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1

陈雪梅1 ,徐凯2,郭朝均3 ,邹文铨1,杨明1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0)

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成都(610064)

3江油恒源药业,四川江油(621700)

E-mail:meixue160244@https://www.360docs.net/doc/987714068.html,

摘要:青黛为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药用历史悠久,由于青黛一直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过程中沿袭古人以经验为指导,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疗效。本文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对青黛的来源、产地、生产炮制工艺等进行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青黛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青黛;炮制;沿革

中图分类号:R283

1. 引言

青黛作为一种植物色素的加工品,应用之初是将其用作颜料和染料,颜料名为花青,染料名为靛蓝。药用则是从唐代开始,始载于《药性论》(唐《药性本草》),目前也以此作为主要用途,临床应用广泛。炮制历史悠久,但近代对青黛的炮制研究很少,仅见于中药炮制方面的专著、手册及各省的炮制规范中对炮制方法的相关记载[1~7],没有其它研究内容。由于沿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作坊式生产,各地各家都以自己掌握的经验为准,炮制工艺难以规范,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本课题组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对青黛的炮制过程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将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对青黛的来源、产地、生产炮制工艺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2. 青黛的本草考证

文献中所记载的青黛别名较多,有“靛花”(《简便单方》),“青蛤粉”(《纲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蓝露,淀花”(《手板发蒙》),“靛沫花”等(《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青黛始载于《药性论》,曰:“君,味甘,平。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此后多家本草典籍多收录。马志在宋代《开宝本草》[8]中曰:“青黛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原等地染靛,亦堪敷热恶肿、染瓮上池沫功与青黛同”。寇宗奭在宋代《本草衍义》[9]云:“青黛,乃蓝为之。”首次明确指出了制取青黛的原植物是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0]中记载:“淀,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

靛花,即青黛,见下。”文中较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古代青黛的制作过程。

3. 来源

据文献报道我国青黛的源植物分别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以及豆科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和野青树I. suffruticosa Mil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中收载青黛的原植物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11]。1本课题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2-03zp51)的资助。

四川江油主产马蓝。

关于蓝的记载很多,人们对于“蓝”的认识是从染料开始,蓝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用于染青,如春秋时期的《诗经》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憺”,表明当时由于技术等原因限制,产量较小,而秦汉年间的《礼记·月令》中记:“仲夏勿令民刈蓝以染”,用“刈”收获蓝,表明此时收蓝已经用工具,劳动力有较大提高。《说文·草部》中明确指出“蓝,染青草也”,以及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青,取于蓝,而青于蓝”。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蓝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蓝入药始见于《神农草本经》[12]取用果实,称之为“蓝实”,列为上品。此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后世本草医著中,亦明确指出《神农本草经》中最先入药的“蓝实”专取自蓼蓝。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13]中记载:“其(蓝实)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可以染青”。唐代苏敬在《新修本草》[14]中始考蓝实的种类:“蓝实,有三种:一种围径二寸许,厚三、四分,出岭南,云疗毒肿,太常名此草为木蓝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者。按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疗热毒,诸蓝非比,且二种蓝,今并堪染,菘蓝为淀,惟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由此可见,苏敬是第一个提出蓝有多个基源即木蓝、菘蓝、蓼蓝,并主张以蓼蓝为正品。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15]中提出:“蓝有数种”,除了以上三种以外,增加了福州马蓝、江宁吴蓝两种。寇宗奭在《本草衍义》[2]中记载:“蓝实即大蓝实也. 谓之蓼蓝者,非是。乃尔雅所谓马蓝者。解诸药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0]才中得出:“蓝凡五种,各有主治,唯蓝实专取蓼蓝者……”并进一步指出:“苏恭(敬)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

4. 主要产地

青黛主产于福建、四川、河南、河北、广东和江苏等地,其它地区如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浙江、东北地区也曾经有见生产。福建、四川、广东多以马蓝和木蓝为原料;河北、东北地区多以蓼蓝为原料;江苏、山东、陕西多以菘蓝为原料。以福建、四川、河北产量最大。福建仙游、建瓯、四川江油的品质最佳。前者有“建青黛”之称,后者有逐渐取代之势。

5.炮制工艺

5.1 制靛工艺

制靛方法始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6],曰:“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文中对制靛原料的放置方法、注意事项、发酵时间、发酵后除渣、加石灰量、打靛时间等作了明确交待,最后还对沉靛过程和靛的贮存也有明确叙述,它是在古代青黛制作过程的完整记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7]中对制靛工艺的描述是:“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 与《齐民要术》中所述方法比较,均比较清晰的描述了制靛过程,但对于石灰的用量两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判断工艺的合理性,关于石灰的加入量应是工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草乘雅半偈》[18]中也提出:“……蓝澱者,掘地埋缸,以

