏天,你就会有更高远的天空! 合理规划,提分最快;归纳整理,效益最高;精心复习,练就沉稳;目标明确,开门大吉!高考目标:中等生力争语文全卷总分在115分左右,优秀生总分在125分以上。 时间分配:第一卷阅读题70分(70分钟)、第二卷表达题80分(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50分钟)全卷检查10分钟。论述文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 考试谨记: 1、各个板块按计划时间答题,选择题当机立断,莫要在疑难处恋战超时,导致写不完作文,损失惨重!! 2、选择题千万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填涂!!不要因为慌慌张张错填漏填!! 3、主观题看清题号再写答案,千万不要写错位置!导致两道题得0分!! 4、2019高考新题肯定有令你陌生的新题型,不必慌神,冷静应对,题型变了,考点不会变,调动自己的复习储备,将新题目转换、拆解成我们熟悉的典型题型,解读考点,找准角度、方向,灵活作答。 知识梳理与重点把握 前提:所有文本阅读,都要具备整体把握的意识:标题、写作对象;主要内容、观点;结构、思路;思想主旨、创作意图。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保6争9)[约14分钟] 一、树立一种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2、一定要认真仔细。 三、明确六个步骤: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解题。 (一)读——原文(整体把握,圈点勾画) 整体把握:论述对象(论题)、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思路;写作背景与目的。 圈点勾画: 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表明段间、句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果、承接、并列、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假设、主次……)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⑤论据与论证方法。(与观点的对应) (二)审——题干、选项:划读题干关键处找方向 题目要求、提示:正确还是不正确项?找正确项,可用排除法;找错误项,可运用重点突破法。错因应注意“内容、对象方面”的“信息对应”、“程度差异”、“范围大小”与“逻辑错误”; (三)找——区间与差别(筛选信息):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找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注意整体把握整段甚至整篇的内容。 3、找错因: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混淆、是非颠倒、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3.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 (4)夜久语声绝,。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遥想将来的。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的。 (二)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唐)杜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正音正字】 坼chè渚zhǔ逾yú邺yè戍shù(辨析:戊wù戌xū)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

2018年高考语文最后冲刺之百校联盟名师保温猜题卷(四)

百校联盟2018年高考名师猜题保温金卷(5月25日下午)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 能测也。高祖受禅 ..,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为元帅以击薛仁杲,相持于折墌城。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太宗按甲以挫之。贼粮尽,太宗谓诸将军曰:“彼气衰矣,吾当取之。”遣将军庞玉先阵于浅水原南以啖之,贼将宗罗睺并军来拒,玉军几败。既而太宗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罗睺望见,复回师相拒。太宗将骁骑入贼阵,罗大溃,斩首数千级,投涧谷而死者不可胜计。太宗以精骑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惧,婴城固守。将夕,大军继至,四面合围。诘朝,仁杲、罗睺请降,获贼兵精骑甚众,令贼帅仁杲等领之。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蜜见太宗天 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凯旋,献捷于太庙 ..。拜太尉,镇长春 宫①。太宗入据宫城,令萧瑀、窦轨等封守府库 ..,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枉被囚禁者悉释之,非罪诛戮者祭而诔之。 武德七年八月癸亥 ..,太宗即位于显德殿。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公卿奏曰:“今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曰:“朕有气病,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竟不许。 【注】①长春宫:隋宫殿名称,宫址占地三百余亩。 (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B.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C.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D.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可作“受嬗”,古代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其中。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6 杜甫诗三首 1 二中徐会霞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徐会霞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学习过程】 1、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知识要点】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背景介绍。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材依据: 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 .........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 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 感知-理解-应用-迁移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走近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 称为一代“诗史 ..”。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㈡创设情景,自读自悟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他死时59岁) 2..教师范读本诗,指导学生朗读。(律诗的朗读要点) 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题解: 2.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3.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析: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高考语文往年真题前五题及答案

第—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雾霾(mái) 桎梏(kù) 缠绵缱绻(quǎn)人影幢幢(chu ǎng) B.嗫嚅(niè) 啜泣(chuò) 味同嚼蜡(jiáo) 毁家纾难( shū) C.颀长(qí) 撒网(sā) 俾众周知(bì) 春风骀荡(dài) D.禀赋(bǐng) 谲诈(jué) 无庸置喙(huì) 相机行事(xi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齿发飙插科打诨养痈成患 B.爆料嬉戏推心置腹耳根清净 C.擅用裹挟纨祷子弟皓首穷经 D.霄汉售罄电影角本李代桃僵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招生体制的原因,许多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人数居高不下,中国高等教育俨然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和中央公园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C.我们拍摄的时候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繁体字的使用等,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我认为只是个别地方有疏漏,这绝对是挂一漏万。 D.中国人信奉黄荆棍下出好冬的道理,对所谓不听话的孩子总免不了打骂,完了还会对孩子说“这是为你好”,这种教育方式值得商榷。

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来流入大陆的外汇减少,且春节长假后物价下滑,企业投资及信贷需求逐渐恢复正常,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希望能缓解当前市场资金紧张。 B.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的原因是甘MA4975小客车严重超员,在大雾天气下逆向超速行驶,导致事故发生。 C.在NBA的主导下,篮球运动成了一种混杂着商业、体育等因素,并且具有超乎寻常的社会群体效应的通俗文化。 D.今年年初,广西河池市龙江河发生镉污染事件,记者在污染源头看到,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设备却在此运行。 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逐题解析)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给(jǐ)予毛坯(pī)强劲(jìng)人心惶(hu áng)惶 B.山崖(yá)霎(shà)时掳掠(lüa)沁人心脾(p í) C.馄饨(tun)不屑(xia)嫉(jí)妒令人咋(zhà)舌 D.神甫(fǔ)订(dìng)正烙(lào)印摄人心魂(h ún) 1.C(C项“令人咋舌”的“咋”应读“z?”。“咋”有三种读音:zá、z?、zh ā。但zá、zhā两音只用于方言,平时并不考,z?音用于书面语,唯一只有“咋舌”一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成就。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寄居成都,依靠四川 节度使严武等好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有离开成都,经重庆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此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 二、鉴赏《秋兴》 1、了解背景 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的杜甫,日夜盼望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55岁这一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感叹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2、诵读感悟 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4、研读诗意 (1)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2)颔联想象远眺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颈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尾联在一派秋风、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中,抒发了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紧承上文的“故园心”,暗扣题目,结束全诗。“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一、 第二单元唐诗欣赏,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和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