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九味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九味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九味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九味二陈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项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

人参2钱,白术1钱,茯苓8分,炙甘草5分,陈皮1钱,青皮1钱,川芎7分,神曲6分,半夏8分。

【功能主治】

中气亏败,运动失常,郁成痰饮,杂血而出。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摘录】

《不居集》上集卷十四

有关九味二陈汤的功效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虽然九味二陈汤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谨慎服用。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应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价值探析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应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价值探析 发表时间:2018-07-25T14:51:01.7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作者:刘水生陈述万赵洪庆 [导读] 慢阻肺即一大不可逆且进行型肺功能障碍型病症,这一病症的关键特征即连续型气流受限。 龙山县华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湘西 416800 【摘要】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运用到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功效。方法:选出2015年8月到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78例,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39例患者施以西药,组二39例患者施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比照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组二患者的治疗疗效好于组一患者,P<0.05。结论:借助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辅以治疗后,治疗的成效较优,可以促使患者的预后获得提升,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关键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价值 慢阻肺即一大不可逆且进行型肺功能障碍型病症,这一病症的关键特征即连续型气流受限。患者在患病后,通常会具备尤为突出的气促、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临床表现,为患者平日的生活质量予以了尤为负性的影响[1]。文章调研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运用到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功效,并总结结果如下: 1.相关资料与方式 1.1相关资料 选出2015年8月到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受并治疗的7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当作本次研究的样本,并参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全部患者都与临床中对于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有关的诊断规范相符。组一收入了患者3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1例、18例;患者的年龄最大81岁,最小55岁,平均年龄为(68±2.36)岁;组一患者施以西药。组二收入了患者3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2例、17例;患者的年龄最大80岁,最小54岁,平均年龄为(67±3.68)岁;组二患者施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P>0.05。 1.2方式 组一患者辅以西医,为患者予以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多索茶碱注射液、注射用盐酸溴己新施行静脉注入,并借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辅以吸入型治疗,持续予以12d的治疗。组二患者在组一患者予以治疗的前提之下辅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的药材构成即:白芥子9g、莱菔子9g、橘红10g、苏子9g、陈皮12g、甘草10g、茯苓15g、桔梗15g、法半夏15g。加进温水并予以煎煮后,给患者进行服用,早间及晚间加以服用,每日1副,持续予以12d的治疗。 1.3疗效评测 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疗效,疗效的评定规范:显效:在对患者辅以治疗后,其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大体上得以消除,且肺部功能的监测指标大体上得以康复,血常规监测得以回归正常;有效:在对患者辅以治疗后,其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得以舒缓,且肺部功能的监测指标得以改善,血常规监测得以好转;无效:在对患者辅以治疗后,其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与肺部功能与血常规监测指标都没有极大的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 1.4数据统计学调研 凭借SPSS17.0一类统计学软件统计并调研相关的数据,频数及百分比(%)运用到显现计数资料,统计指出P<0.05时,具备其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组二治疗后治疗疗效好于组一,P<0.05;详情如表1。 