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发展态势

世界人口发展态势
世界人口发展态势

2050年:世界人口92亿

联合国人口司12日发表名为《2006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报告称,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长到92亿。增加人口数相当于1950年时全世界人口总数。

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数将从2007年的54亿增长到79亿,非洲人口总数将增长近一倍。在新增长的25亿人口中,一半来自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美国、孟加拉和中国。阿富汗、布隆迪、刚果(布)、利比里亚等全球最贫困国家的人口则将至少增长2倍。

发达国家人口将大体稳定在目前的12亿。报告说,如果不算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向发达国家移民230万人,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预计还要低于12亿。

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可能会增长近2倍,达到20亿。在许多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预计将增长一倍,从2005年的2.45亿增长到2050年的4.06 亿,而低于60岁的人口总数则将相应下降,从2005年的9.71亿,下降到2050年的8.39亿。

亚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已经处于相对有利的阶段,人口中处于工作年龄阶段的人口多于儿童以及老年人,这种状况将维持至少20多年。不过,在此之后,这些地区的人口也将开始老化,发展方向与欧洲和北美国家相同。

世界人口发展态势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预计,全球人口于2006年2月26日突破65亿大关。自此大约6年半后,即到2012年10月18日,全球人口将达70亿。

该机构发布的消息介绍说,全球人口于1999年突破了60亿大关,是1960年全球人口总数的大约两倍。而全球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仅花了大约12年,大大短于以往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目前全球人口总数大约是20世纪初的4倍之多。

目前全球每秒钟平均出生4.4人,从现在起到2050年,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会增长,预计届时全球将又添30亿人口。

2011年世界人口将突破70亿,从60亿增加到70亿仍是大约12年。

2005年世界人口时钟

有关地球到底能负载多少人口,近 300 年来人们做出了许多预测,结果众说纷纭。当然地球容纳量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标准而改变。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公议公布的背景材料认为,稳定在 110 亿或略多一些,能使全世界人民吃得较好,并维持合理健康而不算奢侈生活的人口限度。每一个国家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也是各国政府和有关学者关注的问题。如美国 1967 年就提出 2 亿人口对美国来说已构成生活质量的极大威胁。荷兰科学家认为荷兰生态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应该是500万左右的人口,而现在是l380万。我国一些学者以生态系统稳定的支付能力为基础,推算我国百年后理想的适度人口数量应当是在6.5~7亿之间。

最近 20 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由政府支持的计划生育政策。 1976 年仅有 97 个国家政府直接支持计划生育,到 1988 年增加到了 125 个。尽管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但仅有6.5亿人口,而亚洲有30亿人口。因此,亚洲人口增长率的轻微降低也能在绝对人数上减少全球人口的增加。但某些国家如加拿大、新西兰,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人口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值的现象,这种人口负增长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所以这些国家采取奖励生育的政策。

1950年,全世界只有15个国家属于老年型人口,到1982年老年型人口国家超过50个。

目前(2005年),发达国家退休人员和替补人员的比例是10:14,但10年后将为10:9;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该比例为10:34。

全球有1.75亿人口为国际移民(中国人口报2005.04.13.P4)

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6年4月第39次会议的主题是“国际移徙与发展”,据估计,目前国际移民达1.91亿,其中约70%移往发达国家,近10%为难民。2004年国际移民的汇款高达2260亿美元,其中近七成汇往发展中国家。

1990-2005年与之前的15年相比较,国家移民量减少了500万,其原因是中美和非洲的大量难民返乡。

美国: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分析,虽然新移民仅占美国劳动力的12%,但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工程师却占了47%。1995年至2006年间,从事科技与工程的人员中,67%是新移民。2006年,在美国申请注册的25%国际专利发明人是新移民。1995年至2005年,美国四分之一的工程与技术类公司由新移民成立,加州硅谷则高达50%。仅2005 一年,新移民为美国创造的产值达520亿美元,解决了45万人的就业问题。

英、德抚养孩子的平均成本

(中国人口报,2005.04.13.P4)据最近的一项调查,从怀孕那一刻起,到孩子5周岁,有职业的父母平均需为孩子付出5.2万英镑。这还是孩子的直接消费,不包括一些隐性因素给父母带来的收入损失,如休产假、或为接纳家庭新成员而

