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第35卷第2期2011年3月

人口研究Vol.35,No.2March 201143Population Research 人口与发展论坛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人口研究》编辑部

主持人:顾宝昌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毃

毃毃*

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一般认为,

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

育水平的关系比较明确,

那么对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关系的认识分歧就较大了。因此,如何认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成为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三者关系的重点。

关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分成四类:1)“等同论”,生育行为=生

育意愿;2)“无关论”

,生育行为≠生育意愿;3)“大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4)“小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对于如何认识“生育意愿”这把通向人们的生育行为和人口的生育水平的“金钥匙”,比较流行的有二种倾向性的意见。一种意见,即所谓“等同论”,认为生育意愿就等于生

育水平。有什么样的生育意愿就会有什么样的生育行为,

从而形成什么样的生育水平。如有的研究推论,因为调查发现许多人表示希望生育二个孩子甚至还有希望生育更多孩子的,因此,如果让

人们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生育的话,

生育水平肯定会走向很高。还有一种意见,即所谓“无关论”,认为生育意愿并不反映人们实际上的生育行为。人们表达的生育意愿只是在呼应政府的生育政策

的要求而已,并不具有真实性,因此,“不可信”。如果真的没有政策的制约,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完全

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

尽管多年来关于生育意愿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调查接二连三,但真正把调查的结果作为预见未来生育水平趋势的参照座的,

几乎是凤毛麟角。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当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多年处于低于更替水平的情况下,如何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人口研究面前不能不回答的重大课题了。为此,我们在2009年汇集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研究的研究人员,

组成了一个跨单位、跨地区的课题组,申请了题为《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关系研究》的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并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2009JJD840019)。目前,项目正在按照项目计划全面展开。

为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进一步推进对这一问题讨论,作为课题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44人口研究35卷《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论坛,请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马小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

研究中心杨菊华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云教授,根据她们多年的研究就如何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

毃毃。

从江苏调查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郑真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生育意愿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生育意愿是出于个人或家庭对子女的偏好、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后的生育愿望表达,包括期望

生育的子女数量、

性别、生育时间和间隔。理想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反映的是普遍可接受的社会价值和生育观念,从概念上和测量上都与生育意愿有差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全国性问卷调查

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更接近理想子女的概念,如1997年、

2001年和2006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

由于对生育意愿的研究大多出于对生育水平变动的关注,多数调查和分析更为注重生育意愿

的数量方面。事实上,

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可能高度相关,但并不相同。不同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

理想子女数比较稳定,其变化滞后于生育率的变化;生育意愿则更为接近现实,且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的影响,会根据本人或家庭的经历和条件调整。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转变的地区,

具有生育意愿低于理想子女数的共同特征。例如,“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课题组在2010

年的调查中用两个问题分别了解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如果不考虑生育政策和其他条件,您认

为一般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

?”“您自己希望生几个孩子?”调查得到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65,平均希望生育子女数为1.42。进一步细分,在20727名18 43岁育龄妇女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

意愿数量均为“1个”的占34.8%,两者均为“2个”的占40.6%。也存在理想与意愿不一致的情况,

有22.9%的妇女认为一般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可是自己希望只生一个孩子;理想子女数为“1”

但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的仅有0.8%。

在低生育水平的人口中,生育意愿对研究未来生育水平变动具有实用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从战后婴儿潮快速回落,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滑,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婚育模式从传统型向更为自由多样化的现代型转变,婚育年龄推迟,婚姻不再成为生育的必要条件……。面对多种选择,人们的生育行为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理性决策主导,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已

经发生变化。邦戈茨总结了第一次人口转变后的社会中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在这一阶段研究低生育率的理论框架,此后根据这个理论框架构造了低生育模型(Bongaarts ,2001;Morgan ,2003),即:TFR =F u ·F r ·F g ·F t ·F i ·F c ·IP 。

这个模型与邦戈茨生育模型(Bongaarts and Potter ,1983)不同,其参照指标不再是自然生殖力

而是意愿生育数量(intended parity ,即IP );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婚姻、

避孕、流产和产后不育,而是包括了三个提升生育率的因素(非意愿生育、替补效应和性别偏好)和三个抑制生育率的因素(进度效应、不孕效应和竞争效应)。郭志刚(2008)曾介绍了邦戈茨的低生育模型并讨论了其在中国的应用。从实用意义上来说,根据调查对象希望生育子女数量估计的生育意愿与邦戈茨低生育模型中的IP 最为接近,是估计生育率的重要参照指标。

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生育意愿并不等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45

同于生育行为,也不会简单直接地转化为生育行为。妇女的生育是从意愿到行为的序列决策和逐步转化过程,最终落实到行动才会对生育率变化产生影响,即:生育动机→生育意愿→生育打算→生育行为→生育率(Miller and Pasta,1995)。如果使用过于简化的指标和分析框架,有可能做出错误推断。

2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江苏调查的启示

由江苏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于2006 2010年在苏南、苏中、苏北6个县/市开展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基线调查(2007年)和跟踪调查(2010年),通过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调研,探索生育意愿-生育计划-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影响城乡妇女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2008)。

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发现,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现有子女在数量上存在差距。在2010年调查的已婚、已生育且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5295名妇女中,尽管有49.8%希望要两个孩子,但她们当中已有两个孩子的只占27.3%,显示了二孩的生育意愿与二孩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而回答自己希望只要一个孩子的妇女中绝大多数(97.1%)却也只有一个孩子,则反映了一孩生育意愿和一孩生育行为的接近。

不过,由于这些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大多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她们可再生育还有将近20年的时间的机会。通过了解她们再生育的意向,将有助于推断她们未来生育二孩的行为。调查问卷中询问了“已生一孩、可生二孩”的妇女:“您是否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在生育意愿为1个孩子的妇女中,有85.1%说自己不打算再要孩子了,只有3.5%表示有再要孩子的可能性,显示了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打算的高度一致;而在生育意愿为2个孩子的一孩妇女中,却有44.8%表示不打算再要或可能不再要孩子了,只有8.9%表示肯定会要,还有29.5%有可能再要,显示了两者之间的不一致。

图1生育打算的落实情况,2007 2010年

Figure13-Year Follow-up on Childbearing Intention,2007-2010.

(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N=2504)

2007年生二孩计划频次列百分比2007-2010年

频次

分计划

生二孩百分比

不打算要了1878可能不要149没想好395可能会再要207肯定会再要105

(合计:2734)

37

11

26

30

46(合计:150)

资料来源:“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2007,2010。

2010年的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成功地跟踪了2007年基线调查时大部分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已婚妇女。在2007年接受基线调查、已有1孩、可生2孩并回答了生育计划问题的妇女当中,只有6%在这3年中生了第二个孩子。2007年的二孩生育打算与此后3年间的生育行为之间虽然相关,但仍然存在差距,有44%(46/105)在2007年表示自己“肯定会再要”一个孩子的妇女在这3年间确实生了第二个孩子(见图1);还有一部分妇女改变了主意,放弃了再要二孩的打算。较为明确的生育意向和生育时间计划更有可能落实为生育行动2007年说自

46人口研究35卷

己“不打算要了”、但到2010年却生了二孩的妇女只有2%(37/1878)。这一方面显示了生育计划与生育行为之间的明显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不生”的计划基本落实,而“要生”的计划离真正落实还有不小差距。

图2根据江苏两次调查归纳了从政策到行为的生育数量逐级递减的趋势,即:在满足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当中,她们的理想子女数却低于2(1.7),她们希望生育的子女数又比理想子女数低0.2(1.5),而现有子女数比生育意愿更低0.4(1.4)。即使假设所有妇女最终都落实了生育计划,平均生育的子女也只有1.3,也就是仅有30%的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最后生了二孩,远达不到意愿生育的子女数(1.5)。

图2从理想到实际的子女数量变化(符合二孩生育政策妇女)

Figure2Changes in Number of Children from Ideal to Reality

资料来源:“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跟踪调查,2010年

3小结

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前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减的,即本人意愿生育子女数低于一般理想子女数,具体生育计划低于本人生育意愿,而实际生育行为又低于生育计划。虽然这个地区已经有不少育龄夫妇符合当地生育政策生育二孩的条件,认为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的也不在少数,但他们的生育行为依然是以一孩为主。

江苏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理想子女数”与生育意愿有差距,而与生育行为差距更大,不宜作为预测生育趋势的依据。个人生育意愿是群众所期望的生育结果,在非意愿生育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生育意愿可以被看作是终身生育水平的上限。相对而言,育龄夫妇的生育计划能够较好地预测他们的中、近期生育行为。这些调查结果与国际上类似调查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我们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至于这种现象会持续多长时间、是否可能有所转变,还需要更长期的跟踪调查。

总的来说,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是逐步接近现实的三个层次,生育意愿比理想子女数更接近现实,而生育计划则比生育意愿更接近现实,具有明确的数量和时间的生育计划更有可

①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占已婚妇女总样本的34%

②N=5705,其中6%尚未生育

③1孩妇女3年累计生2孩比例为6%

④计划生育的子女数根据已婚未生育妇女和1孩妇女的生2孩打算估计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47能转化为生育行为,最终对生育数量产生影响。同时,这三个指标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是逐级递减的,理想子女数相对稳定,而生育计划改变的可能性更大。未来的调查研究应更关注育龄夫妇的生

