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基础理论资料

临床路径基础理论资料
临床路径基础理论资料

临床路径基础理论资料:

临床路径理论与方法概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陶红兵

一、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二、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

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患者,患者生了病要去找医生医治,期望能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而恢复健康;第二是医生,医生要正确地诊疗患者,首先要正确、完善地了解与掌握病史和体征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应用于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已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卓有成效地解决患者的若干疑难问题,还必须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新技能;第三,要去发掘和掌握当前研究的最佳证据。

循证医学实际上是临床医生诊治患者的一个实践过程,精益求精的认识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的本质,从疑难的临床问题中去求知和理解新知,然后应用真知去联系病人的实际并卓有成效地解决病人的问题,并期望取得最佳效果。

三、诊断相关组(DRG)概述

1976年,美国耶鲁大学卫生研究中心的Robert Fetter 和John Thompson 等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研究出一种新型的住院病人方案,并首次定名为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system ,DRGs)。

疾病诊断相关组是一种病例组合方式,设计病组的出发点主要是考虑了反映病例特征的一些因素,如病人的主要诊断、次要诊断、主要手术、重要的并发症或伴随病、年龄、新生儿体重、昏迷时间、是否死亡等。每个DRG组内的病人具有相似的临床特点,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资源的消耗程度对每个DRG分别指定价格,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按比例一次性向医院支付该制定价格的费用。还可以将传统的实报实销的后付制度改为依据DRG 分组的预付款拨款制度,用以指导并规范医院和医务人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服务中的不合理消费,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趋势。通过控制DRG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来达到充分调动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医疗费用控制的积极性,促使医院挖掘潜力,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效益和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临床路径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均医疗费用为80美元,到80年代末,人均医疗费用上涨到1710美元,增加了20多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为了遏止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趋势和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以法律的形式实行了以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的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医院在提供每一种DRGs病人医疗服务前已知道付款的数额,即DRGs的费用,病人接受的医疗服务均按相同费用支付。这对参加DRGs-PPS 的医院而言,最明显的影响是所承担的经济风险。如果医院能使提供的实际服务费用低于DRGs-PPS的标准费用时,医院才能从中获得盈利,否则,医院就会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为了生存,必须考虑每一项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每一种治疗方案对病人恢复健康所得

到的实际效益,并且去探索和研究低于DRGs-PPS标准费用的服务方法与模式,以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1990年,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医院选择了DRGs中的某些病种,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诊疗计划开展诊疗工作,既可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和节约费用,又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此种模式提出后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后来,人们将这种模式称为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

五、临床路径的相关理论

(一)工业工程的标准化原理

工业工程的标准化原理是实现临床路径诊疗规范化的理论基础。标准化是对现实与潜在的问题做出的统一规定,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在预定的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工业工程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和动作路径,使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以科学、规范的程序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从而剔除不合理的失误动作和无用动作,从而大大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临床路径不同于传统的诊疗模式,而是规范统一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活动的大致顺序,使诊疗活动由以前的随意性、不规范性转变为相对规范的标准化流程。

(二)戴明循环理论

戴明循环理论(PDCA)为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及不断优化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戴明循环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有“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概念,戴明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进一步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

(Plan-Do-Check-Act)。戴明循环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具体措施包括:①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②确定改进的目标;③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④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做出选择;⑤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⑥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⑦正式采纳更改;⑧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与完善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医疗服务开展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不断反馈实施信息,使临床路径在下一环节和下一轮的开发实施中得以优化和完善。因此,临床路径的开发和应用也是一个动态改进发展的过程。

六、临床路径评价法

基于临床路径的五步评价法:评价的计划、信息收集和报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对评价的评估。临床路径评价的计划与设计。临床路径一经确定和实施,评价模式就开始运行。设计和开发用于临床路径评价的收集和报告系统。临床路径的收集和报告系统的设计应由临床路径指导委员会统一决定,并保证所有临床路径评价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系统相一致,以免引起医护人员和其他使用者的混乱。

临床路径的数据收集。收集数据的原则应是:①要收集的数据的使用价值高于取得这些数据所费的成本;②保证数据收集的有效性;③数据收集的电子化。如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应重新考虑数据收集的方法。

信息分析和报告。临床路径信息报告要提供用于路径评价的重要信息。信息报告应该容易理解并定期分发给有关人员。报告结论应是被充分证明并真实的反映了评价结果。

对评价的评估。这一步是对临床路径评价过程进行评估,以提高和改进路径评价。在评估临床路径的评价过程时,应解决以下问题:①路径评价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评价目标?②路径的评价过程是否设计良好?③路径评价有那些优缺点?④提供的信息和评价报告是否满足了相关人员的需要?⑤评价所耗的成本是否合理?

