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21T15:25:57.2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5期作者:商海霞

[导读] 诗歌是语言文字高度凝练的成果,它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意蕴、富有韵律的节奏贯穿着语文的教学过程。山东省惠民县何坊街道中学251700

摘要:诗歌是语言文字高度凝练的成果,它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意蕴、富有韵律的节奏贯穿着语文的教学过程。初中时期正是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学生阅读诗歌、感悟诗歌的能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诗歌地位、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方法着手分析了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教学现状

一、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虽然我国一再提倡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但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传统诗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过程中只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于备考知识的传授与强化方面,在诗歌教学中,将对于诗歌的解析转化为“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课。而学生迫于老师、家长对于成绩过于重视,常常将重心放在英语、数学等成绩提升较快的学科,从而淡化了对于诗歌的学习。

2.诗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注重方法改革,不讲究上课环节,就是老三套,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这个程序成了不少老师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以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其实教师可以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老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二、如何提高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诵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有效的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题材,它富有鲜明的节奏感,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因而在诗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诵读,使静止的诗歌灵动而活泼,眼前呈现丰富的诗歌画面,提高审美感受。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呢?在初读诗歌时,可以以诵读音乐为背景,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或者搜索优质的诵读模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诗歌的诵读技巧、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和诗歌的心灵感应、有声对话,从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形成特定的情感氛围,为后续的诗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知人论世,奠定良好的文言功底。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间不乏优秀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古诗的巅峰期。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创作主旨。因此,为了指导学生正确地领会诗歌内涵,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只有做到广泛阅读,知人论世。例如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开一派婉约词风,然而她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哀转缠绵的。只有充分地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她的人生境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内涵。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她待字闺中之时,其诗歌轻松明快,富有趣味;第二阶段是她与赵明诚结婚期间,诗歌也多明丽轻快;她的创作巅峰期在后期南宋苟且偷安,偏居一隅,赵明诚客死他乡之后,她的诗歌里所表达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才是最动人心魄的一卷。明了词人的人生际遇,自然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作的风格,明确大致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生遭际,从而准确地掌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倾向。如何让学生由所教诗篇引发到对其他诗篇的探索,才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更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

3.分析意境,呈现丰富的诗歌画面。诗歌虽然篇幅短小,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的几十字就蕴含着丰富的画面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就要注重“品词凿句”。优秀的诗文都很注重炼字炼句,正如大诗人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好的诗句往往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整体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中精彩的词句要适当点拨,引发思考,精细讲解。可运用对比教学法,体会该字词的独特之处,可否用别的字词代替,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懂得字词的妙用。

不仅要对诗歌中精练的字词进行赏析,更要充分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诗歌中有很多特定的意象,它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月亮”古往今来都被认为是思想的象征,“落日”也被认为是迟暮之年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些意象被赋予的含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掌握好这些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指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诗歌画面,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观感受,丰富精神体验。

总之,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功底以及语文素养,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J].语文建设,2013,(18):13-14。

[2]王义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情感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9-20。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

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诗歌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必修板块,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仅限于皮毛,学生对诗歌的掌握只停留在记忆上。而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则需要我觉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57-01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占有很大比例,诗歌学习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两种类型。古诗词在考察过程中,不仅仅重视对诗歌的背诵,还要求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每一句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等等。而且一般而言,学生离当时的时代比较远,对诗歌中表达的背景认识较抽象,教师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作者感情的拿捏,需要学生深入情境,进行细致的揣摩,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现代诗歌的篇幅相对较长,通常会分为不同的部分,在现代诗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会比较跳跃,而且情感的表达相对比较抽象,通常会借助不同的意象来象征某个东西,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晦涩。 而诗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

