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 英语 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 英语 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 英语 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基本规格如下:

(一)热爱教师职业和英语教学工作,有志于英语教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二)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三)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小学教师。

未获取学士学位者,需具有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

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

(二)入学考试 1、考试方式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考。

2、考试科目基础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英语、政治理论。

1 / 17

三、学习年限与教学方式学习年限为三至四年。

学习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主要是撰写学位论文(含

调查研究与实验)。

其中,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实行导师负责与教研室(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同时强

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置按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安排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

课、选修课,前两类为必修课程。

总学分不少于 34 学分。

1、学位公共课(15 学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学时学分授课学期考试方式备注一二

三 020192 政治理论 60 3 闭卷 020193 教育学原理 54 3 闭卷 020194 教育心理学 54 3 闭卷 020195 教育科学研究

方法 54 3 闭卷 020196 教育技术学 54 3 闭卷 2、专

业必修课(至少 15 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学时学

分授课学期考试方式备注一二三 120801 学术论文写作

36 3 开卷 120802 英语教学论 54 3 开卷 120803 语言

学习理论 54 3 闭卷 120804 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 54 3 开卷 120805 英语教材设计与分析 36 2 开卷 120806 高级

英语口语 36 1 口试 120807 学术文献阅读 54 3 闭卷

---------------------------------------------------------------最新资料推荐------------------------------------------------------

3、选修课(至少 4 学分)课程编号课程

名称(中文)学时学分授课学期考试方式备注一二三220191 计算机基础 60 闭卷 220192 INTERNET 及其应用 60 闭卷 220193 论文写作综合辅导 18 1 开卷 220801 应用语

言学文献阅读 36 2 开卷 220802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36 2 开卷 220803 翻译理论与实践 36 2 开卷 220804 信息技术

与英语教学 36 2 开卷 220805 语言教学研究方法 36 2 闭卷 220806 教学行为研究 20 1 开卷五、学位论文工作及

学位授予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内容应紧密联系本学科中学教学的实际,并有一定的

理论分析与概括。

论文要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

论文的格式应符合规范要求。

论文必须在研究生院规定的日期以前全部完成,并打印成

册,按研究生院规定的程序申请答辩。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熟悉中小学

英语教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本专业方向的专家。

论文答辩会应当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论文答辩通过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

六、课程简介 120801 学术论文写作(Academic Writing)

3 / 17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文论文写作语言和格式的一门基础学位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大量操练。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选题、收集材料、做笔记、避免抄袭、序论、本论、结论、摘要和参考书目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式因本课程实践性强,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大量操练为主。

评价方式 50%平时成绩(平时作业等); 50%课程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Hamp-Lyons, L. Courter, K.(1984). Research Matters. New York: Newbury House. Munsell, P., Clough, M. (1984). A Practical Guide for Advanced writers in ESL. New York: Macmillan. Reid, J. M. (1985). The Process of Paragraph Writing.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Regents. Weissberg, R. Buker, S. (1990). Writing Up Research. New Jersey: Prentice. Willes, M. (1991). Writing a Thesis. Hong Kong: API Press. Dees, Robert. Writing

---------------------------------------------------------------最新资料推荐------------------------------------------------------ the Modern Research Paper.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3. Lester, James D. (1998),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Ninth Ed. New York: Longman. Liu, Jianbo Li Ruiping (1999),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A University Handbook.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120802 英语教学论 (Language Teaching Theories) 课程目的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英语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和树立现代外语教育思想,学习和研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教学的基本方法与规律,提高英语教改实验和英语学科教学研究水平,提高实际教学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中等学校英语骨干教师。

教学内容中国英语教学简史;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英语教学基本原则;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英语基本技能教学;英语综合技能教学;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文献,书面作业,专题讨论,观摩教学,论文撰写。

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

20%;期末考试:

40%;论文撰写:

40%。

5 / 17

主要参考书目:

Celce-Murcia, M. (1991)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Boston: Heinle Heinle. Bzau, Y.

