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48学时)

生理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48学时)
生理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48学时)

《生理学》本科教学大纲I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理学

英文名称:Physiology

总学时:48学时

学分:3.0学分

自主学习:28学时

适用对象:临床、麻醉、法医、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60%-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40%,其中包括平时考核

20%-30%,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10%。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生理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全面培养。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校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生理学I总学时为76学时,讲课学时为48学时,自学学时为28学时,鉴于生理学学时较以前大幅减少,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等。将能量代谢与体温、生殖等二章作为自学内容。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验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生理学意义。

2.人体生理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二、熟悉: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了解:

1.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2.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及特点。

3.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二、熟悉: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三、了解: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阈值、阈电位、局部电位、兴奋性、阈强度、阈刺激、终板电位、兴奋一收缩耦联、前负荷、初长度、后负荷、单收缩、强直收缩。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动能:单纯扩散,通道易化扩散,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信号转导:自主学习。

3.细胞的电活动: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离子通道的状态,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位,阈电位,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阈强度,阈刺激,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5.平滑肌:自主学习。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血液的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及其调节因素。

2.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和输血原则。

二、熟悉:

1.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及其过程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生理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过程。

三、了解:

1.白细胞生理

2.血液凝固的控制。

3.纤维蛋白溶解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血细胞比容、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红细胞沉降率、等渗溶液、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交叉配血试验。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量,血浆渗透压,等渗溶液,血浆PH值。

2.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及一般过程,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自主学习),血小板生理。

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

4.血型和输血原则(实验课讲授的):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分期及形成机制。

2.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浦氏细胞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的比较。

3.心动周期的概念,分期及特点。心脏泵血过程及机制。

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6.心血管运动的神经调节—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二、熟悉:

1.影响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的因素。

2.中心静脉压的概念。

3.微循环的组成及其通路。

4.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影响因素。

5.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三、了解:

1.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

2.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和血流阻力。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心动周期、搏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异长调节、等长调节,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房-室延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的泵血过程,搏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及其形成机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心肌自动节律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自主学习),心肌收缩的特点(自主学习),体表心电图。

3.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自主学习),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自主学习),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自主学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自主学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自主学习了),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自主学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自主学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自主学习),,心房钠尿肽(自主学习),局部血流调节(自主学习),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自主学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自主学习),肺循环(自主学习),脑循环(自主学习)。

第五章呼吸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

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CO2、H+和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在肺和组织交换的过程。

2.氧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三、了解:

1.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2.肺牵张反射和防御性呼吸反射。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5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呼吸、肺通气、肺换气、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气胸、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解剖无效腔、生理无效腔、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自主学习),潮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解剖无效腔、生理无效腔、肺泡通气量。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组织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的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自主学习)。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自主学习),化学感受器,CO2、H+和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H+和低氧在呼吸运动中的相互作用(自主学习),肺牵张反射(自主学习),防御性呼吸反射(自主学习)。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胃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2.胰液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二、熟悉:

1.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2.胃排空,胆汁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

1.胃液分泌的调节。

2.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和吸收途径。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3学时自主学习: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消化、吸收、内因子、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胃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胃的排空、胃的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自主学习),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自主学习)。

2.口腔内消化(自主学习),

3.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分泌调节,胃的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自主学习),非消化期的胃运动(自主学习)。

4.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的分泌调节(自主学习),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分泌排放及调节(自主学习),小肠液的作用,小肠的运动,小肠运动的调节(自主学习)

5.大肠的功能:(自主学习)

6.吸收:吸收部位和途径(自主学习),水的吸收(自主学习),无机盐的吸收(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一、掌握: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二、熟悉:

1.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

2.产热过程、散热过程和自主性体温调节机制。

三、了解:

1.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2学时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二、熟悉:

1.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2.肾血流量的调节。

三、了解: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清除率、排尿反射。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5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糖阈、渗透性利尿、球一管平衡、水利尿。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自主学习),滤过膜的结构,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自主学习),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包括:Na+、Cl- 和水的重吸收、HCO3- 重吸收与H+ 的分泌、NH3的分泌、K+的重吸收和分泌(自主学习),钙的重吸收和排泄(自主学习),葡萄糖和氨基酸重吸收。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自主学习。