蓝水浸一宿,入石灰频搅万余下,澄清去水,则色青成澱。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掠浮沫,掠出阴干者,谓之靛花,即市卖之青黛也。此属石灰造作而成,慎勿轻用”。由此可见,古代文献已有对浸泡方法、时间、石灰加入量以及青黛的精制和使用禁忌等均有相关记载,制靛技术已经相当广泛与成熟,同时也认识到传统的生产炮制工艺中是有精制方法的,但仍无法将石灰除去。

《齐民要术》中提出的浸泡工艺强调将原料浸泡于水下,并用木石压制,以防原料悬浮露出水面,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蓝”在发酵过程中的发酵菌属兼性厌氧菌,该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氧气量仅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5%左右。当其在空气中即氧气充足条件下,马蓝茎叶发酵是通过叶腐烂途径,而在微氧条件下则是经另一途径即真菌使马蓝茎叶细胞组分水解发生转化生成吲哚醇。可见,“蓝”茎叶在不同的氧气条件下,发生的作用机理是各不相同的,是由于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成条件下产生的。同时,“热时一宿、冷时再宿”,与《天工开物》中则描述为“水浸七日”,虽然有时间差异,其目的均在于将“蓝”中的甙类成分从植物的组织细胞中溶出来,转化为吲哚醇,然后靠石灰的碱性转化为吲哚酮,再通入空气进行氧化,最后缩合生成靛蓝。加石灰后要“急抨之”,目的是将氧气带入发酵液中,促进吲哚酮氧化合成靛。“一食顷止”即打靛时间约为20分钟,这一时间也较为合理。

5.2 精制工艺

古人所采用的粗靛精制方法一般是将粗靛配成浓溶液,经不断搅拌产生泡沫,将此泡沫晒干成靛,在古代文献中并无详细记载,仅在《本草乘雅半偈》中提到“……其搅掠浮沫,掠出阴干者,谓之靛花……”现代生产仍采用此法,它虽能除去大量的石灰等杂质,但并不彻底,用时仍需再行水飞。有时因为未能及时干燥,靛中所含蛋白经霉菌污染,所以经常导致产品中微生物指标超标而影响使用。同时由于此种工艺落后,费时、费力,不符合现代生产要求,须加以改进。

5.3 水飞工艺

使用青黛时,由于精制工艺落后,使青黛中含有石灰等杂质,因此必须在使用前再通过水飞除去。宋代《疮痒经验全书》中虽然提到“青黛水飞”,但对于水飞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清楚。明代《证治准绳》将其“澄去灰土”,明代《一草亭目科全书》云“滚水泡过”。直到明代《炮炙大法》[19]中提出:“水飞去脚,绿中有石灰,入服饵药中宜飞净用,一法用青布浸汁代之”。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20]亦有:“今惟以靛花充用,然干靛多夹石灰,须淘澄去,净取浮标用。”在清代《增广验方新编》[21]中也有记载:“该水冲之,钝饭锅上用绢筛滤去粗滓,水飞四五次,提取净漂澄清,日干去脚。”古人对水飞目的作了清晰阐述,因为浓泡沫夹带杂质,青黛体轻而漂浮于水面,水飞后即可去渣,“取浮标用”。这与今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故水飞精制青黛的方法沿用至今。目前的研究也表明,石灰辛、温,有毒[22],与青黛的功效相抗,影响了青黛的药效作用。

5.4 青黛饮片现代炮制研究

在近代,对于青黛饮片炮制工艺研究较少,虽然各种关于现代中药炮制方面的专著、手册及各省的炮制规范中几乎都有相关记载[1~7],但总结起来,进展不大。对于炮制方法的描述概括如下:夏秋季节采茎叶,置较大容器内,加水浸泡2~3昼夜,至叶烂脱枝、茎脱皮时,捞去茎枝叶渣,加入石灰(加入量10%~20%不等)充分搅拌,至浸液呈紫红色,捞出

