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概念

传播学概论概念
传播学概论概念

传播学概论概念

第一章导论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6、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

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

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

结构。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

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

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

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2、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

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地对传播学进行研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1、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2、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3、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4、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他把传

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称为四大要素。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此,通常称作5W模式。

5、德福勒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重要

的修正便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其次,德福勒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再次,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是典型的控制论模式。

6、螺旋式模式:大众传播学者F.丹斯提出的控制论传播模式。他认

为,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识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累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

7、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是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

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8、传播单位:是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

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9、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上的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

(外部结构)问题,较早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的赖利夫妇。

1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

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1、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2、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所采用的数

量化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3、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

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即原型),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

4、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

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5、样本:在抽样调查法中从总体中抽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

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6、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

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7、分层随机抽样:又称“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

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即类型),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提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8、雪球抽样:在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

雪球抽样是介于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的一种抽样方法,它的常态时非随机的。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式。

9、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

问所构成的表格。即一种为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

10、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

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11、内容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

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贝雷尔森指出内容分析有五种基本的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

12、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对象,人为地改

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3、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行

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14、实验对象: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人。其中分为两种:接受自变量

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

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

1、工具说: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美国心理

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功能,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2、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的

个人功能,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他断言,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3、个人社会化:是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

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4、雷达功能:施拉姆曾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的环境监测功能比

喻为雷达功能。它是指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5、整合功能:也称之为社会协调(联系)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

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反映,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事件上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6、议程设置功能:是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去,提

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传扬,形成议论中心。

7、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

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8、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播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

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定是快速、大量(复制)、通俗、浅显。它是和少数有高等修养的人们所享有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对而言的。

9、功能:是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

到的结果。

10、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群体、个人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及其成员来看,这种不利的后果就是“功能失调”。

11、社会准则的功能: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

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这种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12、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

其数量之多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很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很充分地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益疏远和冷漠了。

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1、传播者:即传播的主体。包括单个的人,比如记者、编辑、还包

括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比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出版商、电影制片厂等,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般都统称为“传播者:。

2、把关:传播者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

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3、双重行动: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

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进行的“双重活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是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4、潜网:布里德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

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

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5、《报刊的四种理论》:是1956年由施拉姆参与撰写的一本传播学经

典著作。书中的报刊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谓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6、反馈: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简而言之,反馈就

是受众对信息传播所做出的反应,就是受众意志的显示。

7、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

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8、自由主义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

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反对针对传播活动实施任何形式的限制,认为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最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9、社会责任理论:这种理论是针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

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与完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0、《权力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学者阿特休尔1984年所

著,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报刊的四种理论》造成重大挑战的著作。

第七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1、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所谓“内容”,就是社会上传

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2、大传播信息:即新闻。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

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3、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

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4、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

动的社会行为”。

5、符号:通常是指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学符号、交通标志

等。符号学者认为,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为符号。

6、信号:是指某种颜色、声音、动作、物象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

以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而这些颜色、声音、动作、物象就称为信号。

7、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

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8、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要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

含义。

9、抽绎:就是经过选择和舍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抽绎是语言最

有用的特性之一,也是我们是否具有概括事物或问题能力的表现。

10、信息自选过程:受众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的,而不是照

单全收,他们要经过信息自选过程,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才会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予以部分或少量的吸收和利用。

第八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1、渠道: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

手段、方式。

2、媒介: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

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刊),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3、“热媒介”:麦克卢汉所说的“热媒介”是指“高清晰度”,所提供

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像力发挥程度低。如印刷、无线电广播媒介。

4、“冷媒介”:麦克卢汉所说的“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所提供

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参与程度高。如电话、电视媒介。

5、“便士报”:是指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美国创办的每份仅售一便

士的大众型廉价报纸。

6、“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

介即讯息”是他的媒介理论的中心点。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第九章受传者研究

1、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例如甲告知乙一件事件,乙便是这一信息传递行为的受传者。

2、受众: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记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大众传播的受众由不同层次的受众群构成。

3、个人差异论:是指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的受众理论。

4、社会分类论:是指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

5、社会关系论:是指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体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

6、选择性接触:是指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做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

7、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8、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除出去。

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

1、电子媒介受众调查:是以家庭或个人为调查对象的基本单位,根

据科学的原则,从受众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户或样本成员,对他们进行测定的受众调查。

2、面对面调查法:是指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

让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的采集数据的方法。

3、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4、有限效果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它极端强调大众传播

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是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来的。

5、视野制约效果:就是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

视野。

6、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意、引起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

的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

7、现场理论:

8、传播流程: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建筑环境学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两部分组成,即 直接 辐射和 间接 辐射。 2、 风速 和 风向 是描述风特征的两个要素。 3、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内扰和外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 室外气候参数 和 邻室的空气温湿度 。 4、 人体的能量代谢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肌肉活动强度 、 环境温度 、性 别、年龄、神经紧张程度、进食后时间长短。 5、 热感觉投票的选项有热、暖、 中性 、 稍热 、稍凉、凉和冷。 6、 室内空气污染按其污染物特性可分为化学污染、 物理 污染和 微生物 污染。 7、 空气净化的主要方法有: 过滤器过滤 、 吸附净化法 、纳米光催化降解VOCs 和紫外线照射法等。 8、 机械通风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三类:稀释法、 置换法 、 局部保障法 。 9、 换气效率定义为新鲜空气置换原有空气的快慢与 活塞 通风下置换快慢的比值。换气效率越 高 ,说明房间的通风效果越好。 10、 声压级的定义式为 Lp=20lg(p/p0) ,其中参考声压等于 2*10-5 Pa 。 11、 累积分布声级 L 10=60dB 表示整个测量时间内有10%的测量时间,噪声都超过60dB 。通常在噪声评价中多用L 10、L 50 、 L 90 。 12、 舒适的光环境应当具有以下四个要素:适当的照度水平、 舒适的亮度分布 、 适宜的 色表与色温、 避免眩光干扰 。 13、 亮度对比不变时,视角越小,需要的照度越 大 。在相同的亮度对比条件下,识别相同的视角作业所需要的天然光照度要明显 低于 人工光的照度。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 C )米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A .1 B. 1.2 C. 1.5 D. 2 2、 普通玻璃能够有效地阻隔( C )。 A .可见光 B. 近红外线 C.长波红外线 3、 以下选项中,( D )是评价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体热舒适的。 A .PMV B. 有效温度 C. 热损失率HDR D. 适应性模型 4、 下列污染物中,( D )不是有机挥发物VOCs 。 A. 甲醛 B. 甲苯 C. 四氯化碳 D. 氨 5、 房间容积V 与通风量Q 的比值V/Q 定义为( C )。 A. 换气次数 B. 换气效率 C. 名义时间常数 D. 排空时间 6、 在理想活塞流通风条件下,等于房间的名义时间常数的是:( B )。 A. 房间入口处的空气龄 B.空气微团的驻留时间 C. 房间的平均空气龄 D. 空气微团的残留时间 7、 两个数值相等的声压级叠加后,声压级比原来增加( A )。 A. 3dB B. 4dB C. 5dB D. 6dB 8、 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的是( A )。 A. 照度 B. 光通量 C. 明度 D. 亮度 9、 湿黑球温度适用于( D )。 A. 室内中等环境 B. 室内偏热环境 C. 室外寒冷环境 D. 室外炎热环境 10、 夏季服装的热阻一般为( A )。 A. 0.5clo B.1.5clo C. 2.0clo D. 4.0clo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是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2. 热岛现象 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 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热到岛现象。 3. 操作温度 反映环境空气温度ta 和平均辐射温度tr 的综合作用。 To=(hr*tr+hc*ta)/(hr+hc) 4. 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专升本)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专升本) 一、填空题 1.围护结构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收率。 2.采用两种积分变换法,得到和两种冷负荷计算方法。 3.对人体的能量代谢率M起绝对影响的是。 4.建筑物必须满足美观性、安全性和、四个要求。 5.冬季的太阳高度角 越小,则其日射强度越。 6.夜间辐射包括与长波辐射、与长波辐射、与周围建筑和其它物体外表面的长波 辐射。 7.声速是声波振动状态的传递,与媒介的弹性、和有关。 8.按灯具布局情况可分为照明、照明、照明和照明四种照明 方式。 9.不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除了引起人的不舒适外,还会 和。 10.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中暴露水平评价属于评价指标。(选填“主观、客观”) 11.高激发的热环境适合做的脑力工作。(选填“简单”或“复杂”) 12.室内污染物按其特性可分为:、、三类。 13.某点的空气龄越小,说明该点的空气品质越。 14.确定太阳位置常用的两个角度是和。 15.普通平板玻璃对太阳辐射能中的是高透过。 16.服装吸收了汗液后,热阻,会使人。 17.根据消声原理,可把消声器分为:、和消声器。 18.人工光源分为光源、光源和LED光源三大类。 19.获得自然通风压力差ΔΡ的途径有和。 20.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约在 Hz~ Hz。 二、判断题(对选“√”,错选“×”) 1.温度波在向地层深处传递时有衰减和延迟。() 2.空气对长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 3.常规的送风空调去除的冷负荷包括室内其他各表面向空调的辐射热量。()