育意愿和生育计划,

了解和分析意愿和计划的现状、变化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

毃毃。从北京调查看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马小红(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笔者从2002年起开始涉入生育意愿的研究,至今已近10年。参与顾宝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

基地课题“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生育水平关系研究”及《人口研究》组织的本次论坛使我机会对这

些问题进行梳理,

特别是从多年在北京市的调研中获得的一些心得。1生育意愿研究亟待解决认识论层面的问题

生育意愿研究一直是我国当代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众多的学者投入其中(风笑天2002;姚从容、吴帆、李建民,2010)。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生育意愿?研究生育意愿的目的是什么?是我们每个研究者首先需要回答的。正如许多学者阐述的,研究生育意愿从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有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邦加茨提出的研究生育率的新模型框架中,已不再以自然生殖力而是代之

以意愿生育数量作为参照(郭志刚,2007)。在生育控制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生育水平主要是各种

因素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造成的。从决策研究层面,生育意愿研究具有更实际的意义。正如本课

题的开题报告中所指出的

,“对人口态势的变化趋势的研究离不开对生育水平的正确判断。作为人口整体的宏观指标,生育水平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人的生育行为所决定的。为了把握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就必须要考察人们生育行为的发生情况,而生育行为的发生又与人们的生育意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低生育率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及其与生育水平的关系,具有非常

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段话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地指出了研究生育意愿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发现,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相

互背离的现象(顾宝昌,2007;杨菊华,2008;茅倬彦,2009;宋健、陈芳,2010),它给我们以往从研究

生育意愿角度来判断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而预测生育水平的逻辑认识打上了大大的问号。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能否拿来判断生育行为和预测生育水平并不是一个能轻松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引发的问题就是:既然存在这样的现象,我们现在研究生育意愿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政府把握未来人口态势、审视生育政策有多大参考价值?当把这些问题抛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生育意愿研究的众多学者面前时,不能确定的回答难免令人沮丧。因此,研究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问题,寻找生育意愿研究在中国特殊的背景下对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预测影响力,不仅对我国政府决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一个生育意愿研究领域众多学者面临的认识论层面的问题,对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偏左还是偏右,抑或自有规律

国际上这一主题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

偏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悖离现象同时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但在这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下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前者主要表现为实际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后者则由于“非意愿生育”的普遍存在而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和特点(顾宝昌,2007;杨菊华,2008),即生育水平高于民众

。,,把发达国家存在的生育意愿大于生育水平的倾向称之为“左

48人口研究35卷

倾”,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生育意愿低于实际生育水平的倾向称之为“右倾”,那么,中国如何?偏左还是偏右?抑或自有规律?

从方法上讲,对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关系研究中,实证数据的取得是关键因素。比较起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生育意愿的数据较为容易,难以取得的是生育行为的数据。应对接受生育意愿调查的同批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直至其完成生育过程后,取得的生育行为数据才接近事实。但是,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长期的跟踪研究数据。这是研究的难点。一些学者变通方法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有初步的结论。郑真真(2010)于2010年在江苏对2007年生育意愿调查的被访者做了跟踪调查;茅倬彦(2009)利用江苏2007年的同一调查数据将被访者目前可观察到的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进行比较研究;宋健(2010)在四城市的调查中将生育行为的数量维度界定为现有子女数与计划再要子女数的方法进行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研究。她们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被调查区域,存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背离的现象,呈现出生育子女数低于生育意愿的“左倾”倾向。换句话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关系上,已经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类似的趋势。

在计划生育政策依然是我国基本国策的今天,这样的结论是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的。提出原因包括,其一,目前的研究中,被调查者绝大部分没有到结束生育行为的年龄,其生育行为存在很大变数,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对应关系无法确定;其二,研究的地域是在江苏城乡和四个城市等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情况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全国值得探讨;其三,从表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的现象,但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是人为的限制性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双重影响下形成的;而发达国家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如果取消生育政策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有可能呈现“右倾”,即生育水平大于生育意愿的局面。

3城乡趋同的低生育意愿———北京的发现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与特大城市,其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在全国走在前列,因此,对北京地区进行生育意愿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目前,在大城市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地区,独生子女正逐渐成为婚育家庭的主体,因此,我们的调查主要是针对20 34岁的独生子女展开的。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在2006年和2008年对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做了调查(马小红,2007;马小红、张信峰,2008),分别获得1000份左右的问卷,其中20%为双独家庭成员。

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城乡,1孩生育观成为生育意愿主流,5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其理想子女数为1孩,独生子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农村(1.47)高于城市(1.18),但都属于低水平生育意愿;2)无论城乡,已育1孩家庭没有明显的2孩生育意愿,在回答“如果政策允许,您打算要第2个孩子吗?”,只有28.4%的城市和39.2%的农村被调查者作了肯定的选择;3)无论城乡,双独家庭都没有明显的二孩生育意愿,只有26.9%的城市双独家庭和36.3%的农村双独家庭明确选择生育二孩。这表明,即使允许双独家庭可以生育二个孩子也难以推进人们的生育行为,提升整个人口的生育水平;4)无论城乡,选择生育2孩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子女成长、天伦之乐等家庭情感需求,而不是经济、养老和政策原因;5)无论城乡,都不存在男孩性别偏好。北京的调查结果与江苏、上海等地的调查结果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北京的调查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生育意愿调查,到目前还没有收集到被调查者生育行为的追踪数据来做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2011年,作为基地课题的子课题,我们拟采用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2006年被调查对象的生育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并与江苏调查,。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49综合北京、江苏和4城市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低生育意愿是普遍的现象,而江苏和4城市的调查则显示,比生育意愿更低的是人们的生育行为。这是全国的个别现象还是代表了主流趋

势?中国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

到底是偏左还是偏右,还是自有发展规律?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

毃毃。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的三重悖离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偏离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同时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者主要表现为实际生育水平高于生育意愿,而后者则由于“非意愿性生育”的普遍存在而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和特点。在中国,这两种情况同时并存,从而使得中国的人口态势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近些年,针对意愿与行为之间悖离现象,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国学者也

利用全国性或地方性调查数据,

对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该问题的关注表明,

人口学界已经不再一味地追求降低生育率,而开始同时关注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口现象和导致低生育率的潜在机制(即中间变量)的作用。不过,由于相关研究起步不久,许多与重大

现实问题有关的学术问题尚未厘清,

呼唤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关问题的探讨中来。本文尝试界定生育意愿及相关概念,并对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阐述。

1生育意愿及相关概念辨识

界定生育意愿及相关概念是为了更好地探究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人口学界最关心的问题曾经是如何降低过高的生育水平、并使之保持在更替

水平上下。然而,

随着1960 1980年代西方国家和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生育转变的完成和生育水平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特别是许多国家或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的出现和蔓延,学者们开始关注为什

么生育水平并未止步于过去预测的更替水平,

而是持续降低,并深入思考在低生育环境下,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育意愿(fertility desire ),我国学者有如下定义: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在生育上的愿望、追求(徐天琪、叶振东,1994),是个人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体现在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时间、性

别、

素质等方面的期望,其中又以数量最为重要(谭克俭,2004),是人们对待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赵景辉,1997),是育龄妇女所期望的子女数和性别比例(杨瑛、武俊青、陶建国、高尔生,2002),或

是人们对生育行为的最佳设计(席薇、张丽辉、于涛、王莹,

2000)。显然,学者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它是一种愿望、态度或看法;生育意愿涵盖

理想的子女数量、

性别和生育子女的时间,特别是前两个维度。但是,从上述定义中也不难看出,学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微妙的差别,除共同认为它是一种愿望外,有的认为生育意愿是一种追

求或要求,

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期望,还有的认为它是有目的的设计。这些不同的说法其实是把生育意愿和其他几个相近的概念混淆了。

生育意愿源于舶来的fertility desire ,反映了人们认为什么样是最好的、最理想的生育状况,即生几个孩子、生几个儿子和几个女儿、什么时候生最好,等等。因此,生育意愿与生育偏好(fertility preferences )和理想子女数或理想家庭人数(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ideal family size )比较接近,均

也是指人们对生育结果的一种喜好、偏爱、态度或愿望,但通常情

50人口研究35卷

况下,它主要是针对子女的性别而言的,虽然也暗示数量;理想子女数或理想家庭人数指的是子女的数量,却不论子女性别,只反映生育意愿的一个层面。这几个概念虽不等同,但十分接近,也常互用,特别是在性别偏好不强的环境中。但子女数侧重数量,偏好侧重性别,而意愿涵盖数量、性别、时间三个维度。

对生育的追求或要求、期望、设计却超出了观念的范畴,但与另外几个概念更为接近:生育打算(childbearing intentions、fertility intention、intended family size、fertility plan)、生育预期(fertility expec-tation)、生育抉择(fertility decision)。仅从字面上看,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这些概念都不易区分;但若仔细分析,还是能分辨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