F. (ed) (1990) English in China Hong Kong:

APT Press Ltd. Harmer, J. (1991)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Nunan, 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Richards, J. C. Rodgers, T. 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Ur, P. (1996)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Wright, T. (1987) Roles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ddowson, H. 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面面观》,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1999. 王蔷 (主编) 《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19 年. 120803 语言学习理论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课程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了解第

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式

和方法,以及研究的不同结论。

同时探索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理解与运用的研究和关于语言的

本质和语言学习的过程及特点的研究,讨论这些理论和研究的成果对

于我国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究,使学员能用所学理

---------------------------------------------------------------最新资料推荐------------------------------------------------------

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各种学习方面问题的能力,

为学员进一步从事英语教育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总论;第二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对比分析

与错误分析;中介语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个体差异对外语

学习的影响;课堂教学与自然环境学习的比较;影响理解性技能的

心理因素。

教学方式讲课与讨论相结合, 文献阅读。

评估方式课堂讨论与平时作业 20% 案例研究 30% 期

末考试 50% 主要参考书目 Richards, J. C. , Rogers, T. S. (1986)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1985) .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1991)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Ellis, R. (1994) .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rsen-Freeman, D. , Long, M. H. (1990) . An Introduction to SLA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Williams, M. Burden, B.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e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7 / 17

Press 120804 教学评估与测试(Assessment and Testing in Language Teaching)课程目的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阐述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学员了解语言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在掌握课堂教学评估方法的同时,探讨英语测试的命题基本原则,学习测试技巧,尝试设计试题,了解考试结果的解释方法以及对考试题目和课堂评估方法进行改进的方法。

本大纲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从中等学校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力求将语言测试与课堂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学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结合本地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在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采用讨论班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 小组活动与具体试题和评估工具的设计相结合。

评价方式:

50% 课堂教学/讨论班; 50% 期末考试/ PROJECT 教学内容:测试: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交际法语言教学与测试;语言测试的方法(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试卷评价;测试项目分析及试题修改;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

课堂评估:

---------------------------------------------------------------最新资料推荐------------------------------------------------------

1.课堂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2.课堂评估的形式:

自我评估,互相评估,教师评估,合作评估 3.评估工具:

观察,学习档案, 访谈/座谈, 项目和演示, 多媒体卡通

4.行为评估:

制定计划,评估标准,评分方法 5.评估中的道德准则以及

教师职责主要参考书目:

语言测试 Anderson, C. (1995)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Cambridge: CUP Bachman, L.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UP Heaton, J. B. (1988)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London: Longman Weir, C. J. (1990)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New York: Prentice Hall 课堂评估 Airasian, Peter W. (1991) Classroom Assessment McGraw-Hill, Inc. Falvey, P., Holbrook, J. Coniam, D. (1994) Assessing Students. Longman Asia Ltd. Farr, Roger and Beck, Michael (1999) Evalu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Formal Methods of Evaluation Environment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Teaching. Genesee, Fred, Upshur, John A. (1998)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ll, Clifford, Parry, Kate (ed). (1994). From Testing to Assessment. Longman. OMalley, J. Michael OMalley and Michael

9 / 17

J. OMalley. (1996) Authentic Assessment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ddison-Wesley Pub Co. Website: /twshop/portfolio.html bined with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The course will provide teachers with large amount of applied linguistic readings to read and to discuss. Seminars will be organized for the teachers to present their own ideas related to thei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Discussion questions are for teachers reference and are flexible to be adapted and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needs. 教学内容 1. Theory and research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 Hot 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3. Classroom practices 4.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research 5.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6.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7. Assess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8. Creativit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教学方式 1. seminar: readings and group-/class-discussions 2. presentations 评估方式 1. 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50% 2. presentations and a term paper 50% 主要参考书目Akmajian, Adrian, Demers, Richard A., Harnish, Robert M., Linguistics, The MIT Press, 1984 Allan, Keith, Linguistic Meaning, Routledge Kegan Paul, London and New York, 1986 Carter, R. (ed.) (1982)

