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洞庭

古诗两首-望洞庭
古诗两首-望洞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教案

望洞庭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望洞庭)教案北京版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唐诗《望洞庭》赏析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磁带、插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

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汇报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联系词义,结合插图,同桌互说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同步练习D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55分) 1. (5分)读拼音,写汉字。 (1)马小跳被木ɡǔn________碰了一下脑袋,pā________在地上直叫唤,表情有些jǔ________丧。 (2)一块陨石,shànɡ________可不能jiē________示一个星球全部秘密,却能为我们解开一些mí________团。 (3)故宫博物院过去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huáng gōng________,它规模hóng dà________,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 (6分)写出下列字的笔画顺序 忙:________ 什:________ 3. (5分)根据句意写词语。 ①信教的人向神祈祷,乞求保佑。________ ②高声喧哗谈笑。________ ③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________ ④手忙乱,脚也忙乱。形容做事慌忙。________ 4. (12分)比一比,再组词。 截________栽________载________ 梯________第________递________

嘛________麻________摩________ 熄________媳________息________ 5. (12分)巧填同音字 biàn________论tuō________把zhí固________shì装________ 分________寄________________线解________ wànɡ________记wéi________背fènɡ________献huī________手 狂________________持________隙光________ 6. (4分) (2019四下·嘉陵期末) 想一想,填一填。 (1)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________。 (2)我能写一个含有典故的歇后语________。 (3)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它让我想起了《论语·颜渊》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山水。诗人把洞庭湖的水色比作________,把洞庭湖的君山比作________。 7. (6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1)热心助人的海力布从________爪下救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为了________他,指点他要了龙王嘴里的那颗________。从此,海力布能听懂________的语言。最后为了________,他变成了一块________。 (2)牛郎的亲人是________,最亲密的伙伴是________。在老牛的帮助下,他和________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后来由于________的干涉,他和妻子只能在每年农历的________月初________在鹊桥上相会,这天被人们定为________节。 8. (5分)阅读诗文《小池》回答 《小池》描写了哪些景物?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9. (3分)课内阅读。

古诗两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洞庭湖的美,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洞庭湖的美,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欣赏洞庭湖的照片,摄影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欣赏洞庭湖的图,绘画也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其实语言文字也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唐朝一位诗人叫刘禹锡,他用古诗展现了洞庭湖的美。通过预习,我们对刘禹锡有了了解。(探究单,选取不同方面进行介绍)在介绍王维的时候,我们学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介绍一个人,看看同学们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看一看文字中的洞庭湖到底有多美。揭题,读题。二、初读古诗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这些字音(探究单)。 2.加上节奏会更好,教师示范,出示古诗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只是都正确流利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从古诗中发现洞庭湖的美,就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三、精读古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1.出示图片和诗句(湖光秋月),谁来读一读。 2.谁能说一说,这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小秘诀:【结合图片】在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图片。 3.指名试着说一说。有几个同学在预习时不理解“两相和”谁能根据图片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疑惑。 4.在理解诗句的时候,如果能加上想象,会让诗歌描绘的画面显得更加美丽。板书:加上想象。指名说。 5.其实,用读的方式同样能展现事物的美呢。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行诗?(把读得好的孩子的名字记在黑板上)。板书:动情朗读 6.刚刚我们用“结合图片”和“加上想象”的方法学习了古诗的第一行,并且用动情的朗读展现了洞庭湖的美,真棒。下面我们来试一试这个方法好不好用。 “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图片、诗句(潭面无风)指名读诗句。 2.什么意思呢?结合图片。相机点拨:有几个同学不理解“镜未磨”,谁来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帮助同学解决困难?“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铜镜?给你什么感觉? 3.加上你的想象,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 4.指名美美地读。(记录下读得好的孩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山行、望洞庭) 北京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洞庭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 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磨mó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的教学挂图或课件,能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

头拉开,几乎拉成全景,“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湖:指西湖。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方好:正好。亦:也。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相宜:合适。 *诗的第一行讲的是晴天的明朗美,第二行是雨天的朦胧美。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体会意境。最后两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出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 全诗的意思是: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古诗两首·江雪》