4.热中性就是热舒适。() 5.吸烟是世界公认的肺癌的第二大诱因。() 6.物理吸附对所吸附的气体选择性弱。() 7.共振吸声结构主要用于吸收高频声波。() 8.在暗环境中,人眼能看清物体的颜色,但无法分辩物体的细节。() 9.我国气候分区有两种: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建筑气候区划。() 10.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波辐射可以忽略不计。() 11.当室内外温差平均值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时,可用稳态法计算建筑冷热负荷。 () 12.人的热感觉最初由人体皮肤温度决定、最终由核心温度决定。() 13.送风可及性与送风中指示剂浓度有关。() 14.在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中,下送上回形式的余热利用效率最高。() 15.在办公室内,可以用CO 2浓度作为衡量室内空气品质的指标,其原因是 CO 2 浓度易测;并 且 CO 2 浓度能够反映了室内人体代谢污染物的总体水平。() 16.相对热指标RWI和热损失率HDR都适用于稳态热环境。() 三、名词解释 1.建筑环境学: 2.得热: 3.空气龄: 4.(声音)掩蔽效应: 5.空气温度: 6.热负荷: 7.平均辐射温度: 8.光通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体与外界热交换的因素。 2.简述室内得热途径。 3.简述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建筑环境学填空题

一填空题: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2、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3、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 察数据。 4、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5、城市气候的特点是:风场与远郊不同、热岛现象、云量不同。 6建筑对日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用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 7、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和热源的特性。 8、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 9、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 10、室内空气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 11、、表征过滤器的主要指标有:过滤效率、压力损失和容尘量。 12、建筑通风的方法从实现机理上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3、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14风分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和地方风。 15从日照角度,建筑最好的体型和朝向正方形和长方形、 朝向为东南和西南 16得热量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衰减与延迟的关系。 17、做脑力工作的能力在有效温度高于:33 度以上开始下降。 18、表征过滤器有效指标的过滤效率、压力訊失和容尘量。 19、照成室内空气低劣的主要原因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牛物污染三部 分组成。 20、颗粒物浓度的表示方法计质浓度、计量浓度组成。 21 .声音产牛与传播过程包过的三个基本要素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

、选择题: 1、太阳与地球平面的夹角为。(D)

A 公转角 B 太阳方位角 C 太阳高度角 D 赤纬度 2、大气透明度一般取。(C ) A 0.85-0.95 B 0.75-0.85 C 0.65-0.75 D 0.55-0.65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两者无法比较 4、热平衡方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 A 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B 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5、热舒适投票常用那个字母表示。(C ) A MRT B TSV C TCV D PMV &室内污染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所需要的全面通风量不取决于 A 室内污染物允许浓度 B 室外污染物允许浓度 C 室内污染物发生量 D 室内污染物浓度 7、一裸露的白炽灯,加上一灯罩后。(B ) A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不变 B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改变 C 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不变 D 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改变 8、对于点声源来说,当声源以稳定的功率辐射时,传播距离加倍,声压 9、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不包括有。 A 10 B 50 C 100 D 500 11下面哪一项不是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之一? A 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B 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 C 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 D 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2、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 3、任一时刻房间瞬时的热量总和 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D ) C 人体蓄热 热传导形式散发的热量 级和声强级要衰减 dBo (D ) A 赤纬 B 时角 C 纬度 D 经度 10、下面哪个频率是常用倍頻程的中心频率。 (D) A)o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建筑环境学 名词解释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赤纬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根据赤纬的变化,确定夏至、秋分、春分以及冬至。 2、太阳时角当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OP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简称时角。一般说来: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3、太阳常数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I0=1353 W/ ㎡。 4、大气环流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造成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的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大气环流。 5、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现次数,分别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位的方位线上标出,再将各点连接起来。分为年风向频率图和月风向频率图。它的优点是特别直观。 6、气温的日较差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通常用它来表示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取决于地表温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7、热岛现象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且市内各区的温度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称为“热岛现象”。热岛强度会随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出现明显的非周期变化。 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 1、得热量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得热量包括:显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和潜热,它有正负之分,主要来源是:室内外温差传热、太阳辐射进入热量、室内照明、人员、设备散热等。 2、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3、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加入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4、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为组织(无组织)的通风。原因是由于建筑存在各种门、窗和其他类型的开口,室外空气有可能进入房间,从而给房间空气直接带入热量和湿量,并即刻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计算负荷时仅考虑渗入空气。目前常用方法是基于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估算方法,即: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 第七章建筑声环境 1、声功率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单位为W。 2、声强衡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单位W/m2。人耳能听到的下限声强为10-12W/m2,上限声强为1W/m2。人耳的容许声强范围为1万亿倍。 3、分贝分贝:所谓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A1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声压级LP=20lg(P/P0)。 4、A声级参考40方等响曲线,对500Hz以下的声音有较大的衰减,以模拟人耳对低频不敏感的特性。 5、等效连续A声级某一时间间隔内A计权声压级的能量平均意义上的等效声级,简称等效声级。在对不稳态噪声的大量调查中,已证明等效连续A声级与人的主观反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我国使用该量作为噪声评价指标。 6、统计声级累计分布声级就是用声级出现的累计概率来表示这类噪声的大小。累计分布