液面泡沫状物,晒干,研末,为青黛。也有记载:至浸液呈紫红色时,再行搅拌,稍静置后捞取液面的泡沫(细粉附着在泡沫上),晒干,筛去杂质即得。

“叶腐烂,茎脱皮”这一发酵终点判断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情况是当马蓝叶浸泡于水中时,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进行的是半发酵,此时叶呈翠绿色,叶片完整,并未腐烂。而漂浮于水面的马蓝茎叶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完全发酵,导致叶片发黑腐烂,这根本不是正确的发酵路线,以此作为判断标准是不科学的。古人也从未有发酵后茎叶腐烂的描述。四川江油民间制靛工艺中,也未采用“叶烂脱枝”作为发酵终点的判据。

6.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青黛药用及其炮制过程的本草考证,认为:

6.1 制备青黛的原料方面

2005版药典中收载了青黛的三种植物来源,且本草文献中也对各个植物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有相关记载表明,对不同来源的植物所采用的炮制工艺基本相同。而实际上,由于植物本身性质的差异,是否可以采用相同的炮制工艺值得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种植物来源制得成品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及靛的总量进行综合考察,选择合适的原料,按GAP 要求建立原料基地,以保证青黛的质量。

6.2 青黛炮制过程理论研究

青黛炮制应用历史悠久,但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如炮制原理、物质基础、质量控制等方面,因此,对青黛的研究,首先就是弄清炮制原理,为青黛炮制工艺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青黛炮制过程主要包括浸泡发酵、粗靛制备、粗靛精制等环节,应分析各个环节的物质基础、主要产物,阐明物质的变化规律,掌握每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最终,明确整个青黛炮制过程的原理,为青黛炮制工艺的规范提供理论依据。

6.3 青黛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

青黛的炮制方法现无统一标准,各个省份的炮制规范中的描述也并不相同,部分参数的制定仅凭经验制定,部分关键参数并未量化,如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时间、温度、发酵程度及加水量等,打靛过程中打靛时间、石灰加入量、沉降时间等,精制环节为手工操作等,影响因素较多,导致青黛质量层差不齐。今后的研究应从以上各个方面着手,优化炮制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以稳定青黛产品质量,提高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并进行生产工艺的规范化、机械化研究,使青黛的加工炮制过程能达到客观、科学、可控、精确的现代化生产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左中丕主编.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6.

[2] 邓来送,刘荣禄.实用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3] 冉懋雄,郭建民主编.现代中药炮制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4] 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2002年版.成都,2002,10:275.

[5] 福建省医药公司宁德分公司编.闽东中药加工炮制规范[M].福建省宁德地区卫生局, 1984,春.

[6] 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修订本)[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 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8] 宋?卢多逊,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微科技出版社,1998:215.

[9]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卷十.

[10]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05:295(草部16卷,蓝淀).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7-138.

[12]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辑,石学文点校.神农本草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

[13]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189.

[14] 唐?苏敬等撰,尚志均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36条(蓝实),172条(大青)

[15] 宋?苏颂编,胡乃长,王致谱辑注,蔡景峰审定.图经本草(辑复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23.

[16] 后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缪桂龙参校.齐民要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第一版:卷五,种蓝第五十三.

[17] 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M].商务印书馆,1954,12:彰施第三蓝靛

[18] 明?卢之颐,冷方南等校点.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74-176.

[19] 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炮炙大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草部

[20] 李中梓撰,包来发主校.李中梓医学全书·本草通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草部

[21] 清·鲍相敖(公元1846年).增广验方新编[M].上海锦章书局石印,1940.

[22]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30-1231.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Processing of Indigo Naturals Chen Xuemei1, Xu Kai2, Guo Chaojun3, Zou Wenquan1, Yang Ming1

1 College of Pharmac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PRC (611130)

2 College of LifeScience,SichuanUniversity, Chengdu, PRC ( 610064)

3 Sichuan Jiangyou Henyuan Medicine Ltd.Co., Jiangyou, PRC (621700)

Abstract

Indigo Naturals is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s the effect with heat-clearing and detoxicating,cooling blood to stop bleeding,clearing liver and purging pathogenic fire.The history of Indigo Naturals for medicinal is glorious,it is produced continuously in the manual workshop,following the ancients’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lead to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be irregular,and influences the clinical effect.This article combing the past record summarizes the origin of Indigo Naturals,the place of produce,and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so on,points out the main existing question at present and the research field in the future,and look forward to having a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indigo naturals.