生育打算或生育预期是指人们的生育意图、意欲、意向、目标、期望和追求,虽然也是主观上的概念,但却更接近实际;生育抉择是在打算的基础上做出的生育决定。可见,生育打算和生育预期、生育抉择是指人们在生育孩子上的具体计划;它们具有比生育意愿更强的行动指向性,是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生育行为的设计,是介于意愿与行为的中间环节,而生育抉择又比生育打算更接近生育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多个概念区分为三组:生育意愿(包括偏好和理想子女数)、生育打算(包括生育预期)和生育抉择。简单地讲,虽然在高生育率情境下,意愿与打算之间可能存在上行的梯次关系(即理想子女数较少,但出于某种原因而多生子女),在后生育转变时代,这三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种下行的梯级关系:

意愿、偏好或理想子女数往往大于生育打算,而后者又往往大于决定生育的孩子数。换言之,“认为几个孩子最理想”并不一定表示“自己一定会计划生育几个孩子”,而“打算生育几个孩子”最后也未必“一定能生出几个孩子”。

2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三重悖离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且密切的联系。不管是在低生育率还是在高生育率的社会情境中,人们生育几个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想要几个孩子,特别是在没有强制性生育限制的情境中。同时,由于个体的生育行为直接决定总体的生育水平,故生育意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生育意愿不等于生育行为。从认为几个孩子最理想到最终实际生育几个孩子(即由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产生不同的组合,即意愿大于行为、意愿等于行为、意愿小于行为。一部分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生育意愿,而低生育率情境下的大部分人往往期望更多的孩子,却生不出意欲的子女数;相反,在高生育率环境下,又普遍存在非意愿性生育现象。因此,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基于生育意愿判断的总体生育水平也会存在偏差。

生育打算、生育抉择是介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及生育水平之间的两个中间环节:

这里表达的关系是,认为几个孩子(和什么样的孩子)最好(理想),意欲生几个孩子(打算),决定生几个孩子(抉择),最后实际上生了几个孩子(行动)。这几个因素均为个体因素,但个体的生育行为可以集合为总体生育水平。因此,生育打算和抉择调节个体生育意愿和群体生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51

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可能致使意愿和行为出现悖离,并使基于当前的意愿预测未来的生育水平出现偏差。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可能表现在任何一个中间环节:首先,认为生几个孩子最理想并不表示自己意欲生几个孩子,于是出现第一重悖离(即意愿与打算之间的偏差);其次,意欲生几个孩子也不表示自己一定选择生几个孩子,从而出现第二重悖离(即打算与抉择的偏差);最后,决定生几个孩子到实际生了几个孩子之间还可能不一致,出现第三重悖离(即抉择与行为的偏差)。

悖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意愿本身的改变:出于对外在和内在制约性因素的一种应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打算随着育龄期的流逝而发生变化。比如,制约性的因素可能会提高意愿或打算水平,但更多的是起到抑制性作用;又如,基于配偶的意愿改变自己原有的生育意愿;再如,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以适应社会规范的需求(如:生男孩),或因深切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成本和效用而改变生育意愿等。另一方面是打算和抉择的改变:种种因素使得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育打算和生育行为,即便依旧保持原有的生育意愿。2008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悖离的综述性文章,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关于生育意愿抉择理论、意愿与行为悖离的现状及悖离的原因,并对中国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认识。其中谈到,意愿与行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悖离,主要是社会、制度、环境、个体生理等多层面、多维度因素互动的结果。

欧美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并非人们的生育意愿过低所致。相反,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世纪之交的生育水平远远低于更替水平,但人们的生育意愿却仍在更替水平上下;换言之,生育意愿都超过、至少是接近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根据1989年欧洲12国的调查结果,人们平均的理想生育意愿是2.16个孩子。其中,爱尔兰和希腊最高,分别为2.79和2.42,德国和西班牙最低,分别为1.97和1.94。但在这些欧洲国家,当时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都远远低于人们的生育意愿:1989年,欧共体国家的平均生育率为1.6,低于理想生育意愿0.6个孩子。不仅欧洲,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国、中国的台湾等已完成或处于生育转变尾声的国家或地区,意愿与行为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悖离现象。

3中国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的关系

在中国的政策情境下,由于生育政策的介入,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其一,总体上看,在生育意愿调查中,理想子女数低于更替水平。过去10多年全国和地区性的生育意愿调查数据都一再显示,中国育龄妇女的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低于2.1的更替水平:1997、2001全国生殖健康调查结果是,理想子女数在1.64 1.70左右;200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生育意愿调查及一些非官方机构组织的调查结果都证实了低于2.1更替水平的理想生育子女数;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为1.73个;2007年全国居民生育意愿社情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为1.89个。就地区性数据而言,2008年北京市的理想子女数仅为1.4,2010年江苏省六地的调查数据显示,理想子女数为1.69(郑真真,2011)。

显然,我国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低于西方社会的平均水平。人们常常将过低的生育意愿归结为生育政策的影响的缘故,即可能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有条件的生育意愿”;政策的存在使人们不敢表达真实的意愿,较低的生育意愿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应答。这就暗含着一个假定:若没有生育政策这个紧箍咒,人们的生育意愿和总体生育水平都会提高;换言之,生育政策对生育

52人口研究35卷

其二,尽管意愿较低,但意愿大于行为的现象却比较普遍。不仅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人们的意愿大于行为,且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比如,上海白领的理想子女数是1.7个孩子,而过去10年上海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1.0。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阳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多数人希望生两个孩子,但它们近十年的总和生育率始终徘徊于1.0左右。

其三,在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时代,政策对国人生育意愿的形成和生育行为的实现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楚。在生育转变早期,生育政策无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重塑了人们的生育打算和生育抉择,制约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即便在后生育转变时代,也不能完全否认政策对部分人群的直接作用和对大多数人的威慑作用。但是,在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低生育率情境下,政策的作用相应减弱;相反,对生育行为产生更大影响的可能主要是经济社会因素。

因此,若考虑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和水平的影响,则有如下关系:

不同时期,政策与图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强弱不同,一个总体趋势是渐行渐弱(且受制于经济社会因素的调节,而且,生育政策本身反过来也受制于生育意愿,这两点在图中均未呈现)。在后生育转变时期,政策只是生育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人们摒弃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后,政策的作用显然越来越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其作用主要是威慑性的。

其四,中国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还受制于低胎子女的性别。可见,中国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的有同有异,因为西方人的生育意愿主要是数量问题,而中国人还多了一个维度,即孩子的“质量”。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看重子女的质量,但中国人对孩子质量的理解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健康、教育等维度外,还有与性别偏好国家共有的子女的“性别”维度。对有儿子偏好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子女性别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子女优劣的分界:男性为优,女性为劣,故这种情境下的生育意愿可能是有条件的意愿。换言之,对部分人来说,生育行为更多是个变数,因头(两)胎的性别而异。

4小结

基于对低生育率情境下,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判断:

其一,三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生育政策的环境下),有待更多深入的研究;

其二,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人们的意愿、打算、抉择和行为都可能因外在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发生改变;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意愿相对稳定,行为变化最大;

其三,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的关系受到生育打算和生育抉择的干扰和调节,一个基本趋势是,意愿的子女数高于打算生育的子女数,打算生育的子女数多于决定生育的子女数,而决定生育的子女数超过实际生育的子女数,即意愿与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三重悖离。

因此,在利用当前的生育意愿预测未来生育水平时,需要考虑三重悖离的影响。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53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

毃毃以日本为例看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周

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

研究主题

多年来生育意愿被当作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指导计划生育的工作。这背后的假设是人们具体的生育行为是理性的,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生育意愿来预估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处于不同人口发展阶段的社会,其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差距的方向会有不同。就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契合程度我们可以归纳出三大模式:

(1)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人们有生育目标,也有左右生育数量的手段(避孕或人工流产)。结果,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达到平衡。

(2)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人们有生育目标,有控制生育手段但使用失败、干脆没有或不用控制生育的方法。结果,生育行为高于生育意愿。

(3)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人们有生育目标,有控制手段,但种种生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主动或被动)阻碍了目标的实现。结果,生育行为低于生育意愿。

对一个希望利用生育来平衡、缓冲人口变化影响的社会来说,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更为重要,特别是生育意愿还比较高的情况。在人口急剧膨胀、增长速度过快时,人们更可能关心个体有怎样或多高的生育意愿,关心为什么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一样高或生育行为水平超过了生育意愿。这种现实极可能也应该发生在世界人口控制发生之前。现如今,多数发达国家及一些积极推行计划

生育多年的国家面临又一种极端现象,

也就是人们的生育意愿高,但现实生育水平却很低(上述模式3)。这种现象令很多低生育水平国家头痛,因过低的生育水平已对国家的发展形成了威胁,日

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①。本文利用日本政府的调查数据,

分析日本国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及其变化的趋势。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分析日本人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发展轨迹,之后找出生

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

发现其差距程度和方向的变化,最后讨论这类变化及其后果。文章分析所用数据来自日本厚生劳动省长期收集的有关“生育调查”的资料。这一资料的收集

最早始于1940年,

1952年之后每5年开展一次。最初相关调查只面向已婚人群,1982年开始吸收未婚人群至调查中。1992年调查项目名称从早年的“生育调查”调整成“出生动向基本调查”

