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电子学导论

自旋电子学导论
自旋电子学导论

自旋电子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spintronics

张裕恒 童伟

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磁电阻效应 (2)

1.1正常磁电阻效应 (2)

1.2铁磁金属的磁电阻效应 (3)

1.3磁性金属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4)

1.4 颗粒膜,间断膜以及纳米固体的GMR效应 (8)

1.5自旋极化及隧道巨磁电阻效应(TMR) (9)

1.6其他磁阻效应体系 (10)

§2样品制备 (12)

2.1 多晶陶瓷 (12)

2.2 单晶 (13)

2.3 薄膜 (14)

§3 钙钛矿锰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16)

3.1 庞磁电阻(CMR)效应 (16)

3.2 晶体结构 (19)

3.3 电子结构和双交换作用 (22)

3.4 磁结构 (24)

3.5 磁输运行为 (27)

3.6 各种掺杂效应及电-磁-结构相图 (33)

3.7 电荷有序,轨道有序,自旋序 (45)

3.8 相分离 (50)

3.9 层状锰氧化物性质 (54)

3.10 锰氧化物理论研究 (59)

§4 钴氧化物的磁性和输运性质 (67)

4.1 钴氧化物CMR效应的发现 (67)

4.2 晶体结构 (68)

4.3 电子结构与自旋态 (68)

4.3 磁性和输运行为 (70)

§5 应用与技术 (74)

§6 小结 (76)

参考文献 (76)

磁电阻效应的稀土钙钛矿氧化物

自1993年在钙钛矿锰氧化物薄膜中发现超大巨磁电阻效应(CMR) , 近10年来, 该体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至今仍是凝聚态物理方向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首先在于其广泛的应用背景, 如信息存储领域中的磁记录, 磁随机存储, 以及在磁传感器, 磁致冷上的应用, 都非常令人瞩目。此外, 这种材料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内容, 如磁相变伴随着导电性转变, 双交换作用以及Jahn-Teller效应, 自旋序,电荷序, 轨道序,晶格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耦合等等, 都在该体系中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复杂性正是物理研究者们的探求兴趣所在。

同样的钙钛矿氧化物,Co-基体系也表现出CMR效应。对这一体系的研究主要基于多变的Co自旋态现象。磁阻效应的发现, 更激起了对该体系研究的兴趣。Co系与Mn系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电子结构和自旋配置不一样。这使得Co系的导电行为及磁性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 磁电阻效应

所谓磁电阻(MR ),即磁致电阻,是指电阻率ρ在外加磁场H 下所产生的变化;若电阻增大即为正磁阻效应,减小则为负磁阻效应。通常其变化量Δρ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磁场的大小,也和材料中电流与磁场的方位有关,即不同的H 和J 的夹角,其磁阻效应是不一样的。一般存在两种磁阻效应:径向磁阻效应Δ

ρ∥=ρ∥(H )-ρ∥(0)

,对应于磁场平行于电流方向;横向磁阻效应Δρ⊥=ρT (H )-ρT (0),对应于磁场垂直于电流方向。当然对于薄膜材料,还有第三种

位形,即H 即垂直电流方向又垂直膜面,表示为Δρ⊥=ρ⊥(H )-ρ⊥(0)

。[1]

1.1正常磁电阻效应[2]

正常磁致电阻效应(OMR )为普遍存在于所有金属(如Au ,Cu 等)以及半导体,合金中的磁场电阻效应 [3,4],它来源于磁场对电子的洛伦兹力。该力导致载流子运动发生偏转或螺旋运动,使得载流子受到更多的非弹性散射(来自晶格以及各种无序势),损失能动量,减小了平均自由程,从而使电阻升高。磁场对传导电子的作用不仅使纵向电阻增加,同时亦产生了一个正比于磁场的Hall 电阻,即横向电阻。对于正常的非铁磁性金属,其OMR 一般是相当小的。 一般来说,OMR 的特点是:

(1) ()0

0ρρρ?=H MR > 0。 (2) 各向异性,但T ρ>ρ∥>0。

(3) 磁场不高时,MR ~H 2。

(4) 不饱和性。

金属Bi 有较高的OMR 。Bi 薄膜在1.2 Tesla 下,MR ~7—22%[5],Bi 单晶在低温下可达102—103%[6]。半导体也有较大OMR ,并已开发成商品化的磁电阻传感器。如InSb-NiSb 共晶材料,当B=0.3 Tesla 时,室温MR ~200%[7]。

在居里点以下的铁磁金属中,具有与自发磁化强度M s 相应的内场μ0M s 。

例如Fe 的内场高达2.1 Tesla ,故铁磁金属的零外场电阻率中已包括了内场引起的OMR 。

1.2铁磁金属的磁电阻效应[1,2]

在铁磁性金属(如Fe ,Co )以及合金(如FeNi 合金)当中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磁阻效应,如图1-1(a )所示。但一般Δρ∥总是正的,而ΔρT 总是负的,多数材料ρT <ρ∥,这正好与OMR 相反,而且在适当大的磁场下它们都将趋向

饱和。因此铁磁金属电阻率各向异性的主要机制不是M s 的内场μ0M s 引起的OMR 所致。实际上铁磁金属总磁电阻的来源有二,即磁场直接引起的OMR 及磁场使磁化状态变化引起的磁电阻。磁化可分为技术磁化及顺行过程。相应地有各向异性磁电阻和顺行磁电阻。故原则上, MR=AMR+PMR+OMR 。其中各向异性磁电阻 AMR 与技术磁化相应,即与从退磁状态到趋于磁性饱和的过程相应的电阻变化,磁电阻有Δρ∥=ρ∥-ρ(0)及ΔρT =ρT -ρ(0),若退磁状态下磁畴为各向同性分布,略去畴壁散射的变化对磁电阻的少量贡献,则ρ(0)为其平均值ρav =(ρ∥+2ρT ) /3,则AMR 常定义为0

0//0//ρρρρρρρT T AMR Δ?Δ=?=。顺行磁电阻PMR 对应于外加磁场使畴中的磁化强度超过M s 的过程,称为顺行过程;M>M s 的情况使电阻率比自发磁化状态下的数值更低,故PMR<0。

AMR 效应强烈地依赖自发磁化的方向,它是由于铁磁性磁畴在外磁场下各项异性运动所造成的[8]。对Fe 和Co ,在5 K 温度下,AMR 约为1%,坡莫合金约为15%。坡莫合金的饱和场特别小约10 Oe ,室温下AMR =2%,因此在应用上比较有利[9]。

图1-1 (a )铁磁合金中的AMR 效应示意图。(b)金属多层膜GMR 示意图。[1]

1.3 磁性金属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GMR)[2,10]

八十年代,由于摆脱了以往难以制作高质量的纳米尺度样品的限制,金属超晶格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研究前沿。研究者们对这类人工材料的制备以及磁有序,层间耦合,电子输运,量子限域等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986年Grunberg等人发现在“Fe/Cr/Fe”三明治结构中,Fe层之间可以通过Cr层进行交换作用,当Cr层在合适的厚度时,两Fe层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11]。在此基础上,1988年Baibich等人研究了在(001)GaAs基片上用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单晶(001)Fe/Cr/Fe三层膜和(Fe/Cr)超晶格的电子输运性质[12]。结果发现当Cr层的厚度为9 ?时,在4.2 K下20 kOe的外磁场可以

图1-2 Fe/Cr多层膜在T=4.2 K时的磁电阻磁场关系。测量电流和磁场方向

都沿着层面(110)轴。[12]

