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义距离及其运算

关于语义距离及其运算
关于语义距离及其运算

论文3.2

关于语义距离及其计算

“语义距离”这个概念试图对概念之间关联性的强弱给以定量表述。关联性的定量表述有“相关函数”或“相关系数”这样现成的术语。所以直接采用“概念相关函数”或“语义相关系数”之类的术语比较自然,“语义距离”这个术语的引入在理论上并无必要,不过是取其表述简明而已,实际上语义距离的计算就是计算概念之间的相关系数。

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何量化和如何计算,则需要新的思路,不可能照搬信号处理中求相关函数的统计方法。统计方法的出发点是将待考察的系统视为“黑箱”,但语句不是“黑箱”,即使是语音识别系统的输出语音阵列,也只能说是一个“明暗相间、明为主导”的箱子,弃“明”而不用,显然是不明智的。

概念之间的关联性需要通过多重层面予以表达,有概念层面的关联性,有词汇层面的关联性,有语法层面的关联性,有语义块内部的关联性,有语义块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层面相关系数的量化和计算方法都应该有所不同。对这些不同侧面的辩识是进行语义距离计算的先决条件,以语句物理表示式为立足点的句类分析,是判断这些先决条件的强有力武器,在上一节针对十个例句作了示范性说明。这是语义距离计算的基本特点。

相关函数是一个条件概率,语义距离的条件性更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条件的把握是计算语义距离的关键。下面将对条件进行具体的说明,上一节对十个例句的分析都是侧重对条件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到,句类知识是最基本的条件。

当然,在某种情况下,对条件可以弱化。语法学所概括的词性约束规则:即形容词与名词、副词与动词和形容词、数词与量词的搭配规则就是明显的例子。这些搭配实际上是有条件的,但作为语法规则来陈述,可以不管条件。

概念关联性或语义距离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上述词性约束规则的扩展和深化。扩展表现在它力图表述语义块之间或语句要素之间的约束,深化表现在它力图尽可能给出条件。

语句要素之间的约束就是[1]中所阐述的链式关联,这一知识分别从概念层面和词汇层面进行表达。前者的表述是概念关联性知识库的内容[6],后者的表述是词语知识库的内容[7]。

条件则通过句类知识、交式关联和“同行优先”三条途径来表述,后两条实际上就是词性匹配的具体条件,第一条是运用链式关联知识的条件。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语义距离的计算首先要区分语义块之间两种情况。

语义块内部语义距离的计算主要是运用:“同行优先”准则;概念关联性知识库中“交式关联”知识[6];语义结构方程所给出的语义块构成知识[7]。p69

语义块之间语义距离的计算主要是运用:概念关联性知识库中的基本句类知识和概念节点的链式关联知识;语义结构方程所给出的搭配知识。

所谓“同行优先”准则,是对层次网络符号天然属性的一种简明陈述,正式的陈述是:同行的五元组概念及挂靠的(w,p)类概念优先相互搭配,在[1]中曾对此详加阐述。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用数字符号表达概念关联性的一个简单技巧。在具体应用这一准则于语义距离计算时,要区分四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因为每种搭配方式各有自己的约束准则。四种搭配方式是:修饰型搭配;补充型搭配;并合型搭配;对象内容型搭配。前三种是语义块内部的搭配,第四种则表现为语义块之间的搭配。

下面就来对这四种搭配作较详细的说明。

——关于修饰型搭配

修饰型搭配大体上相应于语法学的上述词性约束规则,“同行优先”准则不过是对此规则的运用条件给以表述。“衷心的祝福”、“衷心的石头”、“衷心的消息”都是形容词与名词搭配,但后者不合理。“衷心地希望……”“衷心的诅咒……”都是副词与动词的搭配,但后者不合理。把这些词汇映射成层次网络符号,通过语义距离计算,计算机不难得到“衷心的祝福”“衷心地希望”语义距离最小的结论,不难作出“衷心的诅咒”绝对不合理的结论。同时,也不难得到“衷心的石头”“衷心的消息”不合理的结论。

对修饰型搭配的语义距离计算,就是将两概念的层次符号从高往低逐层匹配,“相同得分,相异不计”,它类似于在极性重合相关处理时期对相关系数的简化计算。但计算前必须进行约束性检验,对修饰型搭配来说,需要作两项检验:一是词性及其顺序的检验,二是对偶性检验。

两概念组合的合理性或合法性,可从关联性和排斥性两个角度进行考察。排斥性可视为反关联,相应于相关函数的负值。但在语义距离计算时,仅取正值,负值一律视为相斥。从这个意义上说,约束性检验就是互斥或正负检验。不满足约束条件,就意味着互斥,表示两概念不能组合,这一结果对于解模糊或纠错处理最为实用。

词性约束是常规的语法知识,无庸赘述。需要说明的只是它的两条顺序约束:一,gu类概念作为形容词使用时,在顺序上可前可后,但ug类概念优先于前;二,u及vu类概念作为副词使用时,在顺序上可前可后,但uv及uu类概念优先于前。参见存疑录上面例句10中的“日益恶化”就是一个典型的同行修饰搭配,“日益”就个uv类概念和“恶化”这个vg类概念满足词性约束条件,其相关系数等于1。

