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完整版)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完整版)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教学重点: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教学过程: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思考: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探究: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 、y 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上表中哪对x 、y 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1 (1)方程(a +2)x +(b -1)y = 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 、b 的取值范围.

(2)方程x ∣a ∣ – 1+(a -2)y = 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 的值. 例2 若方程x 2 m –1 + 5y 3n – 2 = 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 、n 的值 例3 已知下列三对值:

x =-6 x =10 x =10 y =-9 y =-6 y =-1

(1) 哪几对数值使方程

2

1

x -y =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 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 的解?

例4 求二元一次方程3x +2y =19的正整数解.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 1、2题 作业: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教学反思:

21x -y =6

2x +31y =-11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

一、学习目标: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教学难点:理解“消元”的基本思想。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如果只设一个末知数:胜x场,负(22-x)场,列方程为:,解得x= .

在上节课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2

2x+y=40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

2、思考: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x+y=22写成y=22-x,将第2个方程2x+y=40的y换为22-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

x.

2=

+x

40

(

)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3、归纳: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解后反思:(1)选择哪个方程代人另一方程?其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

(3)只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方程组解完了吗?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个方程来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较简便?

(5)怎样知道你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需检验.其方法是将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检验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

四、自我检测

教材P98练习 1、2

五、学习小结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六、反馈检测

1.已知x=2,y=2是方程ax-2y=4的解,则a=________.

2.已知方程x-2y=8,用含x的式子表示y,则y =_________________,用含y的式子表示x,则x =________________

3.解方程组

21,

328

y x

x y

=-

?

?

-=

?

把①代入②可得_______

4.若x、y互为相反数,且x+3y=4,,3x-2y=_____________. 5.解方程组y =3x-1 6 . 4x-y=5

2x +4y =24 3(x -1)=2y -3

7.已知 12-==y x 是方程组 5

4+=-=+a by x b

y ax 的解.求a 、b 的值.

教学反思: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

学习目标:1、熟练地掌握用代人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进一步理解代人消元法所体现出的化归意识;

3、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理解“消元”的基本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解方程组

25437x y x y +=??

+=?

; 2、结合你的解答,回顾用代人消元法解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3、探究思考

例: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 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解:设这些消毒液应分装x 大瓶和y 小瓶,则(列出方程组为):

思考讨论:

问题1:此方程与我们前面遇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么区别? 问题2:能用代入法来解吗?

问题3:选择哪个方程进行变形?消去哪个未知数? 写出解方程组过程:

质疑:解这个方程组时,可以先消去X 吗?试一试。 反思: (1)如何用代入法处理两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均不为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分为:审、设、列、解、检、答. 四、自我检测:

1、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1)???=-=52332t s t s (2)??

?-=+=+11871365y x y x (有简单方法!)

学习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比如:①对于用代入法解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不是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时,应选择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比较小的一个方程进行变形,这样可使运算简便.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③整体代入法等.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六、反馈检测:

1、将二元一次方程5x +2y=3化成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y 的形式是y= ;化成用含有y 的式子表示x 的形式是x= 。

2、已知方程组:?

??+=+=3454

4x y x y ,指出下列方法中比较简捷的解法是( )

A.利用①,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再代入②; B 利用①,用含y 的式子表示x ,再代入②; C.利用②,用含x 的式子表示y,再代入①; D.利用②,用含x 的式子表示x ,再代人①; 3、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1)?

??=-=-y x y x 321

53 (2)

4、若|2x-y+1|+|x+2y-5|=0,则x= ,y=

232=+b a

194-=-b a

教学反思:

8.2消元(二)(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的“消元思想”,“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3.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代入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理解“消元”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基本思想。

新课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甲、乙、丙三位同学是好朋友,平时互相帮助。甲借给乙10元钱,?乙借给丙8元钱,丙又给甲12元钱,如果允许转帐,最后甲、乙、丙三同学最终谁欠谁的钱,欠多少?

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高问题,引发讨论

我们知道,对于方程组

22

240

x y

x y

+=

?

?

+=

?