《江雪》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孤独、苦闷、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 【重点、难点】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吟诵哪些诗?(《山行》《望洞庭》《所见》《游园不值》《清明》《竹石》等) 2、过渡:《望洞庭》是谁写的?(唐·刘禹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与刘禹锡同年中进士,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又一起被贬。他一生坎坷,年仅四十七岁就与世长辞了。他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就是----柳宗元(板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被贬永州后写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江雪》。 《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雪景。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读出诗的韵律美。(生读) 二、一读,想象诗景——寒冷凄清 1、画中有诗,诗中也有画,你能从这首诗中读到怎样的画面? (出示:寒江钓雪图) 2、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自由发挥) 3、再读诗句,你是从诗中哪些字句中体会到的?(生讨论交流)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凉。 师: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天气的寒冷,你会用哪一个词? (2)“千山、万径”难道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师: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相机理解“千山”“万径”的意思,了解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3)“蓑笠翁”什么意思?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出示认识蓑笠)(理解“蓑笠翁”: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蓑,头上戴着的是——笠,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4)“孤舟”“独钓”在茫茫雪山,寒冷江雪中,只有一只小船,一个渔翁在垂钓,更显得凄冷。 师:“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

《古诗二首》教案优质课完美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宿石邑山中》,掌握诗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宿石邑山中》,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宿石邑山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体现石邑山风景的图片以及诗人韩翃的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宿石邑山中》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的读音。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2、简介作者。 诗人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

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3、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邑、韩、霭、锡”。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诗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的妙用。 3、体会诗情。 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4、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诗人一同走进夜色中幽深神秘的石邑山。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古诗 四、作业 1、默写古诗。 2、搜集整理韩翃的其他诗篇,自学欣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同步练习C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55分) 1. (5分)按拼音写字、词 zhú zi zhúyèyuèyáxiǎo m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 (2020六上·怀化期末) 读拼音,写词语。 一shùn jiān________,一只扑腾着翅膀的鸽子从魔术师的yī shɑnɡ________里飞出来。看到这一幕,台下的观众fèi ténɡ________了,掌声此起彼伏,随着一曲yōu yǎ________的琴声,魔术师抬起一只yī xiù________,取下他的帽子,只见一只cì wei________从帽子里cuàn chū________,观众们无不jīnɡ tàn________魔术师的高超技艺。 3. (5分)给多音字组词。 奇:qí________jī________重:zhòng________ chóng________ 4. (12分)看拼音写汉字。 chóng jìng zhīxiǎo yā z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2分)我会组词。 月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说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古诗两首望洞庭

3.古诗两首 教学时间:9月9日-10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两首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收集洞庭湖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磨”。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美景。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磁带;学生搜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很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你能用一组词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2)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4.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你懂得哪些字的意思了?说说诗中字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2)词语呢?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3)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齐读。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水光相互辉映】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4)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望洞庭WORD版教案-精品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望洞庭WORD版 教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问题、合理、和谐、提升、发现、内涵、地位、基础、能力、水平、设置、调处、吸引、把握、提高、协调、创造性、积极性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情感目标: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望洞庭》教学设计之二

《望洞庭》教学设计之二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新桥实验小学刘治富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主备人王静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主备人:王静 教案目标: 1.学会本课的7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案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难点: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案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 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交流。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望洞庭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望洞庭精美优秀教案 冀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语文学科教学导学案设计 导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或检查 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修改意见:

二、自主学习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四、精讲点拨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的教学挂图或课件,能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几乎拉成

全景,“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湖:指西湖。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方好:正好。亦:也。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相宜:合适。 *诗的第一行讲的是晴天的明朗美,第二行是雨天的朦胧美。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体会意境。最后两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出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全诗的意思是: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西湖美景令人心醉,晴天美,雨天也美。怎么形容这种美呢?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西湖比做美丽的西施,无论怎样打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网友来稿)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网友来稿)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⑥全班再齐读古诗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孤独但乐观,坚定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学反思:课上请学生自己悟诗意,学生在弄明白了单字意思之后,自己试着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生们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但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但中途深入体会,效果还不错!第二课时《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4. 抓字眼,明诗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