不得不购置新车或更大的房子,以及孕期的非常规检查。

(中国人口报,2006.04.12.P3)德国养育孩子的成本:据联邦调查局1998年的抽样调查,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月均支出为496欧元,养育头两个孩子的月均支出为854欧元,2005年养育头两个孩子的月均支出则为948欧元。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为12万欧元,养育2个孩子则为20.5万欧元。

如果母亲退出工作,生育孩子并抚养到成年,虽然有政府的产妇津贴、新生儿抚养津贴和减税优待等,仍会少收入26.6万欧元。因而,目前德国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龄以推后到29岁。

世界2/3的自然资源已经被破坏殆尽

日前,来自世界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其中不乏某些领域的世界顶尖级科学家联合发布了“千年生态评估”报告,向所有地球人发出了警告: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费,世界2/3的自然资源已经被破坏殆尽!这份报告将刊登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期刊上。

报告称,沼泽、森林、草原、江河、沿海渔场以及其他循环空气、水和营养物质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无可挽救的破坏。现在,人类一个物种正在威胁着地球1000万其他物种的生存,同样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的行为带来了如此大的破坏以至于我们不能再认为地球的生态环境还足以维持人类后代的繁衍和生存。该报告详细列举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60年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要,在过去的60年中,被大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1/4至少1/4的渔业资源已被人类过度掠取。一些地区的捕鱼量已经不到大规模工业捕鱼开始前的1%。

24%迄今为止,地球陆地表面24%的面积已经被人类开垦为耕地。过度采伐森林可能导致疟疾和霍乱肆虐危险的增加,并有可能引发不知名的疾病。

50%过去40年中,人类从河湖中汲取的水量比过去翻了一番。人类现今消耗的地表水约占所有可利用淡水总和的40%到50%。

“千年生态评估”项目组的科学家警告说:“这份资产负债表上已经.出现了太多红灯。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人类在消耗明天的资源。例如对地下水的消耗远远高于它的再生能力,人类正在耗竭本该属于我们子孙的资源。”

人口2009-2014各大城市流入数据

人口2009-2014各大城市流入数据 热点分析北上广之外,中国人口正集中涌入五大城市只 五年前的2009年,一场世界金融风暴袭来,东莞的出口加工制造业深受重伤,随后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转移浪潮。与之相伴的,是农民工们回乡就业的新闻,不断出现在网络上。 那个传说中的世界工厂,就此衰落了吗? 数据告诉我们,在过去的五年,东莞流入人口200万,比内陆任何一个城市增加的人口都要多,东莞的制鞋服装厂搬走了,旁边深圳不堪高地价压力的高端制造业又搬过来了,比如华为和大疆创新的新生产基地,都聚集在东莞松山湖周边,这里离深圳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也不过大半个小时的车程,往来交流相当方便。而深圳白领到东莞置业,正在和二十年前的香港人到深圳买房一样,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以下是最近五年的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情况: 464472269.jpg 注:数据来自各地政府统计公报或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万人。 人口流入呈现三个规律—— 第一,高度集中在三大都市圈。 人口流入超过100万的13个城市,三大都市圈就占了8个,长三角有沪苏,珠三角有广深莞佛,渤海湾有京津。 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常州=流入863万人。 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流入796万人。 渤海湾北京+天津=流入684万人。 流入速度非常凶猛,以这个速度,2020年左右,上海就将拥有3000万人口,北京也将突破2500万人口,天津将拥有1800万人口,广州和深圳将分别突破1500万和1300万人口。 长三角7大城市将合计拥有8000万人口,珠三角4大城市将合计拥有4800万人口,京津合计将拥有4300万人口。 放在全世界来说,这三大都市圈所拥有的人口数量都将是进入前三名的。 第二,非都市圈人口,流入集中在五大枢纽城市。 流入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只有郑州、成都、重庆、厦门、武汉五大城市不在三大都市圈。 其中的成都、重庆、武汉,这三大城市是近年来GDP快速增长的明星城市,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枢纽位置,既是国家规划中成渝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又得益于近年来沿海产业转移的东风,出现在榜单上一点都不意外。 意外的是郑州和厦门。 郑州的GDP不高,经济水平并不瞩目,但是其周边巨大的农业人口数量,和作为省会城市、铁路交通中心所拥有的得天独厚优势,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五年时间里,这座城市吸引了185万人口流入,以这个速度,五年之后就将追上武汉,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 郑州近几年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是吸引了富士康落户,光这个工厂招聘的工人就超过了30万,二是李博士发起的郑东新区建设,大手笔的一挥,就划了1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早年间曾经是著名的鬼城,不过现在的入住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说。另一个是厦门。在一片巨无霸城市中,厦门只能算是袖珍级的。不过近年来,福建经济发展的不错,得益于最高层的亲切关怀,引入了一大堆石油化工厂,湄洲湾和古雷半岛现在都已