, 可以用代入消元法求解。

这个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你能发现新的消元方法吗?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问题的解决

上面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 的系数相同,②-①可消去未知数y ,得(2x+y)-(x+y)=40-22 即x=18,把x=18代入①得y=4。另外,由①-②也能消去未知数y ,?得(x+y)-(2x+y)=22-40 即-x=-18,x=18,把x=18代入①得

2.想一想:联系上面的解法,想一想应怎样解方程组4101510x y x y +=??-=? 分析: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 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因此由①+②可消去未知数y ,从而求出未知数x 的值。

解:由①+②得 19x=11.6 x=58

95

把x=5895代入①得y=-995 ∴这个方程组的解为5895

9

95x x ?=????=-??

3.加减消元法的概念

从上面两个方程组的解法可以发现,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两边分别进行相加减,就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4.例题讲解

用加减法解方程组3416

5633x y x y +=??-=?

方程不能消元,试一试,能否对方程变形,使得两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同。 解:①×3,得 9x+12y=48 ③ ②×2,得 10x-12y=66 ④ ③+④,得 19x=114 x=6 把x=6代入①,得3×6+4y=16

4y=-2, y=-1

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6

1

2 x

y

=

?

?

?

=-??

议一议:本题如果用加减法消去x应如何解?解得结果与上面一样吗?解:①×5,得15x+20y=80 ③

②×3,得15x-18=99 ④

③-④,得38y=-19

y=-1 2

把y=-1

2

代入①,得3x+4×(-

1

2

)=16

3x=18

x=6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

6

1

2 x

y

=

?

?

?

=-??

如果求出y=-1

2

后,把y=

1

2

代入②也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5.做一做

解方程组

2323

7 43

2323

8 32

x y x y

x y x y

+-

?

+=??

?

+-

?+=??

解:化简方程组,得

143 103

x y

x y

-=?

?

-=?

③-④,得4x=36

x=9

把x=9代入④(也可代入③,但不佳),得10×9-3y=48

-3y=-42

y=14

∴这个方程组的解为

9

14 x

y

=?

?

=?

点评:当方程组比较复杂时,应先化简,并整理成标准形式.本题还可以把2x+?3y和2x-3y当成两个整体,用换元法,设2x+3y=A,2x-3y=B,转化为以A、B?为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解法──加减法.通过把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

教学反思:

8.2消元(二)(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的“消元思想”,“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3.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代入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理解“消元”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基本思想。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七年级(3)班在上体育课时,进行投篮比赛,体育老师做好记录,并统计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体育委员在看统计表时,不慎将墨水沾到表格上(

同时,4个和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你能把表格中投进3个球和投进4个球对应的人数补上吗?

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指出问题,引发讨论

你能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帮助体育委员把表格中的两个数字补上呢? (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例题讲解(见P109)

分析:如果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 公顷和y 公顷,?那么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_____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______公顷.

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x 公顷和y 公顷.?

根据两种工作方式中的相等关系,得方程组2(25) 3.6

5(32)8x y x y +=??+=?

去括号,得410 3.6

15108x y x y +=??+=?

②-①,得11x=4.4 解这个方程,得x=0.4 把x=0.4代入①,得y=0.2

这个方程组的解是0.4

0.2

x y =??=?

答: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0.4公顷和0.2公顷. 2.上面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解得x

一元一次方程 11x=4.4

两方程相减、消去未知数y

②-①

x=0.4

y=0.215x+10y=7 ②

4x+10y=3.6 ①

二元一次方程组

3.做一做

为了保护环境,某校环保小组成员收集废电池,第一天收集1号电池4节,5号电池5节,总重量为460克,第二天收集1号电池2节,5号电池3节,总重量为240克,试问1?号电池和5号电池每节分别重多少克?

分析:如果1号电池和5号电池每节分别重x 克,y 克,则4克1号电池和5节5?号电池总重量为4x+5y 克,2节1号电池和3节5号电池总重量为2x+3y 克.

解:设1号电池每节重x 克,5号电池每节重y 克,根据题意可得

45460

23240

x y x y +=??

+=? ②×2-①,得y=20

把y=20代入②,得2x+3×20=240,x=90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90

20x y =??=?