3.讨论 慢阻肺在临床中即一大尤为普遍的肺部病症,这一病症大多与患者自己的抵抗能力、生活条件与烟酒习惯等紧密联结,且吸烟即引发慢阻肺的一大关键高危要素[2]。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即患者在短时间之中产生咳嗽、气促与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所加重的情况,且极有可能产生发热等较重的临床症状。 中医指出了慢阻肺即归类至肺胀、咳嗽与喘证等范围之中,而肺胀产生的病因大多即肺气虚损,外感侵入或是复感外邪使得肺气失通[3]。痰湿壅肺证即肺胀所囊括的一大证型,其大多即由于各类要素使得患者的肺部感受外侵、痰浊瘀堵,使得肺气丧失调节,其病位即肺部,久病后会使得心脏、肝肾等被牵涉[4]。所以,在对慢阻肺患者辅以治疗期间,应将燥湿去痰、疏气和中宣肺等当作关键的准则。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之中,甘草具备止咳等功用;茯苓具备健脾去湿等功效;橘红具备理气去痰等效用;法半夏具备燥湿去痰等效用;白芥子具备利气去结、温肺清痰等功能;苏子具备降气去痰、止咳去喘、润肠通便等功能;莱菔子具备健胃去食等功能;桔梗具备疏宣肺气等作用。全部药品一同运用具备健脾去湿、降气清痰、疏宣气机等效用,患者的咳痰得以消除后,就能够气畅,气畅后气喘就得以消除。同时,二陈汤还可以提升心肌的收缩能力,对支气管具备扩张的功能、消除氧自由基、消炎与提升免疫能力等效用,对患者辅以治疗较为优良。 此次研究结果指出了,运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的组二,其治疗后的治疗疗效,好于运用西药治疗的组一,P<0.05,符合吴瑞杰等[5]研究结果。 总的来说,借助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辅以治疗后,治疗的成效较优,可以促使患者的预后获得提升,值得医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救逆 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在太阳病上篇,伤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致阳气内虚者,应 用四逆汤以救逆。在太阳病中篇更是直接指出了附子“救里” 的作用,身体疼痛的症状 在太阳病多见,但亦有因少阴里虚寒所致,故单纯以四逆汤救里即可,虚寒得化,疼痛自解,四逆汤应用在其他篇章亦多是与此相类。附子在、四逆汤中的应用体现了《本经》中 对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的认识,里气虚寒,下利不止,外可见“身体疼痛”、“大热不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等病情,放胆应用四逆汤,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甘草t 温脾肾之阳救虚寒以止利。除热。正如陶节庵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尤其是生附子配干姜,透达阴寒,回阳救逆,其力精专。在干姜附子汤用以治疗“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汗 下之后阳气爆虚, 阴寒独盛,生附子。干去浓煎-次顿服,以救虚脱之阳。若阴寒内盛病 情人里渐深,出现阳气虚微,被阴寒格拒于外,形成内寒外热之时,仲景则以通脉四逆汤 处之,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温阳通脉,当病情进一步深人出现“吐巳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时”,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治之。古人在注解此条时认为,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以咸寒猪胆汁,引药人里,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牵强,猪胆汁在 这种病情深重的情况下应是直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不是仅仅为引经佐使之药。根据现代 药理研究,猪胆汁含有大量胆汁酸、胆盐等,抗菌谱广,抗炎作用强,尤其是对消化系统 更为突出,口服后还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在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干呕烦躁 之时,胃肠消化系统已经极其混乱,整体功能衰竭,此时应用附子井直接配伍口服猪胆汁,可破阴除寒救逆,并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助消化,促吸收,急危症时可保得病人胃气, 挽留生命。在白通汤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以明显看出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加猪胆汁应该是直接来纠正胃肠功能,助正气的恢复。总结四逆、白通之类·应用,其一,可医恶寒、下利厥逆、脉沉微等全身性阴寒、功能衰退证候;另外对里寒外热、大汗出、大热不去、干呕烦躁等症,亦可回阳复脉,潜纳浮阳,如冬医宗金鉴诊所云“能 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大热不去,兼见太阴、少 阴虚寒者,应用四逆汤类方,其退热之效确实可以一剂而愈。 二、温经散寒除湿痹 温经散寒除湿痹的作用多体现在太阳病篇、痉湿昭病脉证篇以及中风历节病脉证篇, 方剂有桂枝附子汤、自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桂枝芍药知 母汤为代表,“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历节病程日久,风寒湿郁痹气血经脉,以附子温经散寒除湿,配伍麻黄、桂枝、白芍、防旧、知母、生姜疏通经脉、畅通气血阴阳,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病情轻 浅者仲景处以桂枝附子汤类温通经脉气血,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利水,行里达表,无所不到;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二药相须为用,可作用于全身1 密滞不