七、临床路径质量管理

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管。医疗质量指符合标准及规定、满足患者需求的程度,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与患者实际接受医疗服务的比较结果。它不仅指医疗技术服务的及时、安全、有效、适宜、连贯,还包括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对病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治疗费用的控制。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是根据某种疾病制定的一种医护人员同意认可的诊疗模式。病人由住院一开始到出院都依据此标准模式接受治疗。此标准模式详细地规定了入院指导与评估、诊断性检查、处置、治疗、药物、会诊、营养、病人卫生教育、活动、治疗后康复情形以及出院计划等。该管理模式包括了对病种住院天数、费用、医疗技术质量、对病人的服务态度等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临床路径确定某一病种标准的住院人数、住院费用、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标准,构建出对该病种医疗质量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以及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和评估标准、指标之间的差距,开展对医疗机构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奖励。这样不仅能使监管活动公平、公正、有序,同时也能帮助医疗机构找出自己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以促使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八、临床路径医疗成本控制法

医院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费用多、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诊断明确、需住院治疗的病种实施临床路径,运用成本核算,以项目为基础测算病人住院中每一天发生的各种医疗项目成本,如床位费、药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外科)、检验费、护理费算,限定每种病种临床路径的最高费用。这样,进入了临床路径的住院病人从住院到出院按照制定的标准模式进行治疗,其费用也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由此,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将得到极大遏制,患者的利益也可以得到较好保障。同时,医院不得不考虑在医疗成本和医疗效果标准内提供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医疗成本的控制。

循证医学概述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武广华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循证医学可以达到促进物有所值医疗措施的利用,防止无效措施引入医学实践,淘汰现行使用的无效措施,限制使用昂贵低效措施等。从而,不断增加医学实践中有效防治措施的比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发展和落实循证医学将是世界各国摆脱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必要策略之一。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 EBM)。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EBM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对临床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医学文献检索,经过仔细的筛选,以获得当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的具体实际和病人的喜好,做出医疗决策诊治疾病。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

EBM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首次在医学领域应用观察性研究,他认为医学研究不仅需要合理的理论,而且还需要依靠综合推理的经验。19世纪中期,法国大革命后兴起了″唯结果论″,主张某一行为正确与否应该用其结果来衡量。该理论

在医学活动中的表现,是注重临床实际效果,强调治疗手段的正确有效性,必须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确凿证据的证实。1972年,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指出,由于资源有限,临床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可获得、经过证明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尤其利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1979年,ArchieCochrane又提出,应将所有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的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予以更新,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在他倡导下,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对一些重要疾病的某些疗法进行了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 ew,又称MetaAnalysis或Overview),其综述结果对临床实践和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1992年,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等在国际上正式发表文章,提出EBM概念。同年,在牛津大学成立了以英国已故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EBM的奠基人之一ArchieCochrane名字命名的Cochrane中心,为EBM的实践提供了研究场所。1993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Cochrane协作网,协作网建立之初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研究依据,建立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其后加强了方法学研究,以提高研究依据的质量,把研究得出的可靠依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医疗卫生决策,使EBM得以实现,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1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Coch rane中心,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挪威、南非和中国等。 Cochrane中心旨在通过制作、保存、传播和更新系统评价,提供证据,帮助人们尽量做出合理的决策。

三、循证实践的基本步骤

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临床实践中常需要了解有关特定患者诊断、预后及处理方面的新信息以帮助科学决策。由于时间有限,要求医师快速地形成恰当的问题,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证据检索。好的临床问题应包含四部分内容:患者或问题(Patientorproblem)、干预措施(Intervention)、对照干预措施(Comparisonintervention)及结局指标(Outcome),即PICO原则。只有明确了临床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证据的检索和做出临床决策,这是最基本但很重要的一步。

2.搜索相关文献,寻找最佳证据根据特定的临床问题,确定恰当的研究类型,再根据相应证据的分级选择恰当的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进行检索。首选二次文献数据库,看该问题是否解决,如果没有再看原始文献数据库,按证据分级逐级降低的顺序检索,直到满足要求。

3.对证据进行严格的评价在将检索到的证据应用于个体患者前,需要对收集证据的真实、可靠性及与该患者的相关性进行评价。根据证据所属的研究类型,循证医学将临床文献依据等科学性和可靠程度一般分为五级水平:

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的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资料。如由多个研究中心联合统一规划的完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RCT),可以在短期内完成大量病例的RCT 汇总分析。这通常是由临床药理基地牵头组织,较多临床研究机构参加的随机对照临床诊疗观察试验,其病例数量众多,且按照统一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结果为国家药物检测机构审批治疗用药和诊疗手段合法性的依据,因而具有最严格和最高级的评价级别。

二级:单个大样本队列研究试验和不严格的RCT试验,即某一个临床研究机构单独进行的单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达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单位的局限性,达不到国家药物检测机构审批的要求,多个这样的单位所获得的结果也难以汇总,因为不是在临床药理基地统一组织设计下进行的,其间的差异较大,影响总体评价。

三级:未采用随机方法进行对照分组的队列研究,即研究尚未达到随机选样的要求,影响观察群体的可靠性。

四级:无对照或低质量的临床病例分析。连对照都没有的研究,无法进行统计学试验检测。

五级:个人经验性意见,并无专家组讨论。这主要是个人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验证。这种经验总结应该予以尊重,但不能代替科学根据。

4.应用证据进行临床实践证据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地诊治,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但必须注意“临床决策不能单纯依靠证据”,必须考虑患者所处的临床环境和他本人的意愿。由于病人与临床资料中的病例存在性别、年龄、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依从性、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差别,因此,真实可靠且具有临床价值的研究证据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于每一位病人,医务人员必须结合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经验、病人的具体情况、病人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从中获得的真实可靠并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于临床。

5.评估循证医学实践后的效果和效率,便于改进提高在应用最佳证据对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必定有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或教训。临床医生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从中获益,达到提高认识、增进学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事实上,任何临床处理都应该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进行随访,这是一种连续的证据累加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来提高诊治技术,特别是如何利用大量高质量事先经过消化的信息来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这也是临床医生自身进行继续教育的方法与过程。

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源

目前有大量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数据来源,包括数据库(互联网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行的数据库光盘、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等)、杂志、指南等,常用的有:

