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1)练习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1)练习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1)练习题

13.2 命题与证明(1)练习题

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B.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C.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D.相等的两个角是平行线所得的内错角

2.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延长线段AB; B.自然数也是整数

C.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直角; D.同角的余角相等

3.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这个问题B.这只笔是黑色的C.一定相等D.画一条线段

4.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互补的两个角不能都是锐角; B.若a⊥b,a⊥c,则b⊥c

C.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有限小数是有理数; B.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C.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一一对应; D.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6.现有下列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①(-5)2的平方根是-5;②近似数3.14×103有3个有效数字;

③单项式3x2y与单项式-2xy2是同类项;④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A.1 B.2 C.3 D.4

7.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有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C.四个角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8.某工程队,在修建兰定高速公路时,有时需将弯曲的道路改直,?根据什么公理可以说明这样做能缩短路程()

A.直线的公理; B.直线的公理或线段最短公理

C.线段最短公理; D.平行公理

9.证明: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它们的一对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要求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

10.在一次数学竞赛中,A,B,C,D,E五位同学分别得到了前五名(?没有并列同一名次的).关于各人的名次大家作出了下面的猜测:

A说:“第二名是D,第三名是B”.B说:“第二名是C,第四名是E.”

C说:“第一名是E,第五名是A.”D说:“第三名是C,第四名是A.”

E说:“第二名是B,第五名是D.”

结果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请判断他们的名次如何.

11、在四边形ABCD中,给出下列论断:①AB∥D C;②AD=BC;③∠A=∠C.?以其中两个作为条件,另外一个作为结论,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12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AQ,BN,CN,DQ分别是∠DAB,∠A BC,∠BCD,∠CDA的平分线,AQ与BN交于P,CN与D Q交于M,在不添加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试写出一个由上述条件推出的结论,(推理过程中用到平行四边形和角平分线这两个条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命题与证明的图文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命题与证明的图文答案 一、选择题 1.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应先假设() A.三角形的三个外角都是锐角 B.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C.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没有锐角 D.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少有一个锐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证法的步骤中,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面成立. 【详解】 解: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应先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 至少有两个锐角, 故选B. 【点睛】 .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考查了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 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 必须一一否定. 2.下列命题中①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②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必是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 ③如果两个三角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那么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④等腰三角形是关于底边中线成轴对称的图形 ⑤一条线段是关于经过该线段中点的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 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知,底边中点在顶角角平分线上,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 知,其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则命题①正确 全等的三角形不一定是成轴对称,则命题②错误 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则命题③正确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中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则命题④错误 成轴对称的图形必须是两个,一个图形只能是轴对称图形,则命题⑤错误

