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汪丽萍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构成区域经济的基本要素包括:(1)以一定的经济区为依托;(2)以一定的地域分工为基础;(3)以有限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4)以各种资源要素间、产业间和地域间的经济技术、市场供求为的基本纽带。

区域经济需要政府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按照要素流动和利益相关的客观要求去选择区域发展战略。同时,由于区域经济是在跨行政区划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更需要相关的地方政府提出和执行有利于跨省区要素流动的各项政策,甚至实行打破行政区界的经济管理机制。只有在区域内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出现了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多次变革。就在这种经济体制转轨、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统一大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内在要求与事实上的行政区经济的强化的冲突日益突显。

随着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权利主体的地位开始崛起,如果把市场的健康发育看成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内生变量的话,那么,地方政府则是强化行政区经济的主导变量。在内生变量作用不力的情况下,政府权力便显得至关重要。

在中央放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手段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致使地方政府的经济权限产生了“放大效应”。地方政府的变异行为,导致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不断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出现,大大加剧了建立区域市场的难度。在地区差距存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通常采取一种“理性行为”——实行地方保护,保护本地市场,使本地利益最大化。

地方保护主义主要反映在地方政府对区际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的行政性的不合理干预上,其具体表现是,在市场容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流出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强化经济杠杆等手段,鼓励

当地产品扩张市场容量,希图通过本地产品的扩张销售,最终实现本地利税的增长,抬高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甚至实行全面干预,画地为牢,层层设卡,对商品流通进行“超经济强制性”封锁。这种与市场经济背道而弛的地方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极大障碍。

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是行政性关系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占上风的结果,它缘于地方政府自主权的膨胀。在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中央企图通过创造市场机制,强化市场导向的方式,给放权,逐步实现微观生产经营决策权从政府向的转移;另一方面,政府与之间长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父子依赖关系等等,随着中央将一大批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对的支配力量。由此相应地形成了两种类型的经济关系的冲突:一是以区域为利益主体,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市场性关系;另一是以地方政府为利益主体、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行政性关系。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两种关系一直处于较量和交锋中,地方保护主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产物。

鉴于在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权限的不断膨胀,已严重影响统一大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中央政府从90年代起就开始了中央权力再集中的尝试。开始时,中央政府曾经试图通过原有的计划程序与行政手段,调整和限制地方政府的权限,从而将一部分权限再集中到中央手中,另一部分权限则下放到手中,以达到削弱地方政府的目的。中央的作为遭到地方政府的抵触,地方政府拒绝交出已经得到的权限。1994年以后,地方政府的行为重点从市场封锁转移到反宏观

调控上来。地方政府的反宏观调控行为是针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反政策”。

地方政府反宏观调控行为在实质上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格局。主要表现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地狭隘利益出发对中央政府在投资与政策上进行讨价还价,曲解、变通甚至阻隔中央的宏观政策,使中央宏观政策在地区实施中受阻。如在财政上,一些地方政府随意扩大税收减免范围,放松对的财务监督,从而人为地造成财政收入下降;以基金等形式大搞预算外资金,使预算外资金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等。在金融上,地方政府直接干预贷款,订高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倒逼人民银行;违章进行集资;发行地方债券;乱设非金融机构;利用政策性贷款混水摸鱼;授意、允许挪用流动资金贷款,允许公款私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宏观调控。在目前市场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更是起到双重的作用:既要弥补市场缺陷,充当市场校正器的角色;又要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做区域市场的保护伞和助推器。因此,地方政府反宏观调控行为

从根本上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它导致了地方割据,阻碍了区域内部的整合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如果说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在横向上对区域市场分割的话,那么,反宏观调控行为则是地方政府在纵向上对经济权限的割据,它们都具有经济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特征。地方政府的这种反宏观调控行为,缘于政策导向上的缺陷以及地方政府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不当追求,是地方政府和权利阶层“寻租”活动的外在化表现。

地方政府的反宏观调控行为,如果放在区域经济的背景环境下来考察的话,可以看作是在行政性关系与市场性关系的较量过程中,行政性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这表明,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力的过大,会导致其行为的失范,市场经济扭曲为权力经济,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不可能自动实现,两者以什么方式耦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存在方式与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只有地方政府及时转换角色,它才能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具体表现在:

