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公开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公开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公开课说课稿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的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金属,为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钠的常见的几种化合物(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的化学性质及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知道什么是焰色反应,并记忆几种常见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所呈现的颜色。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重点、难点

重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差异;焰色反应。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本节课的实验和科学探究都比较多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来完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得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的出有关的结论,体验实验的作用。正确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阅读材料,找出图画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三.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钠,那么我们所知道的金属钠的化合物有哪些?同学们经过思考会回答出前面学过的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回忆这些化合物的颜色和状态。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模仿次方程式写出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过氧化钠的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否合氧化钠一样呢?为了验证这一疑问,提出做一个演示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在做这个实验时,给同学们提出几个值得注意和观察的地方。1.实验放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会有什么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通过常识的引入: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来讲解其原理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二者的水溶液性质的异同,以及他们的热稳定性。

(三)通过演示实验,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焰色反应以及焰色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小结。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下面我将

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的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金属,为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学习Al2O3、Al(OH)3和KAl(SO4)2的性质。学习Al2O3、Al(OH)3的性质时,主要突出他们的两性。本节课比较适合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验证等方法进行教学。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Al2O3、Al(OH)3的性质,掌握Al2O3、Al(OH)3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了解明矾的性质和用途。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重点、难点

重点: Al2O3、Al(OH)3的两性

难点:Al2O3、Al(OH)3与碱的反应。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教学过程中拟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认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推测物质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给以验证,再进行归纳、总结,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

钠的重要化合物 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 说课案课题:<<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案 课题:<<钠的重要化合物>>课业类别:实验探究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加深对第一节钠知识的理解、应用、巩固和延伸,为铁、铝的化合物、非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思路、方法和理论模式,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实验、观察、推理、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对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比分析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式、俗名、物理性质及其用途;了解焰色反应及其应用; ②掌握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特点,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最后设置问题拓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探究观察分析现象 小组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综合运用知识巩固延伸拓展 四、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包括(A—组长、B—操作员、C—观察员、D—记录员、E—交流员),各成员的职责: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实验和讨论并交流,操作员负责完成实验,观察员负责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负责记录相关实验现象和存在问题,交流员负责交流实验现象及成果。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实验探究。 计分卡:问题回答正确的小组,老师发给红色的计分卡(用来记录发言最多的小组),最后取得计分卡最多的小组,老师将给予表扬和奖励。 按以下八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利用影片,引入新课 2.小组探究,归纳填表 3.拓展探究,培养能力 4.培养自学,获取新知 5.课堂小结,总结知识 6.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7.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8.板书投影,牢固记忆

2014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苯酚》说课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周洁)获奖作品

《苯酚》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的周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酚。说课环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而今天,请允许我先谈谈本堂课的设计流程。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苯酚,是一堂传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而研究性质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这终点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联系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满足;于是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是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的! 一个完美的旅行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从情境中提出课题便是第一步;整理行囊出发前,除了了解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还得有着对课题的困惑,方可借此设计旅行路线,便是探究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旅途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并在思想驿站里,解决过程中延生出来的问题;回味全程,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个热门节目《大魔术师》,其实学生对一些利用科学知识的障眼法极为感兴趣。我将氯化铁溶液伪装成“神奇的茶水”,倒入三个已分别用氢氧化钠、硫氰化钾、苯酚润洗过的“空杯”里,“茶水”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从红褐色沉淀和血红色液体的特征现象中,学生猜出了那黄色的所谓的“茶水”很可

能含有三价铁离子,但却猜不出那特别的“紫色”如何而来,苯酚的课题就在这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提出来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极大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其显色反应埋下了伏笔。 苯酚是酚类最简单的代表物,什么是酚?我设计让学生从常见事物所涉及到的分子结构特点中,去构建酚的定义;同时,水果变色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酚易被氧化的特点,这便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实物或呈粉红色的原因;如此巧妙地利用生活知识拉近了学生对于酚的认知和好奇;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进行性质研究的愿望。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苯酚。首先以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及空间构型,再由微观到宏观,展示实物,让大家直观地感受物理性质中的色态味;接着,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性。从苯酚溶于乙醇的现象中,大家领会了其安全处理措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提出可以利用实验现象设计成“牛奶”变“清水”的小魔术,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极大关注。显然,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比老师简单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研究化学性质前,我以苯酚的用途之一,合成阿司匹林作为情境;向学生展示了诺丁汉大学在实验室里自行合成阿司匹林的视频;这段视频除了引出课题外,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其中提到了合成的关键物质——水杨酸,截取文献了解到它可由苯酚在一定条件下制得,而从它的反应条件中,学生有了疑问,苯酚的酸碱性如何呢?如此,便为探究苯酚的酸碱性创设了情境。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金属钠的性质-说课稿