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

命题与证明 一、证明 (1)概念:从已知的概念和条件出发,依据已被确认的事实和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某结论正确与否的过程。(由于证明的需要,可以在原来的图形上添加一些线,这样的线叫辅助线)。推导证明的条件除了已知条件外,还有公认的事实、公理和学过的定理。 例:(1)证明“对顶角相等” 分析:第一步的因是∠1与∠2,∠2与∠3分别是邻补角,果是∠1+∠2=180°,∠2+∠3=180°。确立因果关系的依据是——邻补角的意义. 第二步的因是∠1+∠2=180°,∠2+∠3=180°,果是∠1+∠2=∠2+∠3,依据是——等量代换。 第三步的因是∠1+∠2=∠2+∠3,果是∠1=∠3。依据是——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整体来看,前一步的果为后一步的证明提供了因,这样一连串连贯、有序的因果关系组成了完整的证明过程。证明一般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从“要证什么”着眼,探寻“需要知道什么”,由此考虑“只要证什么”,一直追寻到“已知”。而证明的表述一般是从“已知”开始,推导出“可知”,直到求证的“结论”。 例:(学生做)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E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且∠1=∠2.求证:AD平分∠BAC,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 分析:要证明AD平分∠BAC,只要证明∠ =∠,而已知∠1=∠2,所以应联想这两个角分别和∠1、∠2的关系,由已知BC的两条垂线可推出∥,这时再观察这两对角的关系已不难得到结论. 证明:∵AD⊥BC,EF⊥BC(已知) ∴∥()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即AD平分∠BAC() 例: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E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且∠1=∠2. 求证:AD平分∠BAC 二、命题 (1)概念: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 例: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将27开立方; 2、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吗?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4、|a|<0(a为实数); 5、鸟是动物会飞的动物是鸟吗? (2)其中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例如: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平分线平行。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例如:互为补角的两个角都是锐角。 确认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而确认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 例: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 1、三角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角相等;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章三角形命题与证明(2)(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章三角形命题与证明(2)(含答案) 课堂练习 1.下列命题:①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③过一点有且 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其中,属于基本事实 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果AB⊥EF,CD⊥EF,那么AB∥CD,这一推理是( ) A.垂直的定义 B.平行线基本事实 C.等量代换 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已知:如图,AB⊥BC,DC⊥BC,∠1=∠2.求证:BE∥CF,现有下列骤:①∵∠1=∠2 ②∴∠ABC=∠BCD=90°;③∴BE∥CF④∵AB⊥BC,DC⊥BC;⑤∠EBC=∠FCB. 那么能体现证明顺序规范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②① C.④②①⑤③ D.⑤②③①④ 4.如图,有下列推论及所注理由:①∵∠1=∠B,∴DE∥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②∵∠2=∠C,∴DE∥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 等);③∵∠2+∠3+∠B=180°,∴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④∵∠4=∠1,∴DE∥BC(对顶角相等).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5.已知:如图,∠1和∠2互为补角,∠A=∠D,求证:AB∥CD. 证明:∵∠1与∠CGD是对顶角, ∠1=∠CGD( ) 又∵∠1与∠2互为补角(已知), ∴∠CGD与∠2互为补角,

∴AE∥FD( ) ∴∠A=∠BFD( ) ∵∠A=∠D(已知), ∴∠BFD=∠D( ) ∴AB∥CD( ) 6.美玲在做下面的数学作业时,因钢笔漏墨水,不小心将部分字迹污损了,作业过程如下(涂黑部分即为污损部分): 已知:如图,OP平分∠AOB, MN∥OB 求证:OM=NM. 证明:∵OP 又∵MN//OB,∴ ∴∠1=∠3.∴OM=NM。 雅楠想,污损部分应分别是以下四项中的两项: ①∠1=∠2;②∠2=∠3:③∠3=∠4;④∠1=∠4.那么她补出来的结果应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在△ABC中,∠B是∠A的2倍,∠C比∠A大20°,则∠A的度数为() A.40° B.60 C.80° D.90° 8.下列命题:①能被3整除的数,也一定能被9整除,②等式的两边同除以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③x=2是一元一次方程x-2=0的解;④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中,可以作为定理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下列语句:①平角的一半叫直角;②对顶角相等;③垂线段最短;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定理的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学期全册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4)一定在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点P 在第二象限内,P 到x 轴的距离是4,到y 轴的距离是3,那么点P 的坐标为 ( ) A.(-4,3) B.(-3,-4) C.(-3,4) D.(3,-4) 3.一次函数y=﹣2x ﹣3不经过 ( )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4.下列图形中,为轴对称图形的是 ( ) 5.函数y= 2 1 x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 A .x ≠2 B. x <2 C. x ≥2 D. x >2 6在△ABC 中,∠A ﹦31∠B ﹦51 ∠C ,则△ABC 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7.如果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且与y 轴负半轴相交,那么( ) A. k ﹥0,b ﹥0 B. k ﹥0,b ﹤0 C. k ﹤0,b ﹥0 D. k ﹤0, b ﹤0 8.如图,直线y ﹦kx ﹢b 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则不等式kx ﹢b ﹥0的解集是( ) A. x ﹥-2 B. x ﹥3 C. x ﹤-2 D. x ﹤3 )

