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结肠炎灌肠配方

治疗结肠炎灌肠配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治疗结肠炎灌肠配方

导语:结肠炎疾病虽然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但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不小的,甚至可能转化为更为严重的疾病,比如

结肠炎疾病虽然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但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不小的,甚至可能转化为更为严重的疾病,比如结肠炎灌肠疾病就千万不可忽略。那么,究竟是中药治疗结肠炎疾病好还是西药好呢?下面是结肠炎灌肠疾病研究中心医生给出了一些合理配方。

治疗结肠炎灌肠配方

治疗结肠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效果不错,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中药中所含淀粉物质,又能对肠黏膜具有保护贴附作用。

每2~3天1次,为了巩固疗效,即便症状缓解,最好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取海螵蛸20克、马齿苋50克、白芨15克、五倍子15克,加水煮取药液300毫升,过滤备用。

首先,灌肠宜选在晚间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夜间活动减少,利于长时间保留药液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其次,将去渣中药液100--150毫升倒入输液瓶内,将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肛管或导尿管,排尽空气。

第三,患者选仰卧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后,轻轻将肛管徐徐插入肛门 20--25厘米,用胶布固定肛管,患者抬臀10厘米。

第四,打开输液器开关,调节滴速。灌肠时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厘米’),滴速在40-60滴/分钟,药液温度39度~41度。天气寒冷时将下端输液管盘成环状置于热水袋下保温(热水袋水温50度-60度)。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经方;灌肠;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1-2]。因灌肠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肠内局部药物浓度,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有效利用度,在U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过程中总结制定了一些经验方,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芍药汤等。目前这些方药不仅在UC中药口服治疗中应用广泛,在灌肠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现就近年来经方灌肠治疗UC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灌肠方药 1.1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炙甘草组成,有清热除湿、升阳止泻的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UC的主要方剂之一。吴谦认为此方“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甘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肠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徐大椿《伤寒类方》指出“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 袁氏等[3]以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灌肠治疗60例湿热内蕴型UC,总有效率达90%。颜氏[4]采用葛根芩连汤加黄柏、煅龙骨、煅牡蛎、白及灌肠治疗48例UC,总有效率达91.67%。吴氏等[5]对36例湿热夹滞型UC患者,治以葛根芩连汤加败酱草、栀子、红藤灌肠兼口服,总有效率达91.67%。汪氏等[6]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西药灌肠治疗23例UC,总有效率达91.3%。廉氏[7]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西药灌肠治疗50例UC,总有效率达94%。曹氏[8]采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联合西药、中成药灌肠治疗28例UC,总有效率达92.86%。 1.2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黄柏、黄连和秦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是临床治疗UC的常用方剂之一。 郑氏[9]采用白头翁加减灌肠治疗83例UC,总有效率达97.6%;随访发现3个月、6个月、6~12个月和2年内的复发病例分别为0、2、3和6例,总复发率为27.5%。付氏[10]以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35例UC,总有效率为94.29%。 白头翁汤灌肠与中药口服联用治疗UC也可获得较好的临 床疗效和较高的结肠镜下治愈率。谭氏[11]采用加味白头翁汤灌肠与中药口服治疗32例UC,总有效率达96.9%。且4周后随访发现32例患者中,28例纤维结肠镜复查报告结肠溃疡面已愈合。

中医治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 旱莲当归治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刺激性小的尿管代替肛管,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入肛管的深度、体位及流速,选择接近体温的灌肠液的温度,以期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促进溃疡早日愈合。方法对住院56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采用不同灌肠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和肠镜检查及病人满意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人性化的选择舒适的肛管、合适的温度,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管深度、体位及流速,大大提高了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溃疡早日愈合,减轻了病人痛苦。【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疗效;满意度 溃疡性结肠炎系指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的大肠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较高。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灌肠时护士插管深度不好掌握、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反复插管及肛管硬度造成黏膜的二次损伤、药液外溢的缺陷,影响了治疗效果,造成病人不必要的身心痛苦,为避免此