克服反铁磁层间耦合而使相邻Fe层磁矩方向平行排列,而此时电流方向平行于

膜面的电阻率下降至不加外磁场(即相邻Fe层磁化矢量反平行排列)时的一半,磁电阻值MR(%)=Δρ/ρHs=(ρ0-ρHs)/ ρHs高达100%,其值较人们所熟知的FeNi 合金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约大一个量级,故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GMR),如图1-2所示。更新的结果表明(Fe/Cr)超晶格的磁电阻效应在低温1.5K甚至还可以更高至220% [13]。GMR是否是单晶(Fe/Cr)超晶格所独具的特性?此后不久Parkin等人发现用较简单的溅射方法制备的多晶Fe/Cr/Fe三层膜和(Fe/Cr)多层膜同样有巨磁电阻效应[14,15],其中后者在室温和低温4.2K的GMR值分别为25%和110%。在随后的几年中,以Parkin为杰出代表的世界各国物理学工作者发现在各种铁磁层(Fe,Ni,Co 及其合金)和非磁层(包括3d、4d 以及5d非磁金属)交替生长而构成的磁性多层膜中,许多都具有巨磁电阻效应[16-19],其中尤以多晶(Co/Cu)多层膜的磁电阻效应最为突出,在低温4.2K 和室温时的GMR值分别为130%和70%,所加饱和磁场约为10kOe [20,21]。(Co/Cu)多层膜室温的GMR远大于多晶(Fe/Cr)多层膜的值,也大于大多数由铁磁合金和非磁元素组成的多层膜的值,仅在一定Fe含量的(CoFe/Cu)多层膜中,其磁电阻值比(Co/Cu)多层膜的有所增加[22]。

不同于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磁性金属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与磁场的方向无关,是各向同性的(但事实上由于退磁因子的不同,通常ρ

和ρT稍有差别,

典型的结果如图1-1(b)示意),它仅依赖于相邻铁磁层的磁矩的相对取向,而外磁场的作用不过是改变相邻铁磁层的磁矩的相对取向,这说明电子的输运与电子的自旋散射有关。我们知道,在与自旋相关的s-d散射中,当电子的自旋与铁磁金属的自旋向上的3d子带(即多数自旋)平行时,其平均自由程长,相应的电阻率低;而当电子的自旋与铁磁金属的自旋向下的3d子带平行(即反平行于多数自旋)时,其平均自由程短,相应的电阻率高。因此基于双电流模型可以对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的作简单的定性解释。图1-3给出了磁性多层膜GMR效应的简明图象:在零场下,相邻铁磁层的磁距反铁磁耦合,在一个铁磁层中受散射较弱的电子(即其自旋方向平行于多数自旋子带电子的自旋方向)进入另一铁磁层中必定遭受较强的散射(在这一层其自旋方向与少数自旋子带电子的自旋方向平行),故从整体上说,所有电子都遭受较强的散射;外加磁场时,使相邻铁磁层的磁矩趋于平行,自旋向上的电子在所有铁磁层中均受到较弱的散射,相当于自旋向上的电子构成了短路状态,因此电阻较小。

磁性层非磁性层M

(a)(b)

(c)(d)

图1-3 磁性金属多层膜中GMR效应产生的简明物理图象:(a)对应于H=0

的状态,此时层间是AFM耦合的,处于高阻态;(b)对应于H=H s(饱和场)

态,此时层间是FM耦合的,处于低阻态;(c)相应于高阻态时的电阻网络图;

(d)相应于低阻态时的电阻网络图。其中,r<< R。[2]

Parkin等人还在Co/Cu超晶格中发现GMR随中间层厚度的变化发生周期性振荡,其振荡周期约为1 nm,如图1-4所示[21]。这种GMR数值随非磁层厚度变化而周期性振荡的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多层膜系统GMR的特征。对此P. Bruno等人[23]采用铁磁层间的RKKY耦合表达式,并考虑到实际的Cu,Ag,Au等费米面,作了具体的理论计算,如果考虑到铁磁层内自旋分布的不连续性以及层厚的不连续性,则可发现这种层间铁磁性耦合将发生周期性变化,而且其周期约为5-6个单分子层(ML),与Co/Cu,Fe/Cu的实验结果一致。因此这种GMR效应随非磁性中间层厚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周期性振荡现象可以理解为层间耦合的周期性振荡所致。Unguris等人[24]用具有极性分析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P)直接观测到非磁性层为尖楔状的M/NM/M夹层膜的层间耦合,随着尖楔厚度的渐变可以直观地看到铁磁-反铁磁交迭振荡现象。Johnson等人[25]的

实验结果也直接证实了上述理论预言,此外还发现这种层间耦合的周期性还强烈地依赖于晶体结构,即与多层膜的拓扑结构是直接相关的。

图1-4 Co/Cu多层膜的ΔR/R与Cu层厚度t Cu的关系曲线。[2]

对于多层膜中GMR效应的理论解,最先Camley和Barnas通过引入自旋相关的界面散射和体散射系数采用半经典模型(求解自旋相关散射的Boltzman输运方程)对磁性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进行了定量计算[26,27],其结论是:(1)磁电阻值随非磁层的厚度对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比而减小;(2)对于界面相关的散射,磁电阻值随铁磁层的厚度对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比而减小;(3)当多层膜的厚度远大于电子自由程,磁电阻值与多层膜的周期数无关。后来,Johnson,Camley,Dieny以及Falicov等人更进一步地改进了自旋相关的界面散射获得了和实验比较一致的定量的理论结果[28]。基于量子输运理论对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的理论处理由Levy [29]以及Vedyayev [30]等人作出。所有这些理论都认为界面或体内的杂质和缺陷的散射是导致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的关键。而Schep等人在局域自旋密度近似的框架下对电子结构效应作过研究,认为即使没有杂质散射,通过s-d杂化也可以导致巨磁电阻效应[31]。要澄清以上问题,对理论和实践都是一种挑战。目前,多数实验表明,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主要来源与界面自旋相关的散射,与界面原子排列的粗糙度密切相关[32],合适的界面粗糙度可获得较大的巨磁电阻效应,当然过于粗糙的界面也不利于磁电阻效应,有人有(Co/Cu)起晶格界面添加1.5 ?的一层Co40Cu60的混合层以增加界面粗糙度,发现其磁电阻值由27%降到4% [33]。

1.4 颗粒膜,间断膜以及纳米固体的GMR 效应[34]

颗粒膜是指微颗粒弥散于薄膜中所构成的复合薄膜,例如Fe ,Co 微颗粒镶嵌于Ag ,Cu 薄膜中而构成Fe-Ag ,Co-Cu 等颗粒膜,其中Fe ,Co 与 Ag ,Cu 固溶度很低,因此不构成合金,化合物,而以微颗粒形式弥散于薄膜中。其实将铁磁性颗粒镶嵌在不相溶的介质中形成颗粒磁性固体的工作很早前就受到关注

[4,35],人们发现这种孤立的磁性颗粒在这种材料中的体积百分比f v 要比渗流(percolation )阈值体积百分比f p 小(f p ~55%)。由于那时的研究对象大部分将

磁性颗粒嵌在绝缘介质中(比如Fe -SiO 2,Ni -Al 2O 3)

,f v < f p 时这些材料都是绝缘体,因此没有观察到较大的磁阻效应。在1992年,钱嘉陵教授(C. L. Chien )与Berkowitz 两研究组分别独立地发现在Co-Cu 及Co- Ag 颗粒膜中存在类似于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36,37],对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的理论解释,与多层膜一样认为与自旋相关的散射有关,并以界面散射为主(见图1-5)。颗粒以及磁矩在膜内通常是无规分布的,因此颗粒膜内的传导电子大都将穿过颗粒进行输运,其情况类似于多层膜中电流垂直于膜面(CPP )的情况,故在颗粒膜中容易获得较大的巨磁电阻效应。实验与理论表明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与磁性颗粒的直径成反比关系,即与颗粒的比表面积成正比[38]。除此之外,还与颗粒的形态有关[39],对颗粒膜进行退火处理可以促使进一步相分离[40],影响磁阻效应。一般在低场下颗粒膜GMR 有2)/(~/S M M ρρΔ。颗粒膜的GMR 效应基本上是各项同性的,即有ρ⊥≈ρT =ρ∥。它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铁磁颗粒处在超顺磁

态,获得巨磁电阻效应通常需要非常高的饱和场。

图1-5 颗粒膜GMR 效应原理图

为了降低巨磁电阻效应的饱和磁场,提高磁场灵敏度,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将多层膜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使其成为间断膜,类似于颗粒膜,例如[41]。形成间断膜后可以降低层间反铁磁耦合,达到降低饱和磁场的目的。基于相似的考虑,亦可以制备成层状颗粒状混合型的纳米结构-混合膜,例如[42]。