9.如图所示, OD=OB,AD ∥BC,则全等三角形有()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 10. 两个一次函数y=-x+5和y=﹣2x+8的图象的交点坐标是() A.(3,2) B.(-3,2) C.(3,-2) D.(-3,-2)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通过平移把点A(2,-1)移到点A’(2,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动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12.如图所示,将两根钢条A A’、B 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 A’、B 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则A’ 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 B’的理由是. 13.某地雪灾发生之后,灾区急需帐篷。某车间的甲、乙两名工人分别同时生产同种帐篷上的同种零件,他们一天生产零件y(个)与生产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①甲、乙中先完成一天的生产任务;在生产过程中,因机器故障停止生产小时。 《 ②当t=时,甲、乙生产的零件个数相等。 14.如图所示,△ABC中,BD、CD分别平分∠ABC和外角∠ACE,若∠D﹦240,则∠A﹦. { 三、(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得分评卷人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命题与证明》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 第1课时《命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 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 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判断句? (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是) (2)3+7<11.(是) (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是)

(4)北京欢迎你!(不是) (5)画一个角,它的大小是60度.(不是) (6)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不是) 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定义这种判断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命题概念和结构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2=b2,那么a=b; (2)对顶角相等; (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解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 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 (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方法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 探究点二:真命题、假命题及举反例 【类型一】真命题和假命题 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b,a⊥c,那么b⊥c;②如果b∥a,c∥a,那么b∥c;③如果b⊥a,c⊥a,那么b⊥c;④如果b⊥a,c⊥a,那么b∥c.其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①如果a∥b,a⊥c,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②如果b∥a,c∥a,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③如果b⊥a,c⊥a,那么b⊥c是假命题,故本项错误; ④如果b⊥a,c⊥a,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 方法总结: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课题命题与证明学案新版[沪科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 持。 课题: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学习重点】 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 区别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提示: 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问题引入: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我们生活的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假设地球是球形的)?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此例中,要想知道结论,必须计算验证. 解:设地球半径为r,铜线圈半径为R,赤道周长为a米,铜线圈周长为(a+1)米. ∵2πr=a,2πR=a+1,∴r= a 2π ,R= a+1 2π ,R-r= a+1 2π - a 2π = 1 2π ,1÷2π≈0.15cm.不能放进一个苹 果.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阅读教材P75~P7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假命题?命题结构是怎样的? 方法指导: 对于变例中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的划分要注意,因为“相等、平行、垂直”涉及两个对象.所以在叙述时一般要添上:如果两个角(两条直线,两个三角形等). 说明: 注意引导学生举例.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或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答: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分别以“如果……,那么……”的结构体现. 典例1:下列四个句子中是命题的是( B) A.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鱼吗B.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C.利用三角形画60°的角D.直线、射线、线段 典例2: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那么这两角相等. 典例3:将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如果两直线平行并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仿例1: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选填“真”或“假”). 仿例2:下列命题,其中真命题是( C) A.同位角相等B.6的平方根是3 C.若直线a∥b,b∥c,则a∥c D.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变例1: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的假命题”的反例的是( D) A.2k B.15 C.24 D.42 变例2: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是如果两个角是相等角的余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要点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要点 制作人:胡永 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小结 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 (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 (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 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b)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 (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 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 (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 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 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 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与证明

课题: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学习重点】 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 区别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行为提示: 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我们生活的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假设地球是球形的)?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此例中,要想知道结论,必须计算验证. 解:设地球半径为r,铜线圈半径为R,赤道周长为a米,铜线圈周长为(a+1)米. ∵2πr=a,2πR=a+1,∴r= a 2π ,R= a+1 2π ,R-r= a+1 2π- a 2π = 1 2π ,1÷2π≈0.15cm.不能放进 一个苹果. 自学互研 知识模块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阅读教材P75~P7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假命题?命题结构是怎样的? 方法指导: 对于变例中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的划分要注意,因为“相等、平行、垂直”涉及两个对象.所以在叙述

时一般要添上:如果两个角(两条直线,两个三角形等). 说明: 注意引导学生举例.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或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答: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分别以“如果……,那么……”的结构体现. 典例1:下列四个句子中是命题的是(B) A.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鱼吗B.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C.利用三角形画60°的角 D.直线、射线、线段 典例2: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那么这两角相等. 典例3:将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如果两直线平行并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仿例1: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选填“真”或“假”). 仿例2:下列命题,其中真命题是(C) A.同位角相等 B.6的平方根是3 C.若直线a∥b,b∥c,则a∥c D.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变例1: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的假命题”的反例的是(D) A.2k B.15C.24D.42 变例2: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是如果两个角是相等角的余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知识模块二互逆命题 阅读教材P7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互逆命题? 答:把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典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果a=0,那么ab=0. 解:(1)逆命题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 (2)逆命题是“如果ab=0,那么a=0”,是假命题.反例,当a=1,b=0时,ab=0.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 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x =:12x x ==; △=2 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