。②目前这一连续性调查已经持续了13次,

2010年第14次调查的结果也将面世。我们的分析仅限于1977③ 2005年调查中15 49岁已婚有配偶的妻子的相关资料。

本文分析时所使用的生育意愿将以已婚人群的“理想子女数”④为标准,而生育行为则以代表

生育结果的生育水平来衡量。在难以将个体生育意愿和其终身生育数量挂钩的条件下,我们将以①

④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近年的报告中提到:“日本持续经历着下滑生育水平。这将导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老龄化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给未来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ww.ipss.go.jp /pr -ad /e /ipss_eng-lish.pdf (第6页)http ://www.ipss.go.jp /ps -doukou /j /doukou13/chapter0.html#01尽管日本很早就开始进行生育方面的调查,但有关理想子女数的问题也仅仅是在1972年开始加入到问卷中。在此之前的调查主要涉及生育水平。在问卷中,被调查者被问到“你们夫妻的理想子女数是几人”,其中提示被访者这“是排除任何现实障碍下的子女数”。与此相关的是“想生的子女数”的问题,这一问题期待被访者提供现实中夫妻想生几个孩子。本文将着重讨论理想子女数。

54人口研究35卷

人群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来代表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的实际水平。这种定义将允许我们最大限度地理解日本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距及其变化。

2分析结果

日本已经经历了多年的低生育率。单从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日本自1950年代就开始经历生育水平的下降。1957 1970年代初期总和生育率基本能维持在2.1更替水平上下,之后自1977年开始便一路下滑。根据日本政府的资料,2005年的总和生育率下滑到了1.26。也即根据当年年龄别生育水平,日本妇女平均一生只会生1.26个子女,低于更替水平0.84个子女。这种生育水平持续降低的趋势让人们更能理解日本政府对人口变化趋势的担忧以及很早就开始进行生育意愿全国性、连续性调研的苦心。

然而应当看到,育龄在婚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并不像总和生育率这么低。多年来人们理想中的子女数始终大于2。1977年以来的资料显示1977 1990年代初,理想子女数一直保持在2.61 2.64个之间,1997 2002年间维持在2.53 2.56之间,而到2005年理想子女数又下降了近0.1个百分点,只有2.48个(见图1)。理想子女数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差距,且差距随年份越近差距越大。1977年时理想与现实相差0.8个子女,1987年时达到了1个,而到2005年则上升至1.22个。2005年日本已婚妇女的理想生育水平成为了梦想,或她们的生活越来越现实。生育行为远远低于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失去了追赶生育意愿的动力和能力。

图1日本总和生育率、已婚夫妇的理想子女数与最终生育数

Figure1Total Fertility Rate,Ideal Number of Children,and Number of Children Born in Japan

资料来源:(1)理想子女数和最终生育:http://www.ipss.go.jp/ps-doukou/j/doukou13/

chapter3.html#31doukou/j/doukou13/chapter3.html#31

(2)总和生育率:http://www.stat.go.jp/data/chouki/02.htm

总和生育率代表的是15 49岁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其中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婚姻状态下的生育水平。如果人们的婚姻状态不稳定(如晚婚、不婚、离婚)时,生育水平会有所波动。日本政府在其相关调查中特别关注了婚姻持续时间长短的妇女的生育水平。以初婚且婚姻持续15 19年夫妻最终所生子女数为例,他们的生育也未能达到理想水平(见图1),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始终在0.32 0.48(2)。虽然这比理想子女数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差距要小,但它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55

对人群的婚姻状态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初婚且结婚已有15 19年),它更代表了1960年代(1962 1967) 1980年代(1980 1985)结婚并始终不渝的夫妻的生育水平。如今的社会环境、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都在变化,因此理想子女数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差别(见图2)可能更能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意愿与行为。以如此逻辑来衡量,近30年来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现实距理想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为什么生育行为与意愿有如此大的差距(说与做之间的差别、口是心非、梦想不变)?人们在调查中还是说出了一些心里话。在1982 2005的20多年间,从回答集中程度来看,人们不想再生育来实现自己理想子女数的前三位原因分布在经济上考虑的“养育子女费用”、社会文化因素考虑的生育时“自身的年龄”和从生育对体力和精力要求考虑的“身心负担”几大因素(见图3)。现实中是否生育的考虑因素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然而经济因素始终占主流。虽然在1982年时仅有46.3%的回答者有经济因素的考虑,但到1990年代后期、进入21世纪以来,65%的回答者都有了这种考虑。这种后果是日本社会消费和教育花费水平提高、个体更愿意或不得已在子女身上花费、还是社会经济的不稳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预期费用提升的结果则有待于未来的深入研究。

图2日本已婚夫妇理想子女数与现实的差距

Figure2Difference in Ideal Number of Chilren and Fertility in Japan

资料来源:同图1。

图3日本夫妇不愿再生育的原因

Figure3Reasons of Not Having More Children Among Japanese Couple

资料来源:(1)1982-1997,http://www.ipss.go.jp/ps-doukou/j/doukou11/doukou11.html;

(2)2002-2005http://www.ipss.go.jp/ps-doukou/j/doukou13/chapter3.html#31

56人口研究35卷

从图3中列出但回答相对少的项目中我们发现,部分已婚夫妇虽然想生,但身体条件却不能满足。这些回答平均占到几次调查结果的15.4%。与这一问题相似但在早期问卷中未单独列出、2002年开始询问的问题是个体的“健康原因”,平均占到2002年和2005年回答者的18.3%。如果生育技术能帮助这部分夫妇实现个体的生育理想或个体能够调整好身体状况去尝试生育,日本的生育水平或会略有上扬。

除个人身体条件外,社会环境也是人们生育行为低于生育意愿的原因。2002年以来,回答社会

“没有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被访者平均占到17%(2002年和2005年,数据未列出①)。这种回答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们其他一些要求,但却妨碍着人们满足其生育的需求。这一因素是社会对提升日本生育水平可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

3结论

以上简短分析说明,以总和生育率为衡量指标的日本生育水平已经达到非常低的水平,但这并没有妨碍日本已婚夫妻希望有较多(高于更替水平)的子女②。尽管多年来理想子女数有所减少,

但因总和生育率下降速度更快,

2005年日本理想子女数(2.48)与现实子女数(1.26个子女)的差距几乎是现实中总和生育率的水平。这种生育行为低于生育意愿以及生育意愿本身也在降低的现实早在1977年就已出现。受资料的限制,我们目前无法掌握从何时开始日本人的生育行为就已落后于意愿。然而日本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一些低生育水平国家生育意愿再高也无法带动人们的生育行动。而生育意愿的持续降低预示着生育水平更不可能回升。在这些国家,研究人们不愿意生育的原因并因此改变环境才有可能最终提升生育水平,调整人口发展的轨迹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

毃毃。

主持人评论郑真真研究员从2006年牵头“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已历5年,分别在2007年开展了基线调查和2010年开展了跟踪调查。和大多数农业省份不同,江苏多年来实行的城乡都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同时规定,农村夫妇一方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孩(即“单独二孩”政策)。这样的生育政策实行多年的结果是,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地方都达到了60%,甚至90%;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符合当地

生育政策可以生育二孩的

“单独夫妇”越来越多。这无疑为观察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

江苏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可以生育二孩的夫妇越来越多,但希望生育二孩的夫妇却不多,而真正去生育二孩的就更少。

马小红副教授多年来执着于北京市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研究,连续开展了多次有关的调查。北京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其显示的群众的生育意愿低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值得注意

①②http ://www.ipss.go.jp /ps -doukou /j /doukou13/chapter3.html#31a

为配合1974年的“世界人口年”,日本1974年做过一次

“世界生育力调查”。调查对象为50岁以下已婚妇女(含丧偶),调查实施机构为厚生省官房统计情报部。这一调查询问的问题更为细致。有关理想子女数,问题包括了平均理想子女数、结婚当时妻子想生的子女数以及平均现在想生的子女数(已生子女数+想再生的子女数)。结果与厚生劳动省连续性调查略有不同,但都说明理想子女数高于现实希望的子女数;结婚初期女性

想生的子女数要高于后来想生的子女数,但低于平均子女数(厚生省大臣官房统计情报部,1976)。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57

的是,北京市调查中出现的生育意愿的“城乡趋同性”,也即是说,不仅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很低,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也很低。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长期存在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乃至生育水平的“城乡二元”状况将成为过去?对此。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杨菊华教授几年来对于如何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结合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文献的分析,多有阐述。在她的讨论中,特别提出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三重悖离”(生育意愿和生意打算的偏差、生意打算和生育抉择的偏差、生育抉择和生育行为的偏差),这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视角。如果我们能对于这种二者之间可能的“悖离”有更确切的了解,那肯定会对我们通过了解人们的生育意愿来预见人们的生育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云教授讨论了日本的情况。日本是世界上生育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又是中国的邻邦,日本的情况自然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日本对于生育问题有着悠久的调查传统,因此便于考察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问题上的历史演变过程。有意思的是,尽管日本的生育水平这些年来下降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调查反映的日本夫妇的生育意愿却多年来没有多大的变化,其结果是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即二者的“悖离性”在不断增强。这种悖离性增强的趋势是日本独有的还是具有普遍意义?这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而日本妇女不愿生育的原因与江苏妇女的回答有着惊人的一致,同样令人深思。

本次论坛的讨论对于我们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有着诸多的启示,同时也表明,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认识。希望本期的论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迎来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更多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ongaarts,J.and Potter,R.G.1983.Fertility,Biology,and Behavior:An Analysis of the Proximate Determinants.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Inc.