20190515世界政治制度史(题目答案)

窗体顶端 1、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 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总统制 议会内阁制 君主立宪制 2、 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 列宁 赫鲁晓夫Array 戈尔巴乔夫 3、 日本法院分为四个审理级别,实行Array 四级三审制 四级四审制 三级三审制 二级二审制 4、 枫丹白露敕令迫害的对象是法国新教徒,即Array 胡格诺教徒 清教徒 卡尔文教徒 路德教徒

5、选举制度中的“一人一票,每票同值”的要求主要体现了 普遍原则 平等原则 自由原则 公开原则 6、现代政党在世界上最早出现在 美国 法国Array 英国 德国 7、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为 公民大会 元老院 库里亚大会 森都里亚大会 8、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 政党制度Array 议会制度 分权制衡 普选制度

9、判例法的基本原则是 拟写判决书 正义 遵循先例 法官推出法律规则 多项选择题 10、 战后《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 国民主权 和平主义 保障基本人权 君主主权 11、 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有 社会民主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 民主社会主义党 绿党 12、联邦德国规定的政党条件是 由一定数量的公民组成 有书面纲领和章程 代表人民参加联邦和州选举的政治团体 政党的组织原则必须符合民主原则

美国联邦制的演变经历了 二元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主义 “新联邦主义” “创造性联邦主义” 14、 苏联最高权力机关是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的两院是 苏维埃联盟院 苏维埃民族院 参议院 众议院 15、 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内容包括: 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对国家和政府机构实行监督 司法领导 16、 德国主要政党有 社会民主党 基民盟 基社盟 绿党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发展历程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的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 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阿帕网。 ?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1983年: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向新协议——“TCP/IP”过渡。 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什么是TCP/IP协议 ?TCP/IP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的标准方法。 ?在数据传送中,TCP和IP就像是两个信封,要传递的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TCP信封,并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的信息,再将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发送上网。在接受端,一个TCP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的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TCP 将会要求重发。 ?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开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思想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概述:传统中国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

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65岁+”5年后将破2亿,应对老龄化最重要窗口期开启 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进行了上述预测。 报告称,人口老龄化既有挑战也是机遇。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积极、科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应尽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应该尽快推进的重要改革包括,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完善退休制度,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2050年老年人口将近5亿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属于较晚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在加快。 国家统计局有分析文章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典型的特征。200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27 万人,占比为7%。200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总人口。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1.78亿,占总人口比例13.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8亿人,占总人口的8.9%。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 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一过程仅用约22年,速度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分别用了115年和85年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也快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高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一个重要的特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1904万高龄老年人。《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8 年,低龄老年人口、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从 6.16%、 3.34%、0.96%左右上升到

TD-LTE历史与发展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 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 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 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世界最富有十大城市排行榜

世界最富有十大城市排行榜 一、首都东京(tokyo) 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东京市的gdp为7848亿美元。

二、纽约(图2) 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五个区组成: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面积7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00多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纽约市人口1800万。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纽约市的gdp为4070亿美元。

三、英国首都伦敦(london)(图3) 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它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整个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2001年伦敦人口为718.8万。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伦敦市的gdp为2847亿美元。

四、首尔(图4) 韩国的首都,面积为6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61%,2000年统计人口为1032万。首尔共有25个区,522个洞,是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地方自治团体“特别市”。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首尔市的gdp为1980亿美元。