命题与证明知识讲解

命题与证明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定义、公理、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条件)和结论,会在简单情况下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并知道原命题成立时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能用基本的逻辑术语、几何证明的步骤、格式和规范进行演绎证明; 4.了解证明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要点梳理】 要点一、演绎证明、演绎推理 演绎证明 从已知的概念、条件出发,依据已被确认的事实和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某结论为正确的过程.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数学证明一种常用的、完全可靠的方法.演绎证明是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证明方法,演绎证明也称为证明. 要点诠释: 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真理都可以进行演绎证明. 要点二、命题、公理、定理 定义 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命题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个部分组成,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要点诠释: 命题属于判断句或陈述句,是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其中命题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当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 公理 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它们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 定理 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证明为正确的,并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 要点诠释: 也就是说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1)其正确性可通过公理或其它真命题逻辑推理而得到. (2)其又可作为判断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 要点三、逆命题和逆定理 互逆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得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得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得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得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得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得点与有序实数对得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得坐标、已知点得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得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得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得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得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得点来描述物体得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得问题得解决与数学得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得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得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得坐标与坐标轴上得数字之间得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您描述自己在班级中得位置,您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得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就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与列号 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得方向上得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得位置,这两 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就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得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得不就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得这个实数对就是有序得、谁来说说我们 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得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得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得点就是一一对应得,有序实数对就是不就是也可以与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得数轴、水平得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得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 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得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得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与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得坐标就是3,垂足N在y轴上得坐标就是5,我 们就说P点得横坐标就是3,纵坐标就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就是点P得坐标、在x轴上得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得坐标就是0,所以它得纵坐标就就是0;在y轴上得点,过这点向x轴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与证明经典题型特训

2020-2021学年沪科版版八年级上 13.2命题与证明经典题型特训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有( ) (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连接AB ;(3)a 不是有理数;(4)如果∠ABD =∠CBD ,那么BD 是∠ABC 的平分线.(5)1+2>4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句话是( ) A .基本事实 B .定理 C .结论 D .定义 3.有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 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若||a =||b ,则a =b ;④若x =2,则x 2-2x =0.它们的逆命题一定成立的有( )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② 4.如下左图,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A .∵A B ∥CD ,∴∠AB C +∠C =180° B .∵∠1=∠2,∴A D ∥BC C .∵A D ∥BC ,∴∠3=∠4 D .∵∠A +∠ADC =180°,∴AB ∥CD 5. 如下中图所示,ABC △为直角三角形,90ACB ∠=?,CD AB ⊥,与1∠互余的角为( ) A. B ∠ B.A ∠ C.BCD ∠和A ∠ D.BCD ∠ 6.如上右图,直线l1∥l2,∠1=40°,∠2=75°,则∠3等于( )

A .55° B .60° C .65° D .70° 7.如下左图一副三角板如图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为( ) A .75° B .60° C .65° D .55° 8.如下右图,直线,AB CD 被BC 所截,E 点在BC 上,若145235∠=?∠=?,,则3∠=( ) A.65° B.70° C.75° D.80° 二、 填空题 9 .有下列条件:①∠A +∠B =∠C ;②∠A ∶∠B ∶∠C =1∶2∶3;③∠A =90°-∠B ;④∠A =∠B =∠C ;⑤2∠A =2∠B =∠C .其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__________(填序号) 10.如下左图将直尺与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若120∠=?,则2∠的度_____________ 11. 在△ABC 中,若∠A =∠B =1 3∠C , 则∠B =________. 12. 如上中图,CE 是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若35,60B ACE ∠=?∠=?,则 A ∠= . 13. 把“同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p ,那么q ”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基础知识总结

第十二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小结 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 (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 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 (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 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b)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 (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 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 (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第十三章一次函数 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 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 数≥0)的数; 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底数不为0的数。 (说明:(1)当一个函数解析式含有几种代数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 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 (2)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 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二、一次函数 1、一般形式:y=k x+b(k、b为常数,k≠0),当b=0时,y=k x(k≠0),此时y是x的正 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y=kx+b (k≠0) k>0k<0