2Bongaarts,J.2001.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In R.A.Bulatao and J.B.Casterline eds.Global Fertility Transition.New York,Population Council.

3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08;4:1 12

Guo Zhigang.2008.China’s Low Fertility and Its Determinants.Population Research,4:1-12.

4“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调查报告.中国人口年鉴,2008

Research Team of Jiangsu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Behavior Survey.2008.Report of Jiangsu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Be-havior Survey.Almanac of China’s Population.

5Miller,W.and Pasta,D.1995.Behavioral Intentions:Which Ones Predict Fertility Behavior in Married Couple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5(6):530-555.

6Morgan,S.P.2003.Is Low Fertility a Twenty-first-century Demographic Crisis?Demography,2003,40(4):589-603.

7郭志刚.认真做好当前生育水平的监测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5:14 18

Guo Zhigang.2007.Should Do Well i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about Current Fertility Level.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5:14-18

8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人口与市场分析,2002;5:21 31

Feng Xiaotian and Zhang Qingsong.2002.Study on the Transition of Fertility Desire among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Mark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5:21-31.

58人口研究35卷

9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人口学刊,2010;2:17 22 Yao Congrong,Wu Fan and Li Jianmin.2010.Review of Fertility Desire Investigation among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from2000to2008.Population Journal.2:17-22.

10顾宝昌.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见蔡昉、顾宝昌.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2006)———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4 55

Gu Baochang.2007.Chinese Population Developing Trend in the New Period.From Cai Fang and Gu Baochang.Green Book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No.7(2006).Social Sciences Documentation Publishing House.54-55.

11杨菊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发达国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海,2008;1;27 37 Yang Juhua.2008.Deviation of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Preferences:Review of Fertility Will and Behavio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Academia Bimestris.1;27-37

12郑真真.生育意愿的国际比较、中国现实及政策含义.《人口与经济》创刊30年暨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Zheng Zhenzhen.2010.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Chinese Reality and Policy on Fertility Will.From Pa-pers of Symposium on Population,Employer and Social security.Beijing.

13茅倬彦.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2009;2:16 22

Mao Zhuoyan.2009.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Fertility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Popula-tion and Economics.2:16-22.

14宋健,陈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4个城市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0;5:103 110

Song Jian and Chen Fang.2010.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Pre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Youths:Deviation and Determinants.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5:103-110

15马小红.二孩生还是不生———北京城市独生子女及双独家庭生育意愿研究载于《中国人口年鉴2007》中国年鉴出版社,2007:278 289

Ma Xiaohong.2007.Would You Want to Bear the Second Child?—A Study on Fertility Will One-child Family in Beijing Urban Areas,Almanac Of China’s Population2007,Almanac Of China’s Population Press.278-289

16马小红、张信峰.北京农村地区独生子女和双独家庭生育意愿研究载于《中国人口年鉴2008》中国年鉴出版社,2008:252 261

Ma Xiaohong and Zhang Xinfeng.2008.A Study on Fertility will of One-child Family in Beijing Rural Areas,Alma-nac Of China’s Population2008,Almanac Of China’s Population Press:252-261.

17谭克俭.我国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转变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Tan,Kejian.2004.Analysis on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s’Fertility Desire.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4.

18席薇,张丽辉,于涛,王莹.天津市初婚夫妇生育意愿分.中国公共卫生,2000;5

Xi,Wei,Lihui Zhang,Tao Yu,and Ying Wang.2000.Fertility Desire among Women of First Marriage in Tianjin.China Population Health,5.

19徐天琪,叶振东.浙江省城乡人口生育意愿差异分析.南方人口,1994;2

Xu Tianqi and Ye Zhendong.1994.Analysis of Fertility Desire among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Southern Population,2.

20杨瑛,武俊青,陶建国,高尔生.已婚流动妇女的婚姻及生育状况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 Yang,Ying,Junqing Wu,Jianguo Tao,Ersheng Gao.2002.Analysis on Marriage and Fertility among Married Mi-grant Women.Journal of Family Planning in China,1.

21赵景辉.中国城市人口生育意愿———对哈尔滨市已婚在业人口的调查.人口研究,1997;3 Zhao Jinghui.1997.Fertility Desire among Married People in the Labor Force in Haerbing.Demographic Research:3 22厚生省大臣官房统计情报部.1974年世界生育力调查报告.东京:株式会社tokiwa印刷所,1976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Ministry of Health.1976.Report of1974World Fertility Survey,Tokyo:Tokiwa Publisher.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59

Fertility Intention,Fertility Behavior and Fertility Level

Fertility level of a population is an aggregated outcome of individuals'fertility behaviors which are in turn deter-mined by their fertility intentions.While there is a relatively defin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behavior and fertility lev-el,there ar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fertility behavior.There are contrasting opinions,with some believing that fertility intention equals fertility behavior while some others ar-guing that they are not equal and fertility behavior can be greater or smaller than fertility intention.The reason why fer-tility intention fails to represent fertility behavior in China is that people express their fertility intentions just responding to the fertility policy,their actual fertility performance will be a different thing.Therefore actual fertility can be hardly predic-ted from fertility intention.In examining the intrigu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fertility behavior and fertility level,four scholars were invited to present theoretical arguments or empirical evidence to shed lights on this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of 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in China.

Professor Zheng Zhenzhen,from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is a leader of a5-year research project on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fertility behavior in Jiangsu Province where,different from the most of the provinces,the one-child policy has been enforced both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provinc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nd a two-child policy has been recently applied to rural couples whose ei-ther side is an only child.As a result of these policies,the share of the only-child population is on the increase,and when more and more of them become marriageable,couples eligible for having two children are also on the rise.However,survey data show that there are not many of the couples eligible for having two children are wanting to have two,and very few have actually done so.Dr Mao Xiaohong,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has been involved in multiple surveys in Beijing to examine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d the surveys yield converging pat-tern of very low fertility inten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Professor Yang Juhua,from the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at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presents an insightful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behavior,arguing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deviations,namely,deviation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fertility desire,deviation between fertility desire and fertility decision,and deviation between fertility decision and fertility behavior.Professor Zhou Yun,from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brings us develop-ments in Japan regarding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fertility behavior.Deviations have been enlarging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fertility behavior,as a result of declining actual fertility while basically unchanging desired fertility.The reasons that Japanese women state why they are actually not having children are strikingly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by women in Jiangsu Province.Despite the above discussion,there is a lot more that need to be don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fertility behavior and fertility level.

(责任编辑:宋严收稿时间:2011-03)

大学生对二胎生育意愿讲稿

大学生对二胎生育意愿讲稿 大家好,我是12级师范班的冯静,旁边的是我的搭档林霜。 计划生育相信大家都有听过,从我们中国现在的人口普查来看,人口总数还是很大的。前几年计划生育这项政策限制很多家庭生二胎的意愿,不过近两年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家规定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相对来说,也算是放松了政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现在年轻人的二胎生育意愿调查。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1、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 2、现有的家庭背景。 3、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4、对于将来家庭情况的展望和计划 5、二胎政策和经济、家庭的关系。 调查方法:1、网上问卷2、查阅资料 样本量:300份。 我们的调研内容比较简单也很贴近现实,大家可以大致浏览一下。 一、调研内容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十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为此我国启动实施计划生育新政策-------“一独生二胎”。就这一政策的实施,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性别:男女年级:一二三四民族:汉少数民族 1 你是否为独生子女? A 是 B否 2 你来自 A城镇 B农村 3你是否愿意生二胎? A是 B否 4你是否了解一独生二胎政策 A 比较了解 B 听说过 C 完全不了解 5 家庭收入状况如何 A 富裕 B 小康 C温饱 D贫困 6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失独危机日渐严重,一独生二胎政策将会有所作用 A非常同意 B一般 C比较不同意 D 完全不同 7 你认为中国人愿意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有哪些 A抵御家庭风险 B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C 享受家庭温暖 介于当代我国的局势,计划生育40余年,我国少生了4亿余人,可以看出计划生育的效果还是很明显。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生育率及人口增长总数等都有下降。但是随着人口形势的改变与发展,国家放宽二胎生育政策也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对我国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就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 从我们的饼状图可以看出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如果放开政策还是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愿意生育二胎的,占了相对大的比重。百分之二十多会考虑。独生子女是否想拥有兄弟姐妹呢?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都想,毕竟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