类事件发生,促进病人溃疡早日愈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10月,在我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需保留灌肠的患者56例,均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1.6±5)岁,病程(3.6±1.7)年,病情属轻度17例,中度11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6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7例;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8±6)岁,病程(3.3±1.4)年,病情属轻度15例,中度13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8例,右半结肠7例,全结肠1例。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四川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按照马晓霞等《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的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灌肠技术[2]。 2.1.1 肛管的选择用16-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 2.1.2 插管的深度根据结肠镜检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直肠7~12cm;乙状结肠15~20cm;全结肠30cm)灌肠,肛管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30例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30例 发表时间:2013-01-29T14:03:59.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刀云莲[导读]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 刀云莲(云南省景谷县中医院云南景谷 666400) 【摘要】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多与肝脾不调、暑热、湿热、寒湿或热毒侵袭有关。我科自2007年—2009年收治慢性结肠炎30例,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关键词】中药灌肠液慢性结肠炎护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30例慢性结肠炎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为2月。发病诱因:与饮食有关15例,与精神因素有关5例,原因不明者10例。临床表现: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脐周疼痛或左下腹疼痛、腹泻、大便带粘液,其中7例大便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30例均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其中24例见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不清而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常规检查:21例正常,9例有粘液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和脓细胞。本组病例舌质多为淡红或淡绛,舌苔多为薄白或白腻,脉象多为沉、细、弦。辩证为肝脾不调,风邪内陷或肝脾不调,肠风下血。 1.2药物组成自拟方陈皮10g,白芍10g,防风10g,香附10g,桅子10g,黄芩10g,黄柏10g,苡仁30g,甘草10g。如大便带粘液者加粉葛、木香,兼腹痛者加元胡、川栋子,兼脓血便者加黄莲、地榆炭、槐角炭、仙鹤草,久泻滑脱加赤石脂、五倍子,小便短黄加车前子、猪苓。以上药组方后加水至400ml,浸泡半小时,先用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20分钟,去渣取汁150ml备用。 1.3用法药液加甲氰咪呱0.4g、地塞米松10mg,复方新诺明2片(此药过敏者除外)研细末调冲均匀,加热至37℃,病人取左侧卧位,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一次性导尿管,排净空气,将导尿管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后缓慢插入肛门20—30cm,将药液以点滴法每分钟50滴均匀滴入结肠内,如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则取右侧卧位,灌肠后,臀部垫高10cm,交替翻转体位1—2次,整理用物并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及灌肠排便的时间。灌肠后平卧时间不少于2h,肠内保留时间3—6h,每晚1次,10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了3天继续下一个疗程,病情好转后灌肠改为1次/周。 2 结果 治愈12例(40%),有效17例(56.7%),无效1例,总有效为96.7%。30例病人在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序的恐惧、焦虑、紧张情绪,经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全部配合完成灌肠治疗。2例病人在灌肠中出现腹痛,经给热敷、按摩疼痛缓解。 3 护理 3.1心理护理慢性结肠炎,因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恢复慢,病人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担心护理人员厌烦,故灌肠前易紧张,造成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插管困难或插管时疼痛,护士应耐心向患者介绍灌肠的目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以排除情绪干扰,解除病人心理负担,取得病人主动配合,按时完成灌肠治疗。 3.2灌肠中的护理及注意事项护士在灌肠时,应动作轻柔,根据病变部位正确掌握插管深度,尽可能减少肠腔粘膜刺激,让病人无便意,易保留药液;正确指导病人取合理卧位,以保证药物顺利进入结肠;灌肠后嘱病人尽可能耐受灌入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越长越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对有肛裂、痔疮患者,在灌肠前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肛门,用涂石蜡油的硅胶管理轻旋转慢慢插入,避免插管刺激引起痛苦。本组有2例患者在灌肠中出现腹痛、大汗、心慌、恶心欲吐,立即停止灌肠,给平卧后,进行腹部热敷、按摩,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以降低腹腔内压力,解除肠道痉挛。待腹痛消失后,继续完成灌肠治疗;保留灌肠温度适宜控制在36—37℃之间。因温度过高易引起肠粘膜烫伤,过低可致肠痉挛,引起或加重腹痛,在灌肠期间病人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取得合作,保证灌肠有效。 4 讨论 中医认为结肠炎属肠风久痢、肠癖、滞下等范畴。病因系暑热、湿热、寒湿或热毒侵袭,致腑不利,邪迫大肠,伤及脉络,肉腐化脓而见肠风不血。结肠炎多迁延日久,极易形成腹泻、淤滞与出血并见的复杂症候。因此,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清热燥湿,止血消炎、解毒、舒肝、健脾止痛为主,辅以活血,抗过敏,借鉴外科用药特色以灌肠法使药物直达病所。本组30例病人,总有效率为96.7%,取得良好疗效。方中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黄芩);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桅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止痛解痉;陈皮:理气调中,燥湿;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苡仁:利水渗温,健脾,清热排脓;白芍:养血敛阴,止痛;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地塞米松、甲氰咪呱、复方新诺明有抗过敏、消炎、止血等协同作用。本组观察发现,自拟方中药保留灌肠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局部药物脓度高,对结肠粘膜起治疗和保护作用,促进修复,改善局部血液运行,在治疗慢性结肠炎中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狄群英.培土方治疗慢性结肠炎.云南中医杂志,1994,1:6—7. [2]高惠珍等.云南白药灌肠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3,5.19.5.46.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12T15:41:18.