5.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包括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球-管平衡),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自主学习),心房钠尿肽(自主学习),其它激素(自主学习)。

6.清除率:自主学习。

7.排尿反射:自主学习。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眼的调节及瞳孔对光反射。

2.眼的折光异常。

二、熟悉:

1.眼的感光机能(视杆细胞)。

2.中耳的传音作用、增压效应及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3.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机能。

三、了解:

1.感受器及感觉器官的概念及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2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瞳孔对光反射、视力、视野、明适应、暗适应。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躯体感觉:自主学习。

3.眼的视觉功能:眼折光系统(自主学习),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自主学习),眼视近物时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会聚),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杆系统,视锥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敏度(视力),明适应,暗适应、视野。

4.耳的听觉功能:外耳的功能(自主学习),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自主学习),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自主学习),听神经动作电位(自主学习)。

5.前庭器官的功能: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及其功能,前庭反应(自主学习)。

6.嗅觉和味觉:自主学习。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3.丘脑的两类感觉投射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4.牵张反射的概念、分类、反射弧和生理意义,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和产生的机制。

5.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二、熟悉:

1.神经递质、调质和受体的概念。

2.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牵涉痛。

3.脊休克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三、了解: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及其投射特征。

2.姿势反射,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8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受体、胆碱能受体、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纤维、脑-肠肽、反射、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牵涉痛、脊休克、牵张反射、肌紧张、去大脑僵直。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自主学习),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及其过程(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自主学习),突触的可塑性(自主学习),非定向突触传递(自主学习),电突触传递(自主学习),神经递质,受体,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反射的分类,反射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自主学习)。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包括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自主学习)。

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脊髓的调节功能,脊髓休克,牵张反射,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的运动功能调

节,小脑的运动功能调节。

4.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学习),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自主学习)。

5.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自主学习。

6.脑的高级功能:自主学习。

第十一章内分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2.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二、熟悉:

1.激素的概念、分泌方式和作用机制。

2.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三、了解: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3学时自主学习: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激素、允许作用、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表达学说、下丘脑调节肽、呆小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内分泌与激素:内分泌系统,激素的分类,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分泌的调控。

2.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调节肽对腺垂体的调节作用,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催乳素(自主学习),促黑细胞激素(自主学习),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自主学习),松果体内分泌(自主学习)。

3.甲状腺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代谢(自主学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4.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维生素D3:自主学习。

5.胰岛内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自主学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自主学习)。

6.肾上腺内分泌: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盐皮质激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自主学习),肾上腺雄激素的作用(自主学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自主学习),组织激素和功能器官的内分泌(自主学习)。

第十二章生殖

目的要求:

一、熟悉:

1.睪丸的生精及其内分泌作用。

2.卵巢的生卵及其内分泌作用。

二、了解:

1.妊娠。

2.胎盘的内分泌作用。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2学时

《生理学》教学学时数表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

08011102x《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学时48

08011102x 《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 学时:48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 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2、要求: (1)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 重要意义。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要求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了解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肌肉收缩的力学分 析。 (3)第三章《血液》要求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掌握血细胞生理。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4)第四章《血液循环》要求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 因素;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微循环的生理功能。 (5)第五章《呼吸》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气节律的产生和呼 吸运动的调节。 (6)第六章《消化和吸收》要求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形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道的神经 支配;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7)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要求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掌握体温的 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了解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了解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 稀释;清除率;排尿反射。 (9)第九章《感觉器官》要求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节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10)第十章《神经系统》了解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掌 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11)第十一章《内分泌》要求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胰岛素与甲状旁腺激素等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释放及分泌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及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了解肾上 腺髓质激素、降钙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讲授48学时 实验全部安排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内。 1.绪论(2学时)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及其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学时】72学时 【课程学分】 【开课专业】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选用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彭波李茂松) 【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朱大年) 【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货功能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生《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轮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轮修订版为基准制定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列如下: 【各章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生理学的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 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2、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熟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纤维的收缩功能。难点:肌纤维的收缩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Experimentation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编码:1313011224-5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数:64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专业课,主要学习在人体及动物体上进行实际实验的方法技术。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课程的目的是和任务是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为学好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打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人体基本组织 观察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3];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类[1];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2];观察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的基本结构[2];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分类和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特点[2]; 实验二、人体骨与骨连结的观察 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1];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3];重要的骨连接[3];观察颅骨的组成[1];结构特征[2]; 实验三、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方法[3];肌肉单收缩描记[1]; 实验四、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国际物流教学大纲