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图l 1979~2000年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理想子女数 注:(1)由于不想要孩子的比例在历次调查中都极少,图中只列出了理想子女数为1个、2个、3个及以上的百分比。(2)这仅仅是变化趋势的一个参考,因为调查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由不同的调查人员与调查方式进行的,严格说来不具有可比性。 资料来源:风笑天、张青松(2002):《20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第5期。 图21979~1998年不同地区城市居民的理想子女数 注:同图1的注(2)。 资料来源:陈胜利、魏津生、林晓红主编:《中国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变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限的理想子女数之后仍然没有得到理想的性别构成,育龄夫妇可能会再生育。根据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估算,如果没有性别偏好的影响,1993~1997年的生育率可以下降11.4%,妇女的二孩生育率可以下降36%,三孩生育率则可以下降51%(陈卫,2002)。可见,不考虑性别偏好的理想子女数是一个低估的指标。 1997年中国首次在人口与生殖健康全国性调查中对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偏好。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意愿为1孩的妇女对性别的偏好较弱,城市中有较多人希望要1个女孩;而选择2孩的绝大 部分都希望要1男1女。在所有的选择中,希望要1男1女的比例最高,与其他地区性调查结果一致。分地区看,无性别偏好甚至偏好女孩的比例在城市中最高,其次为东部农村。 国内外关于生育意愿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探讨中,有学者认为,理想子女数与生育习俗相关,并不是真正的个人偏好(Thomson等,1995)。由于中国的生育意愿调查大多是在有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开展的,所以大部分了解到的生育意愿实际上是基于当地生育政策的有条件的生育意愿(乔晓春,1999)。从理论上讲,条件生育意愿并不能算真正的生育意愿,但它对我们的研究和决策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1)存在决定意识,政策的影响是无法摆脱的,即使在提问时强调“如果不考虑计划生育政策,你希望要几个孩子”,调查对象也很难自由地想象;(2)中国人口控制政策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至少在近几十年完全取消的 可能性不大,一定要搞清没有政策影响的生育意愿反而缺乏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生育意愿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值得研究,也缺乏可靠性的检验,仅从现有调查数据判断这些问题的能力有限,但从各次调查结果看,有关生育意愿的大部分调查结果都比较一致,而且相对稳 ?74?

大学生生育意愿

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摘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婚姻等人生大事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育意愿对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根据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资料来分析这一群体生育意愿的特点,主要对大学生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和生育年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解释。从调查结果来看,与以往相比,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显著的新特点,性别偏好不那么明显,大多数倾向于“无论男女”;理想子女数目基本上是两个,且一男一女;生育年龄集中在26—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大学生自身的特征、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生育意愿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生育意愿特点原因 所谓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是由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对大学生这一层次的生育意愿的调查主要是了解他们的生育意愿有何特点,受到何种因素影响。从以往的资料来看,对青年的生育意愿有些研究,如风笑天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而专门针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研究却甚少。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却又受到学校这一共同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同一所大学影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且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未婚青年,生育意愿指的是一种期望、观念,而非已成为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育意愿的调查很有意义。 本次调查是笔者与同学——安妮合作完成,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来自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学生,用自填问卷法来收集资料。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的中心内容,涉及到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生育年龄、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对丁克家庭的看法、对国家人口现状的看法等。在回收的四十几份问卷中,根据性别比例,随机抽取了三十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情况 如下表所示: 二、大学生生育意愿总体描述并分析原因 1、性别偏好 ①龚德华,甘霖,刘惠芳, 曾小敏:《生育意愿影响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全面二孩政策下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下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了解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下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 因素。方法2018年3月1—31日运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山东省东阿县14所基层医疗机构育龄期(≤49岁)女性护理人员进行二孩生育意愿调查。结果424人共有227人有二孩生育意愿,占53.5%,其中87.7%计划在一孩后3年内进行生育。年龄、受教育程度、期望子女数量为影响二孩生育的主要因素。结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基层医院超过半数的护理人员有二孩生育意愿。当二孩生育意愿集中释放时,产假、哺乳假、孕晚期免夜等假期将加剧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因生育而导致护士的隐形流失问题,合理优化护理人员配置,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 标签:全面二孩政策;护理人员;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second-child fertility desi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ursing staff in the primary hospital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second-child policy. Methods From March 1 to 31,2018,the female nursing staff aged ≤49 years old in 14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Donge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surveyed by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Results Of 424 cases,227 cases had the second-child fertility desire,accounting for 53.5%,and 87.7% planned to give birth within 3 years after one child,and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d the age,educational degree,and expected number of children. Conclus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second-child,more than half of the nursing staff in the primary hospitals has the fertility desire,when the second-child fertility desire is released,the vocations such as maternity leave,breast feeding,late pregnancy will aggravate the shortage of nursing human resources,and the hospital manag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birth and rationally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nursing staff thus meeting the demand of clinical nursing work.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second-child policy;Nursing staff;Second-child fertility desire;Influencing factor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 723万人,二孩数量上升至883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二孩潮是所有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女性占绝对数量的护士这一职业就变得尤为明显。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总体部署下,在“90%的患者留在县域内就诊”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指引下,了解基层护理人员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通过调查山东省东阿县14所基层医疗机构育龄期(≤49岁)女性护理人员二孩生育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地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缓解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紧缺、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一种框架

现代经济信息 一、引言 生育决策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决策之一。Becker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生育经济理论在开启我们对生育行为思考的同时,也促使后续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论进行拓展。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综合Becker、Leibenstein、Barro等人的生育经济理论,对决定生育的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重新阐述。 二、生育意愿的概念界定 在对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生育意愿进行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生育意愿应包括三个维度:意愿生育子女数量、意愿生育率、意愿生育性别比(周福林,2005);也有学者将意愿生育质量纳入生育意愿范畴(Becker& Tomes,1976);也有学者将生育动机、生育目的等主观性因素纳入生育意愿的范畴(庄渝霞,2008)。而本研究对生育意愿进行如下定义:生育意愿是个人进行生育决策的基础,它包括三个维度: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意愿生育性别比,其中,意愿生育数量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愿意生育的子女数;意愿生育质量是个人对其子女质量的期望;意愿生育性别比是个人愿意达到的子女性别结构。使用这三个维度来定义生育意愿有三点理由:第一,使用这种定义是沿袭以往生育经济学理论对家庭生育行为分析思路的要求;第二,使用这一定义是贴合生育男女的经济回报不相等的现实要求;第三,个人的生育目的和生育动机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生育数量及其对子女的投资,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联系和潜在的反向因果关系,因此,这两个因素应该作为自变量纳入对生育意愿的分析范畴,而不是因变量。 三、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一种分类方法 在回顾生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决定个人生育意愿的因素分为如下三大类:基本信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情境因素(现代性冲击因素、传统性遗存因素)。其中,基本信息因素是指一系列刻画个人基本社会经济特征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户口类型、民族等。经济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生育意愿的经济性因素,个人通常会出于理性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因素。社会情境因素是指通过“场域”,并以较为间接的途径、较为无形的方式对个人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且社会情境因素分为两个部分:现代性冲击因素、传统性遗存因素。现代性冲击因素是指能促使个体的生育意愿由内生于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旧有生育意愿转型为现代性生育文化语境下的新型生育意愿的冲击性因素;传统性遗存因素是指沉淀于个人身上的旧有生育文化,并促使个人生育意愿向传统型生育意愿回归的遗存性因素。 四、生育意愿决定因素——作用机制 生育的目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父母对孩子的“利他性”考虑,父母会通过生育、并在孩子身上进行投资以获得效用(Becker & Barro,1986);第二,父母也会通过生育并在子女身上投资以获取子女在未来带给自己的收益,这一收益分为如下两种,其一是子女直接会在未来以“施行孝心”为名义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予父母钱财,平滑个人在生命不同时期的消费(Becker,1960),另一种则是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子女资助父母以实现家庭内部对未来风险的分摊。 1.基本信息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基本信息因素是本研究的基本控制变量,它初步刻画了个人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将这一因素加入分析主要有如下两个目的:第一,帮助我们探查个人内部的不同群体在生育意愿上的系统性差别,如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政治面貌等;第二,帮助我们控制住一些潜在的、会引起内生性问题的变量,防止由于遗漏变量而带来的偏误问题。 2.经济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经济因素决定个人生育意愿的机制有如下三个:第一,支付能力,作为能够在未来给父母带来收益的耐用消费品的子女,个人对其的消费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支付能力越高,则个人更有能力对子女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消费,个人将会生育更多的子女,并在单个子女的身上进行更多的投资;第二,生育子女的成本,这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生养子女的直接成本,其二是由于个人生养子女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如个人因照顾子女对其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而带来的成本,生育子女的成本越高,则个人会选择生育更少的子女,并在单个子女身上缩减对其的质量投资;第三,子女的预期收益,子女在未来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包括直接性收益与风险防范性收益,直接性收益是子女在未来给自己的各种回报,风险防范性收益则主要是在个人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家庭内部以子女资助父母的形式实现的风险分摊,那么,子女给自己带来的预期收益越高,个人会倾向于更多地对子女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投资以最大化预期收益函数。 3.社会情境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社会情境因素对个人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是:由于严密地核算生育行为的成本、收益不仅需要个体拥有能够进行精密测算的能力及完备的信息,它还会带来相应的测算成本,因此,在衡量不同决策方式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个人的生育决策主要有如下两种: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决策,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理性决策(Leibenstein,1981)。因此,在核算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个人会依据一定的社会情境因素来做出生育决策,如果周围的人生育数量较多、不重视对孩子的质量投入并且显现出较强烈的男性偏好,那么,个人出于对节约决策成本、融入所处群体、没有精密计算的能力及条件等的考虑,其生育意愿会倾向于与周围人的生育意愿趋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社会情境因素分为如下两种:一种是现代性冲击因素,另一种是传统性遗存因素。现代性冲击因素是以数量偏好较弱、质量偏好较强、性别偏好较弱为内容的现代型生育意愿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它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更加现代化。传统性遗存因素则相反,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向传统型趋同,即强调数量、轻视质量、重男轻女。 五、结论 本文认为,生育意愿包括如下三个维度:意愿生育数量、意愿 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一种分析框架 孟 园 于泽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重新界定了生育意愿的概念,认为生育意愿包括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比、意愿生育质量三个维度。接着,本 文将决定生育意愿的因素分为:基本信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情境因素。最后,本文阐述了生育意愿决定因素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生育意愿;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376-01 (下转第387页) 376

