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孵化技术

鹅的孵化技术
鹅的孵化技术

附三、鹅的孵化技术

鹅蛋的胚胎发育和外形特征。

一、鹅的胚胎发育:鹅作为卵生动物,胚胎发育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一)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

卵细胞成熟后从卵巢脱落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的喇叭部受精后,开始胚胎的早期生长发育,由于输卵管温度事宜,受精卵在峡部开始细胞分裂,由卵裂经囊胚期,知道原肠期形成外胚层和胚层,当受精蛋产出体外时,由于外界气温较低,胚胎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发育停止,显然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时间较短,发育仅是初步的。

(二)孵化期中的胚胎发育

在适宜的孵化条件下,基本停止发育的胚胎又开始发育。到发育成雏鹅出壳为止的时间叫孵化期,鹅蛋的孵化期为31天,在孵化过程中,胚胎主要依靠胚膜吸收蛋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胚膜,气室和蛋壳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不断的新代,完成其发育过程。鹅胚在孵化器的发育,大致分为4个阶段。1、部器官发育阶段在鹅蛋孵化的第1—6天,现在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很快形成中胚层,此后由这3个胚层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外胚层形成皮肤和羽毛,嘴,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的上皮等,胚层形成消化道贺呼吸器官的上皮以及分泌腺体等,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循环系统结缔组织等。2、外部器官形成阶段在鹅蛋孵化的第7—8天,胚胎脖颈伸长,翼,嘴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覆盖有绒毛,趾出现鳞片。3、鹅胚逐渐生长阶段在孵化的第19—29天,由于蛋白全部被吸收利用,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尿囊及羊膜萎缩,卵黄囊吸入腹腔,呼吸转为肺呼吸,并出现琢壳。4、出壳阶段鹅孵化的第30—31天,雏鹅纷纷破壳而出。

二、胚胎发育的主要外形特征

第一天胚盘明显扩大,明区呈梨型或圆形,器官原基出现,胚盘出现原条,

第二天出现血管,心脏形成并开始搏动。

第三天羊膜覆盖胚胎头部,可见到卵黄囊血管区,似樱桃状

第四天头部明显向左侧方向弯曲,与身体垂直,尾芽形成

第五天嘴、四肢、脏和尿囊原基出现

第六天肉眼可见到尿囊出现

第七天胚体极度弯曲,初具鸟形

第八天眼球大量沉积黑色素

第九天出现口腔,尿囊明显增大

第十天羽毛原基遍及头、背、胸、腹等部,尾部明显。胚胎的肋骨、肝、肺、胃明显,四肢成形,趾间有蹼。

第十一天胸腔愈合

第十二天背部出现绒毛,嘴形成

第十三天嘴开始角质化

第十四天尿囊在锐端合拢

第十五天前肢形成翼,外耳道形成

第十六天腹腔愈合

第十八天全身覆盖绒毛,但头部尚不明显

第二十天眼睑合闭,头开始移向右下翼

第二十三天蛋白基本吞食完毕

第二十五天蛋黄开始吸入腹腔,开始睁眼

第二十八天蛋黄吸收完毕,开始琢壳

第二十九天开始出雏

第三十天大量出雏

第三十一天出雏完毕

三、胚膜的功能及胚胎的物质代

羊膜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的营养和呼吸主要是靠胚膜完成,胚膜的发育对胚胎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胚膜包括以下4种

(一)羊膜:羊膜在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先覆盖胚胎头部,逐渐伸向胚体,然后包围整个胚胎,形成一个

囊腔叫羊膜腔,羊膜充满透明的羊水,羊水给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水分,起着保护胚胎,防止胚胎粘连,免受外界损伤和促进胚胎的运动等作用,羊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能把蛋白分解成氨基酸,为蛋白进入胚体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在孵化末期,羊水减少,羊膜贴覆于胚上,出壳后残留在壳膜上

(二)卵黄囊膜:卵黄囊膜是最早形成的胚膜,在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到第10天几乎包围整个卵黄,卵黄囊膜上分布很多血管,形成卵黄囊血液循环,胚胎通过卵黄囊膜血管吸收卵黄的营养物质,并在早期经卵黄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雏鹅出壳前两天,卵黄囊膜随同未利用完的卵黄仪器被吸入腹腔,为出壳后的雏鹅的生长发育提供部分营养,在卵黄被利用完以后,卵黄囊膜收缩变小,最后在空肠和回肠的交界处留下一小突起。