此外通过熔淬、机械合金化以及熔融淬冷等工艺制备而成的含有铁磁纳米微粒、二相分离的复合体系,这类纳米固体同样存在巨磁电阻效应[43,44]。

1.5 自旋极化及隧道巨磁电阻效应(TMR)[10,34]

就在Meservey等人利用“超导体/非磁绝缘体/铁磁金属”隧道结直接测量出铁、钴、镍等磁性金属在输运过程中的电子流是自旋极化的之后不久,1975年Slonczewski提出将隧道结中的超导体用另一铁磁金属层来取代的设想[45],他认为对“磁性金属/非磁绝缘体/磁性金属”(FM/I/FM)的隧道结(如图1-6所示)来说,如果两铁磁电极的磁化方向平行,一个电极中多数自旋子带的电子将进入另一个电极中的多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同时少数自旋子带的电子也从一个电极进入另一个电极的少数自旋子带的空态;但如果两电极的磁化方向反平行,则一个电极中的多数自旋子带电子的自旋与另一个电极的少数自旋子带电子的自旋平行,这样,隧道电导过程中一个电极中的多数自旋子带的电子必须在另一个电极中寻找少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因而其隧道电导必然与两电极的磁化方向平行时的电导有所差别。Slonczewski将隧道电导与铁磁电极的磁化方向相关的现象命名为磁隧道阀效应[45]。1975年Julliere[46]确实发现Fe/Ge/Co隧道结的隧道电导与两铁磁层磁化矢量的相对方向有关,变化的大小ΔG/G A在4.2K时约为14%,ΔG为相应于两铁磁层反平行和平行时的电导之差,G A为两铁磁层的磁化矢量反平行时的电导。Julliere还采用类似于Tedrow和Meservey分析隧道电导的方法,假定电子穿越绝缘体势垒时保持其自旋方向不变,从理论上给出磁隧道阀的隧道磁电阻(TMR)。

继Julliere研究磁隧道结的电导之后,1982年Maekawa和Gafrert[47]对Ni/NiO/Ni,Ni/NiO/Co和Ni/NiO/Fe等一系列FM/I/FM磁隧道结的输运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一定的磁电阻效应,但数值不是太大。此后十来年在这方面陆陆

续续有一些报道,其中主要是日本人在这方面一直坚持不懈,金属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发现之后更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但一直到1995年之前结果都不理想,低温4.2K下其磁电阻值均小于7%[48],室温下的最大值则只有2.6%[49]。1995年Miyazaki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他们众多的样品中有一个Fe/Al2O3/Fe磁隧道结在室温下的TMR高达15.6%,低温下更高,为23%[50],从此揭开了隧道磁电阻新的激动人心的一页。Brown大学的肖刚教授等人利用掺杂的类钙钛矿结构Mn系氧化物导带电子的自旋接近完全极化的特点,将磁隧道阀中过渡金属铁磁层用这类金属性的氧化物铁磁体来替代,低温下TMR值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与氧化物的CMR接近[51]。

(a) (b)

图1-6 (a)F/I/F隧道结示意图[34];(b)Fe/Al2O3/Fe隧道结的磁电阻曲线[50]。

1.6其他磁阻效应体系

除了上述的一些磁阻效应外,在一些其他体系中也发现有较大的正或负的磁阻效应。例如在准二维电荷密度波材料紫青铜AMo6O17(A=Na,K,Tl)中在Peierls相变温度以下可以观察到显著的正磁阻效应[52],如图1-7所示。还有磁性半导体EuO[53]和MnAs[54]体系也受人关注(图1-8)。1993年,德国西门子

公司的V on Helmolt [55]等人在La2/3Ba1/3MnO3薄膜中观察到巨磁电阻效应;1995年,Briceno等人[56]报道了在La1-x M x CoO3(M=Ba,Sr,Ca,Pb)体系中的巨磁电阻效应;1996年,日本的NEC公司的Shimakawa等[57]在具有焦虑石结构的Tl2Mn2O7-δ中同样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1997年Ramirez等[58]又在尖晶石结构的材料FeCr2S4中报道了巨磁电阻效应;1998年,Kobayashi等人[59]报道了有序双钙钛矿体系Sr2FeMoO6的室温磁阻效应。还有Fe3O4[60,61],CrO2[62,63],CaCu3Mn4O12[64]等体系,都发现有明显的磁电阻效应。当然产生以上各种磁阻效应的原因都有各自的物理机制。

图1-7 AMo6O17在不同磁场下的电阻图1-8 MnAs的MR曲线,MR=[ρ(0) 温度关系[52]。-ρ(5 T)]/ ρ(0)×100%[54]。

这里特别地是自1993年Hemolt的发现以来,人们在锰氧化物钙钛矿体系中巨磁电阻效应(后来称为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CMR)以及相关物性的研究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热潮。至今,对这一体系的讨论仍未停止。在以下的各节中主要就Mn氧化物钙钛矿的一些性质作了简单的概述。

§2样品制备[91]

混价态的钙钛矿锰氧化物可以制备成多晶陶瓷,单晶,和薄膜形式。对于制备磁性氧化物材料Valenzuela在他的书里[92]已经作了详细讨论,特别是对铁氧化物。而对于Mn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很少有专门的文献,本节将对此作一概述。

2.1 多晶陶瓷

多晶陶瓷相对比较容易制备,虽然需要注意一下氧含量的正分问题。标准的陶瓷制备方法包括反复的研磨,压实,煅烧混合的组分氧化物,直到反应生成单相的材料[92],这一方法称为固相反应法。譬如,要制备(La1-x Ca x)MnO3,首先将配比好的高纯的La2O3,CaO(或CaCO3),MnO2混合在一起仔细研磨,然后压片,再在1200 ℃空气中煅烧十几个小时,为了有利于获得单相,这一过程经常要重复几次,即再研磨,压片(我们有时省略了中间的压片,只在最后一次烧结时压片),煅烧。最后的烧结可以在更高一些的温度进行,并加以气氛的控制以获得需要的化学比分。这种方法依赖于氧化物粉末之间的固态互相扩散,因此有必要使用精细的压实的粉末。固态反应的温度应当足够高以使扩散长度2/1

2(Dt超过颗粒的尺寸,这里的D是快扩散成分的扩散常数,t是煅烧时间[92]。

)

固态反应法的另一种形式是使用预产物,将它热分解成超精细的颗粒状氧化物,以获得高反应性的粉末。通常使用的是碳酸盐和乙二酸盐,例如MnCO3,CaCO3和MnC2O4·2H2O。对于(La1-x Ca x)MnO3的一个典型的制备过程,包括研磨,压实,和煅烧La2O3,CaCO3,MnCO3在1250 ℃空气中5小时,这样几次,然后在1380 ℃空气中处理12 h以及在1390 ℃烧20 h[82]。

湿化学方法,也称为溶胶-凝胶法(sol-gel),也是一种制备多晶氧化物的途径。这种方法是通过共同沉淀的方式获得密切混合和结晶不好的水合氧化物凝胶体作为预产物。有很多通过这种方法制备这种材料的块材陶瓷样品的例子[70,93-96]。例如,(La0.60Y0.07Ca0.33)MnO3可以这样制备:将La2O3,Y2O3,CaCO3,MnCO3溶解在硝酸中,再加入柠檬酸和乙二醇;形成柠檬酸凝胶;将溶液蒸干,

获得的胶体在900 ℃空气中煅烧,再研磨,压片,在1000 ℃煅烧;最后在1300 ℃烧结[70]。这种方法,对凝胶通过后续的处理温度,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的平均颗粒尺寸的多晶样品。