传播学概论重点

201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一、简述题: 1、信息的特征? 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就是什么? 答:《人民的选择》就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就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就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她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与大众传播,而就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就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就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3)“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就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就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就是哲学思辨的,后者就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与,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就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就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就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与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就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 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解 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 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 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建筑环境学填空题

一填空题: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2、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3、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 察数据。 4、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5、城市气候的特点是:风场与远郊不同、热岛现象、云量不同。 6、建筑对日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用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 7、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和热源的特性。 8、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 9、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 10、室内空气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 11、、表征过滤器的主要指标有:过滤效率、压力损失和容尘量。 12、建筑通风的方法从实现机理上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3、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 性、美观性。 14 风分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和地方风。 15从日照角度,建筑最好的体型和朝向正方形和长方形、 朝向为东南和西南。 16得热量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衰减与延迟的关系。 17、做脑力工作的能力在有效温度高于:33度以上开始下降。 18、表征过滤器有效指标的过滤效率、压力訊失和容尘量。 19、照成室内空气低劣的主要原因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三部分组成。 20、颗粒物浓度的表示方法计质浓度、计量浓度组成。 21 .声音产生与传播过程包过的三个基本要素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 二、选择题: 1、太阳与地球平面的夹角为。(D)

A公转角 B太阳方位角 C太阳高度角 D赤纬度 2、大气透明度一般取。(C) A 0.85-0.95 B 0.75-0.85 C 0.65-0.75 D 0.55-0.65 3、任一时刻房间瞬时的热量总和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D) A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两者无法比较 4、热平衡方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A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B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C 人体蓄热 D 热传导形式散发的热量 5、热舒适投票常用那个字母表示。(C) A MRT B TSV C TCV D PMV 6、室内污染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所需要的全面通风量不取决于。 (D) A 室内污染物允许浓度 B室外污染物允许浓度 C室内污染物发生量 D室内污染物浓度 7、一裸露的白炽灯,加上一灯罩后。(B) A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不变 B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改变 C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不变 D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改变 8、对于点声源来说,当声源以稳定的功率辐射时,传播距离加倍,声压 级和声强级要衰减dB。(D) A 3 B 4 C 5 D 6 9、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不包括有。(D) A赤纬 B时角 C纬度 D经度 10、下面哪个频率是常用倍頻程的中心频率。(D) A 10 B 50 C 100 D 500 11下面哪一项不是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之一?( A ) A 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B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 C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 D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2、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A)。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答案)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太阳高度角 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2.太阳方位角 指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3.室外气温 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4.冷负荷 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 5.热负荷 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加入的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 6.基础代谢率BMR 临床上规定未经早餐前,保持清醒静卧半小时,室温条件维持在18-25℃之间测定的的代谢率叫做基础代谢率。 7.VOCs:有机挥发物。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6527727.html,OC :总有机挥发物。 9.IAQ:室内空气品质。 10.SBS :病态建筑综合症。 11.气味浓度可感阈值 一定比例人群(一般为50%)能将这种气味与无味空气以不定义区别区分开的气体浓度。 12.气味浓度可识别阈值 一定比例人群(一般为50%)能将这种气味与无味空气以某种已知区别区分开的气体浓度。 13.热压 由于温差引起的室内外或管内外空气柱的重力差。gh=ρw-ρn 14.自然通风 指利用自然手段(热压。风压等)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方式。 15.机械通风 指利用机械手段(风机。风扇等)产生压力差来实现空气流动的方式。 16.声功率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 17.声强 衡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强弱的物理量。 18.声压 指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介质静压强改变量。 19.A声级L A 表示。 A声级由声级计上的A计权网络直接读出,用L A 20.光通量 光源的辐射通量中可被人眼感觉的可见光能量(波长380-780nm)按照国际约定的人眼视觉特性评价换算为光通量,单位为流明。 21.照度 受照平面上接受的光通量的面密度,符号为E。 22.发光强度 点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发光强度,是广元在这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元内发射的光通量,符号为I,单位为坎德拉。 23 显色性 物体在待测光源下的颜色同它在参照光源上的颜色相比的符合程度,定义为待测光源的显色性。24 空气龄 是指空气质点自进入房间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