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考试题型及章节重点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考试题型及章节重点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考试题型及章节重点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考试题型及章节重点

题型:一、单项选择20*1‘ 二、判断10*1 三、简答 3*8‘ 四、论述2*13‘

五、分析1*20‘

1.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2.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中“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38条教学原则;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只提出寥寥几条;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体系;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依据认知-结构心理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共有8条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中

科学性,是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

思想性,是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学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英国教育家洛克,绅士教育的创导者,指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钻研“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德行”。

问:“文以载道”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中

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相辅相成

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悱:学生理解问题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发:启发学生去怎样表达

问:《学记》中的“道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诱导学生而不牵引,激励学生意志而不强制压低,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6.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判断:知识和能力不成正比(对)(注:能力=知识*发散思维)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应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的规律。

8.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和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他们以感知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判断: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对)

9.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中

“统一要求”又称“面向全体”。

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持培养目标,使学生全体得以发展;②认真了解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10.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大学教师应该“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1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中

19世纪,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1862年,“莫利尔法案”(通过增地建立农工学院)生效。

1912年,查尔斯·麦卡锡首次用“威斯康辛思想”一次概括了范海斯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12.大学的职能是什么?

答:有三大职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社会与经济服务。

13.论述:请结合所任教学课程或所学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答:第一部分,教学原则的概念;

第二部分,教学原则的内容;

第三部分,选择2到3条结合学科或专业进行发挥。

2.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组合。

概念: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共同进行实践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2.问: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答:体现在三个递增,三个递减。①学生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②教学的发现性递增,传习性递减;③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3.问: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大体分为三类: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组织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②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学生训练为主的组织方法,如:练习法、自学指导法。

4.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优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

讲授法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还有一条

5.问答法,又称“答辩法”,“谈话法”

问答法在课堂、实验室或生产现场都可以运用。

问答法的种类——①引导性问答②传授新知识问答③复习巩固性问答④总结性问答。

运用问答法的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②问题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6.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标、幻灯、电影等)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做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

7.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以获取新知、巩固已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参观法应做到几点?

答: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解说并要求学生手机材料或分散独立活动,作必要的记录;参观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整理参观或活动记录写出书面报告。

8.练习法:练习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根据教学需要所涉及出来的问题,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教学方法。

问: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答:①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要求并掌握有关的知识②有系统的进行练习③要竞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④及时评价练习结果⑤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9.高等学校的综合教学方法

3.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包括:静态——教学诸要素,如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及环境;动态:连续不断的教学的结合。

2.教学:是学生在教室引导下认识和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是通过认识和掌握知识的活动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改造和形成主观世界的过程。(注:仅仅罗列了教师的义务)

3.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

4.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②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③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

5.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答: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②教学认识是学生在老师知道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再生成过程;③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例子:马克思说,一个二项式定理,学生在课堂上大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得以掌握,而这项定力的发现,人类却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判断:教学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错)

6.如何理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

答:①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②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③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7.两个概念:

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

8.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①专业性;②独立性;③创造性;④实践性。

4.第八章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1.目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其他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远程授课等。

2.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设计到教学活动的规模,师生的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方面。

3.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4.问:辩证的看待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优点有: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但是也有缺点: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要更加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5.导生制:英国教育家贝尔提出。

6.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极其重要的补充和辅助教学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7.远程授课的基本特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视广播等视听技术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不同地点实时的、交互的、有选择性的教学。

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答:①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②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③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9.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具体要求:①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重难点);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了解其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个别差异及个性特点;③雪球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答: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活跃。

12.最佳时间理论:(1-6分钟,稳定学生情绪,承上启下作用)从第6分钟开始正式上课,15分钟开始刺激学生。

13.课后(包括辅导答疑和考核与评价)

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②命题内容要全面;③考察、考试次数不宜过多;④评分应当有分量。

考试应该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追求;

考试能够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期望;

考试实际做什么——人们对考试效应的评价。

14.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一名教师不能知道过多学生,这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水平。

5.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学内容:西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

3.课程的概念:课程不仅指一门学程或一教学科目,还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

判断:教学科目是课程的一个部门(对)

4.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高等学校教育课程具有①专业性②探究性③前沿性。

5.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答:①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③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④现行课程和隐性课程。

注:隐性课程的定义:并非用言语来陈述的非正式的潜隐性的但是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程叫隐性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某种专业、某些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修习的、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关系的课程。

6.高等学校课程编制

课程类型:①学科课程(始终未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课程);②关联课程(相互关联的课程糅合在一起);③融合课程;④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⑤问题课程(核心课程);

⑥活动课程。

问: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答: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②课程性质的职业性;③课程方向的人文性。

7.高等学校课程内容(课程文件)