此外还有水热法[97],例如制备La0.5Ba0.5MnO3,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将KMnO4,MnCl2·4H2O,按照配比质量溶于去离子水中,然后La(NO3)3·6H2O,Ba(OH)2·8H2O,使劲搅拌后,加入KOH(矿化剂)调节溶液的碱度,反应的混合物([OH-1]=10mol/l)经过猛烈搅拌后,倒入聚四氟乙烯器皿中,将它放入一不锈钢容器里(高压釜),进行水热处理,在270 ℃自压下保持25 h;冷却,退压后,将粉末用去离子水清洗,最后在120 ℃空气中烘干即可。参考文献[]的作者用这种方法曾得到过纳米线结构。

Muroi等人[98]还用机械化学方法(球磨法)反应制备了精细La0.7Ca0.3MnO3颗粒。

2.2 单晶

钙钛矿锰氧化物单晶已经通过几种方式生长出。例如Pb掺杂的系列(La1-x Pb x)MnO3 (0.25

图1-12 晶体生长在红外

成像的炉中[91]。

2.3 薄膜

钙钛矿锰氧化物薄膜样品的主要通过溅射和脉冲激光淀积(PLD)的方式以烧结的陶瓷作为靶材制备。激光的方法在研究铜氧化物超导体时得到了广泛发展,很容易适应于制备锰氧化,图1-13是通过PLD方法制备薄膜的示意图。通过使用10-50 Pa的氧压,以及选用MgO,LaAlO3或者SrTiO3作为衬底在600-800 ℃下加热,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取向的膜。通过这种方式制备的化合物有(La1-x Ca x)MnO3(MgO)[110,111],(La1-x Sr x)MnO3(SrTiO3)[112],(Sm1-x Sr x)MnO3(SrTiO3)[113],(La0.7Ca0.3)MnO3(LaAlO3)[114],(Nd0.7Sr0.3)MnO3(LaAlO3)[72],等等。衬底的温度可以显著地影响样品的居里温度[115];淀积后的退火处理可以导致氧的化学比例明显的改变[66,112,114,116]。另外,锰氧化物薄膜还可以生长在硅上[88,117-120]。一般由PLD或溅射制得的膜的厚度典型的是100 nm量级,当然,如果需要,更厚的膜也是可能的。在SrTiO3作衬底的钙钛矿锰氧化物膜由于晶格的匹配经常存在应力,而生长在MgO衬底上的膜由于晶格的较大不匹配阻止了完美的外延,因而一般没有应力。

高质量的锰氧化物膜还可以通过单源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

(MOVCD)法获得[121]。而最好质量的薄膜则是通过分子束外延法(MBE)制备的[122-125]。

图1-13 PLD方法制备薄膜的示意图[91]。

电化学方法也可以用来制备锰氧化物薄膜[126,127]。其他一些可能的方法包括喷溅裂解(spray pyrolysis)和溶胶-凝胶浸渍(sol-gel dip coating)。厚度μ的厚膜还可以通过丝网印刷(screen printing)在Al2O3或ZrO2衬底上,大于10 m

然后在1400 ℃煅烧[128]。

§3 钙钛矿锰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3.1 庞磁电阻(CMR )效应

1993年,Helmolt 等人在La 2/3Ba 1/3MnO 3薄膜中观察到室温巨磁电阻比率达60% (采用第一种定义,)0())()0((ρρρH MR H ?=) [55],如图1-9a 所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这一结果将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从人工合成材料延伸到了自然体系,从而拉开了磁性氧化物磁输运特性研究新热潮的序幕(其实这种负巨磁电阻效应早在1989年Kuster 等人在研究Nd 0.5Pb 0.5MnO 3单晶的电磁输运性质时已经被发现了[65],图1-9b )。1994年,美国IBM 公司的S. Jin 等人[66]在采用脉冲激光沉积的La 1-x Ca x MnO 3薄膜当中在77 K 、60 kOe 磁场下其磁电阻值高达99.9%,若按照第二种定义)())()0((H H MR H ρρρ?=则为127000%,如图1-10所示。由于其磁电阻值特别巨大,为了区别于金属多层膜中的GMR 效应,人们降这种钙钛矿结构中的磁电阻效应冠之以超大磁电阻效应(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 ),简称CMR 效应。后来Xiong 等人[67]报道Nd 0.7Sr 0.3MnO 3薄膜中ΔR/R(H)更高达106%。随着记录不断被打破,世界各地许多研究小组投入到锰氧化物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表1-1给出了部分锰氧化物材料的CMR 效应的统计。

图1-9 (a) 0和5 T 下La 2/3Ba 1/3MnO 3薄膜电阻率的温度关系曲线[55]。(b) Nd 0.5Pb 0.5MnO 3

的电阻率随温度和磁场的变化,插图是不同温度下的磁阻[65]。

这些大量的后续实验表明磁阻比可以达到ΔR/R(0)=100%,但不幸的是一般都以降低居里温度为代价的,这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另一影响实际应用的问题是,金属多层膜的磁阻多发生在0.01 T以下[68,69],而锰氧化物的饱和磁场很高,须在1 T或更高的磁场下磁阻才表现显著。除此之外,该体系的CMR 效应还有如下一些特点:(1)一般这些材料都存在Mn3+/Mn4+混合价态,(2)CMR值强烈地依赖于温度,最大值一般发生在居里温度附近,在顺磁态和铁磁区比较小,(3)即使磁化强度饱和了,CMR效应却没有饱和,(4)该类材料居里温度对氧含量敏感,因而影响CMR效应,(5)通常还伴随巨压阻效应[70,71],还发现有巨磁阻的记忆效应[72,73],等等。

图1-10 S.Jin等制备的La-Ca-Mn-O薄膜的CMR效应[66]。

(a)(b)

图1-11 Ruddlesden-Popper型锰氧化物磁阻效应CMR效应 (a)单晶(La0.4Sr0.6)3Mn2O7

自旋电子学简介

自旋电子学简介 今天,我们一起去听了王博士关于《自旋电子学简介》的讲座,通过这次的讲座,我对自旋电子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传统的微电子学中,一般是利用电子的荷电性由电场来控制电子的输运过程的,而对电子的自旋状态是不予考虑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存储密度,就必须对电子的自旋加以利用,由此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自旋电子学。 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 or spin electronics),亦称磁电子学(Magneto—electronics),是一门结合磁学与微电子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利用电子的自旋属性进行工作的电子学。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之后,人们就知道电子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每一个电子都携带一定的电量,即基本电荷(e=1.60219x10-19库仑)。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诞生又告诉人们,电子除携带电荷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自旋。电子的自旋角动量有两个数值,即±h/2。其中正负号分别表示“自旋朝上”和“自旋朝下”,h是量子物理中经常要遇到的基本物理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 通过对电子电荷和电子自旋性质的研究,最近在电子学和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明显的进展。这个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诞生了自旋电子学。在传统的电子学中,数据处理集成电路所用的是半导体中电子的电荷,但并不是说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以前从没有用过,例如传统的数据存储介质,如磁盘,用的就是磁性材料中电子的自旋。 事实上,半导体中有很多类型的自旋极化现象,如载流子的自旋,半导体材料中引入的磁性原子的自旋和组成晶体的原子的核自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有的技术如以巨磁电阻(GMR)为基础的存储器和自旋阀都是自旋起作用的自旋电子学最基本的应用。但是,其中自旋的作用是被动的,它们的工作由局域磁场来控制。这里所指的自旋电子学则要走出被动自旋器件的范畴,成为基于自旋动力学的主动控制的应用。因为自旋动力学的主动控制预计可以导致新的量子力学器件,如自旋晶体管、自旋过滤器和调制器、新的存储器件、量子信息处理器和量子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旋电子学是在电子材料,如半导体中,主动控制载流子自旋动力学和自旋输运的一个新兴领域。已经证明,通过注入、输运和控制这些自旋态,可以执行新的功能。这就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新领域所包含的内容,它涉及自旋态在半导体中的利用。 对于目前的自旋电子学,令人感兴趣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学原理是:自旋作为一个动力学变数,它有量子力学固有的量子特性,这些特性将导致新的自旋电子学量子器件而不是传统的以电子电荷为基础的电子学。另一个是与自旋态有关的长驰豫时间或相干时间。在磁性半导体中,自旋朝上的载流子浓度往往多于自旋朝下的载流子,这些载流子运动会产生所谓自旋极化电流。自旋极化电流的大小、存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材料的特性、界面、外场及温度等等。事实上,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自旋可以通过局域磁场,或通器件的栅极改变外加电场,甚至通过偏振光地进行操作。这一事实,是开发自旋电子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基础。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目的之一是利电子自旋和核自旋很长的相干时间,并基于半导体器件来执行量子信息处理。用半导体实现量子计算机有很多优点,不仅仅因为它是固体材料,可适合于大规模集成,而且通过量子约束可以自由控制其维度,并允许用外场,如光、电或磁场改变其特性。本节将简介利用半导体中的自旋如何构造固体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作为半导体物理发展的新分支,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着重展开研究:半导体磁电子学和半导体量子自旋电子学。前者希望在最近的将来会有实际的结果,后者则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论题。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作为信息处理