(三)浆膜:浆膜也叫绒毛膜,紧贴在羊膜和卵黄囊膜的外面,浆膜和羊膜同时形成,孵化前期相互紧贴,由于尿囊膜的发育,把浆膜和羊膜、卵黄囊膜分离,并贴到蛋壳膜上与尿囊外层膜合在一起,浆膜透明,无血管,故难以见到单独的浆膜,浆膜可通过蛋壳膜为胚胎提供氧气,具有协助胚胎呼吸的功能。(四)尿囊膜:鸟囊膜位于羊膜、卵黄囊膜之间,在孵化的第三天开始出现,以后迅速增大,至第15天时包围整个胚蛋的容物,在尿囊膜接触蛋壳壁继续发育的同时,与浆膜结合成尿囊绒毛膜贴于蛋壳,尿囊膜上有丰富的血管网,胚胎通过尿囊血液循环吸收蛋白的营养物质和蛋壳的矿物质,并通过气室和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尿囊以尿囊柄与肠道连接,把胚胎的排泄物蓄积起来,因此,尿囊既是胚胎的营养和排泄器官,又是胚胎的呼吸器官,尿囊充满尿囊液,使胚胎与壳膜分离,具有保护胚胎和润滑的作用,尿囊到孵化末期逐渐干枯,储有黄白色含氨排出物,出壳后残留在蛋壳,胚胎的物质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在孵化的头两天,胚膜尚未形成,胚胎主要通过渗透方式直接利用蛋黄的葡萄糖,所需的氧气从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物质代极为简单,卵黄囊血液循环形成后,到第7天时,胚胎主要靠卵黄囊血管吸收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在孵化的第9—28天时,胚胎代旺盛,增重迅速,靠卵黄囊血管继续吸收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和尿囊血管吸收蛋白的营养物质以及蛋壳中的钙,胚胎对蛋白的利用日趋完全,分解产生尿素和尿酸,蛋白和蛋黄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大部分转化为胚胎组织,器官的主要成分,尿囊在蛋的锐端合拢后,胚胎大量利用脂肪并沉积体脂肪,胚胎骨化日益旺盛,蛋壳的矿物质大部分被利用,由于物质代不断增强、胚胎产生大量体热,在孵化的28—29天时,蛋白用尽,尿囊枯萎,开始肺呼吸,胚胎靠卵黄囊吸收蛋黄的营养物质,这是脂肪代达到顶峰,胚胎产生的体热更多。

鹅蛋的孵化条件

一、温度

温度是鹅胚胎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对于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适宜的孵化温度是鹅胚胎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正确掌握和运用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首要条件,孵化过程中给温标准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在给温围灵活掌握运用,小型鹅种给温应稍低于中,大型鹅中,夏季室温较高时,孵化温度应低于冬,春季节等,虽然胚胎发育对孵化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超过给温围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因为鹅胚对稍高于或低于适宜的围是敏感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高温对胚胎的致死界限较窄,危险性较大,如果胚蛋温度达到42℃,经2—3小时就可以造成胚胎的全部死亡,低温对胚胎的致死界限较宽,危险性相对较小。

由于鹅蛋的脂肪含量和热量水平比鸡蛋,鸭蛋高,所以孵化温度应比鸡蛋,鸭蛋低,孵化初期,胚胎的物质代处于初级阶段,产热较少,又五体温调节能力,需要比较稳定和稍高的温度,以刺激糖类代,促进胚胎发育,温度过高,易使心脏和血管过度疲劳而出血,出现死亡现象,孵化中期,随着胚胎的发育,体产热逐渐增加,孵化温度应适当降低,孵化后期,胚胎产生大量体热,这时可以利用胚胎的自温进行摊床孵化,如果在出雏前部降低孵化温度,就会妨碍体热的散发,聚积有害的代产物,致使胚胎死亡,孵化期孵化温度总的要前高后低,在孵化的中,后期严防超温,立体孵化器常采用以下两种施温方案

(一)恒温孵化(分批孵化)通常孵化期有3—4批种蛋,充分利用胚胎的代作为热源,以满足不同胚龄种蛋对温度的需要,即可减少自温超温,又可节约能源,采取恒温孵化时,新老蛋的位置交错放置,