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王敏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 王敏 (山东蓬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65600)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87-0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其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可归属中医的“泄泻”、“腹痛”、“肠痹”范畴,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目前,西医药针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有很多毒副作用。中医药具有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特点。我科于2008年—2011年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临床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64岁,病程10个月—10年不等。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病变部位多在直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轻者排便每日3—5次,重者每日排便10余次。全部病例均有粘液便或脓血便,大便潜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后隐痛,以左下腹为重,亦可涉及全腹。 1.2 方法 1.2.1 中药方剂组成 五倍子15g 败酱草30g 公英30g 地丁15g 乌梅12g 土茯苓30g 蒲黄炭12g 酒大黄12g 1.2.2 灌肠液的配制 将上述中药煎汁150ml,温度38—40℃每晚灌肠1次,重度患者每日早晚各灌肠一次,14天为1疗程,连续用2—3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可间隔3—5天。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临床治愈24例,占75%;好转7例,占21.9%;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96.9%。 3. 护理 3.1 灌肠的护理: 3.1.1 灌肠时用床帘或屏风遮挡,维护患者自尊,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3.1.2 患者取屈腿左侧卧位,选择一次性导尿管作为肛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排尽管内空气,轻轻插入肛门15—25cm,用60ml针管抽吸药液,缓慢注入肠内。 3.1.3 插管动作要轻柔,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嘱患者做深呼吸,减轻腹压,使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顺利插入所需刻度。 3.1.4 注入的药液速度要缓慢,以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灌肠液温度不宜过高过低,药液量小于200ml,患者便血量多时,温度适当降低,保持在37—38℃,怕冷的患者,选择灌肠液温度适当提高,以患者没有不适感觉为最好,灌肠液过凉,刺激肠粘膜引起肠蠕动,不利于药液的保留,温度过高可使肠粘膜受刺激,处于充血、水肿,易引起排便反射。如灌肠液注入不畅,应旋转导尿管,防止粪块堵塞,或拔出重新缓慢插入。 3.1.5 嘱患者尽可能忍耐,多保留灌肠液的时间,保留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灌肠后,嘱患者每15—20分钟更换体位一次。让药液与肠壁充分接触,以利于病变粘膜修复,依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如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应采取左侧卧位。病变在升结肠者,应采取右侧卧位。 3.1.6 灌肠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和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有便意和腹胀时,嘱患者张口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气急,出冷汗腹痛时,应立即减慢或停止灌肠,让其平卧位休息,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2 情志护理 精神心理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因素之一,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易发难愈,需要长期治疗,药费价格昂贵,经济负担重,致使病人心情焦虑,抑郁,治疗的依从性差,所以入院后应热情接待患者,并向患者讲解病情,灌肠的适应症、禁忌症,说明灌肠的必要性、重要性,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3 饮食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宜选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油炸、粗纤维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慎吃海鲜。饮食要有规律,少量多餐,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病情。 3.4 腹痛护理 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轻度腹痛时,可给予腹部热敷,腹痛重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可给予针灸或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3.5 腹泻护理 注意观察粪便的形状、量及排便次数,及时做好记录。腹泻严重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 体会 我科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粘膜,达到收敛、消炎、愈合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痛苦小,副作用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关键词中药灌肠疗法;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临床表现,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容易反复。在祖国医学中,其属于“休息痢”、“久痢”、“肠澼”等疾病范畴[1]。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近年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以飨同道。 1 中药灌肠疗法源流 中药灌肠疗法是将适量的中药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使得药液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患者通过肠道吸收供给药物,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 有记载的灌肠疗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下》载:治疗疳痢不止时,主张用大麻子、胡麻一块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干,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著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 …放火烧之,”至明旦开取,适其寒温,灌入疳湿痢患者下部,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多用则伤人。另外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等书籍中都有类似记载。从上可知,我国古代医家已经可以很好的使用灌肠法,它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方面,具有使用简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并且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2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腑,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为湿热瘀滞。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因、过劳过逸、食饮不调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因素是湿邪,与大肠、肝、肾关系密切,初起以湿热内蕴肠腑,湿热下注大肠故见腹泻,壅塞不通则痛,常见腹痛,久则伤脾及肾,而致脾肾两虚,邪气入络,肠络损伤,血败肉腐,而致血瘀,脓血而成,正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瘀血痢》中云“恶血不行,凝滞于里,侵入肠内,而成痢疾。”总之,久病则瘀,瘀血弗去,新血弗生,气血愈虚,正气愈虚,肠腑失养,则病情反复,经久难愈。中药灌肠是将一定量的药物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人大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如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临床上,大部分病例溃疡性结肠炎的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结肠炎偏方有效