「高中历史」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5分钟了解世界政治史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5分钟了解世界政治史 发展历程 作者声明 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简明、高效、实用的教学工具。它将世界政治历史发展浓缩在一张张时间进度表中,不管是高中历史复习,还是对想了解世界政治历史又无从入手的人来说,都是一手不错的学习资料,希望正在准备高考或者迷茫的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 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古代罗马发展简史和罗马法的发展 进程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逐步发展和健全。雅典的民主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councils)进行统治。罗马法律体系: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现了自身发展的规律;从奴隶制时代罗马公民内部的“公民法”到“万民法”,

反映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后统治的需要;从法律文献到法理观念,体现了法律的品质上升,罗马法的创设成型对其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维系和稳定了古罗马的统治,稳定了古罗马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同时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古罗马在在建立和统治国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先前发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并在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罗马由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政治制度上历经王政、共和、独裁和帝制等,成为历代政治家和学者效法与研究之对象。英国代议制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的内阁制英国实行的代议制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续。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 同意。君主是“虚位元首”,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主要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但君主仍保留显赫的地位和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尊严,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四)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在世界近代史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也开始了对外的殖民扩张。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一)早期的殖民扩张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同时,他们还称这个时期是“发现的时代”和“勘察的时代”)。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部分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 1、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④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②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先进);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罗盘针的运用、多桅多帆的海船出现、武器装备的改进——火炮)(3)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①15世纪晚期已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②有利的地理位置——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 (5)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①引起商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欧亚非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与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商品之间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为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②引起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③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 ⑤推动了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 ⑥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世界一体化开始迈步)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最早完成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1)西班牙和葡萄牙扩张的概况

2019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 是宗法制的产物 B. 是一种宗教信仰 C. 受宗族观念影响 D. 重视历史和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历史、重视教育,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族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两项排除。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论,B项排除。 2.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隆盛局面。这些措施 A. 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B. 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C. 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 D. 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惠商”政策使得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

所欲”的隆盛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文帝的“惠商”政策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延续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统治者还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文帝时期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排除。 3.下列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说明明封建王朝对商业严格控制,但不能得出非州县之所不具备设市条件,故A项排除。草市普遍出现是在宋代,故B项排除。材料“开封瓦子50多处”可知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故C项正确。市舶制度开始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故D项排除。 4.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通信发展简史_教案

通信发展简史 【教学目标】 知道19世纪世界通信发展概况,包括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贝尔发明有线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等;了解20世纪世界通信发展概况。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世界各项事业的帮助与贡献。 【教学重难点】 各种通信技术的发明的作用及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请你说说都有哪些通信方式以及它们出现的历史时期,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你还能想到哪些通信方式? 一、19世界的通信发展概况 1.莫尔斯与有线电报 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依靠电流在金属导线中传送特定信息。 2.贝尔与有线电话 1876年,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实现了用变化的电流来传送声音。 3.马可尼与无线电报 1895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依靠电磁波传送莫尔斯电码。 二、20世纪的通信发展概况 1.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2.1925年,第一台实验性的电视机面世,开始实现了点对面的对广大受众的声音信息和活动影像的传播。 3.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 4.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 5.1956年,铺设越洋通信电缆。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1958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8.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机问世、阿波罗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迅速发

展。 9.1962年,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国际卫星电话开通。 10.1969年,美国建设了第一个互联网,电视电话业务开通。 11.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 12.20世纪80年代,数字网络公用业务开通,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 13.1994年,第一代互联网全面成熟,人类开始进入网络时代。 三、课堂练习 1.手机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物品,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架起了最便捷的桥梁。最早发明有线电话的是(C) A.爱迪生 B.莫尔斯 C.贝尔 D.马可尼 【板书设计】 一、通信发展简史 一、19世界的通信发展概况 1.莫尔斯与有线电报 2.贝尔与有线电话 3.马可尼与无线电报 二、20世纪的通信发展概况