2016年开放二胎政策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6年关于开放二胎政策你有什么看法?下面是小编搜集的相关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2016年开放二胎政策调查报告篇一 一、调查目的 随着国家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已经有几个省份具体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其余省份也都在准备中,并将适时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河北省也将于近期放开单独二胎。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本次单独二胎政策也是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人们的需求来制定实施的。放开单独二胎的政策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这些影响需要政府实施哪些措施来应对呢。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的这次调查得出的个人结论,为政府机构提供个人见解,为解决放开单独二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供一些依据。 二、调查时间: 2015年3月20日至4月10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凤凰路256号)。 四、调查范围: 来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理各种业务的每个人。 五、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通过对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看法,83%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孩子们可以有个伴,互相照应,10%的被调查者不支持,并认为现在中国人口数量太多了,另外还有7%的被调查者表示还没有想好;对于你是否会考虑生二胎的问题,6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生,22%表示不会

考虑生育二胎,养孩子成本太高了,同时也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一定,视情况而定;对于你为什么想生二 胎的看法,80%的被调查者持有希望儿女双全,年老多个依靠的观点,65%的被调查者表示这是遵照老一辈家长的希望,另外有55%被调查者认为想生二胎的理由是子承家业,传宗接代;对于你为什么不想生二胎的看法,8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生活成本高,多一个孩子家里开销增加太多,33%的被调查者则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均衡,难免会出现偏心,另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更喜欢三口之家的生活,6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独生子女作为自己配偶,75%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以后的受教育问题,80%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多了以后的医疗问题。 希望政府通过以上调查结果采取措施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未来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的医疗压力;第二,未来人口增加造成的基础教育压力问题;第三,做好单独二胎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2016年开放二胎政策调查报告篇二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人口共13.397亿,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3.410亿人。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下,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也在加剧。据《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1/2。而在2010年年底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0.38%。据相关专家推测,在2020年将达到27.53%,2030年更将是 37.55%,2040年将为45.00%。所以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中国迅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对比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难免会让我们想到未来养老难的问题。 二、农村生育观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观 今天的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人们有了更多的积蓄来干别的事,但和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以及农村传统思想的病根,在计划生育观上仍存在严重问题。通过调查,接近90%的村民认为农村不该多生,在多数城里人看来,只有一个才不叫多生,但70%的村民认为农村家庭两个孩子最好,尤其是一男一女,她们看来两个并不为多。在对待农村生育与中国人口压力的问题上,35%的村民肯定农村超生会增重国家人口压力,应该严格控制农村计划生育,只有严格符合条件的夫妇才可以生二胎,然而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探讨 生育意愿就是人们对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及瞧法,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就是人们的生育目的,二就是对生育数量的瞧法,三就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瞧法。人类的生育意愿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就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二就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她们代表着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剩余价值取向,生育意愿不就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倾向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探讨与论述。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作为生育意愿较高层次的影响因素,既可以影响一个街道、一个村庄,也可以影响到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群体生育意愿状况,从而形成一种有区域特点的生育文化,并通过人们的生育观念特别就是政府的生育政策而体现出来。 1、国家人口政策。国家的人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整体的生育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一般来说,有没有人口政策限制,人们的生育意愿就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政策限制人们认为理想子女数2 个孩子的比例最大。 2、经济情况。经济状况就是决定人们生育意愿的现实物质基础,生育意愿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在生育率、生育水平上得到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生育率的分布却恰好相反。但风笑天等人在对近二十年来的有关生育意愿的实证调查的回顾中,发现有很多调查结果显示, 生育意愿并非完全随经济发展而同步变迁,而

就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相对滞后的特点。 3、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内在因素。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教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就是在城市里 也不乏市场。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就是中国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这种传统观念中的男孩偏好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可以说,生一个男孩就是中国农村人口生育文化的底线。很多社会学家认为:在农民的生育需求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性别,其次才就是数量与时间———早生就是为了生男、多生也就是为了生男。在这种生育观念下,如果有机会可以选择,多数希望生养男孩。4、生产方式。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生产过程中需要人们支付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支付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 这样在社会化的大生产中,一个家庭的子女多不意味着创造的财富就大,女子体力的劣势不意味着在生产中就处于劣势。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使人们改变了“多子多福”与“男尊女卑”的观念。但由于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许多农村地区,生产力依然比较落后, 生产与生活主要还就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成年男性也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与支柱,在这些地方偏好生育男孩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生产方式就是偏好生育男孩的经济基础之一。 5、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由家庭承担,并且多由儿子来承担,在农村家庭中尤其普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从内涵上看,应当包括生育目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理想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理想孩子质量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我们可以把生育意愿界定为:人们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它体现着个体生育孩子的目的以及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时间、性别、素质等方面的期望。但是,由于其中的质量维度在生育意愿调查中少有体现,而时间维度在问卷调查中又难以操作,再加上受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个体生育时间的不确定性。所以,多数生育意愿调查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三个方面。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这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有关生育意愿的资料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总体上表现为多育和偏男,传统生育目的占主体地位;70年代,在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和个人生育行为的强制干预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意愿生育子女数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意愿生育性别的变化;进入80年代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从根本上推动了人们生育意愿的自觉转变。总体来看,生育意愿的变化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使人们的生育意愿也有明显差异。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末生育意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但通过实际生育水平的变化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出生育意愿的变化特征。 首先,意愿生育子女数变化显著,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育。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孩子的经济效用增加,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限制人工流产的规定 ,在客观上都起着刺激和鼓励生育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所上升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初育峰值时间多在婚后第二年,婚后前三年有一半以上的妇女都生育了一孩。生育间隔以2~3年的比例最高,大部分妇女在4年内完成了下一胎的生育。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了逐渐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加以全面推行。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城镇妇女产生了节制生育的愿望和要求,她们的生育意愿出现了降低的趋势。不少相关资料显示了当时人们对避孕节育知识的渴求。这些现象和事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和节育需求,说明传统生育观开始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冲击,出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苗头。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通过免费提供避孕、节育药具的形式,帮助广大妇女实现节育的要求,不少夫妇开始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进行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的选择。 第三,农村地区生育观念转变相对缓慢。20世纪60年代后期,城乡妇女的生育水平开始出现较大差异,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城市为3.30、农村为6.26。在农村,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避孕节育技术设施落后等),再加上当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和按人口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分配制度,孩子的经济效用较高,多生孩子多受益,而且能够强化家庭养老保险,使得农村居民生育观念转变缓慢,基本上还维持着传统状态。尽管进入1970年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由70年代的6个左右降至3个左右,但仍然高于城市的2倍。 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开展后生育意愿的变化 在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高速增长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促使中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指向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进入1980年代后,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大学生生育观念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生育观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如此庞大的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他们的生育观念对未来中国居民的生育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育观念是必要的。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以漳州师院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了解大学生生育观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者们都从哪几方面入手,在先人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利用问卷法调查本校的34名男生和26名女生共计60名大学生的生育观,使用SPSS17.0软件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了解传统及现代生育观的定义和差别。生育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反映对生育行为的价值取向。生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而存在,这包含了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两个方面,生育观念对生育意愿有制约作用。长期、稳定的生育观念经过历史沉淀形成了生育文化,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生育观是指形成并续存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育观,是与“早、多、男”的生育意愿相匹配的。其特征表现为:在生育认识上,生育男孩具有经济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用:在生育科学方面,生育知识的匾乏,对生殖规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传统生育观的核心内容是“重男轻女”。现代生育观是与“晚、优、平”的生育意愿相对应的,与传统生育观的明显区别包括:生育数量由传统的多生向现代的少生方向转变;生育有性别偏好向无性别偏好转变;生育时间从早婚早育向晚婚晚育转变;生育质量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注重生育质量的方向转变。潜在的最重要标志是生育动机的转变。从现代生育观的价值体系看:认为生育行为要以增添生活乐趣等为目的、男女性别应该平衡、男女应该平等、要生育高质量的子女。 三、大学生生育观调查分析 1、在结婚年龄的选择上 在结婚年龄的选择上,选择在20岁之前结婚的为零,选择在21~25岁结婚