这样老蛋多余的代热被新蛋吸收,解决了同一温度条件下新蛋温度偏低,老蛋温度偏高的矛盾,从

而提高了孵化率,一般机空气温度控制在37℃,这是在种蛋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的孵化方

法。

(二)变温孵化(整批入孵)适用于种蛋来单充足的情况下所采用的孵化方法,由于鹅蛋较大,蛋脂肪含

量较高,在孵化的14—15天后,代热上升较快,如下调整孵化机的温度,会出现机局部超温而引起

胚胎死亡,变温孵化时根据不同胚龄胚胎发育的情况,采取适宜的孵化温度,孵化第一天温度为39

—39.5℃,第二天38.5—39℃,第三天38—38.5℃,第4—21天为37.8℃,22天以后转入摊床孵

化。

二、湿度

孵化器,湿度对胚胎发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适宜的湿度可调节蛋水分的蒸发,并与胚胎物质代有关

(2)适宜的湿度可使胚蛋受热均匀

(3)在出壳时湿度使蛋壳中的碳酸钙变为碳酸氢钙,蛋壳变脆,有利于雏鹅啄壳,破壳。

在孵化的不同阶段对湿度的要求不同,湿度控制的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鹅蛋孵化的第1—9天胚胎要形成羊水,尿囊液,相对湿度可控制在60—65%,第10—26天为50—55%,第27—31天为使雏鹅出壳正常,防止绒毛与壳膜粘连,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0%K,若采用分批孵化。孵化期有不同胚龄的胚蛋,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出雏期间增加到65—70%,在孵化期间,无论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胚胎衰弱,孵化率下降和雏鹅品质差等不良后果,湿度过高,蛋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雏鹅腹部容积较大,湿度低,胚蛋水分蒸发过快,个体干小,同事还容易引起绒毛与壳膜粘连,出壳困难,孵化期适宜的湿度能使胚蛋受热均匀,后期则有利于胚胎的散热,出雏期则有利于正常出壳。

三、通风换气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孵化过程风换气,可以不断提供胚胎需要的氧气,及时排出二氧化碳,还可以起到均匀机器温度,驱散余热等作用,早期的胚胎主要通过卵黄囊血管利用卵黄中的氧气,胚胎发育到中期,气体代是依靠尿囊,通过气孔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孵化后期,胚胎开始肺呼吸,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大量增加,若孵化机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孵化率下降15%,如不及时改善通风换气,,畸形,死胚会急剧增加,在实践中,孵化期通风装置提供的新鲜空气远比实际需要量多,只要通风系统运转正常,正确控制进出气孔,一般不会发生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问题,若采用整批孵化,在孵化前期可以不开或烧开通气孔,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再逐步加大或全部打开通气孔,通风与温度,湿度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大,温度不均匀,通风量过大,温度,湿度又不易保持,因此,应合理的调节通风换气量。

四、翻蛋

在孵化期间,定时翻蛋可使胚胎受热均匀,防止胚胎与壳膜粘连,有利于胚胎发育,促进胚胎的运动,保持胎位正常,有利于出雏,机器孵化翻蛋的角度以达到90度为好,每2小时翻蛋1次,平箱孵化等传统的孵化方法没有转蛋装置,因种蛋平放,可用手工翻蛋,翻蛋角度为180度,同时应调整蛋筛的位置,可每天翻蛋6—8次,至少应达到4次。

五、凉蛋

鹅蛋比鸡蛋大,在其单位重量的表面积相对较厚,其散热能力比鸡蛋低,加上鹅蛋脂肪含量高,孵化16—17天以后脂肪代能力增强,因此,产生的生理代热较多,在孵化后期必须采取凉蛋措施,才有助于胚胎及时散热,通常每天凉蛋2次,每次30—40分钟,少则15—20分钟,凉蛋时往往把蛋盘端出机器外进行。

每次凉蛋时间不超过40分钟,在夏季凉蛋时,蛋温不易下降,可以在蛋表面喷凉水,达到快速凉蛋的目的,蛋凉到用眼有温嘟嘟的感觉时,即可放入机器。

鹅蛋孵化方法

1、孵化前的准备,孵化室在使用前应先清扫,消毒,通常与孵化机的消毒同时进行,入孵之前应对孵化机做

全面检查,包括电热装置、风扇、电动机、控制调节系统、机器的密封性能、温度计等,检查完毕后,即可接通电源,进行试转,观察有无异常情况,然后调试好孵化机的温度卡,湿度稳定后方可入孵。