对偶性约束指对偶性概念的正负双方不能互相修饰,此理不言自明。“衷心”与“诅咒”虽然高层层次符号同行,但前者不能修饰后者,因为它们违背了对偶性约束。

“同行优先”准则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即本行与交式关联行之分[1]。在本行里

又有0分行和非0分行之分,这就不来细说。

广义“同行优先”准则的应用,目前就是将交式关联的级别指数[6]转换成相关

系数,这时不是匹配层次符号,而是依据层次符号查询概念关联性知识库。这里的数值转换,类似于层p70选处理时从音节感知库的独立性指数换算单音词的位置置信度[9]。

量词与表述对象的搭配也属于修饰型搭配,对这一搭配的语义距离计算可不作任何约束检验,而计算结果本身就是一种检验,因为两者必须狭义“同行”,相关系数应等于1。汉语量词之烦琐令人生畏,但由于现在赋予了“同行”特性,就理解处理来说,反而成了一笔意外的“财富”,可作为解模糊的一项手段参照语言漫议。

——关于补充型搭配

补充型搭配有两种类型,一是高层概念与低层概念的搭配,二是泛指概念与特指概念的搭配。

第一类搭配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动词的高低搭配,二是名词的高低搭配。第一种情况仅出现在E语义块内部,是造成E语义块分离的原因之一[2]。这种高低搭

配和分离现象不是概念表达的内在需要,而是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艺术性的需要。在一般情况,语言的这一特性只会带来理解处理的困难,但高低层概念的搭配则相反,它带来的是机遇。原因在于相互匹配的高低层概念必须满足“同行”的条件参照语言漫议。前节例句五中的“提出*抗议”就是高低层概念的“同行”搭配。如前文所述,对双音词“提出*”的解模糊处理就利用这了这一信息。

名词的高低搭配是包含性概念的特性,这种搭配也满足狭义“同行”条件。

对高低搭配也需要进行顺序约束检验,顺序准则是:高层在前,低层在后。这一准则对动词似乎普遍适用,名词则不然,与语种有关,汉语遵循这一准则,而英语则相反。参照语言比较

泛指与特指的在许多情况也属于“同行”,这是由于对泛指和特指的人或物均采用挂靠表示方式,两者的层次符号一样,从而也能对两者进行语义距离的计算。由于这个计算非常简单,并不是一项负担,而应视为灵敏性反应的一种手段。这里不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假定输入语音流中出现了yue fei,则从词库中将找出“岳飞”这个词,如果该文本实际指的是原苏联物理学家“约飞”,计算机能觉察“岳飞”是一个伪词么?回答是肯定的。“岳飞”的层次符号是pa4,而该文表述的内容应主要涉及a6。线索就在这里,语义距离的计算本身非常简单,但关键在于要运用专业活动的句类知识:专业活动aj的A要素优先于从事

该项专业的人paj注:pa4为从事军事活动的人;a6为科技活动;aj和paj中的j改为t为宜,t约定为底层层次符号的变量表示,而j为基本概念类别标记。在一般情况这类判断需要很多的常识性知识,但这里是不是“岳飞”的判断,似乎可以绕过常识,仅从层次符号就能得到。当然,这样“绕过”的适用范围也许非常有限,但终究是有胜于无吧。

对泛指与特指的语义距离计算,可暂不作顺序约束检验。

汉语里数词与量词的搭配属于广义“同行”补充型搭配。顺序约束条件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但汉语的数词并非一定要与量词搭配,成语里的“五湖四海”“三令五申”“百孔千疮”“百炼成钢”都省略了量词,其中的数词都是虚用,表示“多”或“全”的意思。现代汉语的“五讲四美”“十大新闻”“三好学生”也省略了量词。关于数词的运用,需要建立一个专用的小知识库,特别是“一”字的语义语用知识。参见技术实现提示

——关于并合型搭配

并合型搭配之间通常加逻辑指示符,这样的指示符有四类,现将它们和相应的汉语和英p71语符号列表如下(表中顺便给出了“的”的另一义项):参见HNC符号实例集22

符号汉字英语意义

l41 的 de 偏正

l41461 的 de ’s偏正

h $ ug 的 de 词性转换

l42 得 de of 反偏正

l43 和同与及并跟and 逻辑并

l44 或 huo or 逻辑选

前两种并合称为“修饰”并合,后三种并合称为“逻辑”并合。

修饰并合与前述的修饰搭配不同,两者的差异在于“同行”性的有无,修饰搭配具有“同行”性,修饰并合不具有。参照概念比较集粹英语不仅对这两种组合方式在表达形式上给予了明确区分,对修饰并合的三种类型也加以区分,汉语则一律不加区分。仅用符号“的”表示它们的共性,而模糊它们的个性。对前两种修饰并合,曾有过用“的”和“底”加以区分的建议,但未得到广泛响应,说明这一模糊并不影响人的理解。参照语言比较