机会,也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换言之,诗歌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鉴于诗歌学习本身的情况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对诗歌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将诗歌教学内容尽可能的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通过丰富的课堂形式,依托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感知和加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哈把握。因此,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成为制约诗歌教学的瓶颈。 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相对与小学阶段相比,内容会更加丰富,诗歌的难度有所增加,对诗歌的翻译难度有所加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和直接的灌输,防止学生对诗歌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诗歌学习之前,要根据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如果把诗歌直接交给学生讨论,可能不仅会影响课堂的效率,而且也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前,鼓励学生对诗歌的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为了尽量的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进行资料的整理,然后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之前对马致远的诗词接触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是在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实验中学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 。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需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浅显易懂。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二、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2.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3.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5.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6.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7.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8.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9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10.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11.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12.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14.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15.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7.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8.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19.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20.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21.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22.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4.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5.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26.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27.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8.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9.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30.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31.谈古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32.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33.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34.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35.模式·个性·文学性 36.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37.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8.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39.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40.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41.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42.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43.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44.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45.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4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47.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48.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50.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5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5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3.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54.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55.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56.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57.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来源于网络2012-10-08 09:15 【大中小】【我要纠错】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古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经典的材料。学习古诗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再现古诗中的美。 一、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我们都知道,直接诉诸于视觉上的浓墨重彩,花红柳绿,那是画家的妙笔,而以绘声绘色绘形的语言传达出的美妙的画意却是诗人的杰作。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清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润湿了渭城的大街小巷,优雅的旅舍,瓦楞青青,旁边的柳树也在清晨细雨的洗涤下更加鲜绿新翠。诗人将这些平常的眼前景致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留恋不舍,更增加了两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于是送别时那难舍难分的复杂情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付诸画面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特点,也因此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可以说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掩映于濛濛春雨中的这些寺院楼台,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这里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手,通过作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诗与曲是相映生辉的。优美的曲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的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诗歌感情的天地。当适当的优美的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指导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性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便是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语感、培养技能的主要方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朗读当做一门课程认真的设计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标签:语文教学;朗读;精致化课堂;初中生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想,积极的引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等,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要熟练掌握知识,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朗读课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所以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朗读的意思是把没有声音的语言变换为有声语言,把书面上的语言用充沛感染力的声音进行表达。语文就是“语言”、“文学”的统称,朗读理解文字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语文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和改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方式。因此,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师生对朗读教学不重视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生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的情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没有端正自己的观念,在意识里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不必学习,并且朗读费力费时,不如节省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做题。在对文章进行朗读时,部分老师只是随口一念,朗读缺乏情感训练,学生在听得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朗读带来的积极影响,久而久之失去了朗读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朗读在通畅情况下只是被当做了过渡环节,或者是作为自习课上的填充,从而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朗读质量低 在朗读课堂上,很多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感到不自然,在读课文时因为紧张等因素致使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将文章读的四分五裂,文章也缺乏美感,这种现象就说明了学生不熟悉朗读的方法[1]。学生在初中时期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由天真活泼变得腼腆内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觉得有情感

浅谈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浅谈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近年高考中,古诗鉴赏是必考的题目,且选材主要是唐诗宋词, 题型的数量大多为1—2个。而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范围从唐宋 诗词扩大到了晋诗(北京卷第12题陶渊明《移居》其二)、元曲(浙 江卷第16题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上海卷第14—16题张可 久的《山中书事》)和清诗(重庆卷第13题张维屏《新雷》、龚自 珍《己亥杂诗》其五),湖南卷、湖北卷中出现了两首诗歌的比较 鉴赏。虽然选材范围宽了,但仔细研究,考点仍是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求我 们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围绕考点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下面我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一、分析学情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大多只是能背,或 是意译诗歌,对高考如何考查诗歌却是一无所知的。 二、明确考点 研读考纲,告诉学生诗歌鉴赏中的高考考点,即考查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这 样就可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

具体来说,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类别方面。如古体诗和近体诗、咏史诗、咏物诗、绝句和律诗等。(2)风格方面。如豪放、雄奇、沉郁、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3)语言特点。如清新、含蓄、平淡、绚丽、简洁等。(4)表达技巧。如对比比较、以古说今、以动写静、静景动写、情景交融等。(5)常见的意象。如树木类、花草类、动物类、风霜雨雪水云类等。(6)情感方面。如喜悦、失望、寂寞、恬淡、旷达等。(7)其他方面。如首颔颈尾、联想想象、意象意境、平仄对仗、音韵声律等。 四、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2单元)主要是诗歌鉴赏,教师应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以教材中的诗歌为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如何表述。 (一)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把握意境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叙事诗中叙述的人物,写景诗中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以及诗歌中提到的可让读者联想到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例如,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第二段“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巅”时可这样逐层设问:1.该段描绘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展训练一(感受景物形象): 滁州西涧