(1)地方政府应当成为区域性调控主体。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都具有较大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极不平衡,因此,中央不可能像地方政府那样对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如果由中央实行统一调控,不仅难度大,效果差,还会降低中央调控的权威性,所以应当充分考虑到地方政府在区域层面自主调控的必要性。而在区域调控方面,地方政府也确实比中央政府更具备有利条件,不仅熟悉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应当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有必要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区域调控权,使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统一大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2)在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成为区域内制度变革的主体。在大一统体制下,实行什么政策、怎么实行政策统统由中央说了算。分权使得各地方政府开始有机会进行种种政策试验,从而更可能出现别开生面的思路和做法,促进新制度的传播和采纳。特别在我国区域经济尚在摸索阶段时,地方政府更应积极主动地着手进行制度创新。

总之,角色创新是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首要前提。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应当尽快转变政府观念,尽可能地减少对微观经济的行政性干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成为在区域这个中观层面上的调控主体以及制度变革主体。

市场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未来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将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若要对区域市场真正起到推动和校正作用,有赖于它积极主动地履行制度创新的职能。

区域市场机制的创新

根据我国目前区域市场发育迟缓的现状,地方政府所要推进的区域市场机制创新主要有:(1)通过培育区域共同市场,建立起区域内统一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并与全国统一市场相接轨。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应当先于全国统一市场,首先是在经济范围内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开放式、竞争型的区域市场,然后才能构成全国共同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去实现区域内部的整合、协调区际关系,才能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区域内,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突破不合理的经营分工界限,建立起城乡市场开通、各地区之间物流畅通的区域共同市场;并进而打破区域内外的分割,加强区域市场之间的协调,从而最终走向统一市场。(2)区域市场机制的培育最重要的是使地方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撤离,减少对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走向区域市场创造条件,在区域市场内能够地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区域的市场化进程,共同制订出有效的区域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区域市场竞争秩序制度。地方政府不仅要对市场竞争作出法律规范,还要对市场竞争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作出法律规范,保障地方政府只能依法维持市场竞争秩序。

区域调控机制的创新

我国的区域经济必须由政府的有力干预和宏观调控加以规范和推动,才能在利益、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得到合理的调整,因此建立区域调控机制已成为必要的议程。

区域调控是地方政府为了克服市场缺陷而在一定限度内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职能。区域调控既要兼顾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平衡,使地区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又要确保资源向效率的配置和区域经济潜力。作为区域经济的调节者,地方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财政、金融等间接经济手段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手段来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在一个区域内部,各个地方政府除了具体执行中央制定的各项经济法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该共同研究和制定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编制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的专门规划;应当有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补充制定区域性的经济法规,如对中央的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细则,或从本区域出发,在不违背中央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制定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的其他法规;地方政府还应当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推动跨行政区产业重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财政包干制向分税制的转变,避

免地方政府在着手区域调控时缺乏相应的财力后盾。

区际横向联合机制的创新

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其根本动因在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比较优势的存在。区域经济的横向联合,有利于突破生产力要素流动的行政性障碍。在条块分割的条件下,区域内难以借助区域外部的生产条件,来克服资金、技术制约。而横向经济联合将从某部分某地区内孤立的一点变成了区域经济络中的一个环节,从而使生产要素得以重新优化组合。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互利互惠原则出发,各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本地和外地按市场原则处理相互关系,组建集团;废除造成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各种不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从税收、财政、信贷、计划、物资、外贸等方面,对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政策进一步加以完善;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合作各方的利益;巩固已有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争取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形成开放型区域市场;较发达地区还应当主动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和联合、联营、合作等形式,促进和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资源与市场的互补。同时,在横向联合管理上,各地方政府还应当加强联合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并督促项目的执行。

区际利益协调机制的创新

在横向联合中,由于各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难免会出现区际利益分配的不均。为减少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对关系到区域经济全局、非一个行政区划所能解决的若干重大经济问题,如能源、交通、新兴工业、江河治理等,应通过各地方政府的相互协商和对话,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统一安排部署,以协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区域经济整体目标。

政府行政的制度创新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市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是经济改革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只能在政府的主导下创造性地培育市场经济。地方政府要想承担起区域整合和区域协调的重任,其自身行为就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合理地膨胀,往往在干预经济活动时会出现失控现象,导致非市场性缺陷,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生偏离。因此,在这一时期,政府行政的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创新的内容主要有:建立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机制,抑制地方政府的自我封闭性和自我膨胀性;建立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防止地方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

总之,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并不是要创造出超出自身范围的自主权,而是弱化行政区经济特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制度变迁的形式来达到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从而促进地方政府行为的优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市场与政府的