自旋电子学与自旋电子器件简述

自旋电子学与自旋电子器件简述 陈闽江,邱彩玉,孙连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器件研究室 北京 100190) 一、引言 200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 1988年分别独立发现纳米多层膜中巨磁电阻效应的法国Albert Fert 教授和德国Peter Grunberg 教授。其随后的应用不啻为革命性的,因为它使得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从几十兆、几百兆,一跃而提高了几百倍,达到几十G 乃至上百G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工作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意识到这个工作方向的重要意义。 1988年在磁性多层膜中发现巨磁电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1993年和1994年在钙钛矿锰氧化物中发现庞磁电阻效应(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 ,CMR),特别是1995年在铁磁性隧道结材料中发现了室温高隧穿磁电阻效应(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TMR)以及后续形成的稀磁半导体等研究热潮,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工合成磁性材料的成功制备和深入研究,不仅迅速推动了近20年凝聚态物理新兴学科——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与自旋极化电子输运相关的磁电阻材料和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制和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朱涛研究员表示:“Albert Fert 和Peter Grunberg 种下了一粒种子,随着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突破,这粒种子长成了一棵小苗——自旋电子学,这是一个成长很快、前景广阔的磁学分支。” 二、电子自旋与自旋电子学 要阐明自旋电子学,就不得不先简述一下电子自旋这一概念。电子自旋不是电子的机械自转,电子自旋及磁矩是电子本身的内禀属性,所以也被称为内禀角动量和内禀磁矩。它们的存在标志电子还有一个新的内禀自由度。所以电子状态的完全描述不但包括空间三个自由度的坐标(r ),还必须考虑其自旋状态。更确切地说,要考虑自旋在某给定方向(例如z 轴方向)的投影的两个可能取值的波幅,即波函数中还应该包含自旋投影这个变量(习惯上取为),Z S 从而记为。与连续变量r 不同,只能取两个离散值。 (,)Z r s ψZ S 2± 接下来,认识电的和磁的相互作用在强度上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可以了解自旋电子学的潜力。电荷周围存在电场,通过静电力和其他电荷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强的和长程的。在常见的半导体中,两个相距5的元电A 荷间的相互作用能可达0.2eV ,它正比于距离的倒数。1V 的电压可使载流子1r 改变1eV 的能量。然而距离为5的一对电子自旋之间的磁偶极耦合能却只有A

自旋电子学研究与进展_詹文山

评述 自旋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3 詹 文 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 要 自旋电子学是最近几年在凝聚态物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分支,它研究在固体中自旋自由度的有效控制和操纵,在金属和半导体中自旋极化、自旋动力学、自旋极化的输运和自旋电子检测.由于它在信息存储方面的重大应用前景,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文章扼要地介绍了自旋电子学发展的历程和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发现.最近几年,最奇特的发现和最重要的应用莫过于巨磁电阻,薄膜领域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巨磁电阻的应用变成可能.作为磁记录头它已使硬磁盘的记录密度提高到170Gbit/in 2.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 的研究已实现16Mbit 的存储密度. 关键词 自旋电子学,巨磁电阻,磁隧道结,自旋阀 Recent progress i n spi n tron i cs ZHAN W en 2Shan (S tate Key L aboratory forM agnetis m ,Institute of Physics,Chi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080,China ) Abstract Sp intr onics is a new branch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devoted t o studies on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s p in degree of freedo m in solids .It involves sp in polarization,s p in dynam ics,s p in trans port,and the detec 2tion of s p in polarized electr ons in metals and sem iconduct ors .Sp intr onic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 om scien 2tists and manufacturers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 licati on in infor mati on st orage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 2ment of s p intr onics and its most i mportant discoveries will be given .The most exciting event in recent years may be the discovery of the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in metallic multilayer fil m s and the successful app lication of this effect to infor mation storage .Based on this effect,the magnetic recording density has been increased to 170Gbit /in 2 .A magnet 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of 16Mbit st orage density has als o been developed .These re 2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i m portance of sp intr onics for infor mati on technology .Keywords Sp intr onics,giant magnet oresistance,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s p in valve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1CB610600),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9731010)资助项目 2006-04-04收到初稿,2006-06-02修回  Email:wszhan@aphy .i phy .ac .cn 1 自旋电子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电子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是人所共知的. 电子在电场中运动由于带有电荷而形成电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反过来,在磁场中的通电导体将产生垂直磁场的运动.从而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成就了一个世纪的文明.在半导体中由于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失去电子形成空穴的输运特性,构成P N 结,1947年发明半 导体晶体管,开创半导体电子学,打开了当代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大门,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基于电子具有电荷的属性.电子在完整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运动是不受阻碍的,因而称为透明的.但是由热引起晶格振动或晶体中的各种缺陷,对电子散射而形成了阻碍.电子不受到散射的平均路程称为平均自由程.在低温下,金属的电

自旋检测

分子束外延技术(MBE) 10cm-3 自旋检测 光学检测和电学检测是自旋检测的两种方法。光学检测方法应用较早且比较成熟。Fiederling[1]和Ohno[2]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在实验上对自旋极化的光学检测进行了研究。Fiederling利用自旋极化的发光二极管对自旋极化的光学检测进行了研究,Ohno则是利用EL谱测量光的偏振度,进而确定电子的自旋极化率。光学方法可以避免其他电学效应的影响。电学检测是利用半导体/铁磁界面的自旋相关输运性质。欧姆接触作为集电极在实验上已经实现,为了有效的探测电子的自旋总数,要求从半导体到铁磁体的接触是球形或隧道的[3]。非平衡自旋总数的化学势的电势测量也是自旋探测技术的一种[4]。 目前,自旋极化电子的高效注入、自旋霍尔效应和自旋流的产生与探测成为自旋电子学中热门的研究专题。最近实验得出,自旋极化电子从铁磁金属注入到半导体能够获得较高的极化率。如今,自旋霍尔效应为自旋流的产生与探测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因其逆自旋霍尔效应能够将自旋流转化为电流,从而使得难以测量的自旋流可以直接用电学方法测量[5]。利用自旋霍尔效应在半导体中产生自旋流的方法也可以实现自旋电子的注入自旋电子从铁磁物质注入金属也可获得较高的极化率[6]。在半导体量子结构中,还有自旋产生与注入的其他方式,圆偏振光所激发的自旋转移;铁磁材料向半导体的自旋极化注入;自旋filter效应所导致的自旋极化等等。 [1] FIEDERLING R,REUSCHER G,OSSAU W,et al.Injection and detection of a spin-polarized current in a light-emitting diode[J].Nature,1999,402:787 [2]OHNO Y,YOUNG D K,BESCHOTEN B,et al. Electrical spin injection in a ferromagnetic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J].Nature,2000,402:790 [3] Rashba E I.Theory of electrical spin injection: Tunnel contacts as a solution of the conductivity mismatch problem.Phys Rev B,2000,62:R16267 [4] Hammar P R,Johnson M.Potentio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spin-split subbands in a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Phys Rev B,2000,61:7207 [5]鲁楠,刘之景.自旋电子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0年微纳电子技术第47卷第1期11 [6] HANBICKI A T,KIOSEOGLOU G,HOLUB M A,et a1.Electrical spin injection