俄罗斯十大城市排行

俄罗斯十大城市排行: 1 、莫斯科Moscow 莫斯科是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位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人口:11503501人 2、圣彼得堡 Sankt Peterburg 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称:彼得堡(Питер),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第二大城市。 2013年人口:4,953,600人 3、车里雅宾斯克 Chelyabinsk 位于乌拉尔南坡及外乌拉尔,是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 人口3, 573, 700人

4、新西伯利亚 Novosibirsk 新西伯利亚是俄罗斯联邦新西伯利亚州首府,原称诺伏尼古拉耶夫克,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和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部,鄂毕河上游2010年人口:1,409,137人 5、下诺夫哥罗德 Nizhny Novgorod 下诺夫哥罗德是机械工业中心、文化中心,下诺夫哥罗德州(Нижегородскаяобласть)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与其支流奥卡河的汇流处,建于1221年。 人口约140万。 6、叶卡捷琳堡 Yekaterinburg 始建于1723年,以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命名。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的中心,也是乌拉尔和俄罗斯联邦重要工业、交通、贸易、科学、文化和行政中心。 2012年人口:1,398,889人

7、萨马拉Samara 萨马拉是萨马拉州的行政中心,伏尔加河上的港口,是通往莫斯科、乌法、奥伦堡等地的铁路枢纽。 人口约127万人。 8、鄂木斯克Omsk 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是鄂木斯克州的首府,也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第二大城市 2010年人口1,154,000人 9、喀山Kazan 喀山是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左岸。 2014年人口1143600 人 10 顿河畔罗斯托夫Rostov-on-Don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下)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下)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下) 【知识重点与难点】 1、对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认识 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冲击,使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法国路易十四、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王和约瑟夫二世等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君主开始实行改革。各国改革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其中,法国突出发展工商业,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俄国在发展手工工场时加强了农奴制;普鲁士形成了军国主义,突出武力扩张;奥地利采取了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开明君主制”。这些改革都是由封建君主自上而下推动的,虽然改革是从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但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统治者提供了扩张的资本,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打下了基础。这些改革正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主流。这种改革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条途径,只是当时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势力相对弱小,还无法完成这种过渡。 2、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政治领域的深刻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政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争取民主和政治权利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工业革命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法国大革命从政治、思想上影响后人,促进欧美各国以不同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清除障碍,如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英国议会改革、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综观各国的政治运动,其主流是温和的改革而不是暴力革命,由于时代不同,大部分国家选择了改革的方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完成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而这一时期的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许多异同点。从相同方面看,革命发生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目的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革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不同方面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不负担别的使命,而这一时期的革命充分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既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要为建立工业社会而斗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程曲折多变,而这一时期的革命要顺利得多,不只是革命方式取得成功,改革的途径也一帆风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封建阶级和阶层的联盟,而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特点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存。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欧美亚等地比较先进的国家以不

高中地理知识点题库 世界人口 变化趋势GZDL544

1. 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 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答案:A 解析:从图中所给时间段来看,只有1951~1960年这一段时间为净迁出,其他时间段都为净迁入。综合数值来看,从1951~2000年,该国是人口净迁入国。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 读“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 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人口从小城镇流向中等城市,从中等城市流向大城市,且流动频繁,此特点符合城市化速度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受自然灾害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从城市向农村回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 二战后,德国和沙特阿拉伯都吸引了大量移民。关于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因老龄化吸收移民 B.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收移民 C.都因经济发展吸引移民 D.都因气候优越吸引移民 答案:C 解析:二战后,德国吸引大量移民是为了解决国内因老龄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而沙特阿拉伯是因为石油的开发需要大批劳动力。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4.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B.人口增长速度要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C.人口增长速度要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D.人口增长的速度要停止下来最好 答案:C 解析:人口增长的速度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过快、过慢都会给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球带来破坏和损害。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 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答案:B 解析:人口增加的数量,等于人口基数乘以人口自然增长率。1830年以后,人口基数是增大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来没有低于0,所以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越来越短的。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与发展史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 2g3g4g的演变发展史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 为“Um”接口。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TACS规范只对Um接口进行了规定,而未对A接 口做任何的限制。因此,各设备生产厂家对A接口都采用各自的接口协议,对Um接口遵 循TACS规范。也就是说,NSS系统和BSS系统只能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而MS可用GSM通信系统的组成 不同厂家的设备。 1、交换网路子系统 交换网路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 需的数据库功能。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路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HLR:也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 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 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 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2、无线基站子系统 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 站收发信台(BTS)。 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它主要负责无线网路资源的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等,是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