《国际物流》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 本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国际物流基础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物流活动的学科,研究内容是国际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详细研究了国际实务相关的知识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计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从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出发,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运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掌握国际贸易中的常用术语、贸易方式和对外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理解并实际运作国际物流的实际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代理业务、货物出入报关和检疫等制度与程序、国际货运保险和运作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理论操作,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具体的操作,能够学有所用; 2、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性原则,要让理论更具有现实性,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科学分析; 3、在教学中,重点在于动手,通过案例分析,要学生知道如何做; 4、要增强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努力使之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 5、教学中要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突出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内容。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前,必须要学习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物流基础等相关课程。这些构成教学和内容理解的基础知识,也为这些学科提供应用的实践机会。 五、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物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准确的掌握项目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理解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国际物流的含义; 2、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3、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国际物流的含义及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二、国际物流的特征 三、国际物流的分类 四、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三、国际物流运输路线 第三节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 一、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 二、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验室 课程名称:植物学实验总学时:90 实验学时:26 实验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生物教育、生物 实验技术 课程性质:独立开设应开实验学期:第1学期 编写黎桂芳编写时间:2005、4 (1)、植物学实验课目的与要求: 目的: 植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由形态解剖、系统分类两部分组成。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功能特点;基本掌握植物界的各大类群,以及系统分类学原理,基本掌握植物界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的规律,以及认识各大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演化系统。从而为后续课程如植物生理学、植物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等打下基础。 实验课基本要求: 1)使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观察方法及特征; 2)训练基本技能,如徒手切片、水藏玻片制作、生物绘图等; 3)基本掌握植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各大类群的区别和适应性特征; 4)基本掌握植物标本鉴定、植物方法,会使用工具书;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 (2)主要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电脑投影仪、幻灯机、电脑多媒体(VCD等) (3)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教师简单讲授原理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基本要求: 1、观察、动手、描绘、绘图。熟练利用显微镜,掌握徒手切片、制片、揭破、观察等方法,学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制图。 2、印证、分析、综合、检索、推理。通过观察,印证课程知识,能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过程,并通过分析、综合、回答实验指导书的有关问题。 3、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掌握常见植物学概念;能开展一般植物学实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冷链物流教学大纲

冷链物流教学大纲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冷链物流》教学大纲 (cold-chain logistics) 课程代码:学分: 2 总学时数: 36 理论时数:36实验(实践)时数: 2先修课程:供应链管理开课对象:13级物流管理;13级物流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简介: 《冷链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物流人员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与制冷技术、食品物流、冷藏运输设备等基础技术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出合格的冷链物流人才,有助于我国冷链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3. 课程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学习是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用冷链物流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和解决冷藏冷冻类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出现问题的任务过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冷链食品生产企业的冷链物流管理及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掌握冷库出库、入库、在库保管的作业;掌握肉类冷链(包装、储藏、运输、配送)等的实际操作流程。要学生具有全局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集成能力,物流资源集成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及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冷链物流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冷链物流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展望,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理解冷链的实质,认识冷链的结构; 3.掌握冷链物流的影响因素,包括商品自然因素和环境技术因素; 4. 掌握冷链物流的技术。 [教学内容] 1.冷链物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冷链的结构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泰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定量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710000220 定量生理学 Quantitative Physiology 学分:1.5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验/实践学时:0 一、课程作用与目的 定量生理学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以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学为基础,从工程的角度讨论人体的生理过程。本课程把人体各层次的生命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变化过程,将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生物学、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这类系统变化的规律。要求学生较好地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多个层次和水平上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性,培养学生对生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 1. 根据实验认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同时学习从感性中寻找理性规律的学习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加深对自身的认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 3. 学会合作与交流,能够善于表达,能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使用教材 黄诒焯主编. 生理功能的工程分析. 第一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 主要参考书 ⑴Weiss TF.《Cellular Biophysics》.MIT Press ⑵Vande A, Sherman J, Luciano D.《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Eighth Edition)》.McGraw-Hill ⑶Bear MF.《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Second Edition)》McGraw-Hill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⑷Kandel ER.《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McGraw-Hill ⑸Brown BH, Smallwood RH.《Medical Phys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⑹赵南明主编. 生物物理学. 第一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⑺Robert F. Weaver. 分子生物学. 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定量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如何用工程的方法,定量描述生理功能。 第二章生物热力学 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础代谢,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由能最小原理,稀溶液的Gibbs自由能,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曲线,开放系统中的热力学过程。 重点和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熵,等温和等容系统,等压和等温系统,焓,开放系统中的热力学过程。