Keywords: Indigo Naturals; processing; history

作者简介:陈雪梅,女,1981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新剂型、新技术、新制剂的研究。

中药炮制 开卷

中药炮制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 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 制方法称为炙法。 6.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复合其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 7.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8.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 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9.燀法:将降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0.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 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反复研磨,从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根据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有清炒法(单炒法)、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根据所用辅料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6. 麻黄茎发汗解表,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目的:总结青皮的炮制历史沿革,为青皮的炮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与中药炮制有关的古今书籍,对其中与青皮有关的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青皮古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不加辅料炮制和加辅料炮制等方法。其中不加辅料炮制包括炒、烧、焙、蒸、炙、炮等6种;加辅料炮制又分为单一辅料炮制和多种辅料炮制,而辅料又可分为面、蜜、酒、麸、醋、盐、斑蝥、水蛭、马尿、巴豆等。现代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青皮(净制)、醋青皮、麸炒青皮、制炭、烤制5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建议增加对其他炮制品的研究,丰富临方炮制品种。 关键词青皮;炮制;历史沿革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1]。青皮味苦、辛,性温,无毒,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效,临床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等症[2]。现有资料表明,古代文献对青皮炮制记载始于唐代。在查阅书籍时,由于《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3]一书对青皮的炮制描述较为详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便以此书作为线索进行论述。笔者在系统查阅青皮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青皮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综述,为今后青皮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青皮古代炮制方法(1840年之前) 古代有很多方法对青皮进行炮制,其中以醋制青皮为主。经查阅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净制 指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以及分离药用部位的操作过程[4]。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去白”[5]。宋《博济方》提出“汤去瓤”[6]。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磨去瓤”[7]。即将药材没有药用价值的部分除去。 1.2 切制 指经净制过的中药材软化,并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过程[4]。宋《博济方》提出“细切”[6]。宋《圣济总录》也提出过此法。宋《全生指迷方》云:“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8]。明《普济方》有同样记载。宋《传信适用方》云:“一斤汤浸三日,换水候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作指面大方片子”[9]。明《奇效良方》沿用此法。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提出“剉大块”[10]。元《卫生宝鉴》提出“捣细用”[11]。明《本草品汇精要》提出“去瓤,剉碎用”[12]。明《本草原始》提出“以汤浸去瓤切片”[13]。切制有利于炮制,将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