命题与证明练习题及答案

命题与证明综合 一、精心选一选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作直线AB的垂线 B.在线段AB上取点C C.同旁内角互补 D.垂线段最短吗? 2.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 A.垂直 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3.下列命题中,属于假命题的是……………………………………………………………() A.若a-b=0,则a=b=0 B.若a-b>0,则a>b C.若a-b<0,则a<b D.若a-b ≠0,则a≠b 4.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平分线所交成的角的度数是…………………………() A.45°B.135° C.45°或135°D.以上答案均不对 5.适合条件∠A:∠B:∠C=1:2:3的三角形一定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6.用反证法证明“3是无理数”时,最恰当的证法是先假设…………………() A.3是分数B.3是整数 C.3是有理数D.3是实数7.如图,∠1+∠2+∠3等于…………………………………… () A.180°B.360° C.270°D.300° 8.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 命题的反例是………………………………………

…………() A.∠1=50°,∠2=40° B.∠1=50°,∠2=50° C.∠1=∠2=45° D.∠1=40°,∠2=40° 二、细心填一填 9.一个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 10.根据命题结论正确与否,命题可分为和. 11.把命题“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改写成如果,那么. 12.如图,∠1,∠2,∠3的大小关系是. 13.如图,已知BC⊥AC,BD⊥AD,垂足分别是C和D, 若要使△ABC≌△ABD,应补上一条件是. 14.命题“同位角相等”的题设是.15.证明命题“若x(1-x)=0,则x=0”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16.在△ABC和△DEF中,∠A=∠D,CM,FN分别是AB、DE边上的中线,再从以下三个 条件①AB=DE,②AC=DF,③CM=FN 中任取两个条件做为条件,另一个条件做为结论, 能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题设可以是,结论是.(只填序号) 三、耐心做一做 17.如图,已知点E、F分别在AB、AD 的延长线上,∠1=∠2,∠3=∠4. 求证:(1)∠A= ∠3 (2)AF∥BC 18.如图,在△ABC中,∠A=70°,BO,CO 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 分线,求∠BOC的度数. 19.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2)已知直线a,b,c,若a⊥b,b⊥c,则a⊥c. 20.已知,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AC∥BD,且AO=OC. 求证:OB=OD. 21.如图,AB=DC,AC=DB, 你能说明图中∠1=∠2的理 由吗? (第12题) (第13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案(新版)沪科版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命题 1.了解命题的含义. 2.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3.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直角都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4是正确的,句子3是错误的.像这样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上面判断性语句1、2、4都是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4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师提出问题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 件和结论.

2014年沪科版数学八上能力培优13.2命题与证明

13.2 命题与证明(附答案) 专题一 三角形中的计算与证明题 1.已知△ABC 的高为AD ,∠BAD =70o,∠CAD =20o,求∠BAC 的度数。 2.如图,已知AB ∥DE ,试求证:∠A +∠ACD +∠D =3600 (你有几种证法?) 3.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方法时,小明和小虎分别给出了下列证法. 小明:在△ABC 中,延长BC 到D , ∴∠ACD =∠A +∠B (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又∵∠ACD +∠ACB =180°(平角定义), ∴∠A +∠B +∠ACB =180°(等式的性质). 小虎:在△ABC 中,作CD ⊥AB (如图9), ∵CD ⊥AB (已知), ∴∠ADC =∠BDC =90°(直角定义). ∴∠A +∠ACD =90°,∠B +∠BCD =9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A +∠ACD +∠B +∠BCD =180°(等式的性质). ∴∠A +∠B +∠ACB =180°. 请你判断上述两名同学的证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写出一种你认为较简单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专题二 证明中的探究题 4.(1)如图①∠1+∠2与∠B +∠C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把图①△ABC 沿DE 折叠,得到图②,填空:∠1+∠2_______∠B +∠C (填“>”“<”“=”),当∠A =40°时,∠B +∠C +∠1+∠2=______. (3)如图③,是由图①的△ABC 沿DE 折叠得到的,如果∠A =30°,则x +y =360°-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