---------------------------------------------------------------最新资料推荐------------------------------------------------------ Linguistics and the Teacher. Rontledge Kegan Paul. Cook, Guy Seidlhofer, Barbara. (1995) Principles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ss. Corder, S. P. (1979)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 Penguin Books. 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ystal, D.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Penguin Books. Crystal, D.(1981) Linguistics. Penguin Books. Hartley, A. F. (1982)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Learners. The Macmillan Press. Wardhaugh, Ronald.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 Linguis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Widdowson.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ule, George. (1985) The Study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杂志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Linguistics TESOL Quarterly The Use of English 220802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Analytical Reading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课程目的:

1.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by exposure to the varied use of language in literature. 1. to rais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literature by introducing them to certain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2. to explore ways in which literature texts can by effectively

11 / 17

used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s. 教学内容Theoretical

review---Ways of Reading: section 1---basic techniques and

problem solving; Analytical study---novels: Chrysanthemums

by John Steinbeck The Silence by

Murray Bail The Loons by Margaret

Laurence Cat in the Rain by

Earnest Hemingway My Oedipus

Complex by Frank OConnor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by James Thurber The Star by Arthur C. Clark The Use

of Force 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Theoretical review

Ways of Reading: Secion 3 poetic uses of language Analytical study a collection of 20 poems 主要参考书目与期

刊:

Burlton, M. (1982). The Anatomy of Poetry. Routledge

Kegan Paul. Montgomery, et al. (1992). Ways of Reading:

Advanced Reading Skill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 Routledge.

220803 翻译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培

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了解一般性文本的文本特征,功用,语

言特色等。

培养目标主要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而非理论研究能

力,所以该课程是此专业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的课程。

---------------------------------------------------------------最新资料推荐------------------------------------------------------ 主要参考书目与期刊《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上、下册)吴景荣等编商务印书馆 1994 年 220804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ICT in English Teaching)课程目的 This course will inform students of the potentials for using compu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教学内容 Introduction to CALL;CALL software;Using Powerpoint for Language Teaching;E-mail applications;World-wide-web;Navigating on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主要参考书目与期刊:

Cooper, R., Lavery, M., Rinvolncri, M. (1991). Video. OUP Kenning, (19900).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State of the Are article. Language Teaching, April 1990 Kenning Kenning (1990).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Ellis. Kerr, (1985). Salvaging a disaster: two lessons with computers. ELTJ, 39/3 Stempleski, Arcario, (1992). Video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Tillyer, (1995). Modern Times: How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are Changing Our lives. Forum, 33/4 现代外语增刊 (1997),外语教师上网手册。

220805 语言教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 TEFL)课程目的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ABC of research methods for TEFL. Students will be enabled to develop appropriate

13 / 17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esign and to analyze and present research data. 教学内容 1. Introduction: What is research? 2. A paradigm for TEFL research 3. Contextualisation of research 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5. Data and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s 6. Analyz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data 7. Analyzing descriptive research data 8. Analyzing correlational research data 9. Analyz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data 10. 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主

要参考书目与期刊 Brown, J.D. (1988).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UP Butlere, C. (1985). 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Hatch, E., Lazaraton, A. (1991). The Research Manual: 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New York: Newbury House. Johnson, D.M.(1992). 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Larsen-Freeman, D., Long, M.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UP Selinger, H.M., Shohamy, E. (1990).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Cambridge: CUP 220806 教学行为研究(Action Research)课

程目的 The aims of the course are (a) to develop students

---------------------------------------------------------------最新资料推荐------------------------------------------------------ professional autonomy through reflective teaching, (b)to help the students investigate aspects of their own teaching and (c)to enable students to tak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ir own learning, teach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教学内容 1. t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Ac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carrying out such research. 2.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through discussions of the principle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which underlie effective teaching. 3.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classroom events.

4. to assist students in identifying, examining, monitoring or re-establishing their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主要参考书目与期刊: Brumfit, C. Mitchell, R. (eds.).(1990).Research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ELT Documents 133,MEP.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Great Britain: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pkins, D. (1985). 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Nunan, D. eds.(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CUP Wallace, M. (1998)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 17

七、主要参考书目与期刊目录序号书目及期刊名称作者或出版社备注 1 Research Matters Hamp-Lyons, L. Courter,K. 选读 2 A Practical Guide for Advanced Writer in ESL Munsell, P., Clough,M. 选读 3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Celce-Murcia 选读 5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Richards, J. C., Rogers, T. S. 选读 6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llis, R. 选读 7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nderson, C. 选读 8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Bachman, L. 选读 9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Brumfit, C. J. Johnson, K. 选读 10 A Foundation Course for Language Teachers McArthur, T. 选读11 Research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Brumfit, C. Mitchell, R.(eds.) 选读12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Elliott, J. 选读13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rown, J.

