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与法律法规重点资料

新闻伦理与法律法规重点资料
新闻伦理与法律法规重点资料

第一讲总论

一、研习新闻道德的理由

1、新闻业的现状

2、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3、建立法制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基本概念

(一) 伦理与道德

1、词源探义:伦理与道德在一定的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社会道德现象

西方溯源:E’QOS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美德分为“伦理美德”和“理智美德”两种,伦理学就是研究伦理美德的科学。

中国溯源:中国儒家典籍《小戴礼·乐记》篇,最早把“伦理”二字相连使用:“乐者,通伦理者也。”

2、两种理解:可以取代,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而伦理,一般有统类条理的意思,用在人际关系上,所以‘伦理’比‘道德’更进一步,它是道德现象的概括。

3、道德的起源:萌芽——人类早期劳动和社会交往

雏形——部落氏族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要求用某种规范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形成——人类进入社会劳动分工的高级阶段

4、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们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

5、道德的本质特征:政治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体系、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6、道德的具体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7、道德的作用:①规范人们的价值标准

②调整人的行为活动,使其从现有的方式向理想的方式转化

③道德作用于人是通过人的自律性来实现的

(二)新闻道德

1、新闻道德的内涵:新闻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用来调整新闻媒体与社会、新闻媒体相互之间、新闻媒体与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从业者个体之间的关系。

2、新闻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②有自己的历史性和继承性,它往往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2)特殊性:①新闻道德还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性;②新闻道德也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

3、新闻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既是包涵和被包涵关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又相互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社会总体道德对新闻道德起着极大的影响制约作用,新闻道德水准的提高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4、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是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它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具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无处罚条例,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专业准则。新闻伦理始于美国。

新闻伦理学: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三)法与新闻传播法

1、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行为规范②由国家创制③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④普遍性

2、新闻传播法:广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法律条文及法规、规章的总和。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3、新闻传播法的来源:宪法、法律、其他领域的专门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

4、新闻传播法与党的政策:

①制定主体不同;②表现形式不同;③效力不同;④稳定性不同

(四)新闻道德与新闻传播法

1、关系:既区别又联系的

2、法治与德治并重:内容上互相吸收;职能上互相补充;实践上互相促进

第二讲中西新闻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新闻道德规范概述

(一)个人道德规范

1、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绝对命令原则、功利原则、无知之幕、自我决断原则

(三)内部控制

1、组织方针:电视网的标准与实施——两种陈述:运营方针、编辑方针

2、自我批评:纸质媒体的媒介批评家和记者、新闻评论杂志、网络、报纸意见调查员

二、我国新闻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新闻道德观念的萌芽

1、古代报纸的发展:西汉时期“简”和“帛”

唐代(报纸的原始形态造纸、印刷工艺

驿站制度、邸务、藩镇制度)

宋代官报、小报

明清邸报、京报

2、新闻道德观念的萌芽:①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确定的服务对象

②从业人员的政治立场和道德信条影响着新闻实践活动

③办报组织的管理协调工作受到各自道德观念的制约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与新闻道德观念的觉醒

1、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来华外国人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历史→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高潮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报刊发展

2、新闻道德的觉醒与发展:进步报人和新闻学家关于新闻道德的论述,主要观点:①关注记者本身的品质;②加强自我修养

3、无产阶级新闻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坚强的党性和正确的政治立场

②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应尊重事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④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第三讲新闻职业操守的现状分析

一、新闻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门混岗

广告与新闻栏目(节目)或其他节目混淆(“有偿新闻”)

传媒的栏目或节目与企业合办(如以“某某杯”奖励的名义)的现象

受贿新闻“媒介事件”

免费看节目看比赛和免费旅游、赶场拿“红包”、由被采访单位报销费用(包括吃喝、住宿和交通费)和接受“土特产”礼品等

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媒介审判”冷漠新闻

侵犯当事人的著作权偷拍偷录拒绝更正与答辩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有偿新闻: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务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二、问题的根源

1、经济原因:一些媒体不是靠提高报刊质量来扩大发行,增加创收,而是大量招聘广告经营人员,搞人海战术。这些人往往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到基层索要赞助、强拉广告、推销报刊。