(一)原始证据来源证据

原始证据来源主要有下面几种:

1.Medlin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研制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了自 1966年以来70多个国家40多个语种约37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的题录及文摘1100万条,年报道量约40万-50万条,是世界生物医学文献资源最为重要的数据库之一。

2.Embase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摘录报道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文献,包括42个文摘分册和1个题录分册,是一个收录了约4000余种杂志的生物医学与药物文献数据库,拥有医学以及药物相关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其对药物研究文献的收录而著名)。

3.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medicalLiterature Database,CB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自1978年以来10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

4.CEBM/CCD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hineseEviden ce-BasedMedicine/CochraneCenterDatabase,CEBM/CCD)是由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组织建立和更新的以中文发表的临床干预性随机对照试验和诊断试验数据库。

5.NRR国立研究注册数据库(NationalResearchRegister,NRR )是由英国国立卫生服务部(NationalHealthService,NHS)资助的正在研究或新近完成临床试验的数据库。

(二)二次研究证据除了原始证据外,还有对原始研究证据进行加工处理的二次研究证据,可分为数据库、期刊和指南三种。

1.数据库数据库大致有下面5种:(1)CL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Library,CL)是临床疗效研究证据的基本来源,也是目前临床疗效研究证据的最好来源。它的制作者是国际Cochrane协作网。国际协作网是一个旨在制作、保存、传播和更新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的国际性、非盈利性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制作的SR主要通过CL以光盘形式每年4期向世界公开发行,主要由系统评价资料库

(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 eview,CDSR)、疗效评价文摘库(DatabaseofAbstractsofReviews ofEffectiveness,DARE)、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CochraneContro lledTrialsRegister,CCTR)、方法学数据库(CochraneDatabaseo fMethod -ologyReviews)等组成。

(2)EBMR循证医学评价(Evidence-BasedMedicineRe-views, EBMR)是一个由Ovid 科技公司制作与更新的付费数据库,以Ovid在线和光盘形式发表。由于CL是目前临床疗效研究证据的最好来源,EMBR 的主要内容为从100余种著名临床杂志中依照文献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筛选评价后所撰写的文摘,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指导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最好证据来源。

(3)CRDD评价与传播中心数据库(CentreforReviewsandDissem inationDatabase,CRDD)包括了DARE、NEED和HTAD三个数据库。由N HS和卫生技术评估国际网络机构(InternationalNetworkofAgencies 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INAHTA)制作与更新,这三个数据库均可在Cochrane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在线查询。

(4)CE临床证据(ClinicalEvidence,CE),由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BMJ)出版,每6个月更新一次,网络版可免费查询,主要针对临床具体问题提供实用的证据或明确有无证据,这是一个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库。

(5)NIHCS&T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卫生技术评估与导向发布数据库(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onsensusState-mentsandTe chnologyAssessmentStatements,NIHCS&TAS)由美国NIH的医学应用研究事务所(OfficeofMedicalAppli-cationsofResearch,OMAR )制作,是一个关于卫生技术评估的数据库。

2.期刊世界各地的有关循证医学的期刊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下面几种:循证医学杂志(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由BMJ和美国内科医生学院(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ACP)联合主办。Bandolier单月刊由英国OxfordHSR&DDi-retorate于1994年创办,网络版始于1995年可免费获取全文(http://www.jr2.ox.ac. uk/banolier)。循证护理杂志(Evidence-BasedNursing)由英国皇家护士学院和BMJ联合主办,是一个提供与护理相关的最好研究和最新证据的高质量国际性新杂志,可在线查询。我国也有相关的杂志,如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内容包括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技术评估、随机对照试验、卫生经济研究、循证实践、循证决策、系统评价摘要、Cochrane系

统评价和卫生技术评估摘要。

3.指南国立指南库(NationalGuidelineClearinghouse,NGC)是一个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由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genc yforHealthcareResearchandQuality,AHRQ)、美国医学会(Ameri canMedicalAssociation,AMA)、美国卫生健康计划协会(America nAssociationofHealthPlans,AAHP)联合制作。该数据库能对多篇指南就各项参数进行比较,能合成具有相同主题的指南文献(系统能对

14个专题范围的文献进行合成分析),并在相同和有区别之处以高亮显示。

五、我国的EBM的发展状况

自1995年以来,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部分留学归国人员就跟踪和利用这一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始筹建中国Cochrane 中心的启动工作。经积极筹备,于1996

年在四川大学医学院华西医院成立Cochrane中心,并得到卫生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学术团体和组织的支持和资助。1998 年初,中国EBM中心在澳大利亚Cochrane中心的大力帮助下,提出加入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申请,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协作网正式批准并予以注册,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Cochrane

中心。

中国EBM中心成立后,利用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全国协作网点,形成覆盖全国的EBM中心网络体系。循证医学的迅速和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临床路径概述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武广华

一、临床路径的产生背景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医疗保险支付由传统的后付制改为按疾病诊断相关组支付(DRGs)。医院出于自身效益考虑,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管理,作为缩短住院日的手段。1985年美国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率先实施临床路径,并证实成功降低了高涨的医疗费用。临床路径由此受到美国医学界的重视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医疗标准化模式。

二、临床路径的目的及作用

虽然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变革,但随着临床路径的不断发展,其目的逐渐外延,作用不断扩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医院质量管理工具和疾病诊疗及评估标准。从各地对临床路径的应用来看,临床路径有以下目的: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最佳治疗护理模式;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将诊疗、护理标准化;可确定病种的标准住院天数和检查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协调各部门通过临床路径保持一致性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