答:1号电池每节重90克,5号电池每节重20克.

4.练一练:P111练习第2、3题.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这节课我们经历和体验了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方程组的技能. 作业:

1.王大伯承包了25亩土地,?今年春季改种茄子和西红柿两种大棚蔬菜,?用去了44000元,其中种茄子每亩用了1700元,获纯利2400元,种西红柿每亩用了1800元,?获纯利2600元,问王大伯一共获纯利多少元?

2.一旅游者从下午2时步行到晚上7时,他先走平路,然后登山,?到山顶后又沿原路下山回到出发点,已知他走平路时每小时走4千米,爬山时每小时走3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6千米,问旅游者一共走了多少路?

教学反思:

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组(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3体会列方程组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

4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

课本113页探究1

问题:

1 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 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xkg 和ykg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

?=+=+)

2(940

2042)1(6751530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5

20

y x

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20kg 和5kg ,饲料员李大叔估计每天母牛需用饲料18—20千克,每只小牛一天需用7到8千克与计算有一定的出入。 练一练:

1、某所中学现在有学生4200人,计划一年后初中在样生增加8%,高中在校生增加11%,这样全校学生将增加10%,这所学校现在的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人数各是多少人?

解:设现在初中在校学生有x 人,高中在校生有y 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

101(4200%)111(%)81(4200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

??==28001400

y x

2、有大小两辆货车,两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15。50吨,5辆大车

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解:设每辆大车和每辆小车一次运货量分别为x,y 吨

??

?=+=+35

655

.1532y x y x ?

??==5.24

y x ,3524.5x y += 答: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24.5吨

3、某工厂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人数的5

4

少30人,如果从第二车间调出10人到

第一车间,则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车间的4

3

,问这两车间原有多少人?

解:设第一、第二车间原来分别有 x,y 人

???

???

?-=+-=)10(43103054y x y x ??

?==250

170

y x

4、某运输队送一批货物,计划20天完成,实际每天多运送5吨,结果不但提前2天完成任务并多运了10吨,求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原计划每天运输多少吨?

教学反思:

8.3 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二)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

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划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应用题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看一看:课本114页探究2

问题: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是1:1.5”是什么意思?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是什么意思?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提示:若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那么乙种作物单位产量是多少?

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

??

?=?=+4

:3)5.1100(:)100(200

a y xa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这两个长方形,是过长方形ABCD 土地的长边上离A 约106米处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种甲种作物,较小的一块种乙种作物。 思考:这块地还可以怎样分? 练一练

一、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1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

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资金正好够用? 问题:

题中有几个已知量? 题中求什么?

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棉花、和蔬菜?

解:设安排x 公顷种水稻、y 公顷种棉花、则(51-x-y)种公顷蔬菜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

?

?=--++=--++67)51(2300

)51(584y x y x y x y x 解这个方程得:???==20

15y x

那么种蔬菜的面积为51-15-20=16

答:安排15公顷种水稻、20公顷种棉花、16种公顷蔬菜

二、木工厂有28人,2个工人一天可以加工3张桌子,3个工人一天可加工10只椅子,现在如何安排劳动力,使生产的一张桌子与4只椅子配套?

三、一外圆凳由一个凳面和三条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木材可制作300条腿或制作凳面50个,现有9立方米的木材,为充分利用材料,请你设计一下,用多

少木材做凳面,用多少木材做凳腿,最多能生产多少张圆凳?

教学反思: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夏季用电紧张的局面,为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各地出台了峰谷电价试点方案.通常白天的用电称为高峰用电,即8:00~22:00,深夜的用电是低谷用电即22:00~次日8:00.

[投影1]若某地的高峰电价为每千瓦时0.56元,低谷电价为每千瓦时0.28

元.八月份小彬家的总用电量为125千瓦时,总电费为49元,你知道他家高峰用电量和低谷用电量各是多少千瓦时吗?

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多。

2、例题

[投影2]例 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 ,B 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 地购买一批每吨1 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 000元的产品运到B 地.公路运价为1. 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分析:要求“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我们必须知道产品的数量和原料的数量。

本题涉及的量较多,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下常用列表的方式来处理。本题涉及哪两类量呢?