四君子汤抗衰老药理学研究

四君子汤抗衰老药理学研究 M150879 吴鹏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因其均为补气之药,故称为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以脾虚胃弱为其主证,方中人参性甘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 白术苦温,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利尿,为佐药; 炙甘草甘平,和中益气,为使药。四药相辅,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虚胃弱,言语低微,四肢无力,舌色淡,脉弱细无力,食欲锐减,满腹肠鸣,伴有寒证者。近年来,国内外对该方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不少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笔者就近十年来有关该方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方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药理研究 1 抗胃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彭成等[2]观察到,四君子汤有增加脾虚动物胃肠细胞表面黏液糖蛋白的趋势,能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有增强胃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可提高胃肠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空肠细胞膜Na+ ,K+ ,ATP 酶的活性,为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和提高空肠吸收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提供前提条件。保持胃肠黏膜细胞的完整性,必须供给其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而此必须依靠胃肠血液循环来完成。四君子汤不仅可使食醋致脾虚小鼠的肠系膜微动脉管径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多、胃黏膜血流量增加; 还可使正常小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为胃肠细胞保护提供可靠的物质运送渠道。此外,四君子汤还能降低食醋致脾虚小鼠的血清LPO 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LPO是体内细胞膜性结构中的脂质遭受氧自由基损伤的氧化产物,反应氧自由基损伤的程度; SOD是抗氧化物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测定血清LPO的含量和SOD 的活性,间接反应胃肠细胞的损伤程度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3-5]。因此四君子汤能改善脾虚症状,纠正胃肠病损,消除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的病理变化,恢复细胞、亚细胞、细胞连接的形态,增加细胞表面微绒毛、细胞质颗粒及细胞器的数量。提示四君子汤具有胃肠细胞保护、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作用。 2 调节胃肠活动的作用 张曼等[6]采用大鼠离体胃运动试验,分A、B(以下简称为四君子汤A 和四君子汤B) 2 组研究了四君子汤组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四君子汤的双向调节胃肠运动有效成分及其M 受体作用途径。四君子汤A 和B 由四君子汤水煎剂经化学提取而得。实验观察四君子汤B 对乙酰胆碱负荷离体大鼠胃内压和四君子汤A 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并观察阿托品对四君子汤A 的拮抗作用。2.5 mg/L乙酰胆碱负荷使大鼠胃内压升高后,250,500,1000,1500及2000 mg/L下同浓度四君子汤B可对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起到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0.01)。250, 500及1000 mg/L四君子汤A可使正常大鼠胃内压力增高,且呈现量效关系。如先用阿托品负荷后再给予A 成分,则升压作用消失; 与蒸馏水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 <0.01)。实验结果提示四君子汤组分A 对离体大鼠胃运动有兴奋作用,组分B则表现为抑制性调节作用,2者均可通过M受体机制调节胃的运动。彭成等[7]的实验证明了四君子汤对正常动物胃液量、胃酸pH 值、胃肠蠕动无明显影响,但能提高正常动物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脾虚动物胃主细胞内酶原颗粒的含量,增强脾虚动物胃肠蠕动功能,升高脾虚动物血清D-木糖,促进脾虚动物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生长,提高动物消化、运动、吸收功能,具有健脾益气作用。张曼[8]的实验证明了四君子汤提取物不同提取部位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作用不同: 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止泻效果最佳,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不同浓度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可对乙酚胆碱兴奋所致胃内压升高起到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都属于治疗疾病的药汤,但是很多人不喜欢使用中药,因此了解此药汤的人很少。从而忽略了功效及治疗。我们需要对两种药汤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治疗,那么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药理作用是很强大的,可以帮助患者治疗身体的疾病,治疗的详情如下: 二陈汤的药理作用 1.对比研究二陈汤新工艺制剂、标准煎剂和丸剂止咳、平喘、祛痰作用采用小鼠氨水引咳、豚鼠磷酸组胺诱喘、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方法进行3种剂型药理作用对比实验。 2.二陈汤理气化痰抗衰老的作用机理采用D-半乳糖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0天,中药组注射D-半乳糖同时以6.32g/(kg*d-1)浓缩二陈汤煎液灌胃40天,并以空白组作对照,观察二陈汤对小鼠脑、胸腺、脾、肝、肾指数、自由基代谢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及小鼠大脑额前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3.二陈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肝细胞色素酶CYP2E1 活性的影响,探讨二陈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制备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动物模型,用二陈汤治疗。 三子养亲汤药理作用 主要有平喘,镇咳,祛痰,抗炎,抑菌及抑制甲状腺功能等作用。 1.平喘: (1)三子养亲汤可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肺流量减少。 (2)三子养亲汤80×10-2g/ml有舒张正常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并能对抗1×1O-7g/ml的 Ach和1×10-5g/ml的Hst引起 的平滑肌收缩。 (3)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均能延长乙酰胆碱引喘潜 伏期,其中三子养亲汤的作用最强。 (4)三子养亲汤小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10日,末次给药后1小时眼眶取血,测定血浆中CAmp和CGmp含量。三子养亲汤