结肠炎偏方有效(转载) 一、玉米棒的芯子,粉碎,炒成微焦,温开水送服,早晚各一勺,两天见效; 二、生姜片,用滚油炸成微焦,每次嚼食两片,每日两三次,当天治愈。不过,不管用哪种方法,治好后都要连用两次以巩固疗效。 三鲜马齿苋30-60克煎水1饭碗,冲入捣烂的大蒜泥lO-15克,过滤得汁,酌加糖,1日2次。 四白木耳5-20克,浸泡数小时,以文火煮烂,酌加冰糖,每日2次。 五每晚将250g山药煮而食之。 结肠炎偏方发表时间:2010-05-09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3344) 民间中医授我治疗结肠炎偏方,拿出与同道分享,组方为;栗壳10g,金银花10g,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 清晨起床后,取一块拇指大小的生姜,洗净后用小刀将皮削掉,切成薄片,嚼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午、食疗用姜片当菜用。我爱人患肠炎半年多,用上述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每天早晨喝绿豆汤泡黄芪,下午吃五颗大红枣,晚上用热水泡脚绿豆汤是清肝火的,可以改善上热,黄芪是养脾的,之所以泡而不是煮,主要是怕上火。具体做法是:绿豆一大把,加水煮十分钟,倒入容器中加五大片黄芪浸泡,十五分钟后喝光。早饭尽量喝粥,粥本身也有滋润肠道的功能。大红枣尽量买好一点的,可当零食。红枣能健脾开胃,而且是维生素C之王,铁含量也高,补气血。而泡脚的用意在于改善下寒,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每周做一次足疗,多按摩一下脚底穴位和下肢,耐受力强的还可以试试藏式蒸足,让人大汗淋漓,颇能改善血液循环。 三个月之后,我的结肠炎好了一半,除了偶尔喝酒时发作外,基本上康复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此法又与睡眠有相关性,睡眠不好则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睡觉前泡泡脚多半睡得好。下面就讲讲我是如何治好结肠炎的吧。 我自己研究了一下,知道这个病是一个模糊型疾病,没有对症药,病因也不能精确描述,但与饮食不周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流行于白领阶层,多见于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常吃夜宵之人群。开始我从养的角度下手,喝了半年多的益力多,意在培养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效果明显,但一停用则立即反弹。从去年开始,我从中医的角度猜测可能是体内湿气重,所以经常吃薏米和红豆排湿,但效果时好时坏,似乎也不完全对症,直到去年夏天求教我的中医师傅,他诊断的结果是上热下寒症,典型的肝克脾,根在脾虚。 在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主五脏之调和,畏寒,忌思虑过度。在现实生活中,脾不好的人,除了消化排泄不正常之外,体型上则过胖或者过瘦。对中医来说,无论是腹泄还是便秘,都得从调理脾脏入手。 慢性结肠炎,临床又叫激惹性肠炎。下腹痛,便稀,常伴粘液便,重时带血,时好时坏,延绵多年甚至几十年。药物治疗效不明显,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故称“激惹——精神剌激惹的祸”。 1、双手叠合,以脐为轴心、以下腹为重点,旋转式按摩,顺(时针)30,逆30圏,触到痛处稍为加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施护