D. 选读 14 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 Butlere, C. 选读 15 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上、下册) 吴景荣等编必读 16 The Anatomy of Poetry Burlton, M. 选读 17 Ways of Reading: Advanced Reading Skill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 Montgomery, et al. 选读 18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llis, R. 选读 19 Linguistic Meaning Allan, Keith 选读 20 Writing the Modern Research Paper Dees, Robert 选读21 Language Teaching

---------------------------------------------------------------最新资料推荐------------------------------------------------------ Methodology Nunan, D. 选读 22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e Approach Williams, M. Burden, B 选读 23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Heaton, J. B. 选读24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Rivers, W. M. 选读 25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yllabus design in Notional Syllabus Wilkins, D.

A. 选读 26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Weir, C. J. 选读 27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Wang Qiang Cheng Xiaotang eds. 选读 28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Richards, J. C., Nunan, D. eds. 选读 29 Classroom Assessment Airasian, Peter 选读30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Genesee, Fred Upshur, John A. 选读 31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Ur, Penny 选读

17 / 17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谢谢你的阅读 谢谢你的阅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201) 一、专业介绍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前身是1946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西语系英语专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目前,英语系系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大量论文,承担多项国家、教育部、省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我系遵守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资源,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扎实做好本科教学。结合河北省的地域优势和自身专业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在教学方面,强调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设置了文学、语言学、翻译等方向的专业发展课程,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并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本专业以育人为本,经过多年的积淀,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即培养基本功扎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服务。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及河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专业知识,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广适性英语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3、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7、具有较高的第二外语应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核心课程 基础英语1、2、3、4,高级英语1、2,英语初级听力1、英语高级听力1、英语阅读1、2,英语语音、英美概况、报刊选读、英语口语1、2,英语写作1、2、3、4 五、标准学制: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 六、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实用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实用英语写作是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属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语言技能类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基本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句子、段落及篇章写作方面的基本技巧,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及有关资料,写作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应用文等各类体裁的文章。 实用英语写作作为一种国际商贸活动和国际事务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对贸易的缔结和双边关系的保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商务交往日益频繁,为了增强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本课程向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材广泛和能体现各种情景的范文资料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中最常见的和最常用的各种文体的用途,使学生在学习各种文体的同时,不仅能够熟悉相关的英文表达法,而且能够广泛增加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书面交际的能力。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属于大学英 - 8 -

语的拓展课程系列。学生顺序修读完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程后,在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等方面已经达到一般要求的英语能力,并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英语,然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修本课程。 本课程拟系统全面地讲述了英语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文稿格式部分简介文稿的安排、移行;字母的大写;标点的基本用法。措辞部分讨论词的类型:正式、非正式、俚语、地方语、口语、术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词汇;习语;英语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句子部分包括完整句和不完整句;句子的类型;句子的统一、连贯、简洁、直接、强调、多样化;句式变换。完整作文部分包括:写作步骤;组织结构;文章体裁。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实用英语写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的语言技能课程。学生顺序修读完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程后方可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句群、段落及篇章写作的基本技巧,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及有关资料,写作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各类体裁的英语文章。 2.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够掌握汉英两种语言写作篇章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话题的写作任务写出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各类体裁的文章;能够梳理出自己在英文写作过程中的难点,并找出相应的提高对策;在写作中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养成良好的英文写作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深化作为语言工 - 8 -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国际商务(英语)(双学位)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国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包括WTO在内的通行的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阅、写、译等技能,运用计算机处理国际商务业务,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及政府经贸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gram produces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and specialized 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master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ules and customs including those of WTO, with stro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kills, with the skills of computer for business handling, with the strong ability of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in various kinds of corporations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investing corporations, etc.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双学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商务工作; 3. 了解中国及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商务政策、法规; 4. 了解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最新的发展动态; 5. 学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主要英语国家·268·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立足西安,面向西部,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基础教育事业,掌握外语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熟悉现代外语教育技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外语教与研究工作,或在教育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预期目标: 1.热爱中学英语教学,对教师职业有认同感,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技能进行中小 学英语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能上优质示范课,进行课后反思,能准确透彻地进行评课,引领和组织团队开展集体备课 与教研活动。 3.具有问题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很好地和学生及家长沟通,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能力。 4.紧跟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自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 践行师德 1.1师德规范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教育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学识扎实的好教师。 1.2 教育情怀 1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 学会教学 2.1学科素养 熟悉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 2.2 教学能力 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根据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及特点,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等数据化资源,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2.3 教研能力 具备初步的英语学科教研能力,能够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开展基础英语教育中的科研工作。 3.学会育人 3.1班级指导 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级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3.2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4. 学会发展 4.1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制定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了解国内外英语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