当归的炮制

当归的炮制 08中现2班罗灵健0806506213 [摘要]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当归历代炮制演变轨迹及现代全国各地炮制概况。自南北朝开始,经历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文献记载的当时炮制方法有25种之多,其中以酒制法应用广泛;经过历代医家由浅入深、逐渐变化的认识过程,逐渐形成了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清炒和酒炒法,其它方法虽有沿用,但已不是主流。 [关键词]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 一 . 历史沿革 1 当归古代炮制概况 1.1净制与切制当归的净制首见于南北朝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 3 ] ,要求“先去尖并头光硬处一分已来”;此外,还有“去芦头”、“去芦洗净砂土”、“去芦须”、“去苗”、“去芦尾”等。洗也有特殊要求的,宋代《洪氏集验方》[ 4 ]要求用“温水洗”。 当归的切制首载于唐《千金翼方》[ 5 ] ,要求“切”,但没有具体规格。宋《太平圣惠方》[ 6 ]要求“剉”,宋《苏沈良方》[ 7 ]则要求“薄切片子”,《洪氏集验方》[ 4 ]也要求“薄切”,这种薄切的要求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中国药典和多数省市地区的炮制规范都要求“切薄片”。 1.2炮制当归自《刘涓子鬼遗方》[ 2 ]首载“炒”后,历代在沿用的基础上均有发挥,从南北朝到清末,历代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5种之多,有常温处理的,有加热处理的;有用辅料的,也有非辅料处理的;热处理的方式主要有清炒、辅料炒(辅料有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 、蒸、煮、煨、煅等;所用的辅料主要有酒、醋、盐、米、米泔水、生地汁、吴茱萸、芍药汁、姜汁、黑豆汁、童便、土等。其中酒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辅料, 酒制主要有“酒浸”、“酒洗”、“酒炒”、“酒焙”、“酒蒸”、“酒煮”、“半酒半醋炒”等方法,“酒制”的方法不仅历代应用最多,而且经过历代的衍变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中国药典和多数省市的炮制规范均收载了“酒当归”的制品。 2 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 当归在南北朝至清代的炮制发展过程中,医家对当归炮制方法的认识经过了由浅入深、逐渐变化的过程,形成了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当归的入药理论。当归传统按“头、身、尾”3部分分别入药,具有不同的药用特点。最早记载见于《雷公炮炙论》,雷敩曰:“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归尾”。随后历代医家对此有相同的看法,如“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12 ]。”“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11 ]“身养血,尾破血,全活血。”[ 22 ]类似记载屡见于历代医著中,形成了当归的传统入药理论,甚至沿用至今,虽然中国药典规定以全归入药,但有部分医家仍沿用传统理论,将当归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几部分,根据病情,辨证用药。至于“归头”、“归身”、“归尾”的作用,历代文献记载多有相悖之处,认识并不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3 当归现代炮制概况 当归入药炮制经过历代传承,现行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酒炒”等。《中国药典》2005版仅收载了“酒炒”方法,入药也不分头、身、尾3部分,而是用“全归”入药。各省炮制规范中,酒当归的黄酒用量多为每100斤药材用10斤,部分用酒量在10~20斤,个别几个省份采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58 21世纪中国与全球健康 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以及其为国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取决于互相关联的生态、经济、政 治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背景因素的变化支配着一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沿革。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自1949年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几次重要转变,并为《柳叶刀—中国卫生系列》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本文分成五个阶段来描述。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分法[1],而且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时间长度在中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解放后(1949-1965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抗日战争和内战已大大地削弱了中国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中国政府接管医疗卫生服务,并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建立了三级卫生服务网,并 将所有的卫生工作者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卫生防疫、中西医结合以及群众动员运动(如消灭血吸虫运动)。 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组织以及资金的募集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城市医疗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医院提供,而农村医疗则由基于合作医疗体制的村镇诊所提供[2]。在此期间新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这些院校的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城市工作。除了大跃进(1958-1960年)期间的几年大饥荒,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改善、水质以及营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Evolution of China’s Health-care System 董哲1, 费立鹏2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个派别争权夺势,所有机构都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大学及医学院被关闭近5年,师生全部下放至农村[3]。医疗服务是对全民进行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一段时间里在许多精神病院,医生不用药物治疗患者,而是使用《毛主席语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此外,毛泽东发起了“赤脚医生”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和知青参与了该运动,他们接受3 ~ 6个月的 医疗培训,之后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 卫生服务[5]。当时的卫生数据因政治原因进行了处 理,所以关于当时国家健康状况的数据很多都不可靠。 改革开放初期(1977-1989年)邓小平重新掌权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央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下放,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协调,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而且相应的期望寿命也增加了。慢性疾病(主要为心脏病、癌症、中风和心理性疾病)成为主要的致死、致残因素。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而且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健康问题。许多农村居民移居到城市打工,形成了农民工群体,但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获得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 费用责任下放到各个省份,因而扩大了各地区间 的贫富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公营机构的责 任,但医疗服务的资金募集逐渐私人化[1, 2]。由于 对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控制,昂贵的药品和高科技医疗服务被大量滥用。医疗费用迅速增加,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乡村医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球卫生研究所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预防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 与流行病学系通信作者:董哲 , dougzhe@https://www.360docs.net/doc/987714068.html,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 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 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规格, 片型标准的饮片.包括连刀片,掉片与炸心片, 皱纹片. 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 它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 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 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 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淬法: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 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 煅淬。 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 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 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 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 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称为发芽法。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 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 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 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 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 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 特征的综合概括。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 同炒的方法。 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 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 度标准的方法。 酒制升提: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其行沉降, 冲用于清中下焦湿热,如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经酒制后,缓和苦寒之性,借酒上行之力,引 药上行,酒炒后清上焦邪热,故有此说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 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多用黄酒。 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 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常用检查法有: 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刀切或 折断法。 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 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芦头药物的根头,根茎,残基,茎基,叶基等 部位. 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 法,又称直火煅法。 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泡一段时间,使其吸八适量 水分的方法。质坚的药材如木香,乌药,天花粉, 泽泻. 抢水洗快速洗涤药材,缩短药材与水的接触 时间,以免损失药效。 翘片:指饮片边缘卷曲而不平整,系药材软化时, 内部含水太多所致,又称“伤水” 切制: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 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 青黛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青黛细粉拌匀,晾干。如青黛拌灯心草,有清热凉肝的作用.去皮壳:指树皮类药材去除其栓皮,根及根茎类 药材去除其根皮,果实、种子类药材去除果皮或 种皮等。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 芽等。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 粉末的方法。 润法:把泡洗淋过的药材,用适当器具盛装或 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 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渗透 到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浸润,伏润,露润 ) 杀酶保苷:在含苷类药材的细胞中,含有可水解 这种苷类成分的酶,若长期存放,或加工方法不当,在适宜的条件下,酶便可分解其所含的苷类成分, 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甚至破坏影响药材 质量。所以含苷类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 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炮制目的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 晶的方法。 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 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 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 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 称为水飞法。 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 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相恶为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麸炒枳实。 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王的辅料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性。例如:酒制大黄 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 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心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 饮片古称咀片,广义: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狭义: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油片:药材或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系药材软化时,吸水量太过,或环境温度过高所致。 蒸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药性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对天然的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制作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挂学科。 朱砂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朱砂细粉拌匀,晾干。如朱砂拌茯苓,以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煮法 :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 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蛀蚀的现象。 发霉:中药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了霉菌。 泛油(又称走油):指含挥发油、油脂、糖类成分的中药饮片,在一定温度和间湿度情况下,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质地变软、发黏、色泽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变色:指中药饮片固有的色泽发生了变化。 气味散失:指药物固有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使气味散失或变淡。 风化: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变成粉末状态。 潮解:某些盐类中药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粘连:指某些熔点较低的固体树脂类和胶类中药,受潮后黏结成块。 腐烂:指鲜活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发热,导致腐烂。 自燃:指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等和一些含油脂高的细小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柏子仁等,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堆码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胞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 度以上时,热量便能以中心一下冲出垛外,轻者起烟,重者起火。