内蒙古中医药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医院肛肠科(243021) 2012年7月23日收稿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慢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患者中慢性结肠炎患者129例进行详细系统的护理和治疗前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对其整个治疗过程进行有效观察与分析。结果:通过辨证施护,慢性结肠炎显示大多数疗效满意。结论:中医护理指导措施的实施疗效确切,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结肠炎;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146-02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郭玥* 慢性结肠炎是一个泛指的名词,泛指某些已知或者未知原因 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特异性结肠炎和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疾病。本病1875年首 次为Wilk 描述, 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为特殊的临床病症。本病在慢性结肠炎,特别是在非特异性结肠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些特指的场合外,特异性结肠炎之诊断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现称溃疡性结肠炎,几乎就成了慢性结肠炎的泛指性同义词,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或称谓中[1]。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其病因多由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脾胃素虚所致。饮食不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聚而为湿,日久蕴结化热,湿热与气血相搏结,壅塞肠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梗阻而发病。本病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2] 。笔者采用辨证护理的方法护理了129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选择住院时间自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的129例患 者,均在结肠镜明确诊断后。其中男69例, 女60例;年龄26~64岁,平均50岁,平均病程5年左右。2护理方法 中医辨证护理,对入选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以问卷方 式调查了解患者的知识水平、 学习能力、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随后指导人员按照中医分型予以辨证施护。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临床上一般分为大肠湿热证,寒湿犯脾证,食滞胃肠证,瘀阻肠络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六型。2.1大肠湿热证:起病较急,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如注,便味臭秽,血随便下或泻下黄色水样便,或脓样粘液便,腹胀肠鸣,肛门灼痛。或可伴有寒热,心烦口干而不欲多饮。食欲不振,小便赤涩短 少。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护理原则要做到热证寒护。首先,急性发作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要下地活动,避免加重机体负担。应给予无渣半流质的饮食,避免水果、多纤维素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防止肠蠕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和收缩,损害肠粘膜、诱发出血。致敏类食物如虾、蟹、蚕蛹、蛋应尽量避免食用,这类物质可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组胺,导致肠壁出血、水肿、痉挛,加 重病情。 重症者应禁食,禁食期间给予胃肠外高营养。患者有贫血表现时,适当地给予输血、血浆、及时纠正贫血。必要时口服铁剂或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有时也需要补充叶酸。对于有体温升高的患者,可予以物理降温,并配合针刺曲池、阴陵泉等穴位。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要严格记录24h 出入水量,或按医嘱给予补充液体及离子。如低钾的病人,可以饭后口服氯化钾1.0g 。每日 三次口服。或将氯化钾放入食物中服用[3] 。同时要耐心疏导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做好情志护理。2.2寒湿犯脾证:证见大便清稀,不甚秽臭,腹部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恶心,泻下完谷不化,不思饮食,口不渴;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头痛头重鼻塞,恶寒发热。