《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课时:80课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物品在流通领域的动态流转过程,揭示物流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研究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等,是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物流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内容及系统学习物流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原理和物流系统管理技术,掌握物流作业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培养学生在物流企业中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具体掌握运输管理、装卸搬运、现代包装、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与作业、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基本知识。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3.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过本门课程后,对物流行业和物流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识别每个物流环节的工作构成及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物流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物流的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了解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物流的功能及各功能在物流过程的合理化要求,掌握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理解现代物流的特征,了解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流概念的演变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物流与生产,物流的分类,物流形式、功能,企业物流结构,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第二节物流的价值分析 本节主要讲授人们对物流价值认识的8次发现,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讲物流体现的价值。 第三节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节主要讲授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及趋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物流的分类,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 难点: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 第二章物流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系统及其构成,深入理解现代物流系统化运作思想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系统各环节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要点。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概念,物流系统的作用,物流系统构成,物流系统环节要素及存在的制约关系,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系统化的目标,物流系统分析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目标 本节主要讲授在不同物流系统的层次之下,物流系统的各项目标 第三节物流系统要素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协调和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以及合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物流学导论》教学大纲.pdf

浙江万里学院工程硕士物流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物流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基本概念40%,理论与应用分析及计算60%。 二、考查要点 第一章概述 1.基本概念。包括物流的概念、物流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等。 2.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装卸等。 3.物流的性质和作用。包括物流的性质、作用及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 第二章物流战略与规划 1.企业竞争战略与物流战略。包括企业战略和企业物流战略二者之间的关系。 2.获取战略匹配。包括如何获取物流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匹配以及影响因素等。 3.企业物流规划。包括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基本框架、规划流程和层次、规划原则和方法等。 第三章物流客户服务 1.客户服务的概念。 2.物流客户服务的内容和衡量指标。 3.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包括客户服务水平与成本、销售和利润的关系。 第四章物流需求预测 1.需求的特性。 3.物流需求预测。包括定向与定量的预测方法的实施与计算等。 第五章运输管理