从理解处理来看,对修饰并合和修饰搭配的语义距离计算,都需要进行对偶性检验和词性检验,虽然词性检验的内容略有不同,但并不影响语义距离的计算。因此,汉语在这里的模糊表示似乎无损于理解处理,其实不然。问题在于两种情况的合理性阈值差异甚大,修饰搭配的阈值很高,而修饰并合的阈值很低,人在理解过程中能自动调节这一阈值,计算机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不仅涉及概念和词汇层面的知识,还涉及常识性知识。但是,理解处理的途径是阳关道与独木桥

并存,解模糊处理更是如此,此路不通,可置之不理而另觅它径。在前一节的十个例句中,有五处以de标志的修饰组合,而且都是修饰并合,但需要利用并合前后概念关联性知识的只有第七句,这一句又恰好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当然,十个例句不能代替统计,汉语的这一模糊对理解处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利用语料库作深入的研究。参照待求证问题提示

对于逻辑并合,需要进行类别符号的对仗性检验,即检验并合前后两概念的类别符号是否相同或相当。“相当”是模糊的说法,有待给出具体的规则,这是不难做到的。这一规则的制定也有赖于语料库的建设。汉语常省略逻辑并合标志,这一省略与修饰搭配符号的省略将模糊两类组合,由于这两类组合的约束准则不同,将影响到语义距离的计算,因此,必须先消除组合模糊,这确实是汉语理解处理的一项额外负担。参照语言漫议

但是,像上述两类修饰模糊一样,对这一负担应采取灵活反应策略,因为许多情况可以置之不理。而在无此模糊时,从对仗性检验及语义距离计算结果常能取得消除模糊的关键性信息。

——关于对象内容型搭配

前面已经说明,对象内容型搭配是语义块之间的搭配。具体的说,就是E要素与B要素或C要素的搭配。这种搭配,一般说来,并不具有“同行”特性。但应该指出,上述修饰型和补充型搭配的天然“同行”特性乃来于概念层次网络符号的知识表示方式,没有这种表示p72方式,也就无所谓“同行”。层次网络符号由于在五元组中引入了r类概念,并对具体概念采用了挂靠为主的表示方式,使得对象内容型搭配大大增加了“同行”的机会。

对象或内容“同行”显然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这一信息分别在概念和词汇层面予以明确的表达。前者用概念关联性知识库B、C栏目的第一项表示[6],后者用语义结构方程“1-3”规则的k=7表示[7]。

当然,对象和内容属于“同行”的情况,即使我们着意作了尽可能多的安排,仍然只是少数。对居于多数的不“同行”情况,采取三条途径提供关联信息。一是概念关联性知识库中的A、B、C、M、Pr、Rt栏目,二是词义表示中给出的关于对象和内容的层次符号,三是语义结构方程的“1-3”规则。这些知识的表示方法在[6]和[7]中有详细说明。

上列第一项知识实际上就是概念相关系数的一种表示方式,已如上述。第二和第三项知识如何转换成相关系数,尚有待深入研究。初期可采用1比特量化的简单方式:满足预定条件,即取相关系数等于1,否则等于0。参见HNC研究方向提示

以上所述,都是两两相关。而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语义块有多个两两相关,把它们综合起来,对整个语义块或句子作总体评价是初级和中级句类分析的任务,这将在下一节讨论。

返回书目返回正文下一节上一节

EXCEL中计算方位角距离公式

EXCEL中计算方位角距离公式 电子表格中求方位角的公式 结果显示为度格式的计算式: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结果显示为度分秒格式的计算式: =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 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60)&"′"&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60-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60))*600)/10 &"″" 其中:A1,B1中存放测站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上面的计算出来的是度分秒格式,也就是字符串格式,不能用来计算,只是用来看的哟! 下面这个简单一点: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求距离公式: =Round(SQRT(POWER((A3-$A$1),2)+POWER((B3-$B$1),2)),3) 一、度分秒值换算为度 首先要将单位符号都去掉,形成1112233 的形式,分秒小于十的要在其前补0,必须如此,不然无法判断分与秒的位置。 假设原始数据在A列,第一个数据在A2单元格。 在你需要放入转换结果的一个单元格内(最好是与A2同一行,这样有大量原始数据要转换时,直接下拉就可以转换所有数据),输入: =value(MID(IF(LEN(A2)=6,CONCATENATE("0",A2),A2),1,3))+value(MID(IF(LEN(A2)=6,CONCATENATE( "0",A2),A2),4,2))/60+value(MID(IF(LEN(A2)=6,CONCATENATE("0",A2),A2),6,2))/3600 回车即可。 下面解释转换方法和函数意义。 以1112233 为例。 算法是111+(22/60)+(33/3600),即把分、秒都算成度后相加。 MID:意为选择指定的字符,具体写法为MID(数据,顺位,字符数),先指定1-3位(度位),再指定4-5位(分位)/60,再指定6-7位(秒位)/3600。 value:意为转换成为数值,这样才能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在于,度有可能是2位数,如果这样整个数就是6位,上例算式中的 IF(LEN(A2)=6,CONCATENATE("0",A2),A2)