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

英语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深厚的人文底蕴、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了解国际商务惯例,掌握各类洽谈以及文件口、笔翻译技巧,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能在国际文化交流、外经贸、教育、新闻媒体、科研、国际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培养的具体目标包括: 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相当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⒉对英语国家人文、地理以及文化间的差异具有较深的认识和了解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学批评、鉴赏能力; ⒊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相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⒋了解并能运用外经贸理论与实务; ⒌熟悉第二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 ⒈知识结构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⑴在语言方面着重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用,学习欣赏和评析英语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 ⑵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 ⑶在国际经贸方面要求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理论与知识。 专业课程主要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法与写作、英语修辞与写作、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英语演讲、高级英语、高级英语听力、英语文体学、跨文化商务沟通、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国家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技巧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第二外语(日语或法语)等。 具体课程设置详见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⒉能力 通过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⑴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开设语言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语法与写作等课程,努力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积累基本的语言素材,并为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如英语词汇学、翻译学概论、报刊语言翻译、高级英语听力等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掌握语言素材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熟练、得体地结合实际情景运用语言; ⑵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理解和宽容,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学会掌握灵活处理和解决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 ⑶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知识和相关的应用能力:通过开设国际贸易、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经贸类课程,使学生广泛涉猎经贸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和了解经贸实务和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开设语言与贸易环节相结合的语言应用课程,如外经贸应用文翻译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⑷较强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行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相结合,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演讲、辩论、外语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组织能力; ⑸较强的国际商务活动运作能力: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口译实践教学、商务英语应用自主训练(多媒体)和国际商务模拟训练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务运作能力; ⑹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⑺在就业创业方面更具可塑性和竞争力。 ⒊素质 ⑴具有深厚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文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采用先进和适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英语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师范类)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50201 专业名称:英语English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教育工作者、学科教学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毕业后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外事、旅游、翻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及特色 以突出师范性为特色,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英语教学法流派、英语教学基本理论,熟悉高等或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测试及评价,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能力: 1.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 2、掌握对象国家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及英语教育基本理论,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学制和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相近专业 日语、法语、俄语 ※课程体系 普通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数学文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献信息检索、体育与健康、外语(日语/俄语)。 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语音、基础英语、视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高级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论文写作。

综合教育课程:由石河子大学统一规定,见《石河子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的相关规定。 特色课:外语教学论、中学英语教学法。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安排在第4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2周,活动内容可自拟,也可选定指导教师提供的题目,方式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组成小组,由教师指导,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开学后2周内提交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由学院(或系、部)组织考核,合格后,计入2学分。 (二)教育教学实习 本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8周。学生可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活动,也可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合格后,计入4学分。 (三)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16周。包括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确定任务书,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确定论文写作大纲,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工作于第八学期六月上旬完成,6月中旬参加学院或系组织的论文答辩。合格后,计入6学分。 ※毕业条件 最低毕业标准209学分,其中理论158学分,实践51学分(含综合教育17学分)。