临床路径对于医疗、护理和患者都会产生有利的作用。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由于有了统一的临床路径,医务人员通过有计划的标准医疗和护理,从而减轻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并且可以减少出现失误;可以明确医生、护士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果治疗或护理偏离标准易于发现,并且可以及早处理;由于各种处理措施是依据临床路径制定的,可以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协调性增强。对于患者来说,通过了解住院中的治疗计划,可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减少入院后的不安感;并且提高患者的自身管理意识,使治疗效果更好;可以增加患者同医务人员的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信任感;由于可以大致预计出院时间,因此患者可以对费用进行预测。对医院来说,实行临床路径便于医院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于改进诊疗方法,提高医疗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临床路径实施步骤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四步,计划准备、临床路径制定、临床路径实施、临床路径评价。

1.计划准备阶段

分为宣传教育、健全组织、选择适宜病种三个方面。医院成立临床路径领导小组,学科

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和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完善运行体系,明确人员职责分工。科室临床路径小组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确定病种或技术。病种的选择主要根据医院特长、医生兴趣、其他医院的经验、病例分布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2.临床路径制定阶段

临床路径指导小组根据科室实施小组草拟的文本,对资料收集、信息提取、循环情况基本项目框架、路径的内容等进行检查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与实施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后,对文本进一步完善,直至定稿。临床路径制定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定法、循证法和数据分析法。临床路径的样式包括电子病历、表格病历、信息系统、医嘱系统或其他记录系统等。制定临床路径过程中需要确定相关的标准,如流程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监控指标与评估指标、变异分析等。最终临床路径形成医患两个版本,医生、病人各持一本。两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但各有侧重,详略程度、适用范围有所不同,这也可以增进医患沟通,利于病人参与监控,保证临床路径措施的落实。

3.临床路径实施阶段

在准备实施前,要做好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实施初期,要对每一例病人把关,严格按临床路径执行和记录,采取专人监控和智能监控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产生的变异,及时查明原因,尤其要注意分析路径、医生和患者三者原因。

4.评价改进阶段

为了了解临床路径的结果和不足,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需要对临床路径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应重点考虑能客观反映该病种工作效率、医疗质量、经济指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内容,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转归、治疗效果、平均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对运用于临床诊疗过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四、国外对临床路径的应用与评价

国外对临床路径的使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已基本成熟,对临床路径的应用与评价研究也比较多,下面从几个评价的方面来简单介绍。从病人满意度来看, Lawson等人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使用临床路径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发现对剖宫产病人使用路径管理可使病人对医护结果的满意度增加,病人期望更多的参与医护活动,而且使用临床路径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Leibmann等认为,路径组和非路径组病人的满意度并没有差异,术后并发症发生数的差异也并不明显。DeLuc也报道路径组和对照组的医护结果满意度差异甚微。从平均住院日来看,文献回顾显示临床路径能极大的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Yarmo等报道对同一年龄组的病人使用临床路径,使得全髋骨替代和膝关节替代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减少了1.45天。在Wammack和Mabrey研究中,使用临床路径后,膝关节替代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减低57%,髋关节替代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减低46%。Weingarten等的研究表明使用路径指南能有效和安全的降低胸部疼痛病人的平均住院日,肺炎路径和心脏移植路径对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也有报道。前列腺切除临床路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能缩短2-3天。对用扁桃体切除术和增殖腺切除术病人使用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日有明显的减少。从对医疗费用的影响来看,使用临床路径能降低医护成本。由于住院日的缩短使得医院的成本减少,通过减少检验(检验科和放射科),也降低了成本。因为所有医护人员使用同样的路径并清楚已经进行过的检验,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检验,降低了医疗费用。Painter等分析了腹主动脉瘤修复术路径对病人临床和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42例病人样本中每个病例的住院花费比路径使用前减低了33%。非临床路径组比路径组病人多耗费了5倍的资源。Yaksic等的研究发现,使用临床路径2年时间中,呼吸机慢性疾病病人平均费用有明显降低。Wammack和

Mabrey的研究显示,膝关节替代病人的医疗费用降低11%,髋关节替代病人医疗费用降低38%,并发症也显著降低。

五、国内对临床路径的应用与评价

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而国内的应用还刚刚起步。1998年以后,北京、天津、重庆、青岛、成都等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相继引入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并开展了部分研究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将胆囊切除术、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阴道分娩4种疾病做了临床路径,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与全院平均水平相比,其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大幅度下降,最高下降幅度达到58.3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实施膝关节镜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临床路径管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胃癌和结肠癌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湖南省儿童医院以小儿外科的房室间隔缺损、尿道下裂、先天性巨结肠及阑尾炎进入临床路径管理,在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患儿也应用临床路径,解放军总医院在骨科引入理论与方法,实现对住院诊疗过程的实时控制,均使病人住院时间、待床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缩短,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了病人康复,服务品质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对剖宫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病人应用临床路径,并探讨了确定多术式单病种实施范围和住院时间的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心内科进行临床路径试验,并制定出中国内地第一批记录临床路径的表格病历。解放军第九四医院运用临床路径形式对慢性病人进行自我管理,操作简便,指导性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对128种病例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病人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都有明显降低。葛建云等人对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实行了临床路径管理,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了5天,平均费用下降了20%,患者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六、小结

