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新中国文学史》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小说(下))【圣才出品】

第2章小说(下)

2.1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阶段特征

1.“文革”结束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80年代中期,回归“现实主义”,表现时代和国家重大政治主题的小说创作逐渐成为主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是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

3.1985年之后,当代小说在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相继出现了“寻根小说”、“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

4.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新生代”与“70后”小说家逐渐崛起,小说创作呈现出商业性、娱乐性、多元化趋势。

5.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黄金季节。

(二)宽松的时代语境

1.内部环境

(1)开展思想解放运动,文学复苏呈现不可阻挡的势头。

(2)召开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为文学发展提供政治支持和政策保证。

(3)相继开展文学讨论,推动新时期小说日益走向成熟和繁荣、丰富和繁复。

2.外来影响

(1)为中国小说发展提供多样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2)西风东渐,国外现代派文学涌入,为作家创作提供艺术参照和艺术泉源。

(3)作家们普遍表现出“现代”情结和现代小说文体实验。

3.作家创作

(1)历史特征

新人辈出、创作景观多元化。

(2)主要创作力量

①“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如汪曾祺、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等,他们的创作,代表了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实绩。

②知青作家群,如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张抗抗、阿城、李杭育、李锐、何立伟、叶辛等,知青作家在小说潮流更迭演变中扮演重要角色。

③新锐作家,崛起于80年代中后期,如莫言、残雪、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贾平凹、张炜、池莉、方方、刘震云等众多流派的作家。

④“女性写作”的女作家,如张洁、徐小斌、赵玫、蒋子丹、铁凝、陈染、林白、徐坤、迟子建等,多数出生于50年代或60年代初期,今天仍是文坛的中坚力量。

⑤“新生代”和“70后”小说家,90年代后,以毕飞宇、韩东、朱文、李洱和卫慧、棉棉、朱文颖、魏薇等为代表,使20世纪末的文学图景丰富多姿。

⑥“80后”写作,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持续低龄化,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

(三)多元的小说景观

小说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多元美学形态并存的格局,而文学的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的操守问题却一直处于突出位置。

1.创作简介

(1)“伤痕”小说

①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控诉了“四人帮”的流毒及其对青少年心灵的戕害,拉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帷幕。

②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揭露了“文革”对于正常人性的扭曲和对个体精神所造成的伤害。

③此后,大量涌现对“文革”以及“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露、控诉和批判的小说。

④以这两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新时期文学迎来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小说创作潮流——“伤痕”小说。

(2)“意识流”小说

①1979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通过党群关系的演变,发掘现实灾难,思考个人化历史。作家较早地使用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方式。

②新时期具有类似创作倾向的小说还有王蒙的《风筝飘带》、《布礼》等。

③80年代以后,这类作品明显增多,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蝴蝶》和《春之声》、宗璞的《三生石》、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3)“反思小说”

①文学反思现实的深度开始加大。

②清理和批判历史,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李国文的《月食》、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

③“反思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有些作品在写作技巧表层的意义上借鉴“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其描写对象主要是社会历史。

(4)改革小说

①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表现改革内容的小说应运而

生。

②代表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陆文夫的《围墙》、柯云路的《新星》等。

③改革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早期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和乐观主义的情绪;后期更多地表现改革的艰难、复杂和迫切性,并将思索的目光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乃至集体无意识层面。

④1986年张炜的《古船》和1987年贾平凹的《浮躁》,既是改革文学走向深化的两部力作,同时是新艺术转换的标志。

(5)寻根小说

①流派简介

a.1985年,文学“方法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和新潮小说相继登场,小说艺术进入大规模的实验探索时期。

b.1985年4月,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正式打出了“寻根”旗号,主张向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进军,以图民族文化的更新与重塑。

c.阿城、李杭育、郑义、郑万隆、贾平凹、扎西达娃、莫言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上呼应,共同掀起一股文化寻根热潮。

②艺术特征

a.在艺术形态上,“寻根”小说既表现出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特征,又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具有现代派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风格特点。

b.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小说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它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艺术与现实的距离。它在艺术上的革新与探索为随后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

(6)“现代派”小说

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中国式的现代派”。

①作家作品

a.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现代派”小说。

b.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的探索小说。

c.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和扎西达娃的魔幻小说。

②艺术特征

马原在形式实验上具有首创之功,其小说第一次将叙述置于小说的本体位置,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艺术规约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使小说呈现出“元小说”的“暴露虚构”的叙事特征。

(7)先锋小说

①流派简介

a.1987年,由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叶兆言、洪峰等作家,将小说的先锋艺术实验继续向前推进。

b.先锋小说的出现,得益于80年代后期日益开放的文学环境,同时也与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和刺激直接相关。

c.直到进入90年代后,先锋作家在叙事方式上的探索才出现了停歇和平缓的趋势。

②作家作品

a.洪峰,受马原影响最大,作品《奔丧》、《瀚海》、《极地之侧》、《重返家园》等,都致力于营造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努力探寻生命本体的奥秘。

b.苏童,早期作品表现出对叙事形式和语言的兴趣,如《桑园留念》、《伤心的舞蹈》、《井中男孩》等。其“枫杨树故乡”系列,依托历史来探讨人类的命运主题,特别关注女性

命运。

③艺术特征

作品在叙述上表现出向传统写实方式的回归,但在主题上依然保持先锋的姿态,艺术上也不乏探索的色彩。

(8)“新历史小说”

①流派简介

先锋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走向。

②作家作品

a.80年代后期

叶兆言的《状元境》、《追月楼》、《枣树的故事》,格非的《迷舟》、《青黄》,余华的《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90年代初期

格非的《敌人》、《边缘》,余华的《活着》等。

③艺术特征

a.在内容上,多假托历史背景,探讨民族和人类某些共同的命运和主题。

b.在艺术上,多采取以“历史的元素”为基础进行大胆虚构的方式。

c.在历史观上,不需要依据特定的历史题材,也不遵循历史题材传统的创作方法。

(9)“新写实小说”

①流派简介

a.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悄然兴起。

b.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