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

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要求动笔,动手,动口。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

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

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

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

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

(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

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

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

“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

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

三、结束小结。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演讲》

《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演讲,把握演讲的要求。 2.培养学生语言流畅、主题明确、感情真挚地进行演讲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信的态度和勇气。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演讲中自然流畅、清楚明白、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见解和立场。 教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提前预习《演讲》。 2.准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稿。 3.制作好教学课件。 4.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立出评委。 5.组织一名摄影小记者、三名文字小记者,借好摄像设备。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读生活情境。 2.教师导入本节内容:同学们,你有过当众发言时吞吞吐吐的尴尬吗?你有过面试时两脚发抖的紧张吗?记得西方国家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害怕,一个是原子弹——另一个是什么?(可让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另一样就是演讲!演讲,真的那么令人害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演讲吧。 二、精彩赏析,借鉴学习: (一)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快速回答下列问题。 1.演讲的定义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阐述见解的口语交际形式。

2.演讲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和艺术性 3.演讲的基本要求: (1)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把握演讲的基本要求,然后师提问:演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②感情充沛,张弛有度 ③神情自信,仪表端庄 ④语言丰富,表达流利 (二)下面是几段精彩的演讲,大家思考,这几段演讲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体现了哪些演讲的技巧? 1、案例一 在华盛顿的某个口才训练班里有位福林先生,他刚参加训练时,从一家报社所发行的一本小册子里仓促且大略地搜集了一些关于美国首都的资料,然后向众人演讲。他虽然在华盛顿住了许多年,却没能举出一个亲身的经历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只是一味陈述着这个城市的妥善建设,所以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枯燥、生硬,大家听得不耐烦,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出人意料,在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新车停放在街上,竟有人开车把它撞个稀烂,并且逃逸无踪。这可把福林先生害惨了,这件事是他切身的经验,所以当他说起这辆撞的稀烂的汽车时,异常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怒气冲天,好像维苏威火山在眼前爆发了。两星期前,同学们听他的演讲时还觉得烦躁无聊,时常在椅子上扭动,现在却给了福林先生热烈的掌声。 思考:为什么前后两个星期,听众的反应会如此不同?福林先生学到任何独特的演讲技巧了吗? 师生讨论分析:福林先生第二个周的演讲之所以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最关键的一条是他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容清楚,感受深刻,这是他熟悉的主题,自然而然,语言就充满了热度,听众很容易就被感染。著名的演讲家卡耐基先生认为,谈论熟悉而确信的主题,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是精彩演讲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只是罗列口号或资料,很难引起听众兴趣。 2、案例二 林肯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论中以充沛的情感赢得了胜利。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维持生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第四段赏析 一、教材分析 1、《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 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第四段主要写的是月光下的池塘,作者描写荷花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的优美的语言、真 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朱自清的这篇美文可能会激起他们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甚至会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 2、在微课开始前,已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生字词等阅读障碍已经排除。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本段对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感受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培养学 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 所在,能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4赏析,欣赏荷塘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通感的恰当运用。 五、课时:15分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疑讨论法等。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荷花例如王昌龄《采莲曲》中写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又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和月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内容分析 提问并诵读第四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指明一个学生朗读。并让学生们思考回答。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___文档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高一教案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荷塘月色》教案

1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一、通感手法的运用。 二、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第二种目标)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 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也可自己有表情地朗读)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体把握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幵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幵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

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 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 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 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张飞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眼中的荷花--绚烂美丽;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眼中的荷花--满塘枯败;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往往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今天我们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74589872.html,]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技巧。 三、活动①:积累字词 蓊蓊(wěng)郁郁弥(mí)望踱(duó)步袅(niǎo)娜(nuó) 曲曲(qū)折折歌曲(qǔ)一脉相承(mài) 脉脉含情(mò)