金属钠的性质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绍钠的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探讨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质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旧知识上得到知识的增长点,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 二、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2)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13) 《化学键》说课稿 (18)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2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37) 《甲烷》说课 (4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57)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6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75)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

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 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高考化学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经典压轴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经典压轴题及答案 一、钠及其化合物 1.生氢材料甲由X、Y两种元素组成,两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为确定甲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1.2g甲固体与一定量的水蒸气刚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1.12L可燃性单质气体乙,同时得到2g化合物丙。 ②用0.05mol甲与0.8g氧气恰好发生化合反应,得到2g丙。 请回答: (1)乙的分子式____。 (2)写出甲与氧气反应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____。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丙中的阴离子_____。 【答案】H2 2NaH+O2点燃 2NaOH 取少量丙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无色酚酞 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有OH-的存在 【解析】 【分析】 由0.05mol甲与0.8g氧气恰好发生化合反应,得到2g丙,得甲的质量为:2g-0.8g=1.2g, 则M(甲)= 1.2g 0.05mol =24g/mol,根据甲由X、Y两种元素组成,甲是生氢材料,两元素的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得符合条件的化合物为NaH,NaH可以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g)=H2↑+NaOH,符合题意,则乙为H2,丙为NaOH,据此分析。 【详解】 由0.05mol甲与0.8g氧气恰好发生化合反应,得到2g丙,得甲的质量为:2g-0.8g=1.2g, 则M(甲)= 1.2g 0.05mol =24g/mol,根据甲由X、Y两种元素组成,甲是生氢材料,两元素的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得符合条件的化合物为NaH,NaH可以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g)=H2↑+NaOH,符合题意,则乙为H2,丙为NaOH; (1)乙的分子式为H2; (2)甲与氧气反应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O2点燃 2NaOH; (3)丙中的阴离子为氢氧根离子,检验氢氧根离子的方法为:取少量丙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有OH-的存在。 2.有三种金属单质A、B、C,其中A的焰色反应为黄色,B、C是常见金属。三种金属单质A、B、C与气体甲、乙、丙及物质D、E、F、G、H之间发生如下转化关系(图中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标出)。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黑龙江哈尔滨三中)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尤五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高考化学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经典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经典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一、钠及其化合物 1.常见无机物A 、B 、C 、D 存在如图转化关系: (1)若A 是一种碱性气体,常用作制冷剂,B 是汽车尾气之一.遇空气会变色,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 为常见挥发性强酸,D 是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单质,则B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 、C 、D 都是常见气体,C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则A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 (4)若A 、B 、C 的水溶液均显碱性,焰色反应均为黄色,D 为2CO ,举出C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22Δ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 33Fe(NO ) 治疗胃酸过多、发酵 粉、泡沫灭火器等 【解析】 【详解】 (1)若A 是一种碱性气体,常用作制冷剂,为氨气,B 是汽车尾气之一,遇空气会变色,则B 是NO ,D 是氧气,C 是二氧化氮,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Δ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 , 故答案为:322Δ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 ; (2)若A 为常见挥发性强酸,D 是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单质,则D 是Fe ,B 能和D 反应生成C ,则A 是硝酸、B 是硝酸铁、C 是硝酸亚铁,则B 的化学式为33Fe(NO ), 故答案为:33Fe(NO ); (3)若A 、C 、D 都是常见气体,C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则C 是二氧化硫,A 是硫化氢、D 是氧气、B 是S ,A 的电子式是 , 故答案为:; (4)若A 、B 、C 的水溶液均显碱性,焰色反应均为黄色,说明都含有Na 元素,D 为2CO ,A 为NaOH 、B 是碳酸钠、C 为碳酸氢钠,B 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碳酸氢钠能水解,所以其用途有治疗胃酸过多、发酵粉、泡沫灭火器等,