【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大】世界人口最大城市排名

【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大】世界人口最大城市排名 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大是哪个?想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格尔木 它的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组成,位于新疆,总面积12.4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当然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格尔木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格尔木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6663平方公里,其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格尔木是前往西藏、敦煌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内地游客进藏前抵达的最后一个大城市,很多游客会在此稍事休息,采购物资,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再行进藏。格尔木也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登山发烧友推崇的玉珠峰,以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格尔木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有一处青铜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那时人们从事农业与畜牧业,饲养的家畜有羊、牛、马、骆驼等。人们身着毛布衣服,脚穿牛皮鞋,佩带各种装饰品,居住的是有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房屋。劳动之余还吹奏骨笛娱乐。诺木洪文化是中国西部古代民族羌人部落游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羌人与青新交界一带的“若羌”关系密切。 五代十国

西晋末年,辽东鲜卑吐谷浑部迁入甘青地区,其后渐渐强大,以青海为其活动中心。至南北朝时期,在广大羌人的支持下,实现了 对长期分散“无相长一”的诸羌的统一,建立起以鲜卑人为中心与 诸羌领袖的联合政权吐谷浑国。格尔木地区成为吐谷浑国属地。北 朝到隋初,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丝绸南道“青海道”一度十分兴盛, 青海通分南、北两分道,其中南分道即过日月山,由青海湖南经都兰,格尔木西入新疆及其经西地区的交通线。格尔木以其冲要位置,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发挥过作用。 隋朝时期 昆仑山(2)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灭吐谷浑国,在吐谷浑 故地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海郡治吐浴浑故都 伏俟城(青海湖西15里铁卜恰古城),郡下设宣德、威定二县,威定 县治约在今都兰县境,从此格尔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统一王朝的版图,虽然接受中原封建王朝的管辖时间很短(仅7年),隋亡,吐谷 浑便复其故地,但这对该地区经济开发、民族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 响无疑是深远的。 唐朝时期 唐初,吐蕃王国在西藏崛起,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 谷浑国,占吐谷浑故地,从此格尔木地区的游牧民族便由鲜卑与羌 人的结合逐渐变成吐蕃民族。吐蕃统治河西陇右地区时,曾辟有逻 些(拉萨)至沙州(敦煌)的交通驿道。9世纪中叶吐蕃王国分裂后, 格尔木地区如同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一样,处在部落割据局面中。 元朝时期 13世纪中叶,元朝开始直接统辖整个藏区,结束了青藏高原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元顺帝时封蒙古贵族卜烟帖木儿为宁王,率蒙 古兵士镇守柴达木地方。1955年秋,在格尔木农场第一作业站平地 造田时,发现元代纸币一包。1958年冬,在诺木洪发现一具蒙古族 武将的干尸。 明朝时期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自1679年世界上第一个政党建立至今,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一些政党不仅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产生着很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一、世界政党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冲突。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近10年来,经过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洗礼和持续不断的分化组合,原苏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消失在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不少名噪一时的政党领袖,成了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但也有一

些政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政党政治走向有序化。街头政治转变为议会斗争,议会民主成为政党角逐政权的主要手段。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和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成为各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到新世纪初,许多国家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新格局。世界政党政治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混乱无序逐步转向相对平稳的渐进发展状态。二、发达国家传统政党面对挑战,求变图存早在冷战结束以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政党为争取社会中间阶层、壮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展开了激烈竞争,有些党甚至把代表和体现社会中间阶层的利益作为参加竞选、执掌政权的基本出发点。也有一些传统政党因缺乏时代精神,对社会中间阶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较为有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许多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不提出执政、参政的政治主张,而主要关注诸如人权、环境保护、地方权利、公民权益等具体事务,也有的积极参与反战、反核、反全球化、反集团化等社会运动。虽然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比较松散,但由于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面广,其作用已逐渐渗透到传统上属于政党的活动领域。此外,由于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跨国机构对国际和地区性重大事务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