自旋电子学的综述

自旋电子学及其在半导体中的应用 摘要:自旋电子学主要研究电子自旋在固体物理中的作用,是一门结合磁学与微电子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电子的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自旋弛豫以及与此相关的性质及其应用等。本文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概念及其内容综述了自旋电子学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集中讨论了使电子的自旋特性在半导体中获得应用,在半导体器件中实现自旋极化、注入、传送、操作和检测,最后对自旋电子器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旋电子学自旋阀磁隧道结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一.名词解释 1.自旋电子学[1](spintronics) 也称为磁电子学,是一门磁学和微电子学相交叉的新兴的学科,它研究具有某一自旋状态(自旋向上或自旋向下)的电子的输运特性,是当前凝聚态物理的热点领域之一。众所周知,电子除了带有电荷的特性外,还具有自旋的内禀特性,对于普通金属和半导体,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在数量上是一样的,所以传统的金属电子论往往忽略电子的自旋自由度。 2.半导体自旋电子学[2] 电子同时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电子的电荷属性在半导体材料中获得极大的应用,推动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的自旋特性在半导体中获得应用,在半导体器件中实现自旋极化、注入、传送、操作和检测,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最初人们企图用铁磁金属与半导体材料直接欧姆接触,把极化自旋流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去,但是由于肖特基势垒太高,注入效率极低。为了克服肖特基势垒,只有两个办法:寻找磁性半导体材料或利用隧道效应。 二.自旋电子学的起源 1857年Thomson发现了在多晶结构的Fe中,具有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3](anisotropy magnetore.sistance,AMR),而传统的微电子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金属和半导体,所以在研究电子的输运过程中,往往忽略电子的自旋。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研究超导体时,将电子的自旋引入,认为参与超导输运的准粒

自旋电子学功能材料进展 (1)

自旋电子学功能材料进展3 都有为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摘 要: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开拓了磁电子学的新学科,20世纪90年代,磁电子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应用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巨大的社会效应,本世纪初,研究的重点已转移到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新方向,并已取得重要的进展。本文将结合我们科研组的研究工作,概述从磁电子学到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材料的发展,重点介绍稀磁半导体材料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磁电阻效应 自旋电子学 磁电子学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稀磁半导体 Progress in Functional Materials for Spintronics3 D U Youw ei (National Laboratory of Solid State Microstructures&,Jiangsu Provincial Lab.for Nano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 Abstract:A new research field of magnetoelectronics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discove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Magnetoelectronics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during the90’s of the20th.It has got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 and huge society results in applications.The semiconductor spintronics has become import new research domain and got very important progress in the first decade of new century.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spintronics from magnetoelec2 tronics to semiconductor spintronics has been introduced briefly emphasis on the dilute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also in2 cluded some research works in our group. K ey w ords:magntoresistance,spintronics,magnetoelectronics,semiconductor spintronics,dilute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引言 1988年报道了在(Fe/Cr)多层膜中发现巨磁电阻效应之后,引起了科学界广泛的兴趣与重视,迅速地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磁电子学,磁电子学与传统的电子学或微电子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子学是用电场控制载流子电荷的运动,而磁电子学是用磁场控制载流子自旋的运动。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为人们获得与控制极化自旋流开拓了现实的可能性。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是源于载流子在输运过程中与自旋相关的散射作用。继多层膜磁电阻效应后,颗粒膜、隧道结磁电阻效应以及锰钙钛矿化合物的庞磁电阻效应相继被发现或取得重大进展,自旋阀的多层膜结构使产生巨磁电阻效应的饱和磁场大为降低,从而开拓了磁电阻器件的新纪元,高密度的磁记录磁头,磁随机存储器,磁传感器,自旋晶体管等相继问世,并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巨大的社会效应。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微电子工业的崛起,但从物理的观点看来它仅仅是利用了电子具有电荷这一特性,众所周知,电子不仅具有电荷同时又具有自旋,以往这二个自由度分别在电子学与磁学这2个领域中各显身手,而在磁电子学中这2个自由度同时在固体中被用上了,从物理的角度考虑,增加一个自由度意味着可以增添无数新颖的应用,极化自旋与电子电荷在固体内部受控的运动,导致磁与电在固体内部有机结合的新器件的诞生。为了在微电子器件中实现磁控的目的,必须将极化自旋注入到半导体中,近年来在这方面从材料到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是从磁电子学向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尽管离实用还相当远,但其应用前景十分诱人,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自旋电子学应当包括磁电子学与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二个方面,自旋电子学中所涉及到产生自旋极化的纳米结构材料是一类新型的功能材料,这是自旋电子学重要的材料基础。从 第28卷2006年8月  第4期 1-6页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WOR LD SCI2TECH R&D Vol.28 Aug.2006   No.4 pp.1-6 3基金项目: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G19990645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374044)。

自旋电子学(汇编)

自旋电子学 一、什么是自旋电子学? 自旋电子学是电子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其英文名称为Spintronics,它是由Spin和Electronics两词合并创造出来的新名词。顾名思义,它是利用电子的自旋属性进行工作的电子学。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之后,人们就知道电子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每一个电子都携带一定的电量,即基本电荷(e=1.60219x10-19库仑)。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诞生又告诉人们,电子除携带电荷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自旋。电子的自旋角动量有两个数值,即±h/2。其中正负号分别表示“自旋朝上”和“自旋朝下”,h 是量子物理中经常要遇到的基本物理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 通过对电子电荷和电子自旋性质的研究,最近在电子学和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明显的进展。这个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诞生了自旋电子学。在传统的电子学中,数据处理集成电路所用的是半导体中电子的电荷,但并不是说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以前从没有用过,例如传统的数据存储介质,如磁盘,用的就是磁性材料中电子的自旋。 事实上,半导体中有很多类型的自旋极化现象,如载流子的自旋,半导体材料中引入的磁性原子的自旋和组成晶体的原子的核自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有的技术如以巨磁电阻(GMR)为基础的存储器和自旋阀都是自旋起作用的自旋电子学最基本的应用。但是,其中自旋的作用是被动的,它们的工作由局域磁场来控制。这里所指的自旋电子学则要走出被动自旋器件的范畴,成为基于自旋动力学的主动控制的应用。因为自旋动力学的主动控制预计可以导致新的量子力学器件,如自旋晶体管、自旋过滤器和调制器、新的存储器件、量子信息处理器和量子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旋电子学是在电子材料,如半导体中,主动控制载流子自旋动力学和自旋输运的一个新兴领域。已经证明,通过注入、输运和控制这些自旋态,可以执行新的功能。这就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新领域所包含的内容,它涉及自旋态在半导体中的利用。 二、自旋电子学的物理学原理和挑战 对于目前的自旋电子学,令人感兴趣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学原理是:自旋作为一个动力学变数,它有量子力学固有的量子特性,这些特性将导致新的自旋电子学量子器件而不是传统的以电子电荷为基础的电子学。另一个是与自旋态有关的长驰豫时间或相干时间。在磁性半导体中,自旋朝上的载流子浓度往往多于自旋朝下的载流子,这些载流子运动会产生所谓自旋极化电流。自旋极化电流的大小、存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材料的特性、界面、外场及温度等等。事实上,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自旋可以通过局域磁场,或通器件的栅极改变外加电场,甚至通过偏振光地进行操作。这一事实,是开发自旋电子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基础。 尽管对自旋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研究非常令人感兴趣,但在人们能够制造出自旋电子学应用器件之前,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例如,自旋电子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在电子材料中产生和保持大的自旋极化电流到很长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尚需继续努力才能完成。事实上,把足够大的自旋极化电流引入半导体材料也是一个问题。以此类似,对于量子计算,人们要求精密的控制自旋纠缠及利用局域磁场操纵单一自旋。对此,虽然已经提出许多设计方案,但至今尚没有特别好的想法。很清楚的是,对于一个崭新的领域,总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在自旋电子学的应用变成现实之前,确实有大量的基本物理问题需要研究。有关自旋电子学的物理学基础和应用问题的研究现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最近刚刚发表的一篇极好的评述文章:Zutic′, Fabian, and Das Sarma: Spintronics: Fundamen- tals and applications,Rev. Mod. Phys., 76, 323-410,April 2004。