舌苔白或白腻,脉濡或缓。护理时嘱患者注意保暖,适当添加衣被;多卧床休息,少下地活动。同时做好病室清洁,空气流通、干爽。腹痛可按揉腹部或推磨气海、关元、长强穴。或用热水热敷腹部。鼓励患者饮水进食,宜清淡少渣易消化低脂低蛋白食物,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2.3食滞胃肠证:症见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倾复又痛泻,粪便粘 稠或粪水杂下,秽臭如败卵,胸院胀闷,痞寒不舒,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腻,脉象弦滑。护理要点包括病室宜清洁安静,避免 异味刺激。 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排净,逐渐自流食恢复进食。 配合针刺建里、中脘、梁门穴帮助食物消化。饮食中可酌加炒米粥、萝卜等品。不能饮水进食者可考虑静脉补液。2.4瘀阻肠络证:大便稀时干,便后不尽,久治不愈,腹部刺痛,痛有定处,以左侧少腹为多。扪之有条索状瘀块,按之痛甚,大便带 血,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舌质紫暗,脉弦细少涩。 护理过程中告知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安心静养,适当活动,以助气血流通,促进瘀血吸收,减少疼痛。随时观察患者大便的次数、颜色、量及性质,留取标本送检,为病情的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出现贫血症状者应积极纠正贫血。瘀阻较甚者辅以针刺血海、膈腧、足三里穴。嘱患者饮食上适当进食绿豆、海带等活血化瘀之品。2.5脾胃虚弱证:腹泻日久,腹痛隐隐,泻下稀薄,甚则水泻或泻物粹杂,口和不渴,每食生冷油腻荤腥之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次频,溏泄或如鸭粪,食欲不振,食后作胀,面色萎黄,下肢浮肿,体倦神 疲,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或虚大无力。 若脾阳不振中焦虚寒还可出现手足不温,腹痛绵绵,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表现。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护理中加强疾病知识宣传,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引导病人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情志舒畅愉快,促进机 体正气回复,使疾病早日康复。 并指导患者根据体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平时饮食忌生冷、油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可进食栗子、桂圆、龙眼等益气健脾之品。药物治疗上也要慎用苦寒之剂。久病患者需配合针刺关元、天枢、脾俞等穴,帮助改善其胃肠功能。2.6肝郁脾虚证: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时作时止。多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常症状为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便溏黏液多,左少腹坠胀,伴纳呆痞满,嗳气不舒,心烦不宁。舌质红,苔薄白而 腻,脉弦[4] 。护理时告知患者情志与疾病的利害关系, 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言行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并动员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开导,逐步疏泄患者郁积日久的肝气。饮食上可多吃菠菜、 山药等疏肝健脾之品。平时可适量饮用玫瑰花茶畅达肝气。再配合针灸肝俞、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恢复。3讨论 慢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发病。病程呈慢性经过,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伴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目前西药治疗短期效果明显,但远期疗效较差。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采用直肠滴入和保留灌畅方法,使用青黛散10g 或锡类散5g 溶于生理盐水40m1中,保留灌肠;针灸疗法:针刺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等穴,中等刺激,12天为一疗程;中药疗法:药物以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柔肝止泻为原则,发病时用槐花散加减(黄连、黄柏、秦皮、白芍、防风、荆芥穗、槐花、地榆、赤石脂、海螵蛸、甘草),病情久者可用升阳去湿和血汤(升麻、黄芪、苍术、肉桂、秦艽、当归、白芍、丹皮、生地黄、熟地黄、甘草),缓解期可用参苓白术散。轻型者也可用中药保留灌肠,选用马齿苋、一见喜、蚂蚁草、白头翁、红藤等各一两浓煎成100ml ,每日保留灌肠1次,10~14天为一疗程。慢性结肠炎的护理需根据个体患者疾病辨证分型后具体对待。从情志护理开始,加强医患沟通,融洽医患关系,让患者彻底解除因疾病造成的紧张和不安心理,对疾病的治疗树立坚定信念。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注重饮食护理,明确告知饮食宜忌及避免诱发疾病加重 146