二孩生育国内现状分析

二孩生育国内现状分析 1.2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单独二孩”政策下符合政策家庭的生育“二胎”意愿研究 庄严儿(2014)在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中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普遍的生育意愿是生育两个孩子,理想子女数为 1.93,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实际上,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是受到生育政策的抑制的,尽管如此,目前的生育意愿仍然高于生育行为。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由于政策的制约难以满足。完善生育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生育意愿,更好地兼顾个人家庭生活与国家发展利益。并且全面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全国范围内不太可能出现出生堆积现象。 石智雷、杨云彦(2014)认为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中,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人群超过在城市,农村相对较少;“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0;明确要二孩的比重只有21.51%,在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但不打算要二孩的家庭中,50%的家庭是因为经济压力大。相对于结构性生育堆积风险,超低生育率陷阱更应该引起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当人们真正符合二孩生育政策,面临实际生育选择的时候,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现实问题。 1.2.2生育水平评估与生育政策调整 顾宝昌(2007)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偏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悖离现象同时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在这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下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前者主要表现为实际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后者则由于“非意愿生育”的普遍存在而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和特点。在中国的政策情境下,由于生育政策的介入,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尹文耀、姚引妹、李芬(2013)在《中国社会科学》一刊中如是说,除少数极低生育率省区回升外,实际生育率及其与政策生育率的比值仍在下降。现行生育政策难以使生育率稳定在合理的低水平。有可能引起政策性反弹的重点在计划生育基础较好的城镇和东部及东北地区;有可能引起非政策性反弹的势能,已基本释放;中、西部农村年轻一代妇女多胎生育比例平均只有4.12%。生育政策调

“全面二孩”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分析 摘要在社会聚焦“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笔者对南昌市居民生育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从生育意愿的三个维度出发,研究居民的生育意愿现状,得出南昌市居民生育意愿总体不高,但在不同个体特征下,居民生育意愿有所不同;同时对南昌市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得出经济压力是居民不愿生二孩的最主要因素,怕子女孤单是居民生育二孩的最主要原因;并且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居民所担心问题进行分析,为政府之后推行新政提供建议,助力“全面二孩”政策在南昌市的推行。 关键词生育意愿“全面二孩”政策居民 一、引言 (一)背景介绍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人口素质的提高。但是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劳动力长期供给呈现短缺趋势,出生性别比失衡,这些导致家庭养老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所降低。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人口形势,促进人口长期

均衡发展,我国在2013年全面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但政策实施以来,反响未达到预期,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对我国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继“单独二孩”政策后,提出“全面二孩”政策。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二孩政策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南昌市的人口增?L得到了遏制,同时加之劳动力的输出,导致本市劳动力人口的缺失,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之需,深刻影响着南昌市的发展。2014年1月18日,江西省宣布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成为全国第二个全面实施“单独二孩”新政的省份。与此同时,南昌二胎政策也同步实施,只要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的夫妇,可以根据各自家庭、年龄及健康等情况依法申请再生育一胎,但南昌市居民对政策的反响程度不高,多数人仍不愿生育二孩。 (二)选题意义 受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南昌市的人口红利减少,影响南昌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南昌市人口老龄化也日益严重,老年人生活旅居问题也日益凸显,出现“银发危机”。并且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失独家庭问题。通过对南昌市居民的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探究影响南昌市居民生育意愿的因素,以及在全面放开二孩背景下,南昌市居民生育意愿的

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问卷

你好,感谢你参加本次调查问卷!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将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组织此次调查问卷,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婚姻及生育的看法,以便预测社会的人口发展。本卷将花费你3-5分钟的时间,本问卷不存在隐私,你所提交的问卷对正确预测今后人口及家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给予配合认真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你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2,你的名族 A 汉族 B 少数民族 3,年级年纪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4,你的专业类型 A 文科类 B 理科类 5,你入学前的户籍类型 A 农村 B 城镇 6,你有几个兄弟姐妹 A 无 B 一个 C 二个 D 三个 E其他 7,你是否为单亲家庭 A是 B 不是 8,你父母的最高学历 A 初中及以下 B 高中 C大专及本科 D硕士及以上 9,你的个人预期学历 A 本科 B 硕士 C博士 10,你是否会结婚 A 会 B 不会 C未考虑 11,你是否打算生小孩 A 是 B 不是 12,在没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你的理想子女数是 A 一个 B两个 C 三个 D 四个及以上 13,你的理想生育年龄是 A 22岁及以下 B 23-25 C 26-29 D 30-34 E 35及以上 14,如果只能生一个孩子,你希望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C 无所谓 15,你未来选择抚养孩子的模式是 A 由男方父母带孩子 B 由女方父母带孩子 C 任意一方均可 D 自己带孩子 16,你选择孩子的原因是(可多选) A 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B 养儿防老(老有所养) C 巩固夫妻感情 D 增加家庭乐趣 E 增加家庭劳动力 F 父母、社会压力 G 喜欢孩子 H 完成人生责任17,现实生活中,影响你生育的因素有(可多选) A 是否结婚 B 结婚早晚 C 身体状况 D 工作压力 E 经济与居住条件 F 养育孩子的费用 G 父母、社会的压力 H 国家生育政策 I 限制自由

生育观问题调查报告记录

生育观问题调查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绍兴市居民生育观念及其发展趋 势调查报告 班级:XXXXX 姓名:XXXXX XXXXX

关于绍兴市居民生育观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一直以来人口形势严峻,因此需要了解当代生育观问题发展趋势,以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上升,人们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也成为塑造人们生育观的因素之一。研究当前人们的生育观对于深入理解这种变化及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当前人们总体生育现状以及不同群体下的生育意愿做出回答,通过收回问卷,分析问卷,最终完成该课题的生育观问题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报告。 二、调查概况与研究 (一)调查的过程 本文采取的资料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实际的问卷详见附件1 在对生育观问题的调查上,问卷设置的主要具体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育观的性别偏好(2)生育的具体目的取向(3)经济政策等非限制下的理想生育想法(4)实际养育的孩子数量(5)生育后孩子的带养问题。 在相关自变量的设置上,主要考虑性别、户口、年龄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婚姻状况等。其中年龄组主要分为:18-27岁,28-37岁,以及37岁以上。这样划分主要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是进入婚龄、育龄阶段的主要群体,在生育观念上比较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心态。在生育观的性别偏好上,调查重男轻女现象是否明显或降低。其次,我们通过设计几个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以及对人们理想生育想法的对比调查,反映计划生育政策对人们的生育观的影响程度。另外,我们提出几个关于生育后的孩子带养问题的题目,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反映生育观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并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跟措施。 我们一共发放10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样本98份,占计划样本的98%。 不同问题下的实际调查情况如下: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新时期绍兴市普通居民生育观念现状 1.理想子女数 理想子女数0个1个2个2个以 上 人数 (人) 5 40 52 1 比例 (%) 5% 41% 53% 1%

二胎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二胎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篇一:XX年关于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意愿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意愿的调查报告 为缓解人口结构性问题,我国政府对于先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微调,如放开“双独二胎”政策,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年满28周岁的夫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好,只能生一胎的政策等。为使政策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XX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孩政策,政策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西夏墅镇针对新政策出台后,育龄群众对二胎生育意愿的看法进行了不记名调查。“全面两孩”政策于XX年元旦起正式实施。然而,新政落地,又有多少适龄群众打算生下自己第二个宝宝呢? 以下是关于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意愿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作用。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有100人参加调查,调查的对象年龄:25-30周岁42人,占42%,31-35周岁34人,占34%,35-40周岁14人,占14%,40周岁以上10人,占10%。其中:男40人,占40%,女60人,占60%。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94人,占94%,高中(中专)6人,占6%。家庭年收入状况5—10万44人,占44%,3—5万32人,占32%,10万以上24人,占24%。对如果已育有一个男孩子,愿意生二胎的有18人,占18%,64%的人选择不愿意,持无所谓态度的有18人,占18%。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愿意生二胎40人,占40%,不愿意的38人,占38%。 认为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一个孩子的家庭相比生活更幸福与风险承受力大各占16%,大部分认为无法比较,各有优劣。对于添一个弟弟(妹妹),孩子的看法是32%的家庭为同意,24%的认为不同意,。 关于生二胎,家里长辈的意见认为必须生为22人,占22%,不干涉有78人,占78%。影响生育二胎意愿的主要原因是有62人认为经济原因,占62%,家庭环境因素19票占19%,身体状况和工作事业因素各占19%。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生育意愿定义及生男孩偏好原因分析

生育意愿定义及生男孩偏好原因分析 生育意愿的定义: (一)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倾向。生育意愿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生育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对生育意愿的定义中,可以得到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时间四个方面。 (二)在分类上,生育意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重数量、轻质量和强烈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意愿;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少生、优生和无性别偏好的现代生育意愿。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价值取向。 (三)同时生育意愿的载体在于未婚青年和育龄夫妇。因为作为有生育能力的人群,他们的生育意愿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上的生育愿望,而且是一种很可能使之变成现实的生育需求。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从宏观上,生育意愿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意愿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的理性性选择。 在中国从古至今生育意愿都是男孩偏好。下面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角度探究其原因。 一、文化因素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人们的重男轻女思想。传统文化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内在因素。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教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在中国大部分群众认为女儿既不能养老,又不能传宗接代,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因此偏好男孩。从人口社会学角度而言,中国偏好生男孩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子女的性别偏好所致。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