我国人口众多、卫生资源贫乏,人均收入水平低,患者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差,而医疗费用和成本却呈日益高涨之态势。近20年,国外在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临床路径就是较突出的一种模式。它的成功应用已证明:临床路径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治疗、护理新模式。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与发展,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外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应用结果显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平均住院费用。实施结果表明,我国开展临床路径有良好的可行性。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对我国顺利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意义重大。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文本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西充县人民医院

西充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指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制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工作开展在医院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以下简称“科室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科室主任为科室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四、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

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五、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每季度)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六、科室实施小组应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监测指标(如入组率、完成率、住院天数、费用等)进行分析评估,并上报医务科。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管理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七、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八、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九、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嘱及病程记录中,护理应将变异记录在临床路径护理篇中,并对变异情况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共11页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一、临床路径的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另外,Spath (1994)定义是:CP是医疗小组共同合作,提供最好的患者管理方法。CP 横轴为时间,纵轴是设计的护理项目。(护士单独搞临床路径或大夫单独搞临床路径都不行,必须是医护及辅助人员共同来搞) 二、CP的国际背景与起源 路径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与工程工业(如人造卫星、火箭的发射)。8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了缩减医疗费用、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考虑在医院开展路径管理。1985年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率先开始实行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三、CP的现状 在美国,临床路径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由于实行临床路径能确实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及改善医疗品质,所以在最近的5年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被应用于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用也逐渐增加。然而在发展中

国家和亚洲诸国中临床路径还只是零星开展。台湾在几年前推行了健康保险制度,住院费用是案例计酬,医疗机构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维持优秀的照顾品质。因此临床路径模式在台湾已开展起来,有3-4的时间了;日本已经开展了2-3年,新加坡也开使运用了这个服务模式,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CP的内容 临床路径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手术、不同医院、病房、医生和不同的专业人员而有不同的服务项目内容。但一般应包括预期效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较先进的临床路径里都包括了“预期结果”这项目。预期结果是整个计划的目标,不可忽视。(如图一) 五、整体护理与临床路径的关系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理念,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的工作模式。临床路径是医疗、护理同时进行,在整体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恰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其他人员都依此计划为病人提供服务,他所发挥的是一种团队精神。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

26个学科临床路径目录(1010个)

26个学科分册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1 《临床路径释义》主编工作会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病种的学科分类按国家卫计委1010个病种目录中的出现顺序整理。 ▲标注的病种都是2016年发布的对已有病种的修订版。

目录 1.心血管病分册(共计25个,其中2016年发布10个) (4) 2.呼吸病分册(共计26个,其中2016年发布9个) (5) 3.消化病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27个) (6) 4.血液病分册(共计42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7) 5.肾脏病分册(共计31个,其中2016年发布21个) (8) 6.内分泌病与代谢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9) 7.风湿病与自体免疫病分册(共计19个,其中2016年发布19个) (10) 8.感染性疾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7个) (11) 9.神经内科分册(共计40个,其中2016年发布20个) (12) 10.普通外科分册(共计86个,其中2016年发布39个) (13) 11.神经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15) 12.胸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5个) (16) 13.心血管外科分册(共计20个,其中2016年发布5个) (17) 14.泌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7个) (18) 15.骨外科分册(共计109个,其中2016年发布72个) (19) 16.妇产科分册(共计63个,其中2016年发布48个) (21) 17.小儿内科分册(共计48个,其中2016年发布18个) (22) 18.小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3个) (23) 19.眼科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24)

临床路径标准模板.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5.中医症候诊断:胸痛、胸闷。 ①寒疑心脉: 症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 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②气滞心胸: 症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③痰浊闭阻: 症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④瘀血痹阻: 症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⑤心气不足: 症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 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⑥心阴亏损: 症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临床路径内容培训记录 (2)

临床路径全员培训记录 时间:2012-5-20 地点:妇产科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 主要内容:我科进入临床路径病种的诊疗工作的具体内容 发言人: 我科临床路径病种入选的为“月经多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在临床路径表单中医师和护士对所做的内容进行选项,按照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评估方案,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加强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监控,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实施诊查、治疗、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效果,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当患者处于危险边缘时要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科主任、护士长为责任人,将临床路径表单、临床路径患者告知单、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归入病历中,在病历首页左上角用铅笔标注“临床路径入组病历”,要求入组临床路径病历认真填写以上内容,并对病历进行登记。 病种的具体要求: 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月经多病(功能性子宫出血) 2、询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开化验单、上级医师查房与治疗前评估、根据血象及凝血功能决定是否成分输血、确定治疗方案和日期、向家属告知、输血知情同意书。