一类是公路运费,铁路运费,价值;二类是产品数量,原料数量。

()()??

?=+?=+?972001201102.115000

10205.1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

?

?

?==400300

y x 销售款:8000×300=2400000; 原料费:1000×400=400000;

A

B

铁路120km

公路10km

长春化工厂

铁路110km

公路20km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浮力 (30) 第一节浮力 (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功 (44) 第二节功率 (48)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6) 第一杠杆 (56) 第二节滑轮 (58) 第三节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高三数学第一轮教案简易逻辑

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 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p 或q ”的否定为“p ?且q ?”、“p 且q ”的否定为“p ?或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23≤” 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 ∵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0m >,∴140m ?=+>, 因而方程2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 0x x m +-=无实根,则0m ≤”.∵20x x m +-=无实根 ∴140m ?=+<即104 m <-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压强和浮力》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压强和浮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二) (70分100分钟)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现象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骆驼长着宽大的脚掌 B.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 C.坦克车装有宽宽的履带 D.压路机装有质量很大的碾子 2.下列做法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A.铁路钢轨铺在枕木上 B.缝衣针做得很细 C.注射器针尖做得很尖 D.菜刀的刀刃磨得很锋利 3.如图所示,用塑料管可以把瓶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A.人对水产生吸引的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的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压的作用 4.把一个圆锥,用两种方式悬挂后浸没于水中,如图8—5—8所 示,两种情况下锥体受到水的压力差的大小是 ( ) A.底面向下的较大B.底面向上的较大 C.两种情况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5.如图所示,有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分 别悬浮在水下1 m和2m深处,由此可判定() A.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B.甲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C.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D.无法判定 6.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个物体的重力,读数 是9 N,那么物体的实际重( ) A.略大于9 N B.略小于9 N C.可能等于9 N D.一定等于9 N 7.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底部接触水面开始缓慢地完全没入水中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能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F浮与浸入水中深度^关系的图像是( ) 8一艘轮船从长江驶人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 9.“五一”游艺晚会上,陈思同学演示了如图8—7—6所示的实验,排在——条线匕的三个碗,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当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气,乒乓球将( ) A.仍静止B.运动到左碗 C.运动到右碗D.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一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内装一定质量的水,若把它倒置,则容器对下面物体的作用情况是( ) A.压强减小,压力不变 B.压强减小,压力减小 C.压强增大,压力不变 D.压强增大,压力减小 11.如图,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cm2,装了重24.5N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c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 A.24.5N,2.45X103Pa B.24.5N,0.24pa C.1.96X105N,1.96X103Pa D.19.6N,1.96X 103Pa 12..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值日时用的圆柱形桶甲和底小口大的桶乙,两桶质量相同,上 口面积相同,装相同质量的水放在水平地面上.关于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和水桶底受到水的压 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水桶对地面压强大 B.乙水桶对地面压强大 C.甲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大 D.乙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大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物理压强与浮力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物理压强与浮力同步练 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图 2 滑雪 细线分割 肥 皂 螺丝连接工 件 拖拉机 螺母、垫片 A B C D 图1 第八章 压强和浮力单元检测试题 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1展示了日常生活或生产技术中的四种情境,其中哪种情境运用了增大压强的知识 ( ) 2、如图2,两 个形 状、大小、材料完全相同的实心物体 1 和2,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产生的压 力F 或压强p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 、F 1>F 2 ,p 1>p 2 B 、F 1<F 2 ,p 1<p 2 C 、F 1=F 2 ,p 1<p 2 D 、F 1=F 2 ,p 1=p 2 3、很多动物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 、骆驼的脚很大,可以减小压力,从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 B 、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干,捉到虫子 C 、壁虎的脚掌上有许多“吸盘”,从而利用大气压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会掉下 D 、深水里的海鱼捕到岸上时会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压强比深水处小得多 4、如图3,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 ( )