怎么用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怎么用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1、地球赤道上环绕地球一周走一圈共40075.04公里,而@一圈分成360°,而每1°(度)有60,每一度一秒在赤道上的长度计算如下: 40075.04km/360°=111.31955km 111.31955km/60=1.8553258km=1855.3m 而每一分又有60秒,每一秒就代表1855.3m/60=30.92m 任意两点距离计算公式为 d=111.12cos{1/[sinΦAsinΦB十cosΦAcosΦBcos(λB—λA)]} 其中A点经度,纬度分别为λA和ΦA,B点的经度、纬度分别为λB和ΦB,d为距离。 2、分为3步计算: 第1步分别将两点经纬度转换为三维直角坐标: 假设地球球心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球心与赤道上0经度点的连线为X轴,球心与赤道上东经90度点的连线为Y轴,球心与北极点的连线为Z轴,则地面上点的直角坐标与其经纬度的关系为: x=R×cosα×cosβ y=R×cosα×sinβ z=R×sinα R为地球半径,约等于6400km; α为纬度,北纬取+,南纬取-; β为经度,东经取+,西经取-。 第2步根据直角坐标求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弦长):

如果两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x1,y1,z1)和(x2,y2,z2),则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为:L=[(x1-x2)^2+(y1-y2)^2+(z1-z2)^2]^0.5 上式为三维勾股定理,L为直线距离。 第3步根据弦长求两点间的距离(即弧长):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弧长与弦长的关系为: S=R×π×2[arc sin(0.5L/R)]/180 上式中角的单位为度,1度=π/180弧度,S为弧长。 3、1度的实际长度是111公里。但纬线的距离会越考两端越小,他的距离就会变成111乘COS纬度数,经度不变。 4、南北方向算出两点纬度差,一度等于60海里,1分等于1海里,海里与公里换算关系1海里等于1.852公里。东西方向量出距离到两点间纬度附近量出纬度差,得出海里数,再乘以1.852换算成公里。可按直角三角形原理求出两点间距离。 5、度的实际长度是111公里。但纬线的距离会越考两端越小,他的距离就会变成111乘COS纬度数,经度不变(如果在同一经度)

《坐标方位角及距离计算小程序》代码——Access实现

公用模块: Option Explicit Public Const PI = 3.14159265358979 '已知A、B两点坐标计算方位角,JSFWJ的中文意思是计算方位角 Public Function JSFWJ(xa As Double, ya As Double, xb As Double, yb As Double) As Double '已知A、B两点坐标计算方位角函数过程Dim vx As Double, vy As Double vx = xb - xa: vy = yb - ya '如果A、B两点坐标相同,出现提示对话框 If vx = 0 And vy = 0 Then MsgBox "您选择的是同一个点!", vbOKOnly + vbExclamation, "提示信息" JSFWJ = 999999999# End If '计算方位角的值 If vx = 0 And vy > 0 Then '与y轴正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PI / 2#)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与y轴负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PI * 3# / 2#) ElseIf vy = 0 And vx > 0 Then '与x轴正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0) ElseIf vy = 0 And vx < 0 Then '与x轴负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PI)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一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二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 PI)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三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 PI)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四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 2 * PI) End If End Function '已知A、B两点坐标计算距离,JSJLS的中文意思是计算距离S Public Function JSJLS(xa As Double, ya As Double, xb As Double, yb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vx As Double, vy As Double vx = xb - xa: vy = yb - ya '如果A、B两点坐标相同,出现提示对话框 If vx = 0 And vy = 0 Then MsgBox "您选择的是同一个点!", vbOKOnly + vbExclamation, "提示信息" JSJLS = 99999999# End If '计算距离 JSJLS = Sqr(vx * vx + vy * vy) End Function '弧度化角度 Public Function RadianToAngle(ByVal alfa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alfa1 As Double, alfa2 As Double alfa = alfa * 180# / PI

计算空间任意两个坐标点之间距离的PYTHON程序脚本

#coding:UTF-8 """ Python implementation of Haversine formula Copyright(C)<2009>Bartek Górny This program is free software:you can redistribute it and/or modify i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s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either version3of the License,or (at your option)any later version. This program is distributed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useful, but WITHOUT ANY WARRANTY;without even the implied warranty of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See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details. You should have received a copy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long with this program.If not,see. """ import math def recalculate_coordinate(val,_as=None): """ Accepts a coordinate as a tuple(degree,minutes,seconds) You can give only one of them(e.g.only minutes as a floating point number) and it will be duly recalculated into degrees,minutes and seconds. Return value can be specified as'deg','min'or'sec';default return value is a proper coordinate tuple. """ deg,min,sec=val #pass outstanding values from right to left min=(min or0)+int(sec)/60 sec=sec%60 deg=(deg or0)+int(min)/60 min=min%60 #pass decimal part from left to right dfrac,dint=math.modf(deg) min=min+dfrac*60 deg=dint mfrac,mint=math.modf(min) sec=sec+mfrac*60 min=mint if_as: sec=sec+min*60+deg*3600

