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电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电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电压

第1节电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2.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养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压概念的建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认识安全电压值,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电压表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

2.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橘子、发光二极管、铜片、锌片、电压表、开关、灯泡、导线若干、干电池。

学生:电压表、开关、灯泡(2个)、导线若干、干电池(3节)。(16组)【教学过程】

实验目的: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丙图

闪电:可达106V

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照明电路:220V

1节蓄电池:2V

节干电池:课件展示:了解伏特的科学故事

温馨提示:

[板书设计]

16.1 电压

1.电压的作用: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表: 0—3V 分度值为 0.1V 0—15V 分度值为 0.5V

3.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一调:调零

三要:一要并联,二要让电流正入,负出;三选择合适的量程 (试触法)

一允许:允许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

三看清:一看清量程;二看清分度值;三看清指针的位置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1.利用水果电池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动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采用了每学习完一个知识点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知识点,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有些小组在连接电路时,出现了电路有故障不会排除,电压表量程的选择上没有用试触法等问题,致使有些小组的同学没有完成实验任务。

2、在“成果展示”的环节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好,时间分配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附件1:盘点收获

1.本节课知识结构图

附件2:达标检测

1.用电压表测电压时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否则表针会反转,不仅无法读数,有时还会损坏电压表.2.实验室中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分别是0-- V和0-- V的电压.这两个量程每大格和每小格所表示的电压值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如图所示,要使电压表测灯L

两端的电压,正确的电路图是()

2

4.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之前不要先检查电压表指针是否指零刻度

B.电压表只能测量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C如果电压值无法预先估计,先用电压表大量程的接线柱进行试触D.电压表不允许直接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

5.灯L

1与灯L

2

串联,先用电压表测灯L

l

两端的电压,如图所示.再测L

2

两端

电压时,只将电压表接A的一端改接C,这种接法____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负2.3 15 不同

3.D 4.C

5.不正确电流从电压表的负接线柱流入

电压教案初中物理

电压 教学目标 目标 1、知道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的装置; 2、知道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 目标 培养、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 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有高低、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值,是学生感觉到“”就在我们身边. 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因此可知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的装置. 注意:讲授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常说的“电路上的”,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 2. 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为3 初中物理.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不同. (3)介绍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图6-4的几种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提供需要电源.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6.1电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压初步认识,知道电压的作用及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2.电压表认识电压表,了解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自然界的现象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动物也有发电的本领,像电鳐,简直可以说是 “水中的发电机”。 播放“电鳐的捕食过程”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2184562.html,/show/Tgfvbxv0pJdxPy8I.html 同时让学生思考:电鳐是怎样捕食的?它有什么秘密武器?从视频和学生的激动氛围中导 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电压 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各小组按照图进行实验,看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 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要想使小灯泡发光,必须把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时一定有电流通过。 当分别连入1节和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连入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较亮。原 因:电源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2节干电池比1节干电池产生的电压高,电压高时产生的 电流大。 归纳总结:(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要使电路中获得持 续电流,首先电路是一个通路,再就是电路中有电源。 活动2:自学课本的55页到56页,小组之间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电压的符号是____;电压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你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转 换了么? (2)你知道了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电压呢? 归纳总结:(1)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单位有伏特(V)、千伏(kV)、毫伏(mV),它们之间的 转换关系为: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电压》教案

16.1电压 【学习目标】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重点难点】 1.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 学习内容一:电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55—P56的文字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提供电压。 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比它大的单位是千伏,比它小的单位是毫伏。 3.家庭电路中的电压是220_V,手机电池的电压一般是3.6_V,干电池的电压是1.5_V。 4.单位换算:1 kV=1000_V,1 V=1000_mV。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利用P56图16.1-2中的器材连接电路让小灯泡发光,比较小灯泡在哪种情况下发光较亮。 答:用两节干电池时,灯泡发光较亮。 2.利用两节干电池并联,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让小灯泡发光,亮度怎样? 答:亮度与一节干电池一样。 小结:串联的电池越多,灯泡就越亮。这说明电流强弱与电源有关。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类似的方法来增加灯泡的亮度? 4.灯泡能发光是因为电路中有电流流过,要在电路中产生电流,需要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要作定向移动需要受到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由电源提供的。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在PPT上展示下例图片:

如上图,左图是水流形成的过程图,右图是电流形成的过程图,其中水流相当于电流,涡轮(利用水流工作的机器,例如水车)相当于电灯,阀门相当于开关,抽水机相当于电源。 由图可知,水流的形成是由于水路中存在着水压的缘故,它由抽水机提供; 同理,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路中存在着电压的缘故,它由电源提供的。 这种研究方法叫类比法。 【即时练习】 1.单位换算:539 mV =0.539 V=5.39×10-4 kV。 2.下列有关电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某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不一定有电压 B.某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C.自然界中,有的动物本身就可以产生电压,用来自卫 D.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的电源提供的电压一定是不相同的 学习内容二:电压的测量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57-P58文字内容与插图,将描述使用电压表方法的文字画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压的高低用电压表来测量。 2.学生用的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二个量程,分别是0~3_V和0~15_V。若选择小量程,则分度值是0.1_V;若选择大量程,则分度值是0.5_V。 3.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电源正极接在红色接线柱上,负极接在黑色接线柱上。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观察P57图16.1-4的电压表的图片,说一说电压表的构造以及各部件的作用。 1.回顾电流表使用的知识,认真阅读P57的“小资料”,讨论一下使用电压表的方法。 答:①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②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正负接线柱接反指针会反偏)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量程。(先使用大量程进行试触)④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_上,测得的电压是电源的电压值。 2.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答:1.要弄清量程,2.弄清分度值,3.开始读数(注意要带单位)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节 热机教案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热机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热机知道热机的概念,初步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2.汽油机了解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3.柴油机了解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燃料燃烧时释放大量的内能,如何使这些内能为人类做功服务呢? 如图所示,a图和b图是常用的交通工具轿车和飞机,c图是军事上用的坦克,d图是把卫星发送上天的火箭,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热机 演示: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木塞冲开,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出此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燃料在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水的内能;当水蒸气把木塞冲开时水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 展示问题:这个实验虽然简单,却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那么蒸汽机的具体工作过程是怎样的?自学课本18页的热机部分,分析出热机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课件展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热机种类很多,有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火箭等。 探究点二汽油机 活动1:展示内燃机剖面图,让学生明确燃料直接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活动2:观察汽油机模型,自己试着找出汽缸、进气门、排气门、活塞、连杆、曲轴、火花塞等各部分构造的位置。

归纳总结:(1)汽油机的构造有汽缸、进气门、排气门、活塞、连杆、曲轴、火花塞等;(2)活塞从汽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作一个冲程。 活动3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进气 门 排气 门 活塞 运动 方向 曲轴 转动 度数 是否 存在 能量 转化 活动4:让每一组学生根据手中的模型上台演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归纳总结:(1)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2)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在这个四个冲程中,利用曲轴的惯性来完成的冲程是吸气、压缩和排气冲程。 典例剖析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汽车多数采用汽油机作为发动机,如图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乙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丙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丁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点拨】热机的四个冲程为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自主解答】A 探究点三柴油机 活动1:出示柴油机的结构图,自学课本19页到20页的内容,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析出汽油机与柴油机有哪些不同点?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设计必看

简单电路 【知识导航】 一、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 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 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尾—首—尾)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首、尾—尾)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 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 电器。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 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 作则用电器并联。 (3)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单位: (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 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 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 (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 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造成 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 A V 不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人教版初三物理】电压教案

适用学科
初中物理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一些常见电压值;
2.电压表的使用;
3.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4.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设备,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2.知道电压用字母 U 表示,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用符号 V 表示,其他单位有 kV, mV,μV。掌握它们之间的单位换算。
3.了解一些常用电压值,记住人体的安全电压值,家庭电路电压值。
4.能够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路的电压。
5.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导入
1 / 18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 电压有关呢?
老师可以补充列举: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 1.5 V,电子表和电动玩 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我们在学习电流后,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现在我们又学习了电压,那 么我们是不是也应探究一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啊。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有关电压 的知识,并通过实验探究一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基础知识回顾
1.描述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 I 表示,它的单位是安 培,简称安,符号为 A;更小的单位为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 mA 和 μA。
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μA
电流表的符号: ;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 和 0~3A。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预习 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一些常见电压值; 2.电压表的使用; 3.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4.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二、知识讲解
考点 1 电压
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 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小灯泡发光。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 学们观察。现象:小灯泡不亮。 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只有电子 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 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也就是电 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
2 / 18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欧姆定律》教案

17.2 欧姆定律 【学习目标】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欧姆定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8-P7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2.欧姆定律的定义式:I =U /R 。 3.在国际单位制中,U 的单位是V ,R 的单位是Ω,电流的单位是A 。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写出欧姆定律的另外二个推导式。 答:U =IR ,R =U /I 2.完成例题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 V 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 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分析:已知U =12 V ,R =30 Ω,则应该运用公式I =U /R 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例题2:如图17.2-1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 V ,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 ,求电阻R 的阻值。 分析:已知U =6 V ,I =0.3 A 求电阻R ,则应该运用公式R =U /I 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能用上述方法来测量导体的电阻吗? 答:根据公式 R =U /I 可以知道,如果知道了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导体的电阻。 5.阅读P79科学世界,了解气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尝试画出电路图。 答: 6.由I =U R 变形得到R =U I ,某同学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这句话对吗?

答:不对,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但电阻的大小等于它两端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的比值。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运用欧姆定律来进行计算的时候,所有的单位都要先换算成国际单位。 2.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是针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在计算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如果一个题目中有多个U、I、R,应用不同的下标加以区别,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 【即时练习】 某定值电阻两端是2.5 V,此时流过的电流是300 mA,此时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当电阻两端的电压为0时,它的电阻阻值是多少?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一、电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 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 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 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 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 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 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 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 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活动一 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 ? 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程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童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程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程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童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 ?用分子动理论解程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硏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程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美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 物理教案 学校:太白初中 授课:汪玉平 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11.1 怎样才叫做功 一、教学目的: 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 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压教案

16.1电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例: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利用课件的仿真实验,把电流类比为水流,电压类比为水压再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小灯泡发光. 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小灯泡不亮. 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课件显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