图 6 图 7 A 、甲的密度大,甲的重力小 B 、甲的密度小,甲的重力小 C 、甲的密度小,甲的重力大 D 、甲的密度大,甲的重力大 5、如图4所示,两容器中都盛有水,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 ) A 、甲大 B 、乙大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6、如图5所示,是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图象, 设液体甲的密度为ρ甲、液体乙的密度为ρ乙, 则ρ甲、ρ乙的关系是 ( ) A 、ρ甲= ρ乙 B 、ρ甲<ρ乙 C 、ρ甲>ρ乙 D 、无法确定 7、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 ) 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8、如图1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 压强 【基本知识清单】 【随堂练习】 1、小伟同学参加军训时,体检称得他的质量为50kg ,他立正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_______N ;他正步走时,他对地面的压强将_________(增大/不变/变小). 2、坐沙发要比坐板凳舒服,这主要是因为沙发较易发生形变,增大了人与沙发间的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不变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增大/减小)了压强.载重汽车的轮胎比普通车的多而宽,这样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8-1所示,(1)若沿aa ’线将它切成两块,拿去上面的部分,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将________,密度将_________,压强将__________; (2)若沿bb ’ 线切开,拿去右半部分,则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将__________,密度将_________,压强将__________.(增大/不变/变小)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A .压力方向总是与重力方向一致 B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C .压力作用效果只与压力大小有关 D .压力就是压强 5.在下列措施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 A .打地基的桩,其下端做成尖形 B .载重汽车多用几个轮子 C .背行李的背带做得宽一些 D .把铁轨铺在枕木上 压强 图8-1

【课后练习】 1.如图8-2所示,用100 N 的水平力将重9 N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A 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0.01 m 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为_____N ,压强为________Pa . 2. 用50 N 的压力作用在1cm 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为_________Pa ,如果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5×103Pa 的压强,应使受力面积变为_____________m 2. 3.两物体平放在水平面上,它们所受重力之比是l ∶3,与桌面接触面积之比是2∶1,则桌面受到的压力之比是_______,所受压强之比是_________. 4.一块砖的长、宽、厚分别为20 cm 、l0 cm 、5 cm ,重15 N .将它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最大压强为__________Pa ,最小压强为_________ Pa . 5. 如图8-3所示,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则两手指受到的压力________(相等/不等),压强______(相等/不等).与笔尖接触的手指感到_____ (疼/不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8-4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___________,显示压 力 作 用 的 效 果 。 比 较 ____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________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7.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接近于 ( ) A .50 N ,103Pa B .50 N ,104Pa C .500 N ,103Pa D .500 N ,104Pa 8.如图8-5所示,一块正方体如图a ,两边分别切去如图a 中虚线所示的长方体部分,按图b 、c 、d 放置,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比较为( ) A .一样大 B .b 最大 C .c 最大 D .d 最大 9.甲、乙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它们的高度均为10cm ,而质量分别是2kg 、3kg ,现将它们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 ) A .甲大 B .乙大 C .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10.边长为10cm ,重100 N 的正方体,把它放在边长为50 cm 的水平桌面中央,则桌面受到的压强为 ( ) A .4×10 2 Pa B .2×10 3P a C .1.0 × 10 3 Pa D .1×10 4 Pa 11.质量为20t 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 2,求: (1)坦克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2) 若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6× 104 Pa ,坦克能否直接从冰面上通过? 图8-4 图 8-5 图 8-3 图8-2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 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恩施州利川市文斗民族中学尹胜林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并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为主线,使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密度计、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制作孔明灯、密度计,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观 通过对密度计、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通过制作孔明灯、密度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应用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的应用 【教学资源】气球、飞艇、热气球、潜水艇课件 【教学流程】 本设计分为三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一部分以实验为基础,设疑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并讨论、猜想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是什么?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在针对各种猜想,分别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物体浮沉的是决定于它爱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先根据鸡蛋在不同盐水中漂浮的情况,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密度计;再根据空心和实心牙膏皮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做成空心后可增大排水体积,增大浮力,漂浮于水面的道理;最后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潜水艇的热气球的浮沉原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复习运动和力的关系及阿基米德原理。提出:不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运动状态是不是相同的? 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文

