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8·05

要:《资本论》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阶级背景和理论渊源,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资本论》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宏伟而庞大的科学理论逻辑体系。学习、继承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汪翠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湖北武汉430070)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5-0015-05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汪翠荣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

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1](P428)

,具有严密而完整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认真学习、有分析地继承,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应用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

《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一)《资本论》各卷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从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包括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广义的流通过程。从再生产角度分析资本

的运行机制,阐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研究;《资本论》第四卷考察剩余价值理论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除了经济学内容,《资本论》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包含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的精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1.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

思系统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指出,商品是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这样的二重性。马克思十分珍视自己的这一理论创见,他认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

1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