自旋电子学导论

自旋电子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spintronics 张裕恒 童伟 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磁电阻效应 (2) 1.1正常磁电阻效应 (2) 1.2铁磁金属的磁电阻效应 (3) 1.3磁性金属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4) 1.4 颗粒膜,间断膜以及纳米固体的GMR效应 (8) 1.5自旋极化及隧道巨磁电阻效应(TMR) (9) 1.6其他磁阻效应体系 (10) §2样品制备 (12) 2.1 多晶陶瓷 (12) 2.2 单晶 (13) 2.3 薄膜 (14) §3 钙钛矿锰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16) 3.1 庞磁电阻(CMR)效应 (16) 3.2 晶体结构 (19) 3.3 电子结构和双交换作用 (22) 3.4 磁结构 (24) 3.5 磁输运行为 (27) 3.6 各种掺杂效应及电-磁-结构相图 (33) 3.7 电荷有序,轨道有序,自旋序 (45)

3.8 相分离 (50) 3.9 层状锰氧化物性质 (54) 3.10 锰氧化物理论研究 (59) §4 钴氧化物的磁性和输运性质 (67) 4.1 钴氧化物CMR效应的发现 (67) 4.2 晶体结构 (68) 4.3 电子结构与自旋态 (68) 4.3 磁性和输运行为 (70) §5 应用与技术 (74) §6 小结 (76) 参考文献 (76)

磁电阻效应的稀土钙钛矿氧化物 自1993年在钙钛矿锰氧化物薄膜中发现超大巨磁电阻效应(CMR) , 近10年来, 该体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至今仍是凝聚态物理方向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首先在于其广泛的应用背景, 如信息存储领域中的磁记录, 磁随机存储, 以及在磁传感器, 磁致冷上的应用, 都非常令人瞩目。此外, 这种材料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内容, 如磁相变伴随着导电性转变, 双交换作用以及Jahn-Teller效应, 自旋序,电荷序, 轨道序,晶格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耦合等等, 都在该体系中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复杂性正是物理研究者们的探求兴趣所在。 同样的钙钛矿氧化物,Co-基体系也表现出CMR效应。对这一体系的研究主要基于多变的Co自旋态现象。磁阻效应的发现, 更激起了对该体系研究的兴趣。Co系与Mn系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电子结构和自旋配置不一样。这使得Co系的导电行为及磁性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自旋电子学简介

一、什么是自旋电子学? 自旋电子学是电子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其英文名称为Spintronics,它是由Spin和Electronics两词合并创造出来的新名词。顾名思义,它是利用电子的自旋属性进行工作的电子学。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之后,人们就知道电子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每一个电子都携带一定的电量,即基本电荷(e=1.60219x10-19库仑)。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诞生又告诉人们,电子除携带电荷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自旋。电子的自旋角动量有两个数值,即±h/2。其中正负号分别表示“自旋朝上”和“自旋朝下”,h是量子物理中经常要遇到的基本物理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 通过对电子电荷和电子自旋性质的研究,最近在电子学和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明显的进展。这个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诞生了自旋电子学。在传统的电子学中,数据处理集成电路所用的是半导体中电子的电荷,但并不是说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以前从没有用过,例如传统的数据存储介质,如磁盘,用的就是磁性材料中电子的自旋。 事实上,半导体中有很多类型的自旋极化现象,如载流子的自旋,半导体材料中引入的磁性原子的自旋和组成晶体的原子的核自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有的技术如以巨磁电阻(GMR)为基础的存储器和自旋阀都是自旋起作用的自旋电子学最基本的应用。但是,其中自旋的作用是被动的,它们的工作由局域磁场来控制。这里所指的自旋电子学则要走出被动自旋器件的范畴,成为基于自旋动力学的主动控制的应用。因为自旋动力学的主动控制预计可以导致新的量子力学器件,如自旋晶体管、自旋过滤器和调制器、新的存储器件、量子信息处理器和量子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旋电子学是在电子材料,如半导体中,主动控制载流子自旋动力学和自旋输运的一个新兴领域。已经证明,通过注入、输运和控制这些自旋态,可以执行新的功能。这就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新领域所包含的内容,它涉及自旋态在半导体中的利用。 二、自旋电子学的物理学原理和挑战 对于目前的自旋电子学,令人感兴趣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学原理是:自旋作为一个动力学变数,它有量子力学固有的量子特性,这些特性将导致新的自旋电子学量子器件而不是传统的以电子电荷为基础的电子学。另一个是与自旋态有关的长驰豫时间或相干时间。在磁性半导体中,自旋朝上的载流子浓度往往多于自旋朝下的载流子,这些载流子运动会产生所谓自旋极化电流。自旋极化电流的大小、存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材料的特性、界面、外场及温度等等。事实上,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自旋可以通过局域磁场,或通器件的栅极改变外加电场,甚至通过偏振光地进行操作。这一事实,是开发自旋电子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基础。 尽管对自旋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研究非常令人感兴趣,但在人们能够制造出自旋电子学应用器件之前,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例如,自旋电子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在电子材料中产生和保持大的自旋极化电流到很长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尚需继续努力才能完成。事实上,把足够大的自旋极化电流引入半导体材料也是一个问题。以此类似,对于量子计算,人们要求精密的控制自旋纠缠及利用局域磁场操纵单一自旋。对此,虽然已经提出许多设计方案,但至今尚没有特别好的想法。很清楚的是,对于一个崭新的领域,总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在自旋电子学的应用变成现实之前,确实有大量的基本物理问题需要研究。有关自旋电子学的物理学基础和应用问题的研究现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最近刚刚发表的一篇极好的评述文章:Zutic′, Fabian, and Das Sarma: Spintronics: Fundamen- tals and applications,Rev. Mod. Phys., 76, 323-410,April 2004。 三、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研究可分为两个领域:即半导体磁电子学(SME)和半导体量子自旋电子学(SQSE)。