2、种蛋入孵最好不要从储存室取出后马上入孵,应先进行种蛋的预热处理,冬季和早春气温较低时,入孵

前将种蛋放在孵化室4—6小时,最好放到22—25℃的环境下预热,因为种蛋在储存期胚胎发育呈精致状态,预热可使胚胎有一个逐渐醒的过程,有利于胚胎发育,并可减少孵化器温度的下降幅度,不至于影响其他批次胚蛋的发育,鹅蛋比较大,在装盘适宜于平放,有利于胚胎发育,入孵时间以下午4时后为好,这样大批出雏的时间在白天,工作比较方便。

3、照蛋一般孵化期应照蛋3次,照蛋的时间和方法见后,孵化期间进行照蛋可检查胚胎的发育情况,根据

胚胎的实际发育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

4、转盘如果采用机摊相结合的孵化方法,二照以后可将胚蛋转至摊床上继续孵化,如果采用全程机器孵化,

到28天时,将蛋架上的蛋盘抽出,移至出雏机继续孵化,提高机相对湿度,停止翻蛋,准备出雏,转盘时间视胚胎的发育情况而定,如再有50—60%啄壳,转盘较好

5、出雏出雏前应准备好装雏鹅的竹筐,筐应垫上垫草或草纸,一般每隔3—4小时捡雏一次,捡雏动作要

求轻、快,先将绒毛已干的雏鹅迅速捡出再将空壳捡出,以防蛋壳会套在其他胚蛋上,使胚胎闷死,少数出壳困难的可进行人工助产,出雏期间,不应频繁打开出雏机以免影响机的温、湿度。

6、停电时取的措施,一般规模较大的孵化厂应备有专门的发电机,如遇停电,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没

有备用发电机,应根据停电时间的长短,胚龄的大小用室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早春室温低,可用生火来提高室温,每半小时人工转动风扇一次,使机温度均匀,否则,热空气聚积于机上部导致上部过热下部过凉,若胚龄高,自温能力强,应立即打开机门散热,每隔1小时翻蛋,以免种蛋产生的热量过多,停电时间较长时,特别是胚龄小的蛋,必须设法加温,改变孵化形式,胚龄大时刻转入摊床进行孵化。

六、漂蛋法:

嘌蛋是将孵化到一定胚龄的胚蛋运送到另一地方出雏的孵化方法,可减少运输费用并避免长途运输雏鹅造成的伤亡,距离运输胚蛋,比运输雏鹅安全、方便。嘌蛋孵化已成为家禽孵化生产中的专业性行业。

1、嘌蛋的主要工具

(1)蛋筐多数采用竹编制成,其底面直径140厘米,顶面直径130厘米,高18—22厘米,筐盖和顶面大小相同,周围有孔以便通风散热。

(2)覆盖物主要有棉絮、被单、毯子、塑料布等。主要应根据起运嘌蛋的季节和胚龄的大小,选择适宜的覆盖物,另外还备有喷壶、塑料桶、温度计等用具

2、启运胚龄嘌蛋启运的胚龄要根据运输距离的远近而定,以出壳前到达目的地为出雏原则,鹅的嘌蛋早在

17天就可启嘌,但以23—24天以后开始装筐启运为佳,胚龄越大,嘌蛋在运输途中越容易管理。

3、嘌蛋的管理在不同季节运输嘌蛋的管理要求不同,在冬季和早春,气温低,嘌蛋的管理主要是保温,装放

嘌蛋的竹筐四周应用纸糊严,筐低铺一层垫草,每筐放2—3层蛋,上面覆盖棉被或棉毯保温,在车船上可将几个竹筐堆放在一起,放在避风处,四周用棉絮裹紧,严防雨淋,每2—3小时检查一次蛋温,一般上面筐蛋温易升高,如发现蛋温过高,应及时调筐,在同一筐,如果中心蛋和边蛋,上层蛋和下层蛋温差较大,应及时翻蛋,使胚蛋受热基本一致,在夏季,外界气温较高嘌蛋的管理主要散热,如果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竹筐四周不能用纸糊严,筐底也不宜铺太厚的垫草,筐只能铺一层蛋或一层半蛋,即中间一层,四周一层,如果胚龄较小,可放两层或两层半,在车船上尽可能单筐平放,不宜多筐堆放,途中应防止日光的暴晒和雨淋,还应及时检查蛋温,并增加调筐翻蛋次数。