中药炮制学试题及答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药炮制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山楂经炒后对胃的刺激性降低,主要是破坏了部分_________。 3.炮制辅料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和_______。 4. 茯苓可用_______拌衣。 5.炒炭应掌握的原则____________。 6. 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________,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7.酒炙法中,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_____kg。 二、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分,共15分。 1.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 A.汉代B.秦代C.周代D.原始社会 2. 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 3. 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 4. 含甙类的中药,一般不用那种辅料处理() A.酒B.醋C.盐D.姜E.蜜 5. 米炒斑蝥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药物毒性B.缓和药物性能C.提高成分浸出D.矫臭矫味 6. 白芍切片后曝晒呈() A.红色B.绿色C.黑褐色D.黄棕色 7.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作用的辅料是() A.醋B.生姜汁C.酒D.甘草汁 8. 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A.三类分类法B.五类分类法 C.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D.以药用部位来源属性分类法 9. 清沙王不留行应炒至() A. 外表黄白色,稍具斑点B.外表深黄色,具香气 C.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D.爆裂成小白花 10. 蛤粉炒法适用的药物是() A.胶类药材B.动物类药材C.树脂类药材D.矿物类药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 中药炮制的专着有() A.雷公炮炙论B.神农本草经C.炮炙大法D.本草蒙荃E.修事指南 2. 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A.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B.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研究C.炮制方法研究D.饮片质量标准研究E.提取分离方法研究

7036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职责 (3) 5.产品概述 (3) 6.工艺流程图 (4)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 8.工艺卫生 (7) 9.质量监控 (7) 10.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8) 11.技术安全、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9) 13.劳动组合与岗位定员 (9) 14.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15.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9) 16.物料平衡的计算 (10) 17.常用理化常数、换算表 (10)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半夏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半夏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00二年版 4职责 编写:车间主管 汇审:生产部和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半夏 5.2汉语拼音Banxia 5.3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5.4处方名称: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5.5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5.6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7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5.8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5.9商品名 半夏,以个大、形圆、色白、皮净、干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一总论 1.中药炮制: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修治、修合、合和、修制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中药炮制基本任务: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效果。 4.中药炮制的起源:A.源自应用中药的实践 B.火促进了炮制技术的形成 C.酒的发明丰富了中药炮制技术 5.“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制作技术。 6.“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 7.“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记载了“治半夏”,“燔制左角发”血余炭等。最早出现炭药。 8.“神农本草经”:汉。 9.“雷公炮制论”:第一部炮制专著,雷敩(同效),南北朝 10.“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口父咀”出现 11.“新修本草”:唐,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檗、作豉、作大豆黄卷等。 1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宋政府制订,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13.“汤液本草”:金元时期 14.“本草蒙鉴”:明代,陈家漠。提出炮制总则,及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分类方法,归纳了敷料的炮制作用。 1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记载有“修治”。 16.“炮炙大法”:明,缭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 17.“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炒炭存性。 18.“修事指南”:清,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列药232种,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19.现代著作有:“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 20.雷公炮炙十七法:炝、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露、 21.各辅料炮制作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醋走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密制甘缓难下,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窍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制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洗咸渗骨,容易折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等 22.中药炮制研究的基础: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 23.炮制原理:指炮制方法的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炮制原理的探讨,可以了解药物的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 24.炮制总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5.中药炮制的研究方法:1.从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指导研究工作。 2.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炮制。 26.中药用药有两大特点:1.复方配伍 2.中药炮制 27.传统的制药原则是: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杀)为制, 相反、相恶、相畏为反制,相资为从制。 28.逢子必炒:即将众多的种子类,部分的果实类药物加热炒黄、炒暴、炒香、炒去臭气、炒去油、炒制烟尽等,从而改变其固有性质,获得所需的效果。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历史沿革】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乌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aconitine),(mesaconitine),(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