全站仪闭合导线方位角及距离计算方法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①.方位角计算(左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αAB = 30°,可求出其它方位角如下: αBC = αAB + ∠B ±180° = 30°+ 60° + 180° = 270° αCD = αBC + ∠C ±180° = 270°+ 70°- 180° = 160°

αDE = αCD + ∠D ±180° =160°+ 100° - 180° = 80° αEB = αDE + ∠E ±180° = 80° + 130° - 180° = 30°

②.方位角计算(右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αAB = 30°,可求出其它方位角如下: αBC = αAB + ∠B ±180° = 30°+ 60° + 180° = 270° αCD = αBC - ∠C ±180° = 270° - 290° + 180°= 160° αDE = αCD - ∠D ±180° =160°- 260° - 180° = 80°

αEB = αDE - ∠E ±180° = 80° - 230° - 180° = 30° 总结:角在左边用加法,角在右边用减法(左加右减);在求方位角时,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出来的得数大于180°则减去180°,若小于180°则加上180°(大减小加)。

③.坐标与距离计算方法 已知A,B两点坐标A(Xa,Ya),B(Xb,Yb), 1.求AB方位角及距离 αAB = (Y B-Y A)/(X B-X A) = Tanα x Y B-Y A 注意:测量中坐标系x,y与数学中坐标系x,y相反X B-X A Y

(完整word版)坐标方位角计算

二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5—5所示,已知A 点的坐标为A x 、A y ,A 到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B S 和AB α,则待定点B 的坐标为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 } (5—1) 式中 AB x ? 、AB y ?——坐标增量。 由图5—5可知 AB AB AB AB AB AB S y S x ααsin cos =?=? } (5—2) 式中 AB S ——水平边长; AB α——坐标方位角。 将式(5-2)代入式(5-1),则有 AB AB A B AB AB A B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 }

(5—3) 当A 点的坐标A x 、A y 和边长AB S 及其坐标方位角AB α为已知 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B 的坐标。式(5—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 从图5—5可以看出AB x ?是边长AB S 在x 轴上的投影长度, AB y ?是边长AB S 在y 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 实地由A 量到B 得到的正值。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0°到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 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6所示。从式(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5—3。

(完整word版)坐标方位角计算.doc

二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 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 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 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 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 5—5 所示,已知 A 点的坐标为x A、y A,A 到 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 S AB和AB,则待定点B的坐标为 x B x A x AB } y B y A y AB (5— 1) 式中x AB、y AB——坐标增量。 由图 5—5 可知 x AB S AB cos y AB S AB sin AB }AB (5— 2) 式中S AB——水平边长; AB ——坐标方位角。 将式( 5-2 )代入式( 5-1 ),则有 x B x A S AB cos AB } y B y A S AB sin AB

(5— 3) 当 A 点的坐标x A、y A和边长S AB及其坐标方位角AB 为已知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 B 的坐标。式(5— 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 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 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 从图 5—5 可以看出x AB是边长 S AB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 y AB是边长 S AB在y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 实地由 A 量到 B 得到的正值。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 0°到 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 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 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 6 所示。从式( 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 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 5— 3。

坐标自动计算表格

K18+000-K20+934.86(1075m) 桩号偏距X(m)Y(m)方位角高程1808002961525.733487467.350137.72801651 1808502961529.688487470.409737.72801651 1809002961533.642487473.469237.72801651 1809502961537.597487476.528837.72801651 1810002961541.551487479.588437.72801651 1810502961545.506487482.64837.72801651 1811002961549.461487485.707537.72801651 1811502961553.415487488.767137.72801651 1812002961557.37487491.826737.72801651 1812502961561.325487494.886237.72801651 1813002961565.279487497.945837.72801651 1813502961569.234487501.005437.72801651 1814002961573.188487504.064937.72801651 1814502961577.143487507.124537.72801651 1815002961581.098487510.184137.72801651 1815502961585.052487513.243637.72801651 1816002961589.007487516.303237.72801651 1816502961592.962487519.362837.72801651 1817002961596.916487522.422437.72801651 1817502961600.871487525.481937.72801651 1818002961604.825487528.541537.72801651 1818502961608.78487531.601137.72801651 1819002961612.735487534.660637.72801651 1819502961616.689487537.720237.72801651 1820002961620.644487540.779837.72801651 1820502961624.599487543.839337.72801651 1821002961628.553487546.898937.72801651 1821502961632.508487549.958537.72801651 1822002961636.462487553.01837.72801651 1822502961640.417487556.077637.72801651 1823002961644.372487559.137237.72801651 1823502961648.326487562.196837.72801651 第 1 页,共 23 页