结肠炎的症状及治疗结肠炎的偏方汇总

结肠炎的症状及治疗结肠炎的偏方 目录 一、结肠炎的早期症 二、慢性结肠炎偏方药剂名称:乌梅败酱方 三、治疗结肠炎的偏方:清化安中汤 四、治疗慢性结肠炎偏方:健脾解毒汤 五、独头蒜苔放入蜂蜜浸泡 六、慢性结肠炎的五个食疗偏方 七、溃疡性结肠炎偏方【中医基础版】 八、治疗慢性结肠炎偏方秘方 九、结肠炎有效偏方 十、生姜与结肠炎 十一、治疗结肠炎:空腹生吃鱼腥草 十二、治疗结肠炎偏方红豆、红糖 十三、杨树皮+红糖+鸡蛋 十四、绿豆汤泡黄芪和结肠炎拜拜 十五、治疗结肠炎偏方汇总.

一、结肠炎的早期症状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 (1)大量便血: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降及血色素低,需要输血治疗。 (2)肠狭窄:临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 (3)肠穿孔: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中毒性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病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人,死亡率可高达44%,易并发肠穿孔。 (5)结肠癌:约5%病例发生癌变。 (6)腹泻:腹泻是结肠炎早期的主要症状。常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诱发。 (7)腹痛: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阵痛,可涉及全腹有能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8)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9)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严重者有可发热,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贫血,失水,电解质平衡推敲和营养障碍等表现。 二、慢性结肠炎偏方药剂名称: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未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

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52例临床观察

熟法炮制的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炮制工艺仅需120min时间,与《药典》工艺(7~12d)相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尢其是,熟半夏的炮制工艺,易数字化控制,客观性操作性较强,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有利于质量标准的规范统一,较好地适应了中药“加工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制品产业化”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3.2 理化性质分析 初步研究业已证实,β—谷甾醇等植物甾醇类,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胡萝卜甙等甙类,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类,1—麻黄碱、葫芦巴碱等生物碱类为半夏的有效成分;3,4—二羟基苯甲醛,2,5—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等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成分[5]。 理化性质分析表明:甙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在水中均有一定的溶解度,经反复、长时间水浸漂后增加流失;尤其是1—麻黄碱,自身即具有较大的水溶性(1:20)和一定的挥发性,在与盐酸、硫酸等无机酸成盐后其水溶解度更是倍增(1: 3)[6]。因此,长时间加热、浸漂必定会较大地降低其有效含量。而本研究采用高温高压,控制加水量的炮制工艺较好地促进了液体辅料的内部渗透,缩短了浸泡时间,从而减少了有效成分的流失,提高了临床药效。 半夏的毒性、刺激性成分3,4—二羟基苯甲醛因含有不稳定的醛基,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羧基而成为羟基酸,羟基酸进一步发生脱水反应生成性味较为温和的内酯从而降低毒性[7],高温高压可正面加快反应过程,缩短降解时间。 根据上述分析,半夏的解毒工艺简单地采用自然放置的方法也是可行的,而并非必须加入生姜、白矾、石灰、甘草等辅料,这亦从客观上佐证了“半夏隔年陈久者良”传统认识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第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9 2 吴皓,蔡宝昌,史小良,等.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3 赵典刚,郝桂兰,王振海,等.半夏熟法炮制品与药典法炮制品药理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366 4 胡昌江,马烈,禹玉滨,等.法半夏炮制工艺改革的研究.中成药1999;21(1):18 5 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85 6 肖崇厚.中药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7 7 廖清江.有机化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12 (收稿:2003-01-16) 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52例临床观察 刘 敏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珠海519125)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0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22例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符合1987年全国消化会议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52例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20~30岁12例,31~45岁29例,46~55岁8例,56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2年,最长9年,平均5.5年。2 治疗方法 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治疗。 2.1 脾虚肝郁,气滞湿困 症见胸脘作闷,腹胀,两肋牵引作痛,下腹隐痛、大便硬结、夹带黄色粘液,便后肛门有灼热感。舌淡红,苔微黄腻,脉弦数。治宜健脾化湿,疏肝行气,润肠通便。以玉屏风散合润肠丸加减。处方:北芪20g、白术15g、防风10g、当归15g、生地20g、火麻仁15g、桃仁15g、槐花30g、枳壳15g、白芍15g、甘草6g。 2.2 脾胃两虚,湿热内蕴 症见食欲不振,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常见腹胀隐痛,大便稀烂或泄泻,里急后重,或排粘液便,甚者带有脓血,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以玉屏风散合白头翁加减,处方:北芪、白头翁、绵茵陈各20g,白术、秦皮、黄连各10g,防风、白芍、神曲各15g,川朴12g、甘草6g。 2.3 脾肾两虚,湿邪蕴结 症见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腰膝酸软,纳少、失眠、梦多,腹胀隐痛、便烂带有粘液,日排2~3次。治宜补脾温肾,以玉屏风散合四神丸加减。处方:北芪、补骨脂各20g,白术、肉豆蔻、吴茱萸各10g,防风、五味子、台乌、川朴各15g,大枣12g,甘草6g。 3 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肠镜检查正常)18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肠镜检查好转)30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肠镜检查无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2.3%。 4 体会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以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或泄泻、或大便硬结(便秘)、大便带粘液,甚者带有脓血,里急后重为主。根据其症状特点,病位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脏的功能紊乱有关,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本病大多连绵难愈,久病伤脾,使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影响大肠的传导,湿邪乘虚而入,蕴于大肠,故而发生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笔者认为本病以脾虚为主,湿邪侵入,虚为本,湿为标。根据其临床症状,辨证分为3型,以玉屏风散治其本、辨证加味治其标。玉屏风散原为治虚症感冒之剂,因北芪有益气固表,白术能健脾益气,防风有祛风止痛、走窜引经的功效,经临床观察,用于脾虚气短,腹痛之疗效满意。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随症分型合白头翁汤,四神丸,润肠丸加减,观察治疗52例,总有效率92.3%,临床观察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随症加减,能收到显著效果。 (收稿:2003-10-09) · 106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3月第11卷第2期M arch2004Vol.11NO.2

