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人教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本单元之前,通过前面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的本质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已经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以及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但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却无法体现出各种物质间的质量的关系,不利于进一步学习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本课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

③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④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建立假说并论证的科学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以上三点目标均是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展开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建立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应用。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又是探索规律的手段,是突破教学难点的较好途径,所以实验探究法是本节课的适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实验、动画有机地结合,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用Flash设计出微观上化学反应的实质。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通过多媒体人物化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深刻地去理解,去接受。

3、诱导式教学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诱导发现规律、归纳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发现”的乐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学会知识的是学生。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在实验室中较好的完成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

仪器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镊子、火柴、塑料瓶、气球等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相应影音资料

2、教学流程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一天,小明看到蜡烛中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变短,这时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变短?”大家能否回答小明提出的这个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回答蜡烛燃烧产生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了空气中。紧接着根据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对于蜡烛燃烧所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总质量该如何计算呢?在蜡烛燃烧前先称蜡烛的重量,再减去燃烧后剩余的蜡烛的重量,所得到的是不是蜡烛燃烧所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呢?这时学生讨论后有的同学认可了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对这种方法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这时可引导学生,蜡烛的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这里所涉及到的实际上就是:“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怎样的关系?” 由此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物质变化的角度转到质量变化的角度,自然地过渡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

设计思路:在新课的引入上,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蜡烛的燃烧为例,让学生思考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变短的原因(这个原因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有所了解),在说明原因之后进一步地提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变化情况,自然地过渡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本课题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这时根据所面对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学生可能会有如下三种假设;1、反应后总质量>反应前总质量;2、反应后总质量=反应前总质量;3、反应后总质量<反应前总质量。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能大胆推理并建立假说的能力,也为后面学生的分组实验做准备。

(3)设计实验、进行求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应用实验进行验证猜想。接下来我会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个不同的实验,分别根据实验台上给定的仪器和药品探究以下三个实验在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

活动探究:

1、白磷在密封的锥形瓶中燃烧;(第一组)

实验仪器:锥形瓶、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火柴、天平、镊子、气球;

药品:白磷;

(学生记录)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2、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第二组)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天平;

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记录)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3、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第三组)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天平;

药品:氯化铁、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记录)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要提醒他们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目的;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3、主要的操作步骤(强调反应前后都要测定物质的总质量);4、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5、实验结论的整理归纳。

设计思路:1、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在实验室中较好地完成了氧气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具备进行分组实验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动

手实践中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2、实验改进:由于以上的实验是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所以其中的实验1对课本P90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主要是增加了装置的气密性,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时也可以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4)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学生对上述在个实验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适当适度帮助,待各组基本探究、讨论完毕,请各组同学代表上台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得出上述三个实验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总结如下:

实验一: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三: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变化。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盐酸与

碳酸钠的反应,这个反应在密封的塑料瓶子中进

行实验,让学生认真得观察实验的现象,以及反

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性况,最终也会得出反应前后

物质的质量是没有发生改变的结论。

设计思路:1、以上所设计的三个探究实验和一个演示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都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这样的设计使得实验探究的结果少了多样性,但是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混乱,更好的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将反应前后质量发生改变的情况设置在后面的问题和讨论中,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得出结论、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并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在板书之前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避免老师板书时学生等待而浪费时间。板书后,对于该定律中重要词语如“化学反应”、“参加”、“生成”等进行重点讲解。在概念的讲解的过程中设置几个和以上重点有关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例如:1、100 g 水和100 g 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2、可将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此时可将瓶盖打开并重新称重,这时会发现塑料瓶内的质量比原来的减轻了,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变化的原因;3、一定质量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质量增加,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我会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呢?将教学过程由宏观现象的分析引向微观本质的探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大量的新分子又聚集成了新物质,在此过程中,只是原子重新组合,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这些原子在种类、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守恒必然导致了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在质量上存在的守恒关系。由此,通过动画模拟,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巧妙地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思路:1、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上设置了几个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和出错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其中问题1是强调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问题2是课堂演示实验的延伸,同时问题2、3强调也有气体参加或是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2、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应用多煤体,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6)利用成果、解决问题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感知已经丰富起来了,为了深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我设置了以下课堂练习:

1.蜡烛(主要成分是C、H)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燃烧所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否等于反应前后蜡烛所减少的质量?