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对当归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总结当归炮制的历史沿革;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当归见诸历代文献的炮制方法达21种之多,其中常用的有酒制、炒制、油制、土制、制炭等。炮制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挥发油和有机酸的含量变化;我们可根据这种变化减少当归的治疗偏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当归;炮制;化学成分; 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归、云归、岷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被医家誉为“妇科要药”,在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祛邪补虚的中品。其味辛、甘,而性微温,归心、肝、脾三经,是一味女性常用中药。正如《汤液本草》中所说:“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中医学认为当归为血家之圣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用[1]。现代医学中当归具有提高免疫、抗心肌缺血、抗血栓、保护神经干细胞等作用[2]。临床上也常用其炮制品,经历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1 种之多,流传至今,主要沿用了生当归、酒当归、土当归、清当归和当归炭。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和应用不同,如酒当归辛温,取其散性,以增强活血散瘀之功;土炒后,既能补血,又不致滑肠;当归炭则缓其辛烈之性专于止血。现代研究表明,当归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使当归的药理作用也有所不同。笔者在参考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归不同炮制工艺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性分析。 1当归历代入药炮制概况 唐代《千金翼方》中始有“切”的记载,《理伤》中开始提出“去芦头”。宋代《博济方》中又要求“去”,《史载之方》中还要求“去苗”,去芦为后世广泛沿用[3]。历史上当归的炮制起初采用酒制法,首载于唐代,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提出“酒浸一宿阴干”。宋代丰富了酒制当归的方法,如《疮疡经验全书》对酒浸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酒浸二宿,晒干火焙”。之后继而出现了酒洗、酒润、酒炒、酒拌、酒蒸法、酒煮等炮制方法。除酒制法外,炒制法也是历史上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炒制法,如《太平圣惠方》和《洪氏集验方》分别提出了“锉微炒”和“去梢土,微炒令香”炒制方法。到了明代,在《普济方》一书中又提出“炒微黄”的炮制标准[4]。除沿承酒制及炒制法外,明代时期辅料种类进一步增多,创用了盐水炒法、姜汁炒法、米泔水炒等制法。同时还发展为用药料共制当归的方法,如吴茱萸炒和生地汁炒,新采用的炮制方法则有煨、煅、制炭等[5]。在宋代,还有“细切醋炒”[6],和“醋浸一宿,炙令香黄焦”[7]的描述。清代又出现童便制和黑豆汁制(《本草述》),还创新地提出了芍药汁制、吴茱萸制。土炒法也在清代形成,如《医宗金鉴》载“土炒老黄色”的炮制要求,该法一直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蜜制法和油制法还在不同地区仍沿用,如《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收载了蜜制法,《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收载了油制法。综上可以看出:当归炮制不论在工艺,辅料选择、质量要求及炮制理论、原理阐发诸方面,历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炮制工艺由清炒(炒黄炒炭)发展为辅料炒(土炒、酒炙)等,以扩大药用范围,进而又发展为二种辅料共制(酒醋拌炒),以提高制品质量,增强疗效。其中以酒制(酒炙、酒蒸及清炒(炒黄)历史最为悠久,应用亦最为广泛。制炭入药始于明代,土炒入药则始于清代。 2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 当归入药理论按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来分别入药,具有不同的药用特点。最早记载于《雷公炮炙论》中:“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 [8];《珍珠囊》中记载:“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9];《汤液本草》中引做:“头止血而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走”[10]。《本草正义》中又曰:“归身