2、社会原因:受众阅读心理

3、法治薄弱:①对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不足

②对新闻媒体的自主采访报道权利保护不足

③保障新闻信息采集的法律制度匮乏

④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⑤新闻媒体广告法律制度不健全

⑥新闻媒体竞争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

⑦新闻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统一

4、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矛盾:①所有制的一元化——经营权的多元化

②以报治国思想的残余——党报地位的下降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牢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思想基础,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通过开展学教活动,要认真解决事业心、责任感、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解决工作精神、工作状态、工作追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严格队伍管理,严肃宣传纪律,规范舆论监督行为:探索新形势下队伍建设新的思路和方法。要切实端正办报办刊理念,严格执行新闻宣传和广告创收分开的原则,严禁借舆论监督之名,索要赞助、强拉广告、推销报刊;要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和媒体的查处力度,加强对记者站的管理,对合法的记者站及人员予以公示,坚决取缔违法违纪站点;对借舆论监督之名进行敲诈勒索、敛钱聚财的不法之徒,要绳之以法,把新闻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永久清理出新闻队伍。

3.加强行业自律和媒体他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本身也需要监督。要加强新闻行业自律和自净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媒体他律——主要包括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构建完整的监督体系。

第四讲我国新闻立法与新闻法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新闻法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一)新闻法之界定

新闻法:对于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相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二)我国新闻法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伴随新闻立法而问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点为配合起草《新闻法》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是新闻自由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并对新闻法各方面的内容作了广泛探讨

1、新闻纳入法治之议:“新闻法学学科建设的发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形成规模:制定《新闻法》之提出

新闻法研究室:1984年5月12日,商恺、孙旭培《新闻法通讯》等。

3、研究队伍逐渐扩大:主要配合起草新闻法开展;具有群众性的特点:①群众性讨论②新闻立法报告会;综合性研究成果:三个《新闻法》文稿

4、研究成果:①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

②对新闻法的各方面内容作了广泛探讨。

③新闻法研究领域的争议得到全面展示。

5、特点:①从政治理论层面的论证多于从法学理论层面的论证

②就理念出发的思考多于对中国大陆新闻制度的实际现状的研究

③采取演绎方法多于实证方法

④对个别问题作短促突击式的论述多于对某个专题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二阶段:从研究新闻侵权纠纷突破

重点研究新闻侵权问题,特别就新闻权利同公民人格权利之间的平衡作了种种研讨,丰富了新闻侵权法

新闻学界:个案研究;从法理上对新闻侵权作综合的研讨

法学界:从对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研究入手,涉及新闻侵权

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和综合

1、特点:①新的研究组织成立;②学术研讨活动频繁;③一些国家级新闻法学领域研究课题通过鉴定;④研究内容从新闻侵权纠纷扩展到其他方面

2、研究内容:①对新闻活动的权利的研究:隐性采访、关于报道公开审判的案件的讨论

②对新闻媒介行政管理的研究

③对新闻传播活动中著作权问题的研究

④对外国新闻法制和中国新闻法制历史的研究

⑤传播新技术法制研究

⑥新闻法总体研究:对新闻法的有关原理作总体阐述;新闻学专著中设立专章专节加以论述;系统考察

二、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

1、呼吁阶段:1979年初至1983年底,新闻立法进行呼吁;

自1980年起,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

2、筹备阶段:1984年正式开始,新闻法研究室成立

第五讲新闻传播法规的内容研究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1)我国新闻传媒的基本性质和任务: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①新闻传媒应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各种新闻信息的多方面需要,以及通过传媒娱乐的需要,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前提。

②新闻传媒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包括公开报道和发表的意见,也包括由传媒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向各级权力组织反映情况。

③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致的。

(2)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的关系

(3)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权的体现:舆论监督

2、法律: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7、我国同外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中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内容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托,在专门的新闻法律缺失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来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立法体系。

(二)新闻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与法的关系:我国新闻管理活动很多是依靠政策来运行的。“宣传纪律”往往比法律更能约束新闻活动。由于媒体面对每天千变万化的情况,其自身追求经济效益也可能会构成对国家利益、公共安全的影响,必要的政策管制是需要的,但是这种非法制化的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应该快完善法律体系,缩小政策的生存空间。、

2、新闻法体系自身缺陷:①言论自由规定的宽泛,权利虚化。

②新闻活动的权利条款的法律空白。

③禁止性规范与授权性规范的失衡;对新闻媒体行政管理的规范层

级低,同我国行政法体系脱轨。

④专门新闻法的缺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