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记忆口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记忆口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记忆口诀

教育基础记忆宝典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过名方动

教育的日常用法: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思想转变;例--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名词词性。

2.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国家、领导人颁布;例--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3.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例--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动词词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历民生长相接(阶)济(继)

1.永恒性:人在教育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古今不同(某一时期/不同时期对比);教育随着人

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

3.继承性:古今相同;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4.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上,时间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5.相对独立性:自身规律,必然受社会制约;具体表现——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6.生产性:潜在的投资;“今日消费,明日生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活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生产性,但是这种生产性和其他活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7.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在制度、思想、方法上,不同民族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质,尤其是在语言教育和民族文化传递上。

8.阶级性: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接受教育(我国的统治阶级是人民);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其服务。这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方法上。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最为古老,本能代(桑代克)生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心理仿问孟禄,米(米丁斯基)凯(凯洛夫)巴(巴拉诺夫)爱劳动,羊(杨)需要(叶)交往,杜威愿生活

1.神话起源说:朱熹、宗教观点;最古老的观点;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利托尔诺、桑代克;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动物生存本能;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指导;违背了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体现了育人性,违背了社会性、目的性。

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5.需要起源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专著;对劳动起源说的补充。

6.交往起源说:叶澜;只能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片面的)。

7.生活起源说:杜威;教育源于生活。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三无(老师、独立形态、阶级性)

结合(生产劳动)一目地(生产生活)

1.平等性和全民性(没有阶级性)

2.目的的单一性、内容的贫乏性(为了生产生活;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3.制度的缺乏性(没有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4.活动的非独立性、途径的有限性(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紧相连,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结合)

5.方法的原始性(口耳相传、模仿)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街(阶级性)道(道统性)等(等级性)

专(专制性)项(象征性)课(刻板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权力地位的象征)的特点。

阶级性说的是人的经济地位,如物产阶层和中产阶层。

等级性说的是级别,是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比如古代的一品官员。而品官员等。

女(重视女子教育)武(尚武)士(培养战士)的五个

脚(角力)趾(掷铁饼)头(投标枪)挑(跳跃)泡(赛跑)古希腊斯巴达(奴隶社会)教育目的重视女子教育培养战士(杀婴制)重视女子教育,教育特征尚武。

军事体操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教会(教会学校)三科四学,打(打猎)下(下棋)一头(投枪)马(骑马)游(游泳)人击(击剑)掌(吟诗)

封建社会时期(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修道院学习内容为七艺:三科(旧三艺,古希腊智者学派)—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柏拉图)—(苏格拉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度(教育制度)过公(公立教育)历(教育立法)双(双轨制)十(世俗化)一(义务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德国普鲁

士);

3.教育世俗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二次结合);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5.出现了双轨制(英国);

6.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中(终身性)国(国际性)革命(革命性)为(未来性)

生(生产性)工(公共性)科(科学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1.公共性: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

2.生产性: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3.科学性: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最重要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指导。

4.未来性: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

5.国际性: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面向世界培养世界人。

6.终身性: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原始社会古代近代

7.革命性:不断的革新之中。

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平等)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起点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教育内容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教育条件设备是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密码化的关键就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全(全民化)民(民主化)信(信息化)个(个性化)球(全球化)21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全民教育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全球化

5.教育个性化

双生(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公民教育)文(文艺教育)属平(平民教育)阳(晏阳初),弹琴(陈鹤琴)五指(“五指活动”)要(中国幼教之父)灵活(“活教育”)

平(平民教育之父)阳(晏阳初)村有(乡村幼教之父)只(陶行知)幼(中国幼教之父)鹤(陈鹤琴)培(蔡元培)植(职业教育之父)村(乡村教育之父)树(梁漱溟)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人物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四大教育——①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②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③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④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平民教育——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活教育”思想体系,开设“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中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周恩来)、万世师表(宋庆龄)、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郭沫若);一个理论——生活教育理

论: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三次实践——①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思想②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即“即导即传”③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五大主张——“行是知之始”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即主张随学随教,“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五育教育——①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体)、实利主义教育(智)、公民道德教育(德)、世界观教育(最高境界)、美感教育(美)②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北大改革实践;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梁漱溟:乡村教育之父;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途径;提倡乡村建设。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两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一任务(教育规律),一动力(教育问题)