4、孵化效果检查

孵化效果的分析和检查,是提高鹅蛋孵化率的基本措施,人为的掌握和克服影响孵化效果的环境因素,给胚胎正常的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条件,才能获得理想的孵化成绩。

一、孵化效果的检查分析

(一)照蛋:照蛋的目的是检查孵化期间鹅胚胎发育情况,检查孵化条件是否适宜,同事还可剔除无精蛋,死胚蛋,有助于更好地改进孵化条件,提高孵化成绩,在孵化过程中一般照蛋3次,第一次照蛋在6—7天进行,应及时剔除无精蛋,死胚蛋,并检查种鹅的受精率以及种蛋的保存条件等是否适宜,第二次照蛋在15—16天进行,正常的胚蛋尿囊在小头合拢同时剔除花胚,第三次照蛋可进行抽样检查,作为卵化后期调整孵化条件,按时出壳的参考,通过这次照蛋,根据不同时期胚胎发育的程度,作为调整孵化条件的依据。

(二)蛋重的变化:随着胚龄的增加,胚蛋由于水分的蒸发,蛋白、蛋黄营养物质的消耗,胚蛋的重量按照一定比例减轻,通常孵化第5天胚蛋减重1.5—2%,第10天减重11—12.5%,出壳时雏鹅的重量为蛋重的62—65%,在孵化过程中可以抽样称重测定,根据气室大小的变化和后期胚胎的形态,了解和判断相对湿度是否适宜。

(三)死胚的观察和剖检:解剖孵化不同日龄捡出的死胚,分析死亡原因,可改进孵化管理,首先观察胎位是

否正常,各组织器官的出现和发育情况,孵化后期还应观察皮肤、脏是否充血、出血、水肿等,综合判

断死亡的原因,必要时将死胚蛋做微生物检验,检查种蛋品质,是否感染有传染性疾病。

(四)出雏的观察与检查:在正常的孵化条件下,孵化29天就可见有啄壳,啄壳后12小时就可见出雏,一般30天的后半天到31天的前半天是出雏的高峰阶段,满31天出雏基本出完,如孵化条件不正常,出雏时

间提高或推迟,出雏高峰不明显,出雏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到31天还有多数未能出壳,应立即查明原

因,采取有效措施,从雏鹅外形进行检查,可从雏鹅的卵黄吸收、脐部愈合情况、绒毛、神态和体型等

方面着手,健雏脐部吸收良好,绒毛清洁而有光泽,腹部绒毛干燥覆盖脐部,体型匀称,强健有力等,

说明孵化条件适宜,弱雏绒毛污乱,脐部愈合不良,卵黄吸收不良,腹部较大,站立不稳,大小不整齐,

表明孵化条件不正常,结合出雏情况的观察和雏鹅健康状况的检查,并与孵化记录,孵化成绩一起分析,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孵化效果。

二、影响孵化率的因素

种蛋的孵化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孵化条件外还有以下因素:

(一)、遗传因素:由于家禽种类,品种(系)的遗传结构不同,种蛋的孵化效果也有差异,一般蛋用禽的孵化率较高,肉用禽的孵化率较低,近交时孵化率降低,近交系数提高1%,孵化率下降0.4%

(二)、营养水平:鹅蛋的养分是由母鹅将日粮中养分分解转化而成,胚胎的生长发育必需靠蛋中的养分,特别是日粮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更为重要,否则,导致受精率降低,胚胎出现畸形,死亡等,孵化后期无力破壳,体弱,先天营养不足的死胚明显增加。

(三)、产蛋日龄:孵化率随母鹅产蛋日龄的增加而降低,青年鹅产的蛋比老年鹅产的蛋孵化率高

(四)、管理水平:鹅舍的温度,通风,垫草情况等均与孵化率有关,垫料潮湿,种蛋不及时收集等,导致种蛋较脏,间接地影响孵化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