中药发酵炮制分析论文

中药发酵炮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和发酵工艺,并与现代中药的发酵炮制工艺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经发酵炮制后生产的传统中药神曲、红曲、淡豆豉等进行了本草考证,论述了其名称由来、制作方法和功效等。 【关键词】发酵;炮制;传统中药;本草考证 Abstract:Themechanismandthefermentedtechniqu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red iscussedinthispaper,thefermentedtechniqu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wascomparedwithmordenChinesemedicine.Theherbalogicaltextualresearchon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chasShenQu,HongQu,DanDou-chiandsoonwhichw ereprocessedbyfermentationweredone.Moreover,theoriginofname,themethod sofproduction,theeffectivenesswerediscussedrespectivelyinherbalogical textualresearch. Keywords:fermentation;processofrefiningherbalmedicine;traditionalChin esemedicine;herbalogicaltextualresearch 我国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其后又相继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对天然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国家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药炮制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本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炮制工艺和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进行了论述。 1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概述 古代医药典籍将中药炮制又称为“炮炙”、“修治”、”修制”、“修事”。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中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丁丽梅 (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 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 2 0c 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 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 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3 2 止吐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g/kg,2~3次/d,连服2d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3 3 解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4 毒性 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 142g/kg家兔灌服0 5g/(只 d),连服40d,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d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其次为半夏,白矾半夏最小。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1]。半夏水溶成分内加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小鼠骨骼肌痉挛的物质,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果 通过对半夏3种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在临床应用上,生用,治虫、蛇蛰痛,痈肿痰咳,如 桂麝散 ;清半夏,治寒痰咳嗽,如 二陈汤 ;姜半夏,治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治胃脘痞满:如 半夏泻心汤 ;法半夏,治胃寒气滞:如 香砂养胃丸 ,由法半夏、木香等组成。 以上对半夏常见的炮制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半夏这一道地药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西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179~183 2 贵州省卫生厅 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3~84 3 郭建民,田源洪 中药炮制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3:156~158 (收稿日期:2010-01-20) 374V o l 21 N o 3A erospace M edic i n e M ar2010

我国通信业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通信业体制的历史沿革 1.改革前我国通信业的体制状况 (1)邮电部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新中国要努力“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设邮电部。邮电部的成亢,使中国邮电事业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国历史上七十多年来邮政和电信分营的现实,当时采取了“统一领导,分别经营,垂直系统”的体制。即邮政和电信由邮电部统一领导,部内设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分别经营邮政和电信业务。 根据邮电部直接组织通信和经营管理的原则,确定了邮电部的5项基本任务是:①对全国国营邮电事业之企划、经营与督导;②对国家法律许可范围之内之私营电信、业余无线电信与学术研究性的电信实行管制;③组织、经营与管理对国外的邮政、电信通信;④统一管理航务电信网;⑤举办邮电业务的各种事业及附属事业。 (2)第一次“邮电合一” 邮政和电信经过短暂的分管阶段以后,根据前苏联专家的建议,政务院决定对邮政和电信企业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1950年7月,邮电部决定实行邮政、电信企业行政管理领导的合一,即在邮电部集中领导下,部内实行专业分工,区管理局以下实行“邮电台一”。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不再成为一级领导机关,电信总局分为长途电信总局、无线电总局、市内电话总局。至此,形成了邮政总局、长途电信总局、无线电总局、市内电话总局 4个业务职能局,改变邮政、电信分别经营的体制。凡属邮电重大决策以及人事、财务、综合计划、国际邮电事务等都集中于邮电部。部属各专业总局只按专业分工对各级邮电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按照国家行政区划,设立大行政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 实行“邮电合一”体制以后,全国各邮电企业除大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由于业务种类较多、业务量较大,仍然分设邮政局和电信局外,其余各级邮政局、电信局均陆续合并为邮电局,其管理机构合署办公,营业局所按实际情况合营或分营邮政和电信业务。至此,在全国形成了四级管理的邮电体制,即邮电部一各大行政区邮电管理局(华北各省邮电管理局和北京、上海、天津市的通信企业直属邮电部领导)一省、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及各大区邮电管理局直属的邮政局和电信局一各一、二、三、四等邮电局。 (3)邮电管理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形成三级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对邮电工作的领导,从1953年开始,改变邮电部门垂直体制为实行邮电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业务管理以邮电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54年,大区邮电管理局随着大行政区建制的改变,改为大区办事处。当时,县邮电局的地位和责任还不够明确,绝大部分还没有成为一级核算单位,这就影响丁计划经济的实施。针对存在的问题,邮电部在1955年5月,再次对邮电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并作了相应调整。经过调整,县邮电局作为一级企业,负责县内的全部邮电工作,是指令性计划的执行单位。直辖市或比较大的省辖市邮电企业,可以根据邮电业务量和通信设备状况等标准,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以专门经营邮政、报刊发行、市内电话、电报、长途电话等业务。至此,形成了以邮电部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县邮电局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 (4)“大跃进”中的邮电企业下放 1958年,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邮电部门也泛滥起来,给邮电事业造成了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