《英语写作》教学大纲

《英语写作》教学大纲 1.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英语写作是人们使用英语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其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英语写作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英语写作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专业技能课程。英语写作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包括提纲、文章摘要、短文以及简单的应用文。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课程为英语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英文写作课,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培养熟练的英语写作能力,包括扩熟练掌握在信息时代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能力。 2.课程的任务 写作课是一门能力训练课,它不仅仅是通过理论指导来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将通过指导学生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实际书面交际能力。在学习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和写作提纲、图表、数据表等,在35分钟内写出一篇长度为150-2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得体;能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写出60个单词左右的应用文;掌握概要、摘要的写作规范和一般要求;掌握读书报告或其他种类报告的书写规范。学生应能够了解英语论文写作,并初步掌握基本修辞方法进行高一级的英语写作。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年级不开设写作课,写作基本技能训练渗透在综合英语课中。二年级单独开设写作课,要求学生进行从选词到写句子到段落到短文写作等一系列的训练,着重模仿实践。2000年3月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新大纲对英语写作课是这样规定的: 通过写作课,使二年级的学生能在半个小时内根据作文题目、提纲或图表写出长度为200单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得体。同时还能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写出长度为60个单词左右的应用文,如便条。 此外,还应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及其篇章结构,如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 4.课程的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英语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gram produces versatile 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who are well prepared to do practical work.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学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With a sound grounding of English language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culture of English countries, students can embark on careers in commerce, education and various foreign affairs sectors as translator, teacher, manager and researcher. 三、培养特色 Ⅲ.Program Features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and practical 四、主干学科 Ⅳ.Major Disciplines 英语 English 五、学制与学位 Ⅴ.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4 years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英语专业于1992年开始筹建,1994年3月18日正式成立,并招收本科生。2003年增设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博士在读1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3人。英语专业拥有硕士点一个,本科专业着重培养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三个方向。现有英语专业教研室和翻译研究所。 二、培养目标 培养熟悉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政治、经济、语言、历史、文化概况,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口笔译技能、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经贸、科技、外事、国际交流等领域从事口译、笔译、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英语人才。 三、毕业要求 1、基础知识: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学等方向的基础知识。 2、拓展知识:了解经贸专业知识以及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3、问题分析:掌握基本的语言研究方法,学会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论知识。 4、审美能力: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与审美能力。 5、翻译能力:熟悉中西翻译史,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包括笔译、口译、同传、交传、商务翻译能力。 6、语言基本素质:具备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素质。 7、综合人文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同时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 8、职业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在以后工作中遵守社会职业道德与规范,履行责任。

四、毕业学分要求 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不低于17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不低于43学分,大类平台课程4.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中理论(含实验)教学不低于96.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不低于18学分,个性培养课程不低于8学分。 毕业学分要求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商务英语写作(英文)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英语(方向:外贸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商务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商务英语书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能,了解主要的商务英语写作类型, 提高商务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为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以课程讲授、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训练法为主, 辅以大量的课外练习。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1)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商务英语写作, 学生应能独立撰写一般的英语商务函件(包括电子邮件)和简单的业务报告等,意思表达清楚,用词恰当,无重大语法错误。 2)基本要求 能够熟练使用基本的商务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语法无重大问题、用词恰当、条理清楚、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务英语信函和业务报告等。 4、课程类型: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部分英语写作基础 教学要求:英语的基本写作知识和写作要求 第二部分商务书信写作 教学要求: 各种商业书信和业务报告的写法和形式, 重要的表达形式, 内容及格式等 教学内容: 第1章查询信 第2章复查询信 第3章销售信 第4章订购信 第5章催款信 第6章付款信 第7章投诉信 第8章复投诉信 第9章求职信 第10章查证信 第11章证明信 第12章社交信:便签和电子邮件 第13章会议记录 第14章通告 第15章业务报告 第16章年度报告 第17章业务建议及方案

第18章合同 第19章说明书 三、学时分配表 四、考核内容及要求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考试内容:考核学期所教内容,包括英语写作基础知识和商业信函、业务报告等的写作知识及其格式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语法无重大问题、用词恰当、条理清楚、符合国际商务标准的商务英语信函和业务报告等。 3.考试题型:填空(例如表格填空)题、选择题、信函写作、说明书写作、业务报告写作等等中短篇的商务文本的写作题型。难度从易到难,分值随之提高。 五、课程参考资料 1、教材:《新编商务英语写作》(一、二)总主编:虞苏美主编:张春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参考书: (1)《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等编写,外语与研究出版社 (2)《商务英语写作》,羡锡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六、说明 1. 该课程属于实践性极强的教学,需要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加以实践;