良性耦合。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摘要:地方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现行地方税制对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运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现行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缓慢,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部分,在部分地区,现行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了。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单位做地方税收差异的实证分析,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税制结构的弊端、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现状、各地区产业结构等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对我国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完善 引言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事权较以前扩大了,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行使调节职能的主要手段,地方税制直接决定着地方税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决定着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财力层层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级级转移”的趋势,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强化中央财政在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挤压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空间,部分基层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更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乏、税源枯竭和事权无限扩大而运转艰难。受经济发展水平、税制结构、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税收高的政府财政支出功能自然会强于税收收入低的政府,政府投入力度越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分税制的实行虽使地方税体系初具雏形,但受当时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地方税运行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维持经济发展需要,负债累累,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积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制,增强地方财政支出功能,维护地方政权正常运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运行的现状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 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关系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一、引言 在中国目前市场机制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有扶植市场发展的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并在市场成长起来以前,代替市场完成一些经济活动。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要对当地各项产业进行扶持,而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首选渠道。 近几年来,各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信贷奖励政策,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多对地方经济加大信贷投入,地方政府会给予商业银行财政存款、奖金激励、名誉支持等各种激励措施。这些激励措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效地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提高当地GDP 水平,同时对商业银行而言,这种激励措施牵引了银行的资金流向,也对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对商业银行施加的影响,得出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各自的收益如表1: 表1: 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博弈收益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双方相互博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所选择的战略构成组合(激励,贷款)和(不激励,不贷款)都可以实现博弈均衡。但是这两个战略组合存在优劣之分,前者是劣势战略,后者是优势战略。这就是所谓的纳什均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地方政府是激励还是不激励,不贷款是其优势战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无论商业银行贷款或者不贷款,地方政府都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就是不激励。这样双方的收益是(4,4)而不是更好的收益(6,6),于是就陷入了一个困境。 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都从自身角度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陷入了困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实现双方最优战略组合,需要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二、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博弈困境的原因分析(一)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 信息是博弈参与者有关博弈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者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市场经济活动 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这很容易导致马太效应。 在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在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下,双方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管理者,拥有各种各样的权利,可以了解全方位的资料,而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则处于弱势地位,不可能比地方政府了解更加全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影响到双方的判断,很可能导致一些短视行为,使得双方陷入了恶性循环。表格中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就陷入了双方不合作的困境。 (二)博弈双方相对理性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的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地分析后恰当地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相对理性,并不意味着不理性。只是由于受到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对最优策 略选择的不合理。 在这一系列的博弈过程当中,由于受到目前很多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使得博弈双方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彻底,对未来趋势预测的不够明朗,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进行激励措施的同时不能考虑的特别周到,同时商业银行很可能由于有限理性而考虑不全面。博弈双方不能实现最优战略。 (三)信号传递机制不健全 信号传递是指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某种行动向信息劣势方(拥有公共信息的一方)发送相关信号,用以回避逆向选择,改进市场运行状况。信号传递机制是信号传递正常进行的桥梁和保障。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项制度和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导致信号传递体系不合理,亟待完善。 浅析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关系 孙菲菲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41) 摘 要: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信贷激励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这些激励 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和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在博弈过程中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会陷入博弈困境,而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就是双方之间协调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理性规划,建立健全信号传递机制。 关键词: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信贷;激励机制 35··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地方政府的界定: 从内涵上讲,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从外延来看,在单一制国家,它包括全国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它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第一,权限所及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第二章 1.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2.行政区划的结构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行政区划是一个包含地方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单位和地方行政区域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概念。 .地方行政建制:国家设置的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是一定地域和居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地方行政单位: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该国结构单元的一级政府,是该单元各地方国家机构组成的整体。 地方行政区域:国家为推行政务而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三者关系地方行政建制在这三者中最为稳定,或设或撤。 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具体组成的地方国家机关的改革,或其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行政区域是最易改变的,在同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边界调整或下属行政单位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行政区域的改变。 3.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 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的大小是行政区划的基本依据 第二,许多自然地理物常常成为行政区划的边界、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一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着行政区划的性质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积极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处理市场经济这一块,政府坚持监管市场时给市场一定的位置,以保持效率;同时给市场一定的约束以保持公平,保持二者的协调,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 举例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微妙关系的体现。 首先,应坚持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规律性和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而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坚持市场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否则,将阻碍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对照公共产品的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高等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部分属性和私人产品的部分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是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结合。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仅仅诉诸市场力量。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参与提供教育,干预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协议