1.基本的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等。 2.集装箱运输。包括集装箱运输的优缺点以及在物流活动中的利用情况。 3.多式联运和大陆桥运输。包括多式联运和大陆桥运输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 4.运输决策。包括运输方式与路线的选择、运输时间的安排等。 第六章库存管理 1.仓储管理概述。包括仓储的概念、作用、类型、技术等。 2.库存概述。包括库存的概念、类型和功能等。 3.库存管理的任务和评价指标。 4.库存管理技法。包括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等典型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及计算。第七章设施管理 1.物流设施管理概述。包括物流设施决策的概念、内容和作用等。 2.物流设施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战略性因素、技术性因素、政治因素、成本因素等。3.物流设施决策的框架。包括物流设施决策的基本框架及用到的主要决策方法。 第八章物流信息技术 1.物流信息系统概述。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基本类型等。 2.物流信息技术。包括EDI、条形码、POS系统、GIS、GPS等。 3.电子商务与物流。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式、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等。 第九章国际物流 1.国际物流概述。包括国际物流的含义、发展、特性等。 2.国际物流系统。包括国际物流系统的类型及主要的信息技术等。 3.国际物流操作实务。包括国际物流运输、通关等业务。 三、参考教材 闫国庆、李秋正,《物流学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 开课单位:生理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年制 推荐教材:<<生理学>>,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 参考书:<<生理学>>,钟国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阐明人体的功能及完成各种功能的机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反映生理学最新进展和现代水平。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扼要介绍生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着重阐明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2)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概念,特点 兴奋性: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重点要求: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神经调节: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 体液调节:概念,分类,特点;神经—体液调节概念; 自身调节:概念,特点,反馈调节的概念,正、负反馈概念及意义; 2、学习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掌握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掌握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4)熟悉正、负反馈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生理(3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胞膜 细胞膜:为“液态镶嵌模型”的双层脂质结构; 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的概念,原理和特点; 细胞的受体功能: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静息电位:概念,产生原理,极化,超极化的概念; 动作电位:概念,特点,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产生原理; 生物电兴奋性的关系:阈电位,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生物电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传导,递质的概念,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征; 2、学习要求: (1)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原理,特点; (2)掌握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3)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原理; (4)掌握动作电位的概念,原理,特点;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兴奋传递的过程。 第三章血液(3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概念,总量,分布; 稳态:概念,意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部分)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教学共安排87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8学时,实验课为29学时,主要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口腔医学等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 第一章绪论 目的: 1.掌握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生理学进展 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应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再通过科学思维运到患病 的机体,从而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其性质为一门与基础医 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 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动物实验或复制实验动物模型、临床观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基本研究方法, 从群体和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研究结果, 为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3.病理生理学作为一独立新兴学科,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协会。病生 工作者在教学、科研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 1.掌握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熟悉疾病和健康的概念 4.了解疾病经过、转归和机体的衰老 主要内容:

报关专科资料物流学概论资料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物流学概论》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发展历程,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案例的评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灌输物流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货物学》等,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授课过程以理论知识讲解和学生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 三、教学参考用书 《物流管理》中国物资吴清一主编 《现代物流概论》中国物资吴清一主编 《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海天高本河、缪立新、力主编 四、教学安排与方式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考核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若通过助理物流师考试,可免考。

《物流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课程及自学考试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物流学概论》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程。它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发展历程,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案例的评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灌输物流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课程自学教材 《现代物流概论》秋菊主编高等教育 《物流管理》中国物资吴清一主编 《现代物流概论》中国物资吴清一主编 《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海天高本河、缪立新、力主编 (三)本课程学习方法 以系统自学和重点、难点章节讲授相结合为主。 (四)本大纲各章容划分为重点、理解掌握、一般要求和不作要求四种: 1、重点:(1)物流的涵义及物流管理的目标;(2)物流基本功能的概念、意义及合理化途径;(3)第三方物流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考核的主要目标,一般占70-80%。 2、理解掌握:(1)物流的基本理论和观念。考核的主要目标,一般占10%以上。 3、一般要求:(1)物流管理的相关容;(2)回收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考核目标少于10%。 4、不作要求:(1)中国物流的现代化;(2)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 容安排:第三章到第第九章约占90%,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章约占10%。 二、容要求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物流的概念及涵 重点:物流的概念 一般要求:物流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物流理论及物流观念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20503)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全日制3年,弹性学制2-5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随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编制和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质素、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需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物流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专门知识,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与规划能力、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和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创业能力,成为初、中级物流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能力目标 1.具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及经济法规等分析、经营管理能力; 2.具备一定的物流市场开发能力; 3.具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利用的基本能力; 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悉物流系统的基本活动环节; 4.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发展的动态。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艰

苦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礼仪素养; 2.初步掌握现代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具备系统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对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进行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 4.具有商品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主要实践环节 (一)课程结构 1.必修课程 (1)基本素质类课程群(共10门,602学时) 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人文英华;计算机应用基础+语言;大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2)专业素质类课程群(共6门,384学时) 经济学实务、经济法实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学原理技术、商品基础。 (3)岗位技能类课程群(共8门,576学时) 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实务、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基础会计、物流配送运输、仓储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4)专业拓展类课程群(共2门,144学时)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 2.选修课程 (1)公共人文选修课程(共18门,324学时) 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口语训练、现代实用礼仪、实用美学、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伦理学、实用文写作、创新策略与方法、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现场急救、摄影技术、美容化妆、法律与生活、营养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 (2)专业任选课程(共6门,216学时) 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商业公文写作、分销渠道管理、连锁经营管理 (二)主要实践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