一、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

熏(循序渐进)熟(熟读精思)了嘘(虚心涵泳)一下

切(切己体察)着(着紧用力)吃(持之以恒)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目的——明人伦;教育阶段——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8-15岁“教事”大学15岁以上“教理”;道德教育——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教学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苏“产”玻(柏)璃(《理想国》)压(亚)灵魂(《论灵魂》),罗马有鲲(昆)爱演说(《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启发式思想)——讥讽、助产、归纳、定义;首要任务——教人“怎样做人”;必学科目——算数、几何、天文。

柏拉图(西方教育史三大里程碑之一);社会本位论、内发论;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智慧)、意志(勇敢)、情感(节制)三部分构成;“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思想体现于著作《政治学》;世界上最早论述心理的著作《论灵魂》——营养的灵魂(体)、感觉的灵魂(德)、理性的灵魂(智);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对自由公民施行自由教育。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代表欧洲教育理论的最高水平;学习过程三阶段——模仿、理论、练习;教学组织形式——分班教学思想(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创立(形成)时期

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康德首教课,巴特来规范,杜威去实用

机智(“泛智”)夸大(《大教学论》)独立(独立学科),班级百科自然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独立,《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新工具》——号召采用实验调查法;被

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实现教育学独立;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书——《母育学校》;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平等思想);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直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教育目的——永生(宗教目的),学问、德性、虔信的人(现实目的)。

康德:教育万能论;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范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社会本位论;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注意)、联想(期望)、系统(要求)和方法(行动)四个阶段。

杜威

(西方教育史三大里程碑之一);从做中学;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的本质——学校

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卢梭自然《爱弥儿》,洛克白板话(《教育漫画》)绅士,佩奇(裴斯泰洛齐)慈爱记要素,梭利有(幼)母重个性,葫芦(福禄贝尔)喜欢玩游戏,预备称(课程)病(斯宾塞)教(《教育论》)科学卢梭:内发论、个人本位论;第一部小说体教育学著作——《爱

(西方教育史三大里程碑之一);教育观念——自然主义;儿童早期消极教育。

洛克:外铄论、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面向资产阶级,轻视国民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其中体育为先德育为重智育后之;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教育之父;是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人《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目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福利院;创立要素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渐转单复杂的因素。

蒙台梭利:世界幼教之母;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

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儿童独立性的尊重;肃静与活动;精神胜于方法;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注重“个性”;童年期的秩序感。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早肯定游戏价值。

斯宾塞:《教育论》、《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最有价值);课程论——最早提出“课程”,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五类课程——生理学、自然社会科学、教育心理学、历史政治、艺术文学;教育目的——教育准备(预备)生活说,教育为将来“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教育学发展时期教育思想

木(姆)有掌握目标,哪(纳)来发现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斯基最优化,全面和谐好司机(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导言》;掌握学习;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教学过程》;发现教学法(足够的时间);认知结构主义学说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法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以高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进行

教学的原则(决定性原则、第一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发展性教学原则强调高难度、高速度)。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补差价(阶)不顺利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身互补——盲人耳聪,身心互补——身残志坚;启示——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群体差异——男女性别、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启示——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特征不同任务;教学启示——分阶段教学。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身高不同年龄长速不同,不同方面不同步——王阳明五岁不能说话却能默背藏书(生理与心理);启示——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盈科而后进、不凌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幼者听而弗问;则坏乱而不修方向性、不可逆性、不可超越(如:揠苗助长);关键词——由……到……,先……再有……;启示——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与影响因素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孟子复(弗)活(霍)为(威)拉歌(格)

内有高人(仁)懂(董)卢梭

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论;观点——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洛伊德:观点——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霍尔:观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威尔逊:观点——“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量。

柏拉图:观点——“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学习即回忆)。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高尔登(顿):“优生学”的代表人。

王守仁(王阳明):心即理与生俱来不教自会。

董仲舒:性三品说——圣人、中民、斗筲。

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二)外铄论

文之外出寻(荀)落(洛)花生(华生)

欧文:性格形成说。

王夫之:性日生日成。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教育万能论

康德爱(爱尔维修)玩(万能论)落(洛克)花生(华生)

康德: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

爱尔维修:人的才智差别是因为人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机遇,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爱尔维修所讲的教育是“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三有教师全面控制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9.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10.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

较好。

11.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加速设(社)计(即)员(研)特个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