计算经纬度两点之间距离的差多少米

计算经纬度两点之间距离的差多少米 原文地址:计算经纬度两点之间距离的差多少米作者:一网情深 先计算沿纬度距离,在计算沿经度距离,具体如下: 求出纬度差,将差换算成距离,1度=60海里=60*1852米 求出经度差,将其换算成距离,1度=60海里*cos纬度=60海里*1852米*cos纬度 对沿纬度距离和沿经度距离进行平方求和再开方,可以得到两点间的距离。 同纬度不同经度 (赤道除外) h X 111 X COSD=G (h=两地经度差 D=当地的地理纬度 G=实际距离) 跨纬度的需要构造个三角 比如说AB两点不同经纬度(A经B纬) 那就先算出与A点共线的那条纬度B'的距离,在算A到B'的距离,在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出 简单的说可用以下通用公式: 地球上任两点间距离公式: 地球上任两点,其经度分别为A1、A2(E正,W负),纬度分别为B1、B2(N正,S负)。 令A0=(A1-A2)÷2,B0=(BI-B2)÷2 f=√sinB0×sinB0+cosB1×cosB2×sinA0×sinA0 则 1、两点间空间直线距离=2fR

2、两点间最小球面距离=arcsinf÷90°×∏R(角度) 3、两点间最小球面距离=arcsinf×2R(弧度) 说明:E、W、N、S=东西南北;R=地球半径;√=根号;∏=圆周率。代入公式自己算吧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xp_2pointdistance ( x1 float, --起始点x x2 float, --起始点y y1 float, --终点x y2 float--终点y ) return float is Result float; pPI float := 0.0; pPIval float := 0.0; earth_radius float := 6378.137; radlat1 float := 0.0; radlat2 float := 0.0; a float := 0.0; b float := 0.0; s float := 0.0;

XY-SQ坐标、方位角、距离标准通用计算程序

XY-SQ坐标、方位角、距离标准通用计算程序 ⑵XY—SQ程序设计 AC MODE 5 1 XY ALPHA — ALPHA SQ EXE 1 A″X0″ B″Y0″ C″X1″ D″Y1″∶Lbl 3∶Pol ((C-A ), (D-B ∶″1.XY=>SQ〞∶″2.SQ=>XY〞∶ {K}∶K =1 => Goto 0∶≠> Goto 1∶ Lbl 0 ∶{X Y }∶Pol (X-A , Y-B ∶ S= I ▲ J<0 => Q= 360+ J ▲≠> Q= J ▲Goto 3 ∶ Lbl 1∶{ S W }∶X〝XP〞= A+ Rec (S , W+J ) ▲Y〝YP〞=B+J ▲Goto 3 EXE ⑶说明 ①功能: 计算测点到控制点的距离及方位角;由观察水平角、平距计算测点的坐标。 ②计算器输入及显示 X0? 输入控制点或测站坐标,米 Y0? X1? 输入后視点坐标,米 Y1? X? 输入所求点坐标,米 Y? S= 显示两点的距离,米 Q= 显示测点到控制点的方位角,度。 S? 输入平距(米), W? 输入水平角(度), XP= 显示点P的坐标。 YP= ③当K=1时,计算测点到控制点的距离及方位角,当K≠1时,由观察水平角、平距计算测点的坐标。 ⑷计算 例、控制点DA29 (229540.940,477984.580 )、后視点A30(229081.728,477624.140),拟放中桩P(229500.384,477900.260),计算两点的距离及方位角,支点B1观察角E=75°30′29″,平距716.304m。计算支点B1的坐标。 选择程序:AC FILE △选取XY—SQ程序EXE 输入数据顺序: X0? 229540.940 EXE 输入控制点坐标,米 Y0? 477984.580 EXE X1? 229081.728 EXE 输入后视点坐标,米,只计算距离及方位角可以不输。 Y1? 477624.140 EXE 1. XY=>SQ 2. 2.SQ=>XY K? 1 EXE 输入计算方式,输入1,选择计算测点到控制点的距离及方位角, X? 229500.384 EXE 输入中桩坐标,米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的中点坐标教案

张掖市职业学校文化课优质课教案 |P 1P 2 |=2 1 2 2 1 2 2 1 ) ( ) ( | |y y x x P P- + - = → 单位:民乐县职教中心学科:数学 教者:张成仁 时间:2013.4.26 图8-2

文化课优质课教案

图8-2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章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介绍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等概念;然后建立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等;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从本节来看,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同学们将迈出探究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中职教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通过设置轻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通过自主合作的互动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在探索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是直线方程的基础,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许多代数问题就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几何问题,这也是中学数学课中学习解析几何的目的之一,所以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本节课是通过与刚刚学习的向量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引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得出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对公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熟练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所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这一点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中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如:观察、猜想、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已知方位角+水平角大于540°-540°)已知方位角+水平角±180°=方位角 坐标增量的计算方法: 平距×COS方位角=△X坐标增量 平距×Sin方位角=△Y坐标增量 坐标的计算方法: 已知X坐标±△X坐标增量=X坐标 已知Y坐标±△Y坐标增量=Y坐标 高差、平距的计算方法: 斜距×Sin倾角=高差 斜距×COS倾角=平距 高差÷Sin倾角=斜距 平距÷cos已知度分秒=斜距 高程的计算方法: 已知高程-仪器高+前视高±高差=该点的顶板高差 原始记录计算方法: 前视-后视相加÷2=水平角(前视不够-后视的+360°再减)后视 00°00′00″ 180°00′09″