二仙汤应用经验

效,症状得以缓解。 按:该例冠心病患者,患病日久,阴阳两虚是病机根本,瘀血和痰饮则是虚损失运变生的病理产物,故临床治疗上,应以扶阳和阴为主,兼祛痰瘀,通心脉。故用桂枝汤中桂枝、芍药与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育心阴,扶心阳,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以通心脉,黄芪、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助陈皮、半夏涤化痰湿。药证合拍,疗效满意。 4 慢性支气管炎 赵某,男,57岁,农民。2001年12月5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7年余,大多以感冒后或冬季急性发作。近3年来,冬季急性发作后,用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后缓解,但午后潮热,上半身汗出,恶风寒要持续2个月余,结核菌素试验,痰涂阳性试验均阴性,多次测体温,都在正常范围。该次症状再现,西药无效,求治中医,按脾肾虚进补益之剂,服药5剂,无效,且服药即吐,疑药不对症,遂来求治。刻诊:面部及上身多汗,纳差,咽干,偶咳少量粘痰,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证属痰热蕴肺,营卫不和。宜清热化痰,调和营卫。方以桂枝汤加味:桂枝、冬花、知母、黄芩各10g,白芍、鱼腥草各20g,杏仁12g,胆南星6g,玄参15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6g,服药2剂,潮热汗出大减,共服6剂,诸症除。 按:该例慢支患者,用西药抗菌消炎后好转,但潮热汗出恶风寒等症状不去,中医辨证属痰热蕴肺日久,未能彻底清除,肺气宣肃功能不复,所主腠理不密,营卫不和,营阴外泄,故有汗出,非风邪所致也。阴虚痰热交结,故有潮热。用桂枝汤化气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助肺气之宣肃,除上半身多汗之苦。加知母、玄参,助芍药滋阴清热,杏仁、冬花、胆南星化痰止咳,黄芩、鱼腥草清肺热,痰热清,肺气肃,腠理臻密,营卫调和而病愈。 5 人工荨麻疹 王某,女,48岁,教师。1999年11月初诊。患者3年多来反复发作皮肤瘙痒症,搔抓后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开始发作时间短,可自行缓解,多由风寒诱发。以后渐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必服抗组胺药方退,但不久又起。亦曾延中医治疗(服药不详)效不佳。观其患者,畏寒怕风,舌淡,苔白,脉弦细,遍身散布红白相间大小不等之风团。证属邪郁肌表,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白芷各15g,甘草6g,黄芪、当归、白藓皮各20g,防风12g,水煎服,1d1剂。共服6剂,搔痒缓解,效不更方,继服10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人体肌表,营卫司职,风寒湿邪侵袭肌表,不得透发,营卫被郁,滞而不和,而致皮肤瘙痒,搔抓后风团涌现之象,即人工荨麻疹。此亦宣解和表,开郁滞。该案例反复发作,且常以风寒诱发,宜显见肺气虚,肌表不固,宜兼补肺气,实腠理。故用桂枝汤化气调营卫,透邪外达开郁闭,加黄芪、当归益气活血,固肌表,谐营卫,合防风、白芷、白藓皮祛风寒,病邪去、营卫调而搔痒除。 体 会 以上病案,虽病症异,同主用桂枝汤加减施治,均获佳效,究其病机均为阴阳失和所致。笔者认为,桂枝汤用于调和人体阴阳不调之病证,治疗范围广泛,只要辨证准确,随症加减,就会获得良效。 (收稿2004201220;修回2004202202)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 谢小兰 中国化建巨石九江工厂 职工医院(332000) 汪 波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内科(332000) 二仙汤为著名的方剂之一,为内分泌科、妇科所常用。其方中主药仙茅、仙灵脾刚柔相济,具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多用于治疗阳痿、风湿疼痛等症。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各科诸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多发性骨髓瘤 陈某,男,63岁。患者半年前起渐感头昏乏力,心悸,动则气促,畏寒,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不适,晨起时有少量鼻衄。在当地就诊,查血象示三系减少,W BC2.5×109 L,H b 53g L,PL T70×109 L。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治疗疗效欠佳。故转某市人民医院就医。经全面检查并行骨髓穿刺、骨髓象提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临床 期)。予顺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地塞米松联合化疗1疗程。病情稍有好转。因肾功能不全(BU N15.3mm o l L,C r342umm o l L)停止化疗,来院求诊。入院时,查血象示W BC2.6×109 L,H b35g L,PL T60×109 L。症见面色苍白,低热,少气懒言,夜难入眠,骨骼疼痛,畏寒纳呆,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