函数的奇偶性 一、知识梳理:(阅读教材必修1第33页—第36页) 1、 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2、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与的关系; (3) 作出相应结论 3、 奇偶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为偶函数 (4)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含0,则 (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研究函数的定义域,有时还要对函数式化简整理,但必须 注意使定义域不受影响; (6)牢记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有助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7)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4、一些重要类型的奇偶函数 (1)、f(x)= (a>0,a) 为偶函数; f(x)= (a>0,a) 为奇函数; (2)、f(x)= (3)、f(x)= (4)、f(x)=x+ (5)、f(x)=g(|x|)为偶函数; 二、题型探究 [探究一]: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15年北京文科】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ln y x = D .2x y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偶函数的定义()()f x f x -=,A 选项为奇函数,B 选项为偶函数,C 选项定 义域为(0,)+∞不具有奇偶性,D 选项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故选B.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2. 【15年广东文科】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122x x y =+ D .sin 2y x x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2 sin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sin1f =+,()1sin1f x -=-,所以函数()2sin f x x x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函数 ()2cos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2 2cos cos 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2cos f x x x =-是偶函数;函数()122x x f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2222x x x x f x f x ---=+=+=,所以函数()122 x x f x =+是偶函数;函数()sin 2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sin 2sin 2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sin 2f x x x =+是奇函 数.故选A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3. 【15年福建文科】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 A .y x = B .x y e = C .cos y x = D .x x y e e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y x = 和x y e =是非奇非偶函数; cos y x =是偶函数;x x y e e -=-是奇 函数,故选D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探究二]:应用函数的奇偶性解题 例3、【2014高考湖南卷改编】 已知)(),(x g x f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1)()(23++=-x x x g x f ,则=+)1()1(g f ( ) A. 3- B. 1- C. 1 D. 3

初二物理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二)

北师大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测试题 (70分100分钟)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现象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骆驼长着宽大的脚掌 B.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 C.坦克车装有宽宽的履带 D.压路机装有质量很大的碾子 2.下列做法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A.铁路钢轨铺在枕木上 B.缝衣针做得很细 C.注射器针尖做得很尖 D.菜刀的刀刃磨得很锋利 3.如图所示,用塑料管可以把瓶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A.人对水产生吸引的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的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压的作用 4.把一个圆锥,用两种方式悬挂后浸没于水中,如图8—5—8所 示,两种情况下锥体受到水的压力差的大小是 ( ) A.底面向下的较大B.底面向上的较大 C.两种情况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5.如图所示,有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分 别悬浮在水下1 m和2m深处,由此可判定() A.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B.甲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C.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D.无法判定 6.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个物体的重力,读数 是9 N,那么物体的实际重( ) A.略大于9 N B.略小于9 N C.可能等于9 N D.一定等于9 N 7.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底部接触水面开始缓慢地完全没入水中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能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F浮与浸入水中深度^关系的图像是( ) 8一艘轮船从长江驶人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 9.“五一”游艺晚会上,陈思同学演示了如图8—7—6所示的实验,排在——条线匕的三个碗,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当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气,乒乓球将( ) A.仍静止B.运动到左碗 C.运动到右碗D.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一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内装一定质量的水,若 把它倒置,则容器对下面物体的作用情况是( ) A.压强减小,压力不变 B.压强减小,压力减小 C.压强增大,压力不变 D.压强增大,压力减小 11.如图,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cm2,装了重24.5N的水后, 水面距容器底部20c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 ) A.24.5N,2.45X103Pa B.24.5N,0.24pa C.1.96X105N,1.96X103Pa D.19.6N,1.96X 103Pa 12..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值日时用的圆柱形桶甲和底小口大的桶乙,两桶质量相同,上口面积相同,装相同质量的水放在水平地面上.关于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和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水桶对地面压强大 B.乙水桶对地面压强大 C.甲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大 D.乙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大 二.填空题。(18分) 1.17世纪4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1标准 大气压相当于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在1标准大气压下做上述实验时,若将玻璃管倾斜放置,则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是mm,此时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人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杯中水面升高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