前视92°49′02″272°49′13″水平角= 92°49′03″ 实测倾角:正镜-270°倒镜-90°(正、倒镜相加-360°)实例: 110°30′38″-90°= 00°30′38″ 实例: 270°30′38″-270°= 00°30′38″ 激光的计算方法:两点的高程相减: 比如:5点高程1479、479-4点高程1471、052 = 8、427 两点之间的平距:60、673×tan7°19′25″=7、798 8、427-7、797=0、629(上山前面的点一定高于后面的点,所以前面的点减后面的点) 测量:1、先测后视水平角:归零,倒镜180°不能误差15′ 2、前视:先测水平角并读数记录,然后倒镜测倾角,水平角、平距、斜距、高差、量出仪器高,前视量出前视高。 要求方位角-已知方位角±180°=拨角方位 画两千的图:展点用0.6正好. 倾角的计算方法:180°以下的-90° 270°-超过180°的 两点的高差除平距按tan=倾角

坐标公式大集合(两点间距离公式)

坐标公式大集合(两点间距离公式) 安徽省安庆市第四中学八年级(13)班王正宇著 在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沪科版),我们学习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由此,我们引申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故完全掌握其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坐标公式。了解它是很有必要的哦! 一、求平行于x与y轴的直线的距离 ①我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一条线段AB平行于x轴(AB为任意直线),我们要求出线段AB的长度,可能有些同学会利用数格子的方式求出其长度,方法是对的,但是书写到作业或试卷中就麻烦了,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看AB两点的横坐标,会发现一个特点:随意将其相减,会有两个结果,且互为相反数。有因为其长度ab≥0的,故取正数结果。那么,每次计算都要这么麻烦的去转换吗?不用的,我们只要记住一个公式: | Ax-Bx | 即A点横坐标数减去B点横坐标数,当然,有“绝对值”符号老兄的帮助,A、B两点的横坐标数颠倒过来相减也没有关系。 ②同样的,有上面的过程支撑,我想,推出平行于Y轴的线段CD的长度肯定就好求了!!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求平行于Y轴线段长度的公式哦: | Cy-Dy | 即C点纵坐标减去D点纵坐标,与上面一样,颠倒过来不影响结论。 二、求斜线的长度 这个内容,本人在一些习题集与各个网站的习题精选里时常见到,不过要涉及到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很重要,必须要讲讲,还要了解清楚。 求斜线的长度涉及到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A 2+ B 2 = C 2 这样一解释,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吧!这样,为我们下面推出求斜线长度的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站仪闭合导线方位角及距离计算方法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①?方位角计算(左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a AB = 30°,可求出其它方位角如下: a BC = a AB +Z B ±180 ° = 30 +°60 + 180 =270 a CD = a BC +Z C士180 °= 270+ °70 - 180 = 160 ° a DE = a CD +Z D士180 ° =160 + 100 - 180 =°80 ° a EB = a DE +Z E 士180 °= 80 + 130 - °180 =° 30 °

②?方位角计算(右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a AB = 30°,可求出其 它方位角如下: a BC = a AB + Z B ±180 ° = 30 +°60 + 180 =270 a CD = a BC - Z C 士180 =270 -°290 +°180= °160 a DE = a CD - Z D 士180 ° =160 - 260 - 180 =° 80 a EB = a DE - Z E 士180 ° = 80 -230 - 180 =°30 ° 总结:角在左边用加法,角在右边用减法(左加右减);在求方位角时,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出来的得数大于180°则减去180°若小于 180°则加上180° (大减小加)。 ③?坐标与距离计算方法

同理可以得到D 点与E 点坐标 已知 A,B 两点坐标 A(Xa,Ya),B(Xb,Yb), 1.求AB 方位角及距离 a AB = (Y A )/(X B -X A ) = Tan a x YB-Y A A / 注意:测量中坐标系x , y 与数学中坐标系x , y 相反 X B-X A 一甘 — I Y D AB = v {(X B -X A ) 2+(Y B -Y A ) 2} 2.求C 点坐标C (Xc,Yc ) Xc = XB + D AB ? COSk AB Y C = YB + D AB- Sin a AB