3、上级医师查房、完成入院检查,住院医师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4、主任医师查房、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5、确定有无并发症情况,明确是否出院、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两种,一种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种是“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超于常人的心。“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古语皆鼓舞人们要树立雄无数个自己,万千种模样,万千愫情怀。有的和你心手相牵,有的和你对抗,有的给你雪中送炭,有的给你烦忧…… 与其说人的一生是同命运抗争,与性格妥协,不如说是与自己抗争,与自己妥协。 人最终要寻找的,就是最爱的那个自己。只是这个自己,有人终其一生也未找到;有人只揭开了冰山的一角,有人有幸会晤一次,却已用尽一生。人生最难抵达的其实就是自己。 我不敢恭维我所有的自己都是美好的,因为总有个对抗的声音:“你还没有这样的底气。” 很惭愧,坦白说,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卑微过,像一棵草,像一只蚁,甚至像一粒土块,但拒绝猥琐!懦弱过,像掉落下来的果实,被人掸掉的灰尘,但拒绝屈膝,宁可以卵击石,以渺小决战强大。 自私过,比如遇到喜欢的人或物,也想不择手段,据为己有。 贪婪过,比如面对名利、金钱、豪宅名车,风花雪月,也会心旌摇摇,浮想联翩。 倔强过,比如面对误解、轻蔑,有泪也待到无人处再流,有委屈也不诉说,不申辩,直到做好,给自己证明,给自己看! 温柔过,当爱如春风袭来,当情如花朵芳醇,黄昏月下,你侬我侬。 强大过,内刚外柔,和风雨搏击,和坎坷宣战,不失初心,不忘梦想,虽败犹荣。 这样的自己一个个站到镜中来,千面万孔。有的隐着,有的浮着,有的张扬,有的压抑,有的狂狷,有的沉寂,有的暴躁,有的温良…… 庸俗的自己,逐流的自己,又兼点若仙的自己,美的自己,丑的自己,千篇一律的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们总想寻一座庙宇,来安放尘世的疲惫,寻一种宗教,来稀释灵魂里的荒凉。到头来,却发现,苦苦向往的湖光山色,原来一直在自己的心里,我就是自己的庙宇,我就是自己的信仰。 渺小如己,伟大如己! 王是自己,囚是自己。庙堂是自己,陋室是自己。上帝是自己,庶民是自己。 别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投射着一个自己,易被影响又不为所动的自己。万物的折痕里都会逢到一个缩小版的自己,恍如隔世相逢,因此,会痴爱某一物,也会痛恨某一物的自己。万事的细节里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喜或忧的自己。 自己,无处不在。它和大海一样广阔,和天空一样无垠。有时似尘埃泛滥拥挤,有时又似山谷空洞留白。但它却从不曾逃出拳拳之心,忠诚于心的自己。

临床路径定义

临床路径定义: 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品质。 实施临床路径的原因: 1.有利于竞争的策略; 2.成本的考量 3.质量的考量(医护人员维护的部分) 实施临床路径的理论: 沟通 冲突化解 结果评量 循证实践 机构理论 实施临床路径的好处: 1.可以选择最佳的照顾模式;

2.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角色; 4.由变异分析检讨改进; 5.通过对病人和家属的说明,能预期所接受的照顾; 6.可界定标准住院天数和检查项目; 7.有利于评价; 8.有利于系统地掌握临床的数据。 临床路径的长远效果: 1.增加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 2.能测量和改善临床结果; 3.从病人的角度进行持续的品质改善; 4.促进多专业服务记录文件的整合; 5.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住院天数; 6.减少并发症与再入院比例; 7.有效管理资源使用; 8.降低平均住院病人的成本; 9.提高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美国目前教学医院开展98%,各医院按自己情况不同,逐个开展,最多100多种)

临床路径对专业人员的利益: 1.每个人都参与, 2.每个人都有研究可做, 3.是合作的结果。 临床路径的基本项目: 评估,检验,治疗,药物,营养,会诊,活动,教育,措施,出院计划,预期结果,变异,病人的健康问题。 临床路径的基本格式: 预期结果,评估,检查,治疗,活动,变异,…… 临床路径的基本格式 扁桃体摘除术临床路径:手术后4~6小时 预期结果:口服止痛剂能较好控制疼痛 病人与家属教育完成 病人的家属能表现出 知道何时需要通知医生的知识

口腔科临床路径.doc

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 舌癌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舌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舌癌(ICD-10:C01-C02) 行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 1.舌癌扩大切除术(ICD-9-CM-3:25.3/25.4) 2.颈淋巴清扫术(ICD-9-CM-3:4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局部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如锐利牙尖或残根);也可有白斑等癌前病损;或无明显诱发因素,病变发展较快。 2.体征:舌体局部溃疡或浸润块,也可外突呈菜花状,常有明显自发痛或触痛。 3.实验室检查:活组织检查病理明确为癌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选择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其适应证为:

1.在肿瘤边界外1.5-2cm正常组织内扩大切除肿瘤; 2.根据不同情况,颈部淋巴结可予以观察,或行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3.病理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建议行术后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01-C02舌癌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TNM分类:原发灶T1或T2,淋巴结N0或N1,远处转移M0。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 (3)肝肾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2.根据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2)必要时行曲面断层、CT、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医院临床路径工作规划

欢迎阅读篇一:2011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 2011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 为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更好地做好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 定我院2011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探索适合我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 体系,从检查、用药、手术、住院天数等各个方面规范诊疗程序。 二、 、副主任, ,该 保证我 四、 1、、 数。 2、,对 3、 责, 4、 5、 。 五、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加强管理,确保落实。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定期认真组织开展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 况和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并加强各科室、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3、认真总结,不断提高。 我院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积极学习其他单位的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不断 提高我院临床路径管理水平。篇二: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医院 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 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 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 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 (二),废除 新的 , (三), 截止11 理病种数人,入径率 (四) ,临 ,对做 (五) 见病、。截至 目前, 二、 (一)部分科室仍然思想重视不够,怕麻烦,符合入径标准的病例不愿入径,或者为了追求入径数量而入径后 不完全按照路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路径单》要求进行诊治,有变异也不一定如实填报、分析、总结等,工作做的不认真、不细致。个别科室仍然存在对待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工作,学习 培训只落实在纸上,总结分析、持续改进落实不够等问题。 (二)变异率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加强了路径运行监督力度,让科室按照实际情况上报,如果发现不报, 做出批评整改;另一方面原因是部分科室为了一味追求入径人数和完成人数,降低了入径标准。今后将在这两 个相互矛盾的原因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三)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在实施前要和病人谈话,签署《实施 临床路径管理病人知情同意书》、《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在实施过程中若有变异要告知患者、还要记录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临床路径入径率低、变异率高原因分析及下步一部改进计划 一、临床路径管理方面 我院共归入路径管理的三个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存在问题: (1)路径设计繁琐,科室重视程度不够,入径率低,变异率高。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 (4)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我院已有3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逐渐扩大范围。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路径管理的具体落实工作。 2、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 在制定医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精简流程,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适用基层患者,制定出了符合精神病专科医院