2.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20世纪80年代,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成本低廉,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从化学的角度,你认为水能变成汽油吗?(汽油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

4.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CaCO3)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能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设计思路:1、问题1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新课引入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已不再是茫然,而是能够应用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强调了质量守恒定律,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水变油和点石成金都是伪科学的,从而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去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这就需要学生对探究实验有充分地准备和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否则实验后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白磷的燃烧。在学生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紧扣我们的教学目的,而且在时间的控制上也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如果能注意做好这几点,这节课应该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本课按照“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推荐答案《酸碱盐嘚实验复习课》说课稿 [导读] 《酸碱盐嘚实验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嘚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嘚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嘚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嘚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嘚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嘚意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嘚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嘚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嘚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嘚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嘚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嘚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嘚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嘚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嘚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嘚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嘚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

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嘚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嘚联系,培养学生嘚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嘚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嘚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嘚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嘚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嘚酸碱盐嘚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嘚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嘚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嘚性质进行推测嘚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嘚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嘚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嘚性质分析常见离子嘚检验,培养学生嘚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嘚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嘚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嘚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嘚能力,培养学生嘚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嘚有针对性嘚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嘚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嘚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嘚知识嘚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嘚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说课稿

《化学真奇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化学真奇妙》是新课标鲁教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起始章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重要章节。本节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了解化学制品,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定义和本质区别,并会区分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化学学习的两面性,树立绿色化学观。 3、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 4、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川剧“变脸”的图片,补充演示实验:魔棒点灯,学生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元素》

§3.3 元素 进门后先鞠躬,记得微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六个环节不用说出来,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元素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题的内容。 本课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及其符号是化学的灵魂,让学生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入门。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另外,本课题又是以后学习化学式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 过程与方法:懂得分析、比较、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抽象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元素的概念,并学会书写元素符号。 四、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这个要说出来,条理清晰) 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牛奶盒上的营养成分表,来引出问题“牛奶中含有铁、钙等这么多元素,那么,到底什么是元素呢” 这样,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复习旧知,认识元素 首先,让学生复习回顾过氧化氢分解和硫燃烧的实验,写出符号表达式,并通过视频展示这两个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收集的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说课稿

溶液的酸碱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通过《溶解现象》的学习,学生对溶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引出溶液PH值,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酸、碱、盐等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度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归纳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 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自 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 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理解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 操作。在知识体现然后引导学生实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 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 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 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实行基本 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 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但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因为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 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实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准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实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 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使 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

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 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 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 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水平。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参观实 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 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 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 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 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 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理解遵守 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 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 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 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相关危险药品的放置、实验室 配置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 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相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 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 验的恐惧感。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 作技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全套说课稿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全套说课稿汇总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接触到溶液的运用,知道了溶液是混合物,但溶液的形成和组成没在系统研究。在本节的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概念和组成,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将来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和酸、碱、盐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3)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2)使学生把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探究 二、学情、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实验探究、主持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说教学程序

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说课稿完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元素》

§4.2 元素 进门后先鞠躬,记得微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六个环节不用说出来,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元素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 通过学习前一个单元:自然界的水,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元素,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位本节课深入学习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元素的知识起到了铺垫作用。另外,本课题又是以后学习化学式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 过程与方法:习得分析、比较、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抽象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元素的概念,并学会书写元素符号。 四。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这个要说出来,条理清晰) 我将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牛奶盒上的营养成分表,来引出问题“牛奶中含有铁、钙等这么多元素,那么,到底什么是元素呢” 这样,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复习旧知,认识元素 首先,让学生复习回顾水分解和硫燃烧的实验,写出文字表达式,并通过这两个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化学反应。学生不难发现,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改变。水、氧气、二氧化硫都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根据前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分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学生不难发现,水、氧气、二氧化硫含有的氧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此时,我会给学生明确点播出氧元素就是质子数都为8的一类氧原子的统称。 引出概念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统称。并分析表述氢元素、硫元素的概念,来加深对元素这个概念的理解。

奇妙的化学说课稿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奇妙的化学》说课稿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傅丽艳(83号)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奇妙的化学》是新课标鲁教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起始章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重要章节。本 节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习惯 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了解化学制品,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定义 和本质区别,并会区分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 和离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 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 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化学学习的两面性,树立绿色化学观。 3、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 4、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 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1、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川剧“变脸”的图片,补充演示实验:魔棒点灯,学生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展示化 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2017年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优秀化学说课稿(附化学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册第单元,课题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 学。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