英语专业培养计划(050201)

英语专业培养计划(050201)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合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英语教育等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知识要求: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能力要求:具备英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学位 六、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英汉/汉英笔译、高级英语、 英汉/汉英口译、英语文学导论、语言导论 七、课程和环节的总体框架图

课程教学体系(图表):

八、全校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及全校公共选修课 全校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毕业最低要求2学分,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毕业最低要求2学分。 具体按《辽宁科技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执行。由校团委统一出具第二课堂成绩单。 全校公共选修课毕业最低要求4学分(或雅思成绩6.0分及以上)。 九、附录

表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注:加*课程为学位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全程培养方案

商务英语专业全程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商务英语 专业代码:050262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经贸、管理、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商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表达得体流畅; 2.英语认知词汇达10,000—12,000字词,且能对5000—6000常用词流利运用,并掌握足够的经贸和法律英语词汇; 3.能听懂英语国家媒体(如广播电台(VOA、BBC)、电视台等)的新闻报道及有关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相关的演讲和问答; 4.能流利地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和重要事件与外宾进行交流;能系统、连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以实用速度阅读英文报刊杂志上有关经济贸易法律等方面的文章和一般的英文书籍,能欣赏英语文学原著; 6.能撰写常用体裁的文章。能熟练的用英语撰写经贸文本或法律文本,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 7.能熟练地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英语口译和笔译,部分毕业生能承担外贸或法律方面的国际会议的高级翻译(包括同声传译)工作; 8.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大型百科全书、各类参考书,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 9.熟悉经济管理商贸基本知识,能直接使用英语独立承担外事工作,开展对外交流,处理有关涉外问题。 10.普通话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

“英语”专业方向与培养计划

英语专业2015本科招生方向与课程设置报告 招生规模:英语专业2015本科生计划招生100人,分为三个班、三个方向。 招生方向:学术型、翻译同传、经贸英语。 论证: 目前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得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显示,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较多。英语语言文学是开设时间较长、开设院校较广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对外交流、英语教学等工作。近年来,各院校根据各自特色及时代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有英语语言与文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两个专业方向,2007年又新增了翻译专业。北外英语系赵冬老师介绍,随着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加速,翻译的学科地位日益提升,翻译专业也开始在本科阶段开设。目前翻译市场虽然十分庞大,但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从业人员仍然匮乏。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当中,翻译方向最为火爆,几乎所有设有英语专业硕士点的大学都开设有翻译学二级学科方向。尽管如此,国内翻译类人才的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据了解,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曾拨款一千多万元投入中国电影剧本的翻译工作。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重大的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以及许多国际政治、学术会议,都需要大量高端的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国家各部委、各大出版社、著名外资企业的中国办事处、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对外交流中心等机构也急需高级翻译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同传人才。针对这一背景,英语专业将开设翻译同传专业,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就业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设了经贸英语专业,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由于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中国,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更趋活跃,由此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其次,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外经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会大大提高国内商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国际经贸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服务等涉外工作岗位也将吸纳更多应用型(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据《21世纪人才报》2005年12月18日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05年,