巨磁阻效应跟其在自旋电子学方面的运用

巨磁阻效应及其在自旋电子学方面的应用 郭瑞瑞 SA08002033 物理系 所谓磁电阻(magnetoresistance ,MR) 效应,是指某些铁磁性材料在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引起电阻变化的现象。对于传统的铁磁导体,如Fe 、Co 、Ni 及其合金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磁电阻效应很小(约3% 或更低)。而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是指在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相间的多层膜中,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 其值较Fe 、Ni 合金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约大一个数量级。巨磁阻效应现在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五大热点之一,200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就授予了发现巨磁阻效应得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菲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1]。 W.Thom son在1857年首先发现了铁磁多晶体的各项异性磁效应(AMR, Anisotrop ic Magnetoresistance)。1988 年,法国巴黎大学的菲特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和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的格林伯格教授的课题组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GMR) [2] [3]。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Fe/Cu,Fe/Al,Co/Cu,Co/Ag和Co/Au等纳米结构的多层膜中观察到了显著的巨磁阻效应。199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Helmolt等人在La2/3Ba1/3MnO3薄膜中观察到了60%的巨磁电阻效应,随后在La2/3Ca1/3MnO3 中观察到了105%的巨磁阻效应。1995年熊光成等人在美国Maryland大学发现钙钛矿型锰氧化物Nd0.7Sr0.3MnO3在77K,8 T 时GMR达到了创纪录的106%。近来在许多其他物理系统中也发现了更大的磁电阻效应及有关的物理现象, 颗粒膜磁电阻效应、隧道磁电阻效应( 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 TMR) 以及锰钙钛 矿化合物的庞磁电阻效应( Colossal Magnetore resistance ,CMR) 相继被发现或取得重大的进展。 最近20年来,在新现象、新材料和器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出现了若干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新的学科:磁电子学。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工艺成熟,促进了新一代微型磁敏器件的发展.磁阻材料在高密度读出磁头磁传感器、微弱磁场测量、各类运动的检测等领域有着宽广的应用,从而成为国际上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 磁电阻传感器以其特有的优点,广泛应用在磁场测量、数据存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而作为巨磁阻电阻效应的最新应用,自旋电子器件将带来许多新的发展。 在半导体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只利用了电子的电荷来传输能量和信息。作为电子内禀性质的自旋, 除了材料磁性和简单的能级简并外, 几乎被完全忽略。这使人们在探索未来半导体工业发展时有了新的契机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自旋电子学旨在利用电子自旋而非传统的电子电荷为基础, 研发新一代电子产品.在日常的家用电器中导电电子的自旋取向是无规的: 50%电子自旋向上, 50%电子自旋向下. 换句话说, 电子的自旋完全没有起作用.超薄多层磁性金属薄膜中巨磁阻效应(GMR)的发现, 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通常金属都有磁阻效应,当磁场加到金属样品上时, 因为洛伦兹力的作用或霍尔效应会改变电流的运动方向, 从而引起样品电阻发生改变. 当电子开始绕磁场转动时,若没有散射, 它对电流没有贡献; 当散射发生后,由于电场产生的初始速度会影响下一个回旋轨道.弛豫时间越长(低电阻) ,磁场作用在电阻上的效应就越大, 通常的磁阻率Δρ/ρ∝ (H /ρ) 2 (ρ为电阻, H为磁场)。一般的金属像铁( Fe)和钴(Co)的磁阻率分别可达到0. 8%和3. 0%.巨磁阻效应并不依赖于电流相对于磁化强度的方向, 而是取决于邻近铁磁层磁化强度的相对方向。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当中间隔离层的厚度大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10 nm)后, 巨磁阻效应就消失了。这表明相邻铁磁层决定了自旋散射机制。由于磁性和非磁性膜的厚度在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内,当磁性层中磁化强度平行时,会增加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反平行时,会减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这就导致了巨磁阻效应。后来还发现了磁阻率更高的隧穿磁阻效应(TMR) 。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1112 张家鑫许丽萍王忠斌范石伟 (1.中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山西太原 030051;2.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 要:自旋电子学起源于巨磁阻效应(GMR),目前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是自旋电子学中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磁性半导体、自旋电子的注入、检测、输运等方面综述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指出目前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关键词:巨磁阻效应;电子注入;半导体自旋电子学;自旋输运 中图分类号:TN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0)1010037-01 0 引言的偏振度,来确定电子的极化率[8]研究证明,光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 避免其它电学效应的影响。电学检测方法又分隧道结法、点接触发、1988年,在磁性多层膜中首次发现了巨磁阻效应[1],特别是1995年 Tedrow-Meserey实验法、Andreev反射法,但是电学法采用了与被测材料直在铁磁隧道结材料中发现了室温隧穿磁电阻效应[2],人们对电子自旋自由 接接触的结构,其界面存在较严重的自旋散射,还存在电导率的不匹配问度的研究势如破竹。现在研究电子自旋的控制与输运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 题,自旋极化电子的驰豫以及Hall效应的干扰的都是此方法的难点,最研究的热点之一,并由此发展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自旋电子学,也被 近,有人通过对伴随自旋流的其他物理量现象的测量来探测自旋流,比如称为磁电子学。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自旋电子器件:巨磁电阻、自旋阀、 实验中在室温下成功通过测量自旋流对Ni81Fe19薄层自旋弛豫的调制实现磁隧道结等,都是基于铁磁金属材料,与传统的电子器件相比,自旋电子 了在不需要材料微观参数的情况下对自旋流的测量[9]。 器件具有稳定性好,数据处理速度快,功率损耗低以及集成密度高的优 3 自旋霍尔效应 点。 由于铁磁金属难于发展具有放大功能的自旋晶体管,也难于实现自旋在外加电场下,材料中的自旋向上的电子和自旋向下上的电子由于各器件的集成制造和与传统微电子器件的一体化集成制造。因此人们认为半自形成的磁场方向相反,会各自在材料的相反两边形成自旋积累,这就是导体是研究自旋电子器件集成化最好的材料,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半导体自旋霍尔效应(spinhalleffect简写为SHE)如图1所示。 自旋电子学,成为当今物理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对半导体自旋电 子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主要研究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半导体中 电子自旋的极化注入、检测、输运以及自旋流的产生。本文就半导体自旋 电子学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论述。 1 自旋电子的注入 制造自旋电子器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不需要强磁场和室温情况下如 何把自旋极化电子从磁性半导体注入到非磁性半导体内。目前自旋电子的 注入来源主要有稀磁半导体、铁磁半导体以及铁磁金属,采用的注入方法 图1 自旋霍尔效应示意图 主要有五种:欧姆注入法;隧道结注入法,弹道电子自旋注入、热电子注 实验上已经观察到自旋霍尔效应,实验上通过测量自旋积累来探测自入,此外用稀磁半导体也能向非磁半导体内注入自旋极化电子,本文就介 旋霍尔效应,除了自旋共振技术[10]外,常利用电光效应和磁光效应,例绍一下以上几种方法的最新研究。 如法拉第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磁光效应,通过测量法拉第角即可求出样品由于半导体表面是重掺杂,导致了自旋反转的散射和自旋极化率的下 中的磁矩,该技术的高灵敏度可以检测由于外加横向电场引起的小的自旋降。因此欧姆注入法这种方法的自旋注入率很低。研究表明:到目前为 极化[11],此外早在1999年有人提出电测量方案,通过测量电势差可求得止,用欧姆注入法最好的报道为4.5%的自旋极化注入效率[3]。最近,有人 样品上的横向自旋积累[12]。如今这种方法实验室已经实现,电流通过铋从Ni81Fe19薄膜向外延多层膜结构InAs形成的二维电子气中注入的自旋电子 时由于自旋霍尔效应在表面产生自旋积累,Ni81Fe19电极可探测到由自旋积借助紧邻的Ni81Fe19电极被探测到。在20k的温度下,InAs中的电子的自旋扩 累产生的化学势,该实验在3.0K下自旋霍尔效应电导率 和自旋注入率散长度是1.8 。Ni 81Fe19/InAs界面注入的电子自旋极化率为1.9%,甚至在 的乘积 [13]。 的值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室温下仍保持在1.4%[4]。Hanbicki[5]等制备了Fe/AlGaAs/GaAs半导体量子 种对温度的依赖现象表明铋中的自旋霍尔效应是非本征自旋霍尔效应。本阱LED结构,实现从Fe到AlGaAs的自旋注入,注入效率可达30%因此,采用 实验实现了自旋积累信号向电压信号的转化,使自旋霍尔效应的电学测量FM-绝缘层-半导体隧穿二极管或者是金属/半导体Schottky势垒二极管可能 成为可能;还实现了大的逆自旋霍尔效应和自旋霍尔效应的产生和检测成为自旋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有效方法。近期有人从Fe(001)通过 [14],室温下自旋霍尔电阻可达2.9m 。在应用方面,自旋霍尔效应为自Fe/ZeSe界面形成的反偏压肖特基隧穿势垒注入到n型掺杂的Fe/ZeSe(001) 旋电子注入和用电场控制自旋电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提供了一种在半导中,自旋电子在n-ZeSe层输运300nm后进入GaAs中复合,在温度为20k, 体中传递信息的新方法,并有助于制造实用的自旋电子器件。 100k时测得电子的自旋极化率分别为55%和54%,GaAs中电子自旋极化率在 4 总结与展望 20-100k范围内与温度无关[6]。从Fe薄膜经Al2O3隧穿势垒注入到Si(001) 中,在5k温度下Si中的电子自旋极化率下限为10%,估计值可达到30%,并目前自旋极化电子的注入与检测的研究不是很成熟,无论是在理论还且直到125k,Si中的电子自旋极化率仍有较大值[7]。是在实验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影响注入效率的因素很多,包 2 自旋流检测括界面质量、缺陷和杂质密度。以及能带结构等,因此寻找好的自旋极化 电子来源的材料,研究出好的注入与检测方法,提高注入效率,提高居里目前,自旋流检测有光学检测和电学检测两种方法。其中比较成熟的 是光学检测方法,光学方法就是利用自旋极化的发光二极管和EL谱测量光(下转第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