根据地球上任意两点的经纬度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根据地球上任意两点的经纬度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地球是一个近乎标准的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千米,极半径为6356.755千米,平均半径6371.004千米。如果我们假设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那么它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平均半径,记为R。如果以0度经线为基准,那么根据地球表面任意两点的经纬度就可以计算出这两点间的地表距离(这里忽略地球表面地形对计算带来的误差,仅仅是理论上的估算值)。设第一点A的经纬度为(LonA, LatA),第二点B的经纬度为(LonB, LatB),按照0度经线的基准,东经取经度的正值(Longitude),西经取经度负值(-Longitude),北纬取90-纬度值(90- Latitude),南纬取90+纬度值(90+Latitude),则经过上述处理过后的两点被计为(MLonA, MLatA)和(MLonB, MLatB)。那么根据三角推导,可以得到计算两点距离的如下公式: C = sin(MLatA)*sin(MLatB)*cos(MLonA-MLonB) + cos(MLatA)*cos(MLatB) Distance = R*Arccos(C)*Pi/180 这里,R和Distance单位是相同,如果是采用6371.004千米作为半径,那么Distance 就是千米为单位,如果要使用其他单位,比如mile,还需要做单位换算,1千米 =0.621371192mile 如果仅对经度作正负的处理,而不对纬度作90-Latitude(假设都是北半球,南半球只有澳洲具有应用意义)的处理,那么公式将是: C = sin(LatA)*sin(LatB) + cos(LatA)*cos(LatB)*cos(MLonA-MLonB) Distance = R*Arccos(C)*Pi/180 以上通过简单的三角变换就可以推出。 如果三角函数的输入和输出都采用弧度值,那么公式还可以写作: C = sin(LatA*Pi/180)*sin(LatB*Pi/180) + cos(LatA*Pi/180)*cos(LatB*Pi/180)*cos((MLonA-MLonB)*Pi/180) Distance = R*Arccos(C)*Pi/180 也就是: C = sin(LatA/57.2958)*sin(LatB/57.2958) + cos(LatA/57.2958)*cos(LatB/57.2958)*cos((MLonA-MLonB)/57.2958) Distance = R*Arccos(C) = 6371.004*Arccos(C) kilometer = 0.621371192*6371.004*Arccos(C) mile = 3958.758349716768*Arccos(C) mile 在实际应用当中,一般是通过一个个体的邮政编码来查找该邮政编码对应的地区中心的经纬度,然后再根据这些经纬度来计算彼此的距离,从而估算出某些群体之间的大致距离范围(比如酒店旅客的分布范围-各个旅客的邮政编码对应的经纬度和酒店的经纬度所计算的距离范围-等等),所以,通过邮政编码查询经纬度这样一个数据库是一个很有用的资源

经纬度计算距离和方位角

经纬度计算距离和方位角 方位角(azimuthangle):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方位角。 (一)方位角的种类 由于每点都有真北、磁北和坐标纵线北三种不同的指北方向线,因此,从某点到某一目标,就有三种不同方位角。 (1)真方位角。某点指向北极的方向线叫真北方向线,而经线,也叫真子午线。由真子午线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量到直线间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真方位角,一般用A表示。通常在精密测量中使用。 (2)磁方位角。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的磁极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某点指向磁北极的方向线叫磁北方向线,也叫磁子午线。在地形图南、北图廓上的磁南、磁北两点间的直线,为该图的磁子午线。由磁子午线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量至直线间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磁方位角,用Am表示。 (3)坐标方位角。由坐标纵轴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量到直线间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常简称方位角,用a表示。 方位角在测绘、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航空、航海、炮兵射击及部队行进时等,都广泛使用。不同的方位角可以相互换算。 军事应用:为了计算方便精确,方位角的单位不用度,用密位作单位。换算作:360度=6000密位。 (二)三种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因标准方向选择的不同,使得一条直线有不同的方位角。 同一直线的三种方位角之间的关系为: A=Am+δ A=a+γ a=Am+δ-γ (三)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1.正、反坐标方位角 每条直线段都有两个端点,若直线段从起点1到终点2为直线的前进方向,则在起点1处的坐标方位角a12称为直线12的正方位角,在终点2处的坐标方位角a21称为直线12的反方位角。 a反=a正±180° 式中,当a正<180°时,上式用加180°;当a正>180°时,上式用减180°。 2.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测定每条直线的坐标方位角,而是通过与已知坐标方位角的直线连测后,推算出各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因β2在推算路线前进方向的右侧,该转折角称为右角;β3在推算路线前进方向的左侧,该转折角称为左角。从而可归纳出推算坐标方位角的一般公式为: a前=a后+180°+β左 a前=a后+180°-β右 如果计算的结果大于360?,应减去360°,为负值,则加上360?。

EXCEL表格中计算方位角

电子表格中求方位角公式 度格式: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度分秒格式: =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 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60)&"-"&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60-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60))*600)/10 其中:A1,B1中存放测站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上面的计算出来的是度分秒格式,也就是字符串格式,不能用来计算,只是用来看的哟!下面这个简单一点: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求距离公式: =Round(SQRT(POWER((A3-$A$1),2)+POWER((B3-$B$1),2)),3)

计算坐标及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二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5—5所示,已知A 点的坐标为A x 、A y ,A 到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B S 和AB α,则待定点B 的坐标为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 } (5—1) 式中 AB x ? 、AB y ?——坐标增量。 由图5—5可知 AB AB AB AB AB AB S y S x ααsin cos =?=? } (5—2) 式中 AB S ——水平边长; AB α——坐标方位角。 将式(5-2)代入式(5-1),则有 AB AB A B AB AB A B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 }

(5—3) 当A 点的坐标A x 、A y 和边长AB S 及其坐标方位角AB α为已知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B 的坐标。式(5—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 从图5—5可以看出AB x ?是边长AB S 在x 轴上的投影长度, AB y ?是边长AB S 在 y 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 实地由A 量到B 得到的正值。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0°到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 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6所示。从式(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