宛(wǎn)然霎(shà)时刹(chà)那单薄(bó) 梵(fàn)婀(ē)玲峭楞楞(léng)桂棹(zhào)媛(yuàn)女 鷁(yì)首敛裾(jū)纤(xiān)腰纤(qiàn)夫 四、活动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题为《荷塘月色》,那么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是哪几段? 第四节,写荷塘,月下荷塘; 第五节,写月色,塘上月色; 第六节,写荷塘四周。 2、其他几个段落写什么内容? (1)第一至三节,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什么呢?--联系写作背景,简要概括原因。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所以此句称"文眼"。(2)第七、八、九节,由眼前荷塘想起江南采莲习俗,勾起对江南的惦念之情--思乡之情。 五、赏析写景技巧[来源:Z如果所写的事物比较大,比较宽泛,作者往往会从小的方面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事物来写。 活动③:思考--第四段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荷塘?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离骚教案

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屈原及《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写实——联想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了解学习作者写实——联想写作特点。 一、欣赏图片,感受花美。 1.课件出示德国街头花的图片。 2.抓关键句词,体会花美。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琢磨感悟,深入体会景色之奇丽。师:请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的壮观景象;窗连窗、街连街的无边景色;如入山阴道上的美妙感觉。)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感受奇丽,体会写法 1.理解:山阴之道。 2.体会写实——联想。 点拨:第一句先写实实在在的景物(板书:写实),第二句写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先写实,再联想,这样写就更生动更形象了。 3.欣赏名家好词佳句 出示课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指名读 师:这句话写了荷塘的景色,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荷花的美。人们习惯把女人比作鲜花,朱自清却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真是天才的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著名作家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同学们见过紫藤萝吗?(出示紫藤萝近景)这就是紫藤萝!你们再看——(出示瀑布般的紫藤萝图片)。美不美?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更美。出示语段——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4.学生练笔。 欣赏了作家笔下花,体会了文中的好词好句。那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我们看到过的花,联想到的花。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短句,如果需要,如果合适,尽量用上。 三、再读再悟 用上了名家的方法,同学们笔下的花也很漂亮!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继续欣赏这段经典的写景之作。出示课件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氓》 教案

《氓》教学设计 前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一窥唐以前诗歌的风貌,了解中国诗歌的源头。 这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同时能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帮助诗歌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文学常识积累 关键词:《诗经》别称《诗经》内容《诗经》成书《诗经》六义《诗经》章法结构四言诗现实主义 2、《氓》 关键词:情节情感手法主题(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诵读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情节 3、《诗经》表现手法的运用 4、诗歌主题的呈现

三、教学难点 1、《诗经》手法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及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我国诗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我国诗歌的源头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 2、《诗经》常识 别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汉——“诗经”(儒家经典,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包括反抗压迫剥削,爱情婚姻,劳动生活,政治讽刺,古老史诗。

成书(来源): 采诗——周朝“采诗官”或“行人”每年春天到各地去采诗,然后交予宫廷乐师配乐,奏唱给天子,使他们能够了解民情,巩固统治。《国风》主要成书方式。 献诗——周国公卿列士(贵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献诗,表达自己对王朝统治的颂美或讽谕。 删诗——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说到,《诗》有三千篇,孔子删诗至305篇。(不可信) 分类: 按内容分:《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利用事物间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启发想象 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又叫“起兴”,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或歌颂的事物。 句式与章法: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 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 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 1、字音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嬉(xī)游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师: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比做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主干? 师:嗯,你说是时间的先后顺序,非常好,还有吗? 师:你说还有——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也就是移步换景。说的也非常的准确。 二、析读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还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它的叶脉呢?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组同学已经自觉的坐好。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成果。 师:哦,你们认为“精美的语言”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有哪些精美的语言呢? 师:是啊,文中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它们之所以读来流畅、自然,就是因为他们都采用了——叠词。

师: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 师:哦,你说如果不用叠词是否可以?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换一种说法。 师:“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很多的叶子”、“微风过程,送来缕清香”...... 师:你的头啊,都快要成拨浪鼓了。 师:看来你是不赞成删掉叠词的,那就说下你的理由吧。 师:嗯,你说叠词更能体现的柔美、舒缓、流畅。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再次感受下的叠词之美。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第二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哦,你们觉得“贴切的修辞”也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师:哦,你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子,写出叶子的美丽。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不仅点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指出了它的作用,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好,请坐。 师:你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白花人格化,写出花的婀娜多姿。同样精准到位,请坐。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高二语文 荷塘月色示范教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示范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设计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 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内容: 1.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文中重点字词:(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 3.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4. 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二)导语设计: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