四物汤运用偶拾_朱之云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89.29%和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140 18 65 42 15 89.29 对照组 120 0 60 45 35 75.00 4.3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2~3次/天,未中止服药。对照组13例出现口干、黏膜干燥,2例出现头晕、精神委靡,减少用药量后症状缓解。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未出现明显改变。 5 讨 论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其临床特征,一般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症型4种类型,其中,尤以寻常型最为多见。中医学认为:血热、血瘀、血虚为银屑病的基本病机,病邪外袭,结聚肌肤,郁久化热,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多以血热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斑,方中:生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泻肺金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槐花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对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银屑病皮损的营养供应起到良好作用;白茅根清热凉血;生地滋阴润燥;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利咽喉。此外,方中应用紫草根、丹皮、茜草根清热凉血,丹参、鸡血藤活血,佐以白癣皮止痒,可针对本病病机进行治疗。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迪银片临床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一定的疗效[2],但副作用较多[3],不宜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154. [ 2 ] 车小兰,张志峰.迪银片联合二冬活血汤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 J ]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 ( 4 ):217. [ 3 ] 任索华,张爱云.皮炎汤治疗迪银片引起的脱屑等副作用疗效 观察[ J ]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 ( 105 ):25. 四物汤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的作用。用于营血虚滞证。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经典方剂,也是妇科最常用的方剂[1]。更神奇的是这四味药经过加减,衍化成一系列“子方”。正如《蒲辅周医疗经验》所言:“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2倍”,后来被尊为补血调经之主方,专门用来治疗妇科血症,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 1 四物汤的药物组成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4味中药组成,其中又以当归、熟地为主药。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与当归配伍后,可使当归的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增加,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增强,能治疗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 中医认为肝藏血,心行之,四物汤主要调理肝血,而女性血虚,应该注重调肝,古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就 “四物汤”运用偶拾 朱之云 (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 海安 226600) 摘 要:从四物汤的组成分析了四物汤的功效及主治,讨论了四物汤在临床上的加减运用。强调了四物汤在妇科方面的运用,并突出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基本理论。对四物汤在妇科调经及贫血的治疗,引用了《黄文东医案》、《章次公医案》加以佐证。 关键词:四物汤;活血化瘀;气血两虚;冲任不调;月经过多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3- 0133- 02 Usage of Decoction of Four Drugs ZHU Zhi-yun (Haian Acu-Moxi-Mas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Haian 226600,Jiangsu,China)Abstract:This passage intends to analyze Siwutang’s (Decoction of Four Drugs) actions and indications from its composition and approach its clinical modified use. In this article I especially emphasize Siwutang’s use in gynecoiatry and stres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females using livers as innateness. In addition, Huangwendong’s Medical Records and Zhangchigong’s Medical Records are quoted in corroboration of my argument about Siwutang’s treating in regulating menstrual flow and anemia. Key words:Siwutang (Decoction of Four Drugs);promote blood flow to relieve blood Stasis;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irregular thoroughfare and conception vessel;menorrhagia 收稿日期:2008-09-28 作者简介:朱之云(1956-),男,江苏海安人,讲师、主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 133