慢性结肠炎的中药灌肠法

慢性结肠炎的中药灌肠法 【摘要】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以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乃至全身结肠粘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本病起病缓慢,病程延绵,症状时轻时重,且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肠瘘、结肠癌等,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本病的病因与病机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与免疫异常、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与环境、饮食失调引起人休的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脾胃大肠所致,本病属于中医“肠澼”、“泄泻”、“下痢”等范畴。笔者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在反复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改进、筛选,摸索出疗效较好的结肠1号、结肠2号分型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突出了中医的外治法,多途径治疗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治疗,80例病人中,治愈32例,占40%;显效44例,占55%;无效4例,占5%;总有效率为95%。事实说明中药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有着可靠的疗效,且价格便宜,患者乐于接受。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药分型灌肠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至全结肠粘膜,以溃疡性结肠炎为多见,属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稀水样便或脓血便,起病缓慢,病程延绵,症状时轻时重,且易复发,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肠瘘、结肠癌等,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的“肠澼”、“泄泻”、“下痢”等范畴,与环境、饮食不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不和,湿热蕴结于脾胃大肠而发病。以往的治疗以西药为主,除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外,常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甲硝唑、强的松、硫唑嘌呤等药物,有时还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灌肠。但有的药物因有一定的副作用,或胃肠道反应,致使病人不能坚持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苫,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在反复进行临床实践及筛选有效药物的基础上,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改进后的结肠1号、结肠2号分型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病例资料 均为2001年以后的患者,共80例,其中门诊56例、住院病人24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18~67岁,病程5个月—1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小腹下坠、粘液便、稀水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2-10次/日不等。治疗前均做人便常规检查、纤维结肠镜检,住院病人还做了大便培养其中大便镜检中发现有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