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哲学史纲要

1. 请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以德配天”的含义和意义

答:殷周时期,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变化, 将原来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将原来宗教 血缘崇拜发展为政治化道德化的祖宗崇拜,将外在的天神崇拜组建内在化道德化。

周公等人认为,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统治者要明德慎刑、勤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以德配天。

1. 请介绍孔子的仁学

答:孔子哲学将礼的核心仁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挥,

中国哲学中心范畴之一。

微观角度:什么是仁

(1) 爱人为仁。爱虽有差等,然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

(2) 克己复礼为仁。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以礼修身另一方面也要求内在的自我建立, 为仁由己。

(3) 忠恕近于仁。忠强调推己之心,恕强调尽己之心。是仁道一体之两面。忠恕未尽 仁然而离人不远。

宏观角度:仁的不同层次

(4) 人的第一境界为圣人,“仁者”,圣与人统一境界为最高人格境界。

第二境界为贤人,“成人”德成于内而文见于外。 第三境界为君子。贤人和君子都超越自然

的道德人。

(5) 人道是人文主义价值理想。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仁爱、 仁义礼等理想是中国人安 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 价值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2. 老子“道”之用

老子哲学体系范畴的核心是道。老子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 形而上的范畴 道之用有以下三点:

① 宇宙生成论:道生养万物

② 以虚无为用。

③ 老子以反向为

用: 3. 墨子“三表法” 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有本者,有原者,有用者。 上本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古代圣王 记载、老百姓亲身体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 但这样也论证了鬼神的正确性。 4. 孟子“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而人之初,性向善;又良心本心的依据在天,故天 赋于人性善的道德属性,性善是先于人的经验而来的。是人所以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类本质。 但人常常不能体认本心,所以常常需要反躬自省。然后推扩本心。

6.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表述庄子“天地与我共生,则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强调自然和人是有机生 命的统一体。齐物的意思是物齐或物论齐。主张形色不同的事物不齐视为齐一。

从有限进入 无限之域。庄子反对唯我独尊, 反对宇宙中心,主张破除成见,善于站在别人立场理解别人 而不己意强加别

人。 7. 毕同毕异

仁不仅是孔子哲学核心观点,更是

创造性来源于虚无,有无相生。 1) 2)

老子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 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 主张提前预测设计, 避免事物向

相反的方向转化。 老子主张从细小柔弱的事情做起,

观察事物发展的征兆。以免

招来更大的祸患

3)

万事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都有共性,叫做毕同;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都有个性,叫做毕异。

8.天论

①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天人相分,人在尊重天的基础上,可以有所作为

③制天命而用之,人应当利用自然,依据自然之道去改变自然。

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时代是变化的,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同,称为“世异则事异”;物质生活的变化,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称为事异则备变。

10.人副天数说

人是天的副本,人数符合天数,是类比和模仿天来成长的。

①从形体看,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②从道德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

③从终极意义看,人并不是自己有的道德,而是上天赋予。为人者天,人是天的目的

11.魏晋玄学的特点

以辩证有无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质为基本内容,以解决名教和自然关系为目的,以得意忘象为方法,以辨明析理为思维形式。

12.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哲学根本主张在于讨论无。他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首次以本末概念来讨论有无

关系;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崇本息末的主张,把本末看作是本体和现象关系

13.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

王弼从道德家的自然哲学出发,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主张名教应顺应自然本性。

14.王弼的得意忘象

王弼认为万物之本是无言无形无名无象的。如果人们仅停留在概念上追求无,那么不可能达到对无的体认和把握。因此必须真正把握无的内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来实现。从方法论将就是寻象以观意。

15.不真空论

不真空论主张不要离开一个虚假的真实,去另起一个虚假的本体。其对象是体用的关系。不真空论对象是空色,体用的关系。

①本体和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相即的,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②不真空论认为,万物虚假。

i从佛教缘起论证明,非无物也,物非真物

ii从佛教的假名说来论证万事万物只是假名假号

lii用相对主义诡辩论来证明万物本无差异

③为进一步说明本体和现象关系,僧肇又提出立处即真的命题,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

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

16.禅宗思想

禅宗

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①顿悟成佛的本心佛性说

I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II顿悟成佛,一悟即至佛地

②慧能对禅含义的创造性转换

I对禅定的传统意义加以破斥,对传统的禅定义进行创造性转换,否定了以第六意识妄心为起点的禅定观,而以本心自性为观点,提出定慧一体的禅定学说

II依据直指本心的观点,对坐禅的含义进行全新解释

要求坐禅者不可系心净念,因为净念本就是一个妄想。

在行住坐卧中无有执着,方可契悟本心。

③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认识论

这三者是本心自性的根本属性,也是认识本心自性的方法。

无念是核心,无相针对外境而言,无助针对内心而言

无念,是说明本心自性的体性

无相,是契悟本心者对外界的认识

无住,是契悟本心之内心心无所住的状态。

以本心自性为起点,以本心自性为归宿。

17.太虚即气

无形无相的太虚是宇宙的本体状态。太虚聚则成气,散则成太虚。太虚是气的元生存状态

也是万事万物演化本源

18.朱熹在中国哲学文化史的地位

①成就程朱理学统系,为理学昌盛发挥关键作用

I朱熹融汇百家,既重视对思想的开放,又重视对系统的建构,成就程朱理学统系。

II朱熹是两宋理学发展的最高峰,对周敦颐张载二程的学说都予以创发和充实

III朱熹成就的程朱理学统系最终深入民族意识深处扎下跟来了

②有贡献于儒学

I朱熹在对儒学的重新阐释中作了文化下移的工作

II朱熹重振了先秦子学好论辩的学风,不仅批判佛老,而且在儒学内部兴起了激烈的讨论

III朱熹对书院的支持和建设,对儒学的传播乃至学问的下移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IV总结了宋以来的儒学,建立了体系庞大的系统

③历史观

构建了人心与道心,人欲与天理对战的两分结构。并提出了历史一治一乱,三代以王道胜,三代以后以霸道胜得力胜德霸胜王的历史退化论

④朱熹不仅是理学家而且是经学家,是集学者和哲人为一身的宗师。

19.王阳明

致良知

良知是指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当即呈现于当下判断

含义

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至其极

一方面,良知本体至善性绝对性和普遍性为人们道德线索和成圣成贤追求提供内在追求

另一方面,又要对良知本体在现实环境中的作用的相对性具体性两只追求的无限性保持清醒认识方法

按照良知指导而行才能致良知;强调将良知贯彻于道德实践中

意义

致良知将王守仁哲学思想完满建构出来,标志着王守仁这削减购最终形成

20.黄宗羲的对专制王权的批判

①对君主和天下、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与已重新规范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更多是同事的合作关系

②对君主和臣子的义务予以规制

君主:君主以服务天下为最高使命;臣子:为天下非为君。

③对封建王权家天下予以批判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颜元

①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以实学来批判虚文

②格物致知新解:

格物即是犯手实作其事,格物不仅仅是致知的基础,而且贯穿于致知的全过程

③经世致用的实学

以学、习、行代替道家的讲读、著述

重视学术对社会政治的作用

④气质之性即天命之性,非气质无以为性

理与气的关系即是性与行的关系

⑤最突出地方:重才、情、气等事功用效果,重实行而反空谈,重经验而反先验,有比较鲜明经验论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