常用方四君子汤

常用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制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人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胃气虚,失其健运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乏力则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液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土不生金,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和中,与人参相合,益气补脾之力更著。佐以甘淡之庆苓,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与白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彰。使以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选药皆味甘人脾,益气之中兼能燥湿,补虚之中重在健脾,甚合脾欲甘、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体现了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本大法;二是方中药物甘温平和,补而不滞,利而不峻,作用缓和平淡,犹如宽厚平和的君子,故有“四君子汤”之美名。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行化而来。临床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各6g)上为细末,每次6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水煎,食前温服。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上为细末,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人参一线(3g)白术F钱(6g)茯苓二钱(6g)\甘章七分(2g)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 砂仁八分(2.5g) 不查七分(2g)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息,或气虚肿满。 以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均为补气药与行气化痰药相配,使补气而不滞气,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但异功散中加了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方歌]四君参术苓草全,益气健脾此方先。 知识链接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差,而功效迥异。理中丸以干姜为君药,重在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并配茯苓,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巴戟功效和作用

巴戟功效和作用 巴戟的功效和作用 治小便不禁 益智仁、巴戟天去心,二味以青盐、酒煮,桑螵蛸、兔丝子酒蒸各等分。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盐酒或盐汤送下。《奇效良方》 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 巴戟一两半,牛膝三两去苗,羌活一两半,桂心一两半,五茄皮一两半,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判,干姜一两半炮裂,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饮下三十丸。《圣惠方》巴戟丸 治白浊 菟丝子酒煮一日,焙干、巴戟去心,酒浸煮,破故纸炒、鹿茸、山药、赤石脂、五味于各一两。上为末,酒糊丸。空心盐汤下。《普济方》 降压 巴戟天对猫和大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但维持时间短,并有安定和利尿作用。 抗癌 巴戟天蒽酮类粗晶对Ll210白血病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S180有抑制作用;对EB病毒活性有抑制效果,因而具有抗致癌促进剂的作用。 巴戟的药理作用 一对内分泌 1.巴戟天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 2.巴戟天能使大鼠垂体前叶、卵巢、子宫重量增加,能增强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促黄体功能,促进卵巢排卵和黄体生成,并维持黄体功能。 二强壮 1.巴戟天能明显增加小鼠体重,延长持续游泳时问,升高白细胞数量,抑制小鼠胸腺萎缩。

2.抗应激反应巴戟天或人参能纠正应激所致的雌鼠性周期紊乱;能提高记忆学习行为;使应激小鼠的肾上腺肥大,提示巴戟天或人参有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三降压 巴戟天对猫和大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但维持时间短,并有安定和利尿作用。 四抗癌 巴戟天蒽酮类粗晶对Ll210白血病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S180有抑制作用;对EB病毒活性有抑制效果,因而具有抗致癌促进剂的作用。 巴戟的临床应用 1.治疗药物性肾病库兴征。 2.治疗更年期高血压。 3。治疗妇女雌激素功能减退症。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3~9g。 临床常用剂量:8~12g。 大剂量:一般不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浸酒服,研末吞服。 巴戟的临床体会 一关于提高雌激素 补肾壮阳古代男用、女用没有明确分清。对巴戟天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为“补五劳,益精,利男子”,似为男用之药,该书所载两个巴戟丸方剂,一治男性,一治女性,说明男女都能使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戟天主要是提高雌激素,应该是女性使用为主。近代二仙汤治疗女性更年期,方中巴戟天既能提高雌激素,又能降低血压,所以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关于雌雄激素的问题 中医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男子体内以雄激素为主,也含雌激素;女子体内以雌激素为主,也含雄激素。这两种激素是按一定的比例存在,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的。