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模板甲方:**市**区人民政府(简称:**区政府) 乙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农商银行) 为进一步加强**区政府和**农商银行的友好往来与合作交流,建立更加紧密、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战略合作关系,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经双方真挚、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建立长期、稳定、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达成以下框架协议: 一、合作目的 甲乙双方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甲方要充分运用行政资源,在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推介优势产业项目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帮助**农商银行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乙方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部署,积极围绕甲方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作重点,致力于服务项目、覆盖范围、资金规模、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力求为**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合作原则 (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三)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三、合作内容 乙方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及甲方的区域发展方针和政策,利用资金优势、服务网点优势和潜在的发展优势,为广大城乡客户提供信贷、存款、结算、支付、咨询、代理等方面的服务,为**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甲方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帮助乙方解决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优良的信用环境,维护农商银行的经营安全,最终形成互惠互利的政企合作关系。 具体的合作范围是: (一)融资合作 乙方要全面发挥融资领域的优势,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和信用工具,大力组织和筹集资金,积极吸收存款。乙方承诺:农商银行在**区辖内营业机构的贷款余额总和不低于40亿元。重点支持如下项目: 1、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扶持**区公共事业、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内的信贷项目。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3、加大对旅游行业及项目的贷款投放力度,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4、加大林权贷款资金投入,有力的支持林业产业发展。 5、加大对工商业贷款的扶持力度。 6、加大结对贫困村及贫困户的扶持力度。 7、按照国家有关信贷方针政策,进一步拓展信贷服务领域,研发新型产品,合理市场定价,将信贷资金重点扶持到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种粮大户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领域。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报告 组员:张静、陈诚、张凌豪、陈张春 胡颖、王曦、邹丽兰、王美林 农业经济管理1班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词】: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由表象到实质的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倾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每跨越一个阶段都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政府与市场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政府与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顽疾恶症,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所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我国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换句话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因此,要使两者实现合作互补,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自律。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规范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规范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关键词: 垂直管理机构/地方政府/理顺和依法规范 内容提要: 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我国政府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七大报告将“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界定、依据和利弊,并着重对理顺和依法规范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关系,作了法学思考。 一、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界定、依据和垂直管理体制利弊分析 (一)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界定 新中国成立后,有的中央或上级政府部门、单位在地方设置了若干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如1950年、1956年先后成立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 改革开放之后,为处理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单位在地方的事务,有些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单位在地方设置了若干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如根据《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设出入境检验检疫直属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分支局,实行垂直管理。 由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单位与其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是垂直领导关系,而地方政府对设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这些机构、单位没有管理关系,因此这类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单位的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叫做“垂直管理机构”,也称“条管机构”。 垂直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财务、物资供应等均由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有的垂直管理机构的党组织关系在地方,由地方党委领导。 垂直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央政府部门垂直管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垂直管理两种。中央政府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由中央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尽管该机构设在地方并从事带有一定地方性的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由省政府工作部门直接领导。 与中央或上级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样,中央或上级政府部门及其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被形象地称为“条条块块关系”,它历来是中央或上级与地方政府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地方组织法》)和国务院各机构、单位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三定规定”),我国上下级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之间的“条块关系”,主要有四种情形:

浅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2)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3) 二、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3) (一)以城市规划为龙头,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4) 三、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弊端 (4)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对网络时代的多维挑战 (5) (二)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新平台 (6) 四、如何改进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弊端 (6)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 有之义 (7)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需要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 (7)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还需要所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府公 务员等成为学习型个体和创新型干部,并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7) 参考文献 (8)

[摘要]随着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以政府为主,导致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责任扩大,以行政手段实施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分的局面必须改变。现阶段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应该再以政府为主,而应该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与民众作为平等主体,共同承担起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只承担有限责任。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承担职责

浅论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对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 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不是也不可能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而,公共管理也必然只能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目标。 二、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目前,北京市大兴区街景一片新气象:地铁的建成及通行、座座高楼的矗立、大街的拓宽与改造无不需要政府的指示与协调。在公共管理中,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是可以支配公共管理的事物,并且本着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实现的。如若没有