高中化学 原电池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键》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键》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键》 化学键的说课教案辽宁省本溪市桓仁一中王海霞一、说教材: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二、说教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四、说教学设计: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化学键的教案课题离子键和电子式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授课时间2004/2/25 授课班级一年五班和一年六班教学目标知识掌握离子键和电子式能力达到抽象思维的思考方式德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人文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电子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离子键和电子式教学关键离子键和电子式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考、练习、讨论、提出问题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意一、复习提问金属钠和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和方程式是什么?思考作答温故知新二、引入新课馀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钠这种离子化合物,这是从表面看到化学所应有新物质生成,我们学过了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等粒子,现在我们就来到微观世界,看一下氯化钠在微观世界的形成过程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听看大屏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形象地去理解化学知识三、讲授新课我们看到了钠和氯气的反应是氯分子先变成两个氯原子,钠原子也从它的固体中解脱出来,这样氯原子和钠原子相互接近,钠失去了一个电子给氯原子,两原子都形成了稳定结构,从而得到了氯化钠这种新的物质。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从而达到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参加教师的一系列的讲课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于,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四、课堂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课堂上采取分层教学,即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难度的习题分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五、课堂总结学生自己总结学生看书总结,能把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提高

高考化学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综合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综合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钠及其化合物 1.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 ,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气体B 为纯净物,溶液C 焰色反应为砖红色,气体E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请回答: (1)组成A 的三种元素是________,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固体A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气体E 与甲醛在一定条件可生成乌洛托品(学名:六亚甲基四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乌洛托品可以用分子式表示)。 【答案】Ca 、H 、N 2Ca HN 2422Ca HN 5HCl 2CaCl H NH Cl +=+↑+ 34NH 6HCHO +→ (或6124C H N )26H O + 【解析】 【分析】 溶液C 焰色反应为砖红色说明溶液C 中含有Ca 元素,可知沉淀F 为CaCO 3,4.00g 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 4.00g =0.04mol 100g/mol ,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固体A 中含有Ca 元素,其质量为 0.04mol×40g/mol=1.60g ;气体E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气体E 为NH 3,所以溶液D 中含有NH 4+,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溶液C 中含有N 元素,固体A 中含有N 元素;气体B 为纯净物,其物质的量为0.448L =0.02mol 22.4L/mol ,固体A 中Ca 元素的质量为1.60g ,则其 他元素为1.90g-1.60g=0.30g ,可先假设E 为一种常见的气体,若该气体为NO 、NO 2、O 2,则固体A 中另外一种元素为O ,而0.02mol NO 或NO 2或O 2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均大于0.30g ,故不合理,若该气体为H 2,固体A 中另外一种元素为H ,则符合题意,同时可以参考CaH 2与水的归中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固体A 中的三种元素为:Ca 、N 、H ;Ca 的常见化合价为+2价,已知固体A 中Ca 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质量为1.60g ,N 元素的和H 元素质量为0.04g 共0.30g ,N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据此可推测A 的化学式可能为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说课稿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几种重要金属的氧化物,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系统学习金属化合物的知识,我对本节课知识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分成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氧化物,第二课时学习几种重要金属的氢氧化物,第三课时学习几种金属的盐。 2 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金属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金属的相关性质。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化学Ⅱ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 在学习金属性质的基础上,本节侧重学习碱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某些盐的性质。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了解金属但只的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的了解金属。 二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A 了解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掌握钠的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B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铝的氧化物的两性,和在那给我铝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两性 C 学生通过探究性试验,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增强实验意识和操作技能。 2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发、诱导使学生掌握钠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和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 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好化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 通过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通过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信、互助、合作的品质。 三重点和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高中化学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又要开始了 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这些课件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钠及其化合物专题训练(有答案和详细解析)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钠及其化合物专题训练(有答案和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金属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Mg 在CO 2中燃烧生成MgO 和C ,是放热反应 B .工业上通过电解MgCl 2溶液制取金属镁 C .Mg 和稀硫酸反应时,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 D .镁可以用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MgO 可以作耐高温材料 答案 B 解析 金属Mg 可以在CO 2中燃烧生成MgO 和C ,同时放出大量的热,A 项正确;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MgCl 2来制取金属镁,B 项错误;Mg 和稀硫酸反应时,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Mg 置换出Cu ,形成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 项正确;Mg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常用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MgO 的熔点很高,常用作耐高温材料,D 项正确。 2. .(2019·金华高三模拟)向分别盛有100 mL 水、100 mL 0.1 mol·L -1盐酸、100 mL 0.01 mol·L -1NaOH 溶液的X 、Y 、Z 三个烧杯中各投入0.05 mol Na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烧杯中均先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Na +2H 2O===2Na ++2OH -+H 2↑ B .三个烧杯中钠均在液面上剧烈反应,且X 烧杯中的反应最剧烈 C .三个烧杯反应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D .三个烧杯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一定相同 答案 D 解析 钠与盐酸反应时钠先与H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 +2H +===2Na ++H 2↑,A 错误;三个烧杯中,Y 烧杯中的氢离子浓度最大,反应最剧烈,B 错误;X 烧杯中生成的溶质为NaOH ,Y 烧杯中生成的溶质为NaCl 、NaOH ,Z 烧杯中生成NaOH ,且Z 烧杯中原溶质为NaOH ,故三个烧杯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C 错误;因向三个烧杯中加入钠的物质的量相同且钠全部反应完,故生成H 2的量相同,D 正确。 3以下是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生产流程的示意图: 气体A 的饱和溶液―――→Ⅰ加入食盐A 与食盐的饱和溶液―――――→Ⅱ通入足量气体B 悬浊液――→Ⅲ过滤 晶体――→Ⅳ 纯碱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4年一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由中国教 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发起,是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展示风采的最高 舞台. 14年的大会于2014年10月22-2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会议 的主要内容有: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例现场展示、说课现场展示、微 课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个,参与现场观摩的来自全国 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 研讨会分为三个会场,分别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二中、武汉六 中和武汉育才高中举行,选手分别分配到相关会场,本次现场展示改 变了以往小班化教学场景方式,由会场学校提供完整的班级学生作为 教学对象,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参赛选手对课堂的实际掌 控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也给观摩教师提供原汁原味的教学盛宴.现 场教学选手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巧的构思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优雅的课堂语言、新颖的实验改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活跃的课堂 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和谐的生生合作、优美的课堂板书、精美 的教学课件和精准的课堂小结,让听课老师受益非浅.教师课堂教学 形式多样化: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实验创新改进和实验探究设计;整合先进的手持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电子白板、在线测试 和知识网站等网络技术;融入化学史教育;精心创设自然和谐的情境;引入概念图、思维导图和维恩图等;问题引导,思维前行.学生 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模型动手联接、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合作共享、角色扮演、视频观看、实物展示等.说课比赛也体现了选手扎实 的教育教学功底.既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有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支撑, 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展示了选手 深厚的教育涵养.