柴芍六君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柴芍六君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柴芍六君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炙)、柴胡、白芍(炒)、钓藤钩。 【功能主治】 慢惊。脾虚肝旺,风痰盛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眼睑润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4:209):瞿某,男,8岁。双目上眼睑不自主跳动,时作眨眼状,历时3个月。发作较剧时1分钟达20余次,父母劝阻不能罢,打骂不能止,苦于不能自制。伴见色萎形瘦,纳差,神疲懒动,咳嗽吐痰,舌淡红,

苔白微腻,脉虚。证属土虚木贼,肝风内动之候。治当健脾化痰,柔肝止风。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天麻6g,僵蚕5g。服药2剂,眼脸跳动即现好转,精神稍佳,仍纳差,守原方加鸡内金6g,又4剂。服后精神振,胃纳增,眼睑跳动恢复正常。②慢惊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4:209):欧某,女,18个月。阵发性抽搐2月余。始则10日半月一次,最近日发2-3次,多方诊治,疗效不好。惊风发作则手呈鸡爪,目上视,面呈青色,不省人事。须臾自止。症见面色苍白,头发稀疏而直立,纳呆,舌淡,指纹浅红。证属脾虚血少,木失滋荣,肝风内动。方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僵蚕3g,天麻6g,全蝎2g。服上方2剂惊风止,4剂胃纳增,后去虫药,守原方复进3剂,追访至年底,惊风未再发,神态颇佳。 【摘录】 《金鉴》卷五十一 【处方】 六君加柴胡、芍药、葛根。 【功能主治】 健脾退热。主小儿表热,退后又热。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武汤是什么东西,经常听到却不常看到。真武汤经常在老中医口中听到。人有时候难免会觉得有眩晕的感觉,而真武汤恰恰可以治眩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真武汤,对孕妇而言,真武汤的作用和孕妇十分冲突。还可能产生极坏的影响。下面就告诉大家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 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配方组成】: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功效和作用】: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相信以上内容也样大家对真武汤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如果家中有孕妇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孕妇接触到真武汤,真武汤对孕妇和孕妇腹中的胎儿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真武汤也可以治咳嗽和腰酸腿软,作用非常大。对人体也很好。

八珍汤加减

1.八珍汤加减。 人参、熟地黄、白术、茯苓、当归(酒拌)、川芎、白芍药各9克,甘草(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随证加减。 四君子汤加右归丸,十全大补加阿胶、鹿角胶等。 2.人参10克,大枣5枚。人参切片备用。大枣洗净备用。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浸泡半天,加大枣,煮约1小时即成。 本方有大补气血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虚弱劳损。 本方出自《十药神书》,原方用于“止血后此药补之”,为大补气血的代表方。日久调摄不当,久病失于调治,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气血严重亏虚和虚弱劳损,法宜大补气血。方中以人参为主,大补元气; 以大枣为辅佐,补气养血。人参与大枣配伍,并可益气生血,合用而成大补气血之方。 本方可用于贫血。 本方补益之力较强,对实症、热症者不宜食用。 3.取3叫斤母鸡1只,粳米2两。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取计,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 本方滋养五脏、补益气血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羸瘦,气血亏损所引起的一切衰弱病症4.大枣10——15个,粳米2两。加水,二者一起煮粥。 本方补气血,健脾胃,对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有较好疗效。 有哪些简便的养血中药方? ①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②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水煎服。 ③人参6g,大枣10枚,水煎服。治失血性贫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虚脱和身体虚弱。 ④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麦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汤,再煮鸡、鸭血汤,放调料。用于缺铁性贫血阴虚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乌12g,黄精12g,灵磁石30g,代赭石30g,麦饭石30g,大枣5枚,水煎服。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⑦黄芪30g,当归12g,水煎服。用于气血两亏型的贫血。 治疗贫血的中成药有哪些? ①八珍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失血性贫血引起的形体瘦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动辄气促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尤为适宜,久服无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人参养荣丸: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陈皮、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有失眠症者。 ③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甘草、当归、龙眼肉(桂圆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脾养心,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④七宝美髯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枸杞子、当归、菟丝子、补骨脂组成,具有滋补肝肾,补血乌发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肝肾阴虚者。 ⑤龟鹿二仙胶:由龟板、鹿角、人参、枸杞子组成,具有补阴填精,益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补骨脂的功效和作用 首先,补骨脂主要用来治疗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阳痿精、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白癜风、斑秃以及银屑病等疾病。 其次,补骨脂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实验指出,补骨脂与黄精、狗脊、续断、赤芍等中药组成复方,做成煎剂,能够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再者,补骨脂能够舒张由于组胺引起的气管收缩;而且,补骨脂加黑光疗法对由致病性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皮肤病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补骨脂中所含的异补骨脂素加黑光照射可以.抗皮肤移植排斥效应。研究还指出,补骨脂对酪氨酸酶具有激活作用,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亦能促进皮肤黑色素的合成,并使之沉积于皮下。所以,补骨脂具有光敏作用。 此外,补骨脂在免疫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1、补骨脂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升高白细胞作用,而且,实验显示补骨脂素作用于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后,其细胞中的大多数线粒体变性、空泡化、游离核糖体减少,游离核糖体减少,可见核溶解现象,说明补骨脂具有抗肿瘤作用。2、补骨脂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增加阴道角化,增强子宫重量,具有抗生育和雌激素样作用。3、补骨脂还有具有抗衰老作用。