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 者负担的临床路径方案。 3、深化落实,全程监督科室临床路径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带动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更趋合理,促进医院 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医疗行为的随意性,避免工作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为保证我院临床路径工作落到实处,强化监督检查职能,每月统计科室开展情况,质控 时对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询问,查阅科室相关记录,了解临床路径 实施情况。 4、逐渐将路径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与信息科沟通电子病历系统设置。 5、尽快对临床路径进行修改,修改后在指定科室先期试点,跟踪实施效果,逐渐铺开到全院。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八日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1临床路径设计标准不明确,有的医院自行设计临床路径,由于资源不匹配,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有的医院为了减少药品在医疗过程中的消费比例,增加了多项服务内容,使得单病种医疗消费反而增加。 1.2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评价,很多医护人员为完成医院交给的任务,只是在病员出院时一并打印出来,医护人员在相应栏签名。根本就没有达到国家要实行临床路径的真正目的。 1.3大部分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普及范围小,开发病种少。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多以手术处置的外科疾病为主,病种数量少、相对单一,慢性疾病中临床路径应用的报道罕见,仅停留相对单一病种上。 1.4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部分医生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的实施需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治疗方案僵化,会减少医生的自主权,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临床路径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了病人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对治疗的作用,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对预防此类医疗纠纷未见相关规定。 2、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

2.1临床路径的引进、推广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的先进性,认识到医疗服务继续提高的现实以及加入WTO后医院所面对的激烈竞争,必须采用更先进的质量效益管理模式,才能统一思想,带领广大医务人员深入认识临床路径的内涵,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2.2临床路径服务模式的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培养营销理念临床路径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最有效最捷近的标准,无行中强化了医务人员营销意识。临床路径设计应通过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保障基本医疗,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不适合实施临床路径,那种照搬国外模式,乱增加服务内容的“贵族式”的临床路径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 2.3临床路径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变异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结合诊疗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改进、修正路径,从而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临床路径的计划性、系统性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医疗缺陷的发生,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 2.4临床路径的施行,应每天记录,随时修正差异,每一位患者出院后都需填一份差异报表,对较大的变异应及时地分析、讨论,找出差异报表与预期成果不同的原因,修正为最合适的临床路径,最大限度的发挥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2.5通过将临床路径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教给学生符合成本效果的临床实践,更好地为医学培训服务提倡学生在实施临床路径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变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 2.6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沟通,说明路径仅作为参考,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出治疗的最终方案。 2.7医生应该在发生偏离路径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讨论,做好自身保护,

上半年临床路径会议记录

精心整理 XXXXX)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会议日期:2011628 会议地点:七楼会议室 主持人:XXX I / _ ---------- . 参加人员: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成员、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临床路径科室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会议内容: 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经院务会议讨论,决定在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特召开绵阳万江眼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会议。 会议议程: 一、X院长发言:根据医院实际、结合前期调查工作,我院已于2011年X月X 日下发了《XXXXXX1院临床路径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和《XXXXXXI院临床路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小组和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现在再次明确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批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精心整理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7、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临床路径伦理符合性的审查工作; 8协调解决临床路径工作中出现的其他主要问题。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XX同志,结合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工作实际,在会议上汇报小组工作职责并表示坚决支持并全力配合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工作:(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考核、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试点科室XXX负责人发言,表示坚决支持并全力推进临床路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 (一)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具体实施科室被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的临床路径病种; 2、负责临床路径病种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3、结合临床路径病种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病种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病种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病种实施的实际情况对提出难点,解决思路和措施并实施持续改进。 (二)责任人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病种文本的修正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病种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统计实施数量,并上报医务科。 4、根据临床路径病种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病种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管理小组报告。 四、X院长总结发言,阐述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