包括两个部分: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统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分为三个部分:说明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教材:高等学校的教材或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它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是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的具体划分。

判断:教材就是教科书(错)

8.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

教材、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

6.第十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教师的含义

韩愈《师说》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两层含义:①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②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类各级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3.1980.12.5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93.10.31八届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3.18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5.15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

1998.8.29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通过《高等教育法》。

4.教师的角色特征: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

5.教师角色彰显了教师职业的特有特征:①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②教师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③教师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职业角色。

6.教师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要求:①专门的知识技能;②以风险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③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④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

7.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基本任务):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③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①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③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9.☆怎样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④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10.教师劳动复杂性的体现:①首先是由脑力劳动复杂性所决定的;②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11.判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对)

此题也可作为选择题。

12.学生的“向师性”、身教重于言教都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3.☆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有哪些?

答: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14.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具体有:教

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15.高等学校教师权利的内容: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民主管理权;⑤进修培训权。

16.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要求有哪些?

答:①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②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③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④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17.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四种: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18.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学生)

问:怎样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②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19.☆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概念: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结成联系的关系。

从几个理学上来理解:心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一种认识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都应履行的道德和义务;社会学则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可出选择题或判断题)

问: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答:①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前提;②树立自己的威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③学生的积极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少不了的因素;④利用多种渠道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0.教育大众化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毛入学率<50%)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

7.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2.19世纪初真正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开始。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

3.课本168页的数字。

4.☆问: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5.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①研究教育对象;②研究教学内容;③研究教学方法。

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高校科研管理的常见方法有:激励法和计量法。

8.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②阶级关系规定高

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课本45页的例子);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

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②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教育民主化运动队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①扩大高等教育机会;②调整教育结构(注:双轨制——一轨通向高等教育,一轨通过职业教育);③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②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3.怎样理解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答: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4.高等教育入学率:<4%贫困国家;4%-7%中等发达国家;>7%发达国家。

5.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

概括的说,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1.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①促进社会政治延续(包括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和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②推进社会

政治生活(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区域科学化,其次,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③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高等学校里的政治教育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因而对人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容易使人行程比较完整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从而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更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

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担任正职领导人物的必备条件。

判断: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对)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知识点一: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是人力资本论的奠基人;知识点二: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1929-1957年检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原因:一是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

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教育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的差别不会增大,而会逐渐减少)。

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高等教育

科学(潜在的生产力)—————显性生产力

①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4.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问:怎样理解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①传承文化,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②改造文化,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③创造新的文化。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变式:如何理解知识改变命运?

答:①高等教育可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

个人收入(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贝克尔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工资是变化着的。人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时期,工资较低;中年时期,工资达到最高点;以后,工资又下降。年龄-工资曲线的顶点,根据任的受教育水平而变化,教育具有提高劳动者个人工资收入的价值);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低位向上的变动)

第三节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社会服务。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前两项职能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④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

补充问题:有人说,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请对以上观点加以评述。

答: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前者指的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指的是社会本位价值观。①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个人只是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②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看成简单的人的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教育能够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谋杀。

在现实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教训。

10.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标的内涵

1.几个概念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庆,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人的培养,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和相当的复杂性。

2.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

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③高等教育目标还是搞得你高于活动的归属,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①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为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同样,健全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依赖于心理);②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德才兼备);③品的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完满人格);④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

分层次培养目标;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可成本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达到的程度,主要有四类:①认知类;②技能类;三情感类;④应用类。单元目标是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第四节高级专门人才的类型

①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知识点一: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知识点二: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兴办“增地学院”,高等教育开始朝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知识点三:《发展纲要》,到

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2020年达40%)②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如哲学家、数学家、史学家、物理学家等;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世纪操作者,诸如工程师、教师、医师、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表演艺术家、发明家等);③通才与专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五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补充:高等学校素质教育

1.国家政策:“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2.素质:狭义:为人、人品;广义:德、识、才、学、身心的要求和综合评价。

3.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内化,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平直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机械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背离。

4.兴起的背景

国际:素质教育的四大浪潮

浪潮1,1972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学会生存》报告;

浪潮2,1979年,上流社会组成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学无止境》;

浪潮3,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学会关心》报告;

浪潮4,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研究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明确,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同年,亚太经合组织以此为基础,提出“知识经济”。

国内:①1949——1978年(30年),双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②1979------1982年(4年),发展智力+①;

③1983------1989年(7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①+②;

④1990------现在,素质教育+①+②+③;(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①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③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④人的发展是深入人心、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5.素质教育的定位:①是一种指导思想;②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6.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全面:①所有学生的素质(一个不能少);②学生的全面素质都应得到提高

素质:自然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修养);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审美、劳动)