除此之外,补骨脂对囊尾蚴、阴道毛滴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还具有止血作用,如对多种出血症(如子宫、牙龈、鼻出血)的止血作用。 补骨脂的食用方法 补骨脂参芪二仙汤 功效: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 组成:黄芪60克,党参、黄精各30克,仙灵脾、枸杞子、补骨脂各15克,仙茅、鹿角胶、阿胶珠各1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补骨脂补益肝肾茶 材料:何首乌10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10克。 做法:上方组研成粗末,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焖30分钟左右,频频饮用,坚持长期饮用有效。 禁忌:阴虚火旺、口苦脘闷者不宜饮用。 补骨脂健脾止泻汤 功效: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腹泻经久不愈,纳呆,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健脾运化补虚,清利湿热之邪。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和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补骨脂、肉豆蔻温肾固肠,桔梗通宣肺气。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涩而不壅,对各种原因所致之腹泻均有良效。 处方:党参、补骨脂各12克,茯苓、炒扁豆各15克,淮山药20克,桔梗5克,甘草3克,白术、肉豆蔻各10克。 辨证加减: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摘要:香砂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八味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本方在四君子汤补气的基础上合用行气化痰之品,具有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之功。现代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夹有寒湿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诸如各种胃炎、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炎、消化不良以及其他系统疾病表现有上述症状者。实验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汤在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调节胃功能紊乱、止泻以及抗氧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1]。 关键词:香砂六君子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香砂六君子汤是调和脾胃的良方,可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本文采用文献整理与回顾方法,主要对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总结与归纳。研究发现,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粘膜瘀血、水肿等病理变化,对胃黏膜损伤有促进自愈的疗效,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分泌,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已为临证所首肯,目前,它的药理作用主要与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调节免疫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其加味及配合西药还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因此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由清代新安医家罗美编撰,该书精选古今常用名方及方论编撰而成,共收方剂150余首,方论180余则。香砂六君子汤为引用柯琴之方论,柯琴乃清代伤寒学家。因此香砂六君子汤并不是新安医家的处方。方中用党参补脾益气为主药;辅以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配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和胃;陈皮、木香行气止痛;半夏燥湿化痰;砂仁健脾化湿,温中止呕;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助诸药达补气健脾之功。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消除痰湿停留,促进脾胃运化,是治疗脾胃病尤其是脾胃气虚证的要方[2]。香砂六君子汤历代古籍中同名异方颇多,龚廷贤的《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