政府与银行全面合作协议

XXXXXX县XXXX县人民政府XXXX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合作协议 二○一二年八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推动XXXX县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XXXXXX市XXXX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政府”)和XXXX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XXX银行”)就加强“十二五”时期全面合作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第一章合作原则 第一条按照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XXXX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规划先行、政策引导、融资推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金融环境、县场环境,促进县域企业做强做优,建设极具活力、支撑力和带动力的一流企业,为XXXX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章合作目标 第二条以强化银政、银企关系为核心,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执法环境为关键,切实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改善政务服务、完善金融发展激励机制。 县政府支持XXXXXX银行在县属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力银行作用;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对XXXXXX银行业务发展给予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 XXXXXX银行将提供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并联合其他金融机构以组建银团等方式组织和引领社会资金,为县属企业在基

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主体功能区建设、国际合作等领域项目,提供全面的融资、融智支持,为双方的合作共赢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条双方根据本协议拟实施的融资项目,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和监管要求,按照XXXXXX银行授信管理及其他有关规定或程序具体执行。 第三章合作内容 第四条规划合作 双方合作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通过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大项目策划、县域建设等方面合作,构造满足双方利益的合作项目,提前规划好项目信用结构,为双方持续深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县政府支持XXXXXX银行发挥专家优势,为县辖区企业提供战略客户规划服务,在投融资、实体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咨询建议。 第五条融资支持 县政府优先选择XXXXXX银行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XXXXXX银行为县辖区重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积极推动融资份额的落实。 XXXXXX银行发挥综合服务优势,以县辖区搭建的融资和担保平台以及企业优先作为重要的基本客户,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政府性投资基础设施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分析研究

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分析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的方式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土地转让收入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加、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中央政府重拳出击,推出了包括新国八条、收缩房地产市场信贷、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抑制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效果一旦显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必然受到巨大冲击。 已有的文献集中于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与房价的关系,土地出让收入的周期性波动,或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分析影响土地出让收入的因素。而本文拟采用新疆2008~2010年数据构建VAR模型,利用脉冲分析的方法将焦点放在房地产市场与土地出让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上,从而得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在房地产市场波动背景下所面对的风险,并给出建议。 一、理论分析与制度背景 (一)土地的特有属性及其价值决定。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认为,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需求方面的因素;另一类为供给方面的因素,并认为这两方面的因素还可细分达上百项之多。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价值。因此,可将对它的需求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人口规模变化、经济增长

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相联系的实际需求;另一部分是作为资本品,来自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组合配置行为相关的投资和投机需求。而城市规划水平、容积率的设定、税收制度安排等因素是供给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他们直接的共同作用决定土地市场的均衡价格。 (二)我国特殊的土地制度。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规定了国家在土地供应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我国土地的供应方式有以下四种:划拨、转让、批租、其他方式。自1987年深圳拉开土地有偿使用序幕以来,土地供应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2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发布以来,通过招拍挂方式转让土地已经成为土地供应的主要方式。1998年以来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从另一方面完善了土地市场的价格决定体系,使土地价值能够充分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需求变动。 (三)土地出让的内在逻辑。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收入相对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及工业化的需要越来越捉襟见肘。近年来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城市土地价值飞快增长,伴随着我国土地供应市场化转型,“圈地”成为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方便而廉价的渠道。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无疑为地方政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和生财之道,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未来50~70年的土地收益一次性收取,必然造成地方政府运用各种手段扩大出售土地换取收入的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必然使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过分依赖卖地收入,政府于是拥有了强烈的使土地出让所得最大化的冲动。而一

32 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我国首届MPA学员,笔者在系统接受MPA教育和对公共管理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

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从钢铁行业说起 学号:姓名:学院:班级: 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说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在很多方面呢呈现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同一般。以下我就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简要论述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关键字:政府市场干预自由产值过剩 1 钢铁行业的界定 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此外,由于钢铁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其他一些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等,因此通常将这些工业门类也纳入钢铁工业范围中。 2 钢铁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亿吨,超过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国家的粗钢产量的总和。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中国钢铁工业不仅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钢铁行业现状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钢铁工业留下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如技术水平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从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就需要先对钢铁工业的历史背景及现状进行全面的剖析。 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被钢铁火药武装起来的西方坚船利炮打怕了,为了一个“强国梦”,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迷恋钢铁的民族。从洋务运动到“大炼钢铁”再到这些年中国钢铁工业产能的急剧扩张,中国,花了上百年,终于成了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生产出来的钢铁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压得整个国家都喘不过气了——据媒体报道,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贸行业出现信贷危机。曾经的“钢铁元帅”变成了“谈钢色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