7.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造力

8.素质教育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翼)和谐发展

判断:素质教育就是指知识、文化教育(错);人文教育就是文化、历史知识的补充(错)难点:发展情感,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知识发展的水平。

12.扫尾: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第一节古代的高等教育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古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

2.带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专门性学校(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和博物馆和图书馆(古代从事高等教育互动的重要场所)。

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4.西周学校已有较严密的体系,总体有国学、乡学两类。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

5.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6.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

7.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求学青年大多按照籍贯组成“同乡会”,学者们按照各自的专长组成“教授会”。

“学生的大学”和“先生的大学”。

8.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9.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10.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洪堡提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而是学术自由的原则(出现了“教自由”和“学自由”)。

11.1862年生效的莫利尔法案(增地学院)生效。

12.1904年,范海思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其中之一是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第一次提出)。

13.1912年,威斯康辛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第三节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

14.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是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5.1903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16.葵卯学制将教育机构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高等教育又分为三级,分别是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扫尾)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管理

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2.1999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型原则。

(扫尾)第十二章高等教育制度

1.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可分为三大模式:集权模式(我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国使用这种模式)、分权模式(美国使用这种模式)和并重模式。

2.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法人资格:是指高等学校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独立享有法定权利和独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自身行为法律后果的资格。

3.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4.我国的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扫尾)第十三章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私营化。

2.1973年,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小于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和50%之间)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大于50%)。

3.判断:大众化教育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增加。(对)

4.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重点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另外朱熹支持这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教育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 教师承担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重任;教师受过专门训练;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阴性功能 5、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有了学校;夏代,我国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印度:婆罗门,佛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②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③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重人文知识 ④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提高 6、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公平)非专制(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内容:仁礼为中心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⑤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8、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产生和发展 ①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发展道路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2.泛智思想 3.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学年制思想,论证班级授课制 ②赫尔巴特:1.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2.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4.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③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中学特色教学思想4.活动课程论 ④卢梭:《爱弥尔》,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人性本善--另外还有孟子;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⑤布鲁纳结构课程,早期学习,发现学习;赞可夫实验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马克思思想: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高等教育学整理试题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一章)

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概念界说? (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 《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教育学_辽宁大学出版社_复习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学 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即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最初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成长的手段。 三、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四、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看,教育形态可以划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类型。 五、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①普遍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②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及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且联系越来越紧密; ③教育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变革性; ④教育形式多样化; ⑤重视教育立法,教育走向法治化; ⑥教育逐步终身化; ⑦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逐步实现全球化。 六、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孟学派撰写的《学记》,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早三百多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法国卢梭《爱弥儿》;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步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实验教育学最早由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观点;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大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假设:①任何学科都能够按照某种在教育上是正确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②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③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七、教育学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三论法。 调查法:从调查对象看,教育调查可以分为四种,①全面调查、②重点调查、③抽样调查、④个案调查;从调查的形式看,一是参观访问,二是问卷调查。 实验法三种形式: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八、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①提升教育论著;②解释教育现象;③指导教育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 ④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年江苏省高校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 C )。P93 A. 个人本位论 B. 形式教育论 C. 实质教育论 D. 社会本位论 2、“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 D)。P29 A.柏林大学 B.霍普金斯大学 C.剑桥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学位分为( A )。P239 A..学士、硕士、博士. B.硕士、博士、博士后 C.协士、学士、硕士 D. 协士、学士、硕士、博士 4、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 C )。 A. 高关联化 B.综合化 C. 短学程化 D.融合化 P143 5、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 C )。P152 A.讲授法 B. 谈话法 C.演示法 D.发现法 6、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的比例为( C )。 A.<15% B.>15% C.15%~50% D.>50% 7、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B )。P53

A. 政治 B.经济 C. 文化 D.法律 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专业课程和(C )。P115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专业基础课程 D.实业实训课程 9、第一次提出“教学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 D )。P24 A.布鲁纳 B.杜威 C.范海斯 D.洪堡 1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 C. )。P137 A.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写在题中横线上)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性。(P3) 2、美国在改革高等教育入学制度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面向不同背景人士的高等教育入学通道,包括考试入学、推荐入学和注册入学 3、我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是着名教育家孔子 P1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P216 5、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P75 6、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有三大专业,即法学、医学和神学P97 7、高等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术权力主导模式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P211 8、高等教育研究应该侧重的方面是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P177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高等教育学试题

此答案纯属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文化(狭义)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3] 文化(广义)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4]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6] 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 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8]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 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10]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11]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 学科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教材认为,它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1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准则。它属于教学的指导思想。 14] 课程(狭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 课程(广义)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分为3部分:说明、本文和附录。本文是重点。18] 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