专升本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专升本公共课-《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辽宁省高职高专应往届毕业生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招生考试公共课 学时:48学时(基础班)24学时(冲刺班)分数:150分 适用范围:参加辽宁省专升本考试的应往届毕业生 一、课程说明 1.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英语》是专升本考试的一门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是考生必备的要素之一。英语单科总分:150分。占考试总分数的25%。只有基础课(英语+计算机)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线,并总分(公共基础课+专业)达到录取分数线,才能被报考院校录取。 2.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本课程采用基础班+冲刺班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树立必胜的信心。 本课程按照《专升本英语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我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划分为“基础班”和“冲刺班”两个教学层次,各层次课程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基础班重点讲解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教学时数长、进度相对较缓,本着实用的原则,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冲刺班突出实践和临场答题策略,通过真题和模拟题的实战,熟练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教学时数短、进度快,快速提高考试成绩。 二、课程的任务 经过48+24学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英语考试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并对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一定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和专升本考试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为专升本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大幅提高专升本英语考试成绩、实现顺利考上理想大学的最终目标。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体教学目标: 参照辽宁省专升本英语科目的《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答题技巧,包括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应用技能、学习方法和答题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具备词汇、语法正确运用、综合阅读、翻译和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提高考试成绩。 具体教学目标: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01 学科门类:文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口译、笔译能力;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和第二外语的应用能力;能在外事、外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应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教育。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备英语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具备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具备口译、笔译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熟悉我国在外事、外贸、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和思辨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基础写作、英语高级写作、口译、笔译、语言学概论、英语词汇学、文体与翻译、英美文学、学术论文写作、英美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英语翻译方向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商务英语方向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英语翻译专业方向实习、商务英语专业方向实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习、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实习、翻译技能实训、口译课程实习、笔译课程实习、商务翻译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 无 七、教学计划安排 1. 教学日历:(见附表一) 2. 各学年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见附表二) 3. 课程设置和安排:(见附表三) 4. 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四) 八、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九、毕业要求 课内教学总学时:2366学时,综合实践周数:31周,总学分:175.5学分。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大纲

《专业英语阅读云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和目的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英语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了专业英语的阅读与翻译技巧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教材,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和英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一般科普类英语的文体,掌握科技英语浏览和阅读的基本技巧; 2.掌握科技词汇的一般构词和使用方法; 3.掌握英文正式书信和其他常用应用文的描述与写作方法; 4.掌握英文中图、表和曲线的描述与写作方法; 5.熟悉专业英语文体、阅读及翻译技巧。 6.熟悉专业英语文献的基本结构,如摘要、引用、时态、参考文献等,借鉴IEEE文献格式,掌握专业英语中写作的一般方法。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科技英语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科技英语阅读包括三个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核心阅读内容(CRT)和一篇补充阅读内容(SRT)构成。每个单元附有大量的阅读练习,包括科技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翻译等。每单元4学时。 (1) CRT:Stampede on the Superhighway SRT:The Complete Survival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2) CRT:Traffic Technology Drivers to clear the road SRT: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3) CRT:Once and Future Landfills SRT: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英汉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途径: 、理论课程:突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口语实习、志愿者服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案评价机制。 、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等。 ()了解英美国家人文地理简况、发展历史、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教育制度等;了解当代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翻译等知识。 ()掌握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语言使用在各种文体中表现出的规律。 ()熟悉英美文学史上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影响。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2006.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商务英语写作”是英语专业专科商务方向的限选课程。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 二、先修课要求(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先修课是英语专业专科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基础”和“商务交际英语”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终结时,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 熟悉常用商务英语文体。 2.能熟练掌握英语书信等商务文件的写作格式。 3.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商务书信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4.能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撰写用词语气都能较清楚表达写作者意图的一般商业书信等商务文件。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商务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商务英语书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能,了解主要的商务英语写作类型,提高商务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为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有关商务活动的实用语言材料和实际操练,学生应能独立撰写一般的英语商务函件(包括电子邮件)和简单的业务报告,意思表达清楚,用词比较准确,无重大语法错误。通过学习,学生应进一步提高基本的听、读、说、写、译的能力。 五、教学对象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专科学生。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和安排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商业书信等商务文件的写作基础知识,包括商函、电子邮件、业务报告和会议记录等的格式、文体、语气、常用词语和标点符号等;基本的商务文件类型的写作技能,如一般商业函件、求职信、证明信、查证信、社交信、电子邮件、业务报告、会议记录和通告等。 按照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学习内容,本课程拟选用由香港理工大学Graham T Bilbow教授编撰的《朗文致胜英文书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作为教材。该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第一部分商业书信写作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商务书信的基本写作知识和写作要求。 第二部分商业书信写作 教学要求:各种商业书信的写法和形式、重要的表达形式,内容及格式等。 第1章查询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2章复查询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3章销售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4章订购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5章催款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6章付款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7章投诉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8章复投诉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9章求职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10章查证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第11章证明信 教学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和格式。写作句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