历年高考化学易错题汇编-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历年高考化学易错题汇编-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钠及其化合物 1.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 ,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气体B 为纯净物,溶液C 焰色反应为砖红色,气体E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请回答: (1)组成A 的三种元素是________,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固体A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气体E 与甲醛在一定条件可生成乌洛托品(学名:六亚甲基四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乌洛托品可以用分子式表示)。 【答案】Ca 、H 、N 2Ca HN 2422Ca HN 5HCl 2CaCl H NH Cl +=+↑+ 34NH 6HCHO +→ (或6124C H N )26H O + 【解析】 【分析】 溶液C 焰色反应为砖红色说明溶液C 中含有Ca 元素,可知沉淀F 为CaCO 3,4.00g 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 4.00g =0.04mol 100g/mol ,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固体A 中含有Ca 元素,其质量为 0.04mol×40g/mol=1.60g ;气体E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气体E 为NH 3,所以溶液D 中含有NH 4+,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溶液C 中含有N 元素,固体A 中含有N 元素;气体B 为纯净物,其物质的量为0.448L =0.02mol 22.4L/mol ,固体A 中Ca 元素的质量为1.60g ,则其 他元素为1.90g-1.60g=0.30g ,可先假设E 为一种常见的气体,若该气体为NO 、NO 2、O 2,则固体A 中另外一种元素为O ,而0.02mol NO 或NO 2或O 2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均大于0.30g ,故不合理,若该气体为H 2,固体A 中另外一种元素为H ,则符合题意,同时可以参考CaH 2与水的归中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固体A 中的三种元素为:Ca 、N 、H ;Ca 的常见化合价为+2价,已知固体A 中Ca 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质量为1.60g ,N 元素的和H 元素质量为0.04g 共0.30g ,N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据此可推测A 的化学式可能为

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师范二班的金维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金属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金属的相关性质。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化学n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 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金属性质的基础上,本节侧重学习碱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某些盐的性质。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了解金属但只的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的了解金属。 本节还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上一节钠的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A、通过对Na20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B、通过实验探究,比较Na2CO3、NaHCO 3的性质,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C、学生通过探究性试验,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增强实验意识和操作技能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A、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B、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发、诱导使学生掌握钠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C、运用列表比较方法,理解钠盐的性质。 D、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和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难点。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钠的氧化物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B、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重点和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