xxxx人民医院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科

下颌骨骨折 [概述] 下颌骨骨折按部位可分为颏部、体部、角部、支部及髁突部骨折;好发颏正中联合、颏孔区级髁突颈等部位;可单发、双发或粉碎;可分为闭合或开放性骨折。 [临床表现] 1.伤处局部肿胀、压痛、并可发生皮下淤血。 2.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咬合关系正常或错乱。 3.面部畸形、不对称。 4.可同时伴牙级牙槽突骨折。 [诊断要点] 1.有张口受限、张闭口运动异常、疼痛及下唇麻木等。 2.骨折各段移位的状况,并导致咬合错乱程度和状况。 3.骨折处牙龈撕裂及出血。 4.骨折部位触诊可有台阶状、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 5.髁突骨折可见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合、耳前肿胀压痛及张口受限;外耳道及颅中窝 骨折时,可发生耳道出血或脑脊液瘘。 6.摄X线片或CT片,明确骨折部位。 [诊疗原则及方案] 1.治疗原则为复位级固定 (1)复位是以恢复伤前咬合关系为标准。儿童因乳恒牙交替后咬合关系还可再次调整, 要求不像成人那样严格;无牙颌以恢复全口总义齿的正常咬合关系为标准。 (2)骨折线上的牙原则上应尽量保留,如明显松动、折断或严重龋坏者应拔除。 (3)骨折局部应有足够软组织覆盖。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适应于早期、单纯线形骨折。 (2)牵引复位:适应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多发性骨折或已有纤维愈合者,常用分段带钩 牙弓夹板通过橡皮圈做颌间弹性牵引。 (3)手术复位:用于复杂或开放性骨折级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 3.固定方法 (1)单颌牙弓夹板或树脂贴片夹板固定: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线形骨折。 (2)颌间固定:用于骨折后咬合关系不稳定者,即在骨折复位后将上下颌牙牙弓夹板拴 结固定。 (3)骨内固定:也称坚强/坚固内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开放性骨折或错位愈合的陈旧 性骨折,按张力、压力原则应用小型接骨板、螺钉作切开复位固定。 (4)颅颌固定:用于维持稳定咬合关系的辅助固定,常用弹性绷带作颅下颌缠头固定。 (5)固定时间:视骨折情况,一般为3~4周;钛制骨内小型接骨板除儿童因可影响颅骨 发育外,无感染时一般无需取出。 4.髁突骨折 (1)髁突及其颈部骨折无明显移位及张口障碍者,用颅颌强力绷带制动2周即可。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第一节炎症 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 cellulitis of mouth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诊断标准] 1 .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 .受累间隙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 .脓肿形成的判定。 (1) 浅部脓肿:触诊有波动感。 (2) 深部脓肿:指压可有凹陷性水肿;穿刺能抽出脓汁;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 4 .可并发严重并发症。[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 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4 .必要时X 线摄片,判定有否骨髓炎或确定病原牙。[治疗原则] 1 .应用抗菌药物。 2 .引流脓液。 3 .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计划] 1 .应用抗菌药物,通常采用青、链霉素或其它广谱抗生素。应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2 .脓肿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口底弥漫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或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早期切开。脓液引流不畅者,引流条可加入少量九一丹或五五丹。 3 .进食困难或高烧持续不退者,应补液并给激素及维生素C。 4 .体温超过39C者,应按高热常规处理。 5 .急性炎症消退后,去除病灶。 6 .切开引流后2周以上仍有大量脓液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住院日 数] 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后2?3日或病灶清除术后创口愈合后1?2日。 [疗效判定] 1 .治愈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 2 .好转标准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尚有脓液排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 ) [诊断标准] l .急性期 (1 )起病急骤,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颌骨剧痛。数个牙齿松动,叩痛。并可有牙周袋溢脓,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下唇麻木。 (3)局部及软组织肿胀、充血,可发急性蜂窝织炎。 (4)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2 .慢性期 (1)多有急性发作或肿胀反复发作史。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口腔科临床路径知识

舌癌临床路径 一、舌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舌癌(ICD-10:C01-C02) 行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 1.舌癌扩大切除术(ICD-9-CM-3:25.3/25.4) 2.颈淋巴清扫术(ICD-9-CM-3:4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局部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如锐利牙尖或残根);也可有白斑等癌前病损;或无明显诱发因素,病变发展较快。 2.体征:舌体局部溃疡或浸润块,也可外突呈菜花状,常有明显自发痛或触痛。 3.实验室检查:活组织检查病理明确为癌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选择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其适应证为: 1.在肿瘤边界外1.5-2cm正常组织内扩大切除肿瘤; 2.根据不同情况,颈部淋巴结可予以观察,或行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3.病理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建议行术后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01-C02舌癌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TNM分类:原发灶T1或T2,淋巴结N0或N1,远处转移M0。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 (3)肝肾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2.根据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2)必要时行曲面断层、CT、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临床路径培训知识

临床路径培训知识 简答题 一、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的概念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标准 三、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四、临床路径的变异处理步骤 五、进入和退出临床路径标准 六、临床路径科室实施小组的职责 七、临床路径科室个案管理员的职责 八、简述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系 九、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指标监测中效果指标及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有哪些? 十、如何进行临床路径评价与改进 答案:一、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临床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核心理念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医疗质量实时控制,并不断改进医疗质量,主要作用是规范“服务行为”,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少无效支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1、常见病、多发病;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三、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4、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5、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四、变异定义: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 变异的处理: 1、记录。2、分析。3、报告。4、讨论。 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当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

根尖囊肿(口腔科)

根尖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根尖囊肿(ICD-10:K04.802); 2.行:根尖囊肿摘除术或者根尖囊肿摘除+骨粉植入术(24.4;24.4+76.9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1.病史:早期没有症状,囊肿缓慢肿大,随着囊肿增大,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根据不同部位可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合并急性感染时出现疼痛。 2.体检:根尖部的龈黏膜呈半球形隆起,手压时像有乒乓球感,有弹性。囊肿压迫邻近牙时,有 松动或移动。 3.影像学检查:X线片上呈圆形或卵圆形透光影像,周围有一狭窄的白色条状边缘。囊肿与深度龋 齿或残根牙相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肿物的大小,位置。 2.肿物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3.病人的全身情况。 4.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0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无急性感染的根尖囊肿。 2.无严重合并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 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完善根管治疗。 5.囊肿未涉及上颌窦。 六、术前准备 1-2 天,术前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大便常规+OB; 2.住院生化、免疫3项、乙肝两对半(根据患者意愿酌情选择);血型鉴定; 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全景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