初中部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 年月22日,即当周周四下午3:—: 3 , , , , , , 一行五人代表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教文化与中小学古诗词语文教育研究”课题组走访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这次走访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及负责初一初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针对学生的调查主要是发放此前设置好的调查问卷;针对教师的调查内容主要是访谈。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次的走访调研做一个总结,即“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和“附中初中部古诗词教学的综合面貌”。 一、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吟诵方面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 师大附中): (此部分由陈、杨完成) 通过对学生所填问卷的初步统计和对教师的访谈,我们得知,目前初一初二阶段(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初中阶段,因为初三基本上所有的时间用到了准备中考上,教学方面的时间留的不是很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以下手段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首先是教师自己根据诗意和诗歌的节奏给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其次是,教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名师朗读的录音和一些结合古诗词意境所设置的视频、 a 、幻灯片等等。 目前主要是凭借这两种手段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教学。这样的现状表明,即就是像师大附中这样的软硬件设施都属于一流的名校,他们目前针对古诗词的吟诵教学仅仅只是涉及到了“诵”这一个方面,即我们所说的“朗诵”,换句话说,最高也只能是神情并貌的朗读而已。在师大附中,一般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要“朗读过关”的,显然,这也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重视。 我们知道,“古诗词吟诵”决不仅仅是诵读诗词,他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之一。“吟诵”其实是包含了两层意思的,一是“诵读、朗诵”;二是“吟唱(力求原生态)”,即就是像古音乐那样把古诗词演唱出来。针对这个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从师大附中语文教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情况。语文组备课组长a老师说:如果现在要对古诗词进行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吟诵”教学的话,是个好事,很多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也会对此极感兴趣的,但这个做法就目前来说只能局限在“兴趣的范围之内”,而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大范围推广的的可能。究其原因,老师讲到:一方面是因为原汁原味的古诗词吟诵文化已经基本失传,现在仅见的几家吟诵方法和理论体系只是冰山之一角,况且各持一套,没有规范性,这样就基本上决定了目前还没有关于古诗词吟唱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没有那种所谓的话语环境了(一个很好的原因,根本性的)。所以,这个东西无法存在于正常的“齐步走”课堂教学中(此可思索处),如果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型的辅助手段,肯定是很受欢迎的,只要你的东西做得好,有人感兴趣,毕竟这个东西是个新鲜的“玩意儿(意味深长)”。 可见(仔细琢磨),尽管很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是不能对“古诗词”的吟诵研究抱以灰心的态度。事实上,作为一种兴趣性的研究,这个是大有前途的。如果做一个设想的话那就是:把可吟诵的古诗词配乐配谱吟唱出来,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材料,带进学生的课堂,作为正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一项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辅助和材料,这应该是很现实的。好东西总是会有人来买的。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4-12-09T13:45:33.513Z 来源:《教育学》2014年9月总第70期供稿作者:廖才周[导读] 所谓朗读,指的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廖才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邓堡中学554100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朗读,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会朗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朗读,它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人云:“诗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朗读意识薄弱、朗读声音不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及教师必须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所谓朗读,指的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语文不是学习静止的字符,而是学习语言的文学。通过读来品味文字中的情感美、艺术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阐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改善和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初中生来说,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通过朗读能够进一步增强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效果。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深思、感动、向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利用朗读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为本的朗读教学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内容,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改变策略 1.提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状况就是许多教师对朗读教学都不太重视。出于对教学成效的考虑,不少教师会觉得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不大,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比重不够,有些教师甚至在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都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这种教学观念不太正确,朗读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体验与感知,尤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所蕴含情感的感受。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面领会文章的含义是很有帮助的;其次,教师在提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同时也要采取正确的朗读教学方式,要让朗读教学更为科学合理,使其能够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以《月迹》的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还蕴含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表现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好悠远。对这一篇饱含情感且意境深远的文章,除了进行必要的文字讲解,让学生仔细朗读文章是很有必要的,朗读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满足感。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大声朗读。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朗朗上口、富有意蕴的美文,学生除了齐读、范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等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示范朗读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以带动其他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有效。兴趣是逐渐养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便会乐于朗读积累,便会孜孜以求之,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3.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朗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为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这不但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度,将作品的韵律美、情感美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